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方法与技巧(高三版)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1页
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方法与技巧(高三版)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2页
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方法与技巧(高三版)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3页
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方法与技巧(高三版)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4页
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方法与技巧(高三版)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方法与技巧(高三版)河北饶阳中学汇报人目录01答题方法02答题技巧01·答题方法高中历史选择题的答题方法我们可以统一归纳为两种,第一种是“排除法”,另外一种就是“主旨法”。一、排除法排除法,顾名思义就是排除错误的选项,选出正确的选项。错误的选项也叫做干扰项,干扰大家做出正确选择的选项。大家要掌握好排除法,关键是要学会排除干扰项。那么常见的干扰项有哪些呢?可以归纳为以下10种。(一)无中生有1.据研究,古代礼书上记载的春秋时期行礼所用饮酒器,有爵、觚、觯、角、散五种,称为“五爵”,其名来自商、西周时期五种形制不同的青铜酒器名。实际上,春秋时期的五爵均为筒形漆木器,容量依次为一至五升。“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据此可知,春秋时期()A.五爵形制趋同说明礼崩乐坏B.宗庙祭祀遵从天人合一理念C.采用漆木酒器彰显以人为本

D.五爵以小为贵维系等级秩序D解析:材料已经说明,五爵均是筒形漆木器,容量上分为一至五升,至于外形上是否不同,不得而知。材料中并没有说五爵存在一个慢慢变得一样的过程,所以A选项说五爵形制趋同,无中生有,错误;天人合一理念,最早由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在中国古代着重强调人要遵循自然规律,以便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材料中没有任何与天人合一有关的内容,B选项同样是无中生有,错误;以人为本,可以简单理解为重视人的价值和作用,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材料并没有提到任何与以人为本的内容,C选项也是无中生有,错误;材料表明,五爵容量上分为一至五升,爵最小,散最大,宗庙祭祀时,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所以五爵以小为贵维系等级秩序,正确。(二)未然已然2.表1《魏书》中关于皇帝赏赐的部分记载上表反映了()A.北方游牧经济的衰落B.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C.鲜卑民族习俗的延续D.俸禄制改革不彻底C解析: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都是北魏前期的皇帝。道武帝建立北魏,太武帝时完成对北方的统一。同时北魏是游牧民族,在北魏建立到实现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它的游牧经济应该是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变得越来越发达。北魏游牧经济的衰落,主要是在孝文帝改革后,北魏转向发展农耕经济之后。A选项这就是一种未然已然,错误;历史上北魏孝文帝改革才开启了北魏这个少数民族政权大规模封建化的进程,B选项封建等级制度森严,是未然已然,错误;同样,北魏在孝文帝改革时才推行俸禄制改革,D选项同样属于未然已然,错误;材料当中,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对于部下的赏赐始终都有牛马或者杂,说明这一时期,鲜卑游牧民族的习俗保持了延续,C正确;(三)过于绝对3.两税法依据田地、杂产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庾威在所属五县,“自立条制,应田地、奴婢,下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出税,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四千九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由此可见,两税法()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B.强化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两税法按照每户的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照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和杂役,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选项颠倒黑白,错误;材料没有提到任何的地方官员可以额外征收其他赋税的权利,C选项属于无中生有,错误:两税法的推行,是因为之前的租庸调已经无法继续维持,不得不采用新的税收制度。