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联网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研究项目_第1页
车联网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研究项目_第2页
车联网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研究项目_第3页
车联网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研究项目_第4页
车联网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研究项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车联网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研究项目TOC\o"1-2"\h\u4484第1章引言 3181911.1车联网技术背景 3300901.2研究目的与意义 327886第2章车联网技术概述 4280842.1车联网技术定义与分类 4103062.2车联网关键技术简介 4115012.3车联网发展历程与现状 5280第3章车联网通信技术 583183.1V2X通信技术 5264433.1.1概述 5311973.1.2V2V通信技术 5193043.1.3V2I通信技术 6164973.1.4V2P通信技术 6215153.1.5V2N通信技术 6291923.2专用短程通信技术 6150773.2.1概述 6123543.2.2技术特点 6304593.2.3应用场景 6108383.3车载网络技术 6178923.3.1概述 6117213.3.2常见车载网络协议 6297233.3.3技术发展趋势 724084第4章车联网平台与架构 711704.1车联网平台架构设计 7210694.1.1物理架构 766994.1.2网络架构 744334.1.3应用架构 7229894.2车联网平台功能模块 7266254.2.1数据采集模块 7292144.2.2数据传输模块 8129364.2.3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 877364.2.4应用服务模块 8145424.2.5用户接口模块 8252924.3车联网平台发展趋势 8326404.3.1平台化 83984.3.2智能化 8149314.3.3安全性 8155914.3.4标准化 8126574.3.5互联化 95686第5章车联网安全与隐私保护 9151475.1车联网安全威胁与挑战 9172005.1.1安全威胁 9134165.1.2挑战 9151285.2车联网安全防护技术 9300625.2.1加密技术 97465.2.2认证技术 10281405.2.3防火墙技术 10224485.2.4入侵检测与防御技术 10108745.2.5安全协议 1042395.3车联网隐私保护策略 10222425.3.1数据匿名化 1077765.3.2差分隐私 10112515.3.3零知识证明 10319395.3.4数据脱敏 10278225.3.5用户授权与访问控制 1018699第6章智能网联汽车技术 10302166.1自动驾驶技术 1055106.1.1环境感知技术 11157716.1.2决策规划技术 119916.1.3控制执行技术 11161206.1.4自动驾驶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挑战 11183496.2车载传感器技术 1152456.2.1车载传感器类型及原理 11313466.2.2车载传感器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应用 1181496.2.3车载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挑战 11134596.3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趋势 1119416.3.15G通信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应用 11151216.3.2大数据与云计算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作用 11149856.3.3车联网安全与隐私保护 11204926.3.4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的构建与发展 1128340第7章车联网与大数据分析 11256857.1车联网数据采集与处理 112787.1.1数据采集 1168107.1.2数据处理 1211877.2车联网大数据分析技术 12207267.2.1数据挖掘 125467.2.2机器学习 12194287.2.3深度学习 12142757.3车联网大数据应用案例 12137967.3.1交通拥堵预测与疏导 12242427.3.2车辆故障预警 133557.3.3智能驾驶辅助 13281457.3.4车联网保险 1326260第8章车联网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 13197668.1智能交通系统概述 13177598.2车联网在智能交通中的作用 13163008.3车联网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案例 1413208第9章车联网政策与标准 14199109.1国内外车联网政策法规 145389.1.1国内车联网政策法规 14282829.1.2国外车联网政策法规 1460039.2车联网标准化进程 15296119.2.1国内车联网标准化进程 15136439.2.2国际车联网标准化进程 1567919.3车联网政策与标准发展趋势 1596439.3.1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15266579.3.2标准体系日益完善 15306699.3.3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 15316329.3.4安全与隐私保护成为关注焦点 1528704第10章车联网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15265110.1车联网技术发展趋势 151167310.2车联网产业发展趋势 16844710.3车联网应用前景与挑战 162217110.4车联网未来发展展望 16第1章引言1.1车联网技术背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显著。