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地理百强试题解析金卷解析_第1页
2017届高三地理百强试题解析金卷解析_第2页
2017届高三地理百强试题解析金卷解析_第3页
2017届高三地理百强试题解析金卷解析_第4页
2017届高三地理百强试题解析金卷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沧州市第•中学2017届岛」二学期周测(9.22)

地理试题

先驱者10号,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1972年3月2日放射的,主要目的是探测太阳系最大

行星一一木星,1973年12月3日接近木星,1983年6月13日越过海王星轨道,渐渐远离

太阳系。2023年,先驱者10号音讯全无,据推想目前先驱者10号正朝着银河系外围飞去。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前先驱者10号所属的天体系统是

A.术卫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杀

2.下列关于木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木星表面的平均温度高于地球B.木星的引力较小,无大气层

C.木星上有大量液态水存在D.木星的自身特征可削减地球受小行星碰撞

的机会

【答案】

1.C

2.D

【解析】

试题分析:

L有材料可知,先业者10号限时接近木星,再是越过海王星,此时在太阳系;随后远离太阳系,朝银河系

外国飞去,说明还没有飞出银河系,所以它所属的天体系统是银河系。答案选C项。

2.此题考查太阳系的成员特征,太阳系的八大行星距太阳远近顺序为水、金、旭、火、木、土、天王星、

海王星,木星轨道距太阳远于地球,表面温度低于地球;木星体积和质量都大于地球,引力大于地球,有

大气层存在:木星的表面温度很低,如果有水,也呈同态存在J木星具有强大的引力,可以把一些小天体

吸引过去,减少小天体碰撞地球的机会。故答案选D项。

【考点定位】天体系统、太阳系。

【名师点睛】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

其他行星系

太阳系I地月系地球

银河系

月球

恒星世界(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右图所示我国南方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该地环境美丽。近年来村民在甲、乙两地建起了

农家乐。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关于图中瀑布说法正确的是()

A.瀑布落差约为90米,水源来自④B.瀑布落差约为60米,水源来自②

C.瀑布落差约为60米,水源来自③D.瀑布落差约为90米,水源来自④

4.乙地与甲地农家乐相比到了冬季生意特殊冷淡,缘由是()

A.光照条件差,环境阴冷B.地处迎风坡,阴雨多

C.地势险恶,泥石流多发D.山高坡陡,视野狭窄

【答案】

3.B

4.A

【解析】

试题分析:

3.陡崖处可能会形成瀑布,由图可知A、B处等高线重合可知两地均为陡崖,由等高线弯曲状况可知》处等

值线凸向高值,因此判断该地为河谷,因此4为集水区;而B等值线凸向低值,应该位于山脊处为分水岭,

根据河流发育在河谷中,判断A处可能发育河流,可能有瀑布出现,水源来源于高处,即②的位置:A处

等高线两条重合,算的温布落差为30米<*90米,E处等高线三条重合,算的瀑布落差为60米<*120米,

故A。C,D错:②位于瀑布上游,而①位于瀑布下游,故B正确。

4.有题干可知,该地区位于我国的南方地区,乙地位于山谷中的阴坡,一到冬季由于白昼变短,光照条件

变差,餐饮环境阴冷、光线阴暗,致使客人不愿意来,答案选心乙地位于山谷中,冬季受冬季风影响不会

很大,故答案B错误;乙地冬季降水较少,不是泥石流的多发季节,故答案C不可选;乙地等高线密集,

山高谷深中间没有阻挡物,不存在视线不好的现象,故答案D错误。

【考点定位】等高线综合判读。

【名师点睛】题中问“关于图中瀑布说法正确的是",就必须要求这个“地点”有瀑柞。而

符合怎样的条件的“地点”才可能有瀑布呢?其•,必需有大落差,落差越大,形成的瀑布

越壮丽,故当然最好是像图中AB两处一样的悬崖;其二,必需有河流,河流中的水量越大,

形成的瀑布声势越大;其三,有了悬崖和河流,还必须要求河流确定要流过悬崖,才能形成

真正的瀑布。

依照以上分析思路,其一,要有河流就必需有山谷,而山谷中心线的等高线应向高处弯曲,

B处为山脊,故B处难以形成河流;其三,A处既有悬崖,亦有河流(即山谷),但此处山

谷中的水应往西南流(留意地势的凹凸),故而向南流经①处形成瀑布。

(拓展)瀑布形成的缘由:

1、古代的冰川切入山谷之中,使两侧形成悬崖峭壁,生成的.

2、组成河床底部的岩石软硬程度不一样,被河水冲击侵蚀得厉害,形成陡坎,坚硬的岩石则相

对悬垂起来,河水流到这里,便飞泻而F,形成了瀑布.

3、火山作用:火山口积水成湖,湖水从缺口溢出;火山喷发的岩浆堵河成湖,湖水壅高溢出

4、是由河流的袭夺造成的.所谓河流袭夺,指的是处于分水岭两侧的两条河流,其中侵蚀力较

强、侵蚀较深的河流进行下切侵蚀,最终将另一侧那条河流的一部分袭夺过来,使之成为袭夺

河流的支流.由于袭夺河的下切程度大,河床高于被袭夺河流的河床,因此,在被袭夺河流汇

入袭夺河时,往往产生跌水,形成袭夺瀑布,或称悬河瀑布.

