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远程会诊技术规范》_第1页
《癫痫远程会诊技术规范》_第2页
《癫痫远程会诊技术规范》_第3页
《癫痫远程会诊技术规范》_第4页
《癫痫远程会诊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CCS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

团体标准

T/CMEASXXXX-XXXX

癫痫远程会诊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remoteconsultationofepilepsy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征求意见稿)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发布

T/CMEASXXXX-XXXX

癫痫远程会诊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在远程会诊癫痫及相关疾病时,准备会诊资料的内容及格式、会诊过程中相关医院和

医生的资质以及会诊后出具的会诊结论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提出癫痫及相关疾病远程会诊申请和承担会诊的医疗机构和相关人员。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标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

用于本文件。

GB/T35273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

WS/T529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

WS/T545远程医疗信息系统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癫痫发作epilepticseizure

脑神经元异常过度、同步化放电活动所造成的短暂、一过性临床表现。

3.2

癫痫epilepsy

一种以具有持久性的致痫倾向为特征的脑部疾病。癫痫不是单一的疾病实体,而是一种有着不同病

因学基础、临床表现各异但以反复癫痫发作为共同特征的慢性脑部疾病状态。

3.3

癫痫持续状态statusepilepticus

发作自行终止的机制失败或异常持续发作机制的启动(在时间点t1之后)所导致的一种临床状态,

可以导致包括神经元坏死,神经元损伤和神经网络改变(在时间点t2之后)等长期不良后果。取决于发

作的类型和时长。t1提示启动治疗的时间点,t2提示长期不良后果可能发生的时间点。不同的癫痫发作

类型其t1和t2时间有别。强直-阵挛性癫痫持续状态的t1为5分钟,t2为30分钟;伴意识障碍的局灶性癫

痫持续状态的t1为10分钟,t2大于60分钟;失神癫痫持续状态的t1为10-15分钟,t2尚不明确。

3.4

药物难治性癫痫drug-resistantepilepsy

应用正确选择且能耐受的两种及以上抗癫痫发作药物(单药或联合用药),仍未能达到持续无发作。

1

T/CMEASXXXX-XXXX

4会诊目的

4.1癫痫诊断与鉴别诊断、药物治疗等:为患者明确发作性症状的性质、病因及治疗方案;为药物控制

不佳的患者提供调药方案;为治疗有效的患者提供减药和停药方案。

4.2癫痫持续状态诊断与治疗:为癫痫持续状态患者提供治疗方案。

4.3新生儿癫痫诊断与治疗:为新生儿癫痫患者提供诊疗方案。

4.4药物难治性癫痫多学科综合治疗:为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提供多学科综合评价治疗方案(包括手术

评估、神经调控、生酮饮食等)。

4.5共患精神(心理)治疗、生育遗传咨询等:为癫痫患者提供精神(心理)治疗、生育遗传、就业、

驾驶咨询等。

5会诊材料

5.1病史

5.1.1病史信息

5.1.1.1基本信息:会诊时年龄、病程、性别、出生年月、住址、职业、联系电话、病史提供者。

5.1.1.2主要病史:起病年龄、诱因;病程演化过程;每一种发作类型的具体形式描述及频率和持续

时间;是否有癫痫持续状态,频次;时间倾向;病史中的其他症状(精神行为异常、发热、头痛、肢体

感觉运动、视力等);抗癫痫发作药物使用情况;癫痫共患病情况;与癫痫相关的其他系统性疾病情况;

癫痫与职业相关情况;癫痫与性别相关情况(上述各类情况描述的逻辑要求见下文)。

5.1.1.3使用抗癫痫发作药信息与治疗效果:目前用药情况(药名、具体剂量、已使用时长)、药物

有效性、合并其他非抗癫痫发作药物情况、药物不良反应(注意药物过敏史);手术时间、名称、效果;

神经调控治疗时间、名称、效果;生酮饮食时间、效果;其他治疗及效果。

5.1.1.4既往史、个人史等:既往病史(时间、诊断、治疗情况);出生情况(低血糖,缺血缺氧性

脑病,窒息等);生长发育史;是否近亲结婚所生等特殊婚育史,热性惊厥、脑外伤、脑炎等病史,精

神运动发育情况;月经婚育史;家族史(家系图)。

5.1.2信息逻辑关系

5.1.2.1整体病程信息的逻辑:各种发作类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提供信息;病史中的其他非痫性症

