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练习)-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1页
必修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练习)-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2页
必修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练习)-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3页
必修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练习)-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4页
必修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练习)-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2讲教材文言文复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

目录

01模拟基础练

02重难创新练

03真题实战练

基础训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何伤(妨害)乎

B.其言不让(谦让)孰(谁)能为之大

C.吾与(赞成)点也舍瑟而作(起身、站起来)

D.摄(夹处)乎大国之间比(比较)及三年

答案:D解析比:等到。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

B.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键

C.宗庙之事,如会同

D.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答:B解析B项,古今义均指饥荒。A项,古义:很短的时间。今义:一天。C项,古义:古代诸侯朝见

天子的通称。今义: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D项,古义:少年,未成年的男子。今义:男孩子,泛指

儿童。

3.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由也为之,比及三年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③非日能之,愿学焉④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答案:A解析“为”均作动词用,治理;“之”均是代词,但前一个意思是“这些事”,后一个意思是“诸

侯”。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A)

例句:风乎舞零

A.三子者出,曾皙后

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C.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D.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答案:A解析例句是名词作动词,吹风。A项,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B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富足。C项,形容词作名词,勇气。D项,形容词作名词,小相。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无罪而就死地就:走向

B.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恶:怎么、哪里

C.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爱:爱惜

D.不识有诸识:知道

答案:C解析爱:吝惜,舍不得。

6.下列加点的“是”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B.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C.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D.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答案:A解析A项,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B、C、D三项均作指代词“这”讲。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B.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C.俯足以畜妻子

D.则牛羊何择焉

答案:D解析A项,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的连词。B项,古义:两个词。于,对;是,代

词,这。今义:连词,表示承接。C项,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中《经首》之会中:合乎

B.批大郤,导大嶷导:导致

C.族庖月更刀,折也族:众

D.^然已解,如土委地委:散落,卸落

答案:B解析导:引导,这里指引刀进入。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B.而刀刃若新发于硼苛政猛于虎也

C.而刀刃者无厚吾尝终日而思矣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常以身翼蔽沛公

答案:D解析D项,均为介词,用。A项,介词,替/介词,被。B项,介词,从/介词,比。C项,转折连

词,可是/表示修饰的连词,可译为“地”。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视为止,行为迟B.虽然,每至于族

C.依乎天理,批大郤D.未尝见全牛也

答案:D解析A项,古义:两个词。行,动作;为,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B项,

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转折连词。C项,古义:牛体的自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或伦理道德。

1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族庖月更刀月:名词用作状语,每月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C.以无厚入有间厚:形容词用作名词,厚度

D.三岁贯女,莫我肯德德:名词,恩德

答案:D解析德:名词用作动词,感激。

12.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臣之所好者道也

A.良庖岁更刀,割也

B.技经肯紫之未尝

C.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D.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硼

答案:A解析A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B项,宾语前置句,“未尝技经肯繁”。C项,省略句,“怵然为

(之)戒,视为(之)止,行为(之)迟”。D项,状语后置句,“新发于硼”应是“于硼新发”。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答案:(1)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攻打它,接着又遇上饥

荒。

(2)宗庙祭祀、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

侯做大相呢?

(3)孔子这些人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他们的事。

(4)臣下所追求的是事物的自然规律,这已经超过了一般的技术了。

(5)我提起刀站立着,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揩拭干净,收藏起来。

基础训练(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曾点言志,似有不学无术之嫌,而孔子居然对他的话表示赞许,这就很To而孟子也说过“穷

则独善其身”(甲),可见在早期的孔孟思想中已经包含了一些道家的想法。那么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乙)

儒中有道,道中也必有儒,儒道互补是人性的使然。儒道两家在作为学术流派产生之始,甚至在产生之前,

便0

带着这个假设来看老子,也就能理解他说的“爱民治国”这些话了。而庄子虽然总是批评儒家,但也

同意“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丙)如果老庄真的弃尘绝世,就应该如《论语》里提到的几

