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资源开发利用指南_第1页
三农资源开发利用指南_第2页
三农资源开发利用指南_第3页
三农资源开发利用指南_第4页
三农资源开发利用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资源开发利用指南TOC\o"1-2"\h\u31085第一章:绪论 266621.1三农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2194211.2三农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问题 3282621.3三农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317868第二章:政策法规与规划 333392.1政策法规概述 4285892.2三农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编制 4318972.3政策法规与规划的衔接与落实 523946第三章:农业资源开发利用 5289373.1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5274633.2水资源开发利用 659693.3农业生物资源开发利用 622552第四章: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 6183054.1劳动力资源现状分析 688874.2劳动力培训与就业 763254.3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 721518第五章: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开发利用 7280275.1集体资产资源概述 752385.2集体资产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711985.3集体资产资源开发利用监管 81983第六章:农村金融服务与投资 8147966.1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837376.1.1政策性金融机构 8146686.1.2商业性金融机构 9164016.1.3合作性金融机构 9206286.1.4非银行金融机构 9174806.2农村投资政策与策略 9323586.2.1农村投资政策 9167806.2.2农村投资策略 9204906.3农村金融服务与投资风险防控 9223866.3.1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与投资风险防控机制 10144656.3.2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与投资政策宣传和培训 10163046.3.3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与投资产品 1014972第七章: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 10109437.1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10171397.1.1科研机构 10242047.1.2高校 10167857.1.3企业 1040387.1.4推广机构 10136417.1.5农民 11293247.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11222267.2.1转化率低 1196017.2.2转化机制不完善 1161177.2.3政策支持不足 11293317.3农业科技推广应用 1195767.3.1推广模式创新 11314857.3.2农业科技培训 11194367.3.3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11205537.3.4农业科技扶贫 1222823第八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2190308.1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12108478.2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与策略 12109358.3产业结构调整的保障措施 1322220第九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3245479.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378159.1.1基本情况概述 1338579.1.2存在问题 13188199.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144309.2.1总体目标 14162799.2.2分阶段任务 14153149.2.3重点领域 14106699.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 14274319.3.1建设管理 14116619.3.2运维管理 1566709.3.3资金管理 158415第十章:三农资源开发利用案例分析 151256910.1典型案例选取与分析 151365710.1.1案例一:四川省A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52483610.1.2案例二:河南省B县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152846210.2案例经验总结与启示 16866810.2.1案例一经验总结与启示 166510.2.2案例二经验总结与启示 16613210.3案例推广与应用 161373810.3.1案例一推广与应用 163015710.3.2案例二推广与应用 16第一章:绪论1.1三农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三农资源是指农业、农村、农民所涉及的各类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生物资源、劳动力资源、技术资源等。三农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三农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合理利用土地、水资源等农业生产要素,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值。三农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就业。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型业态,可以带动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三农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实施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模式,可以有效遏制农业面源污染,保障农村生态环境质量。1.2三农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问题我国三农资源开发利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另,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但是在三农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部分农村地区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仍然突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任务艰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不健全,部分农民就业难度较大。1.3三农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三农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坚持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三农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目标包括:(1)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通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推广现代农业技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就业。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等措施,提高农民收入水平。(3)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实施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绿色农业等模式,保障农村生态环境质量。(4)推进农村改革,完善农村产权制度。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措施,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第二章:政策法规与规划2.1政策法规概述政策法规是指导我国三农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以及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度。这些政策法规旨在规范和促进三农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保障农民权益,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这些法律法规为三农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基本法律保障。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关于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意见》等,对三农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措施。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度则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对三农资源开发利用进行了细化和补充。这些法规和制度主要包括地方性农业法规、农村土地管理规章、农业产业政策等,为当地三农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具体指导和保障。2.2三农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编制三农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三农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的总体部署。规划编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规划编制应当充分调查研究,结合当地实际,科学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2)综合性原则。规划编制应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实现三农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3)可持续性原则。规划编制应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保证三农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4)公平性原则。规划编制应充分考虑农民利益,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民增收。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包括:(1)总体目标。明确规划期内三农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目标,包括产业布局、资源利用效率、农民增收等方面。(2)空间布局。合理划分农业产业区域,明确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3)重点任务。确定规划期内三农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任务,包括农业现代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服务等方面。(4)政策措施。提出具体政策措施,保障规划的实施和落实。2.3政策法规与规划的衔接与落实政策法规与规划的衔接与落实是保证三农资源开发利用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以下措施有助于实现政策法规与规划的衔接与落实:(1)加强政策法规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政策法规,提高农民和社会各界对三农资源开发利用政策法规的认识和了解。(2)明确责任主体。明确各级相关部门和农民合作社等在三农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职责和任务,保证政策法规和规划的落实。(3)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将三农资源开发利用纳入考核体系,对政策法规和规划落实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监督。(4)加强协调配合。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保证政策法规和规划的顺利实施。(5)创新政策实施方式。积极摸索政策激励机制,引导农民和社会资本投入三农资源开发利用,推动政策法规和规划的落实。