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信息类文本小说(赏析故事情节)(含解析)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信息类文本小说(赏析故事情节)(含解析)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信息类文本小说(赏析故事情节)(含解析)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信息类文本小说(赏析故事情节)(含解析)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信息类文本小说(赏析故事情节)(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

赏析小说故事情节

思维导图

/」标题式解舌

梳理舌情节

开头段的作用

分析情节作用中间段的作用

结尾段的作用

赏析故事情节

情节安其敢巧:悬念、照应、抑扬、铺垫、筠敷对比、

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叙述视角:全知视角、半知视角

朝顺序:JI稣、倒叙、腼、木寓、物

知识梳理

【题型1】梳理概括情节

一、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

小说情节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研读小说情节结构,

应关注以下两种结构模式:

1.传统小说模式(线性结构模式)

通常采用以时空为本位,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情节。一般有以下三种方式:

(1)基本模式:开端一一发展一一高潮一一结局。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

①“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褒贬倾向);②“发展”

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生到激化的演变过程;③“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

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

阶段(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部分);④“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

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往往是议论抒情句段)。

(2)摇摆式: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总

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上去,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

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魂的魅力。

(3)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式:俗称“欧•亨利式”笔法。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

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但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

节的生动性。

2.外国现代小说结构模式

外国现代小说在结构上则赋予小说更多的变化,主要有三种常见结构模式:

①“延迟”式结构。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读者的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

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牲畜林》。

②生活的横断面。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无限

的空间。《半张纸》。

③按照心理展开的意识流结构。它打破了时间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

意往来。《墙上的斑点》。

二、概括情节的方法

1.小标题式概括(适用于篇幅较长的小说)

(1)围绕小说中的某一线索进行概括。

如鲁迅的小说《故乡》,按地点线索可概括为:回故乡一在故乡一离故乡。莫泊桑的小说

《我的叔叔于勒》,按人物线索可概括为:盼于勒一赞于勒一遇于勒一躲于勒。都德的小说《最

后一课》,按时间线索可概括为:上学路上一上课之前一上课经过一宣布放学。

(2)按故事发展过程进行概括。

如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按故事发展过程可概括为:背景(引子)一护送(开端)一受伤(发

展)一报仇(高潮和结局)。

2.表述式概括(适用于篇幅较短的小说)

针对情节各部分内容,用具体的语言进行概括。特别是对高潮、结局部分的概括,考查较为

常见。概括时,一般要用简洁、完整的句子进行表述。

答题规范:

♦依据线索(时间、人物、情感等),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

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答题时要注意按照情节发生一一发展的顺序

表述,按照主谓宾的形式组织语言,不可纠缠于细节,不求面面俱到。故事较复杂、涉及的人物

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依据题干要求明确概括的对象和范围,做到问与答一致,前后贯通。

【题型2】分析情节作用

一、不同位置情节的作用

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大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二是结构

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文故事的展开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

某一情节因在文中所处位置的不同,作用亦不同。

1.小说开头段的作用

分析时既要把握该段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又要结合下文的故事情节。小说开头常用的方式

及各自的作用:

一般以叙述或议论等方式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引出下文,为后面情节的展开

一般开头

开头。作铺垫;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

制造悬念,引出下文,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

悬念式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

下去;或者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疑问。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

写景式对景物或者环境进行描写。定感情基调,为后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暗示故事的

结局。

2.小说中间段的作用

小说中间段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主要是照应和伏笔。照应是指文学作品中前后之间的呼应。小说中使用照

与相关情节的关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指在文学作品中,前文为后文

系情节发展所做的提示或暗示。小说中使用伏笔,能使情节曲折,显得结构严

谨,显示出构思的精巧。

揭示小说的主题。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中,暴雨狂泻,道路迷茫,“半死半

与主题的关系活”的祥子“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的情节,反映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

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与人物性格的关展现人物性格。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买刀并在街上寻觅仇家的

系情节,显示出林冲急躁的个性。

3.小说结尾段的作用

值得玩味的结尾方式及其作用: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

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

出人意料的结局

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提示文章主旨;⑤突出故事的

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体现

令人伤感的结局

人物性格;③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的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

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符合人们阅读的心理预期,容易引起读

令人喜悦的结局

者的共鸣,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

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

留下空白的结局耐人寻味,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可进行艺术再创造。

卒章显志的结局解释悬念,揭示主题或创作意图。

另外,在分析情节作用时,要注意情节与标题的关系。标题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往往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情境、渲染气氛的作用。

以物件(物象)为题,往往具有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揭示主题、隐含多重含意、

(2)

寄托作者情感等作用。

(3)以形象特征为题,往往具有铺展情节、照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主旨等作用。

【精要点拨】

(1)答题模式

分析情节作用也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入手,具体来说:

①结构(情节自身)作用

a.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或埋下伏笔;b.照应前文;c.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d.设置悬念,激发读

者的阅读兴趣;e.线索,贯穿全文。

②内容作用

a.点明了人物活动的环境,b.表现了(或“突出了")人物性格,c.表现主旨或深化了主题。

答题时可采用这样的形式:XX情节(内容)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2)注意使用术语

①指向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情节;制造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前文;为下文情节

做铺垫或提供依据。情节说明要具体,不能笼统地说。

②指向人物:丰富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

③指向主题:点明或深化主题。

二、典型细节或反复出现情节的作用

答题角度:

1.营造某种氛围,推动情节发展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多次写到“风雪”

2.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爱好、追求,烘托如《祝福》中反复写她讲述阿毛被狼吃掉的故

人物心情和心理事,就突出了她思念儿子又希望引人同情的几

近崩溃的精神状态。

如《装在套子里的人》反复写别里科夫的“套

3.暗示、深化主题,影射象征

子”

4.突出时代气氛,展示地方特色;或者引起读如《边城》中多次写湘西风情以突显地域特色

者关注

【题型3]分析情节手法

一、情节安排技巧

①悬念: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

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

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关注、引人入胜。

②抑扬: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

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③伏笔: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

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隐性、闲来之笔)

④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

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显性、大肆渲染)

⑤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⑥对比: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

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⑦衬托: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

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⑧突转: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

之外的反转,或者是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

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精要点拨]

1.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小说的构思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②小说是如何讲述XX故事的?