位隐士——接舆、长沮、桀溺等——(丁)连姓名都于留,更不用谈著书立说、设帐授徒了。可见

老庄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在社会责任感这一方面,老庄与孔孟一样。

同源异流是儒道互补的根本特征,只不过孔孟关注的是人的社会性和文明秩序的发展,老庄关怀的是

人类生命与心性的和谐、自在与自然。他们都重视人性和社会问题,只是朝着不同的学术方向发展。无论

二者的差异多么大,都能彼此依存,两千多年来不但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基调,反而已然内化成独

有的中国人的人格特征。

1.下面对语段中几处标点的说明,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处引号表示引用孟子的话。除引用外,引号还可表示特定称谓或特殊含义等。

B.乙处的冒号使用正确,此处表示引出解释,其后的内容指的是“大胆的假设”。

C.丙处引号内的内容属句中引用,“义也”后的句号放在引号的前面或后面均可。

D.丁处的破折号使用正确,两个破折号表示插入注释内容,和括号的作用类似。

解析:丙处标点使用错误,此处是句中的引用,句号应放在引号的外面。

答案:C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耐人寻味休戚相关不愿相辅相成

B.回味无穷息息相关不屑相得益彰

C.耐人寻味息息相关不屑相辅相成

D.回味无穷休戚相关不愿相得益彰

解析:第一空,语境指孔子赞许曾点有意味,值得思索,故选“耐人寻味”。第二空,语境说的是儒道两

家的关系,故选“息息相关”。第三空,语境强调如果庄子是真的弃尘绝世,就像几位隐士一样认为不值

得留下姓名,故选“不屑”。第四空,语境指孔孟思想与老庄哲学之间是互相辅助,互相促成的关系,故

选“相辅相成”。

答案:C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恰当的一项是()

A.两千多年来不但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基调,而且已然内化成中国人独有的人格特征。

B.不但两千多年来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基调,反而已然内化成中国人独有的人格特征。

C.不但两千多年来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基调,而且已然内化成独有的中国人的人格特征。

D.两千多年来不但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基调,反而已然内化成中国人独有的人格特征。

解析:画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不但……反而……”搭配不当,应改为“不但……而且……”;二

是“独有的中国人的人格特征”语序不当,表范围的定语应放在形容词性修饰语的前面,应改为“中国人

独有的人格特征”。只有A项修改正确。

答案:A

基础训练(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文本一:

梁惠王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濠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

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

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孽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日'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文本二:

太史公日: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日:嗟乎,利诚乱之

始也!夫子罕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日“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

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

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解析:能愿动词(不能单独做谓语)“能”后必须紧跟动词“用”,之间不能断开,这样排除B、C两项。“所

言”是所字结构,指“孟子的主张“,作“果”的宾语,故应在“所言”后断开,据此排除D项。

答案:A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B.凶,指伤害人的残暴行为,可见当时的魏国并不太平。

C.太史公,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文本二中指司马迁。

D.合从连衡,即“合纵”与“连衡”,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两种政治主张。

解析:“凶,指伤害人的残暴行为,可见当时的魏国并不太平”错。文中“河内凶”的意思是河内遇到饥

荒。“凶”,指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答案:B

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面对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的现实,内心很茫然,迫切想知道原因,这是他信服孟子的主张而

实施仁政的心理基础。

B.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部分组成的,孟子更强调后者,因为

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

C.太史公认同孔子的“一味根据自己的利益行事,会招致多方面的怨恨”的观点,并认为天子和庶人好利

的弊病有所不同。

D.孟子的主张不符合所到之国的需要,是因为各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能,而他却称述唐尧、

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德政。

解析:A.“这是他信服孟子的主张而实施仁政的心理基础”错,原文没有这样说,且与文中“梁惠王不果

所言"相矛盾。B.“孟子更强调后者”无中生有,“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逻辑错误,文

中说的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由此可知,应该先是百姓“衣帛

食肉”“不饥不寒”,之后才是“王道之成”。C.“天子和庶人好利的弊端有所不同”错误,原文“自天

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的意思是“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有好利的弊病,有什么区别呢”,应

该是没有区别,选项曲解文意。

答案: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

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2)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有好利的弊病,有什么区别呢!