状(如肢体运动障碍、视力障碍等)按照时序提供信息;重要非药物治疗干预按照时序提供信息。

5.1.2.2某一种发作类型信息的逻辑:发作状态(睡眠/清醒)、先兆(先后顺序)、发作过程(先后

顺序)、意识水平、持续时间、发作后状态、发作频率。

5.1.2.3药物使用信息的逻辑:按照曾用药和现用药分别提供信息:

a)现用药:药物使用的起始时间、药物通用名和商品名、药物目前使用的剂量、加药后是否有效、

是否曾有不耐受、药物使用与疗效的关系;曾用药:药物使用的起止时间、药物通用名和商品

名、药物使用的最大剂量、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使用与疗效的关系。

b)癫痫与其他神经精神系统共患病的逻辑:癫痫与焦虑、抑郁等共患病的起病时间、病程持续时

间、癫痫发作与共患病诊疗情况的关系;癫痫与发育迟缓或倒退的时间关系。

c)癫痫与其他系统性疾病的逻辑:癫痫与系统性疾病(如甲状腺疾病、自身免疫病等)的起病时

间、病程持续时间、癫痫发作与系统性疾病诊疗情况的关系。

5.1.2.4癫痫与性别特征的关系:癫痫发作与孕产、月经等的关系。

5.1.2.5癫痫与职业的关系:癫痫发作与职业特点的关系。

2

T/CMEASXXXX-XXXX

5.1.3信息格式

推荐格式化标准电子病历,不具备条件时,可选用可编辑的电子文档(Word、PDF等格式)。

5.2查体信息

邀(申)请会诊时提供的病历资料中至少应含有以下信息:

