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0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2024年9月目录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定位(三)课程作用二、课程目标与要求(一)总体目标(二)具体目标(三)教学要求三、课程结构与内容(一)课程结构(二)课程内容四、学生考核与评价(一)实践性评价(二)形成性评价(三)终结性评价五、课程实施与保障(一)教学策略(二)师资条件(三)教学条件(四)教材编选六、授课进度与安排《中华传统文化》(高职)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代码09000032适用专业全院各专业总学时32开课学期第二学期授课单位基础部前课程大学《语文》后续课程《大学美育》等编制人于洁审定人冯瑞编制时间2024年9月审定时间2024年9月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一)课程性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面向本校所有专业高职学生必修的一门职业通用能力课程,是一门集人文性、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共基础课。(二)课程任务本课程任务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教育部《完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引,对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职业教育特色和教学特点,以学生的人文知识拓展和人文素养培养为基本目标,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思想性、知识性、审美性相统一,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育高尚的审美情趣、传统的人文精神、浓厚的伦理观念,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情和担当大任的历史责任感。(三)课程作用本课程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的民族文化和当前的国情;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要素和思维方式,形成正确方法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社交和工作态度;有助于学生更深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提高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审美情趣。二、课程目标与要求(一)总体目标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要素,熟悉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学习中华传统美德,体悟中华民族品格;启迪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引导学生汲取中华民族智慧,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完善人格,深化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弘扬中国价值;从而助推学生学生的思想教育、学习能力、审美意识、人文素养、信息素养、工匠精神与劳动态度的培育。(二)具体目标1.课程思政目标(1)坚持立德树人,在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内化为自我德性和素养,注重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结合起来。(2)帮助学生解答思想困惑、价值困惑、情感困惑,激发其为国家发展、为民族复兴而学习的热情和动力。(3)帮助学生在社会价值创造过程中明确自身价值和社会定位。2.素养目标(1)具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敬畏之情,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道德素质和良好的职业习惯。(2)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自信心和事业心。(3)具有积极持续的学习力,培养的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及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执行力。(4)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积极阳光的心理素质、自主创新的专业素质。(5)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劳动态度。3.认知目标(1)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根源、基本特征和主体精神,要求学生能比较准确地叙述和揭示传统文化特征最基本的命题、概念。(2)了解中国传统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就,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领悟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文化精髓。(3)了解中国传统饮食、服饰、建筑、节庆、习俗等文化特点。(4)了解中国地域文化的特点、格局及非遗特色。(5)系统认识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等核心思想理念;自强不息、道法自然等中华人文精神;使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和经验智慧,更加重视和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与塑造高尚的人格。4.能力目标(1)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能联系现实,深入思考,把学习的归宿点落实到开掘传统文化现实意义上,在生活中体会文化,在实践中延伸文化;初步认可并具备求同存异、推己及人的处世方法;俭约自守、天道酬勤的劳动理念;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审美情趣。(2)能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3)能从文化的视野分析、解读当代社会的种种现象,能把内在的文化素养在言行举止中体现出来,具有思维发散的能力。(4)能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认可并具备独立思考、理性思维的能力。(5)能从文化体验学习活动中,学生学会动脑、动手、合作、尊重、分享,具备较强的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三)教学要求教学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按照“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成果为导向、促进自主学习”的思路,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培养,坚持文道并重与知行合一,强调文化传承创新能力的训练和课程综合教育功能的发挥。按照“基于职业面向,重视学习迁移,落实理实一体”的教学理念,对接课程所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职业岗位要求和专业能力发展需要,着重培养支撑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职业素养。