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玉案-元夕》
一、默写闯关
(-)挖空练习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车香满路。凤()声动,玉壶光转,一夜
鱼龙舞。
()儿雪柳黄金(),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珊处。
附:记忆导图
灯火曜理g东风夜放花T制,好吹落.星如雨
二百色;歌出游。一雎车春满跳
_[欢闹场面0风籥声动,天布光转.一小他比在
逗懑
L、观灯情76一儿“;一」金力,笑语矽M/许公
、丁一运侔人5佳人e众里二他干仃度用焦I-悌.那人却住.灯火附珊处
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
雕箫
蛾缕
蓦阑
(二)情境默写
1.《青玉案•元夕》中用“()”一句写车水马龙、人潮拥挤的观灯盛况。
2.《青玉案•元夕》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十
五之夜焰火乍放后缤纷如落雨的美丽景象。
3.《青玉案•元夕》中写出女子盛装观灯情态的句子是:“(),()。”
4.《青玉案•元夕》中“(),(),()”生动地展现了元宵整
夜百乐齐鸣、花灯炫目的热闹景象。
5.李彦宏创立的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最大的中文网站“百度”之名源自辛弃疾《青玉案•元
夕》中“()”象征着“百度”对中文信息检索技术的执著追求。
6.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
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而第三境,则取自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一句,即:()0(),(),
()O
【参考答案】
1.宝马雕车香满路
2.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3.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4.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5.众里寻他千百度
6.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二、阅读闯关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1〜2题。
汴京元夕
李梦阳
中山孺子①倚新妆,
郑女燕姬②独擅场③。
齐唱宪王④春乐府,
金梁桥外月如霜。
青玉案•元夕⑤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⑥光转,一夜鱼龙舞⑦。
蛾儿雪柳黄金缕⑧。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①中山孺子:泛指中原地区的青年。②郑女燕姬:泛指北方少女。③擅场:压倒全场,指
技艺高超出众。④宪王:指周宪王朱有墩,明太祖朱元璋之孙,精通音律。⑤此词创作时,强敌入侵,
南宋统治者却沉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⑥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灯。⑦鱼龙舞:指舞动鱼
形、龙形的彩灯。⑧蛾儿、雪柳、黄金缕:此处指古代妇女戴的饰物。
1.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诗的第一、二句中“倚新妆”“独擅场”运用了互文的手法,“倚”和“独”字都暗含着互
相比赛的意思。
B.李诗的第三句直接写歌声优美,用男女声“齐唱”的形式演唱,不仅声音宏大,而且刚柔相济,
雄浑中有清脆。
C.辛词的上阕通过烟火、车马、乐器、灯月等意象,描写了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彩灯曼舞的热
闹繁华的景象。
D.辛词的下阕重在写人,女游客们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行走时她们不停地说笑,她们走后,衣香
还在暗中飘散。
2.同样是写元夕,这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诗词观点态度的能力。“第三句直接写歌声
优美”错误,诗句中并没有直接写到歌声如何,只点明歌唱的形式是“齐唱”,歌唱的内容是“宪王”
的“春乐府”。
2.①《汴京元夕》通过对中山孺子、郑女燕姬精彩演出场景的描述,展现了元宵节月光下许多台
杂剧争妍斗丽的画面,反映了汴京元夕戏剧演唱的热闹盛况,抒发了诗人观看元宵佳节的喜悦欢愉之
情。②《青玉案•元夕》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人手,反衬出一位孤高淡泊、超群拔
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表达了词人对于南宋统治者不顾国家安危、沉湎享乐的现状的痛心,
也表现了词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和情怀。
(二)融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广5题。
材料一:
今天,世界生态文学园地郁郁葱葱,枝叶繁茂,让人眼花缭乱,但如果我们细心品鉴,就会发现
规整园地的三条基本原则,即生态学原则、具身性原则和环境公正原则。
所谓生态学原则,指的是生态学相互联系和万物共生平等的信条。人类成为生态共同体中的普通
成员或公民,既不比其他物种高贵,也不比其他物种低贱,是共同体中相互依存的同伴,是漫漫自然
演进过程中的伴侣。伴随着工业技术革命的全球蔓延、世界生态形势的持续恶化以及生态学科学的发
展,生态文学家们的生态学意识逐渐增强,由朦胧变得明晰,他们甚至直接在生态科学原则的影响和