③小说在情节设计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④请分析小说的结构特点。

2.这类题目常见的答题角度有四个:

①线索。这是小说情节整体分析首要的思考角度。要看它的线索是什么,有什么好处。特

别要注意小说的双线特点,如有的使用明暗双线;有的使用多重线索,如时空线、感情线等。

②叙述视角和方式。叙述视角有两种,一种是有限视角,指用第一人称叙述;一种是无限

视角,指用第三人称叙述。分析叙述视角,一般先指出小说是采用了“我”的视角,还是“我”

“他”不同视角的交叉,然后再分析。分析叙述方式,主要看小说采用了顺叙、倒叙、插叙及

平叙中哪种(些)方式,一般先指出采用了倒叙、插叙、平叙等方式,然后再分析。

③组织材料的详与略。这一点不太常用,也不常考。

④安排情节的技巧,如使用了悬念法、误会法、对比法、拆构法及“欧•亨利笔法”等。

二、情节叙述手法

(1)叙述人称

人称是区分叙述人在叙述时是站在局外还是局内叙述的依据,第一人称(我)属于

说话人,第二人称(你)属于听话人,第三人称(他)属于说话人、听话人以外的人。

所有的叙述一般是由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承担。第二人称很特殊,严格说来,它算不上

一种叙述角度。它不是讲述者,而是被讲述者,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它和第三人称的

情况差不多,叙事者也在局外;但与第三人称又略有不同,它与人物有着一种密切的对

话关系。

1.叙述人称分类

①第一人称

叙述者站在“我”“我们”的立足点上进行叙述,“我”“我们”既是生活事件的

观察者,又是故事的叙述者。文章的全部内容都是从“我”“我们”的角度看出、听出、

叙述出来的。用第一人称来叙述,由于叙述者所叙的是自己亲身的所见、所闻、所历,

读者读起来就会倍感真实、亲切。优点是给人以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不

足是限制了人的视野,叙述的空间狭小。

②第三人称

叙述者站在“他”“他们”的立足点上进行叙述。这种叙述人称比较自由,叙述者

几乎全知全能,人物的内心秘密、遥远的过去、未来的发展,叙述者都可以不受时空的

限制,自由、灵活地进行叙述。优点是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客观

描述;不足是缺少真切感。

③第二人称

叙述者站在“你”“你们”的立足点上进行叙述。“你”“你们”可以指代读者,

读者作为听众听叙述者叙述;“你”“你们”可以指代文中的人物,作品中的人物作为

对象被叙述者叙述。优点是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强烈呼告;不足是有环

境限制,有明确的倾诉对象。

2.人称交叉

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使用

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人物的独白、对话,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亲切感。人称交

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能多层次多

角度地表现人物和主题。

(2)叙述视角

叙述角度,也称叙述视角,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

(1)全知视角(上帝视角、全知叙述者、零视角)

叙述者无所不知,可以不出现,也可以使用第三人称。效果是叙述全面、灵活。

叙述者拥有全知全能的禀赋,不但通晓事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而且可以来往于

故事的任何空间;可以进入任何人物的内心,洞悉一切不管是人物自己已意识到还是没

有意识到的内心活动。同时,叙述者总是把他自己插进读者和故事之间,把他对事件、

人物、背景的感触、分析和议论自由地介入到作品中。这样,作者完全是通过叙述者的

叙述把故事传达给读者的。

(2)有限视角(角色叙述者、限知视角)

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中的傻子视角、儿童视角等。

小说的叙述者以角色的形式参与到小说中去,比如故事中的某个人物,他始终是作

品中事件的参与者或见证人,他只是在讲述自己所知道的,他的叙述视野被限制在人物

自己的感官世界一一他作为观察者所能发现、感受到的东西。

(3)儿童视角

儿童视角要求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

的儿童思维的特征。

之所以要用儿童视角,是因为儿童视角有着许多成人视角无法达到的优越。总结概

括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

②儿童贫乏的词汇和特有的语句使得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

③儿童丰富的想象和无知的状态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

④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

⑤儿童视听下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⑥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丑恶,审视人性,凸显主题,直扣人心。

鲁迅《怀旧》《孔乙己》,萧乾《篱下》,萧红《小城三月》《呼兰河传》,林海音《城

南旧事》。

(4)女性视角

女性视角,是指以女性的心理角度看问题的方式,它从女性的角度出发来讲述故事,

关注女性角色心理历程的转换过程,以人道的情怀关注人自身的生命价值,并用女性化

的笔触展现出来。

女性视角的特点:(1)在取材上从小处着眼;(2)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

世界的细腻变化。

作用:

①以女性敏锐的观察力,使情感和文笔相对更加细腻,引人入胜;

②以其母性情感笔触,表达对弱者的同情,抒发怜悯的情怀;

③以女性口吻表达对强权的反抗,对自由的渴望。塑造了xxx女性形象,以其XXX

的心理,展示心路历程,推动情节的发展。

茹志娟《百合花》,杨沫《青春之歌》。

(5)老人视角

作用:

①以老人视角叙事多为回忆性质的,所以经常免不了会有一种怀旧情怀;