5.2.1重要信息

5.2.1.1生命体征:体温,呼吸,脉搏,血压

5.2.1.2儿科患者应提供体重生长发育情况(身高、体重、头围等)、精神运动发育情况。

5.2.1.3皮肤阳性体征(如皮脂腺瘤、牛奶咖啡斑等)。

5.2.1.4神经系统:高级皮层功能、颅神经、运动系统(肌容积、肌张力、肌力)、感觉系统、深/浅

反射、自主神经、脑膜刺激征,共济运动,步态等。

5.2.1.5其他系统:如心、肺、腹、骨骼等。

5.2.2信息格式

阳性体征和重要阴性体征需提供配有语音描述的视频(AVI、mov、WMV、rm、MPEG)、照片(JPG,

PNG,TIFF)。

5.3视频脑电图信息

5.3.1信息采集

5.3.1.1应使用数字化视频脑电图记录仪,脑电和视频可同步记录和回放。

5.3.1.2仪器采样率:常规脑电图采样率至少256Hz,最好512Hz以上;颅内电极记录脑电图则需要

更高的采样率2000Hz以上。

5.3.1.3使用32通道以上的脑电图仪进行常规记录,交流电插座必须提供良好的接地,以避免交流电

干扰或触电的危险

5.3.1.4电极安放:遵循国际通用的10-20系统电极安放法。电极数不应少于27个(21个头皮记录电

极,2个蝶骨电极、2个参考电极、1个心电记录电极、4个肌电记录电极备用)。根据临床监测的需要,

可酌情增加多组肌电、眼动、呼吸等其它生理参数的记录,那就需要更多导联数量的放大器。

5.3.1.5电极阻抗:电极安装好后应测定电极与头皮之间的阻抗,一般要求不超过10KΩ,最好在5K

Ω以下。在记录中出现电极脱落伪差时,应及时安装并重新检测电极阻抗。

5.3.1.6导联组合:导联组合至少应包括:参考导联、纵向双极导联(包括蝶骨电极)、平均导联。在

回放分析时可以随时切换显示不同导联。

5.3.1.7记录参数:敏感度:一般设置在7μV/mm或10μV/mm(成人)、10μV/mm或20μV/mm(儿童)。

滤波:记录时高频滤波不应该低于70Hz;低频滤波不应该高于1Hz,多设定为0.3Hz或0.5Hz(对应

时间常数分别为0.4s或0.3s)。走纸速度:3cm/s。

5.3.1.8视频采集:视频记录应配备1-2个摄像头。一个用于拍摄全身(最好具有红外夜视功能),另

一个用于拍摄面部特写。图像刷新率不应低于25帧/秒,分辨率不低于720P。生成的视频格式为AVI

或MPEG格式。

5.3.2信息内容

5.3.2.1常规内容:应包括睁闭眼、过度换气诱发试验,闪光刺激则根据诊断需要选择记录。患者应尽

可能记录自然睡眠脑电图,推荐进行夜间长程脑电图记录,不要进行睡眠剥夺和药物诱导睡眠。

3

T/CMEASXXXX-XXXX

5.3.2.2发作期:对于需要连续监测记录发作的患者,衣服颜色应与监测床的床单、被套颜色对比鲜明,

尽量不使用浅色,以利于录像中更好的观察患者发作时的表现。床面应保持干净整洁,叮嘱家属患者发

作时不要遮挡其面部和肢体,视频录像尽可能清晰,每张床位最好配置2个摄像头,分别记录全身和头

面部特写视频。应记录惯常发作≥3次,如有多种发作类型,则需要分别记录相应次数。截取发作期视

频脑电数据时,应包括发作前后30s的全部数据,并保留原始数据,以备会诊专家随时查阅。

5.3.2.3会诊时,脑电图由邀(申)请方医师操作,并介绍患者脑电记录情况,包括脑电背景、间期异

常放电和每次发作时的脑电和视频。重点介绍发作期脑电和临床症状的演变,包括:

a)发作时的状态和诱因(觉醒、困倦、睡眠、饥饿或其他特殊诱发因素);

b)发作开始的症状(先兆,或最初的感觉和运动表现);

c)发作的演变过程;

d)发作时观察到的表现(面部表情、头眼位置、姿势、肌张力、运动表现、植物神经症状、自动

症);

e)发作时的意识状态;

f)发作持续的时间;

g)发作后表现(嗜睡、朦胧、谵妄、Todd's麻痹、失语、遗忘、头痛或立即恢复正常)。

5.3.3信息格式

5.3.3.1会诊阅读脑电图时,推荐通过屏幕共享的方式显示给会诊专家,这样可以保证阅图时的操作性

和数据的完整性,并可随时查阅任意时段或不同导联形式的脑电图。

5.3.3.2可以将截取的脑电原始数据(包括背景脑电、间期脑电和发作期脑电)传送给受邀方,并提供

相应的脑电回放分析软件,确保受邀方能阅读脑电数据。

5.3.3.3可以接受格式转化的脑电数据(如EDF格式),但这种数据不能同步视频,仅能阅读脑电图。

5.3.3.4不推荐图片、WORD、PDF格式的脑电图资料。

5.4影像学信息

5.4.1信息内容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影像学检查。但是检查应符合以下推荐的标准:

临床常用的与癫痫相关的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CT、头颅磁共振、脑PET-CT/MRI和脑磁图(MEG)检

查。对于癫痫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需要行头颅CT、头颅MRI;对于MRI检查阴性的癫痫患者需要行PET检查;

对于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需要行术前评估定位癫痫灶时,除了头颅MRI平扫以外,条件允许可以行头

PET-CT/MRI,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行脑磁图。

(1)头颅CT有助于显示钙化、出血、肿瘤和较大的血管畸形,在癫痫急性发作时可以发现需要立

即处理的病灶,病情平稳后应尽快行MRI扫描。

(2)头颅磁共振对脑组织分辨率高,解剖结构显示清楚,脑白质、灰质区分明显,能准确地判定

病灶的解剖位置、范围及其与周边组织的关系,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癫痫患者行MRI检查的常规

序列应遵循国际抗癫痫联盟的HARNESS协议:①3DT1WI和3DFLAIR:扫描平面平行于矢状面,层厚1mm,

无层间距,分辨率为1mmx1mmx1mm,覆盖全脑,以了解全脑情况;②冠状位T2WI:扫描平面平行于

冠状面,层厚2mm,无层间距,分辨率为0.4mmx0.4mmx2mm,覆盖全脑(兼顾皮层微小病变及海马硬

化)。除了常规序列,必要的情况下:①对于具有含铁血黄素沉积特点的致痫病变,可扫描SWI序列;

