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2_第1页
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2_第2页
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2_第3页
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2_第4页
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开辟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新历史。中国工程人员数十年来在桥梁建设工程中作过许多努力,有过很多成绩,钱塘江铁桥就是中国工程人员自己设计的。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一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五十年前的黄河铁桥是由比利时包工的。其后的钱塘江铁桥的主要结构部分也是由德国、英国、丹麦三个“洋行”分别承包的,这就不可能使我们系统地积累自己的桥梁建设经验,没有能组成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中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也就长期停滞不前。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将改变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面貌。三年来,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的工程人员和地质人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大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既考虑了最经济地建设桥梁,又考虑了航运等有关部门对利用长江的要求,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完成了这个伟大工程的初步设计。同时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工程还将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国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摘自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人民日报》1914年2月6日)材料二: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对于这座目前世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而言,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一组组沉甸甸数据的支撑,全长11公里,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1.6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处距海平面46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8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截至通车前夕,港珠澳大桥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31项、创新软件13项、创新装备31项,创新产品3项,申请专利414项,7项创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在这一大国重器的背后,不光有千千万万建设者的汗水,更有不少为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团队。如今,中国的桥梁和高铁一样,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而随着这张名片一同递出的,是我们身为国人的自信心。(摘自王忠耀等《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4日)材料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以信息化为基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先技术,创造具有感知储存能力、学习判断能力的智能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扩展、延伸工程建设者的感知能力、预测能力、控制能力及作业能力,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形成人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使工程建设更为安全。智能建造平台由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及应用层组成。感知层是基础,借助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采集各类数据信息,类似人的眼睛等感官;网络层利用光纤通信网等技术,将感知层采集的各类数据信息传输至数据层,类似人体神经系统;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云存储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应用支撑层是运算中心,类似于大脑,实现数据融合,最终在应用层形成各种智能控制系统,辅助工程建设者进行决策。(摘编自林鸣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3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A B.B C.C D.D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的社论沉雄庄重,激发读者奋发向上的爱国热情;材料二的报道用确凿事实和翔实数据凸显我国科技实力,唤起读者强烈的自豪感。B.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虽然由苏联专家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但在建桥伊始就计划全部工程使用我国自己的材料和人力,从而培养锻炼新中国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C.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总体跨度和海底公路沉管隧道、进海最深的沉管隧道、最重的隧道对接沉管,以及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和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D.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大型桥梁工程摆脱了以往的落后面貌,数十年来的中国桥梁建设史,也反映了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港珠澳大桥建设成功的背后有哪些支撑?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卫星激光通信具有通信容量大、传输距离远、保密性好,是建设空间信息高速公路不可替代的手段,也是当前国际信息领域的前沿科学技术。B.德国各方尽管对中国投资的利益诉求不尽相同,但许多中国对德投资成功的案例,不仅扭转了德国企业原来的亏损状况,更赢得了德方的信任。C.临床试验的内涵很广,包括预防、诊断和治疗等诸多方面,而药物临床试验,就是一种评价某种药物的疗效或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的科学研究。