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学习与思政教育、审美教育、劳动教育有机融合,从教师、教材、教法、线上课程资源、技能竞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取等各个方面积极探索,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培养学生适应发展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三、课程结构与内容(一)课程结构本课程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为指引,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优化课程结构,选择了中华传统文化绪论、中国思想文化、中国古典文学、中国传统艺术、中国传统民俗、中国传统生活6个必学模块14个项目和中国古代科技、中国地域文化2个选学模块。具体安排见下表:序号教学模块与项目内容参考学时1文化的力量:文化简论32培养大国风范:中国传统礼仪33探索经典思想:中国传统哲学44传承不朽诗篇:中国传统文学45赏析璀璨艺术:中国传统艺术76追逐多彩生活:中国传统民俗47享受惬意人生:中国传统饮食48仰望绚烂科技:中国传统科技3(二)课程内容与要求学习情景1文化的力量:文化简论参考学时:3学习目标了解文化与中国文化有关概念;认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能够说出人们耳熟能详的优秀传统文化篇目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培养认真的态度、缜密的思维;培养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培养认知文化和传承优秀文化的能力;培养人文精神及理性的反思能力;强化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铸牢各民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确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内容1.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2.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3.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探索教学方法与建议课堂教学、教师面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视频等方式,结合信息技术和慕课、微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课程的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启发性、针对性、应用性、实效性。教学媒体与设备多媒体教室支持视频播放、图片展示、古典音乐播放等功能。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能够说出个别时期人们耳熟能详的优秀传统文化篇目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1.有上古神话传说知识储备;2.良好的口语表达和把控课程的能力;3.思路敏捷,反应快;4.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能采用启发式教学学习情景2培养大国风范:中国传统礼仪参考学时:3学习目标了解中国礼仪的演变过程;熟悉中国传统的“五礼”;认知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以传统礼仪作为自我行为的参考规范;把握传统礼仪的内涵与时代价值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培养尊老敬贤的优秀品德;培养遵循适度的礼规原则;培养礼貌待人的文明修养;学会对仪表、仪态的合理塑造;充分了解中国传统礼仪的内涵学习内容1.传统礼仪概述2.了解传统礼仪习俗3.探索传统礼仪的价值教学方法与建议课堂教学、教师面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视频等方式,结合信息技术和慕课、微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课程的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启发性、针对性、应用性、实效性。教学媒体与设备多媒体教室支持视频播放、图片展示、等功能。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了解中华优秀传统礼仪的习俗2.认知传统礼仪的时代价值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1.有较广的社会科学知识2.有系统的中国传统礼仪知识3.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能采用案例式教学学习情景3探索经典思想:中国传统哲学参考学时:4学习目标熟悉儒家学说思想内涵;了解老庄思想核心内容;理解法家思想的实效性;把握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精髓;能够列举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及作品;了解我国古代思想的现代价值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丰富精神世界,形成本民族特有的价值体系培养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践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自强不息的传统规范培养民族自信心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学习内容1.了解古代讲得子百家的相关资料2.《论语》《道德经》中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点3.了解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教学方法与建议采用朗诵法、主题讨论法、任务驱动法、问题导向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和暑期社会实践成果,结合自媒体平台,体会中华诗词的艺术魅力,有机渗透思政教育、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教学媒体与设备多媒体教室支持视频播放、图片展示、古典音乐播放等功能。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1.有古代文学作品的知识储备2.有常用古汉语知识储备3.有基本的鉴赏能力4.能根据课前所掌握的《论语》《道德经》、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信息知识,通过信息检索工具,迅速有效地获取、利用相关信息,并生成学习成果的能力。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1.有良好的古汉语和文学功底2.口语流畅,文思敏捷3.能对名家作品给予恰当、准确的点评学习情景4传承不朽诗篇:中国传统文学参考学时:4学习目标把握《诗经》的语言技巧、表现手法等特色;了解《楚辞》《九歌》的主要内容与特色;掌握唐诗宋词的历史成就与风格特色;品味明清小说,把握其文学价值;把握中国传统文学的思想精髓;了解人们耳熟能详的优秀文学作品课程思政育人目标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充实精神世界提高审美情趣,培养文学创作能力开阔视野、增益见识、启迪智慧、丰富生命体验领悟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学创造力和民族智慧学习内容1.《诗经》风雅2.辞赋宏篇3.唐音宋韵4.明清小说教学方法与建议采用朗诵法、主题讨论法、任务驱动法、问题导向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和暑期社会实践成果,结合自媒体平台,体会中华诗词的艺术魅力,有机渗透思政教育、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教学媒体与设备多媒体教室或报告厅、会堂、实训室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1.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人文魅力2.唐诗宋词中的家国情怀和审美情趣4.四大名著的鉴赏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1.有古代文学作品的知识储备2.有常用古汉语知识储备3.有基本的鉴赏能力4.