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考点一遍过》高考历史考点36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1页
2025版·《考点一遍过》高考历史考点36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2页
2025版·《考点一遍过》高考历史考点36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3页
2025版·《考点一遍过》高考历史考点36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4页
2025版·《考点一遍过》高考历史考点36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36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向一商鞅变法一、历史背景1.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商业日益活跃。2.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封建专制统治;各诸侯国都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出现了变法改革的潮流。3.文化“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二、条件和机遇1.有利条件(1)秦国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2)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3)秦国民风质朴,尚武精神浓厚。2.历史机遇(1)长期遏制秦国发展的晋国分裂,力量大大削弱。(2)中原地区众多士人纷纷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为秦国招揽贤能、进行变法改革创造了可能性。三、目的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主动。四、措施1.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2.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推行县制等。3.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4.思想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制订秦律。5.社会风俗方面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五、特点1.全面性变法涉及方方面面,是对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改革。2.进步性是一次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地主阶级改革,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3.彻底性以法律形式推行改革,手段严厉,具有明显的彻底性。4.持久性其深远影响是战国时期任何改革、变法所不能比拟的。六、评价1.积极作用(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2)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农业的发展。(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统一东方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2.历史局限(1)变法中施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产生了消极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统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剥削和压迫;(2)变法也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走上强国之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当时地处中原的国家都以“戎翟”这个贬义词来称呼秦国。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商鞅新法推行10年,使秦国从原来的“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一个极其落后的国家,变成“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富强的主要因素。【答案】(1)背景: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蓬勃兴起);秦国落后于东方诸国,渴望国家强大。(2)农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法治:严刑峻法、推行法治;集权:废分封、行县制。(3)因素: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改革坚持诚信和创新。【解析】(1)背景:题目要求“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应该从当时的国内形势和秦国自身两个角度分析。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的国情来看,当时处于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或者说是: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蓬勃兴起);由“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可知,秦国落后于东方诸国,渴望国家强大。(2)题目要求“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农耕:由材料中的“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并结合所学商鞅变法在农业方面的措施可知是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军功:由材料中的“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并结合所学商鞅变法的内容可知是指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法治:由材料中的“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再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可知是严刑峻法、推行法治;集权:由“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和商鞅变法的内容可得出是废分封、行县制。(3)因素:题目要求“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看,商鞅变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根据其变法的内容和当时所处的时代形势可得出,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改革坚持诚信和创新。