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词赏析必刷常考练习题汇编一.选择题1.阅读下面两首古代诗歌,完成问题。甲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乙天净沙•春元•白朴古道春山暖日和风,阑干①楼阁帘栊②,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③。【注释】①阑干:栏杆。②帘栊:窗户上的帘子。③飞红:落花飞舞的花瓣。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两诗都借富有季节特点的景物抒情,甲诗表达秋日思乡之苦,乙诗抒发对春天的喜爱。 B.甲诗通过写马瘦衬托人之瘦,从而体现人之清贫、路途跋涉之艰辛、背井离乡之愁苦。 C.乙诗采用由近及远的写景顺序,描绘了一幅微风和煦、暖阳明媚、鸟鸣花飞的春景图。 D.甲诗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衬托内心悲愁,乙诗“小桥流水飞红”则营造安闲和谐的氛围。2.阅读古诗,完成问题。甲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乙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甲诗前两句由一问一答,写到眼前景色,抒写了诗人羁旅巴蜀的苦涩与无奈,寓情于景,更感凄凉孤独。 B.乙诗前两句点题,诗人客居邯郸驿馆时正值冬至节令,“影伴身”不直言孤单,却更显独处的寂寞。 C.甲、乙两诗在构思上有相同之处,都是前两句写现实中此时此地的现状,后两句想象与家人团聚时喜悦场景。 D.甲诗想象的是未来亲人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场景,乙诗想象的则是此刻亲人正在谈论挂念着自己。3.阅读下面的古诗,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这首诗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D.这首诗抓住一鹤凌云这一事物进行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体现了积极乐观人生态度。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社日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①鸡栖②半掩扉。桑柘③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注释】①豚栅(túnzhà):猪圈。②鸡栖(qī):鸡舍。③来柘(zhè):桑树和柘树,这两种树的叶子均可用来养蚕。A.本诗前两句从村居风光写起,鹅湖山这地名本身很诱人,湖的名字使人想到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 B.“半掩扉”三字暗示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古人常用“夜不闭户”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半掩”而不上锁,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 C.“桑柘影斜”,夕阳西下,树影在地越来越长,说明天色将晚。 D.本诗最后两句正面描写了人们春社表演时的热闹与欢乐场面,角度巧妙,匠心独运。5.下面对《次北固山下》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A.首联点题,写诗人舟行水上,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B.颔联写诗人在岸上所见景色,此刻诗人视野开阔,心潮澎湃。 C.颈联透露出诗人是在岁暮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在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D.尾联诗人借归雁传递家书,抒发了浓浓的故园之思。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乙】别夔州官吏①唐•刘禹锡三年楚国巴城守,一去扬州扬子津。青帐②联延喧驿步③,白头俯伛④到江滨。巫山暮色常含雨,峡水秋来不恐人。惟有《九歌》⑤词数首,里中留与赛蛮神⑥。【注释】①此诗是诗人调任之际所作。②青帐:饯别宴席所设的青色帐篷。③驿步:水驿的停船处。④白头俯伛(yǔ):年老的百姓俯身曲背。⑤《九歌》:诗人在夔州所作的九首《竹枝词》。⑥蛮神:夔州在西南边地,当地人供奉的是蛮神。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中诗人托明月以达情,表现了他对贬谪好友的关切和同情,写的深切感人。 B.乙诗三、四两句,通过写送行的场面,表现了老百姓对诗人的惜别之情。 C.甲诗“杨花落尽子规啼”和乙诗“峡水秋来不恐人”都是写景兼写时令。 D.甲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乙诗则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A.“僵”字写出诗人年迈,“卧”字写出诗人多病。 B.“僵卧孤村”又遇风雨大作,诗人为自己的处境哀叹连连。 C.“风吹雨”既照应题目中的“风雨大作”,又点明时局。 D.全诗气势豪壮,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谢公亭【唐】李白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注】①此诗为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李白在宣城时所作。②谢公亭:在安徽宣城市北。谢公亭因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曾与诗人范云在此同游并离别而得名,后世成了著名的别地。③旧游:指谢朓当年与范云同游的情景。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首次登临谢公亭之时,目睹眼前的衰败之景而心生愁情。 B.颔联:写诗人遥想谢朓与范云在此亭作别的情景,借景抒发孤寂之情。 C.颈联:写诗人见谢公亭不同季节之景,而料想此情此景应与古时相似。 D.尾联:写诗人由追思回到现实,感慨古今离愁的契合,于是作诗缅怀。二.古诗词赏析9.下面这首诗中的“水”“月”这两个意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写出你的探究结果。