D.大数据运用有助于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变革,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应该进一步扩大大数据在高等教育的应用研究,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3、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A.《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首次北伐前采纳了魏延的计谋,让他领兵从子午谷往北直取长安,自已则进军斜谷,想要平定咸阳以西之地。B.《家》中,琴是新女性的典型,她上了女子师范学校,还想与觉民等人一起去外语学校上学,甚至想同许倩如一样把自己的头发剪掉。C.《边城》中,作者细腻刻画了纯真的男女之爱、和美的亲属之情、质朴的邻里之睦,生动地展现了边城健康、优美、淳朴的民风和人情。D.《欧也呢·葛朗台》中,佣人拿侬外表丑陋,体力过人。她感激葛朗台太太的收留之恩,起早贪黑,忠心歌耿为葛朗台一家辛苦劳作。E.《老人与海》中,老人在与鲨鱼搏斗后,虽然手部受伤,饥饿疲惫,还是坚持把小船划进了哈瓦那港湾,展现了永不言败的硬汉精神。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以后,某报以“莫言空前,莫言绝后”为标题进行报道。这个标题吸引了不少读者的眼球,但在许多读者赞赏的同时,也有不少读者持否定态度。请谈谈读者赞赏和否定的理由各是什么。5、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卜算子谢逸烟雨幂①横塘,绀色②涵清浅。谁把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江半。隐几③岸④乌巾,细葛含风软。不见柴桑避俗翁,心共孤云远。(注)①幂:覆盖。②绀色:青色。③隐几:靠着几案。④岸:露出额头的戴头巾法。1.从诗歌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A.古体诗 B.格律诗 C.长短句 D.元曲2.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烟雨幂横塘,绀色涵清浅”写出了烟雨空濛、水光潋滟的美丽景色。B.以并州剪刀剪来吴江水,突出眼前水色之美,比喻新颖,想象奇特。C.乌巾、细葛的穿着,伏于几案的动作,刻画了清贫自得的农夫形象。D.陶渊明是柴桑人,这里以不见陶渊明,寄托了孤独之感、向往之情。3.“心共孤云远”句中的“远”字用得好,请对此作赏析。6、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荀子《劝学》)(2)朝搴阰之木兰兮,_________。(屈原《离骚》)(3)夫列子御风而行,_________,旬有五日而后反。(庄子《逍遥游》)(4)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5)从今若许闲乘月,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6)金樽清酒斗十千,_________。(李白《行路难》)(7)成事不说,遂事不谏,_________。(《论语·八佾》)(8)攀栖鹘之危巢,_________。(苏轼《后赤壁赋》)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最近,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了官司。有人批评其质量堪忧,有人质疑其在数字化过程中,将一些珍贵的原声母带交给日本公司,使这些母版文物有可能被盗录和损毁。谁是谁非,当事人各执一词。然而此次事件,使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程得以进入公众视野。保护音像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集体记忆,通过数字化方式保存我国珍贵的音像档案意义重大,但关键在于其获得永久性保存后,如何才能变成活的文化?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双重悖论。第一重悖论,在全球化时代,大众流行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掘墓人。同时,全球化时代又呼唤传统文化的复兴。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为代表的大众流行文化,用“全球通用”的审美标准席卷全球,鲸吞蚕食各国各地区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迅速消弭多样性、异质化的地方性文化。这种全球趋同化的大众流行文化浪潮,使得很多非西方社会的民族和人群,愈益面临失去独特文化身份的危险。只有接续传统文化的根脉,复兴传统文化资源,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根,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第二重悖论,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现在不喜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当人们打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电影、电视、视频时,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亦然。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如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莱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这种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语境里被认同、被赞叹,真正走向了世界。对于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一定要跳出“死文化”的陈旧观念,不能把传统文化变成活标本、木乃伊。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借助大众流行文化巨大的承载力和传播力,使传统文化以鲜活的形态,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大众文化趣味、艺术审美的一部分。唯有如此,传统文化才能再度获得复兴和繁荣。(摘编自封寿炎《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用木乃伊形容通过数字化方式获得永存后却因脱离大众而失去生命力的传统文化B.不只是传统戏剧,其他领域门类的传统文化也面临着信息化、数字化所带来的严重威胁C.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改变了人们的文化娱乐方式,很多人不愿走进剧院观赏戏剧D.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因质量堪忧且存在盗录和损毁母版文物的可能而惹上官司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由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官司引出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工程这个话题B.文章以3D全景声京剧电影热映为例,论证了技术力量使传统文化复兴、繁荣的可能性C.文章主要论述了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下所面临的双重悖论,挑战大于机遇,富有辩证性D.文章在提出问题后,又用大量篇幅分析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让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扎根并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B.