指导下进行生态文学创作。从总体上看,20世纪以来的生态文学处处透露出浓郁的生态科学精神。在
这些生态著作问世之初,大众一般都将其看成生态科普读物,《寂静的春天》就是如此。
具身性原则指的是生态作家们通过对人物肉身和非人类自然存在物身体的描写,凸显人和非人类
存在物身体的生物性和跨身体性特征,揭示二者之间的相似性或共性,从而将人放归自然世界,以抵
御人的中心性。该原则旨在明证人与非人类世界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承认和尊重非人类身体的他者
性,以强调人的生态责任。对于非人类自然之具身性的描写,往往采取二重书写手法,即突出表现其
物质性或生物性和精神性的共在现象。许多少数族裔生态文学家不仅重视自然的精神性,而且还特别
看重它的神圣性。在他们的眼中,自然是天、地、神、人共栖的世界,因而伤害自然必遭报应。生态
文学家,尤其是传记体生态文学家和生态诗人及其著作中的人物,几乎总是身体力行,融入自然,用
肉身去接触自然、感受自然,而后凭自己的直接经验,甚至遭遇自然时所留下的“伤痕”去确证自然
世界的实在性、先在性、第一性和不可还原性,从而能更深刻地感悟自然,提炼出有关人与自然之间
关系的深沉思考。
如果说生态学原则和具身性原则是生态文学家用于处理人与非人类世界间关系的两条核心原则,
那么环境公正就是他们探寻如何在人与非人类世界的关联中实现普遍社会公正之路径的原则。具体而
言,环境公正既反对一国内因种族、性别、阶级、文化、信仰及地域的不同而导致在环境资源、环境
负担和环境责任等方面的分配不公和环境政策上的歧视性现象,也反对一切形式的国际环境不公和环
境歧视,拒斥一切形式的环境剥削和环境压迫。当然,由于作家自身的文化视阀、生存境遇及个性特
点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大多仅侧重于种族、性别、阶级、文化、信仰及地域等范畴中的某个或几个侧
面,但也因此凸显了自己的创作特色。总的来看,环境公正议题的复杂性在当代生态小说中得到了最
为充分的揭示,也借助小说最为充分地说明了“生态”与社会之间纠葛的庞杂性和解决生态问题的艰
巨性。
(摘编自胡志红《生态文学:缘起、界定、创作原则及其前景》)
材料二:
从《诗经》《楚辞》中对自然景物细致描写的诗篇,到古代文人墨客所写的山水诗、田园诗,这
些都可以说是中国较早的生态文学。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的思想,这是沉
淀在每一个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20世纪80年代,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相伴随的是对环境保
护的忽视,自然生态面临严峻威胁。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对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坚定
践行,从根本上扭转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态文明建设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学是时代最忠
实的追随者与记录者,于是生态主题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生态文学风华正茂,绿意盎然。梭罗
的《瓦尔登湖》、雷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等国外生态文学作品也都有效地拓展了中国作家的
视野,生态文学作为一种新颖的创作样态,正日益受到作家的关注和青睐。
2012年以来,国内出现了一批描写建设绿色中国主题的文学作品。哲夫的《水土中国》反映我国
在防止水土流失方面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以及成就,讴歌水土保持工作者的奉献精神;何建明的《那山,
那水》是对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描写;戴时昌的《让石头开花的追梦人》则真实反映了中国治沙
治石的成就。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样本,丰富和充实了世界生态文学的宝库,也为世界环境保
护提供了有益的中国故事和中国经验。
从当下的文本上看,生态文学最重要的主题是保护环境生态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最高利益,其
核心依旧是人,许多纪实作品在思想性和审美性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相信随着生态文明理
念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生态文学创作的视野也一定会逐步打开、拓展。
(摘编自李朝全《生态文学的中国模式和中国表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学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源于在生态科学原则的影响下承认万物共生平等。
B.环境公正原则拒绝一切环境歧视、环境剥削和环境压迫,探寻实现普遍社会公正之路径。
C.独特渊源、哲学根底及国家政策的导向,使得中国生态文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D.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方兴未艾,其中国模式和中国表达为保护世界环境保护提供了中国经验。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论证结构不同,材料一为总分结构,逻辑严密;材料二以中国生态文学发展为脉络展
开。
B.从材料一可知,相对于其他作家,很多少数族裔作家的生态文学作品更能够揭露环境歧视的问