②老人多是成熟的、理性的,对事情会有深入的思考,所以小说一般会有一种深沉

思考意味,饱含对自身、对民族、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③老人经历世事很多,叙述的故事会有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

(6)动物视角

作用:

①以动物的眼光看世界,给读者一种崭新的体验,更有情趣,更客观冷静真实;

②动物展示出的心理活动,往往与人的心理活动交替进行,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

③动物非人类,以动物视角来观照人类生活,所言人之所不能。

(3)叙述顺序

1.顺叙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为清楚地记叙。先发生的先写,后发生的后写,

借以展开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顺叙有四种方法:①按事情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叙述。

②按时间推移,也就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

③按地点的变化,即空间位置的变换,进行记叙。

④按事情的发展过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叙述。

作用: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使文章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如欧•亨利的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开头就这样写道:“索比急躁不安地躺在

麦迪逊广场的长凳上,辗转反侧。每当雁群在夜空中引颈高歌,缺少海豹皮衣的女人对

丈夫加倍的温存亲热,索比在街心公园的长凳上焦躁不安、翻来复去的时候,人们就明

白,冬天已近在咫尺了。”

2.倒叙

倒叙就是将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或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叙述,然后依“自然

时序”进行叙述。倒叙并不是由“尾”至“头”的整个的逆叙,而是局部的“倒插”。

一般说来,情节曲折、复杂的事情才须倒叙,如果中心明确,材料简单,事情发生

的时间较短,就不必用倒叙。

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

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

目不清。

倒叙有三种方法:①把事情的结局,提前讲出。这就是“因果倒置”,造成悬念;

②把事情最精彩、最紧张的片段,写在前面,以先声夺人,扣人心

弦;

③追忆往事,交代背景。

作用:①结构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②内容上突出强调了……

的感情/塑造了……形象/表现了……的主题。③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

叙;采用倒叙的方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比如:鲁迅的《祝福》,小说先把祥林嫂在祝福声中寂然死去的结局呈现出来,然

后再说她初到鲁镇,被卖改嫁,再到鲁镇,鲁镇祝福景象;再比如,契诃夫的《套中人》,

小说一上来就讲到,我的同事(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然后接着介绍

他的一些奇怪的情形。

3.插叙

含义: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与故事情节有关的文字,再接续原来的内容。

插叙方式有三种:①直述式,就是不借助作品中的任何人的口述或联想,直接在文

中插叙一件事,多用〃原来〃、〃过去”这些表时间概念的词来引入插叙部分。通过作品中

的人物自己或旁人的语言(像对话、独白等)来进行插叙。

②联想式,就是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联想引起插叙部分,通过人物

的回忆、思念、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进行插叙。

③转述式,即借助作品中人物的叙说进行插叙。这种方式往往用〃

听人说〃、〃据说〃、〃有人说〃等引入插叙。如作者直接插进来进行叙述、介绍、说明,或

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所见所闻所感和亲身经历来进行插叙。

作用:①交代了……发生的原因(为下文作铺垫);②插入了……情节/片段/事件,

丰富了文章内容;③表现了人物……性格/品质(通常为主要人物的身份、背景等介绍),

使人物形象更丰满;④突出文章……的中心/丰富了文章……的主题。使文章结构富于变

化,避免平铺直叙。

比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小说就插入了林冲和李小二的见面谈话以及李

小二的现在生活境况,这些情节就属于插叙。它对下文写李小二夫妻为林冲打探消息以

及林冲复仇起到铺垫的作用,同时,也衬托了主要人物林冲具有正义感和侠义精神的形

象特点。

4.平叙

含义: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齐头并进地写几条

线,几件事并行交叉进行,互相穿插,并行推进;二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谓之为“花

开数朵,各表一枝”。

作用: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

5.补叙

含义:也叫追叙。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可能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作用: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内容作某些交代,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

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插叙与补叙的根本区别在于:

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补叙的技巧是在前面的叙述中,有意地省略某些情节或细节,故意设置出人意料的疑团,

待到最后,再用补叙道破。

【题型4]分析线索

(1)单线结构

(2)双线结构

①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一一鲁迅《药》

②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一一《失街亭》

③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一一《最后一片常青藤叶》

明暗双线的好处:一明一暗(一显一隐)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交叉推进,平行展开,相互

呼应,彼此映照),形成“悬念”,使故事情节生动(紧凑集中),跌宕有致(引人入胜,曲

折紧张);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的主题。

典例褊析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第一桩

凌鼎年

在娄城收藏界,郑有樟是个怪人。他不藏字画不藏玉,不喜青铜不喜陶,只痴心于似石非

石,似木非木的硅化石。他家堂上的大桌面就是一截古柏的树干。此物聚天地精华,年轮重重

叠叠,肌理清晰可见,叩之金石之声,抚之清凉可感。除了收藏把玩,凡藏品,他都要追根溯

源地研究一番。

一个偶然的机会,郑有樟从一个藏友嘴里得知翰林弄的阮大头最近从安徽收到了一件好东

西,号称“天下第一桩”。

郑有樟一见那树桩,就惊叹天下竟有如此好的东西。郑有樟前看后看,左看右看,发现无

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赏心悦目,更难得的是这香樟木桩香气扑鼻,且香得柔和、高雅。郑有樟

凝视着这天下第一桩,不言语,也不离去。

阮大头已看出了郑有樟的偏爱心思,不无得意地说:“我收藏几十年,这是我最得意的一

件藏品,今后就是我的镇宅之宝喽!”

郑有樟从小命中缺木,所以取名“有樟”,而今,这古桩出现在眼前,不是缘又是什么?