第三章:农业资源开发利用3.1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对于提高农业产出、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几个方面:(1)土地整治土地整治是提高土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重要途径。应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对中低产田进行改良,提高土地生产力。同时加强土地整理复垦,保证耕地数量和质量。(2)耕地保护耕地保护是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任务。要合理规划耕地布局,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加大耕地质量监测力度,防止耕地污染。(3)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手段。应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鼓励农民有序流转土地经营权,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3.2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要素,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对于保障农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加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建立健全水资源监测体系,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同时加强水资源保护,防止水污染。(2)节水灌溉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减少水资源浪费。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抗灾能力。(3)雨水集蓄利用充分发挥雨水集蓄利用效益,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推广雨水集蓄技术,提高雨水利用率。同时加强雨水资源监测与预报,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3.3农业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农业生物资源包括农作物、畜禽、水产等,合理开发利用农业生物资源对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1)农作物资源开发利用加强农作物资源调查与评价,挖掘农作物资源潜力。推广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性强的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保障农作物安全生产。(2)畜禽资源开发利用优化畜禽品种结构,发展特色畜牧业。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提高畜禽生产效益。同时加强畜禽疫病防治,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3)水产资源开发利用加大水产资源开发力度,提高水产养殖业经济效益。推广健康养殖技术,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加强水产资源保护,实现水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四章: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4.1劳动力资源现状分析农村劳动力资源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其现状分析对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庞大,但存在一定的结构性矛盾。,农村劳动力数量逐年减少,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另,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较低,技能型人才短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4.2劳动力培训与就业为了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劳动力培训与就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应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根据市场需求,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要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服务,搭建就业信息平台,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同时鼓励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发挥农村能人效应,带动农村经济发展。4.3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是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途径。,要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鼓励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质量。另,要推进城镇化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容纳能力,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要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的土地权益,促进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第五章: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开发利用5.1集体资产资源概述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集体所有的土地、山林、水面、草原、滩涂等自然资源,以及房屋、设施、设备等固定资产。这些资源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重要经济基础,对于保障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集体资产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土地资源: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等。(2)矿产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等。(3)房屋及设施:包括农村集体所有的房屋、道路、桥梁、水利设施等。(4)农业机械及设备:包括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农业生产设备。(5)其他资产:包括农村集体所有的现金、有价证券、债权等。5.2集体资产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家庭承包经营:将集体土地、山林等资源承包给农户,实行家庭经营,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2)集体统一经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组织生产经营,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3)股份合作经营:将集体资产量化为股份,由农民自愿入股,实行股份合作经营。(4)租赁经营:将集体资产租赁给企业或其他经营主体,实现资产收益最大化。(5)混合经营:将集体资产与其他经营主体共同投资,实行多元化经营。5.3集体资产资源开发利用监管为保证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防止资源浪费和损害农民利益,应加强对集体资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管:(1)完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集体资产资源的权属、开发利用和管理要求。(2)建立健全监管机制:设立专门的集体资产资源监管机构,对集体资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全程监管。(3)加强审计监督:对集体资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定期审计,保证资产安全。(4)公开透明操作:集体资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公开透明,接受农民监督。(5)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对集体资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认识,增强农民参与管理、监督的能力。第六章:农村金融服务与投资6.1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主要包括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6.1.1政策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其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国家农村金融政策,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性资金支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6.1.2商业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它们以市场为导向,为农村提供贷款、存款、结算等金融服务。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农村市场的业务范围不断拓展,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大。6.1.3合作性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合作银行等。它们以服务农村社区和农民为主要任务,具有浓厚的互助合作性质。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服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6.1.4非银行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它们在解决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6.2农村投资政策与策略6.2.1农村投资政策我国高度重视农村投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主要政策包括:(1)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投资,拓宽融资渠道;(3)优化投资结构,引导资金投向农业产业链、农村产业融合等领域;(4)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农村金融创新。6.2.2农村投资策略农村投资策略应结合国家政策导向和农村实际情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聚焦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发展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4)发挥金融支持作用,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6.3农村金融服务与投资风险防控农村金融服务与投资风险防控是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农村金融服务与投资风险防控的主要措施:6.3.1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与投资风险防控机制(1)完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效率;(2)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内部风险管理,提高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3)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与投资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应对风险。6.3.2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与投资政策宣传和培训(1)提高农村金融服务与投资政策知晓率,增强农民风险意识;(2)开展农村金融服务与投资培训,提升农民投资能力;(3)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与投资政策宣传,引导农民合理投资。6.3.3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与投资产品(1)开发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产品,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2)创新农村投资模式,降低投资风险;(3)引导农村金融服务与投资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第七章: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7.1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它涵盖了科研机构、高校、企业、推广机构和农民等多元主体。