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下《谏逐客书》《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讲义)(学生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1页
必修下《谏逐客书》《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讲义)(学生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2页
必修下《谏逐客书》《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讲义)(学生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3页
必修下《谏逐客书》《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讲义)(学生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4页
必修下《谏逐客书》《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讲义)(学生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5讲必修下《谏逐客书》《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

一轮复习

目录

01考情分析•备考策略..........................................................................1

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1

03考点突破•考法探究.........................................................................4

考点一信息的筛选与整合...............................................

考点二信息的辨析.....................................................

04热考题型•解题策略.........................................................................11

05真题感悟•命题洞见........................................................................21

匐1

者靖分折,备者策略

文言文课内重要篇目复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疏、书文体的功用及特征,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语言基础知识。

2.领会作者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把握其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方式。

3.感受并学习古代先贤心怀天下、持正守道、敢于担当的胸怀与精神,培养敢于担当的价值观。

4.辩证思考作者的观点,客观分析论述过程及所用论据,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的基础上作理性判

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背景透视

1.“进谏秦皇,得以重用”一一《谏逐客书》

在秦王政元年(前246年)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韩国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来修长达三

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国国力,不东伐韩,被秦发觉,要杀掉他。郑国说:“臣为韩廷数年

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终于让他完成这件工程。然而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自己权势的秦

国贵族,就利用这件事情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都赶跑。秦王政

十年(前237年),秦王接受了宗室大臣的建议,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的行列,李斯写了

千古第一奇文《谏逐客书》,使得嬴政收回逐客令,李斯也受到嬴政青睐,从此青云直上,最后做了秦国

宰相。

李斯墓已经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墓区岗岭高耸,涧水澄清,李斯后人及李氏宗亲于2019

己亥年清明节在李斯墓举行隆重的清明节祭拜仪式!祭文如下:

秦相李斯,上蔡出生,

自幼勤学,车马武功;

师从荀子,更上一层,

到了秦国,施展才能;

进谏秦皇,得以重用,

助秦统一,建立奇功;

主张郡县,丞相任命,

统一文字,篆书发明;

度量一致,天下公平,

车道同轨,有利交通;

川贵人民,永记其功,

教会酿酒,通商和平;

丞相数载,天下为公,

人民感恩,永世留名。

2、高瞻远瞩谏言太宗居安思危——《谏太宗十思疏》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

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上对外战争年年获胜,边防巩固,国威远扬,

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

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忧虑,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

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谏太宗十

思疏》便是四疏中的一篇,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据说太宗看到奏疏后非常感动,于

是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诚极忠款,言穷切至”,表示从谏改过。

3、对反对派有理有利有节的回击一一《答司马谏议书》

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但马上遭到保守派的猛烈抨击和极力

阻挠。第二年,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司马光接连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攻击新法“侵官”“生事”“征利”

“拒谏”“致怨”,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于是王安石写了这篇名文一一批驳,并批评士大夫

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文学常识

1、疏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唐代的奏

疏,习惯上都用骈文(骈文讲求对仗整齐、音律铿锵),《谏太宗十思疏》虽然也用了很多骈偶句,但突

破了骈文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变化。在古代,臣子向君主进呈

的文章有各种专门名称,如:奏、疏、议、章、表等。

章:是用来谢恩;

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控告别人;

表:是用来陈情请求;

议:是用来提出异议;

疏:是臣下向皇帝陈述政见或有所劝谏的文章。

谏官的五种工作方式

讽谏一一以婉言隐语进行劝谏,这种提意见的方式往往引用典故说明现实中的问题;

顺谏一一用恭顺的语言表达听起来顺耳的意见;

规谏一一以正义之道劝谏;

指谏一一指陈事实而进谏;

直谏一一当面直言得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2、书

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

“上……书”“答……书”等。《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一一给司马速议大夫的信。

3、三川之地:指黄河、洛水、伊水相交之地,在今河南西北部黄河以南的洛水、伊水流域。

4、六国之从:六国结成的合纵同盟。六国,指韩、魏、燕、赵、齐、楚六国。

5、随、和之宝:即“随侯珠”与“和氏璧”,传说中春秋时随侯得到的宝珠和楚人卞和所获的宝玉。

6、五帝三王:五帝,指黄帝、颛顼、帝辔、唐尧、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

商汤和周武王。

7、黔首:指平民、老百姓。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为黔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称百姓为黔首。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