两税法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缓解唐代政府在安史之乱后的财政困难,但D选项说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过于绝对,错误;材料说到,两税法依据田地、杂产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湖州刺史庾威,在征税过程中自己制定标准,然后派人进入农村收税,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这说明两税法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A正确。(四)颠倒黑白4.宋代巨贾彭则爱好儒学,“为其子延接师友,不问其费”,曾捐书于州学。郡从事为之记,称其为“贩夫”,彭氏子孙皆耻之。知州认为,彭则所为是善事,遂删“贩夫”二字。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士农工商界限被打破B.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

C.地方官学教育的普及

D.文治政策提升了士人地位D解析:材料提到,这个巨贾,也就是富商,非常喜欢儒学,为了给儿子聘请好的老师,不惜花费重金。给当地的官学捐书,当地有人就把这个事情在地方志上记录下来,在书中把他称作“贩夫”,也就是商人,这个人一家和子孙后代都感觉到羞耻。这就非常明显,在当时商人的身份地位是非常低下的,A选项士农工商界限被打破,颠倒黑白,错误;材料当中没有提到科举制度,也没有反映科举制度如何促进社会公平,B选项属于无中生有,错误;地方官学教育的普及,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时众多的地方都有了官学,二是各种阶层的人都可以接受官学的教育,这两点材料都没有反映,C选项同样是无中生有,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宋代确实是推行文治政策,作为地方官员的知州就是由文官担任。再结合材料,知州一句话就能改变地方志的记载,说明知州的地位很高。而这个富商不惜花费重金,也要和文人士大夫交往,进一步说明,宋代文治政策提升了士人地位,D正确。(四)颠倒黑白5.《大元大一统志》是忽必烈下令修纂的全国地理志书,记载了疆域内路府州县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风俗、里至等内容。该志书修纂时,由各行省提供所辖郡邑的图志及各路府州县的沿革,并利用了西域地图,引进了阿拉伯地图制图法。这反映元朝()A.建立了中原传统影响下的统治秩序B.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全面发展C.地理志修纂体例发生了根本变化D.正式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A解析:材料根本没有提到任何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内容,B选项这无疑是在无中生有,而且,全面发展,又过于绝对,错误;材料中的《大元大一统志》,记载了疆域内路府州县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风俗、里至等内容,说明修撰方式还是按照传统体例进行修撰,只是因为疆域比以往广阔,民族构成也更为复杂,所以这本书的修撰有所创新,C选项说发生根本变化,过于绝对,错误:材料没有任何反映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的内容,D选项无中生有,错误;材料表面,忽必烈下令修撰的《大元大一统志》,在修撰的体例上,是按照疆域内的路府州县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风俗、里至等内容进行修撰,这种修撰体例是中原传统的修书体例。忽必烈在元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修撰中原传统体例的《大元大一统志》,这就说明其统治秩序受到了中原传统影响,A选项正确。(五)张冠李戴6.明朝时,杭州西湖成为四方宾客“渴想”之地。“城中人不事耕种,小民仰给经纪,一春之计全赖西湖”,而官方意欲禁止游览。时人叶权认为:“若禁其游玩,则小民生意绝矣。且其风俗华丽,已入骨髓,虽无西湖,不能遽变。”这反映了当时()A.商业经营方式改变B.户籍管理制度混乱C.商业资本集聚明显

D.城市商品经济繁荣D解析:商业经营方式,涉及生产资料的所有权、生产方式、销售方式等内容。比如,所有权在古代就有官营和私营的区别,材料没有提到任何商业经营方式改变的内容,A选项属于无中生有;根据材料,明朝时西湖成为著名景点,游览西湖成为常见的休闲现象,从游客身上赚取收益也成为杭州民众的重要经济来源,这反映了当地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官方可能出于维护城市治安、推崇农业、防止奢靡风气的考虑,欲禁止游览西湖,遭到时人反对,反对的人认为西湖旅游已经和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且奢靡风气已经弥漫社会,“不能遽变”,这也从反面印证了商品经济繁荣及其对传统社会带来的影响,故选D项;材料中,官方可能出于维护城市治安的考虑,要禁止西湖周围的商业活动,这能反映的是当时城市管理制度混乱或者商业管理制度混乱,和户籍无关,B选项张冠李戴,错误。