与此同时汽车数量的剧增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行车安全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车联网技术应运而生。车联网是指通过先进的通信技术和信息系统,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之间的智能互联。它融合了多种技术,如信息通信、智能控制、大数据处理等,为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1.2研究目的与意义(1)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车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分析车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自动驾驶、车辆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应用现状,为我国车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2)研究意义①推动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车联网技术是实现智能交通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对车联网技术的研究,有助于提高交通效率,降低交通发生率,缓解城市拥堵问题。②促进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车联网技术为自动驾驶提供了重要支撑,通过对车联网技术的研究,有助于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进步,提高驾驶安全性。③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车联网技术涉及多个领域,如通信、电子、软件等,研究车联网技术将对这些产业链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④提高车辆信息服务水平。车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车辆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为用户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服务,提高出行体验。⑤为国家政策制定提供依据。通过对车联网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的研究,为国家在车联网领域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第2章车联网技术概述2.1车联网技术定义与分类车联网,即车载网络,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的实时信息交换和共享,以提高道路运输效率、保障行车安全、减少能源消耗和减轻交通污染为目标的技术体系。车联网技术可分为以下几类:(1)车辆感知技术:主要包括车载传感器、摄像头、雷达等设备,用于实时采集车辆运行状态、周边环境及道路信息。(2)数据通信技术:包括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的通信技术,如专用短程通信(DSRC)、蜂窝网络通信(LTE/5G)、WiFi等。(3)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主要包括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用于处理和分析车辆感知数据、通信数据等。(4)智能控制技术:通过对车辆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结合数据处理结果,实现对车辆的智能控制,如自动驾驶、自适应巡航等。2.2车联网关键技术简介(1)车辆感知技术:主要包括车载传感器技术、摄像头技术、雷达技术等。车载传感器可实时监测车辆运行状态,如速度、加速度、转向等;摄像头和雷达用于检测周边环境和道路状况,为驾驶辅助系统提供数据支持。(2)数据通信技术:车联网数据通信技术包括专用短程通信(DSRC)、蜂窝网络通信(LTE/5G)、WiFi等。DSRC技术主要用于车与车、车与路之间的短距离通信;蜂窝网络通信和WiFi技术则适用于长距离通信,实现车与互联网的连接。(3)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车联网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包括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大数据分析技术用于挖掘车辆感知数据、通信数据中的有价值信息;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数据的深度学习,实现智能决策和控制;云计算技术为车联网提供数据存储、计算和资源共享能力。(4)智能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技术通过对车辆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结合数据处理结果,实现对车辆的智能控制。如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辅助、自动泊车等功能。2.3车联网发展历程与现状车联网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阶段:(1)起步阶段(20002010年):主要以车载信息服务为主,如导航、娱乐等功能。(2)快速发展阶段(20112015年):车联网技术逐步向安全、效率等领域拓展,如碰撞预警、自适应巡航等。(3)智能网联阶段(2016年至今):车联网技术向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方向发展,实现车辆与交通环境的深度融合。目前我国车联网技术已取得显著成果,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如标准体系不完善、产业链协同不足、关键技术有待突破等问题。在政策推动和市场驱动下,我国车联网产业正逐步走向成熟,未来发展前景广阔。第3章车联网通信技术3.1V2X通信技术3.1.1概述V2X(VehicletoEverything)通信技术是车联网的关键技术之一,指的是车载终端与周围环境中的车辆、行人、基础设施和网络等实体进行信息交互的过程。