在这一体系中,各主体相互协作,共同推动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7.1.1科研机构科研机构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源头,主要负责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我国农业科研机构主要包括国家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它们在农业科技领域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水平。7.1.2高校高校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功能。高校通过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技术支持。7.1.3企业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承担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任务。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农业产业发展。7.1.4推广机构推广机构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将科研成果推广至农民手中。推广机构包括部门、行业协会、农民合作社等,它们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7.1.5农民农民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直接受益者。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农民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高自身科技素质,为农业现代化作出贡献。7.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要面临以下问题:7.2.1转化率低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仅为3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主要是由于科研与生产脱节、科技成果推广体系不健全等原因造成的。7.2.2转化机制不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导致科技成果难以有效转化为生产力。为此,应加快构建多元化、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7.2.3政策支持不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政策支持不足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应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7.3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业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7.3.1推广模式创新为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效果,应创新推广模式,如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推广方式,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和接受度。7.3.2农业科技培训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基础。通过培训,使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7.3.3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农业科技园区是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的重要载体。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在园区内转化与应用,为周边农民提供示范和引领。7.3.4农业科技扶贫农业科技扶贫是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的重要任务。通过将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于贫困地区,提高当地农业产量和农民生活水平,助力脱贫攻坚。第八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8.1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结构调整对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着资源约束、环境污染等问题,迫切需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产业结构调整是应对农业资源约束的关键。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资源日益紧张,水资源短缺问题也愈发严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布局,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可以有效缓解资源压力。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农业效益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单一,附加值低,农民增收困难。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益的农业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产业结构调整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向现代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8.2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与策略(1)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主要包括:优化粮食生产结构,发展特色农产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绿色农业等。优化粮食生产结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保证粮食总产量稳定的前提下,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粮食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发展特色农产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效益。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业效益。发展绿色农业,保障生态环境。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生态环境。(2)产业结构调整策略加强政策引导,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民发展高效益的农业产业,调整农业布局。加大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效益。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竞争力。通过农业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8.3产业结构调整的保障措施(1)完善政策体系,加强政策引导。制定一系列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引导农民发展高效益的农业产业。(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保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需求。通过财政补贴、信贷支持等手段,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保障。(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效益。(4)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鼓励企业加大投资力度,发挥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主体作用。(5)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通过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6)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通过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和管理能力,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才保障。第九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9.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9.1.1基本情况概述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的双重作用下,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区发展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9.1.2存在问题(1)基础设施覆盖率不高。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覆盖率普遍较低,尤其在偏远地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2)建设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不达标,存在安全隐患。(3)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水平普遍较低,缺乏专业人才和技术支持。(4)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相对较少,难以满足实际需求。9.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9.2.1总体目标根据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情况,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基本实现农村基础设施的全覆盖,提升农村基础设施质量,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9.2.2分阶段任务(1)近期(20212023年):重点解决农村基础设施覆盖率低的问题,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基础设施质量。(2)中期(20242026年):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水平,保证基础设施正常运行。(3)远期(20272025年):全面完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实现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9.2.3重点领域(1)交通基础设施:重点推进农村公路、桥梁、码头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交通条件。(2)水利基础设施: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业灌溉需求。(3)能源基础设施: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力度,推进农村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4)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农村通信网络水平,实现农村宽带网络全覆盖。9.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9.3.1建设管理(1)明确项目审批程序,保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合规性。(2)加强项目质量监管,保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质量。(3)落实项目验收制度,保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达到预期目标。9.3.2运维管理(1)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运维管理体系,提高运维水平。(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维护保养,保证基础设施正常运行。(3)培育农村基础设施运维人才,提升运维队伍素质。9.3.3资金管理(1)合理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保证资金投入与实际需求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