材料没有提到西湖以外的商人或者资本往西湖集聚,C选项同样是无中生有,错误。(六)夸大其词7.1884年中法《简明新约》规定:“此约缮中法文各两份,各执一份为据,应按公法通例,以法文为正。”1885年续谈正式约章时,以法文文本为准的条款被慈禧太后“勾掉”,最后签署的中法《越南条款》没有“以法文为正”字样。这表明清政府()A.意图抵制西方强权B.拒绝融入国际社会C.有效遏制边疆危机D.固守天朝上国观念A解析:材料表明,在当时签订中法之间的条约时,要签订中文和法文的条约各一份,两份条约,按国际惯例,以法文那份为准。但是,这种国际惯例,是西方国家推出的国际惯例,后面慈禧太后“勾掉”最后签署的中法《越南条款》里“以法文为正”字样,表明清政府并不认同这种西方国家推出的国际惯例,是清政府对西方强权的一种反抗,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清政府在二次鸦片战争后,就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在运动中不但承认西方国家确实有先进之处,积极向西方学习,还向其他国家派驻大使、留学生等,B选项拒绝融入国际社会、D选项固守天朝上国观念,都是颠倒黑白,错误:清政府只是在续约谈判时“勾掉”“以法文为正”的字样,仅仅这一个事情要反映清政府有效遏制了边疆危机,过于夸张,C选项夸大其词,错误。(六)夸大其词8.从1911年12月7日起,上海某报连续刊载如图1所示广告。据此可知,当时()A.民国政府奖励工商B.封建习俗荡涤净尽

C.共和理念受到推崇D.租界权益部分收回解析:材料表明,在辛亥革命爆发后,有一家上海的报纸连续刊登了一家西服店庆祝革命胜利、欢迎大家来店购买西服的广告。所以A选项,民国政府奖励工商,无中生有;材料中的图片虽然有提到民国提倡文明开化,要求剪除象征清王朝专制统治的辫子,但是B选项封建习俗荡涤净尽,过于绝对,错误;材料中只是这家西服店位于租界里面,没有反映任何租界权益被收回的内容,D选项无中生有,错误;这家西服店只是一个民间的商家,他在辛亥革命刚刚胜利没多久就公开在报纸上支持革命,支持民国,说明共和理念受到老百姓推崇,而且,这家商店还借民国建立,推广新的社会风尚来进行广告宣传,说明当时广大老百姓也喜爱民国,喜爱新的社会风尚,进一步说明共和理念受到推崇,C选项正确。C(六)夸大其词9.1943年3月,中国国民党以蒋介石的名义抛出《中国之命运》一书,公开提出共产主义和英美式的自由主义都不适合中国,声称:“中国之命运,完全寄托于中国国民党”。这说明(D)A.民族统一战线初现裂痕B.中国的国际地位未见改善C.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国民党试图独占抗战成果解析: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五次统一战线,分别时国民革命时期的革命联合统一战线、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爱国统一战线,A选项的民族统一战线,表述不准确,可以说是无中生有,错误;而且根据所学知识,在抗日战争中的1941年爆发的皖南事变已经说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出现了裂痕,进一步说明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坚决抵抗,赢得了世界上爱好和平、民主的国家的广泛尊重和认可,众多国家此时纷纷和中国签订新约,废除很多不平等条约,中国也成为联合国发起成员国,国际地位明显提高,B选项颠倒黑白,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在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广大人民和国民党反动派所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才成为主要矛盾,C选项未然已然,错误;1943年,二战已经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发生了转折,战争已经开始朝着有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方向发展,此时国民党在国内宣传中国之命运,完全寄托于中国国民党,明显是国民党试图独占抗战成果,D选项正确。(六)夸大其词10.表21952年部分城市大型私营工业统购、包销、订货等类商品的产值比重由上表可知(C)A.公私合营企业已占据较大份额B.私营资本主义经济显著增强C.国家掌握私营产品的主要部分D.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已经形成解析:材料表明,在1952年时,中国的部分城市(看表格,这里的部分城市就是大城市)的大的私营企业,已经由政府来统一向他们订购产品、由政府统一来帮他们销售产品的产值比重在各个大城市都超过了50%,说明当时的政府已经实现了对这些大型私营企业的掌控,所以C选项国家掌握私营产品的主要部分,正确;政府实现对这些大型私营企业的掌控,那么说明我们国家开始着手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转变,私营资本主义经济应该是减弱才对,B选项颠倒黑白,错误;A选项公私合营是三大改造时期对待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措施,A选项未然已然,错误;三大改造以后,我国确立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D选项同样是未然已然,错误。(七)强加因果11.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时代,原有的国家一单位保障制逐渐向国家一社会保障制转变。