客发苕溪①(清)叶燮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②归帆趁疾流。忽讶船窗送吴语③,故山月已挂船头。【注】①苕溪:水名,在今浙江省北部,流经湖洲(今浙江吴兴)入太湖。②容易:指船趁着疾速的顺水飞驰。③吴语:吴地方言,这里指乡音。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1)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潼关风景有什么特点?(2)请赏析“山入潼关不解平”中“不解”的表达效果。1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甲】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乙】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①间。借问梅花何处落②,风吹一夜满关山。【注】①戍楼:军营城楼。②梅花何处落:此句一语双关,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曲《梅花落》。这里将曲调《梅花落》拆用,嵌入“何处”两字,从而构思成一种虚景。(1)对这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中不知何处而来的芦管声,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B.【甲】诗中的“一夜征人尽望乡”,表达了“征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C.两首诗都是边塞诗,都描绘了一幅奇丽寥廓的塞外风光图。D.【乙】诗写冰雪消融,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意境澄澈壮阔。(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甲诗“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所展现的画面。(3)这两首诗都写月夜闻笛,感情基调有何异同?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杜十四①之②江南孟浩然荆吴③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日暮征帆④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注释]①杜十四:杜晃,排行第十四。②之:往。③荆是古代楚国的别名,在今湖北、湖南一带。吴也是古代国名,在今江苏、安徽、浙江一带。④征帆:指远行的船。(1)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从题目的“送”字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B.首句“荆吴相接”把千里之遥写得近若比邻,是诗人对友人的宽慰。C.“淼茫”一词既写了春江烟波浩渺,也写出了诗人为友人的离开而高兴。D.“天涯一望”勾画了送行者目送眺望的情态,“断人肠”点明离情别绪。(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1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探究意象作用。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明)李攀龙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1)诗歌首句“青枫”和“雨”两个意象有何作用?(2)分析尾句“白云”这一意象描写时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15.观祈雨(唐)李约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①迎龙水庙②前。朱门③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④管弦。【注释】①箫管:古代祈雨时的表演。②水庙:龙王庙。③朱门:富豪权贵之家。④咽:凝塞,使乐器发声不响。(1)本诗主要采用的写作手法,描绘了和权贵观赏歌舞两幅画面,一方是惟恐不雨,一方却“犹恐春阴”,一样“忧”,两样情,深刻揭露了尖锐的社会矛盾。(2)下列诗句与这首诗表达的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A.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B.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C.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D.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宋林升《题临安邸》)16.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从军行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①金闺②万里愁。【注释】①无那:即无奈。②金闺:华美的闺房,指代征人的妻子。(1)这首边塞诗前三句描写环境,其中“烽火城西”①“”②“”这几个词最能触发征夫的情绪。(2)这首诗的“情”与“景”是什么关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香,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1)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全用名词性词组列出九种景物,而不用动词或副词关联事物,与第四句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言简而意丰。B.《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的“登高”本为重阳节的习俗,诗歌中“强欲”二字,表现出诗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C.两首诗歌,都写秋季,但诗歌中均不着“秋”字,而巧妙地借用秋季独有的景物或活动表明时令,例如“枯藤”“西风”“登高”和“菊”。D.