②对于癫痫相关占位性病变,必要时需行增强MRI检查;③对于血管性病变,可以行CTA或DSA进一步明

确诊断。

4

T/CMEASXXXX-XXXX

(3)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PET目前是癫痫外科术前评估中高度推荐的无创性功能

性影像检查方法。通常用18F标记的脱氧葡萄糖(18F-FDG)作为示踪剂,直接反映神经元的能量代谢和

突触功能。PET通过不同组织部位对核素示踪剂的摄取来了解个部位的功能代谢情况。发作间期绝大部

分癫痫灶区域表现为局限性脑血流灌注减低、葡萄糖代谢减低、18F-FDG摄取减少,在PET图像上表现为

低代谢。PET-CT/MRI能够提供互补的多参数成像信息,通过对大脑的结构、代谢、功能特征的分析及相

互印证,有助于癫痫灶定位。扫描参数:PET/CT扫描先采集低剂量CT图像,层厚2.4mm;再采集PET图

像,矩阵128×128,层厚2.4mm,采集时间15min。PET/MR扫描PET与MRI同步扫描;MRI扫描序列同上

述扫描序列;PET扫描视野25cm×25cm,矩阵192×192,图像重建参数:迭代次数8,子集数32,半

高宽3mm,重建类型SharpIR(点扩散函数),VUEPointFX(时间飞行技术),z轴滤过Standard,衰减

校正MRAC,散射校正,Scatter;动态扫描选择listmode模式进行图像重建。在行PET-CT/MRI扫描期间

及扫描前的6小时内不应该出现癫痫发作,若出现癫痫发作,应特殊注明。

(4)脑磁图(MEG):具有毫秒级的时间分辨率和毫米级的空间分辨率,能够实时无创性地对大脑

磁场信号进行全方位检测,有助于癫痫患者发作间期异常放电以及脑重要功能区的定位。MEG对正切于

颅骨表面的电流产生的磁场敏感,能够探测位于脑沟内皮层的电流活动,与EEG的记录敏感区域可以相

互补充。MEG检查包括:①MEG数据采集:需要在磁屏蔽室中进行,患者仰卧位,保持静止闭目状态,自

然入睡,低龄儿童或配合不佳的患者可使用药物诱导睡眠,采集时间50-60分钟。MEG常规采样率为1000

Hz(根据临床需要可增至2000Hz或更高),带通滤波为0.1~330Hz,通过左右耳前点和鼻前点空间位置

测量头部相对于MEG传感器坐标系的位置。头部定位精度为1毫米,头部运动大于5毫米的MEG数据被丢弃。

使用ElektaMax-filter软件去除环境和系统噪声等外界干扰,对MEG数据进行预处理。②MEG定位用头

颅MPR:采集患者高分辨率T1加权全头部结构像(3D-MPRAGE)。将记录到的大脑磁信号通过恰当的数学模

型,计算出其位置、强度和方向,并与头颅MPR影像融合处理,从而实现源定位。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源

分析方法是等价电流偶极子模型。

(5)影像后处理分析: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可以通过计算机处理辅助筛选颅内异常病灶,提高MRI

阴性癫痫灶的检出率,有助于提高癫痫外科的术前评估效率。对于常规MRI阴性的病例进行定位是目前

的挑战,有条件的单位建议开展影像后处理分析。针对海马,可以进一步进行海马体积测量,定量评价

海马萎缩程度,发现轻微的改变。而应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BM)以及对于皮质厚度的定量测量,

有助于发现微小的结构病变。需提供3DT1WMPRAGE序列,以及T2、FLAIR序列,必要时提供病变鉴别

需参考的MRI增强及SWI影像,推荐扫描参数:TR=20ms,TE=3.69ms,FOV=25cm×25cm,翻转角=12°,

图像矩阵=320×320,层厚=1mm,全脑无间隔扫描128层。

5.4.2影像格式

会诊阅读影像数据时,推荐通过屏幕共享的方式显示给会诊专家,以保证阅图时的操作性和数据的

完整性,更清楚地显示病灶。可以将影像原始数据(DICOM格式)传送给受邀方,并提供相应影像分析

软件,确保受邀方能阅读数据。不推荐图片、PDF格式的影像资料。

5.5检验信息

血液、脑脊液等检查最好为会诊前一月内的结果。

5.5.1关键指标

5.5.1.1必备项:血常规,包含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镁、血钙、肌酸激酶的全套大生化