5.面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从哪些角度提出了使民加多的办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从保民、教民等角度提出

了七条措施。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算是)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

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河内;黄河以东的地方收成不好,也是这样。看看邻国的政务,没有像我这样用心

的。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多,为什么呢?”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吃不完;细网不进池塘,鱼鳖吃不完;砍伐树木按一定的季节,木材

用不完。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能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对生养死葬没

有什么不满意的,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五亩住宅的场地,把桑树种植(在五亩大小的宅院里),五十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做的衣服

了;畜养鸡、狗、猪,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上肉了;百亩的田地,不要侵占耕

种的时间,几口之家可以凭借它没有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

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七十岁的人穿上丝织品做的衣服、吃上肉,百

姓不挨饿、不受冻,这样却不能使天下百姓归顺,没有这样的事。”

“(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的东西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济百姓,人死

了,却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年成不好。’这与刺人把人杀死后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文本二:

太史公说:我读《孟子》一书,每当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国家”时,总免不了放下书感

叹一番。说:唉,利的确是一切祸乱的开始啊!孔夫子极少谈论利,就是为了时常防范祸乱的根源。因此

他说''依据个人的利益来行事会带来很多怨恨”。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有好利的弊病,有什么区别呢!

孟轲是邹国人。他曾师从子思的弟子。通晓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宣王不能任用他,于是他就到了

梁,梁惠王不实行他的主张,认为其主张不切实际。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

国富兵强;楚国和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使强敌削弱;齐威王和宣王用孙膑、田忌等人,

使国力强盛,各诸侯国纷纷东来朝拜齐国。当时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

看作贤能,但孟子却称颂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而与他所游说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不符。

于是他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书》,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二)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栋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素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

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目:“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

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日:“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

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描,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栋社见梦日:“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桓梨橘柚果菰之属,实熟则剥,剥

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天,自括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

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

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可伐;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节选自《庄子•人间世》)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

其大蔽A数千牛B素之C百围D其高E临山F十仞G而后有枝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后多用于对士大夫的尊称,也泛指显贵之家。

B.冠,作动词,指古代男子成年要举行加冠礼。古时男子二十岁行成人礼而戴冠。

C.实,果实,与《五石之瓠》中的“我树之成而实五石”的“实”词义不同。

D.恶,疑问词,译为“哪里,怎么",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彼恶知之”的“恶”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所提及的“大丈夫之道”,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是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的体现。

B.古代女子出嫁时,以顺从为正道,到了夫家要听从丈夫,不能违背丈夫,更要谨慎做事,恭敬对待

夫家,方才是合格的妾妇。

C.观看标社树的人像赶集一样,匠石弟子慨叹从未见过这么好的树,是对栋社树充分展现其木材价值

的赞赏;匠人不顾不视,是对其自然之美的不屑一顾。

D.栋社树的“无所可用”是其自身努力探寻的结果。以易沉于水拒绝成为舟船,以速朽拒绝成为棺椁,

以易遭虫蛀拒绝作为梁柱,这些都是栋社树长久探寻所得的种种拒绝方式。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5.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孟、庄二人的处世之道。

【答案】1.BDF2.D3.C4.(1)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

背你的丈夫!(2)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

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5.①孟子:居正位,行正道,积极入仕的进取心

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②庄子:藏身于无用,甘居不材之地,韬晦自全,在人世间作逍遥游。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棵树大到可以供几千头牛遮阴,量一下树干有百尺粗,树身高达山头,好几丈以上才生枝。