《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诗中以边塞征战为题材的五言律诗。(2)两首诗歌题目都有“思”字,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作者的“思”有何异同?18.阅读回答问题。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其二)刘禹锡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注释】嗾(sǒu):唤狗咬人的声音,这里是“使”的意思。(1)下列句子中不符合“自古逢秋悲寂寥”的观点的一项是A.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B.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C.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D.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2)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晴空一鹤排云上”和“数树深红出浅黄”两句所表现的秋日美景。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阅读下面两首古代诗歌,完成问题。甲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乙天净沙•春元•白朴古道春山暖日和风,阑干①楼阁帘栊②,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③。【注释】①阑干:栏杆。②帘栊:窗户上的帘子。③飞红:落花飞舞的花瓣。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两诗都借富有季节特点的景物抒情,甲诗表达秋日思乡之苦,乙诗抒发对春天的喜爱。 B.甲诗通过写马瘦衬托人之瘦,从而体现人之清贫、路途跋涉之艰辛、背井离乡之愁苦。 C.乙诗采用由近及远的写景顺序,描绘了一幅微风和煦、暖阳明媚、鸟鸣花飞的春景图。 D.甲诗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衬托内心悲愁,乙诗“小桥流水飞红”则营造安闲和谐的氛围。【答案】C【分析】《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天净沙•春》这首小令通过对春日里山、日、风、楼阁、院子、莺燕、小桥、流水、落花的描绘,呈现出一幅远景、近景、中景皆具的春意图。【解答】本题考查诗词赏析。ABD.正确。C.有误,乙诗通过对春日里山、日、风、楼阁、院子、莺燕、小桥、流水、落花的描绘,呈现出一幅远景、近景、中景皆具的春意图。“乙诗采用由近及远的写景顺序”错。故选:C。2.阅读古诗,完成问题。甲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乙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甲诗前两句由一问一答,写到眼前景色,抒写了诗人羁旅巴蜀的苦涩与无奈,寓情于景,更感凄凉孤独。 B.乙诗前两句点题,诗人客居邯郸驿馆时正值冬至节令,“影伴身”不直言孤单,却更显独处的寂寞。 C.甲、乙两诗在构思上有相同之处,都是前两句写现实中此时此地的现状,后两句想象与家人团聚时喜悦场景。 D.甲诗想象的是未来亲人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场景,乙诗想象的则是此刻亲人正在谈论挂念着自己。【答案】C【分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邯郸冬至夜思家》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了冬至夜晚作者在邯郸驿舍的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全诗语言质朴无华而韵味含蓄,构思精巧别致,运用想象等手法,表现出淡淡的思乡之愁以及浓浓的怀亲之意。【解答】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意思是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诗人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不是想象与家人团聚时喜悦场景。故选:C。3.阅读下面的古诗,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这首诗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D.这首诗抓住一鹤凌云这一事物进行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体现了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答案】C【分析】《秋词》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议论,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后两句写景,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解答】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ABD.正确。C.有误,《秋词》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有误。故选:C。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社日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①鸡栖②半掩扉。桑柘③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注释】①豚栅(túnzhà):猪圈。②鸡栖(qī):鸡舍。③来柘(zhè):桑树和柘树,这两种树的叶子均可用来养蚕。A.本诗前两句从村居风光写起,鹅湖山这地名本身很诱人,湖的名字使人想到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 B.