5.5.1.2其他项:血脂、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D、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抗癫痫发

作药物血浓度、脑脊液化验、心电图、智力测评、精神心理量表、乳酸、血氨、血气分析、血尿代谢筛

查、必要的遗传学检查等。

5

T/CMEASXXXX-XXXX

5.5.2信息格式

全部结果以图片形式(JPG,PNG,TIFF)或文档形式(PDF)。

6信息传输

6.1质量

应满足国家发布WS/T545的要求。重要设备和网络应当有不间断电源。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应当至少

有2家网络供应商提供的网络,保障远程医疗服务信息传输通畅。有条件的可以建设远程医疗专网。

对于癫痫及相关疾病,强调患者的音视频信息应确保实时传输,数据准确,图像清晰流畅,不能出

现断、卡等现象。否则会影响对疾病的诊治。最好应具有异地终端同步在线浏览、操作的条件和功能。

如果在会诊过程中,如果由于远程医疗信息系统的原因影响会诊的质量,受邀方可以在会诊结论中予以

说明,甚至可以终止会诊。

6.2安全

关于癫痫远程医疗会诊的存储和传输安全应满足国家发布的WS/T545、WS/T529和GB/T35273的要

求。

需要强调的是,远程医疗会诊平台需要专职人员负责仪器、设备、设施、信息系统的定期检测、登

记、维护、改造、升级,保障远程医疗服务信息系统(硬件和软件)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满足医疗机构

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需要。

7会诊机构与人员资质

7.1会诊机构资质

7.1.1会诊邀(申)请方

会诊邀(申)请方包括:

a)政府批准的一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或互联网医院;

b)有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批准、与所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相应的诊疗科目;

c)配置有远程会诊终端,能够支持远程会诊(包括远程脑电会诊,和(或)远程病理会诊,和(或)

多功能远程会诊等)和多专家会诊交流等功能,且远程会诊终端系统等网络建设的硬件设施情

况符合卫生部相关规定;

d)有完善的癫痫远程医疗会诊服务管理制度、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信息化技术保障措施;

e)应有至少一名执业医师(可多点执业)陪同,若邀(申)请方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由执

业助理医师或乡村医生陪同。

f)应有至少一名经过培训合格的专(兼)职网络技术管理人员。有专职人员负责仪器、设备、设

施、信息系统的定期检测、登记、维护、改造、升级,符合远程医疗相关卫生信息标准和信息

安全的规定,保障远程医疗服务信息系统(硬件和软件)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满足医疗机构开

展远程医疗服务的需要。

7.1.2会诊受邀方

会诊受邀方包括:

a)政府批准的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

6

T/CMEASXXXX-XXXX

b)具有已获中国抗癫痫协会批准的癫痫中心;

c)有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批准、与所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相应的诊疗科目;

d)配置有远程会诊终端、专家会诊室等,能够支持远程会诊(包括远程脑电会诊,远程病理会诊,

多功能远程会诊等)和多专家会诊交流等功能,且远程会诊终端系统等网络建设的硬件设施情

况符合卫生部相关规定;

e)有完善的癫痫远程医疗会诊服务管理制度、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信息化技术保障措施;

f)应有至少一名在本机构注册、具有符合远程医疗服务能力、独立开展临床工作3年以上的执业

医师(可多点执业)为患者提供远程医疗服务。

g)应有至少一名经过培训合格的专(兼)职网络技术管理人员。有专职人员负责仪器、设备、设

施、信息系统的定期检测、登记、维护、改造、升级,符合远程医疗相关卫生信息标准和信息

安全的规定,保障远程医疗服务信息系统(硬件和软件)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满足医疗机构开

展远程医疗服务的需要。

7.2会诊人员资质

各会诊机构应建立癫痫远程会诊中心的会诊医师专家库,所有专家均应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注册,

本人执业范围及专业技术特长包含癫痫专业;根据会诊目的决定参与远程会诊的医师:

a)会诊目的为癫痫诊断与鉴别诊断、药物治疗等,会诊人员资质如下:

专业技术特长为神经病学癫痫专业或儿科专业;