能根据课前所掌握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信息知识,通过信息检索工具,迅速有效地获取、利用相关信息,并生成学习成果的能力。学习情景5赏析璀璨艺术:中国传统艺术参考学时:7学习目标了解汉字书体的演变过程;熟悉绘画艺术的分类与特点;了解古代乐器与乐律知识;认知戏曲表演艺术的种类;见识不同地区的各类建筑群;了解精美器物的产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领略中国优秀传统艺术,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构建完善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拓宽知识视野,陶冶情操,增强文化自信学习内容1.翰墨风雅2.丹青神姿3.琴音绵远4.曲艺戏曲5.恢宏建筑6.精美器物7.剪纸艺术教学方法与建议采用案例法、角色体验法、主题讨论法、任务驱动法、问题导向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和暑期社会实践成果,结合自媒体平台,体会“国粹”艺术魅力,有机渗透思政教育、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教学媒体与设备多媒体教室或报告厅、会堂、实训室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1.有中国传统艺术的知识储备2.有基本的鉴赏能力3.能根据所掌握的中国传统艺术的信息知识,通过信息检索工具,迅速有效地获取、利用相关信息,并生成学习成果的能力。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1.有良好的艺术知识功底2.有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3.能对名家作品给予恰当、准确的点评学习情景6追逐多彩生活:中国传统民俗参考学时:4学习目标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了解中国的传统服饰;认知中国传统节日的现实意义;了解传统服饰的文化特征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加深对传统节日、民族服饰内涵的认知;培养传承中国民俗的意识;养成忠诚老实、诚恳待人、刚正无私、光明磊落、坦坦荡荡的优秀品质;增强民族认同感、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并铸就守望相助、天下同心的人间大爱学习内容1.中国传统节日2.中国传统服饰教学方法与建议采用案例法、角色体验法、主题讨论法、任务驱动法、问题导向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和中国传统节假日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自媒体平台,体悟中国传统节庆、民俗活动中浓烈的亲情和深沉的家国情怀,有机渗透思政教育、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教学媒体与设备多媒体教室与茶、汉服、旗袍、等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1.有中国传统节庆、民间习俗的知识储备2.有一定的动手能力3.能根据课前所掌握的中国传统习俗的信息知识,通过信息检索工具,迅速有效地获取、利用相关信息,并生成学习成果的能力。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1.有较高的中国传统民俗知识储备2.表达流畅,反应敏捷3.有语言文字或教育管理专门知识4.能对小组学习活动恰当组织学习情景7享受惬意人生:中国传统饮食参考学时:4学习目标熟悉中国的饮食材料;了解中国的饮食习惯;了解茶的发展史;了解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感知饮食中蕴含的审美情趣;了解茶的文化审美与精神内涵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加深对饮食礼仪的认知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学习内容食文化茶文化教学方法与建议采用案例法、角色体验法、主题讨论法、任务驱动法、问题导向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利用社团文化活动和教学实践活动,结合自媒体平台,体悟中国传统饮食,有机渗透思政教育、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教学媒体与设备多媒体教室与食品、茶等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1.有中国传统生活文化的知识储备2.有一定的鉴赏能力3.能根据课前所掌握的中国传统生活的信息知识,通过信息检索工具,迅速有效地获取、利用相关信息,并生成学习成果的能力。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1.较强的审美能力2.有教育管理专门知识3.能对小组学习活动恰当组织学习情景8仰望绚烂科技:中国传统科技参考学时:3学习目标熟悉古代天文历法;了解古代农业与纺织业;认知古代中医中药的内涵;掌握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了解古代纺织业的发展;熟悉中医的治疗方法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了解中医学中辨证诊治的哲学思想领悟中医诊治中的人文关怀精神培养探索、实证、创新、独立的科学精神学习内容天文历法古代农业与纺织业中医中药教学方法与建议采用案例法、角色体验法、主题讨论法、任务驱动法、问题导向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利用社团文化活动和教学实践活动,结合自媒体平台,体悟中国传统生活文化,有机渗透思政教育、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教学媒体与设备多媒体教室或报告厅、会堂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了解中国传统科技的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3.能根据课前所掌握的传统科技的信息知识,通过信息检索工具,迅速有效地获取、利用相关信息,并生成学习成果的能力。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1.有较高的中国传统科技的知识储备2.能对小组学习活动恰当组织四、学生考核与评价本课程融“教学做考”为一体,注重过程性考核,实施知识、素养、技能、课程思政考核并重的多元化考核评定方式,全面评价和督促学生。考核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掌握情况、知识拓展和应用能力以及人文素养、信息素养等。(一)观其所由:实践性评价(30%)以超星学习通平台为载体,采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点评等形式,考察学生实践任务成果,设置具体课堂场景,考察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途径,以问题启发学生深层思考,考察学生完成任务的初心。同时,结合学生日常文明素养进行多方面评价。(二)察其所安:形成性评价(40%)在学生展示实践成果的过程中,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回答。在问答过程中评价学生实践任务的完成方法、途径是否科学合理,如是否完成意义的建构、是否能作为解决其他问题的一个有效路径等等。另外,综合考核学生的出勤率、日常文明素养等方面。(三)视其所以:终结性评价(30%)平台搜集学生的课后拓展阅读反馈以及对本门课程的心得体会,进行理论答题,考察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知识及其应用,知行合一,注重从文化的视野分析、解读当代社会的种种现象以及学生本人的努力方向等。学生考核与评价过程性评价(70%)实践性评价(30%)出勤评价10&任务效率10%文明素养10%形成性评价(40%)任务质量20%创新意识10%文明素养10%终结性评价(30%)平台理论考试30%五、课程实施与保障(一)教学策略本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三全育人、课程思政为根本理念,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切入点,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为目标,在教学上实行“三加三段三验”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使用案例导引、情景体验、项目探究、任务驱动等法。