“半掩扉”三字暗示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古人常用“夜不闭户”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半掩”而不上锁,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 C.“桑柘影斜”,夕阳西下,树影在地越来越长,说明天色将晚。 D.本诗最后两句正面描写了人们春社表演时的热闹与欢乐场面,角度巧妙,匠心独运。【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解答】ABC.正确;D.有误,这首诗最后两句“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从侧面描写了春社散后,人们纷纷扶着醉倒的同伴回家的情景。这种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描绘村民的欢乐和放松,间接展现了春社活动的热闹和欢乐氛围。故选:D。5.下面对《次北固山下》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A.首联点题,写诗人舟行水上,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B.颔联写诗人在岸上所见景色,此刻诗人视野开阔,心潮澎湃。 C.颈联透露出诗人是在岁暮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在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D.尾联诗人借归雁传递家书,抒发了浓浓的故园之思。【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诗词赏析。根据积累作答。【解答】ACD.正确;B.有误,颔联写景的观察立足点在船上,并非“在岸上所见景色“。故选:B。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乙】别夔州官吏①唐•刘禹锡三年楚国巴城守,一去扬州扬子津。青帐②联延喧驿步③,白头俯伛④到江滨。巫山暮色常含雨,峡水秋来不恐人。惟有《九歌》⑤词数首,里中留与赛蛮神⑥。【注释】①此诗是诗人调任之际所作。②青帐:饯别宴席所设的青色帐篷。③驿步:水驿的停船处。④白头俯伛(yǔ):年老的百姓俯身曲背。⑤《九歌》:诗人在夔州所作的九首《竹枝词》。⑥蛮神:夔州在西南边地,当地人供奉的是蛮神。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中诗人托明月以达情,表现了他对贬谪好友的关切和同情,写的深切感人。 B.乙诗三、四两句,通过写送行的场面,表现了老百姓对诗人的惜别之情。 C.甲诗“杨花落尽子规啼”和乙诗“峡水秋来不恐人”都是写景兼写时令。 D.甲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乙诗则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答案】D【分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心之情。《别夔州官吏》则通过描写饯别场面的热闹,流露出夔州官吏和百姓的依依不舍之情。【解答】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ABC.正确;D.有误,“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乙诗内容不符。故选:D。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A.“僵”字写出诗人年迈,“卧”字写出诗人多病。 B.“僵卧孤村”又遇风雨大作,诗人为自己的处境哀叹连连。 C.“风吹雨”既照应题目中的“风雨大作”,又点明时局。 D.全诗气势豪壮,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诗歌赏析、词语赏析。词句赏析的考查内容包括:品味关键字词(含义、作用、艺术效果等);“诗眼”(诗词中能提挈全篇、提升形象、提炼主题、揭示主旨和艺术内蕴、表现诗人感情的“字眼”)分析;欣赏关键句子(含义、色彩、效果等);整体语言风格赏析(特点、风格、境界等)。其中,以炼字、炼句的赏析型题为主。字词句分析时除了要考虑词性、句式等,还要结合思想情感及表达技巧等。【解答】ACD.正确;B.有误,根据首句中的“不自哀”可知,作者并没有为自己的处境哀叹;故选:B。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谢公亭【唐】李白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注】①此诗为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李白在宣城时所作。②谢公亭:在安徽宣城市北。谢公亭因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曾与诗人范云在此同游并离别而得名,后世成了著名的别地。③旧游:指谢朓当年与范云同游的情景。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首次登临谢公亭之时,目睹眼前的衰败之景而心生愁情。 B.颔联:写诗人遥想谢朓与范云在此亭作别的情景,借景抒发孤寂之情。 C.颈联:写诗人见谢公亭不同季节之景,而料想此情此景应与古时相似。 D.尾联:写诗人由追思回到现实,感慨古今离愁的契合,于是作诗缅怀。【答案】A【分析】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写谢朓、范云当年离别之地犹在,目睹此处景物不免生愁;颔联浑括地写出了谢公死后亭边的景象,以青天、明月、空山、碧水构成开阔而又带有寂寞意味的境界;颈联描绘谢公亭春秋两季佳节良宵的景物,其中寓有怀古情思;尾联写在缅怀遐想中,似乎依稀看到了古人的风貌。全诗表现了作者对人间友情的珍视,也表现了李白美好的精神追求和高超的志趣情怀。【解答】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A.有误,不是“衰败之景”,诗人每次目睹这里的景物,都不免生愁,谢朓、范云当年离别之处犹在,今天每睹此处景物则不免生愁,此处的“愁”是指诗人思念故人而恨不见,度今日而觉孤独,乃至由谢朓的才华、交游、遭遇,想到自己的受谗遭妒,蕴藉深沉;BCD.正确。故选:A。二.古诗词赏析9.下面这首诗中的“水”“月”这两个意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写出你的探究结果。客发苕溪①(清)叶燮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②归帆趁疾流。忽讶船窗送吴语③,故山月已挂船头。【注】①苕溪:水名,在今浙江省北部,流经湖洲(今浙江吴兴)入太湖。