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劝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及其思想;2.理解、积累重要的文言常识;3.理解、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4.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布置预习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的读音及写法;2.初步理解课文;3.参考注释翻译课文,用红笔勾画出不会翻译的语句,并抄写出来。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初中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二、整体感知1.介绍荀子。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世人尊称他为荀卿。荀子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游学,担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令,死后葬于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对立的两派。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应当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进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仪而化之”。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多作排比,善用比喻。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学术论辩、立身处世之道等。《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2.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劝”的繁体字为“勸”,在古汉语中,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3.学生听读文本,正音正字,初步了解课文。4.学生诵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5.学生诵读文本。6.教师点拨难句,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明确:《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劝学》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认识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课文结构】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第4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三、合作探究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中心论点的?明确: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2.课文告诉我们哪些道理?与现代倡导的“终身学习”观点有何不同?明确:学无止境、持之以恒、专心致志、注重积累。荀子在《劝学》中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强调的是学无止境,也就是说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有所成就。而现代倡导的“终身学习”的观点,其立足点是现代社会中人的一种基本生存需要。这两个观点的时代背景、基本内容、主要目的等都有很大的差异。3.课文的写作特点有哪些?明确:(1)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课文用了四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用了十一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从形式上看,《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从反面设喻,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喻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有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3)语言上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式在文中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甚至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子文章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总之,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行文简洁,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四、梳理·积累1.通假字。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2.文言实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绝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挽弓当挽强有力的弓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竭力,勉强假舆马者借助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假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宽容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虚假的,非真的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望 日夜望将军至盼望,希望先达德隆望尊名望适冬之望日前后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 用心一也使用 又备经年裹物之用用途用 兵精足用,英雄乐业物资采用 适冬之望日前后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采用皇上欲大用康先生任用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到闻 博闻强识见闻 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 用心一也专一 骐骥一跃一次一 一如既往一概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一旦3.文言虚词。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介词,相当于“于”,引进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而”,介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蟹六跪而二螯──“而”,介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而”,介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吾尝终日而思矣──“而”,介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其曲中规──“其”,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4.词类活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都是名词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作动词,游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走得快。5.文言句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定语后置句。五、作业1.背诵并默写《劝学》;2.翻译全文。附:板书设计《师说》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及其思想;2.积累相关文言知识;3.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4.理解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教学重点目标2、4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3课时布置预习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的读音及写法;2.初步理解课文;3.参考注释翻译课文,用红笔勾画出不会翻译的语句,并抄写出来。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写作背景等相关内容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1.介绍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大。二十岁入长安,三次考进士不中。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参加进士考试,登进士第。曾入汴州(治所在现在的河南开封)、徐州等地的幕府任闲职,唐贞元十八年(802年)到长安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从此正式步入仕途。贞元十九年,改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饥荒,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现在广东连阳)县令。元和元年(806年),新皇帝(唐宪宗)即位,他被召回长安,任国子监博士。元和十二年,随裴度征讨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唐宪宗派人迎佛骨入宫,韩愈上书力谏,被贬为潮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穆宗即位,召韩愈回长安为国子监祭酒,此后政治地位逐步上升,官至吏部侍郎。