5、地壳运动造成陡坡形成瀑布

6、石灰岩地区的喑河从山崖间涌出

北京时间2023年8月6日7:00第31届夏季奥运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22。54'S,43°12'W)

隆重开幕,各国运动员在16天内进行了激烈角逐,各项竞赛时间多集中在当地下午1:00

至凌晨,我国中心电视台对体育赛事进行了全程转播。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5.我国观众观看奥运会竞赛直播的时间段大约是()

A.18:00-24;00B.10:00-20:00C.0:00-11:00i).12:00-18:

00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奥运会期间,里约热内卢正值冬季,天气寒冷

B.奥运会期间,里约热内卢昼长夜短,且昼在变短

落叶润叶树冬季落叶,透光性好,便于采光,夏季燥热,落叶阔叶林夏季枝繁叶茂,利于遮

阳,应当位于房屋的南侧,故答案选C项。

8.太阳能热水器最大程度利用太阳辐射时,应该让太BE能板与太阳光线垂直,图中太阳能热水器和地面夹

角为20。,推知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为;0。,及正午午太阳高度为70。,华北平原纬度大致为北纬35°

-40。,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此时太阳直射点大致位于北纬15°-20°,接近夏至时,因此答

案选B项。

【考点定位】自然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名师点睛】此题难度较大,明白坐北朝南房屋地理意义,须要充分对比落叶阔叶树和常绿

针叶树的区分,并且要能够依据图中树种植的位置,推出传统居民种植的地理作用,夏季遮

阴,冬季让阳光射入室内。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板要依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更来调整

角度,集热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应等于当天正午太阳高度角的余角,如下图所示,a+H=90°

时效果最佳。

如图所示是模拟地球运动的试验,左边是地球仪,右侧为发光的灯泡(代表太阳),阴影表

示夜半球,保持地球仪的姿态(地轴指向不变),沿桌面绕灯泡一周,视察现象,据此回答

下列各题。

9.当地球仪演示到图中位置时()

A.直射点位于北回来线上B.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信

C.澳大利亚昼短夜长D.我国东部普遍高温多雨

10.图中的P点()

A.太阳高度为0°E.位于昏线上C.当地时间6时日出1).常年

吹西南风

【答案】

9.B

10.A

【解析】

试题分析:

9.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夹角,这就使得一年为太

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来线之间移动.当太阳光线直射赤道时是北半球的春分日

或秋分日;当太阳光线直射北阿I来线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当太阳光线直射南回来线时是北

半球的冬至FI.读图将太阳中心和地球中心,

做连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在赤道以南,说明此时演示的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最

少,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昼长夜短,我国为冬季,寒冷少雨,故选:D.

10.图中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由黑夜进入白天为晨线,

P点位于黑夜和白天的分界线上,位于晨线上,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点,南半球昼长夜矩,P点位于南半

球,日出时间早于6:00.结合P点纬度,位于南半球西风带内,常年吹两北风。故选:A

【考点定位】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缘由.

【名师点睛】主要考查了晨昏线判读刚好间计算,图中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地球自转的方

向为自西向东,依据地球自转的方向,由黑夜进入白天为晨线,由白天进入黑夜为昏线.本

题难度适中,属于学问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驾驭昼夜更替和昼长的纬度分布.

在天气晴朗时,珠峰顶常飘浮着形似旗帜的乳白色烟云,这就是珠峰旗云。其水平方向飘动

主要受高空西风的影响,垂直方向飘动主要受上升气流的影响。登山运动员可依据其来推断

峰顶风力的大小。结合珠峰旗云成因示意图和景观图回答卜列各题。

11.关于峰顶旁边空气对流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A.其热源为阳坡的冰雪面B.其水汽来源为峰顶旁边的碎石

C.对流运动的上升气流的成因类似谷风I).上升气流带来强大的高空西风

12.从珠峰旗云的状态可知天气。若珠峰顶部的云扶摇直上,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已形成大雪天气,不宜登山B.西风风力较大,不宜登山

C.对流弱,天气晴朗,相宜登山D.西风风力小,相宜登山

13.登山运动员在珠峰大本营(海拔520()米)旁边发觉许多碎石,攀登至冰雪面时发觉有

冰川裂缝,形成珠峰大本营旁边碎屑积累物和冰雪面冰川裂缝的作用力分别是()

A.冰川侵蚀、地壳运动B.风力积累、冰川侵蚀

C.冰川积累、冰川侵蚀D.冰川积累、流水侵蚀

【答案】

11.C

12.D

13.C

【解析】

试题分析:

11.峰顶对流运动的干脆热源还是来自地面辐射,如图所示,7500米以上气流上升,而此处

为碎石面,白天,碎石面快速汲取太阳辐射升温,所以热源为阳坡碎石面;而阳坡的冰雪面

放射作用强,汲取太阳辐射极少,温度低,选项A错误。水汽有高空西风输送而来,选项B

错误。图中白天太阳辐射强,碎石升温快,气流

沿坡面上升,类似谷风,选项C正确。高空西风为全球性的大气运动,与山地局部上升气流无关,选项D

错误。

L2.由题意可知,珠峰顶部主要受西风的影响,一般情况下,高原上空刮的是强西风,旗云的方向就会指向东

方;若旗云指向北方,颈示很快就要下大雪了J若珠峰顶部的云扶摇直上,则说明西风弱,也顼示天竺要变

坏.答案选D项。

13.该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高纬度地区和高山地区,存在有常讦的冰川,多冰川峥;珠峰大本营

(海拔5200米)附近有很多碎石,此处海拔较低,应是冰川下滑过程中挟带的碎石堆积而成。冰雪面有冰

川裂缝,这是冰川侵蚀形成的。选C。

【考点定位】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问拓展】旗云

“旗云”为珠穆朗玛峰上的一种奇观.因出现时其形如旗,故称为“旗云”.云沿着山顶飘向

一边,仿佛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旗云的形态也会发生变更,有时像波涛汹涌的海浪,有时则

如古战场上奔腾的万马.间或还可以看到高原雄鹰在旗云上空翱翔,中点缀了险峰的无限风

光.