郑有樟下决心非要把这天下第一桩弄到手不可。

他很有诚意地对阮大头说:“君子本不夺人之爱,但我郑有樟既然命中注定有樟,岂能错

过。您老成全我,割爱吧。您开个价,我郑有樟保证不会让您吃亏。”

阮大头一听,笑笑说:“想看,尽管看;想买,则免谈!再说就伤和气了。”

郑有樟就这样碰了个软钉子。

郑有樟不甘心,他实在太喜欢那天下第一桩了。以后的一段日子里,郑有樟吃饭想着这事,

睡觉想着这事,想来想去被他想到了以物易物的主意。他想起前不久在浙江东阳见过一老艺人

创作的水浒人物根雕,印象中也是香樟木的,那108将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据说已连续雕刻

好多年了。对,买下来,送给阮大头,他八成会喜欢的。

事不宜迟,郑有樟第二天就开车赶到浙江那老艺人家,好说歹说,花了大价钱把那根雕买

了下来,雇卡车运回了娄城。

果然不出郑有樟所料,阮大头一眼就相中了这大型根雕作品,请郑有樟爽快出价。

郑有樟很坦率地说:“明人不说暗话,我只想换你的树桩。”

阮大头没想到郑有樟来这一手,有点不快地说:''肯卖,价钱好商量;不肯卖,你抬走吧。”

郑有樟也没想到阮大头如此固执,悻悻而回。

藏友见郑有樟愁眉苦脸的,知道他还惦记着那天下第一桩,就给他出主意。

藏友甲说:“阮大头的独生女今年26岁了,还没嫁人,干脆有樟兄娶了她算了,条件嘛,

非天下第一桩做嫁妆不要……”

“缺德缺德,婚姻是儿戏啊?”郑有樟一票否决。

藏友乙说:“派人冒充算命先生,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他心甘情愿出手……”

“损、损、损,骗他老人家,于心何忍?”郑有樟依然不同意。

藏友丙说:“那你干脆跪在阮大头面前,求他,不怕他铁石心肠。”

“你们怎么尽出馍主意,难道就想不出一个金点子?”郑有樟脸色凝重了起来。

郑有樟突然失踪了一段时间,后来,藏友们才知道,他去了安徽,去调查了解这天下第一

桩的来历,他还翻阅了当地的地方志,回来后窝在家里写了篇《流传有序的天下第一桩》。据

郑有樟考证:此树桩是南宋末年一次山洪暴发后冲下山来的,先为安徽著名的博古斋收进,后

为画家闵双城收藏;元代时为贵族王孙铁木儿秘藏;明代时,在安徽布政使及大收藏家华佰裘

等多人手里珍藏;清代时,在桐城露过面,后来就不知去向,直到一百多年后的最近,才重现

江湖。郑有樟还收集了明代至清初吟咏此桩的诗文。

郑有樟把这篇考证文章打印后,交给沅大头斧正。阮大头没想到郑有樟对这天下第一桩如

此有感情,如此有心,很是感动。他拉着郑有樟说:“来,我俩在天下第一桩前留个影。”

三天后,阮大头打电话给郑有樟说:“啥话别说,你来把天下第一桩搬走吧。”

郑有樟去搬天下第一桩时,特地沐浴焚香,极是虔诚,出屋进屋前,还点了鞭炮、放了高

升呢。

当时人群中说啥的都有,有说“神经病”的,有说“作秀”的,有说“文人怪癖”的……

郑有樟一点儿也不恼,他乐呵呵地说:“我全当补药吃。”

(有删改)

小说围绕“天下第一桩”展开故事叙写,一波三折,请结合情节简要概括。

【答案】一波三折:①郑有樟与阮大头对“天下第一桩〃的喜欢,一直贯穿整个情节之中:买

一一不卖;换一一不行;送一一甘愿。一个志在必得;一个坚守不出。②发展部分:甲乙丙三

位藏友的“建议"更衬托出郑有樟的人品:诚实、守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情节的能力。

一波三折:

郑有樟与阮大头对“天下第一桩,,的喜欢,一直贯穿整个情节之中:结合“他很有诚意地对阮大

头说:‘君子本不夺人之爱,但我郑有樟既然命中注定有樟,岂能错过。您老成全我,割爱吧。

您开个价,我郑有樟保证不会让您吃亏。’阮大头一听,笑笑说:‘想看,尽管看;想买,则免

谈!再说就伤和气了’”可知,郑有樟想买"天下第一桩“,而阮大头不卖。

结合“果然不出郑有樟所料,阮大头一眼就相中了这大型根雕作品,请郑有樟爽快出价。郑有

樟很坦率地说:’明人不说暗话,我只想换你的树桩。‘阮大头没想到郑有樟来这一手,有点不

快地说:‘肯卖,价钱好商量;不肯卖,你抬走吧'"可知,郑有樟想用根雕换"天下第一桩“,阮

大头不换。

结合"郑有樟把这篇考证文章打印后,交给阮大头斧正。阮大头没想到郑有樟对这天下第一桩

如此有感情,如此有心,很是感动。他拉着郑有樟说:’来,我俩在天下第一桩前留个影。‘三

天后,阮大头打电话给郑有樟说:‘啥话别说,你来把天下第一桩搬走吧可知,郑有樟把这篇

考证文章交给阮大头斧正,阮大头很是感动,甘愿把"天下第一桩”送给郑有樟,打电话让他把

“天下第一桩"搬走。

郑有樟命中缺木,才取名"有樟","天下第一桩〃出现,他决心要把它弄到手,它亲自去安徽调

查了解"天下第一桩"的来历,还写了一篇考证的文章,对"天下第一桩〃志在必得;郑有樟用根

雕换“天下第一桩”,阮大头就是不换,坚守不出。

发展部分:结合“藏友甲说:’阮大头的独生女今年26岁了,还没嫁人,干脆有樟兄娶了她算

了,条件嘛,非天下第一桩做嫁妆不要……’’缺德缺德,婚姻是儿戏啊?’郑有樟一票否决。藏友

乙说:’派人冒充算命先生,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他心甘情愿出手……’’损、损、损,骗他老人