我国古典散文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次巨大变革。从陈子昂开始,经元结、韩愈、柳宗元直到杜牧、罗隐等许多人的努力,在前后二百多年间,改变了自东汉以来逐渐形成的骈体文对文坛的统治,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解放,推动了散文创作的发展。这次文学变革,适应着时代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需要,总结了自先秦以来我国散文长期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改革文体和革新散文创作的理论主张,并成功地进行了创作实践。加之参加这次革新的作家们以极大的热忱和高度的自觉为推动新文体、创作新散文而不懈努力,并广为宣传,奖掖后进,在文坛上形成一股变革的潮流。由于这次变革有理论指导,有成功的实践,又有群众基础和巨大的影响,俨然成为一次“运动”;而提倡新文体的韩愈等人,又与当时流行的骈体“俗下文字”相对立,称所倡导的文体为“古文”,因而,近代研究者把这次变革叫做“古文运动”。2.解题。《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3.写作背景。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垄断了政治和经济大权,形成了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弟,凭着高贵的门第生来就是统治者,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依然存在。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作者借《师说》一文抨击了那些“耻学于师”的“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4.学生听读课文,正音正字,初步了解课文。5.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6.学生诵读文本,注意句读,培养语感。7.教师点拨难句,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明确:《师说》的中心论点是:“是故(无今无古、)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文章先论述了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既摆出古人从师的事实,又论证了从师学习不分少长的原因。然后运用对比论证,剖析了当时社会从师学习有“古今”“少长”“贵贱”之别的现象和原因,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然后引用了古代孔子的言行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最后一段,引用当时李蟠的例子补充说明自己的观点,并交代写作本文的缘由。【课文结构】第1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标准。第1层(第1~2句),阐述教师的作用。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用:“传道”“受业”“解惑”。第2层(第3~4句),阐述从师的必要。作者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第3层(第5~7句),阐述择师的标准。第7句是本段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概括地提出了择师的标准。第2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第1层(第1~3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第2层(第4~6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第3层(第7~9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批评“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作法。第4层(第10~15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第3段:以古代圣贤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第4段:以当时社会李蟠从师的事实,补充证明自己的观点,并说明作《师说》的原因。三、合作探究1.教师的“传道”“受业”“解惑”这三项任务,哪一项是主要的?本段对“受业”一项未作阐述,这是为什么?明确:在韩愈看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道”,他“收招后学”,“抗颜而为师”,主要目的就是要“传道”,恢复儒家的“道统”,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这个意图是贯穿全文的。“受业”是教师的起码工作,即下文说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尽人皆知。开头全面概括教师的任务时不可不说,但不是论述的对象。2.“师道”指什么?明确:“师道”是从师的原则和风尚,指课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3.课文提出了哪些观点?明确:《师说》提出的观点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4.课文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今天,在接受一些新知识、掌握一些新技能方面,年轻人掌握更快,而且有时学生的思想受到的束缚更小,因而有些方面确实“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5.课文有哪些写作特点?(1)总体上观点鲜明,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有破有立,深刻透彻,说服力强。(2)语言上①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②一个意思,多种句式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揣测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欤”,反诘、讽刺语气,感情强烈。③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联结,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四、梳理·积累1.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2.文言实词。士大夫之族──类,名词彼与彼年相若也──相似,动词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动词不拘于时──束缚,限制,动词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动词作《师说》以贻之──赠送,动词3.文言虚词。生乎吾前──“乎”,介词,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乎”,介词,相当于“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乎”,语气词,用于疑问句末,表示反诘语气,可译为“呢”。其皆出于此乎──“乎”,语气词,表示揣测语气,可译为“吧”。嗟乎!──“乎”,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而”,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阻止的语气,相当于“罢了”。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其”,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吾未见其明也──“其”,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不译。4.词类活用。①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作动词,低于。5.文言句式。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五、作业1.背诵全文;2.笔译全文。附:板书设计中心论点:“是故(无今无古、)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学者必有师孰能无惑?无年之先后(无长无少)师说古之圣人---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圣益圣,愚益愚。师说于其子---于其身则耻师焉惑矣!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圣人无常师孔子言行(古人)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今人)写作缘起《谈读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朱光潜的生平及创作;2.理解课文阐述的读书的道理和方法;3.体会作者高超的论辩艺术;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相关歌曲,引起学生兴趣,之后由培根的《谈读书》导入课文,并鼓励学生畅谈对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造价工程师工作总结范文
- 小学班主任自我工作总结
- 拒绝平庸的800字议论文范文-拒绝平庸议论文范文五篇
- 顶岗实习报告范文汇编8篇
- 观电影《绿皮书》有感
- 企业应聘自我介绍9篇
- 2022年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学习心得
- 大学的素质拓展活动策划书
- 指南培训心得体会
- 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工作总结
- 2024年普法学法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1套
- 一年级数学20以内计算练习凑十法、破十法、借十法、平十法
- 中国痔病诊疗指南(2020版)
- 创办精神病医院申请
- 国际标准《风险管理指南》(ISO31000)的中文版
- (完整版)外研版高中英语必修三单词表(带音标)
- MOOC 国际商务-暨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 作家协会2024年下半年工作计划3篇
- 2024征信考试题库(含答案)
- 个人理财(西安欧亚学院)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