社会保障制度进入“改革时代”的主要原因是(B)A.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C.医疗卫生体系的形成D.乡镇企业的大量涌现解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时才提出,A选项未然已然,错误;医疗卫生体系主要职能是保障人们身体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它属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范畴,但后者还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内容,据材料“国家-单位”到“国家-社会”的转变,显然不特指医疗卫生,C选项偷换概念,错误;根据材料,由单位承担社会保障支出,主要发生在改革前的国有企业当中。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企改革全面推广。改革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国有企业竞争力弱,而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之一,又是企业社会性负担过重。因为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有企业承担着重大的社会性责任,比如需要吸纳大量就业人口,其中员工的社会保障支出,使企业背负巨大负担,制约效率。随着国有企业利润留存方式改革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目标的提出,社会保障支出逐渐从国有企业剥离,改由社会负担,从而提高国有企业效率。B选项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正确。发展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功后,为解决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而提出的。D选项乡镇企业的大量涌现,不是促使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改革的原因,两者不存在因果关系,D选项强加因果,错误。(八)因果倒置2024年广东高考历史的选择题没有因果倒置的错误选项。从其他高考题里找了一题说明。(2015·新课标全国I卷文综·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解析:C项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农业收益的增加,而不是农业收益的增加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属于因果倒置的错误。A项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农民收益的增加会使得他们有更多的剩余产品和财富,有了更多剩余产品和财富,农民就更愿意购买手工业品和参与商品交换,所以农民收益的增加会促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B选项颠倒黑白,错误。农业收益的增加,会刺激贵族集团、官僚集团、地主阶级们兼并土地,推动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D选项同样颠倒黑白,错误。(九)偷换概念13.1794年《人权宣言》在哥伦比亚首次被翻译和秘密印刷。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大城市,土生白人贵族和知识青年组织了各种秘密结社。“我不是西班牙人,我是美洲人”成为惯常口头语,一种“美洲人”的新观念开始形成。这反映了在拉丁美洲(B)A.国家认同引发社会变革

B.思想启蒙激发民族意识C.独立运动摧毁殖民体系D.革命理念得到广泛传播解析:由材料可知,1794年《人权宣言》在哥伦比亚首次被翻译和秘密印刷。这说明欧洲的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开始影响南美大陆。然后,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大城市,土生白人贵族和知识青年组织了各种秘密结社。“我不是西班牙人,我是美洲人”成为惯常口头语,一种“美洲人”的新观念开始形成。这说明在欧洲启蒙思想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影响下,南美大陆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开始反抗欧洲国家的殖民统治。A选项国家认同引发社会变革偷换概念,是民族认同不是国家认同,错误;B选项思想启蒙激发民族意识,正确;亚非拉人民的独立运动摧毁世界殖民体系要等到二战以后,C选项独立运动摧毁殖民体系属于未然已然,错误;材料表明,这种“美洲人”的新观念是在一些大城市里形成,D选项革命理念得到广泛传播,夸大其词,错误。(九)偷换概念14.19世纪20年代,英国棉布涌入伊朗。随后几十年间,物美价廉的英国棉制品比伊朗的丝绸更受欢迎。1890年,伊斯法罕的丝绸织机数量仅为1830年的1/10。伊朗停止出口丝绸和棉布,转而出口生丝和原棉。这反映伊朗(C)A.沦为英国独占的殖民地B.封建统治得到巩固C.经济的对外依附性加强D.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解析:由材料可以得知,英国在19世纪20年代以后,利用棉纺织品对伊朗进行经济侵略,但是材料并不能反映伊朗被英国独占为殖民地。