家,于心何忍?’郑有樟依然不同意。藏友丙说:‘那你干脆跪在阮大头面前,求他,不怕他铁

石心肠。'‘你们怎么尽出馍主意,难道就想不出一个金点子?’郑有樟脸色凝重了起来"可知,

甲乙丙三位藏友的“建议",郑有樟不是一票否决,就是说损,说尽出馍主意,难道就想不出一

个金点子,衬托出郑有樟的人品:诚实、守正。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奔腾的春溪

徐鲁

幕阜山总是让我魂牵梦绕。回到山区的头一天,天还蒙蒙亮,我就被满山的鹤鹄和布谷的

啼唤声给吵醒了。

幕阜山区的植被,以长得又高又粗的楠竹居多。除了楠竹,还有雷竹、枫、樟、松、板栗、

柞、野樱、乌柏等杂植。竹木繁茂的地方,鸟雀就多。鸟雀噪林,是山塔的清晨和傍晚的生活

日常。只要你肯驻足倾听,任何时候,这些快活的歌手都愿意为你来一曲"大合唱"。布谷和斑

鸩先带个头,然后众鸟响应,不同的"声部"和"音色",应有尽有。

山里人家喜欢傍水而居。富水河有一条支流,叫桃花溪。清亮的桃花溪一路唱着歌,弯弯

曲曲地流淌,经过许多塔子,绕过不少山脚。向晚时分在桃花溪潺潺流过的一个长满水竹、鸭

舌草和矮菖蒲的埠头,几块光滑的捶衣石上,我坐下来休息。

这些捶衣石,在清晨和傍晚是属于洗衣、捶衣的女子们的。伴随着捶衣棒槌的击打声,捶

衣女子们嬉笑着聊着家长理短,是溪边最生动的一景。

“归家咯——〃不一会儿,炊烟送来晚饭的气息。村里,此起彼落地响起唤归的母亲们的声

音。

玫瑰色的晚霞、把小士弯的屋顶、田皈、树和溪水,映照得红彤彤的。起身的瞬间,我伸出

双手、从溪水里轻轻撩起一串彩色的水花。

翌日,一位年轻的驻村工作队队长,带我上山去看他们栽下的柑橘林。此刻,满山满谷,

都是闪闪发亮的新绿。

一路上,除了清脆的鸟声,细听还有溪声。鸟声洗耳,溪声洗心。每一声鸟鸣,都让人顿

生美丽的乡愁;每一条细小的山溪,都像是闪亮的琴弦,叮咚演奏着大地的音乐。

身处此情此景,我的心里不禁升起几缕古意。

假如我是一位满怀闲情逸致的漫游者、到此真可以莫问前路了。放下身上的行囊,独自流

连在这春山之上,或坐看闲云出岫,或遥望白云生处的人家,或者干脆赤脚涉过山溪,随意叩

开哪扇柴扉,没准就能遇见一位山中隐者,或邂逅一位布衣山翁,捧来清清的山溪水,轻煎一

壶春色...

遐想中,我的目光被驻村工作队队员吸引过去。在这春忙时节,在这日新月异的年月,奋

斗在山垮的人们,可没有像我这样遐想的工夫!

望着眼前几面山坡上青枝勃发的柑橘林,我问年轻的队长:”这满山满坡的柑橘林,规模

可不小哪!”

"合起来有三百多亩。"队长说,"你要是秋天来这里,一眼望去,那是真正的满山橙红橘绿」

我笑着问,“这可是你们写在山岭上的‘创业史'?”

"那可不是我一个人写的,是大伙儿和乡亲们一起开动思路'写'出来的。”

之前,我曾听说过"温州蜜柑",便又问道:“这些橘树品种是'温州蜜柑‘吗?"

“不是,我们引进的是一种新品种杂柑,叫‘爱媛28'。这个品种口感好,产量也高,一

亩地平均产果两千五百公斤!现在市场上一斤果子零售能卖到二十元,批发价起码也在七八

元!”

我禁不住为工作队员们和乡亲们叫好。在这春天的山岭上,到处是万物勃发的生命气息,

到处是充满朝气的崭新气象,到处是欣欣向荣的繁忙场景……

夜幕降临,和驻村队员们一起,走在山溪流泻的山路上,沐浴着春夜的星光、望着闪烁在

远山的星星点点的灯火,我一直沉浸在这样一种温柔的感情和美丽的遐想里。

我知道,那每一团灯火里,都是一个小小的山湾,一个小小的村落,都是一个个温暖的家,

都是星星点点、正在汇聚的光源和希望。就像这满山满谷、奔涌着的春溪,它们一线线、一条

条,汇入谷底和山脚的河流,汇聚成更大的力量,卷带着更加强劲的信心和希望,奔出山谷,

奔向远方...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文章以“我”的行踪为线索,叙述脉络清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①首先交代"我"回到幕阜山区及对幕阜山区的概写,为下文叙事奠定基础;②然后

写"我"在桃花溪和柑橘林的所见所闻,并重点写"我"在驻村工作队队长的带领下参观柑橘林;

③最后写夜幕降临,"我”与驻村队员们一起赶路的感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前两段为一个层次,交待时间和行踪所在地,引出下文,“幕阜山总是让我魂牵梦绕。回到山