8、后宫:君主时代皇宫或王宫中帝王后妃居住的宫室,后来又用以借指妃嫔。

2025年备考策略

1.透过缜密的思路和高超的表达技巧,感悟古代士人的形象内核,并返照当下,体悟当代青年的时

代责任和应有的担当。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英雄豪杰用他们的行动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承担历史使命,担

当责任。面对秦王逐客的错误命令,李斯结合秦国发展的历史,援古证今,上书力谏,承担了自己作为臣

子的净谏使命,使秦王收回逐客之令,让客卿成为秦王朝大一统基业的参与者和生力军。而今新时代,保

家卫国的英雄,承担历史使命,维护国家安全,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因为在他们心中“清澈的爱只为中

国”;科技攻坚的队员,勇担国家重任,忠于职守,穷经皓首,潜心钻研,因为他们深知核心竞争力是民

族立足的根本。对于民族的使命,不计个人得失也要担当;对于应履行的责任,付出任何代价也要尽责,

这就是中国人境界崇高的使命与担当,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体现。

2.联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烛之武退秦师》,比较他们劝谏的相同之处。

①恰切的立足点,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改变对方的观点。

②申明利害,晓之以理,迫使对方做出抉择。

③从小事入手,以小喻大。

④言辞得当。

㈤2

[任务驱动•攻重点]

1、任务驱动一:把握中心论点

【知识点拨】中心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阅读议论文,最终要

能把握住文章的中心论点。

1《谏逐客书》的观点有无现实意义?

2《谏太宗十思疏》第一段提出了什么观点?

③《答司马谏议书》这封书信的论点是什么?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任务驱动二:分析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知识点拨】(1)分析论证思路的步骤:第一,通读语段,勾画关键词,分层。第二,按顺序分析每

一层,可从论证方法入手,并指出论证了什么。第三,对于表态看法、观点、结论等之类的文字,在分析

时可直接引用或提炼。(2)论证方法的分类及作用:事实论证增强文章说服力,权威性。道理论证增强文

章说服力,使论证更有力。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①《谏逐客书》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

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体现

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思想。请简要概括这篇文中的思路。

②《谏太宗十思疏》以“思”字作为贝穿全文的行文线索,脉络分明,条理清晰,请简要分析其论证

思路。

③司马光是从哪几方面来指责变法的?王安石又是怎样逐一驳斥的?

③《答司马谏议书》这封书信的论证方式是驳论,作者用了哪些方法进行反驳?

文章疏解

主旨归纳

1、李斯的上书,是为了天下所有客卿的一种责任和担当;李斯的上书,是为了帮助秦王统一六国的

一种使命;李斯的上书,是为了自己能和秦王一起成就一番事业的理想和抱负!“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

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习近平语重心长的

叮嘱里,是属于我们青年一代永不过时的青春使命,我们要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发展结合在一起,

志存高远,担当起属于自己的使命,点亮自己,也能照亮世界,做时代的有为青年!

2、《谏太宗十思疏》通过对人君应积德义的重大意义及其内容和结果的陈述,揭示了“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君多味于“可畏惟人”“载舟覆舟”的真理,如果违背了这条真理,就

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3、《答司马谏议书》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

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以此表明自己变法的决心。

技法总结

一、谏逐客书

逻辑严密:

1、文章的第一段回顾历史,第二段剖析眼前,第三段展望将来,从古说到今,从现在说到将来,时间

推移有一定的顺序。从不能富强,到无力统一天下,最后使秦弱敌强甚至走向亡国,利害关系一步比一步

重要,层层深入。

2、第四段总结深化,呼应前文:“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第2段对物的取舍标准。“土不产于

秦,而愿忠者众”照应第2段对人的取舍标准。”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照应第3段逐客的危害,指出逐客必然造成秦国的危亡。“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最后两句与开头论点

“窃以为过矣”相呼应,首尾相连,前后贯通。

恰切的立足点和切入点:

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

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

既符合秦国的的根本利益,又迎合了秦王的远大抱负和政治雄心,“妙在绝不为客谋,而通体专为秦谋”。

说理方法的丰富性:

论证方法多样,史实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重物——轻人、四君重客——陛下逐客、纳客好处