根据所学知识,我们也可以得知,在19世纪20年度以后,伊朗还遭受到了沙俄的侵略,所以A选项无中生有,错误;根据材料,面对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侵略,伊朗逐渐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此本国的封建统治应该是走向衰落的,B选项明显颠倒黑白,错误;材料当中没有任何反映伊朗有发展民族工业的内容,D选项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无中生有,错误;根据材料,英国物美价廉的现代棉纺织品冲击了伊朗传统的丝织业以后,伊朗传统的丝织业衰落,国内市场被英国棉纺织品侵占,丝绸和棉布不再出口,转而出口生丝和原棉,伊朗沦为西方国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此C选项经济的对外依附性加强,正确。(十)张冠李戴15.1942年,围绕是否用非暴力方式保卫印度的问题,经过与尼赫鲁的多次争论,甘地表示不反对武装抵抗法西斯,支持尼赫鲁用武力保卫民族利益的立场。这(B)A.揭示了甘地宗教信条的转变

B.体现了国大党斗争的策略性C.掀起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D.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解析:甘地是印度教徒,但是材料并不是在反映甘地作为印度教徒自己的宗教思想如何转变。材料提到,在1942年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围绕是否用非暴力方式保卫印度的问题,经过与尼赫鲁的多次争论,甘地同意了尼赫鲁用武力保卫民族利益的立场。甘地和尼赫鲁都是印度国大党的领导人,在保卫印度和反抗法西斯侵略的问题上,他们由原本的非暴力不合作变为武力反抗,体现了国大党斗争的策略性,B选项正确;非暴力不合作方式,是由甘地提出的,这种思想的形成也确实受到过印度教思想的影响,不过根据材料,非暴力不合作方式很明显是甘地的一种政治斗争策略,A选项揭示了甘地宗教信条的转变,偷换概念,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应该是1905年印度国大党领袖提拉克领导的反英斗争,C选项张冠李戴,错误;推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是1942年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和甘地的思想转变无关,D选项强加因果,错误。(十)张冠李戴16.对抚养未成年人的家庭进行资助的项目源于罗斯福新政时期,最初主要的救助对象是白人贫困家庭;20世纪60年代后接受救助的黑人贫困家庭大幅增加,1970年该项目的受益人中,黑人占了近一半。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C)A.国家干预的减少B.经济危机日趋严重C.民权运动的高涨D.移民问题愈演愈烈解析:根据材料,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黑人贫困家庭占美国对抚养未成年人的家庭进行资助的比重越来越大,最终占到近一半。20世纪50-70年代,正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时期,经过黑人的不断斗争,他们得到越来越多的权利。故选C。二战后,美国和西欧国家纷纷加大对经济的干预,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并在20世纪70年代初保持高速增长,直到70年代后期经济滞胀危机愈演愈烈,才逐渐减少干预,A、B项颠倒黑白,错误。二战后移民美国的人群绝大多数都不是黑人,这也就是说美国的移民问题和对抚养未成年人的家庭进行资助的项目到1970年黑人占了近一半并无直接关系,D选项强加因果,错误。答题方法高中历史选择题的答题方法我们可以统一归纳为两种,第一种是“排除法”,另外一种就是“主旨法”。二、主旨法主旨法就是在选择题中,仔细分析整段材料的核心意思或者中心意思,在确定了整段材料要表述的核心意思以后,去选择一个与材料核心意思一致或者相近的选项。在2024年广东高考的历史题中第12题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主旨法12.古代世界的波斯帝国、秦汉王朝、罗马帝国和印加帝国为加强统治,均实行君主专制制度,采取诸如颁布法律、改革币制、修建道路等措施。这反映出古代文明的发展具有(C)A.互鉴性B.同源性

C.统一性D.同步性解析:材料明确提到,古代世界几大帝国实行了类似的统治政策,C选项统一性的表述最符合材料的主旨,C选项正确。由于生产力和技术条件限制,古代世界众多帝国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尤其是印加帝国,且材料也未提及各帝国间相互学习,A选项互鉴性无中生有,错误;世界古代各主要文明具有明确的多源性,B选项颠倒黑白,错误;材料提及的各帝国,其起止时间不同,波斯帝国公元前6世纪中期-公元前4世纪后期、秦汉王朝公元前221-220年、罗马帝国公元前27-1453年(395年罗马帝国分裂,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印加帝国12世纪-16世纪,时间上不同步,D选项颠倒黑白,错误。主旨法(2020·广西一模文综·26)唐朝定制是中书省掌草拟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封驳,尚书省掌承旨执行。后唐太宗发现中书省、门下省长官颇多龃龉扯皮之事,于是在门下省下面设政事堂,形成统一的中央行政决策机制,集体商议并处理军国事务,由是鲜有败事。这说明当时政事堂的设立(B)A.扩大了封建君主的权力