②容易:指船趁着疾速的顺水飞驰。③吴语:吴地方言,这里指乡音。【答案】诗人以“水”来比喻自己的思乡愁绪,所以,“水”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笔下的“月”是故乡的月,月挂船头表明已来到家乡,所以,“月”表现了诗人回到家乡的惊喜之情。【分析】这首诗是一首别具一格的思乡诗。首联已思乡之愁写起,水急船速实乃归乡情切写照;尾联通过描写渐近故乡的所闻所见,抒发诗人的惊喜之情。【解答】本题考查诗歌意象。根据“客心如水水如愁”的意思游子的思乡愁绪像眼前这苕溪的水一样滔滔不绝,可知,诗人以“水”来比喻自己的思乡之情。根据“故山月已挂船头”的意思故乡的高山和明月已经挂在了我的船头,可知,诗人笔下的“月”是故乡的月,是故乡的象征,这句话说明诗人已经来到了家乡,结合上句的“讶”的意思“惊讶”,可知,“月”表现了诗人回到家乡的惊喜之情。答案:诗人以“水”来比喻自己的思乡愁绪,所以,“水”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笔下的“月”是故乡的月,月挂船头表明已来到家乡,所以,“月”表现了诗人回到家乡的惊喜之情。译文:游子的思乡愁绪像眼前这苕溪的水一样滔滔不绝,河水迅疾船儿顺着水流往前疾驰。忽然听到船窗外传来亲切的吴地乡音,故乡的高山和明月已经挂在了我的船头。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1)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潼关风景有什么特点?(2)请赏析“山入潼关不解平”中“不解”的表达效果。【答案】(1)古城高耸险峻、孤寂辽远。(2)“不解”是“不懂”“不知道”的意思,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群山的巍峨险峻,表达了诗人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分析】《潼关》是一首谭嗣同14岁时写的诗,该诗是七言绝句。当时他随父亲到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诗人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伟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这首诗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解答】(1)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理解和概括。根据诗歌前两句“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中的“终古高云簇此城”可知,古城高耸,而且“高云”是“簇”在此城,写出了潼关城的高耸险峻;“秋风吹散马蹄声”中,秋风能吹散马蹄声,极言孤寂辽远之感,因此,这两句诗描写的潼关风景的特点是:高耸险峻、孤寂辽远。(2)本题考查诗文词句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山入潼关不解平”这句诗中的“不解”一词,字面上可以理解为“不懂”或“不知道”,但在这里,诗人谭嗣同通过拟人手法,赋予了山以人的情感和思维。这样的表达,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潼关一带群山的巍峨险峻,似乎这些山并不知道何为平坦,何为艰险,只是一味地向前延伸,形成一种无穷无尽、气势磅礴的景象。更深层次地,这个“不解”也透露出诗人自身的情感和抱负。谭嗣同作为一个有着远大志向的改革者,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旧有束缚和限制的反感,他渴望能够冲破这些罗网,勇往直前,实现个性的解放和理想的追求。因此,当他看到这些似乎永远不知道何为平坦的山时,他感到了一种共鸣和激励,仿佛这些山也在告诉他:只有不断地奋斗和前进,才能达到心中的理想境地。答案:(1)古城高耸险峻、孤寂辽远。(2)“不解”是“不懂”“不知道”的意思,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群山的巍峨险峻,表达了诗人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1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甲】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乙】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①间。借问梅花何处落②,风吹一夜满关山。【注】①戍楼:军营城楼。②梅花何处落:此句一语双关,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曲《梅花落》。这里将曲调《梅花落》拆用,嵌入“何处”两字,从而构思成一种虚景。(1)对这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甲】诗中不知何处而来的芦管声,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B.【甲】诗中的“一夜征人尽望乡”,表达了“征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C.两首诗都是边塞诗,都描绘了一幅奇丽寥廓的塞外风光图。D.【乙】诗写冰雪消融,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意境澄澈壮阔。(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甲诗“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所展现的画面。(3)这两首诗都写月夜闻笛,感情基调有何异同?【答案】(1)B(2)举目远眺,回乐烽前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受降城之外蛟洁的月光一泻千里,如同深秋的寒霜遍铺大地。(3)①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征人思乡的感情。②异:高诗意境澄澈壮阔,感情哀而不伤(乐观开朗)。李诗意境寒冷凄清(愁惨),感情悲凉哀怨。【分析】《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塞上听吹笛》用明快秀丽的基调和丰富奇妙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反映了边塞生活中安详、恬静的一面。