——逐客害处。

假设论证:第一段结尾: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反面假设,阐述后果。

二、谏太宗十思疏

1、类比手法的运用

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所接受。同时,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

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要“国安”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在

这个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作“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

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鲜明地表露出来了。

2、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使说理更透彻。如第一段先从正

面论述“固本浚源”,再从反面论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

的反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三、答司马谏议书

1、气势磅礴、寓刚于柔的写作风格

全文所以有压倒论敌的浩然正气有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立足于理,理足则气盛;第二,善用排比,

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挡;第三,善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

汹然?”气盛言宜,铿锵有力。虽则全文傲岸之气,愤然涌出,强调坚持改革的决心不可逆转,但语气相

当委婉,柔中有刚,比如首段说“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结尾又说“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则非某之所敢知"。这样做一方面照顾多年交往的友谊,一方面坚持原则,寸步不让,全力维护变法的正

义立场。

2、欲擒故纵的写作手法

这封书信第三段,在对“怨诽”的来历做了一针见血的分析且表明自己的态度后,先让开一步说如果

对方是责备自己在位日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这虽非本篇正

意,却是由衷之言。紧接着又反转过去,正面表明态度:“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

某之所敢知。”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铮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

方要害,使其原形毕露:无言以对。

语言艺术

一、谏逐客书语言的艺术性:

1.语言委婉,措辞谦恭,不批评秦王。

明明秦王已经下了逐客令,但全文没有一句是指责秦王的话,甚至把逐客的过错归于“吏”(臣闻吏

议逐客),给了秦王纠正的台阶。最后,从秦王喜爱的生活方式入手,列举色、乐、珠玉等琐事,以小喻

大,没有生硬的说教。

2.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造成饱满的气势,加强文章的说服力、感染力。

铺陈:

①角度的变化。铺陈同类和类似事物时,要注意角度的挪移、侧重点的选择,以突出其特征。如第1

段连写四位君王“以客之功”,就各取一个主要角度:穆公用客卿强调人才来自四面八方,重在广纳人才;

孝公用客卿,从思想、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全面论述,重在变法治国;惠王用客卿,以连衡打破合纵,

侧重于四面扩张;昭王用客卿,“废穰侯,逐华阳”,侧重于打击豪门。其实四位君王在重用客卿、提倡

耕战、富国强兵、对外扩张上,有许多共同之处。这里有意避同取异,显得各有千秋。角度的变化既突出

了各自的主要特点,又避免了雷同。

②用词的变化。如第1段写穆公八方求士,用“取”“得”“迎”“来”四个近义词,实际含义一样。

由于变化就避免了重复。写惠王的四面扩张,连用“拔”“并”“收”“取”“包”“制”“据”“割”

“散”九个动词,灵活多变。第2段写秦王获取珍宝,用“致”“有”“垂”“服”“乘”“建”“树”

七个动词,分别与一定的名词搭配,贴切自然,这些都是用词的变化。

③句式的变化。如第2段中,在铺陈大量珍宝时,就采取了多变的句式,写了十几种东西。“今陛下

致昆山之玉……树灵量之鼓。……而陛下说之,何也?”在这一段话中,前面先用七个动宾结构,极力铺

陈,而且是肯定性的铺陈;接着用一个反问句”……何也?”又把前面的铺陈全面提领起来。下一句是“必

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西蜀丹青不为采”。在这里则是先用一个假设句总提,然后连用六个主谓句进行

铺陈,而且是否定性铺陈。这两段话都是铺陈珍宝,但一个是先铺陈后反问,一个是先假设后铺陈;一个

是肯定性动宾结构铺陈,一个是否定性主谓结构铺陈。对美色的铺陈也有所变化,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由于铺陈中同中有变,变中有同,所以使大量铺陈错综复杂又一气贯通,既恣肆又严谨,读之但觉

势如奔马,而又不觉得烦琐、累赘。

大量排比句,作者善于巧设排比,运用结构相似、意义相近的句式,如把“穆公求土”,“孝公用商

鞅之法”,“惠王用张仪之计”,“昭王得范睢”的各自用客卿的情况,构成四组一连串的排比句,每组

又用了成串的排比句来证明秦国在历史上任用客卿的成切,语气贯通,淋漓酣畅,充分显示了铺陈手法的

妙用。接踵联翩,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大量的对偶句,如:“强公室,杜私门”“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弃黔首以资敌国,

却宾客以业诸侯”。它们或因为同义而强化,或因反意而对照,在增强气势,加重语气的同时,也造就了

音调、节奏的和谐和句势均衡、对称之美,使之有质有文。

二、《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的比较阅读

(1)体会臣下对君主劝谏的言说技巧。

思考与讨论:《谏太宗十思疏》是作为大臣的魏征劝谏君主唐太宗的文章,却不失为一篇气势磅礴的

文章,魏征运用了怎样的言说技巧?