题。
C.材料二指出中国生态文学在思想和审美方面的不足,这为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指明了努力的方
向。
D.如果没有《瓦尔登湖》等国外生态文学作品的输入,生态文学很难受到中国作家的关注和青睐。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中“具身性原则”的一项是()
A.苏轼《赤壁赋》“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描写他沉浸于自然情境中,达到了天地与我
共生、万物与我同一的境界。
B.雷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引用了大量实例和数据,来证明化学物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危
害,把专业知识介绍给读者。
C.骆英的《骆英7+2登山记录》记叙了他曾登临世界七大洲的最高峰和抵达地球最寒冷的两极,
多次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事迹。
D.阿来的《大地阶梯》赋予自然山水以生命,讲到嘉木莫尔多山是战神的化身,人们对其顶礼膜
拜,从中获得了勇气的故事。
4.“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出自辛弃疾的词作,词人、青山同具慧眼,同生悲喜。
请运用材料一中的“生态学原则”和“具身性原则”对此加以分析。
5.如何推动中国生态文学在世界上更好地传播?请结合材料概括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A
【解析】“源于……”曲解文意。材料一第2段只是说“他们甚至直接在生态科学原则的影响和
指导下进行生态文学创作”。
2.D
【解析】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二第1段只是说“梭罗的《瓦尔登湖》、雷切尔•卡森的《寂
静的春天》等国外生态文学作品也都有效地拓展了中国作家的视野”。
3.B
【解析】雷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引用了大量实例和数据,把专业知识介绍给读者,透露
出浓郁的生态科学精神,符合生态学原则,但不符合具身性原则。A项,具身性原则“旨在明证人与
非人类世界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赤壁赋》“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同一”的境界符合该原则。
C项,骆英身体力行,用肉身去接触、感受自然,符合具身性原则。D项,阿来的《大地的阶梯》赋予
自然山水以生命,“讲到嘉木莫尔多山是战神的化身,人们对其顶礼膜拜”,这是重视自然的精神性
和神圣性,符合具身性原则。
4.①生态学原则主张万物相互联系、共生平等,辛词中“我”与“青山”视角平等,悲喜相通,
具有共生平等理念,符合生态学原则;②具身性原则主张生态作家通过对人物肉身和非人类自然存在
物身体的描写,来凸显二者的相似性或共性。辛词中描写了“我”眼中“妩媚”的青山和青山眼中“如
是”的“我”,二者相似,皆有灵性,符合具身性原则。
5.①创作时遵循世界生态文学的三条基本原则;②借助外国优秀生态文学作品拓展自身视野;③
传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文学基因;④努力提升生态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审美性。⑤在生态文
明的建设下坚持中国表达,为世界生态文学提供有益的中国故事和中国经验。
(三)拓展迁移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题。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①连袖舞,一时天上著②词声。
京都元夕
(金)元好问
祓③服华妆着处④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⑤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注】①内人:宫中女伎。②著:同“着”,附着。③枝:华美。④着处:到处。⑤长衫:书生
穿着。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诗的“正月中旬”其实指的就是元宵节,“帝京”则点明了活动地点。
B.张诗后两句写三百宫女衣袖相连,歌舞翩趾,一时间,歌声响彻云霄。
C.元诗首句与“蛾儿雪柳黄金缕”都着眼于男女的穿着、妆饰,形象鲜明。
D.元诗后两句以设问方式表现了诗人的自嘲,与前两句的情调形成对比。
2.张诗的“千门开锁万灯明”、元诗的“六街灯火闹儿童”和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东风
夜放花千树”都写了元宵灯节的活动,但表现手法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C
【解析】“蛾儿雪柳黄金缕”只着眼于女子的穿着、妆饰。
2.①张诗的“千门开锁万灯明”运用夸张手法,写家家户户都走上街头,观赏“万灯”的热闹场
景。②元诗的“六街灯火闹儿童”直陈其事,写孩童在大街小巷舞弄花灯追逐嬉戏的热闹场景。③辛
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表现出元宵佳节一派“火树银花”的热闹景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①
辛弃疾
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归去来兮。探梅踏雪几何时。今我来思,杨柳依依②。