诗人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虚实交错、时空穿梭之间,把战士戍边之志与思乡之情有机地联系起来,统一起来,构成一幅奇丽寥廓、委婉动人的画卷。全诗含有思乡的情调但并不低沉,表达了盛唐时期的豪情,是边塞诗中的佳作。【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ACD.正确。B.有误,甲诗中的“一夜征人尽望乡”,表达了“征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非对战争的厌恶之情。故选:B。(2)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理解及画面描绘。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意思是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深秋白霜。作答时,抓住回乐烽“沙”“城”“月”等意象,展开合理的想象,描绘出诗人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答案不唯一,符合情境即可。示例:登楼远眺,起伏的群山上矗立着许多烽火台。回乐烽前面的沙士白得像雪一样,受降城下的月光照在地上,好像撒了一层霜。(3)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主旨。同:《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绪?“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塞上听吹笛》:在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色香洒满关山。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异:《夜上受降城闻笛》: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诗人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整体意境寒冷凄清,感情悲凉哀怨。《塞上听吹笛》: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营造出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意境澄澈壮阔,感情哀而不伤。答案:(1)B(2)举目远眺,回乐烽前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受降城之外蛟洁的月光一泻千里,如同深秋的寒霜遍铺大地。(3)①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征人思乡的感情。②异:高诗意境澄澈壮阔,感情哀而不伤(乐观开朗)。李诗意境寒冷凄清(愁惨),感情悲凉哀怨。译文: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深秋白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塞上听吹笛雪化时入侵的胡兵悄然退还,月光照着戍楼羌笛悠扬舒缓。试问那《梅花》会落向何处,它随风吹拂一夜落满了关山。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边。描绘一幅辽阔、壮美的海景图。(2)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诗人通过想象,表达了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以及对前途的乐观自信。【分析】这首诗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解答】(1)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解答本题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夸张、互文的修辞方法,写了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的壮志情怀。作者通过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答案:(1)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边。描绘一幅辽阔、壮美的海景图。(2)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诗人通过想象,表达了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以及对前途的乐观自信。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1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杜十四①之②江南孟浩然荆吴③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日暮征帆④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注释]①杜十四:杜晃,排行第十四。②之:往。③荆是古代楚国的别名,在今湖北、湖南一带。吴也是古代国名,在今江苏、安徽、浙江一带。④征帆:指远行的船。(1)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从题目的“送”字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B.首句“荆吴相接”把千里之遥写得近若比邻,是诗人对友人的宽慰。C.“淼茫”一词既写了春江烟波浩渺,也写出了诗人为友人的离开而高兴。D.“天涯一望”勾画了送行者目送眺望的情态,“断人肠”点明离情别绪。(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C(2)表达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友人离开的依依不舍之情。【分析】《送杜十四之江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作。此诗写荆州春江水涨时送别,表现对友情的诚挚。首句点明都处水乡,而相隔千里,不能相聚。第二句说送他时正值春江水涨,急流东下,别易会难。