“数千牛”作“蔽”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宾语后断句,所以B处断句;

“其高”作主语,主语前断句,所以D处断句;

“山”作“临”的宾语,宾语后断句,所以F处断句。

故选BDF„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

B.正确。

C.正确。果实;/容得下。句意:果实成熟之后就会被人们摘走了。/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

容得下五石。

D.错误。含义相同,都是“怎么、哪里”。句意:又怎么会懂得无用之木呢?/他们怎么知道呢。

故选Do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C.“是对栋社树充分展现其木材价值的赞赏”“是对其自然之美的不屑一顾”错误。弟子的赞叹是不

了解栋社树真正的价值,而匠人不顾是因为认识到栋社树没有木材上的价值,而非对其自然之美的否定。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之”,到,往;“必”,一定;“无”,同“勿”,不要。

(2)第一个“度”,计划;“度义”,考虑合理;“是”,认定做得对。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孟子:由原文“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可知,居正位,行正道,积极入仕的进取心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庄子:由原文“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可知,树之价值本来在于作材用,然而,在专制社会,有才者却反而无法保全自己。庄子找到的自处之道,

就是以不才无用之身逃避斧斤之害。由此概括答案即可。

参考译文:

(一)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

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

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

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

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

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

叫做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二)

有个名叫石的巧匠到齐国去,到了曲辕,看见有棵为社神的栋树。这棵树大到可以供几千头牛遮阴,

量一下树干有百尺粗,树身高达山头,好几丈以上才生枝,可以造船的枝干就有十几枝。观赏的人像赶集

一样多,可是匠伯不瞧一眼,停也不停就直往前走。他的徒弟却看了个够,然后赶上匠伯问道:“自从我

拿了斧头跟随先生以来,还没有看见过这么好的木材,先生不看一眼,就直往前走,是为什么呢?"匠伯

回答说:“算了吧!不要再说了,那是没用的散木,用它做船则船要沉,用它做棺材则很快就会腐烂,用它

做器具则很快就会折毁,用它做门户则会流脂,用它做房柱则会遭虫蛀。这是不能作材料的树,正因为它

没有用处,所以才能有这么长的寿命。”

木匠回家之后,梦见了那棵栋树,栋树对他说:“你在用什么东西与我相比呢?你是拿那些有用的木

材来跟我比么?那些楂、梨、橘、柚这一类,果实成熟之后就会被人们摘走了,而摘果子的过程又会对它

们造成伤害,有些大的枝条被折断了,而小的枝条则被扔得满地都是。就是因为它们能结出果实才使其生

命受苦,所以不能终享天年,往往半路夭折了,这是自己招来的世俗的打击。世上的事物都是这样。而我

呢,追求这种毫无用处的状况已经很久了,很多次都差一点死了,到现在终于变得一无所用了,而这对我

来说就是最大的用处。假若我也或许有些用处,那还能生长得如此茂盛广大么?况且,你跟我一样都是物,

为什么要这样来看待物呢?你不过是快要死了的无用之人,又怎么会懂得无用之木呢?”

山上的树木自讨砍伐;带油的膏脂自讨燃烧;桂树可以食用,所以砍伐它;漆树可以使用,所以割它,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而不知道无用的用处。

(节选自《庄子•人间世》)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日:“吾情,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日:“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土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

父母,俯尺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较。今也制民之产,仰

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

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

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

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材料二: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延入。王斗日:“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土,于王

何如?”使者复还报。王日:“先生徐之,寡人请从。”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日:“寡人奉先君

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王斗对日:“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宣

王忿然作色,不说。

有间,王斗日:“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为大伯。今王有四焉。”

宣王说,日:“寡人愚陋,守齐国,唯恐失标之,焉能有四焉?”王斗日:“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

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土,是王不好土。”宣王日:

“当今之世无土,寡人何好?”王斗日:“世无骐麟,牍耳,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俊、卢氏之狗①,王之

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媾、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土也,何患无士?”王日:“寡人忧国爱民,固愿

得士以治之。”王斗日:“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毅也。”王日:“何谓也?”