1.“三加三段三验”混合式教学模式(1)“三加”模式。在教学设计模式上采取“万卷书+万里路”的模式,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践行为载体,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从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空间上采取“课内+课外”模式,以课内学习为中心,辐射课外行为,从而实现服务社会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手段上采取“线下+线上”模式,以线下为主导以线上为辅助,形成合力,从而实现混合课改的理念。(2)“三段”模式。“课前”,教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选用与专业技能息息相关的实践操作任务,并通过平台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节奏,进行因材施教;“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小组之间就课前任务进行汇报交流,并相互评价。在交流的过程中,师生初步提出研讨问题,教师以典型案例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获得积极正面的学习体验后,学生在具备情感共鸣的基础上不断认识、分析典型案例,逐步形成理性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师生提出深层次问题并分析解决;课堂总结后,学生基本具备较强的经典文本阅读兴趣,能够较好地完成课后任务,并且能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与创作动力,从而真正提升文化自信心。(3)“三验”模式。即“设置场景,感官体验;设置问题,思维体验;设置项目,践行体验”,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演;学生副导,教师配合的教学关系,真正贯彻“体验式”教学中的“体”的“亲历、践行”和“验”的“证实、检验”之意。同时,选取中国古代优秀教育方法,结合当代信息化技术,明确由浅入深、深入浅出教学原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2.案例导引教学法通过一些经典案例和典故,让学生认知中国历史上文化巨匠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从中感悟“中国智慧”,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文化经典案例作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古代经典作品赏析技巧,培养艺术鉴赏力和提升文化素,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学及文化的理解,增强同学们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使同学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3.情景体验教学法教师在一定教学目标指导下,通过创设情境、VR虚拟情景、真实场景等方式引导学生身临其地体验历史和场景,从而油然而生地产生感情和感想,更深度地理解民族文化。情景体验式教学是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成为具有浓厚艺术氛围的道德感化力的创造性活动,充分发挥其学习主体作用,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更要学会方法,使其懂得通过主体探索、发现进行学习,同时在参与中完成价值选择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它不仅重视传授知识,而更加重视对学生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4.项目探究教学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它以各种形态隐形在当代社会的生活中。教师设置项目,只作引导,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和发现当代生活现象中的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学生会因自己发现地去学习,去概括出原理或法则,也会因自己发现所感到愉快和成就欲的满足而使学习具有强大的动力,并将所学知识广泛应用于实际,有助于工作和人生的可持续性发展。5.任务驱动教学法本课程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旨在学以致用。课程将教学内容分为多个小组合作任务。每一个任务就是一个问题,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利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和实践能力,同知识为文化素养和文化能力。(二)师资条件1.教师资格讲师职称以上,有思政教师参与。2.专业背景中文、历史、思政教育、艺术等侧重文科的相关专业。3.教学能力具备5年以上教学经历,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和改革创新能力,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开展教学工作。(三)教学条件本课程积极采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平台。建议主要教学条件有:1.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室由多媒体计算机、液晶投影机、数字视频展示台、中央控制系统、投影屏幕、音响设备等多种现代教学设备组成,效果清晰。2.网络教学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教育信息化工具,学校提供安全的网络和稳定的网路速度以及切实可用的网络教学平台。3.仿真实训为了不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本着优势资源共享的精神,需配备集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师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校企合作于一体的综合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中心可立足“传统文化”的情景模拟、历史还原,又可传承传播,从而提高传统文化教学的直观性,有效性、趣味性。(四)教材编选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关于青春广播稿范文300字(12篇)
- 线索树内存优化算法-洞察分析
- 文本正则处理新技术-洞察分析
- 游戏情感化设计研究-洞察分析
- 消费终端市场细分研究-洞察分析
- 药品价格波动因素-洞察分析
- 网络安全国际合作政策分析-洞察分析
- 星际尘埃凝聚动力学-洞察分析
- 旋复花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洞察分析
- 乡村文化体验与地方特色-洞察分析
- 2024-2030年中国金华火腿腌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xx单位政务云商用密码应用方案V2.0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及答案共5套
- 国开人类与社会形考任务1试题及答案
- LY/T 2450-2015无花果栽培技术规程
- 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数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
- 元旦晚会主持词(合集15篇)
- 出纳移交工作明细表(标准通用)
- 地基处理记录表
- 人教版八年级人文地理下册知识点整理(2021版)
- (历年中考)江苏省苏州市中考数学试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