将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保存意义重大,而如何将传统文化资源转为活文化也是关键问题C.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在信息和交通愈发便捷的全球化时代必将遭遇淘汰D.只要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态呈现传统文化,并借助技术的力量就能让传统文化重焕生机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沙枣花开季明十八岁那年,我在河西走廊一个叫石磨盘的地方支教石磨盘村是一个荒凉落后的地方,到处都是黄沙、戈壁和盐碱地,村小学除了几间破旧的房屋,一无所有。晚上,就只有我和老杜,住在这个学校里。那时候,老杜六十多岁,已经在学校里借住几十年了。老杜光着脑袋,满头满脸都是伤疤。他和我拉闲话,说他十八岁就当团长了。我这才知道,老杜是个老红军。老杜的生活很单调,除了吃饭睡觉抽烟,就是去戈壁上垦荒。老杜在戈壁荒漠上,努力把一片片土地刨起来,又平整好,再播上沙枣树的种子。这活儿,老杜已经干了几十年,他的身后,上千亩沙枣林,都是他种的。这令我非常钦佩,说,老杜真是个好同志啊!老杜翻了翻眼睛说,狗屁,老子在寻宝!的确,老杜干活非常仔细,他每挖几下,都会俯下身,像只大鸵鸟,奋力把脑袋扎进土坑里,似乎在寻找什么。寻啥宝?我问。老杜长叹了一口气,说,大洋,一百九十块大洋。接下来,我知道了老杜的故事。老杜曾经是西路军的一名团长,突围时队伍被打散了,在石磨盘村,他碰上一个身负重伤的军需科长,军需科长临死前,把一个包裹交给他,说,这里边有两百块大洋,军费。你一定要把它们带回延安。老杜知道,通向延安的路口,早就被马家军堵死,自己死不足惜,但军费,绝不能落到马匪手里。于是,老杜写了张借条,拿出十块大洋作为路费,然后,把剩余的军费连同那张借条,裹在一件破羊皮袄里,深埋在一棵沙枣树下,并用刺刀在树上刻了记号。老杜走回延安,是一年之后的事了。按照规定,老杜必须接受审查,其他事情都好说,但关于军费的事,却死活也说不清了。审查者疑惑地盯着老杜,说,只拿了十块大洋,这谁知道?谁信呢?我们可不可以认定,你把那些军费都挪用了?一听这话,老杜火冒三丈,吼道,给老子一个连,杀回石磨盘,把军费挖出来!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军费,成了老杜的心病,也成了他的历史污点,记录在案,这对老杜的人生,影响非常大。解放后,在老杜的强烈要求下,他带着组织上的人,来到石磨盘村,以沙枣树为参照物,疯狂地挖了几个月,却一无所获。组织上的人不耐烦了,撤了回去。但老杜坚决留了下来,他发誓,就是把石磨盘村翻个底朝天,也要找到那些大洋。孤身一人的老杜,跟石磨盘村较上了劲,跟戈壁荒漠较上了劲,更确切地说,是跟沙枣树较上了劲。他一边翻地,一边种沙枣树。这一干,就是三十年。我说,算了,不就是一百九十块大洋吗,别找啦!老杜倏地红了脸,脑门上青筋乱跳,吼道,不行!难道老子的清白,就这么不值钱?紧接着,老杜又说,清白,比命都重要!两年之后,我离开了石磨盘村。一晃又是三十多年过去,我常常会想起老杜,他若活着,应该快百岁了吧,不知是否已经找到了那些大洋。今年上半年,我到M县出差参观当地文史馆时,我在一个展拒前停住了脚步,里面,是一件破羊皮袄和一百九十块银圆,还有一张陈旧的借条,上写暂借大洋十块作为路费,落款人是杜大富。杜大富,就是老杜。我急忙问讲解员这是在哪里找到的?讲解员说,两年前修公路,在石磨盘村挖到的。这里也有石磨盘村?是啊,整个河西走廊,有十多个叫石磨盘的村子哩!我猛地明白了:老杜,找错了地方!我待不住了,急三火四地赶到A县石磨盘村。老杜早已去世多年,他种下的那上千亩沙枣树,已被命名为红军林。老杜的墓,就在林子里。在墓前,我默默拿出在文史馆里拍的照片,烧给老杜。我说老爷子,这,是你的清白。眼前的沙枣树林,金黄色的花,开得正旺,满世界清香。(选自《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9年1期,有删减)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杜光着脑袋,满头满脸都是伤疤”这句话运用了外貌描写,作者抓住老杜肖像的主要特征,用语简练传神,表现了他参加过战斗的人生历程。B.“清自,比命都重要!”,这句话是理解人物形象的文眼,它是支撑老杜六十多年翻地植树不懈的信念,它让读者深刻地感知到老杜的内心世界。C.“石磨盘”的村名没错,地方却错了,这一个小小的错误,却耗费了老杜大半辈子的青春和生命,小说的立意即在警示人万事须细心,不可粗疏!D.小说在篇章结构上极具特色,作者运用倒叙的乎法,先交代老杜种沙枣树的事情,再回头交代老杜长期在此翻地种树的原因,使情节构成了曲折。2.结合全文,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3.认真阅读小说,分析文章中“我”的作用。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汉书·刑法志》中所表达的圣人“制礼作教,立法设刑,动缘民情,而则天象地”的法生成观念表明,圣人所立之法必须根植于人情人心,要“动缘民情”;“则天象地”,即效法天地间的自然法则,其中也包括效法生长于此天地间的人间生活法则。上述法生成观念来自先秦儒家因情制礼的思想。儒家认为,法律礼仪等国家制度的产生源于满足人性发展的需要,因此,礼乐刑政等制度应该是发乎人性之中顺应人性的,而不应该是外在于人企图去改造人性的。在儒家看来,礼与法一样都应该是根植于人的生活与人性之中的,而不应该企图以制度拔高人性,以制度来改造生活。儒家理想的社会秩序是通过士人君子在社会中的表率与教导所形成的,此种社会秩序的形成不依赖于圣君明主的制度构建,而是依靠全体百姓在士人君子的引领下所形成的礼制规范与社会习俗来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儒家所提倡的德礼教化实际上就是努力在社会中形成一种能引导个人道德向上的文化模式和社会习慣,进而也通过社会习慣的改变来实现对社会中的人的普遍行为的引领。西周的礼乐文明所营造的正是一种“有条理的生活方式”,由此衍生的行为规范对民间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加以面面俱到地调整。继承了西周礼乐文明的先秦儒家有目的地对传统具有宗教色彩的礼乐制度进行了改造,以突出其人文的意义,强调其中文化模式的意义。儒家的思想传统影响了自下而上的法秩序生成观。通过礼与法的结合、儒家价值观入法等方式,传统法的发展深刻体现了此种自下而上的法秩序生成观。传统法共同体是由礼和法共同组成,在这一共同体中,既有律令典章等国家制定法体系,也有自下而上所形成的习慣、民间规约等礼俗体系。在多元化的传统法中,由民间习俗和百姓日常生活交往规则所形成的礼实际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成文律令之外的补充法源,更是成文法制定所必须遵循的“法的精神”。礼的精神已经通过文化的浸润深深地刻印于立法者的心中和历代成文法所依据的不成文原则之中。正因如此,传统律典也深刻体现了历史的传承性和礼的原则性要求。法律儒家化的意义就在于将日常伦理、民间习俗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一方面国家法律中融入了更多的儒家伦理,另一方面也使得儒家的伦理和礼制日益法律化。仅从内容上看,儒家在民间的教化不仅有示范儒家伦理的意义,而且具有法律教育的功能。通过儒家“润物细无声”的德教,将国家强制性的法律规范以德化的方式在民间社会加以普及,使百姓的日常行为自觉地与国家法令保持一致。最终的结果是,国家通过强制性法令所建构起来的外部秩序,被儒家士人君子以德化的方式内化为百姓自觉遵守的秩序。站在当下思考传统法自下而上的生成观,其中值得当代人们思考借鉴的恰恰是法律制度与其背后道德观念、价值原则之间的关系。传统法之所以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历久弥新的发展动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已经与维系古代社会基础的人伦价值和社会习惯融为一体。当下的古代法研究应该充分注意儒家所强调的“人文化成”观念对传统法秩序生成所产生的影响。(摘编自李德嘉《自下而上的传统法秩序生成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则天象地"意为效法天地间的自然法则,“则”和“象”二字都是效法的意思。