考向二王安石变法一、历史背景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1)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2)冗官、冗兵、冗费日益增加,财政日益入不敷出,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3)辽和西夏威胁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4)1043年,庆历新政失败。二、目的改变积贫局面,实行富国之法;改变积弱局面,实行强兵之法;培养变法人才,实行取士之法。三、措施与作用措施作用富国之法青苗法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出现了地方官强制农民借贷的情况,加重了借贷者的负担农田水利法保证农业灌溉;防洪抗灾免役法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市易法打破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收入方田均税法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均输法节省购物钱钞和运费,增加了政府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强兵之法保甲法维护秩序,兵农合一保马法节省开支,提高了马匹质量和数量将兵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设军器监武器产量、质量得到提高取士之法改革科举;整顿太学;唯才用人。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四、认识1.性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2.失败原因新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强烈反对;失去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新法在推行中存在缺陷,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人民不满。3.历史作用(1)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4.局限性(1)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2)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市易法是力推的富国之法,其中一些做法值得思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神宗时期,随着大商人势力的发展,他们在本行业实行垄断经营,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欺凌压榨外来商人,盘剥勒索本地行铺稗贩。……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朝廷在京师设立市易务。尔后,全国较大城市亦陆续设置市易务或市易司。……设立市易务的初衷是使“出入不失其平”、“开阖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以及“因得取余息以给公上”。——方宝璋《怎样看宋代市易法》材料二市易务拥有“增”、“损”物价的权力,贱买贵卖就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市易务官大多是从被称为“兼并之家”的大商人中召募的,一旦大权在手,强迫客商低价卖给市易务,再转手高价强卖给行铺户。……市易务吏人众多,如市易法规定在京市易务设勾当公事官一员,但从设置之初就突破了这一限制。……法定的市例钱远不够增设的吏人俸给,庞大的行政开支压力促使市易务不择手段地增加收入。——魏天安《王安石市易法真相:国家强制剥夺国民财产》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推行王安石市易法的主要背景和目的。(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市易法的初衷并没有真正实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中所列现象带来的影响。(3)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指出在从经济的视角评价市易法的利弊得失时我们应该把握的主要标准。【答案】(1)背景:大商人垄断经营,扰乱商业秩序。目的:平抑物价;抑制兼并;增加国家财政收入。(2)原因:国家过度干预商业;执行机构动机,手段不当。影响:市场失灵,价格扭曲;部分商人破产,百姓生活受影响,滋生官场腐败;矛盾激化,改革阻力增大,埋下变法失败的隐患。(3)标准:改革措施是否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商品生产。【解析】(1)依据材料“随着大商人势力的发展,他们在本行业实行垄断经营,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欺凌压榨外来商人,盘剥勒索本地行铺稗贩”可归纳得出宋代推行王安石市易法的主要背景是大商人垄断经营,扰乱商业秩序。依据材料“设立市易务的初衷是使‘出入不失其平’、‘开阖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以及‘因得取余息以给公上’”可从平抑物价、抑制兼并、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等方面指出宋代推行王安石市易法的目的。(2)依据材料“市易务拥有‘增’、‘损’物价的权力,贱买贵卖就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市易务官大多是从被称为‘兼并之家’的大商人中召募的,一旦大权在手,强迫客商低价卖给市易务,再转手高价强卖给行铺户。”、“市易法规定在京市易务设勾当公事官一员,但从设置之初就突破了这一限制。”、“庞大的行政开支压力促使市易务不择手段地增加收入。”可从国家过度干预、执行机构动机和手段不当等方面概括指出市易法的初衷并没有真正实现的原因。依据材料“强迫客商低价卖给市易务,再转手高价强卖给行铺户。”、“庞大的行政开支压力促使市易务不择手段地增加收入。”结合所学从市场失灵,价格扭曲、部分商人破产、百姓生活受影响、滋生官场腐败、矛盾激化,改革阻力增大,埋下变法失败的隐患等方面简析材料中所列现象带来的影响。(3)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可知,在从经济的视角评价市易法的利弊得失时我们应该把握的主要标准是改革措施是否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商品生产。