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

参加中国抗癫痫协会组织的“脑电图学专业培训”并取得中级证书。

b)会诊目的为癫痫持续状态诊断与治疗,会诊人员资质如下:

专业技术特长为神经重症专业或儿科专业;

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

参加中国抗癫痫协会组织的“脑电图学专业培训”并取得中级证书。

c)会诊目的为新生儿癫痫诊断与治疗,会诊人员资质如下:

专业技术特长为儿童神经病学癫痫专业;

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参加中国抗癫痫协会组织的“脑电图学专业培训”并取得中级证书。

d)会诊目的为癫痫多学科综合治疗,会诊人员资质如下:

所在医疗机构具有多学科癫痫中心(含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儿童神经内科、儿童神经外

科、精神(心理)科等);

从事癫痫多学科综合诊疗临床工作5年及以上;

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参加中国抗癫痫协会组织的“脑电图学专业培训”并取得高级证书。

e)会诊目的为精神(心理)治疗、生育遗传咨询等,会诊人员资质如下:

专业技术特长为癫痫精神(心理)、癫痫遗传学等;

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8会诊结论

8.1结论内容

受邀方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诊疗规范的要求,提供远程医疗服务,及时将诊疗意见告知邀(申)

请方,并出具由相关医师签名的诊疗意见报告。

7

T/CMEASXXXX-XXXX

8.1.1信息质量评价

首先应对此次会诊提供的临床资料、图像、音视频等数据的传输质量进行评价:优、良、中、差,

并说明是否会影响此次会诊的结论。

8.1.2会诊结论内容

根据会诊目的的不同,应符合下述会诊结论标准:

a)会诊目的为癫痫诊断与鉴别、药物治疗等,会诊结论标准如下:

明确当前诊断(包括发作性事件是否为癫痫发作,确定癫痫发作的类型,确定癫痫综合征

类型,癫痫的病因诊断及共患病诊断);

如邀(申)请会诊方所提供的资料尚不足以明确诊断,需详细告知进一步所需做的各项检

查;

当前诊断疾病的下一步治疗方案(如抗癫痫发作药物调整的详细方案,包括:抗癫痫药的

种类,剂量及加量或减量方案等),以及未来需要动态监测的辅助检查。

b)会诊目的为癫痫持续状态的诊断与治疗,会诊结论标准如下:

明确当前诊断(包括癫痫持续状态的类型、病因);

原发病的治疗建议;

如邀(申)请会诊方所提供的资料尚不足以明确诊断,需详细告知进一步所需做的各项检

查;

当前诊断疾病的下一步治疗方案(如抗癫痫发作药物调整的详细方案、非药物治疗方案、

支持治疗方案等),以及未来需要动态监测的辅助检查。

c)会诊目的为新生儿癫痫诊断与治疗,会诊结论标准如下:

明确当前诊断(包括发作性事件是否为癫痫发作,确定癫痫发作的类型,确定癫痫综合征

类型,癫痫的病因诊断及共患病诊断);

如邀(申)请会诊方所提供的资料尚不足以明确诊断,需详细告知进一步所需做的各项检

查;

当前诊断疾病的下一步治疗方案(抗癫痫发作药物调整的详细方案、其他治疗方案、患儿

照护方案等),以及未来需要动态监测的辅助检查。

d)会诊目的为药物难治性癫痫多学科综合治疗,会诊结论标准如下:

明确当前诊断(包括确定癫痫发作的类型,确定癫痫综合征类型,癫痫的病因诊断及共患

病诊断)

如邀(申)请会诊方所提供的资料尚不足以确定治疗方案,需详细告知进一步所需做的各

项检查;

对于药物难治性癫痫中适合手术的患者,给出适当的手术建议;

对于药物难治性癫痫中不适合手术的患者,给出其他治疗方案的建议。

e)会诊目的为共患精神(心理)治疗、生育遗传、就业和驾驶等咨询,会诊结论标准如下:

明确当前诊断;

精神(心理)治疗类咨询,给予治疗方案的建议;

生育遗传咨询类咨询,给予相应建议;