B.先秦儒家思想,通过礼与法的结合自下而上最终成为了百姓自觉遵守的法律。C.礼和法构成传统法的共同体,礼是法的依据,法是礼的归宿,二者相辅相成。D.法律只有以德化的方式在民间普及,才能保证政令畅通,使百姓自觉去遵守。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引用古代典籍成句人手,确了古代的法生成观念一效法人间生活法则。B.文章主体部分从社会习惯引领、礼的精神浸润、外部秩序内化等三方面展开论述。C.文章结尾阐述了传统法自下而上的生成观对当下法律研究者和执法者的借鉴意义。D.文章以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为指导,注重理论上的因果论证,具有高度逻辑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A.儒家认为,礼乐刑政等制度不应该凌驾于人之上企图去改造人性,因为这些制度的产生本来是为了满足人性发展的需要。B.儒家理想的社会秩序,不是通过制度构建而是依靠全体百姓自觉形成的礼制规范与社会习俗来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C.在多元化的传统法中,由民间习俗和百姓日常生活交往规则所形成的礼,成为成文法制定所必须遵循的“法的精神”。D.传统法自下而上的生成观中所包含的法律制度与其背后道德观念、价值原则之间的关系,值得当下法律研究者思考借鉴。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天馥,字湘北,河南永城人。先世在明初以军功得世袭庐州卫指挥佥事,家合肥。有族子占永城卫①籍,天馥以其籍举乡试。顺治十五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博闻约取,究心经世之学,名藉甚。累擢内阁学士,充经筵讲官。每侍直,有所见,悉陈无隐,圣祖器之。康熙十九年夏,旱,命偕大学士明珠会三法司虑囚,有矜疑者,悉从末减。寻擢户部侍郎,调吏部。杜绝苞苴,严峻一无所私,铨政称平。二十七年,迁工部尚书。河道总督靳辅议筑高家堰重堤,束水出清口,停濬②海口;于成龙主疏濬下河。上召二人诣京师入对仍各持一说下廷臣详议天馥谓下河海口当濬高家堰重堤宜停筑上然之。历刑、兵、吏诸部。三十一年,拜武英殿大学士。上曰:“机务重任,不可用喜事人。天馥老成清慎,学行俱优,朕知其必不生事。”三十二年,以母忧回籍,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命悬缺以待。”三十四年,服将阕,起故官,入阁视事。上亲征厄鲁特,平定朔漠,兵革甫息,天馥务以清静和平,与民休息。尝谓:“变法不如守法。奉行成宪,不失尺寸,乃所以报也。”三十八年,卒,谥文定。天馥在位,留意人才,尝应诏举彭鹏、陆陇其、邵嗣尧,卒为名臣。为学士时,冬月虑囚,有知县李方广坐当死,天馥言其有才,得缓决,寻以赦免。刑部囚多瘐毙,为庀屋材,多为之所,别罪之轻重以居,活者尤众。事亲孝,居丧庐墓,有双白燕飞至,不去,人名其居为白燕庐。子孚青,进士,官编修。父丧归,不复出。(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五十四》)(注)①卫:古代九畿之一。为各级诸侯的领地及外族所居之地。②濬:同“浚”,深挖河道使水疏通。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上召二人诣京师入对/仍各持一说/下廷臣详议/天馥谓下河海口当濬/高家堰重堤宜停筑/上然之/B.上召二人诣京师/入对仍各持一说/下廷臣详议天馥/谓下河海口当濬/高家堰重堤宜停筑/上然之/C.上召二人诣京师入对/仍各持一说/下廷臣详议/天馥谓下河海口/当濬高家堰重堤/宜停筑/上然之/D.上召二人诣京师/入对仍各持一说/下廷臣详议/天馥谓下河海口/当濬高家堰重堤宜停筑/上然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元、明、清三代沿袭此制。B.大学士,是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清代的大学士是内阁的主官。C.工部尚书,古代官职名,工部是古代中央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财政收支等。D.母忧,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做官者遇父母丧事要回家守孝服丧三年,服阕是指守丧期满,除去孝服。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天馥博学多才,历任各部。他学识广博有才能,深得重用,曾在刑、户、吏、工、兵等要害部门任过职。B.李天馥立场鲜明,直陈己见。主张战乱之后应该清静无为,休养生息;提出变法不如守法,奉行现成的法规制度。C.李天馥善于识才,爱惜人才。他举荐的多人后来成为名臣;对犯罪而有才的知县李某,他帮忙说情,使其免于死刑。D.李天馥事亲至孝,居丧庐墓。他侍奉父母很孝顺,服丧期间在父母墓旁搭盖茅屋守墓,其居室后被称为“白燕庐”。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每侍直,有所见,悉陈无隐,圣祖器之。(2)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命悬缺以待。1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王凝之妻谢氏,字道韫,安西将军奕之女也。聪识有才辩。叔父安尝问:“《毛诗》①何句最佳?”道韫称:“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②因安谓有雅人深致。又尝内集,俄而雪骤下,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散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②初适凝之,还,甚不乐。安曰:“王郎,逸少子,不恶,汝何恨也?”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复有封、胡、羯、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封谓谢韶,胡谓谢朗,羯谓谢玄,末谓谢川,皆其小字也。又尝讥玄学植不进,曰:“为尘务经心,为天分有限邪?”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道韫遣婢白献之日:“欲为小郎解围。”乃施青绫步鄣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③及遭孙恩之难,举厝③自若,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所害,方命婢肩舆抽刃出门。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又欲害之,道韫曰:“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④初,同郡张玄妹亦有才质,适于顾氏,玄每称之,以敌道韫。有济尼者,游于二家,或问之,济尼答日:“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道韫所著诗赋诔颂并传于世。(节选自《晋书·列女传》)(注)①《毛诗》:指西汉时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注的《诗》,也就是现在流行于世的《诗经》。②“吉甫作颂”四句:语出《诗经·大雅·蒸民》。吉甫,指周宣王贤臣尹吉甫。仲山甫,周宣王时著名的大臣。仲山甫奉王命赴东方督修齐城,尹吉甫临别作诗相赠。③厝(cuó):处置;安顿。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吉甫作颂,穆如清风(2)散盐空中差可拟(3)汝何恨也(4)客不能屈2.把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3.对下列两句中“乃”字的用法和意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②乃被虏A.①②中的“乃”都是副词,都有“竟然”之义B.①中的“乃”是副词,意为“竟然”;②中的“乃”是连词,意为“于是”C.①②中的“乃”都是连词,都有“于是”之义D.①中的“乃”是副词,意为“竟然”;②中的“乃”是副词,意为“才,这才”4.谢安对谢朗的“散盐空中差可拟”未作赞赏,独为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而感到高兴,这是为什么?5.谢道韫是一位怎样的女性?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戏精,网络流行语,最早用来赞美很会表演的人。现在多指在某些特定的时间地点,通过追逐热点、模仿他人或用夸张的表情、动作等表演,来活跃周围气氛或者吸引他人眼球、获得更多关注的人。对于戏精的看法,有褒有贬:有人认为,生活太乏味,自己给自己加点戏,快乐又有趣;也有人认为,带着面具通过浮夸的表演获得存在感很难获得真正的愉悦和认同。对此你有何感触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75.C7.B4.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大力支持;系统的桥梁建设经验和专业的桥梁建设队伍培养;强有力科技团队的支撑;先进科技技术的应用。【解析】