考向三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国际环境当时列强处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以打开市场、倾销商品为主要目的,且列强在亚洲正集中主要精力侵略中国19世纪末,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的要求日益强烈,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不会允许中国走上自强道路国内环境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资本主义发展相对充分封建专制统治达到顶峰、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领导力量倒幕派维新派和没有实权的皇帝改革途径先有自下而上的倒幕运动和明治新政府,再有自上而下的改革维新派依靠无实权的光绪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改革措施全面、系统,既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实行民主宪政的精神,又充分考虑到了日本的具体国情,各项措施都得到了贯彻执行虽然也涉及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但由于顽固派的反对和维新派的妥协,措施基本上都没有得到执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是19世纪晚期中日两国应对各自民族危机,进行的救亡图存运动材料一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的起点——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材料二日本明治政府曾以公历取代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等。一开始,“欧化”铺天盖地。但是,这样的“欧化”很快被“日本化”回潮所压倒,尤其是思想界。……被称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则从《论语》里寻找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结合点,提出了著名的“论语加算盘”即“道德经济合一”论,这种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的文明与文化“离异”与“回归”现象,在东亚具有普遍性——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博爱、平等、自由、人权”思想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并说明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理由。(2)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期间社会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答案】(1)背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及初步发展;西方工业文明传入的影响;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深。理由: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以求改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实施君主立宪制,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倡新学,抨击封建思想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2)特点:“欧化”和“日本化”相结合;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相结合。评价:将外国优秀文化与本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做法有助于明治维新取得成功,但同时也保留了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3)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的强大动力;要善于学习其它国家先进文明成果;对外来文明要结合国情有选择地吸收、采纳。【解析】(1)背景:本题实际是考查戊戌变法产生的背景,依据材料和所学从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及初步发展、西方工业文明传入的影响以及甲午战争失败导致民族危机加深回答。理由:依据所学从戊戌变法提出的政治主张以及对于思想解放的影响回答。(2)特点:依据材料二““欧化”铺天盖地”““欧化”很快被“日本化”回潮所压倒”的信息可知是“欧化”和“日本化”相结合;依据材料二“从《论语》里寻找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结合点”的信息可知是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相结合。评价:依据材料和所学从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和明治维新保留了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回答。(3)启示: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和所学从改革是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的强大动力以及要善于学习其它国家先进文明成果和对外来文明要结合国情有选择地吸收、采纳回答。考向四全面理解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1)改革的定义改革指对旧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和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2)改革的分类①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局部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的彻底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②从内容看涉及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③从性质看有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3)改革成败的原因①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②改革中双方力量的对比。③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改革的魄力。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否行之有效。(4)对改革的一般认识①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涉及经济关系的变动和各阶层利益的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遭受到旧势力和旧观念的阻碍。②改革有成有败,要客观地分析成败的原因并得出结论。③任何改革都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因此,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理解改革的必然性。