王斗日:“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②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

臣故日不如爱尺毅也。”

宣王谢日:“寡人有罪国家。”于是举土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①东郭俊:极其狡猾的兔子。卢氏之狗:跑得极快的犬。②便辟:君主左右受宠幸的小臣。

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闻A之过B斗生于C乱世D事乱君E焉敢F直言G正谏?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进于是矣”中的“进”和《庖丁解牛》中“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的“进”意思相同。

B.妻子,古代是指妻子和孩子,与《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妻子”意思相同。

C.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滕文公上》中有“夏日校,殷日序,

周日庠”的说法。

D.社稷,原指土神和谷神。古代帝王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设坛祭祀,故社

稷也指政权或国家。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所以英明的君主要规定百姓的产业,使百姓解

决生计问题,这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主张。

B.孟子为齐宣王勾画出一幅衣食无忧、守礼知义、天下归心的美好的政治蓝图。但当时的诸侯醉心于

征战杀伐、武力兼并,孟子的主张也是难以实现。

C.齐宣王降低身份主动迎接王斗,这表现了他有想得到人才的愿望。经过王斗劝谏,齐宣王最终选拔

了五位贤士,任命他们官职,于是齐国治理得很好。

D.王斗赞扬齐宣王具备了齐桓公那样的优良素质,如果他能像寻找骏马、善跑的猎狗、美女那样的心

态,就能找到贤士,论辩层层铺垫,营造和谐气氛。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2)寡人愚陋,守齐国,唯恐失标之,焉能有四焉?

10.面对齐宣王,孟子和王斗使用了相同的劝谏技巧,请结合材料分析。

【答案】6.BDE7.A8.D9.(1)等到犯了罪,接着就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百姓。

(2)寡人性格愚笨才识浅陋,守护齐国,只害怕会失去它,怎么能有先王的四样爱好呢?10.①

劝谏方法上都使用对比。②劝谏语言上使用排比,言辞犀利。③劝谏策略上因势利导,调动对方。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大王听错了。我生在乱世,事奉昏乱君主,怎么敢直言批评呢?

“王闻之过”中“王闻之”作主语,“过”作谓语,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结构,所以在B处断开。

“斗生于乱世”中“斗”作主语,“生于乱世”是状语后置,作谓语,所以在D处断开。

“事乱君”主语承前省略,“事”作谓语,"乱君”作宾语,所以在E处断开。

故选BDEo

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错误。前进、达到;超过。句意:不能达到这一步。/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

B.正确。句意:对下足够养活妻儿。/带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0.正确。

D.正确。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赞扬齐宣王”错误。实际是指责齐宣王好狗、好马、好酒、好色,唯独不好土。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及”,等到;“刑”,处罚;“罔”,同“网”,陷害。

(2)“愚陋”,愚笨浅陋;“焉”,怎么;“四”,四样爱好。

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观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①由原文“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

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为大伯。今

王有四焉”可知,劝谏方法上都使用对比。

②由原文“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

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

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可知,劝谏语言上气热充沛(使用排比),言辞犀利。

③由原文“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

其本矣:……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宣王使谒者延入……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宣王忿然作

色,不说……宣王说"可知,劝谏策略上因势利导,调动对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宣王)说:“我脑子昏乱,不能前进到这一步。希望先生辅佐我实现大志,明白地教给我方法。我

虽然迟钝,请让我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却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只有土人能做到。至于百姓,没有固定的产

业,随之就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如果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就会胡作非为,坏事没有不干的了。等到犯

了罪,接着就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百姓。哪有仁人做了君主可以用这种方法治理的呢?所以贤明的君

主所规定的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对上足够奉养父母,对下足够养活妻儿,好年成就终年能吃饱,坏年