第三句感到杜君孤泊,魂梦难寻,同是天涯沦落之感,写得含蓄深长。末句遥望“天涯”,写出无限离愁。全诗写景写情,场面宏阔,已是盛唐气象。【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ABD.正确。C.有误,“淼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是描写眼前景: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故选:C。(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把握。诗中“天涯一望断人肠”的意思是:心随友人望天涯,无限思念痛断肠。“断”是截断、截开的意思。诗人遥望渐行渐远的行舟,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情如春江,汹涌澎湃。“断”字运用夸张,使人感到肝肠寸断,忧伤至极。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依依不舍之情。答案:(1)C(2)表达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友人离开的依依不舍之情。译文:荆州和吴郡是接壤的水乡,你离去的时候春天的江水正渺渺茫茫。太阳将要落山,远行的小船将要停泊在什么地方?抬眼向天的尽头望去,真让人肝肠寸断忧伤至极。1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探究意象作用。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明)李攀龙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1)诗歌首句“青枫”和“雨”两个意象有何作用?(2)分析尾句“白云”这一意象描写时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答案】(1)“青枫”和“雨”写出送别时的特定环境,用飒飒的青枫和凄凄的雨渲染凄凉萧瑟的氛围,委婉地映衬出好友离别时低回悱侧、依依不舍的感情。(2)运用拟人手法,将自己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寄托于“白云”,表达了对朋友的安慰和鼓励。【分析】《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是明代诗人李攀龙的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低沉含蓄,一往情深。前两句写送别的凄凉,虽然全是写景,更重要的是通过萧瑟秋色,体现了自己无尽的怅惘,三、四句直写,同时又以天上飘浮的白云寄托自己的情感,笔意洒脱,抒情味极浓。这其间有离别的黯然销魂,也有对友人遭贬的同情与愤慨,意在象外。【解答】(1)本题考查赏析意象。首句“青枫飒飒雨凄凄”意思是:阵阵寒风,绵绵细雨将江边青枫吹打得飒飒作响。这句诗既是对当时现场景色的真实描写,“青枫”“冷雨”点明时节——秋季,点染出凄凄秋雨中特有的迷蒙景色,又暗示离人前途的渺茫,首句奠定了凄凉的感情基调。自然界的风雨常使人联想到政治风雨,暗含了诗人对好友今后命运的担忧,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对友人前途不明的忧虑与牵挂。(2)本题考查赏析意象。“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意思是:谁会到这孤舟上可怜被放逐的你呢,只有白云一路相伴,送你到大江以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白云”人的情感,既表明了自己的思念关怀之情与“白云”同在,也用“白云”暗喻友人清高飘逸、潇洒独行的品格,字里行间饱含激励之情。一问一答,用白云代送友人渲染离别的凄凉,写出对友人的深切怜惜与不舍。答案:(1)“青枫”和“雨”写出送别时的特定环境,用飒飒的青枫和凄凄的雨渲染凄凉萧瑟的氛围,委婉地映衬出好友离别时低回悱侧、依依不舍的感情。(2)运用拟人手法,将自己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寄托于“白云”,表达了对朋友的安慰和鼓励。译文:阵阵寒风,绵绵细雨将江边青枫吹打得飒飒作响。遥看水天相接处的楚天,雨中秋色,一片迷蒙。有谁会到这孤舟上可怜被放逐的你呢,只有白云一路相伴,送你到大江以西。15.观祈雨(唐)李约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①迎龙水庙②前。朱门③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④管弦。【注释】①箫管:古代祈雨时的表演。②水庙:龙王庙。③朱门:富豪权贵之家。④咽:凝塞,使乐器发声不响。(1)本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描绘了百姓表演歌舞求雨和权贵观赏歌舞两幅画面,一方是惟恐不雨,一方却“犹恐春阴”,一样“忧”,两样情,深刻揭露了尖锐的社会矛盾。(2)下列诗句与这首诗表达的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CA.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B.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C.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D.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宋林升《题临安邸》)【答案】(1)对比百姓表演歌舞求雨(2)C【分析】《观祈雨》是唐代诗人李约的作品。这是一首悯农诗,此诗写观看祈雨的感慨。通过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水浒》中“赤日炎炎似火烧”那首著名的民歌与此诗在主题、手法上都十分接近,但二者也有所不同。民歌的语言明快泼辣,对比的方式较为直截了当;而此诗语言含蓄曲折,对比的手法比较委婉。【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手法。本诗前两句意为:旱情严重,桑树枝不生叶,土地干燥,腾起的尘土好像烟雾,人们吹奏着乐器到龙王庙前面求降雨。描写了百姓表演歌舞求雨的画面。后两句意为:富贵人家处处观赏歌舞,还怕春天的阴雨使管弦乐器受潮而发不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前面是惟恐不雨,现在却“犹恐春阴”。惟恐不雨者,是因生死攸关的生计问题。