1.自然景观:

1.1产生条件:

在天气晴朗时,珠峰顶常飘浮着形似旗帜的乳白色烟云,这就是珠峰旗云.旗云是由对流性

积云形成,可依据其飘动的位置和高度,来推断峰顶风力的大小.假如旗云飘动的位置越向上

掀,说明而空风越小,越向下倾,风力越大;若和峰顶平齐,风力约有九级.因此,珠峰旗云又有

“世界上最高的风向标”之称.

1.2指示作用:

旅云,既可作风向标,还可依据方向变更预报天气.一般状况下,高原上空刮的是强西风,旗

云的方向就会指向东方;若旗云指向北方,预示很快就要下大雪了:旗云如炊烟那样袅袅上

升,也预示天气要变坏.

L3其他信息:

珠穆朗玛峰的旗云,当然是因为其特殊地貌所致.科学家们发觉,在7000米高原以下的珠

峰,表面都被冰雪覆盖;从7000米以上到峰顶,反而是碎石坡面.太阳出来后,碎石坡面很快

被烤热,热空气沿坡面上升,大约上升到峰顶的高度旁边起先凝合成云,当云高出峰顶时,就

立即被剧烈的西风吹向东方,于是一面“云旅”就高高飘为在峰顶了.在藏区流传着这样的说

法,见到旗云就好比见到了佛光,海蜃,都是大祥瑞,大福气,其中最出名的便是珠峰旗云,气

概雄浑,天工之作.我国最早在书面上提出“珠峰旗云”的是地理学界前辈徐近之先生.

2、特征:

“旗云”为珠穆朗玛峰上的一种奇观.因出现时其形如旗,故称为“旗云”.

云沿着山顶飘向一边,仿便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旗云的形态也会发生变更,有时像波涛汹涌

的海浪,有时则如占战场上奔腾的万马•间或还可以看到高原雄鹰在旗云上空翱翔,更点缀了

险峰的无限风光.

在天气晴朗时,珠峰顶常飘浮着形似旗帜的乳白色烟云,这就是珠峰旗云.旗云是由对流性积

云形成,可依据其飘动的位置和高度,来推断峰顶风力的大小.假如旗云飘动的位置越向上掀,

说明高空风越小,越向下倾,风力越大;若和峰顶平齐,风力约有九级.因此,珠峰旗云又有“世

界上最高的风向标”之称.

3、可作风向标和预报天气:

一般状况F,高原上空刮的是强西风,旗云的方向就会指向东方;若旗云指向北方,预示很快

就要下大雪了;旅云如炊烟那样袅袅上升,也预示天气要变坏.

珠穆朗玛峰的旗云,当然是因为其特殊地貌所致.科学家们发觉,在7000米高原以下的珠峰,

表面都被冰雪覆盖;从7000米以上到峰顶,反而是碎石坡面.太阳出来后,碎石坡面很快被烤

热,热空气沿坡面上升,大约上升到峰顶的高度旁边起先凝合成云,当云高出峰顶时,就立即

被剧烈的西风吹向东方,于是一面“云旗”就高高飘扬在峰顶了.

图示国家西部海岸地区可欣赏“倒沙入海”的奇景:红色沙漠依偎着蔚蓝的海洋,滚滚沙流

飞泻入海。上万只火烈鸟聚集在旁边的浅滩上。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4.图示国家叙述正确的是()

A.西部山脉抬升多地形雨B.海岸线曲折,多海湾

C.首都选址的主要缘由气候凉快D.该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15.“倒沙入海”奇景的形成

A.反映了当地气候干旱弃盛行离岸风B.源于人海河流的含沙量大

C.将导致当地海洋生态办境的恶化1).是人类填海造陆的结果

16.旁边浅滩火烈鸟聚集是由于该地(

A.气候较同纬地区暖和,利于繁殖B.旁边雨林茂密,利于栖息

C.沿岸有上升流,鱼类丰富,利于觅食D.地势低平,利于筑巢

【答案】

14.C

15.A

16.C

【解析】

试题分析:

14.从图中的经纬度和国家轮廓特征可以推断该国是非洲的纳米比亚,地处副热带高气压带

和信风带限制

区,盛行下沉气流,气候干燥,联系所学的知识,该国两部没有一列高大山脉,海岸线平直,AB错误排除,

该经济落后,D错误,排除。等高线中部稀疏边缘密集且数值在2000米以下地形为高原,气候相对凉爽,

故C正确。

15.图示地区地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区,盛行下沉气流,气候干燥,为热带沙漠气候,沙漠广布,