成也能免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一心向善,百姓也就乐于听从了。而现在规定的百姓的产业,上不够

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妻儿,好年成也还是一年到头受苦,坏年成还避免不了饿死。这(就使百姓)连维

持生命都怕来不及,哪有空闲去讲求礼义呢?大王想行仁政,那么何不返回到根本上来呢?五亩的宅地,

(房前屋后)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错过它们的

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不要占夺农时,八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搞好学校教

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开导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老年人穿上丝帛,吃上肉,一般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的,是没有的事情。”

材料二:

王斗先生来到宫门外想拜见齐宣王,宣王派使者请他进来。王斗说:“我快步走进去拜见大王是爱慕

权势,而大王快步出来迎接我则是礼贤下士,在君王看来觉得怎么样?”使者回去报告给齐宣王。宣王说:

“先生慢行,寡人亲自来迎接!”于是宣王快步前去门口迎接王斗,与他一块进来。宣王说:“寡人继承

先王的大业,守护国家,听说先生能直言批评无所忌讳。”王斗回答说:“大王听错了。我生在乱世,事

奉昏乱君主,怎么敢直言批评呢?”宣王听后,怒形于色,很不高兴。

过了一会儿,王斗说:“从前先君齐桓公有五种爱好,后来他多次与诸侯会盟,匡扶周室,周天子赐

给封地,授予桓公侯伯的职位。现在您有其中的四种。”宣王高兴了,说:“寡人性格愚笨才识浅陋,守

护齐国,只害怕会失去它,怎么能有先王的四样爱好呢?”王斗说:“不是这样的。先君喜好马,大王也

喜好马;先君喜好狗,大王也喜好狗;先君喜好酒,大王也喜好酒;先君好色,大王也好色;先君喜欢有

才能的人,大王却不喜欢有才能的人。”宣王说:“当今世上没有有才能的人,寡人如何喜爱他们呢?”

王斗说:“世上没有骐麟、国汞耳这样的骏马,可是大王已经车马齐备。世上没有赛过狡兔东郭俊的韩卢之

狗,可是大王已经有善跑的猎狗。世上没有像毛媾、西施那样的美女,可是大王的后宫中充满了美女。大

王只是不喜欢有才能的人,怎么会忧虑世上没有人才呢?”宣王说:“我忧国爱民,当然愿意得到有才能

的人来治理国家。”王斗说:“你忧国爱民,还不如爱一尺给纱。”宣王说:“这是什么意思?”

王斗说:“大王派人做帽子,不派那些亲近宠爱的人去做,却派专门制作衣帽的工人,为什么呢?因

为他们会做。现在大王治理国家,除了亲近宠爱的人就没有人可以委任了。所以我说您忧国爱民不如爱一

尺给纱。”

宣王道歉道:“寡人对国家有罪过。”于是选拔了五位有才能的人就任官职,齐国治理得很好。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市南宜僚①见鲁侯,鲁侯有忧色。市南子日:“君有忧色,何也?”鲁侯日:“吾学先王之道,

修先君之业;吾敬鬼尊贤,亲而行之,无须臾离居。然不免于患,吾是以忧。”市南子日:“君之除患之

术浅矣!夫丰狐文豹,栖于山林,伏于岩穴,静也;夜行昼居,戒也;虽饥渴隐约②,犹且胥疏于江湖之

上而求食焉,定也。然且不免于罔罗之患,是何罪之有哉?其皮为之灾也。今鲁国独非君之皮邪?吾愿君

刻形去皮,洒心去欲,而游于无人之野。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

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其生可乐,其死可葬。

吾愿君去国捐俗,与道相辅而行。”君日:“彼其道远而险,又有江山,我无舟车,奈何?”市南子日:

“君无形倨③,无留居④,以为君车。”君日:“彼其道幽远而无人,吾谁与为邻?吾无粮,我无食,安

得而至焉?”市南子日:“少君之费,寡君之欲,虽无粮而乃足。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

愈往而不知其所穷。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远矣!故有人者累,见有于人者忧。故尧非有人,非见有

于人也。吾愿去君之累,除君之忧,而独与道游于大莫之国。方舟⑤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偏心

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⑥之。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向

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含也实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节选自《庄子•山木》)

材料二:

孟子日:“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

为哉?”