(2)体会驳论文的言说技巧。

思考与讨论:《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驳斥同僚的回信,在这篇短文中王安石用了怎样的言说技巧,

既能有力地驳斥同僚,又表达自己态度坚定的?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

文章体式奏疏回信

文章观点居安思危、积其德义驳斥责难,坚持变法

针对问题骄奢、奢侈新法推行受阻

作者身份臣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写作对象君主翰林学士

推测背景唐太宗骄奢忘本司马光反对新法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

(1)面对问题都直面现实问题,作者勇于担当,躬身入局

相同点(2)立足点都立足于为国为民,不惧逆龙鳞或得罪同僚

(3)表达论辩犀利,力量十足

(D论证思路正面立论,层层递进驳论为主,先破后立

不同点(2)论证方法比喻、对比论证理论、事例论证

(3)整体表现形象真切,骈散结合立论与驳论结合,当下与历

|史结合,严峻不失婉约

㈤3

〃著占空而一•著:土知5聆n

《谏逐客书》知识点梳理

【词类活用】

L名作状

①西取由余于戎(名作状,在西边)

②东得百里奚于宛(名作状,在东边)

③西并巴、蜀(名作状,在西边)

④北收上郡(名作状,在北边)

⑤南取汉中(名作状,在南边)

⑥东据成皋之险(名作状,在东边)

⑦蚕食诸侯(名作状,像蚕吃桑叶那样)

⑧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名作状,国内)

⑨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名作状,国外)

2.名作动

①使之西面事秦(名作动,侍奉)

②服太阿之剑(名作动,佩带)

③树灵量之鼓(名作动,立起)

④可宝者多(名作动,作为宝物)

3.形作名

①东据成皋之险(形作名,险要之地)

4.形作动

①疏士而不用(形作动,疏远)

②然则是所重者(形作动,看重)

③而所轻者(形作动,看轻)

5.使动用法

①遂散六国之从(使……拆散)

②强公室(使……加强)

③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使……却)

④娱心意(使……欢娱)

⑤说耳目者(使……喜悦)

⑥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使……愉快)

⑦快意当前(使……愉快)

⑧故能明其德(使……昭明)

⑨非秦者去(使……离开)

⑩却宾客以业诸侯(使成就霸业)

⑪损民以益仇(使……减少)

⑫损民以益仇(使……增加)

⑬内自虚而外(使……虚弱)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②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③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④《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⑤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⑥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⑦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2.状语后置

①西取由余于戎②东得百里奚于宛

③迎蹇叔于宋④求丕豹、公孙支于晋

⑤不产于秦⑥客何负于秦哉⑦不进于前

⑧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⑨夫物不产于秦⑩不产于秦

⑪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3.定语后置

①并国二十②举地千里

4.被动句

①百姓乐用

【重要虚词】

1于

(1)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介词,从)

(2)不产于秦(介词,从)

(3)必出于秦然后可(介词,从)

(4)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介词,与、跟)

2.而

(1)而穆公用之(表转折,可是)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表并列,不译)

(3)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表并列,同时)

(4)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表转折,可是)

(5)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表并列,同时)

(6)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连词,表结果,因而)

(7)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连词,表并列,同时)

3.之

(1)而穆公用之(代词,他们)孝公用商鞅之法(结构助词,的)

(2)获楚、魏之师(结构助词,的)

(3)惠王用张仪之计结构助词,的)

(4)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结构助词,的)

(5)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覆之鼓。

(音节助词,不译)

4.以

(1)窃以为过矣(“以为”,动词,认为)

(2)民以殷盛,国以富强(凭借)

(3)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连词,表目的,用来、以便)

(4)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臃(连词,表目的,用来、以便)

【重点句子翻译】

1.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翻译;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我私下里认为这是错误的。(得分点:吏议、逐客、窃、以为、