又由于此处吹离岸风,故而形成这种奇景。故选,

16.该地位于非洲西海岸,地处东南信风带内,风向由陆地吹向海洋,盛行离岸风,且此处有本格拉寒流〔上

升流)经过,养分物质为鱼类供应丰富饵料,火烈鸟以捕食鱼类为主,鱼类丰富吸引火烈鸟

聚集。故选C。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区域地理特征

【名师点睛】第一小题,考察区域定位的实力和区域特征的驾驭与分析,从图中的经纬度和

国家轮廓特征可以推断该国是非洲的纳米比亚,可以通过解除的方法完整做题,联系所学的

学问,该国两部没有一列高大山脉,海岸线平直,经济落后,高原气候相对凉快成为首都选

址区位。其次小题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考查获得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

学问,基本技能的实力。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实力。解答本题,

依据材料信息“滚滚流沙匕泻入海”表明流沙是被离岸风吹拂入海的,蔚蓝海洋与火烈鸟表

明该地区生态环境较好,沙漠表明该地区的气候干旱。第三小题题考杳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

征及经纬网定位,考查获得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月地理学问,基本技能的实力。考查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实力。动物(鱼类、鸟类)的集聚主要是为了

食物,依据该地区的地理位置.,可推断该地区鱼类资源丰富,利于火烈鸟的觅食。

下图是渭河某河段干流河漫滩颗粒物平均半径分布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17.据所学学问分析,下列月份中渭河输沙量最大的是i)

A.2月B.5月C.8月D.11月

18.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干流流向是从东向西流B.甲河段沉积速度大于乙河段

C.支流坡度大于干流坡度D.①处颗粒物主要来源于干流

【答案】

17.C

18.C

【解析】

试题分析:

I;.读图可知,该图为渭河河漫流颗粒物平均半径分布图,渭河位于我国季风气候区,河流补给类型主要为

降水未除,夏季降水多,地表径流大,流速快携带能力强,所以渭河愉沙量最大月份在8月,故选C项。

18.据图分析,该河干流河漫流沉积物颗粒自西向东逐渐变小,可以判读干流流向是从西向东流,A错误;

读图可知,乙处沉积物颗粒大于甲处,是由于乙处有支流汇入,使得乙处流量比价出大,流速也大,况积

速度大于甲处,B错;因为支流泥沙颗粒大,所以支流坡度大于干流坡度,C正确;①处颗粒物主要来源于

支流,D错误。故答案选C项。

【考点定位】水循环过程及意义

【名师点睛】区域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河流水

系特征受到流域内地形、地质条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地形是河流水系特征形成的

主要因素。坡度大小影响河流流速大小,流速大小又影响流水携带泥沙的实力以及沉积颗粒

物的大小。流速快,沉积颍粒较大,反之,沉积颗粒较小。

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是一种集覆盖抑蒸、垄淘集雨、垄沟种植为一体的新型地膜覆盖技术。

甘肃省利用该技术使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下图示意“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读图回答下

列各题。

19.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能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主:要是充分利用了()

A.光照B.热量C.降水D.土壤

20.下列不属于该技术对衣作物生长产生的有利影响的是()

A.增加昼夜温差B.削减水分蒸发C.防止大风掀膜D.抑制田间杂草

【答案】

19.C

20.A

【解析】

试题分析:

19.该地膜覆盖技术有两种:一•种是播种农作物在膜内,一种是播种农作物在膜外。地膜覆

盖有两种作用:保温柔保湿。因为是在我国西北地区,而且是播种农作物在膜外,所以与保

温无关。有材料和图示可知技术采纳了大小垄相间的种植方式,全地面覆盖地膜后,人为增

加了集雨面积,可使有限的降水、甚至是5mm

以下的无效降水,通过垄的分水作用、地膜的良好阻港作用,汇集到种植沟,并沿播种孔入渗到作物根部,

变成有效降雨,大大提高了耕层土填水分含量。故C正确。

20.该技术其特点:一是显著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尤其是秋覆膜和顶凌覆膜避免了秋冬早春休闲期土壤

水分的无效蒸发,又激轻了风蚀和水蚀,保墙增墙效果显著;二是显著的雨水集流作用。阳间相间的大小

垄面是良好的集流面,将微小降雨集流入渗于作物根部,大大提高了天然降水的利用率5三是增加了积温,

扩大了玉米及中晚熟品种的种植区域;四是有效抑制田间杂草,减轻土塘的盐碱为害。故选4。

【考点定位】查农业设施、技术对农业的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农业设施、技术对农业的影响。这类题要抓住技术特点及题中所

给信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用的是地膜,地膜有保温保湿的作用,保温即提高温度满意

作物所需热量,同时可以防止低温冻害;保湿即防止土壤水过度蒸发;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

地膜上面有一些孔和“雨水流向”雨水明显流入孔中,一方面可以收集雨水缓解旱情,另一

方面雨水在地膜上流可以防止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在垄沟中播种,垄可以阻挡冷风,削减

损失。

奥克尼群岛是英国苏格兰东北部一群岛,畜牧业发达,农产品以牛肉和鸡蛋为主,与苏格兰

之间有定期的航空和海上交通线。群岛上分布着新石器时代遗址一一麦豪石室,它的甬道入

口方位恰好可以接收到冬至日傍晚的落日余晖,在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将其内室照亮,世

界各地的人们可以借助网络摄像头观看到这一奇观。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1.该群岛农业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是()

A.岛屿地域狭小,饲料大部分靠进口B.纬度高,光照缺乏,热量不足

C.远离大陆,市场狭小,商品率低D.地形坎坷,机械化水平低

22.郑州观众借助网络摄像头观看这一奇观的时间约为i)