7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项,“网络层依托感知层采集的数据信息”错误,根据材料三“感知层是基础,借助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采集各类数据信息,类似人的眼睛等感官;网络层利用光纤通信网等技术,将感知层采集的各类数据信息传输至数据层,类似人体神经系统;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云存储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可知应该是“感知层采集的数据信息”依托“网络层”。故选C。7.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B项,“由苏联专家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错误,表述不当,材料一“三年来,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的工程人员和地质人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大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既考虑了最经济地建设桥梁,又考虑了航运等有关部门对利用长江的要求,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完成了这个伟大工程的初步设计”,可知只是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故选B。4.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內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三年来,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的工程人员和地质人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大大力支持”,即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大力支持;“同时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工程还将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国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即系统的桥梁建设经验和专业的桥梁建设队伍培养;“在这一大国重器的背后,不光有千千万万建设者的汗水,更有不少为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团队”,即强有力科技团队的支撑;“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以信息化为基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先技术,创造具有感知储存能力、学习判断能力的智能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扩展、延伸工程建设者的感知能力、预测能力、控制能力及作业能力,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形成人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使工程建设更为安全”,即先进科技技术的应用。【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5.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6.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7.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2、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A项,成分残缺,可在“保密性好”后面加“的优点”;B项,语序不当,可把“尽管”移到句首;D项,搭配不当,可把“扩大”改为“加强”。点睛:语序不当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定语语序不当、状语语序不当、修饰语语序不当、关联词语语序不当、逻辑语序不当等。多层定语语序注意和下列例句对照。她是国家队的(a.表领属性的――表“谁的”)一位(b表数量的――表“多少”)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c动词性短语――表“怎样的”)优秀的(d形容词性短语)蓝球(e名词)女(f名词)教练。多层定语语序注意和下列例句对照。许多老师昨天(何时)在休息室里(何地)都(范围)热情地(何种情态)同他(何对象,“谁”)交谈。多层修饰语,看谁离谁最近,离得最近就应该紧挨着。关联词语,看前后主语是否一致,一致主语在前,不一致关联词语在前。“和”“或”顿号等注意查找逻辑对应和逻辑上的先后顺序。被字句,把字句前面加否定词或能愿动词要放在“把”和“被”的前面。此题B项关联词语语序不当。3、AD【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阅读名著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养成积累的好习惯。文学常识主要涉及作家作品及文体知识,重点是作家风格,作品内容、手法、主题及文体特征与常用手法。大多与教材选文有关,学生在学习中对相关重点要有意识记,同时可以结合古诗文、成语、典故的学习予以积累。A项,“诸葛亮首次北伐前采纳了魏延的计谋”错误,诸葛亮考虑再三,认为魏延的计谋是冒险举措,不可取,因而没有采纳魏延的这一建议,魏延因此深恨诸葛亮胆怯,使他的才能无处发挥,这一恨就是七、八年,直到诸葛亮病逝后魏延被杨仪所杀。B项,“她感激葛朗台太太的收留之恩”错误,葛朗台发现她,给她吃穿,收留了她。虽然没有工钱,拿侬还是死心塌地伺候葛朗台。故选AD。【点睛】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主要是考查课外阅读的积累,只要求了解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回答本题时,先要根据题目的提示在记忆仓库中搜索,叙述时既要注意合乎原著的有关内容、语言要通顺,还应注意须分点陈述。4、赞赏:第一个“莫言”实指莫言本人,第二个“莫言”是“不要说”的意思。第一句意思是“莫言取得的成就是空前的”,是对莫言文学成就的肯定,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褒扬;第二句意思是“不要说是绝后的”,是对莫言本人的鞭策,希望他再接再厉,同时也是对其他中国作家的鼓励,鼓励他们也能像莫言一样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获得国际大奖。可以说“成也莫言”。(从文学的角度理解)否定:“莫言”一词的多意性,容易让读者产生歧义理解。