过,句意通顺)

2.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翻译;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在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在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从晋国

招揽了丕豹、公孙支。(得分点:昔、西、东、来,状语后置,句意通顺)

3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翻译:人民因此变得殷实富裕,国家因此变得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得分点:以、殷

盛、乐用、亲服,句意通顺)

4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翻译:现在竟然抛弃老百姓使之去资助敌国,拒绝宾客使诸侯成就霸业。(得分点:乃、黔首、资、去人业,

句意通顺)

【情境默写】

1.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后列举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的是:,O

2.在《谏逐客书》中,作者开篇即直入主题、表明观点的句子是:,o

3.在《谏逐客书》中,作者以事实为依据,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善于接纳外来人才的君主为例,并用假设的语

气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o

4.在《谏逐客书》中,李斯立足现实,通过对比论证一针见血地指出,同样是非秦国的,如果国君对待外来物

和对待外来人采取不同的态度的话,会给人“—,—”这样的不良印象。

5.《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即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6.《谏逐客书》中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

切近要害。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

【实词梳理】

1.古今异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今义,尽情。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使……谦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承天景命【景】古义,大。今义,景色。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骨肉】古义:指父母兄弟子女。今义,亲生骨肉。

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2.通假字

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简能而任之(“简”同“拣”,选拔)

3.词类活用

貌恭而不心服(貌、心,名词用作状语,表面上、在内心)

江海下百川(下,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君,名词作动词,做君主,统治)

人君当神器之重(重,形容词用作名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大,形容词用作名词,重位)

惧谗邪(邪,形容词用作名词,邪恶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意见)

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形容词用作名词,奸恶的小人)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能,形容词用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意见)

居安思危安:安全的环境。(危,形容词用作名词,危险的可能)

智者尽其谋(尽,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长)

塞源而欲流长者(长,形容词用作动词,远长)

能克终者盖寡(终,形容词用作动词,坚持到底)

必固其根本(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牢固)

知止以安人(安,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正,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端正)

思虚心以纳下(虚,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谦虚)

宏兹九德(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光大)

何必劳神苦思(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可欲,动词用作名词,指看见想要的东西)

乐盘游,则三思以为度(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喜欢)

忧懈怠,则慎思而敬终(忧,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忧,担心)

4.一词多义

(1)善

择善而从之(好的人或事,名词)

善.始者实繁(做得好,动词)

(2)则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就,连词)

则智者尽其谋(那么,连词)

(3)虽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虽然,连词)

虽董之以严刑(即使,连词)

(4)长

臣闻求木之长者(成长、生长,动词)

塞源而欲流长也(远,形容词)

(5)下

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下游,动词)

必竭诚以待下(下面的群臣,名词)

臣虽下愚(智力低下)

(6)当

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对着,面对)

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

安步当dang车(当作)

【虚词梳理】

1.之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结构助词,的)

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

2.以

①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来,表目的的连词)

②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来,表目的的连词)

④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却,转折连词)

3.而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递进)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修饰)

【句式梳理】

1.判断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2.省略句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而况于明哲乎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3.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则思三驱以为度

②介词结构后置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戒奢以俭

4.固定句式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重点背诵】

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4.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5.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理解默写】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

果的句子是:,O

2.《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所谓取天下易守天下难的缘由是:,—

3.《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求木”“欲流”引出“,

”的结论。

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境界是

5.《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王有重大权利和地位的两句是:,。

6.《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

“,,"。从而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政治意图。

7.《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兴建要适可而止的两句是:,o

8.《谏太宗十思疏》指出帝王是承受上天使命的两句是:,o

【作文拓展】

话题:忠言逆耳

历史上的唐太宗和魏征既是君臣,又是朋友。唐太宗作为一国之君,举国之内莫不惧之,而有一个人

却是敢于当面指出他的错误,那个人就是魏征。按理来说,对于这样的人,唐太宗完全可以杀之而后快,

那为什么能容忍魏征的无礼呢?答案就是大唐的江山少不了敢于直谏的忠臣。江山永固固然好听,但是居

安思危才是一位明君该有的态度,唐太宗就是一位这样的明君。

《答司马谏议书》知识点梳理

【实词梳理】

1.古今异义

故略上报【上报】古义: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汇报

于反复不宜卤莽【反复】古义:书信往来。今义:多次重复。

则众同为而不汹汹然【汹汹】古义:大吵大闹。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故今具道所以【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区区】古义:谦词,用于自称。今义:指小或少。