A.6:40B.10:40C.19:401).22:40

【答案】

21.A

22.1)

【解析】

试题分析:

21.有材料信息可知,该地位于英国,主要为海洋性气候,该地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农产以肉牛和鸡蛋为主,

养猪和乳制品(主要产乳酣)生产发展迅速。但由于岛屿地域狭小,伺^短跳,饲料大都靠进口,看严重

制约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A正确。该遮韦度高气候冷湿适合发展畜牧业,故B错。该地靠近欧洲市场,目

有交通线相连,市场广阔,商品率高,经济发达机械化水平高,故JD错。答案选A项。

22.该地纬度为60。N,冬至日白昼最矩,昼长约为5小时30分,据此判断该地日落时间=12-(5小时30

分/2)=14:45,根据经度判断:该地为。时区,北京为东八区,才睦5小时,囚此当当地时间为14:45时,

北京时间=14:45+8=22:45,故D正确。

【考点定位】区域特征的推断、时间的计算。

雾淞通称“树挂”,是水汽遇冷凝合在枝叶上形成的冰晶,吉林冬季气候寒冷,尽管松花湖

面上结了1米厚的坚冰,而从松花湖大坝底部水闸放出放出来的湖水却有4℃左右,湖水刚

一出闸,就如开锅般地腾起浓雾。我国松花江沿岸能看到规模大,时间久的雾淞奇观。读图

结合所学学问,完成下列各题。

23.依据图示信息,雾淞集中出现的河段位于()

A.永吉至吉林段B.松花湖至吉林段C.松花湖沿岸河段D.蛟河

至松花湖段

24.最有利于松花江雾淞形成的天气是()

A.晴朗大风的白天B.晴朗微风的夜晚C.风雨交加的夜晚D.细

雨蒙蒙的白天

【答案】

23.B

24.B

【解析】

试题分析:

23.据图可知,松花湖至吉林段有水电站分布,说明该河段落差较大,河水不易结冰,且松

花湖流出的江水

水温较高,水汽大量蒸发;晴朗的夜间,气温下降,大气中的水汽凝结附着在树枝上凝结成吴淞,故R项

正确;其它河段河水被冰层覆盖,大气中的水汽含量较少,故A、C、D项错误。

24.雾淞是水汽遇冷凝结在枝叶上形成的的冰晶,雾淞形成需要气温很低,而且水汽又很充分;大风天气不

利于水汽凝结在枝叶上,故A项错误;晴朗微风的夜晚有利于水汽的凝结且利于凝结在枝叶上,故B项正

确;风雨交加的夜晚,不利于水汽凝结在枝叶上,故C项错误;细雨蒙莪的白天,昼夜温差较小,气温条

件不利于雾淞形成,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雾淞天气特点,水汽凝合条件

【名师点睛】雾淞形成的缘由:

雾淞是一种附着于地面物体(如树枝、电线)迎风面上的白色或乳白色不透亮冰层。它也是

由过冷水滴凝合而成。过冷水滴(温度低于零度)碰撞到同样低F冻结温度的物体时,便会

形成雾淞。当空气中的水蒸气碰上物体立刻凝华成固态时便会结成雾淞层或雾淞沉积物。

形成雾淞的苛刻条件首先是,既要求冬季寒冷漫长,又要求空气中有足够的水汽。其次,

雾淞的形成要求既天晴少云,又静风,或是风速很小。空中的云像是大地的一床被子,夜间

有云时,减弱了向外的长波辐射,使地面气温降低较慢,昼夜温差相对较小,近地面空气中

的水汽就不会凝合。若是掀掉了这床被子,热量就更多地散发出去,使得地面温度降低,为

水汽的凝合供应了必要条件。

大风是雾淞形成过程中的天敌,它总能把形成过程中结构松散的冰晶吹散,即使蜂拥在

一起的雾淞也会被吹得无影无踪,微风或静风条件则为水汽凝合凝华成雾淞供应了保障。

一般冬季,晴天与静风或微风天气同时出现的概率并不很大。另外,在有过冷却雾的时

候,特殊有利于冰晶在地面物体上增长。这时在电线上、树枝上形成了白色的冰花,这就是

雾淞了;而在有雾而温度乂高于0摄氏度的时候,雾滴沾附、汇聚在树叶或其他物体上,这

叫做“雾凝”,在森林中最常见。

读青海省年平均气温(单位:。C)等值线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25.影响青海省年平均气温等值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B.纬度C.太阳辐射D.洋流

26.下列关于青海省气温的说法,正确的是()

A.青海省东南部是年均温最高的地区B.年均温低不利于青海省的农业生产

C.青海省年平均气温由四周向中心递减D.青海省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大

【答案】

25.A

26.B

【解析】

试题分析:

25.受纬度和太阳辐射的影响,平均气温应是随看纬度的增大而降低,根据图中年平均气温等侑线的分布特

点可知,纬度和太阳辐射不是影响青海省年平均气温等值线分布的丰要因素J青海省地处内陆不受洋溢因

素影响。影响青海省年平均气温等值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因为青海省两北部为柴达木盆地,地势相

对较低,气温较高;南部为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势高,温度低;北部为祁连山脉,地势较高,温度

也较低。答案选A项。

26.青海的年均温较低,导致,热量不足,这是制约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最主要因素;西部的气温高于东部;年

均温大致由四周向中东部递减;青海省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故答案选B项。

【考点定位】等值线的判读、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

【名师点睛】在陆地上,等温线弯曲状况深受地势、地形的影响,详细表现为:

1.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在非闭合等温线图上,地势高处等温线的度数要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

低,地势低处等温线的度数要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高.