比如,可以理解为“莫言的成就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也可理解为“莫言的成就不是空前的,也不是绝后的”,也可理解为“莫言的成就是空前的,但不是绝后的”。作为新闻,这不符合新闻标题表意准确、易懂的要求。可谓“败也莫言”。(从新闻的角度理解)【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为某一观点阐述理由能力。题干指出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某报以“莫言空前,莫言绝后”为标题进行报道。读者对这个标题莫衷一是,有的赞成有的否定,题目要求分别从否定和赞成的角度谈谈读者各自理由。所以答题的时候注意要从两个方面,一个是赞成,一个是否定。不论是赞成还是否定,都是由于“莫言”一词的多意行造成的。所以赞成的角度,谈谈“莫言空前,莫言绝后”这个题目的好处,比如该标题用了双关,既盛赞“莫言”首获诺贝尔文学奖,又说明中国文学来者可期,表现了对中国文学的认识和对未来的自信。也就是第一个“莫言”是指作家名字,第二个“莫言”是不要说的意思。从否定的角度,谈谈“莫言空前,莫言绝后”这个题目容易让人产生什么样不好的理解,比如“莫言空前,莫言绝后”容易产生误解,理解成“莫言的成就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还有以这种有歧义的句子作为新闻标题不符合新闻标题表意准确、易懂的要求。5、1.C2.C3.“心共孤云远”,我的心和孤独的云朵一起飘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或一个遥远高洁的精神世界,物我一体,颇有陶渊明隐逸和高洁之姿。表达了词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高远的志向,以及对高洁精神世界的追求。【解析】1.试题分析:这是一首词,根据句式的参差不齐和题目《卜算子》都可以推断出来,要知道常见词的别称,如诗余,长短句。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2.试题分析:C“伏于几案的动作”错误。岸,此处是露额之意。就算不知道这个,“案”与“岸”也是明显不同的。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属于炼字题。第一步,看字的本义和在此处的意思。“远”指实地距离的远,也指精神或时间的遥远。第二步,看其是否使用了艺术技巧,此处似乎没有。第三步,概括本句内容,联系全诗看其意境。“心共孤云远”,我的心和孤独的云朵一起飘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或一个遥远高洁的精神世界,物我一体,颇有陶渊明隐逸和高洁之姿。第四步,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高远的志向,以及对高洁精神世界的追求。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附全词分析:这是北宋词人谢逸的作品。这首词化用前人诗意或全用成句,是典型人江西诗派词风。首句“烟雨幂横塘”,句法全袭杜甫的“烟雨封巫峡”(《秋日荆南送石首薛明府辞满告别三十韵》);三、四两句完全化用杜甫的“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松半江水”(《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下片首句“隐几岸乌巾”,可以从杜诗中找到痕迹:杜诗《小寒食舟中作》云:“隐几萧条戴鹖冠”。《北邻》诗云:“白帻岸江皋”。《南邻》诗云:“锦里先生乌角巾”。乌巾、白帻,都是头巾,岸,露额也。至于“细葛含风软”,则全用杜诗《端午日赐衣》成句。此词上片写景,描画出了隐者所处的环境。烟雨空濛,水色天青,横塘潋滟,吴江潺湲,风景如画,使人心静神远,几欲忘却浊世尘寰。下片写人,乌巾葛衣,俨若神仙,心逐孤云,隐自恬淡。山水寄幽情,此之谓真隐士也,境是仙境,人是高士,境界和谐完美,难怪前人评曰,“标致隽永,全无香泽,可称逸调。”(《词统》卷四)下片一、二句,描写的是隐者的服饰和神态。不论是用词,还是意境,都是从杜诗演化来的。下片三、四句,“避俗翁”,指陶渊明,陶为柴桑人,故云。杜甫就明明说过“陶潜避俗翁”(《遣兴五首》其三)。“孤云”,出自陶诗“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咏贫士七首》其一)。杜诗亦云:“百鸟各相命,孤云无自心”(《西阁二首》其一)。杜诗《幽人》又云:“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孤云,隐士之喻也。幽人,亦隐士也。陶诗“孤云”喻贫士,贫士亦隐者也。常建《宿王昌龄隐居》诗说得最清楚:“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心共孤云远”,“共”字好,“远”字用得更好,物我一体,把隐者高洁的情操和高远的志向生动而形象地表现出来了。6、金就砺则利夕揽洲之宿莽泠然善也别有幽愁暗恨生拄杖无时夜叩门玉盘珍羞直万钱既往不咎俯冯夷之幽宫【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砺,揽,泠,幽,羞,咎。7、1.D2.C3.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中,D项,因果不当。“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因……的可能而惹上官司”,将主观可能当作客观事实。从文中第一段“可能被盗录和损毁。谁是谁非,当事人各执一词”及后面论述,不能得出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官司是质量堪忧且存在盗录和损毁母版文物的可能这两个原因。故选D。2.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中,C项,“挑战大于机遇”曲解文意,从原文中间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双重悖论论述来看,应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不能得出孰大孰小。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A项,逻辑颠倒,不是传统文化让我们在全球化浪潮中扎根并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是只有接续传统文化的根脉,复兴传统文化资源,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根,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C项,“必将遭遇淘汰”说法片面,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双重悖论,掘墓与复兴、威胁与生机,其实也就是说,机遇与挑战并存。D项,说法绝对化,由文章最后一段可知,传统文化再度获得复兴和繁荣的前提条件很多,不仅包括借助技术力量和改变呈现形态,还包括借助大众流行文化的承载力和传播力,以及使其成为大众文化趣味、艺术审美的一部分等。故选B。【点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答非所问、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8、1.C2.①结构上,作者描绘这一片繁荣茂盛、溢满清香的沙枣树林,照应了开头,和第一段石磨盘村的荒凉、贫瘠形成鲜明对比,结构严谨,相映成趣。②人物形象上,这片生机勃勃的树林是老杜一生汗水的结晶,体现了老杜为当地带来变化的巨大功绩,有力地刻画了老杜的精神和形象。③这片飘逸着“满世界清香”的沙枣树林,象征着老杜的奉献精神流传世间,永不消失,含蓄表达了作者对老杜的深情赞美,起到点题的作用。3.①“我”是老杜感人故事的见证者,小说通过“我”的视角叙述了老杜的经历,这种叙述方式真实、使人信服。②“我”劝老杜放弃寻找证据的行为,反衬了“老杜”坚持执着、无私奉献、造福百姓的行为,衬托了人物形象。③通过“我”交代了老杜花一生心血寻找的白证清白证据的下落,也通过“我”交代了老杜“早已去世多年”的结局,加深了小说悲慨的氛围,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C项,“小说的立意即在警示人万事须细心,不可粗疏”错误,这并不是此文的写作目的和主旨,本文的主旨是赞扬“老杜”诚实守信的品质。