就业类咨询,给予相应建议。

8.2信息格式

会诊结论可通过传真、扫描文件及电子签名的电子文件(PDF格式)等方式发送。

8

T/CMEASXXXX-XXXX

9隐私与保密

互联网远程医疗会诊是传统医疗的良好补充,同样应注意遵守保护性医疗制度,医务人员以及远程

会诊平台工作人员要尊重和保护患者的隐私权。泄露患者隐私或者未经患者同意公开其病历资料,造成

患者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以下提出几点具体标准:

(1)邀(申)请方应主动向受邀方提供患者及家属签字同意的远程医疗会诊的《知情同意书》。

《知情同意书》应包括在不侵害患者隐私的基础上,受邀方医生可以应用会诊资料(包括录音、录像、

拍照、临床病历资料等)进行科研教学工作。

(2)在远程医疗会诊过程中,除了与患者诊疗有关的医务人员以外,其他无关人员不能参与会诊。

(3)在没有经过患者允许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禁止无关人员在远程医疗会诊过程中

录音、录像、拍照,保护会诊双方以及医患之间的权益。

(4)利用会诊患者资料进行医学教学、医学会议、病案讨论时,应当对患者信息进行遮挡性处理,

妥善保护患者隐私。

(5)在向患者和家属交代会诊结论时,应注意保护性医疗,不在患者面前讲解或讨论可能影响患

者情绪或增加患者思想负担的内容。

(6)邀(申)请方和受邀方要按照病历书写及保管有关规定共同完成病历资料,原件由邀(申)

请方和受邀方分别归档保存。远程医疗服务相关文书可通过传真、扫描文件及电子签名的电子文件等方

式发送。

(7)根据患者的文化背景及需求,在沟通中要尊重患者的民族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

(8)严格执行信息安全和医疗数据保密的有关法律法规,妥善保管患者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泄

露患者个人隐私、诊疗资料等相关信息。发生患者信息和医疗数据泄露时,应当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

并立即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视其造成的后果,给予相应的处理,直至依法追究法

律责任。

10纠纷处理原则

10.1信息纠纷

信息纠纷应按照如下方式进行处理:

a)会诊邀(申)请方,受邀方及平台服务方均负有对数据、信息的保密义务,不得将医疗资料泄

露给其他方,否则由行为方承担所有因泄密而造成的后果。

b)会诊邀(申)请方,受邀方及平台服务方各自为独立主体,三方应按照签署的协议承担法律责

任,任何一方不为另一方承担连带责任或担保责任。

c)在远程医疗会诊网络运行管理与应用工作中,人为造成网络阻断、信息传递延误、失泄密、病

毒感染或传播不良信息造成严重后果者,对直接责任人和主管领导,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处分;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0.2医疗决策纠纷

在远程医疗服务过程中发生医疗争议时,患者向邀(申)请方所在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提出处理邀

(申)请。

受邀会诊医师与邀(申)请会诊医师之间的关系属于医学知识的咨询关系,而邀(申)请会诊医师

与患者之间则属于通常法律范围内的医患关系。对病人的诊断与治疗的决定权属于收治病人的医疗机

构。若出现医疗纠纷仍由邀(申)请会诊的医疗机构负责。

9

T/CMEASXXXX-XXXX

附录A

(规范性)

“癫痫远程会诊”患者知情同意告知书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身份证号码:

经治医师已告知我,将通过远程会诊的形式与多地的医学专家针对我的病情进行视频会诊。

我同意并授权我的主治医师就我的病情通过远程会诊的形式与各地专家进行会诊研讨。我已知晓并同意

在会诊过程中使用我的病情相关材料,包括并不限于病情简介,医学影像资料及视频脑电资料等。远程会

诊结束后,我的经治医师将告知我会诊结果。

由于医学的特殊性,远程会诊均只限于患者、家属及医生的主观描述和上传医学资料,会诊医学专家尽

可能利用医学知识及临床经验出具会诊咨询建议,用以帮助申请会诊方的医生明确诊断并改善治疗方案。

最终对于患者诊断与治疗的决定权属于收治患者的医疗机构,该机构具有患者的医学处置权。

以上情况我已充分了解并理解,同意将我的病例信息用于此次远程会诊,签字如下:

患者签名:

签名日期:

联系电话:

患者家属(或监护人)签字:(18岁以下或不能自我表达意见的成年人)医生签名:

签名日期:

(知情同意书一式两份,医生患者各一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T/CMEASXXXX-XXXX

参考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