2.地势较陡地带,气温垂直差异大,等温线密集;平缓宽敞地带,气温垂直差异小,等温线稀

疏.

3.山丘或山峰区气温比四周较低,等温线表现为一组内小外大的闭合曲线,越向中心处,等温

线的数值越小.盆地或凹地气温比四周较高,等温线表现为一组内大外小的闭合曲线,越向中

心处,等温线的数值越大.山地的闭合等温线疏,表示山坡缓;山地的等温线密,表示山坡陡.

4.山脊地带地势相对两侧较高,气温较低,等温线凸向高温值方向(海拔较低处).山谷或河

流(谷)沿线地势相对两侧较低,气温较高,等温线凸向低温值方向(海拔较高处).

5.绵延较长的山脉明显影响着等温线的伸展状况.在山脉沿线两侧,等温线表现为连续数条

等温线大体沿等高线平行延长.在南北走向的山脉带(如安第斯山脉)地区,由于山地海拔高,

气温低于同纬两侧较低地带,故等温线表现为连续数条等温线凸向低纬高温地带,弯曲部分

的连线为山脉走向.东西走向的山脉带(如秦岭),等温线大体也呈东西延长,海拔较高处等

温线呈扁平闭合曲线状.

下图为东亚及太平洋地区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图中BC线为晨线。读图

回答卜.列各题。

2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A地气压中心形成B.M处北风凛冽

C.N处连续性阴雨即将结束D.M处气压高于N处

28.若图中D地1小时后气温起先明显上升,其缘由是i)

A.即将受暖空气影响B.天气转晴C.太阳高度增大D.云层保温作用增

【答案】

27.B

28.C

【解析】

试题分析:

27.根据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和气压数值可知3低的气压为亚洲高压,冬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亚欧

大陆比同纬度海洋上降温快,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中心;由图示M位于冷锋锋后,受冷锋的影响,

该地多阴雨天气,根据地呢个压线判断该地为东南风:N地位于暖锋的风前,多持续性的降水,暖锋过后会

经历晴朗的天气;判读等压线M的气压值在二0二0-二0二5之间,N气压值在1005-1010之间,M大于N;故答

案选B项。

28.有图示可知,亚欧大陆为高压,说明北半球为冬季,北半球昼矩夜长纳,纬度越高昼越矩,图中BC线

为晨线,此时,D地位于晚上;根据D地与晨昏线的交点之间的经度差,D地大概1小时后将日出出,所

以1小时后,太阳渐渐上升,太阳辐射增加,地面汲取热量增温,地面辐射增加,气温也随

之上升。

【考点定位】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大气受热过程

【名师点睛】天气变更受天气系统的影响,描述天气变更特点,首先弄清天气系统及特征,

图示影响M〜N一线的天气系统为冷锋和暖锋,所以要驾驭冷锋、暖锋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天

气变更特点:冷锋过境时.经常出现阴天、刮风,降雨(雪),降温等天气现象。冷锋过境

以后,冷气团占据原来暖气团的的位置,气温下降,湿度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而暖

锋过境时,云层加厚,遮满天空,经常形成连续性降水(即持续较长时间的不间断降水)。

暖锋过境后,天气在暖气团限制下,气温上升,湿度加大,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下图为美国本土190()-1929年气候干湿程度的变更。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9001939年40年平均情设191s年T早区缩成!934年T早区扩张

年缢半湿和术汨润

29.美国干旱区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气压带和风带B.地形和海陆位置C.纬度范围D.洋流

30.在图示年份()

A.美国干湿地区变更范围较小B.美国干湿地区变更主要受自然囚索影

C.内陆地区干湿范围变更较小D.美国干旱区范围始终在增加

【答案】

29.B

30.B

【解^5]

试题分析:

29.美国的土旱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内陆地区,西部是高大的山地,阻挡了西风带耒的水汽,导致降水较少,

而内陆地区则距海遥远,水汽难以到达,形成干旱区,故美国干旱区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和海陆位

匿。答案选B项。

30.美国的干旱区在1900—1939年先是减小后又增大,在人口不多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年代,土

旱区范围的变化丰要和自然因素有关。从图中可以看出美国干湿范围变化很大,内陆地区的变化大于沿海

地区。故答案选B项。

【考点定位】干旱形成的缘由及分布.