故选C。2.本题考查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能力。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三、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周围的环境,包括室内外的装饰布置,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因此作家注意用景物来展示人物性格。四、推动情节的发展有时景物描写能够推动情节向前发展。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品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本题中,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眼前的沙枣树林,金黄色的花,开得正旺,满世界清香”,在结构上照应了开头,与第一段“十八岁那年,我在河西走廊一个叫石磨盘的地方支教石磨盘村是一个荒凉落后的地方,到处都是黄沙、戈壁和盐碱地,村小学除了几间破旧的房屋,一无所有”形成鲜明对比;在人物形象上,老杜用半生时间垦荒种树,寻找银元,来证明自己清白,老杜无私奉献,老杜种下的沙枣树林,泽被后人,体现了老杜为当地带来变化的巨大功绩,有力地刻画了老杜的精神和形象;“在墓前,我默默拿出在文史馆里拍的照片,烧给老杜”“我说老爷子,这,是你的清白”,表达了作者对老杜的深情赞美,起到点题的作用。3.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次要人物的作用的能力。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②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③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④推动情节发展。“老杜在戈壁荒漠上,努力把一片片土地刨起来,又平整好,再播上沙枣树的种子。这活儿,老杜已经干了几十年,他的身后,上千亩沙枣林,都是他种的”“这令我非常钦佩,说,老杜真是个好同志啊”,小说中的“我”是老杜感人故事的见证者,这种叙述方式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我说,算了,不就是一百九十块大洋吗,别找啦”“老杜倏地红了脸,脑门上青筋乱跳,吼道,不行!难道老子的清白,就这么不值钱”“紧接着,老杜又说,清白,比命都重要”,“我”的行为,反衬了“老杜”的行为,突出了主要人物形象;“我猛地明白了:老杜,找错了地方”“我待不住了,急三火四地赶到A县石磨盘村”“老杜早已去世多年,他种下的那上千亩沙枣树,已被命名为红军林。老杜的墓,就在林子里”“在墓前,我默默拿出在文史馆里拍的照片,烧给老杜”,可知“我”作为叙述者,交代了老杜的结局,​加深了小说悲慨的氛围,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点睛】关于小说阅读需要: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9、1.A2.C3.B【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正确的一项”,浏览选项意思,回归原文,比对是否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不符合逻辑等问题,选出最佳答案。B项,“先秦儒家思想,通过礼与法的结合”错误,依据第三段“儒家的思想传统影响了自下而上的法秩序生成观。通过礼与法的结合、儒家价值观入法等方式,传统法的发展深刻体现了此种自下而上的法秩序生成观”可知,原文不是“先秦儒家思想”,而是说的“儒家思想”;且“通过礼与法的结合”也不准确,原文是“通过礼与法的结合、儒家价值观入法等方式”,故B项与文不符。C项,“礼是法的依据,法是礼的归宿”错误,依据第三段“礼实际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成文律令之外的补充法源,更是成文法制定所必须遵循的‘法的精神’。礼的精神已经通过文化的浸润深深地刻印于立法者的心中和历代成文法所依据的不成文原则之中”可知,选项“礼是法的依据,法是礼的归宿”说法不准确。D项,“法律只有以德化的方式在民间普及,才能保证政令畅通,使百姓自觉去遵守”错误,依据第四段“通过儒家‘润物细无声’的德教,将国家强制性的法律规范以德化的方式在民间社会加以普及,使百姓的日常行为自觉地与国家法令保持一致。最终的结果是,国家通过强制性法令所建构起来的外部秩序,被儒家士人君子以德化的方式内化为百姓自觉遵守的秩序”可知,D项“只有……才”的条件关系,表述太绝对。故选A。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关系,论点和论据间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假设论证、因果论证、对比论证、事例论证等方法。选项提到的论点、手法等要仔细比对,选出最佳答案。C项,“文章结尾阐述了传统法自下而上的生成观对当下法律研究者和执法者的借鉴意义”错误,依据最后一段“站在当下思考传统法自下而上的生成观,其中值得当代人们思考借鉴的恰恰是法律制度与其背后道德观念、价值原则之间的关系”“当下的古代法研究应该充分注意儒家所强调的‘人文化成’观念对传统法秩序生成所产生的影响”可知,原文说了对“当代人们”“当下法律研究者”的借鉴意义,没提到“执法者”。故选C。3.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比对选项和原文在观点态度上是否有细微差别,是否有强加因果、条件不充分、无中生有、时空错位等问题。B项,“依靠全体百姓自觉形成的礼制规范与社会习俗”错误,依据第二段“儒家理想的社会秩序是通过士人君子在社会中的表率与教导所形成的,此种社会秩序的形成不依赖于圣君明主的制度构建,而是依靠全体百姓在士人君子的引领下所形成的礼制规范与社会习俗来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可知,原文说的是“依靠全体百姓在士人君子的引领下所形成的礼制规范与社会习俗”,故“全体百姓自觉形成的”错误。故选B。【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关系,看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词语,要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特别注意比对:指代词、范围词、程度词、时间词等。10、1.A2.C3.C4.(1)每次当值侍奉皇上时,有什么见解,他都全部陈述出来毫无隐瞒,圣祖皇帝很器重他。(2)李天馥侍奉我三十多年,不曾有过过失。三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命令(有关部门)把李天馥担任的官职暂时空缺起来等他守孝期满回来。【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首先从句子结构相似的角度来断句,“下河海口当濬”“高家堰重堤宜停筑”这两个句子结构相似,且句子结构完整,所以“高家堰”前面要断开,可排除CD。再比较AB两句,“上召二人诣京师”的主语是“上”,“各持一说”的主语应该是“二人”,所以“入对”作“召”的宾语,要在“入对”后面断开。所以A项正确。原句标点为:上召二人诣京师入对,仍各持一说,下廷臣详议,天馥谓下河海口当濬,高家堰重堤宜停筑,上然之。意思是:皇上召两人进京入宫问询,(两人)仍然各自坚持自己的说法,(皇上)将此事下达给朝中大臣详细讨论,李天馥认为下河海口应当疏通,高家堰重堤应该停止修筑,皇上认为李天馥说得对。故选A。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财政收支”不是工部掌管,“财政收支”是由户部掌管。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他帮忙说情,使其免于死刑”不符合原文。原文说李天馥以此人有才为由帮他说情,使其暂缓处决,后因遇上大赦才得以免除死刑的。