区的头一天,天还蒙蒙亮,我就被满山的鹏鹃和布谷的啼唤声给吵醒了";还有对幕阜山区的

概写,"幕阜山区的植被,以长得又高又粗的楠竹居多。除了楠竹,还有雷竹、枫、樟、松、

板栗、柞、野樱、乌柏等杂植。竹木繁茂的地方,鸟雀就多〃,结构上为下文叙事张本。

第3-18段为一个层次,属于主体部分,主要写“我"在桃花溪(3-6段)和柑橘林(7-18段)的

所见所闻。"山里人家喜欢傍水而居""这些捶衣石,在清晨和傍晚是属于洗衣、捶衣的女子们

的。伴随着捶衣棒槌的击打声,捶衣女子们嬉笑着聊着家长理短,是溪边最生动的一景","不

一会儿,炊烟送来晚饭的气息。村里,此起彼落地响起唤归的母亲们的声音","此刻,满山满

谷,都是闪闪发亮的新绿""一路上,除了清脆的鸟声,细听还有溪声";重点写"我”在驻村工作

队队长的带领下参观柑橘林,"这满山满坡的柑橘林,规模可不小哪!""在这春天的山岭上,

到处是万物勃发的生命气息,到处是充满朝气的崭新气象,到处是欣欣向荣的繁忙场景……

结尾两段为一个层次,“夜幕降临,和驻村队员们一起,走在山溪流泻的山路上,沐浴着春夜

的星光、望着闪烁在远山的星星点点的灯火,我一直沉浸在这洋一种温柔的感情和美丽的遐想

里〃"我知道,那每一团灯火里,都是一个小小的山埼,一个小小的村落,都是一个个温暖的家,

都是星星点点、正在汇聚的光源和希望。就像这满山满谷、奔涌着的春溪、它们一线线、一条

条,汇入谷底和山脚的河流,汇聚成更大的力量,卷带着更加强劲的信心和希望,奔出山谷,

奔向远方……〃,写夜幕降临,"我"与驻村队员们一起赶路的感受。

(2024•陕西铜川•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朝我来

杨子峰

月迷津渡,日军小分队突然出现在青滩,很快控制了码头、船老大及船工。天放亮时,

所有人被强制集中在江边一所客栈里,日军的刺刀闪出冷冷的光,映在架在吊脚楼上的几挺机

枪上,冷冷的枪口对着码头的方向。

日军得到情报,有几艘载有草药的船要运出日军控制区,江的下游是抗日游击队活跃区。

青滩是船队必到之地,日军已在这里张罗了一张大网,奔码头奔船老大奔药品而来。

这条江的上游险,要过青滩难,只有姓韩的船老大能过。前几天下游来人了,说伤员缺

药,日军封锁,好不容易弄了些草药,以解燃眉之急,请他帮忙驾船过这鬼门关。怕老大不答

应,塞过来一把大洋。韩老大一把推开,给来者递过一碗酒,对饮。

喝酒的地方老板娘水色出奇地好,别人只能偷偷瞟上几眼,她是船老大最好的朋友,开

一家望江客栈,一双水汪汪大眼,天天盼船老大来喝酒。日军很容易在客栈找到了船老大。

人都困在客栈里,最着急的是船老大,一个小时后,运输药材的船队就要来了,按计划

靠岸后,他得上船帮忙驾船出鬼门关。

日军只允许客栈的老板娘走动,给被关押的人送点儿水,弄点儿吃的。日军不吃客栈的

饭,自备了罐头和干粮,喝的水,也栗被困的人试喝后才装入军壶。这是一支训练有素的特种

部队,专为截获运输药材的船只而来,煞费苦心,志在必得。只要控制了船老大,就掌握了主

动,除了韩老大,还没一艘船能顺利出关,险滩、激流、暗礁、明堡……令人丧胆!