以致天下怨谤也【怨谤】古义:因而招致。今义:连词表结果。以致。

2.通假字

1.不复一一自辨(“辨”通“辩”,辩解)

2.于反复不宜卤莽(“卤”通“鲁”,粗鲁)

3.故今具.道所以(“具”通“俱”,详细)

3.词类活用

以膏泽斯民(膏泽,名词作动词,给予好处)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媚,形容词用作动词,谄媚,巴结)3.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事,名词用作动

词,做,从事,办理)

以兴利除弊(利、弊,形容词作名词;有利的事业;形容词作名词;有害的事情)

4.一词多义

(1)故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缘故,原因)

故今具道所以(所以)

(2)度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制度,法度)

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名词,计划,主张)

度义而后动(动词,考虑,揣度,估量)

(3)事

而议事.每不合名词,事情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动词,做,从事

(4)理

而天下之理得矣(道理)

为天下理财(治理,整理)

(5)知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知道)

则非某之所敢知(接受,领教)

熟为汝多知乎(知识)

【虚词梳理】

1.以

①故今具道所以(介词,因)

②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介词,因)

③以致天下怨谤(表结果关系,因而,因此)

④以授之于有司(表顺承关系,把)

⑤以兴利除弊(来,以便,用来)

⑥以膏泽斯民(来)

⑦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介词,把)

⑧欲出力助上以抗之(承接连词,连接“助”和“抗”;来)

2.为

①不为侵官(算作,是)

②未能助上大有为(名词,作为)

③为天下理财(介词,替,给)

④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动词,当作)

⑤则众何为而不汹汹(介词,因为)

⑥守前所为而已(动词,做)

3.则

①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那么)

②某则以为(却)

③则固前知其如此也(那,这)

【句式梳理】

1.判断句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胥怨者,民也。

2.状语后置句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受命于人主。

3.宾语前置句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4.定语后置句

至于怨诽之多。

【文化常识】

1.某:代替自己名字,谦称,译为“我”。

2.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

“上……书”“答……书”等。

3.谏议大夫:官名。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西汉时沿用秦制,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置谏

大夫,无定员,掌议论。东汉改称谏议大夫,魏晋时称散骑常侍,隋唐仍置谏议大夫,有左、右谏议大夫,

各四人,分属门下省与中书省,另设补阙和拾遗,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

【重点背诵】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

2.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3.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4.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5.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6.辟邪说,难壬人

7.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8.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9.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10.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H.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12.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13.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14.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

【理解默写】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是: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

三句是:,,。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

两句是:,O

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

三句是:,,。

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侵官”罪名加以反驳的

四句是:,,,O

6.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说,和司马光议事每不合,主要是政见和方法不同的原因,因此简略地写

回信,不再辩解,但是又因为“,”,希望司马光原谅他。

7.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有学识的读书人所争论的内容是:

8.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司马光指责自己的主要问题的句子是:

【作文拓展】

话题:坚持自我

很多时候,坚持自己的想法既是一种负担,也是一种幸福。王安石面对百姓的质疑、同僚的误解,他

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负担,但是他也是幸福的,因为他的坚持是为了天下苍生,是为了心中执着的梦。

现在的你,是否有过因为一件事,而坚持想法的时候呢?

/----------1

「考法盛a究J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材料一:

秦孝公据靖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

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

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

害之郡。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

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

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

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

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

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便四君却客而丕内疏土面丕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素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择相应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3分)

向使四君A却客B而不内C疏士D而不用E是使F国无富G利之实H而秦无强大之I名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分)

A.固,与下一句的“地”对应,活用作名词,可译为“牢固的地方”。这一意思和魏征《谏太宗十思

疏》“必固其根本”的“固”不同。

B.席,出现在动词“卷”之前做其状语,其用法与《鸿门宴》“吾得兄事之”的“兄”相同,其意义

与成语“幕天席地”中的“席”不同。

C.来,招来,使……来。其用法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欲辟土地,朝秦楚”的“朝”不同,与“是

以君子远庖厨也”的“远”也不相同。

D.举,攻占。“举”的这一意义与《六国论》中“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的“举”不同,与《鸿门宴》