④杰出人物在改革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商鞅、王安石、康有为等人的变革精神及社会责任感值得后人学习。(5)评价改革的原则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当时的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6)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的认识和启示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②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需要改革者在勇于改革的同时,具有坚决的斗争精神。③改革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④改革没有固定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张居正改革的展开贯穿着制度对变革的抗拒。张居正的改革思路是通过整治政治体系中的“时弊”,以保障农民的产权不受行政权力任意侵犯,从而繁荣国家经济、增加国家税收。虽然有一些改革方案(如整顿驿站、一条鞭法等)也降低了制度的交易成本,但受到旧制度下的获益集团——官僚、宗室成员的抗拒……首辅逝世,与“时弊”较量的核心力量轰然倒塌,接踵而来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下,最高权力的重新定位和与之相伴随的旧制度的反扑。旧制度下的获益集团——官僚、宗室成员与意在捍卫皇权的万历皇帝联手,不出半年,便彻底清算了张居正和他推行的新政。而清算他的理由便是制度曾提供给他的权力及制度曾留给他用手中的权力换取的私利(如接受贿赂、任用私人等)。——摘编自《“制度中人”与制度的较量》(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居正改革失败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答案】(1)原因:张居正权力过大,威胁皇权;官僚、宗室等既得利益者的反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阻碍;张居正去世,改革派核心力量消失。(2)因素: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统治者是否支持;改革措施是否得当;改革者自身的素质等。【解析】(1)原因:结合材料“受到……官僚、宗室成员的抗拒”可知,张居正改革受到官僚、宗室等既得利益者的反对;根据材料“首辅逝世……核心力量轰然倒塌”可知,张居正去世,改革派核心力量消失,是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中央集权制度下,最高权力的重新定位和与之相伴随的旧制度的反扑”可知,张居正权力过大,直接威胁皇权,是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2)因素:注意从统治者、制度本身、改革者等方面来总结。改革进程中有改革派和保守派,因此两派力量对比影响着改革成败;从历史发展进程看,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改革成败的关键之一;古代改革能否顺利进行,要看统治者是否支持;从改革措施来看,措施是否得当,也影响改革成败;另外,改革者自身的素质也会影响改革成败。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长期以来,我国的主流观念是将法院简单地混同于一般国家机关。1988年6月,第十四次全国法院工作会议提出,推进法院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随着1995年《法官法》的颁布和1996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人们对司法权的理念逐步深化,对司法权的独立性、中立性、终局性和法官的职业性、特殊性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法院的角色从原来的“专政工具"向公正中立的裁判者、权利的保障者转换,法官的专业素质有了显著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案件与日俱增,人们对法院的公平与效率的需求日益强烈。最高法院于1999年颁布了第一个《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从深化审判方式、建立科学的审判组织形式、人民法院内部机构设置、人事管理制度、健全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摘编自鄂振辉《中国司法体制改革40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司法制度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司法制度改革的意义。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据《管子·五行》记载,“出皮币,命行人修春秋之礼于天子诸侯”。战国以后此制度被废弃。汉武帝时代,很多文臣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礼制建设,鉴于吴楚七国之乱的教训,汉武帝接受御史大夫张汤的建议,以恢复并加强礼制为名,发行“白鹿皮币”,规定宗室王侯朝觐汉武帝时,必须通过“少府”向皇家禁苑购买用白鹿皮制作的“皮币”,作为向汉武帝进献玉璧时的衬垫之物。后因反对者众多,又因其作价太高,不久即废止。……白鹿皮币虽然本身没有什么价值,也不能算是实物货币,更没有发挥货币的作用。但它与大额虚价的纸币,实际上并无太大的差异。因此,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白鹿皮币是我国古代纸币的先驱。……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直到曹魏的时候,诸侯朝会皇帝的时候,仍然沿用以鹿皮荐璧的制度。——摘编自姚朔民《货币文化漫谈》(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发行白鹿皮币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白鹿皮币改革产生的影响。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高等院校主要以“通オ”教育为主,综合类院校居多,什么课程都会涉及,但是什么课都不是专业的,培养出的人オ也不是行业中最尖的,不能满足于国家建设的需求。国家要想培养出真正符合当前国家建设在各行各业能力突出的人オ,高等教育必须选择“专オ”这条途径。1950年,在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教育部长马叙伦强调新中国的高等教有必须首先培养经济建设服务型人オ,再去带动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国防建设,必对全国高等院校专业进行全面调整,专业要更具针对性,培养目标要更明确。集中精力开展“专オ”教育模式,可将一个大的院校分成若干个小的专业院校。1951年的高校院系调整,使“专オ”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中达到一个小的高潮,这次调整打乱了我国原有的高校结构,对原来高校的院系和专业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再加上借苏联的高校管理模式,更好的让“专オ”教育和国家经济建设密切联系,使得当时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专オ”教育模式成为了全国经济建设主导力量,摆脱了社会发展人才稀缺的窘境。