为牢牢坐稳老大位置,他从未向外人传授几代人用命换来的这驾船绝技。

韩老大向隅而坐,看守的日军不时过去查看,怕有闪失。想把他单独困在一边,众人不

许,竭力护住老大,日军怕激怒众人,这些人大多是在船上见过世面的,逼急了是会拼命的,

只好作罢,专门用几双眼睛盯住他。

起火了!起火了!老板娘边喊边朝外跑。厨房里浓烟滚滚,火苗直蹿。

局面很快被控制。老板娘没跑几步就被一个日本兵追上,一枪托击昏在地。一阵枪栓响,

困在屋里的人在黑洞洞的枪口下,被迫重新回到原地。十几个日本兵赶紧用水泼灭了火苗。为

防火,木制吊脚楼前的空旷地上摆放着专门用石头打制的几口大缸,装满了水,正好被日军派

上了用场。

日军判断是有意纵火,是烽火,准备靠岸的船只见势赶紧顺江而下了。火燃的时候,正

好上游下来几艘船,赶紧弃岸而去。船上的人看到了烟火,看到了老板娘,因为她奔跑的地方

是船上最佳视角区。上次来拜访韩老大的那个人在船上,他在码头没见到船老大就已生疑,更

何况见到老板娘被击倒,便断定鬼子已做了伏击准备,毕竟是久经沙场的一名抗日老兵,赶紧

下令前行,即使死在鬼门关,也不能落入鬼子手里。

日军赶紧下令机枪扫射,船上有人中弹,但船还是很快过了伏击区,一群日军顺江岸边

追击边射击。恼羞成怒的日军过来提审船老大,几个人气势汹汹把他从墙角架起来,一看都傻

眼了,眼前的人不是船老大,一名船工不知何时换上了他的衣服。

船老大在众人的掩护下,独自顺江而下,到了险滩最险处,泅水,站在江中的大礁石上

接应迎面而来的船只。适逢枯水期,江中这块最大的礁石便露出狰狞的头。无数船只毁于此,

无数船工身家性命丧于此,鬼门关的这一关没有第二个人闯过。船上人看到了他,禁不住惊呼

起来,看到他就看到了希望。岸上追过来的鬼子也看到了,朝他这边打枪。

船老大不停地做着手势,朝我来,朝我来,朝大礁石冲过来!鬼子的枪打在船上,幸亏

有波浪颠簸,没伤到船身。船工眼红了,手在发抖,心想反正一死,眼一闭,朝大礁石、朝船

老大站的方向冲过去……

船居然安全过了礁石,走出了鬼门关,众人回望船老大,大礁石上已没了他的身影。他

被追来的鬼子开枪击中,落水了。

老板娘从鬼子那儿逃出来,冒险找到船老大尸首,厚葬。请石匠在大礁石上刻下三个大

字:朝我来。一切妥当,她烈性子犯了,干脆一把火把吊脚楼也烧了,人却不知去向。有人说,

朝他去了。

有了"朝我来”,就有了过这道险关的秘籍:朝大礁石正对面冲过去!自此,险关不再险!

3.小说设计“纵火事件”情节的意义何在?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情节上:为韩老大脱身埋下了伏笔。当敌人发现韩老大被“调包〃的时候,读者才

明白,原来韩老大是在“纵火"引发混乱时脱身的。

②人物上:丰富老板娘的人物形象。体现了老板娘的勇敢:老板娘面对强大的敌人,明知会

被识破并招来恶果,却毅然放火,体现了大无畏的斗争精神;体现了老板娘的智慧:一是纵火

后往船上最佳视角区奔跑,以便发出信号;二是通过"纵火事件"使局面混乱,为使韩老大脱身

创造了条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情节上:根据"韩老大向隅而坐,看守的日军不时过去查看,怕有闪失”“眼前的人不是船老

大,一名船工不知何时换上了他的衣服"“船老大在众人的掩护下,独自顺江而下,到了险滩

最险处,泅水,站在江中的大礁石上接应迎面而来的船只〃可知,韩老大被敌人严密监视,后

来却出现在江中的大礁石上,很显然"纵火”就是为了掩护韩老大脱身,在情节上属于为下文埋

下了伏笔。

②人物上:根据"日军判断是有意纵火,是烽火〃"火燃的时候,正好上游下来几艘船,赶紧弃

岸而去"“她奔跑的地方是船上最佳视角区”可知,老板娘"纵火”就是为了给运送药材的船示警,

也为韩老大脱身创造条件,老板娘的这些行为体现了她勇敢、智慧的斗争精神,丰富了老板娘

的人物形象。

(2024•湖南长沙,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麦罢盖新房

安晓斯

沁水湾人,管收完麦子叫“麦罢"。麦收前,许多人家都要打地基,准备麦罢盖新房。李

玉梅家麦罢也准备盖新房,和张铁山的打夯队联系了,排到初六那天,才轮到给她家打夯。

盖新房在沁水湾是大事,一大早,张铁山就用架子车推着一盘石夯过来了。

玉梅今天也穿上了大红对襟外套,长长的头发用一根细绸带松松地系着。看着玉梅,铁

山说,头天帮忙挖地基的人今天都会来,十八条汉子我都招呼到了,大家都愿意帮忙,你放心。

打夯队挑人,挑的都是身强力壮的汉子。每班9人,两班轮流着,至少得18人。起夯。

只见九个壮汉子一齐弓腰,猛拉绳索,石夯起了二十公分,旋即“扑哧"一声落下。《夯歌》声

起。嘿哟哟...

铁山唱起《夯歌》序曲。九个汉子再次弓腰,绷紧拉绳。

嘿哟哟...嘿哟哟....

一起拉紧绳哟...嘿哟

朝着中间砸哟...嘿哟

再往两边夯哟...嘿哟

拐角砸三下哟……嘿哟

竟实又得劲哟……嘿哟

为给玉梅家打夯,把张铁山难为得差点掉泪。王翠翠不同意张铁山带人去,主要是不想

让铁山和玉梅见面。沁水湾人打夯,缺不了烙饼的妹。翠翠是烙饼妹的小头头,她不同意,打

夯的汉子就吃不上那喷香酥脆的热油饼。

阳光艳丽,和煦风吹。翠翠带着四个穿着红衣服的烙饼妹,用架子车推着烙饼用的小面

板、铁基子、翻饼用的铁批子和三大包烧火用的麦秸,有说有笑地来到了玉梅家。

一棵老枣树下,翠翠和四个小姐妹一溜儿排开,每人用三块碎砖支起个铁基,身边都放

着烧火用的麦秸。沁水湾人烙饼讲究,用的铁蒙子得厚实,烧火得用麦秸,麦秸火烟熏火燎,

烙出的热油饼才够味,再卷上自家种的大葱,那滋味,可得劲儿。

说话间,烙饼妹开工了。烙饼的面是翠翠提前和好的,烙饼的油、盐、葱花也是翠翠带

来的。玉梅家有困难,翠翠心里有数。就像耍魔术一般,五个烙饼妹劈里啪啦、吭吭当当一阵

响,一张张喷香酥脆的油饼,就飞到了面前的大簸梦里。

三年前,玉梅嫁给了大柱。

翠翠和玉梅是同学,都喜欢铁山。两人都是箪脾气,怒气憋得脸通红。村东的打麦场上,

"仇人"相见,话都没说,就撕扯对方的衣服,把张铁山急得头晕。他站在两人中间,光挡人不

说话。大夏天,张铁山穿了个小背心,汗水出溜溜往下掉。玉梅和翠翠骂累了,伸出双手挖对

方的脸。张铁山在中间来回阻挡,前胸后背被两人的长指甲挖出道道血痕。

后来,迫于家庭压力,玉梅嫁给了东街的大柱,翠翠才放了心,就一直跟着张铁山的打

夯队,成了烙饼妹。说起来也真是命苦,一年前,大柱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水灵滋润的玉