V2X通信技术包括V2V(VehicletoVehicle)、V2I(VehicletoInfrastructure)、V2P(VehicletoPedestrian)和V2N(VehicletoNetwork)等多种通信模式。3.1.2V2V通信技术V2V通信技术主要通过车载终端之间的直接通信实现车与车之间的信息交互。其关键技术包括无线通信协议、车辆定位、数据融合和碰撞预警等。3.1.3V2I通信技术V2I通信技术是指车载终端与路侧基础设施(如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等)进行信息交互的技术。其主要应用场景包括智能交通系统、动态导航和交通管理等方面。3.1.4V2P通信技术V2P通信技术是指车载终端与行人之间的通信技术,通过该技术可以实现行人检测、预警和避让等功能,有效提高道路安全性。3.1.5V2N通信技术V2N通信技术是指车载终端与网络进行信息交互的技术,为车辆提供实时交通信息、远程诊断和多媒体娱乐等服务。3.2专用短程通信技术3.2.1概述专用短程通信技术(DSRC)是为车联网应用设计的无线通信技术,具有传输速率高、时延低、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3.2.2技术特点DSRC技术在通信距离、传输速率、抗干扰功能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适用于车辆密集、高速移动的环境。3.2.3应用场景专用短程通信技术主要应用于车辆编队行驶、交叉路口碰撞预警、车辆远程监控等领域。3.3车载网络技术3.3.1概述车载网络技术是指将车辆内部的各种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通过总线连接起来,实现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的技术。3.3.2常见车载网络协议车载网络技术涉及多种协议,如CAN(ControllerAreaNetwork)、LIN(LocalInterconnectNetwork)、FlexRay和MOST(MediaOrientedSystemsTransport)等。3.3.3技术发展趋势车载网络技术正朝着高速、高可靠性和低时延方向发展,以满足未来智能网联汽车的需求。车载网络技术还将与V2X通信技术相结合,实现车内外网络的融合,为智能交通和自动驾驶提供支持。第4章车联网平台与架构4.1车联网平台架构设计车联网平台架构设计是车联网技术实施的核心,其旨在构建一个高效、稳定、可扩展的系统框架。本节将从车联网平台的物理架构、网络架构和应用架构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4.1.1物理架构物理架构主要包括感知层、传输层和处理层。感知层负责车辆信息的采集,主要包括车载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传输层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技术,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云之间的数据传输;处理层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为上层应用提供支持。4.1.2网络架构车联网网络架构主要包括车际网络、车云网络和车内网络。车际网络实现车与车之间的通信,支持车辆协同行驶;车云网络实现车与云之间的连接,为车辆提供远程监控、诊断等服务;车内网络则负责车辆内部设备之间的通信,提高车辆智能化水平。4.1.3应用架构应用架构主要包括车辆应用、交通应用和信息服务应用。车辆应用主要包括驾驶辅助、自动驾驶等功能;交通应用主要包括智能交通管理、拥堵缓解等功能;信息服务应用则提供导航、娱乐、紧急救援等多元化服务。4.2车联网平台功能模块车联网平台功能模块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传输模块、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应用服务模块和用户接口模块。4.2.1数据采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负责收集车辆运行过程中的各类数据,包括车辆状态、环境感知、驾驶员行为等。数据采集模块是车联网平台的基础,其准确性、实时性对整个系统功能具有重要影响。4.2.2数据传输模块数据传输模块负责将采集到的数据实时传输至车联网平台。传输过程中,需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安全性和低延迟。目前常用的数据传输技术包括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4.2.3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负责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信息,为上层应用提供支持。主要包括数据预处理、数据融合、数据挖掘等环节。4.2.4应用服务模块应用服务模块根据用户需求,提供相应的车联网应用服务。包括但不限于驾驶辅助、自动驾驶、智能交通管理、信息服务等功能。4.2.5用户接口模块用户接口模块为用户提供与车联网平台交互的界面,包括车载显示屏、手机APP、网页等。用户可以通过用户接口模块获取车辆信息、控制车辆设备、享受车联网服务。4.3车联网平台发展趋势车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车联网平台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4.3.1平台化车联网平台将逐渐向平台化方向发展,实现多厂商、多车型、多应用的兼容和整合,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4.3.2智能化车联网平台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车辆、交通和信息服务的高度智能化,提高驾驶安全和效率。4.3.3安全性车联网技术的普及,平台安全性将成为关注重点。未来车联网平台将加大安全技术研发,保证用户隐私和行车安全。4.3.4标准化为促进车联网产业健康发展,相关标准将逐步完善。车联网平台将遵循标准化规范,实现设备、数据和应用的无缝对接。4.3.5互联化车联网平台将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云的全面互联,推动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发展。同时跨行业合作将不断加强,为用户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第5章车联网安全与隐私保护5.1车联网安全威胁与挑战车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安全威胁和挑战。