——摘编自袁爽《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高等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初期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初,冗犊泛滥,动辄万言。朱元璋命中书省制定《案牍减繁式》颁之全国,令各级官吏严格遵守,不得繁文。洪武十五年,发现上京接受考察的官吏大多携带各类已盖公章的空白公文,朱元璋大怒并予以严厉处置。创立“行移勘合制度”,发文机构均须到内府领取已编号的公文薄册,左半册传发,右半册存根,簿册须加盖骑缝公章,薄册用完需立即送回内府归类入档后才能再领新册。朱元璋又建立起公文清核制度,分别由六科给事中和巡按御史负责考评并要求限期改正。同时要求县级以上机构均建立“架阁库”以保管公文档案。洪武三十年,经朱元璋亲自删定的《明律·吏律》中专列《公式》一章,明确了对各种违反公文制度官吏的法办条款。——摘编自颜广文《朱元璋对公文制度的整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元璋整顿公文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元璋整顿公文制度的意义。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清代的疆域极为广大,它继承了前朝复杂甚至艰难的边陲治理问题。从漠南、漠北到西北以及青藏地区,还有多个颇为强大的地方政权,很多是蒙古族独立建立的或是蒙藏联合建立的,其中有些力量非常强大。清王朝运用军事手段先后镇压准格尔、青海等地反叛的蒙古贵族,又利用长城从东北到甘肃一路布防重兵,防范漠南漠北的蒙古部落。在思想文化上,清朝大力弘扬喇嘛黄教,“以黄教柔顺蒙古”。清朝先后在漠南、漠北建立了盟旗制度,划定各旗疆界,再分封旗长“扎萨克”,管理一旗的军事、行政和司法,但要接受理藩院和将军都统的监督。旗长由蒙古的王、贝勒等贵族充任,不改变他们在各自旗地内的领主地位,却令他们相互之间无统属,使他们成为理藩院领导下的半官僚,从清廷领取丰厚俸禄和各种赏赐。旗因此变成了清朝统治理蒙古地区的一级地方政权。——摘编自苏力《大国宪制》(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在蒙古改革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在蒙古改革的影响。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随着上海开埠通商,西医进入中国,因在手术、药效、公共卫生防疫等方面的长处,开始为政府和社会所认识和采纳。民国初期,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而传统中医因自身“阴阳五行”理论与西方科学无法融合,成为“不科学”的标靶,受到猛烈抨击。1929年2月,南京政府通过“废止中医案”,一经公布,全国舆论哗然,各地中医药团体及报社、商会纷纷致电南京政府,表示强烈反对,随后成立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推选代表赴京请愿。……由于当时国产西药无法满足需要,只能大量依赖进口,给中国经济带来沉重负担,而美国的“洛克菲勒药品帝国”以学术基金会的名义捐钱支持中国的西医药界,企图彻底操纵、把控中国的药品及市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医界打出了“提倡中药,以防经济侵略”的旗号,在全国舆论的支持下,终于迫使国民政府收回成命。(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医危机出现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收回成命”的原因。1.(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候、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10分)2.(2019新课标全国卷Ⅱ)[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6分)3.(2019新课标全国卷Ⅲ)[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9分)4.(2019年海南卷)材料举行贵族议事会是北方一些民族的传统议事决策方式,匈奴、蒙古、女真皆有之。1615年,努尔哈赤选出了“正直贤良”的大臣八员,与一些贵族一起,审议本部族内的民事、刑事纠纷。此后逐渐发展,形成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过清朝的一些重大军政事务,如平定三藩、攻取台湾、反击沙俄等。雍正年间,因用兵西北,设军机处,后为定制,议政王大臣会议逐渐有名无实。1791年,乾隆皇帝下谕旨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前期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作用。(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被废除的原因。(6分)【专题冲关】1.【答案】(1)背景:司法观念的长期落后;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持续深入发展的要求;人民改善司法工作的强烈愿望。(2)意义:进一步完善了司法制度;改变了法院工作的角色和观念;加快了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力保障【解析】(1)根据材料“长期以来,我国的主流观念是将法院简单地混同于一般国家机关”可知,我国司法观念的长期落后;根据材料“1988年6月,第十四次全国法院工作会议提出,推进法院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可知,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的需要;根据材料“随着1995年……人们对司法权的理念逐步深化,对司法权的独立性、中立性、终局性和法官的职业性、特殊性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发展和深入,人们对司法逐渐有了清晰的认识;根据材料“人们对法院的公平与效率的需求日益强烈”可知,人民改善司法工作的强烈愿望。(2)根据材料“最高法院于1999年颁布了第一个《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从深化审判方式、建立科学的审判组织形式、人民法院内部机构设置、人事管理制度、健全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可知,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司法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了司法制度;根据材料“法院的角色从原来的‘专政工具’向公正中立的裁判者、权利的保障者转换,法官的专业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可知,改变了法院工作的角色和观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司法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司法制度,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力保障等从改善司法制度、加快民主建设、推动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回答。