白石冈③头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萋。多情山乌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注】①这首词为辛弃疾在建康(今南京)所作;蒋山,指钟山。②出自《诗经》:“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③白石冈:地名,在建康城朱雀门外,为二人常游之处。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苍茫”“日暮天寒”写出了环境的特点,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词人写景是为了抒情。
B"归去来兮”出自《归去来兮辞并序》,表达了这首词的主旨,与陶渊明表达的主旨相似。
C.词人回忆曾与友人踏雪寻梅的经历;还引用《诗经》的诗句,写友人走后独游钟山的心境。
D.“多情山鸟不须啼”强化了词人的思念之情,词人说他对友人的思念不须山鸟来表达。
4.这首词的“一片闲愁,芳草萋萋”与李煜《虞美人》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都写了“愁”,二者分别是如何表现“愁”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3.B
【解析】词人表达的意思是日暮天寒不得不归去,体现了对友人的思念,与陶渊明表达的主旨不
同。
4.①''一片闲愁,芳草萋萋”移情于景,词人将自己的离愁别恨寄托在白石冈长满的萋萋芳草身
上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愁”之多。②“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比喻和夸张,把“愁”比作
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形象地写出了词人的亡国“愁”之多、之深和绵绵不绝。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
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
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南宋爱国词人,力主抗金。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
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5.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中“斜日”点明了时间,“西风”突出了季节,这首词写出了词人在秋日把酒临风时
的所见所感。
B.“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两句描写荷花如同被胭脂染过一般红艳,可谓以乐景衬哀情,
突出词人愁思之深。
C.“尚想三径菊花丛”一句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之意,表达
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D.“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写词人想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老翁,直抒胸臆,进一步表
达词人的归隐之情。
6.“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三句与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在艺术手法上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5.D
【解析】“直抒胸臆”说法有误,这两句是用典,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退隐之意。
6.同:二者都化虚为实。本词将抽象的愁绪写得可用斛装载,李煜词则将抽象的愁绪比作浩荡的
春水,都通过具体的物象,把抽象的愁绪具象化。异:杨词中“无处落征鸿”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
离愁之多,连飞鸟立足栖息的地方都没有;李词中还运用设问的手法,点明了抽象的本体“愁”,表
达词人内心无尽的悲伤之律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8题。
喜迁莺
李煜
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欹。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啼莺散,余花乱,寂寞画堂深院。
片红体扫尽从伊,留待舞人归。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晓月西沉、宿云渐起,在如此深夜,词人却辗转难眠、无人倾诉,情景交融之间更显愁绪之浓。
B.“雁声稀”与《声声慢》中“雁过也”,一“稀”一“过”虽有不同,但皆含对所怀之人的思
念之情。
C.下片前两句用词微妙,富有新意。“散”字明写啼莺,实写春之离去;“乱”字明写落花,实
写心绪之纷杂。
D.听凭片红飘落满地而不去打扫,只想留着等待舞人的归来。词人以动作描写作结,表达了对舞
人的思盼之情。
8.“寂寞画堂深院”与《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两句在手法和情感上有何不同?请结合两
首词,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7.D
8.①手法上:”寂寞画堂深院”借景抒情,将自己的主观感情附着于画堂深院之中,借此抒发寂
寞之情;“雕栏玉砌应犹在”使用借代的修辞、想象的手法,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