本节主要分析车联网面临的安全问题及其挑战。5.1.1安全威胁(1)信息篡改:攻击者通过篡改车联网中的信息,可能导致车辆行驶异常,甚至发生交通。(2)数据泄露:车联网中的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可能遭受窃取,导致用户隐私泄露。(3)拒绝服务攻击:攻击者通过发送大量无效请求,使车联网系统瘫痪,影响正常服务。(4)恶意软件:攻击者通过植入恶意软件,控制车辆或窃取敏感信息。(5)车辆控制系统漏洞:车辆控制系统可能存在漏洞,攻击者利用这些漏洞对车辆进行远程控制。5.1.2挑战(1)车联网架构复杂:车联网涉及多种网络技术,如V2X、4G/5G等,安全防护难度大。(2)安全标准不统一:车联网安全标准尚不完善,导致安全防护措施难以有效实施。(3)海量设备接入:车联网中的设备数量庞大,安全防护压力增大。(4)实时性要求高:车联网应用场景对实时性要求较高,安全防护措施需要在保证实时性的前提下进行。5.2车联网安全防护技术为应对车联网面临的安全威胁,本节介绍几种车联网安全防护技术。5.2.1加密技术采用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相结合的方式,保障车联网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5.2.2认证技术采用数字签名、身份认证等技术,保证车联网中各实体的身份真实性。5.2.3防火墙技术在车联网系统中部署防火墙,对非法访问和恶意攻击进行有效拦截。5.2.4入侵检测与防御技术实时监测车联网系统,发觉并阻止恶意攻击行为。5.2.5安全协议制定统一的安全协议,规范车联网数据传输和交互过程,提高系统安全性。5.3车联网隐私保护策略车联网中的隐私保护是用户关注的重点问题,本节提出以下隐私保护策略。5.3.1数据匿名化对车联网中的敏感数据进行匿名化处理,降低用户隐私泄露风险。5.3.2差分隐私引入差分隐私机制,允许用户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共享数据。5.3.3零知识证明利用零知识证明技术,实现车联网中各实体之间的身份认证,避免泄露敏感信息。5.3.4数据脱敏对车联网中的数据进行脱敏处理,保证在不影响使用的前提下,保护用户隐私。5.3.5用户授权与访问控制实施严格的用户授权和访问控制策略,保证用户隐私数据的安全。第6章智能网联汽车技术6.1自动驾驶技术自动驾驶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其目标是通过车载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机构等装置,实现对车辆的自主控制,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自动驾驶技术按照SAEInternational的定义,可分为05级,从完全人工驾驶到完全自动化驾驶。当前,我国在自动驾驶技术领域已取得一定成果,包括环境感知、决策规划、控制执行等方面的研究。本节将重点探讨以下内容:6.1.1环境感知技术6.1.2决策规划技术6.1.3控制执行技术6.1.4自动驾驶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挑战6.2车载传感器技术车载传感器是智能网联汽车获取外部环境信息的关键设备,对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车载传感器种类繁多,包括雷达、激光雷达、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等。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车载传感器技术:6.2.1车载传感器类型及原理6.2.2车载传感器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应用6.2.3车载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挑战6.3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趋势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受到我国和企业的高度重视。本节将分析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6.3.15G通信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应用6.3.2大数据与云计算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作用6.3.3车联网安全与隐私保护6.3.4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的构建与发展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在自动驾驶、车载传感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在未来发展中,我国应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加快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进程。第7章车联网与大数据分析7.1车联网数据采集与处理车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通过将车辆与网络相连接,实现了车辆之间、车辆与路侧基础设施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海量的数据。本节主要讨论车联网数据的采集与处理。7.1.1数据采集车联网数据采集主要包括车内数据、车外数据和用户数据三个方面。车内数据包括车辆的行驶状态、故障信息、能耗等;车外数据涉及道路状况、交通信号、天气信息等;用户数据则包括用户的驾驶行为、导航需求等。数据采集方式主要有传感器、摄像头、GPS定位等。7.1.2数据处理车联网数据处理主要包括数据预处理、数据清洗、数据融合等步骤。数据预处理旨在去除原始数据中的噪声和异常值,提高数据质量;数据清洗则是对数据进行筛选、去重和补全;数据融合则是将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数据集,便于后续分析。7.2车联网大数据分析技术车联网大数据分析技术主要包括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这些技术通过对车联网数据的分析,发觉数据中的规律和关联,为车联网应用提供支持。