2.【答案】(1)原因:恢复并加强礼制;吸取吴楚七国之乱的教训;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对匈奴的长期战争导致财政支出连年增长。(2)影响:削弱了地方封国的实力,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扩大了中央政府财政收入,保证了战争军费的开支;是中国古代纸币的先驱;对后世鹿皮荐璧的制度产生了一定影响。【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出皮币,命行人修春秋之礼于天子诸侯”,“文臣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礼制建设”,“鉴于吴楚七国之乱的教训”,汉武帝要求“宗室王侯朝觐汉武帝时,必须通过‘少府’向皇家禁苑购买用白鹿皮制作的‘皮币’”等,结合所学知识,从客观需要和主观目的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概括。(2)影响:根据材料“直到曹魏的时候,诸侯朝会皇帝的时候,仍然沿用以鹿皮荐璧的制度”等,结合所学知识和这一政策要解决的客观问题、最初的目的,从政治、经济和后世借鉴等角度,分析汉武帝改革产生的影响。3.【答案】(1)背景:近代中国教育的落后:新中国的成立;国民经济的恢复及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党和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2)影响: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于重视对工业化人才的培养,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其他专业的发展,影响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发展,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总体发展。【解析】(1)背景:依据材料“综合类院校居多,什么课程都会涉及,但是什么课都不是专业的,培养出的人オ也不是行业中最尖的”可以归纳出近代中国教育的落后;依据材料“新中国的高等教有必须首先培养经济建设服务型人オ,再去带动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国防建设并结合所学可知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的成立、国民经济的恢复以及党和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等其他答案。(2)影响:依据材料“使专オ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中达到一个小的高潮”可以概括出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依据材料“使得当时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专オ”教育模式成为了全国经济建设主导力量,摆脱了社会发展人才稀缺的窘境”可知培养了大批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依据材料“更好的让专オ教育和国家经济建设密切联系”可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结合所学从过于重视对工业化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其他专业的发展以及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总体发展归纳不利的影响。4.【答案】(1)特点:删繁就简;严刑处置违反制度行为;完善公文传输和保管机制;强化对公文制度的监察考核。(2)意义:有利于政令畅达,令行禁止;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保存了大量文献档案;保障了国家机器的运转。【解析】本题考查朱元璋整顿公文制度的特点和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朱元璋整顿公文制度的特点,根据材料中的“令各级官吏严格遵守,不得繁文”等信息,可以分析得出删繁就简;根据材料中的“朱元璋大怒并予以严厉处置”可以得出严刑处置违反制度行为;根据材料中的“创立‘行移勘合制度’”可知完善公文传输和保管机制;根据材料中的“朱元璋又建立起公文清核制度”,可知强化对公文制度的监察考核。(2)朱元璋整顿公文制度的意义,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洪武三十年,经朱元璋亲自删定的《明律·吏律》中专列《公式》一章,明确了对各种违反公文制度官吏的法办条款”和第一小题分析得出的措施和特点,并联系所学从对行政效率、中央集权、文献档案的保存,以及保障国家机器的运转等方面来回答。5.【答案】(1)措施:布防重兵加强防御;大力弘扬喇嘛黄教;地方建盟旗制;因俗而治。(2)影响:加强中央蒙古地区的管理,防止地方割据;加强思想控制,有利于稳固统治;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解析】(1)由材料“布防重兵,防范漠南漠北的蒙古部落”,可见布防重兵加强防御;由材料“在思想文化上,清朝大力弘扬喇嘛黄教”,可见大力弘扬喇嘛黄教;由材料“清朝先后在漠南、漠北建立了盟旗制度”,可见地方建盟旗制;由材料“旗长由蒙古的王、贝勒等贵族充任,不改变他们在各自旗地内的领主地位,却令他们相互之间无统属”,可见因俗而治。(2)由材料中布防重兵加强防御是要从军事上加强中央蒙古地区的管理,防止地方割据;大力弘扬喇嘛黄教是要加强思想控制以稳固统治;由地方建盟旗制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由因俗而治可知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6.【答案】(1)背景:西学东渐,西医传人;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国民政府推行废止中医改革;列强妄图操纵中国药品市场。(2)原因:民族危机严重,反侵略斗争推动;中医界团结一致坚决斗争,合理运用斗争策略;中医的价值及传统文化的影响。【解析】(1)根据材料“西医进入中国”“民国初期,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南京政府通过‘废止中医案’”“企图彻底操纵、把控中国的药品及市场”从西医传人、新文化运动、政府支持和列强操纵几个方面分析近代中医危机出现的背景。(2)根据材料“各地中医药团体及报社、商会纷纷致电南京政府,表示强烈反对”“提倡中药,以防经济侵略”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危机严重、中医界的努力和中医的价值分析“国民政府收回成命”的原因。【点睛】提取历史材料关键信息需走出的几个误区:一是不能分辨史料信息的正误、真伪。要注意记录者的阶级立场、时代局限剔除或批判虚伪、错误的信息保存或阐发正确、真实的史实或观点。二是不能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甄别有效或无效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