“杀人如不能举”的“举”也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斯首先表明自己对“逐客”的鲜明态度一一“窃以为过矣”,然后列举秦国四位国君凭借“客”

的力量取得的成果,结论是“客不负秦”。

B.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五个人的儿子,帮助秦穆公分别战胜戎、宛、宋国、晋国,使

得秦国国土面积增加,百姓安居乐业。

C.秦惠王采纳并使用张仪的计谋,攻占三川、巴蜀、上郡、汉中,吞并九夷,控制了鄢、呈口,成皋等

地方,成功地击败六了国的“合纵”联盟。

D.秦昭王采纳范雎的计谋,对内废掉穰侯,放逐了华阳君,加强了国家的权力,杜绝了权豪之门,对

外蚕食诸候,这些努力使得秦国积聚了帝王之业。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4分)

(2)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写到了“商鞅变法”,两处的作用有何不同?(3分)

3

执走斐型.貂颤笛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士人的人生的进修之道,而“平天下”既是其追求的终极目

标,又是重要的人生理想之一e

(1)拓展阅读,了解更多古代士人的精神世界。

(2)为你推荐的古代士人写一篇中肯的推荐词,100字以内/人。

(3)召开“古代士人的心声”为主题的讨论会

假如魏征、王安石、杜牧、苏洵、范仲淹、欧阳修、杜甫、白居易、韩愈、文天祥都入围了“感动历

史十大具有担当精神士人”,关于他们的事迹引发了广泛的思考,为此召开讨论会,尝试通过讨论走进古

代士人的心里,倾听他们的心声。如果让你参加讨论会,你想探讨的人物是谁?想从哪些方面展开讨论?

任务一:

比较下列情境,如果你是魏征,该选择何种劝谏方法?

1.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先下令修了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

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老百姓为了服徭役,长年不能回家。为此有

的大臣向他进谏,他却说:“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他不再像过去那样高兴地接受下级的意见

了,他在生活上渐渐奢侈的同时,还有些崇尚空谈,不务实际。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向唐太宗进言……

2.贞观十三年,在贞观十一年连上四道奏疏劝谏两年后,唐太宗颇好奢纵,旧病复发。魏征恐其不能克

终俭约,再次向唐太宗进言……

任务二:

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使用的劝谏方法有何不同?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

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

陛下贞观之初,损己以利物,至于今日,纵欲以劳人,卑俭之迹岁改,骄侈之情日异。

陛下初登大位,高居深视,事惟清静,心无嗜欲,内除毕弋之物,外绝畋猎之源。数载之后,不能固

志,虽无十旬之逸,或过三驱之礼,遂使盘游之娱,见讥于百姓,鹰犬之贡,远及于四夷。

陛下贞观之初,孜孜不怠,屈已从人,恒若不足。顷年已来,微有矜放,恃功业之大,意蔑前王,负

圣智之明,心轻当代,此傲之长也。欲有所为,皆取遂意,纵或抑情从谏,终是不能忘怀,此欲之纵也。

——《十渐不克终疏》

任务三:

品读下面一段文字,思考淳于髡用何种方法说服齐威王的?为什么使用这种方法?

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

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

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史记•滑稽列传》

任务四:比较鉴赏阅读

活动1(一)《谏太宗十思疏》是大臣写给人主的奏疏,是对日渐怠惰疏忽的君主的劝谏;《答司马谏

议书》是给朋友兼政敌的回信,反驳对方的指责,表明改革的决心。两文都有理性的力量,但由于作者身

份、目的和文体不同,采用的语气也就不同。请从作者身份、文体、称谓、语气词、谦敬副词、句式等方

面举例加以说明。

分析语言特点,品味劝谏艺术

【提问】向帝王提出意见,被认为是批逆鳞,臣子上奏时莫不谨慎小心。成功了,其言得以采

纳,其文流传千古;失败了,轻则丢官,如海瑞因直谏不要宠信方士而被罢官入狱,重则家破人亡,

如比干劝说纣王不成而反遭挖心之祸。进谏成功与否,固然与君主的性情、品质分不开,但臣子的

措辞陈述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谏太宗十思疏》让人愿读、可读、爱读,唐太宗欣然接纳,其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

分析推理特点,品味驳论艺术

活动1: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用3400余字委婉批评了王安石改革中的问题,同学们在概述这些问

题时也用了近百字,但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