B.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C.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D.缓和了各部门之间的矛盾解析:材料当中,前半段是介绍我们课本知识里学过唐代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运行机制。后半段话锋一转,指出三省其实在运行当中也存在很多相互推诿的事情,于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唐太宗设立政事堂,集中三个部门的人员一起商议和处理政务,就少了很多没有成功的事情。很明显,材料的主旨就是政事堂的设立,有效缓解了三省互相推诿的问题,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B正确。A选项扩大了封建君主的权力,材料当中没有提到君主的权力有什么方面的扩大,属于无中生有。C选项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材料也没有提到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同样是无中生有。D选项缓和了各部门之间的矛盾,材料表述的是三省之间的矛盾,不是中央各部门,属于夸大其词。即使表述为“缓和了三省之间的矛盾”也错误,材料表述的核心是因为三省之间存在互相推诿的情况,行政效率不足,所以设立政事堂,提高行政效率。政事堂设立的最重要原因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不是主要为了缓和矛盾。02·答题技巧同学们,方法是方法,技巧是技巧。方法是系统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像“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老师就总结成“排除法”、“主旨法”这样一正一反的完整的系统。技巧则是简单的解决问题的小窍门。下面是老师按照我们人正常的思维逻辑,归纳总结的选择题的答题技巧,大家熟记。这些技巧可以进一步提高大家选择题做题的正确率。答题技巧1、选择题是依据材料信息选择正确选项,所以选项要和材料有关才能正确。材料没有提到的或者和材料无关的,一般错误;2、选择题是选和材料有关的、最正确的选项。最正确的就是和材料联系最紧密的或者最概括的。有一些选项虽然表述正确,但不够概括,不够全面,所以错误。(简单说就是有些选项没有反映材料的主旨,所以不是最佳选项,也就不是正确选项)3、教材中没有涉及过的观点通常是错误的;4、材料中没有对比,那么需要对比的结论通常是错的;5、一般情况下,材料的后半部分会有重要的信息,是材料的主旨或者是材料要强调的重点,因此和后半部分有密切联系的选项一般正确;6、注意材料中的关联词,尤其是因果、转折类的关联词,这些关联词后面是材料要着重强调的内容;7、材料中出现的举例说明一般不是重要内容,但例子前面的内容却非常重要,否则不会特意举例;答题技巧1、选择题是依据材料信息选择正确选项,所以选项要和材料有关才能正确。材料没有提到的或者和材料无关的,一般错误;2、选择题是选和材料有关的、最正确的选项。最正确的就是和材料联系最紧密的或者最概括的。有一些选项虽然表述正确,但不够概括,不够全面,所以错误。(简单说就是有些选项没有反映材料的主旨,所以不是最佳选项,也就不是正确选项)3、教材中没有涉及过的观点通常是错误的;4、材料中没有对比,那么需要对比的结论通常是错的;5、一般情况下,材料的后半部分会有重要的信息,是材料的主旨或者是材料要强调的重点,因此和后半部分有密切联系的选项一般正确;6、注意材料中的关联词,尤其是因果、转折类的关联词,这些关联词后面是材料要着重强调的内容;7、材料中出现的举例说明一般不是重要内容,但例子前面的内容却非常重要,否则不会特意举例;答题技巧8、省略号后面的内容也非常重要,否则会一并省略;9、一定要注意材料当中出现的时间,看看时间所对应的国内、国际上有什么历史事件发生,事件有什么影响,和题目的选项有什么关联;时间的前后也要思考,题目考的可能是该时间前后发生的历史事件;10、材料中出现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也要注意,看看选项和这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是否有关,无关的不选;11、要注意材料和选项中表达程度的词,正确答案中描述的程度要和材料中描述的程度一致;12、太过绝对的选项一般错误;13、问根本原因类的选择题,一般是选和经济有关的选项,或者是提到“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的选项;如果这些都没,那就要选与题目有关的“内因”(内因就是材料中材料提到的事或人自身的原因);14、注意材料的感情色彩。是褒是贬?是喜是忧?还是平?正确选项和材料的感情色彩绝大多数是一致的。15、选择题尽量用排除法做,提高做题的正确率。排除不了时,可以看看材料的主旨,用主旨法。特殊情况“一般情况下,材料的后半部分会有重要的信息,是材料的主旨或者是材料要强调的重点,因此和后半部分有密切联系的选项一般正确”(1)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即位,伍子胥提出了“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安君理民”的治国之道。这一主张(A)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