农业生产中将入秋以后,地面温度第一次和最终一次低于0℃的日期称为初霜日和终霜H,

自终霜口到初霜日之间的天数称为无霜期,读我国无霜期平均值等值线(单住:天)分布图,

分析回答下列各题。

31.下列对我国无霜期平均值空间分布特点及缘由的分析,正确的是()

A.东部地区由南向北无霜期总体缩短,是由纬度的凹凸导致的

B.由东向西无霜期渐渐缩短,是由距海远近的海陆位位置导致的

C.青藏区东南边缘无霜期的地区差异不大,是因为地势总体较高

D.图中两处无霜期从低位分布区,其影响因索是相同的

32.2000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初霜日推迟,终霜日提前的现象,此现象可能带来的

影响是()

A.图中250天等值线的位置将渐渐南移B.落叶阔叶林的面枳会不断增加

C.农业生产结构与熟制会发生根本性变更I).旱涝灾难发生频率增加

【答案】

31.A

32.D

【解析】

试题分析:

31.有图示可知:东部地区由南向北无霜期变短,主要因为由南向北纬度变高,获得太阳辐射减少而导致,

a对;有图示可知,东北地区自东南向西北减少。西北内陆在盆地无霜期长,山地较矩。主要因素为地形,

B错;青藏高原的东南部无霜期的等值线密集,说明无霜期的地区差异大,主要是该地为横断山脉,地形坡

度大,C错;

32.“初霜日推迟,终霜日提前”说明无霜期增长,全球气候变暖,因此各地的无霜期都会变长,图中250

天等值线的位置将逐渐北移;温带落叶阔叶林的会不断向北扩展,面积熠加;使福种时间提前,延长

生长期,霜冻对农作物收获期的影响大大瀛少,提高农作物产量,井可能增加某些喜温作物的种植,井影

响农业的是生产结构和熟制;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大气环流紊乱,极端天气增多,旱涝灾害发生频率增加,

答案选1)项。

【考点定位】等值线的判读,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名师点睛】该题以等值线为背景对相关学问进行考察,须要从图示信息切入,描述我国无

霜期平均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我国东部地区无霜期平均值分布的主要因素,可以从纬度、

地形、大气环流等方面问答。无霜期渐渐延长对农业生产可能带来的影响,在生长期的变更、

农作物产量变更、种植结构和熟制、自然灾难增加等方面体现c

独龙江在云南西北部的高黎贡山与担当力卡山之间奔流,继而而进入缅甸,汇成伊洛瓦底江。

那里森林静谧。云雾缭绕,众多珍稀的动植物栖息于此。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学问回答下列

各题。

33.独龙江流域云雾缭绕的主要缘由是()

A.受西南季风的气流沿河谷深化B.地处山前迎风坡

C.地势北高南低,有利于东南季风的深化D,多锋面、气旋活动

34.独龙江流域成为我国众多珍惜动植物栖息地,物种极其丰富,下列对其成因表述正确的

是()

①地处板块交界处,地质灾难多发②位于中低纬度,水热条件丰富③地形坎坷,交通

不便,受人类活动影响小④河谷到山顶的海拔高差大,生物垂直分异显著

A.®®(3)B.②③④C.®®®D.®®®

【答案】

33.A

34.B

【解析】

试题分析:

33.“云雾缭绕”的形成,说明该地空气湿度较大,有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横断山区,山河相间,呈南北走

向,夏季赖在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可以沿河谷进入,带来大量的水汽,遇到冷的山体形成云雾缭绕

的景象,答案选八项。

34.该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可以从纬度、地形落差、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来分析,与地质灾

害的多发关系不大。该地纬度较低,水热条件丰富,适合多种生物生长和生活;该地从谷到山顶的海拔

高差大,生物垂直分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再加上该地地形峭岖,交通不便,受人类活动影响小等使

得该地物种极其丰富,故答案选B项。

【考点定位】云雾形成的缘由、生物多样性。

【学问拓展】云的形成:

从地面对上十几公里这层大气中,越靠近地面,温度越高,空气也越稠密:越往高空,温度越低,

空气也越淡薄.

另一方面,江河湖海的水面,以及土壤和动、植物的水分,随时蒸发到空中变成水汽.水汽进入

大气后,成云致雨,或凝合为霜露,然后又返回地面,渗入土壤或流入江河湖海.以后又再蒸发

(升华),再凝合(凝华)下降.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水汽从蒸发表面进入低层大气后,这里的温度高,所容纳的水汽较多,假如这些湿热的空气被

抬升,温度就会渐渐降低,到了确定高度,空气中的水汽就会达到饱和.假如空气接着被抬升,

就会有多余的水汽析山.假如那里的温度高于0°C,则多余的水汽就凝合成小水滴;假如温

度低于0°C,则多余的水汽就凝化为小冰晶.在这些小水滴和小冰品渐渐增多并达到人眼能

分辨的程度时,就是云了.

雾:

凡是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合,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气象学称这种天气现象为雾.

假如地面热最散失,温度下降,空气又相当潮湿,那么当它冷却到确定的程度时,空气中一部

分的水汽就会凝合出来,变成许多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这就是雾.它和云都是

由于温度下降而造成的,雾事实上也可以说是靠近地面的云.

城市中的烟雾是另一种缘由所造成的,那就是人类的活动.早晨和晚上正是供暖锅炉的高峰

期,大量排放的烟尘悬浮物和汽车尾气等污染物在低气压、风小的条件下,不易扩散,与低层

空气中的水汽相结合,比较简单形成烟尘(雾),而这种烟尘(雾)持续时间往往较长.