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侍直”当值侍奉皇上;“见”见解;“陈”陈述;“器”器重。第二句得分点:“失”过失;“易过”很快就过去了;“悬缺”职位空缺待补。【点睛】对于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李天馥,字湘北,河南永城人。他的祖辈在明朝初年因为军功得以世袭庐州卫指挥佥事,在合肥安了家。祖辈中有一个同宗族的子弟是永城卫籍贯,李天馥就以永城卫的籍贯(参加了乡试考试)考中了举人。顺治十五年,考中进士,被选拔为庶吉士,授予检讨的官职。他见闻广博,善于选取其中精要,穷尽心思研究经世之学,名声很大。多次升迁后担任内阁学士,充任经筵讲官。每次当值侍奉皇上时,有什么见解,他都全部陈述出来毫无隐瞒,圣祖皇帝很器重他。康熙十九年夏天,遭遇大旱灾,(皇上)命李天馥和大学士明珠会同三法司审查复核囚犯,有值得同情或证据不全有所怀疑的罪囚,都按照最末一等替他们减刑。不久(李天馥)升任户部侍郎,又调到吏部任职。他拒绝一切馈赠贿赂,性情严峻,不徇私情,(人们)称赞他考核官吏政绩时非常公平。康熙二十七年,升任工部尚书。河道总督靳辅建议修筑高家堰重要堤防,约束黄河水道使之从清口流出,停止疏通海口;于成龙主张疏通下河(入海口)。皇上召两人进京入宫问询,(两人)仍然各自坚持自己的说法,(皇上)将此事下达给朝中大臣详细讨论,李天馥认为下河海口应当疏通,高家堰重堤应该停止修筑,皇上认为李天馥说得对。李天馥曾先后在刑部、兵部、吏部任职。康熙三十一年,被授予武英殿大学士。皇上说:“机密的事务责任重大,不能任用喜欢多事的人。李天馥为人老成,清廉谨慎,学问品行都很优秀,我知道他一定不会生事。”康熙三十二年,(李天馥)因为母亲去世而回到原籍,皇上赐给他亲笔书写的“贞松”匾额,用大儒的学识勉励他;又说:“李天馥侍奉我三十多年,不曾有过过失。三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命令(有关部门)把李天馥担任的官职暂时空缺起来,等他守孝期满回来。”康熙三十四年,李天馥服丧将满,(朝廷)起用他担任先前的官职,进入内阁处理政事。皇上亲征厄鲁特,平定北方大漠,战争刚刚停止,天馥致力于清静和平,让老百姓能够得到休整。他曾说:“变法不如守法。奉行现成的法规制度,严格实施,不偏移一丝一毫,才是我报效国家朝廷的方法啊。”康熙三十八年,李天馥去世,谥号为“文定”。李天馥在位时,注重人才,曾响应皇上诏令举荐彭鹏、陆陇其、邵嗣尧,(这些人)最终都成为名臣。(李天馥)担任学士时,冬月审查复核囚犯,有一名知县李方广犯罪被判处死刑,李天馥说这个人有才华,得以暂缓处决,不久就因为遇上大赦而被免除死刑。刑部的囚犯很多人(因为监狱条件恶劣)死在狱中,李天馥筹集建造房屋的材料,为囚犯建造了更多牢舍,根据罪行的轻重让他们分别住在不同的牢房里,存活下来的囚犯很多。李天馥侍奉父母很孝顺,在服丧期间在父母墓旁搭盖茅屋守墓,有一双白燕飞来,不离开,人们称他守墓的茅屋为“白燕庐”。他的儿子李孚青,考中进士,担任编修的官职。父亲去世后服丧而回乡,不再出来做官。11、1.(1)穆:和畅,美好(2)差:稍微(3)恨:遗憾,不满意(4)屈:使动用法,使(她)理屈,使(她)屈服2.当初,同郡人张玄的妹妹也有才能品性,嫁给了顾氏,张玄常常称赞她,认为她和谢道韫不相上下。3.D4.谢安为谢道韫的诗句感到高兴,因为她的诗句传神地写出了大雪纷飞的景象,很有意蕴,而谢朗的诗句却没有这种效果。柳絮被风一吹,纷纷扬扬,这样形容雪花飘飞,有着美好的意境,而盐虽白,色如雪,却不能在空中飘舞。5.①有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有文学才华;②聪明有见识,能言善辩;③遇事临危不惧,从容镇定;④娴雅脱俗,风致不凡。【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解释重点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审清题干要求,然后联系上下文,来分析确定词语的意思。(1)“吉甫作颂,穆如清风”句意为:吉甫作歌赠穆仲,乐声和美如清风一样。故“穆”译为“和畅,美好”;(2)“散盐空中差可拟”句意为: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故“差”可译为“稍微、差不多”;(3)“汝何恨也”句意为:你为何遗憾呢?故“恨”译为“遗憾,不满意”;(4)“客不能屈”句意为:客人不能使她理屈。故“屈”译为“使动用法,使……理屈,使……屈服”。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中的关键词:才质,才能品性;适,女子出嫁;每,常常;敌,相当,匹敌。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要求,如本题“对下列两句中“乃”字的用法和意义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第一句中的“乃”强调某一行为或事实出人意料,可译为“竟然”:这句话可理解为:“没有料到天地之间竟然还有像王凝之这样的人”;第二句中“乃”的理解,要联系上下文语境去分析,根据语境:没过多久乱兵追上来了,谢道韫亲手杀了几个乱兵之后,才被俘虏。因而“乃"在此处作副词,可译为“才"“这才",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然后锁定答题区间,联系上下文,来分析概括得出答案。本题中要求分析谢安对谢朗的“散盐空中差可拟”未作赞赏,独为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而感到高兴,这是为什么?作答本题,重点是回答为什么唯独谢道韫的回答能够获得谢安的赞赏,而谢朗的回答却不能。可以结合生活感受,从柳絮飘扬与雪花飘飞的情景相似人手进行分析。谢安为谢道韫的诗句感到高兴,因为她的诗句传神地写出了大雪纷飞的景象,很有意蕴,而谢朗的诗句却没有这种效果。柳絮被风一吹,纷纷扬扬,这样形容雪花飘飞,有着美好的意境,而盐虽白,色如雪,却不能在空中飘舞。5.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作答本题,要认真阅读全文,对文章内容进行逐段归纳。第一段侧重表现谢道韫的文学才华;第二段侧重表现她有思想,有见解,能言善辩;第三段表现她临危不惧,从容镇定;最后一段进一步总结她高雅的风致。故答案归纳为:①有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有文学才华;②聪明有见识,能言善辩;③遇事临危不惧,从容镇定;④娴雅脱俗,风致不凡。【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王凝之的妻子姓谢,字道韫,是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她聪明,有见识,有才华,能言善辩。叔父谢安曾经问她:“《毛诗》哪句最好?”谢道韫回答说:“是《大雅烝民》中的‘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谢安说她有高雅的人的深刻见地。一次,谢安把家人聚在一起,不一会儿,雪下得紧了,谢安问:“这大雪像什么呢?”谢安哥哥的儿子谢朗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谢安非常高兴。谢道韫刚嫁给王凝之时,回家,很不高兴。谢安说:“王郎是王逸少的儿子,并不差,你还遗憾什么?”谢道韫回答说:“我们家里叔父有阿大、中郎,一群堂兄弟又有封、胡、羯、末,没有想到天地间竟然有王郎这样的人。”封指谢韶,胡指谢朗,羯指谢玄,末指谢川,这都是他们的小名。她又曾讥笑谢玄学业没有进步,说:“是因为俗务烦心呢,还是因为天资有限?”王凝之的弟弟王献之曾经与客人讨论切磋问题,将要理屈词穷了,谢道韫叫婢女告诉王献之说:“想替小弟解围。”于是放置青绫屏障把自己遮挡起来,申述王献之前面的议论,客人不能使她理屈。等到后来遭受孙恩作乱,她的行动一如既往,不久听说丈夫和几个儿子已经被孙恩杀害,就命令婢女抬着轿子拿着刀出门突围。乱兵一会儿就追上来了,谢道韫亲手杀了几个乱兵,才被俘虏。她的外孙刘涛当时才几岁,孙恩又想杀害他,谢道韫说:“这事出在王家,与其他家族的人有什么关系?一定要这么做的话,宁可先杀了我。”孙恩虽然歹毒残暴,也因谢道韫的大义凛然而折服,改容相待,于是没有杀刘涛。自此以后谢道韫居住在会稽,家中没有一件事情不是严谨而有法度的。太守刘柳听到她的名声,请求和她讨论切磋。谢道韫平素知道刘柳的名声,就插起发髻,坐在帐中的素褥上,刘柳敛容肃敬,系好佩带,到别榻拜访放。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