7.2.1数据挖掘数据挖掘技术在车联网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关联规则挖掘、聚类分析、分类预测等。关联规则挖掘可以发觉不同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如拥堵路段与交通的关系;聚类分析可以将相似数据分为一类,如根据驾驶行为将驾驶员分为不同群体;分类预测则可以对未来的交通状况、车辆故障等进行预测。7.2.2机器学习机器学习技术在车联网中主要用于构建智能模型,实现对交通状况、驾驶行为等复杂关系的预测。常见的机器学习算法有支持向量机、决策树、随机森林等。7.2.3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技术通过构建多层神经网络,实现对车联网数据的高层次特征提取和智能分析。在车联网领域,深度学习已成功应用于车辆识别、交通标志识别、驾驶行为识别等方面。7.3车联网大数据应用案例车联网大数据在交通管理、智能驾驶、车辆维修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列举几个典型应用案例。7.3.1交通拥堵预测与疏导利用车联网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历史交通数据进行挖掘,发觉拥堵规律,预测未来拥堵时段和路段,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实现智能疏导。7.3.2车辆故障预警通过对车辆历史故障数据的分析,构建故障预测模型,实时监测车辆状态,提前发觉潜在故障,为驾驶员提供预警信息。7.3.3智能驾驶辅助结合车联网数据,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实现对周边环境的感知,为驾驶员提供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等辅助功能,提高驾驶安全性。7.3.4车联网保险通过对驾驶员驾驶行为的分析,实现个性化保险定价,为保险公司提供风险评估依据,促进保险行业的发展。(本章完)第8章车联网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8.1智能交通系统概述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简称ITS)是指通过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手段,对传统的交通系统进行改造,实现交通信息的全面感知、实时传输与智能处理,以提高交通安全性、效率性和舒适性的一种新型交通系统。智能交通系统主要包括交通信息采集、交通信息处理、交通控制与管理、智能车辆与智能交通设施等关键技术。8.2车联网在智能交通中的作用车联网作为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车载设备、路侧设备、行人及交通管理平台等要素相互连接,为智能交通系统提供了实时、准确、全面的数据支持。车联网在智能交通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交通安全:车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车辆之间的实时通信,提前预警潜在的安全隐患,降低交通发生的概率。(2)优化交通流量:车联网技术通过对交通信息的实时采集与分析,为交通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实现交通流量的优化分配。(3)减少交通拥堵:车联网技术能够实时监测交通状况,为出行者提供最优路线规划,缓解交通拥堵问题。(4)降低能耗与污染:车联网技术有助于提高交通效率,减少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能耗与排放,对环境保护具有积极作用。8.3车联网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案例以下为车联网在智能交通中的一些典型应用案例:(1)智能导航与路线规划:车联网技术可以为驾驶者提供实时交通信息,根据交通状况、出行需求等因素为驾驶者制定最优行驶路线。(2)车辆远程监控与诊断:通过车联网技术,车辆可以实时传输车辆运行状态、故障信息等数据,为维修保养、故障预警等提供支持。(3)自动驾驶技术:车联网技术为自动驾驶提供实时交通信息、道路状况等数据,是实现自动驾驶的关键技术之一。(4)智能停车系统:车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停车场的实时监控,为驾驶者提供空闲停车位信息,提高停车效率。(5)交通信号控制:车联网技术可以根据实时交通流量,调整交通信号灯配时,提高路口通行效率。(6)紧急救援与安全预警:车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车辆之间的紧急救援信息传递,提高救援效率,同时为驾驶者提供安全预警服务。通过以上应用案例,可以看出车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提高交通系统的安全、效率、舒适性和环保性提供了有力支持。第9章车联网政策与标准9.1国内外车联网政策法规车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本节主要介绍国内外车联网政策法规的发展现状。9.1.1国内车联网政策法规我国高度重视车联网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推动车联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主要政策包括:《关于积极推进车联网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等。国家相关部门还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和管理办法,为车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制保障。9.1.2国外车联网政策法规国外发达国家同样重视车联网产业的发展,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推动车联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例如,美国发布了《智能交通系统战略规划》等政策,欧洲则制定了《欧洲车联网行动计划》等。9.2车联网标准化进程标准化是车联网技术发展的重要保障,本节主要介绍车联网标准化进程。9.2.1国内车联网标准化进程我国车联网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成立了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