2023-2023年度,国家林业局组织相关部门顺当完成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土地沙化监测工

作。下表为荒漠化程度变更状况统计表,读表并结合所学学问回答下列各题。

房;攵化耳度交化情况表(万I::门

•-•---•・•・・・■•.一—'■'

h1:’;,化小中华「’匕

35.为刚好驾驭我国荒漠化和土地沙化的动态变更状况,须要借助的地理位息技术手段主要

有()

①RS②GIS③GPS④VR

A.①②3.②C.③④D.①©

36.2023——2023年期间,关于我国荒漠化变更状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荒漠化性度呈现出向轻度转变的良好趋势

B.轻度荒漠化比例上升,但仍以中度荒漠化为主

C极重度荒漠化比例下降

D.荒漠化土地面积人幅削减

37.2023-2023年期间,下列关于我国北方沙区生态环境变更的推想,不正确的是()

A.土壤风蚀状况呈减轻趋势B.地表释尘量有所削减

C.土壤的反射率有所提高D.植被覆盖率有所提高

【答案】

35.A

36.D

37.C

【解析】

试题分析:

35.该题主要考查3s技术的应用,要想及时摹握我国荒漠化和土地沙化的动态变化,可以通过遥感获得荒

漠化和土地沙化的面积、及不同程度荒漠化的分布等影响,通过利用GIS的分析和管理获得我国荒漠化和

土地沙化的动态变化情况,答案选A项。

36.由图中信息可知,从2009——2014年期间,我国中度、重度、极重度的荒漠化面积在逐渐减少,轻度

荒漠化的面枳却在大量增加,说明治理起到一定作用,荒漠化性度呈现出向轻度转变的良好趋势,轻度荒

漠化的面积是增加的,因此其所占的比例上升在上升,但面积最大的依然是中度荒漠化;极重度荒漠化的

面积在逐渐减少,比例在下降;荒漠化的面积呈负增长,但减小的面积为121.20,没有大幅度减小,故答

案选D项。

37.由上题可知,从2023——2023年期间,我国中度、重度、极重度的荒漠化面积在渐渐削

减,轻度荒漠化的面积却在大量增加,说明治理起到确定作用,荒漠化性度呈现出向轻度转

变的良好趋势,因此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植被覆盖率有所提高,土壤风蚀状况呈减轻趋势,

地表释尘量有所削减,土壤的反射率有所下降,故C错。

【考点定位】3s技术、荒漠化。

2023年6月初,中心正式发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这是自1982年以来第一次

从国家战略布局的高度清楚定调:到203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城市群。这将

加快长三角城市群内各城市间合理的功能定位与产业结构的调整。读图,结合所学学问问答

下列各题。

38.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

A.城市体系发展不合理B.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不完善

C.城市之间缺少分工、合作D.长三角地区缺少能源和矿产

39.上海市作为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其服装纺织工业不断向城市群内其他地区转移,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

A.有利于缓解安徽地区人口的就业问题

B.有利于加快上海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C.也伴随着确定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D.各地区都应当抓住时机,主动引入服装纺织企.业

【答案】

38.C

39.D

【解析】

试题分析:

38.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到:到203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城市群。这将加快长三

角城市群内各城市间合理的功能定位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但突出矛盾是城市群发展质量不高,国际竟争力

不强。制造业附加值不高,高技术和服务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高品质的城市创业宜居和商务商业环境亟需

营造。城市间分工协作不够,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严重,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人

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均生产总值等反映效率和效益的指豕,与其他世界级城市群相比存在明显差距。故答

案选C项。

39.产业转移需要考虑转移条件和承接原因的,上海市作为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劳动力价

格高,不适合纺织工业的发展,纺织工业的迁出可以加快上海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对

于承接地来说可以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安徽地区人II的就业问题,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但

同时也会伴随着确定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作为承接区域也应当具有劳动力,土地等成本

优势。

【考点定位】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转移。

【学问拓展】长三角城市群目前存在五大突出冲突

6月3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

提到长三角城市群目前存在的五大突出冲突,其中包括:

第一、上海全球城市功能相时较弱,中心城区人口压力大。与纽约、东京、伦敦等全球

城市相比,上海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程度不够,落户上海的世界50()强企业总部仅为纽

约10船外国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仅0.9%。一般性加工制造和服务业比重过高,国际经济、

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功能建设滞后。公共资源过度集中,人口过度向中心城区集聚,带来

了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城市运营成本过高等“大城市病”问题。

其次、城市群发展质量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制造业附加值不高,高技术和服务经济

发展相对滞后,高品质的城市创业宜居和商务商业环境亟需营造。城市.间分工协作不够,低

水平同质化竞争严峻,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地均生产总值等反映效率和效益的指标,与其他世界级城市群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第三、城市包涵性不足,外来人口市民化滞后。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外来人口最大的集

聚地,也是外来人口落户门槛最高的区域之一。城市群内约有2500万人未在常住城市落户,

未能在教化、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均等化享受城镇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城

市内部二元冲突突出,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风险隐患。

第四、城市建设无序扩散,空间利用效率不高。2023年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用地总规模

达到36153平方公里,国土开发强度达到17.1%,高于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15%的水平,

后续建设空间潜力不足。上海开发强度高达36%,远超过法国大巴黎地区的21%、英国大伦

8敦地区的24%。粗放式、无节制的过度开发,新城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占地过大,导

致基本农田和绿色生态空诃削减过快过多,严峻影响到区域国土空间的整体结构和利用效

率。

第五、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环境质量趋于恶化。生态空间被大量蚕食,区域碳收支平衡

实力口益下降。湿地破坏严峻,外来有害生物威逼加剧,太湖、巢湖等主要湖泊富养分化问

题严峻,内陆河湖水质恶化,约半数河流监测断面水质低于III类标准;近岸海疆水质呈下

降趋势,海疆水体呈中度富养分化状态。区域性阴霾天气日益严峻,江浙沪地区全年空气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