梅愁得生出了白发,家里原本拮据的日子就更窘迫了。

翠翠和铁山商量了,先不结婚,想尽情享受谈恋爱的滋味。现在,麦子熟了,玉梅家麦

罢要盖房,收麦前要打夯,翠翠那小心思,一圈圈突噜噜急着转。

半晌功夫,玉梅家五间新房的地基砸完了第一圈。两张热油饼吃过,一大碗茶水喝完,

打夯队员们重整阵容,夯歌再起。张铁山再唱《夯歌》序曲。九个汉子再次弓腰,绷紧拉绳。

头天晚上,张铁山差点就给翠翠跪下了。和玉梅咱任从小一起上学,就像亲姊妹一样一

起长大,她家里困难,咱能不管?盖房打夯,咱能不去?打夯的汉子都去了,能少了烙饼妹?

铁山啰哩啰嗦,絮絮叨叨,硬是说笑了翠翠。

我动员打夯汉,你动员烙饼妹,街坊邻居的咱再多说说,大伙儿给玉梅家捐点钱咋样?

翠翠抹了把泪说,俺不会拖后腿。

翠翠和玉梅在打麦场吵过架后,再没说过话。想来想去,趁夜深人静,翠翠悄悄来到玉

梅家。敲敲窗户,翠翠喊,姐,攒了一竹篮土鸡蛋,给俺哥营养身体。玉梅赶紧穿衣开门,翠

军一溜烟跑了。第二天早上,翠翠的屋门口又放了满满一竹篮带着露水的青菜。

起夯。《夯歌》声起。铁山唱起《夯歌》序曲。九个汉子弓着腰,绷紧拉绳。

兄弟听清楚哟...嘿哟

一起拉紧绳哟...嘿哟

朝着中间砸哟...嘿哟

这边厢,场面依旧,好生热闹。打夯的汉子们看到,翠翠和四个小姐妹还是一溜儿排开,

每人用三块碎砖支起个铁基,劈里啪啦、既吭当当一阵响,一张张喷香酥脆的油饼就飞到了面

前的大簸梦里。

吃着喷香酥脆的油饼,张铁山拿眼瞟了瞟翠翠。翠翠就从身上摸出个红布包塞给玉梅。

姐,这是大伙凑的钱,一点心意。玉梅的泪水就刷刷地往外流。

瞅人不注意,翠翠紧紧挽住玉梅的胳膊。收罢麦,请你和俺哥喝喜酒。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3年第7期)

4.小说略写盖房经过,却较为详细地记叙了两段《夯歌》序曲,可谓颇具匠心,请简要分析

这样写的用意。

5.有道是“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是如何将一个平常故事写得曲折有致、吸引读者的?请结

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4.①夯歌的形式能够更好地呈现汉子们打夯盖房热火朝天的场景,比常规式的描写

盖房经过更具有画面感和代入感。

②夯歌的内容使铁山这些汉子们用尽全力、热心帮忙的形象更加具体丰满。

③使打夯前的故事能够自然地穿插进来,伴随歌声响起,打夯前发生的故事便可娓娓道来,

当夯歌最后一次响起,故事又被拉回到现实。5.①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关注。铁山明明

爽快地答应了玉梅,却又"难为得差点掉泪",铁山为何如此为难,以悬念引发读者找寻原委。

②制造人物冲突,增强戏剧性。铁山答应打夯,翠翠却不同意去烙饼;玉梅翠翠一起长大,

却因为都喜欢铁山大打出手;玉梅嫁人,翠翠终于放了心,可是麦罢盖房请铁山打夯,翠翠又

悬着心。人物冲突不断,情节曲折起伏。

③巧用插叙,将过去与现在穿插嵌合。在记叙汉子们打夯、姑娘们烙饼时,巧妙地插叙多年

前三人的情感纠葛,使故事的发展不在一个平面上,呈现出多层次的复杂性。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两段《夯歌》序曲通过动作描写,写了汉子们打夯盖房热火朝天的过程及场景,生动形象,极

具画面感和代入感,也极富地域特色,比常规写盖房子更生动,独特;

《夯歌》序曲内容中,每行均是5个字,"一起""朝中间""再两边""拐角三下〃,同时连续使用“嘿

呦",极富韵律感,节奏感,衬托出这些汉子们齐心协力、用尽全力热心帮忙的形象;

描写《夯歌》序曲后,接着写“为给玉梅家打夯,把张铁山难为得差点掉泪",引出后文叙述玉

梅、翠翠和铁山打夯前的情感纠葛,衔接自然;在歌声中叙述故事,富有感染力;结尾部分又

衔接第一次写《夯歌》内容,故事又被拉回到现实,结构严谨。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设置悬念,开头写“看着玉梅,铁山说,头天帮忙挖地基的人今天都会来,十八条汉子我都招

呼到了,大家都愿意帮忙,你放心",说明铁山爽快地答应了玉梅,但后文却又写到“为给玉梅

家打夯,把张铁山难为得差点掉泪",前后矛盾,引发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有强烈的人物冲突。

铁山与王翠翠:铁山答应打夯,然而“王翠翠不同意张铁山带人去”;

玉梅与翠翠:从小一起长大,却因为都喜欢铁山,两人三年前在“村东的打麦场上"大打出手,

三年来再没说过话;“迫于家庭压力,玉梅嫁给了东街的大柱〃,“翠翠终于放了心",可是"玉梅

家麦罢要盖房,收麦前要打夯,翠翠那小心思,一圈圈突噜噜急着转

巧用插叙。在记叙汉子们打夯、姑娘们烙饼时,巧妙地插叙三年前玉梅、翠翠、铁山三人的情

感纠葛,运用时空交叉,将过去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