(节选自《孟子•离娄上》)

【注】①市南宜僚:楚国人,姓熊,名宜僚,家住市南。②隐约:困穷,穷乏。③无形倨:无,通“毋”,

不要。倨:傲慢。④居:守,偏执。⑤方舟:谓两舟相并。⑥张歙:张,撑开。歙,收敛。引申为向岸边

靠拢。

1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向也A不怒而今也怒B向也C虚而今也D实E人能虚己F以游世G其孰能H害之!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须臾,极短的时间,与《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中的“须臾”意思相同。

B.大方,广大之境,指大道,现代汉语“大方”的意思多指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

C.捐,抛弃,舍弃,与成语“细大不捐”“功不唐捐”中的“捐”意思不同。

D.反,返回,与《鸿门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中的“反”意思不同。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市南子晋见鲁侯时见他面带愁容,一问才知鲁侯是因为效法先王的做法,恭敬地侍奉鬼神,尊重贤

能,身体力行从不放松,但祸乱仍频出。

B.市南子认为鲁侯的做法并不高明,他以狐狸和豹子谨小慎微地生活却被人伤害的例子,来点明鲁国

是鲁侯忧愁的原因。

C.市南子认为鲁侯去建德国学习治国理政的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鲁侯的忧愁,使他放宽心胸。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节俭”,材料一侧重于减少君王的浪费,降低君王的欲念;材料二侧重于说明

生活节俭的人不会掠夺别人,这是一种品德修养。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且不免于罔罗之患,是何罪之有哉?其皮为之灾也。

(2)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答案】11.BEG12.C13.014.(1)这样还是不能免于罗网和机关的灾祸,这两种动

物有什么罪过呢?是它们自身的皮毛给它们带来灾祸。

(2)你渡过江河浮游大海,一眼望去看不到涯岸,越向前行便越发不知道它的尽头。

【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刚才不发脾气而现在发起怒来,那是因为刚才船是空的而今却有人在船上。一个人倘能听任外

物、处世无心而自由自在地遨游于世,谁能够伤害他!

“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和“向也虚而今也实”句式一致,结构相同,因此二者之间B处以及“实”之

后E处断开。

“能虚己以游世”作“人”的谓语,句子完整,“其"表反问,弓I领句子,“其”前G处断开。

故选BEGo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没有短暂的止息。/哀叹我们的生命如此短暂。

B.正确。句意:竟能各自行于大道。/多指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

C.“意思不同”错,应是意思相同。句意:我希望国君你也能舍去国政捐弃世俗。/指所下的功夫、付

出的努力不会白费,一定有所回报。

D.正确。“岂敢反乎”的“反”意为反叛。句意:送行的人都从河岸边回去。/(我)一直在盼望着将军

到来,又怎么敢背叛您呢?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去建德国学习治国理政的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错误。结合原文“吾愿君去国捐俗,与

道相辅而行”可知,市南子是建议鲁侯向建德国的人们学习,能舍去国政捐弃世俗,从而跟大道相辅而行,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1)“罔”,通“网”;“是”,代词,这;“何罪之有”,宾语前置句,“有何罪”。

(2)“崖”,通“涯”,涯岸;“愈”,越;“穷”,尽头。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市南宜僚拜见鲁侯,鲁侯正面带忧色。市南宜僚说:“国君面呈忧色,为什么呢?”鲁侯说:“我

学习先王治国的办法,承继先君的事业:我敬仰鬼神尊重贤能,身体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