犹恐春阴者,则仅仅是怕丝竹受潮,声音哑咽而已。这样,一方是深重的殷忧与不幸,另一方却是荒嬉与闲愁。这样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农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对朱门之家荒淫生活的无比愤慨、讽刺。(2)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阅读。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诗人对农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对朱门之家荒淫生活的无比愤慨、讽刺。A.不同,句意: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此句语言朴实无华,浅显易懂,给人启迪,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在诗人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B.不同,句意: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什么是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犹唱”二字上溯历史,说明沉湎酒色的挥霍者古已有之,下照现实,揭示了当今的达官贵人像陈后主一样挥霍无度,如此下去必将亡国,表达出诗人的振聋发聩的警示,抒发了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担忧之情;C.相同,句意:豪门贵族家里酒肉多得吃不完而腐臭,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诗人描写社会上严重的贫富分化,反映了统治者醉生梦死的奢侈生活与黎民百姓饥寒交迫的残酷现实,以巨大的反差写出诗人对社会不平的愤懑,流露出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关注;D.不同,句意:西湖四周青山绵延楼阁望不见头,湖面游船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故选:C。答案:(1)对比百姓表演歌舞求雨(2)C译文:久旱无雨,桑树枝都长不出叶子来,地面异常干燥,尘土飞扬,土地好像要生烟燃烧;龙王庙前,人们敲锣打鼓,祈求龙王普降甘霖。而富贵人家却处处观赏歌舞,还怕春天的阴雨使管弦乐器受潮而发不出清脆悦耳的声音。16.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从军行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①金闺②万里愁。【注释】①无那:即无奈。②金闺:华美的闺房,指代征人的妻子。(1)这首边塞诗前三句描写环境,其中“烽火城西”①“黄昏海风秋”②“羌笛关山月”这几个词最能触发征夫的情绪。(2)这首诗的“情”与“景”是什么关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黄昏海风秋羌笛关山月(2)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了闺中妇女思念戍边丈夫、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感情。【分析】该诗歌主要写戍边将士浓郁的思乡怀亲之情。前两句叙事兼写景,但情含其中。“百尺楼”突兀于沙漠戈壁中,四顾无垠,再兼秋日“黄昏独上”,“海风”凛冽,已有空寂孤独,悲风袭人之感。第三句再以闻“羌笛”吹奏述征戍之苦的《关山月》名曲,以声写情,句首冠一“更”字,使主人公的思乡之情倍增不堪,故逼出最后一句:“无那金闺万里愁。”此结语之妙,不仅不着痕迹地由景入情,而且宕开一笔,反以妻子思“万里”外亲人之语,衬出自己之愁情,两面俱到,更显二人心心相印之深情。此诗虽写愁绪,但融景于情,境界壮阔。在诗人笔下,“百尺”高楼、迢迢“海风”“万里”“关山”,无不尽染愁绪,充分体现了主人公悲塞天地的巨大张力和强烈的感染力。【解答】(1)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意思是: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可知前三句中“烽火城西”“黄昏海风秋”“羌笛关山月”这几个词包含征夫的孤寂心境、久戍不归、思慕亲人的愁情。(2)本题考查作者景情关系。抓住诗文中的重点诗句理解作者情感即可。“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意思是: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这两句着意通过对边地环境“百尺楼”“黄昏”“海风秋”等的景物描写,点明西北边地的战斗环境,流露出戍边战士内心的愁苦。,其中“独”字又一语双关,点明其孤独的心境;“更吹羌笛关山月”意思是: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调子,更加衬出自己之愁情,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征人久戍不归、思慕亲人的愁情。答案:(1)黄昏海风秋羌笛关山月(2)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了闺中妇女思念戍边丈夫、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感情。译文: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调子,无奈这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1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香,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1)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A.《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全用名词性词组列出九种景物,而不用动词或副词关联事物,与第四句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言简而意丰。B.《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的“登高”本为重阳节的习俗,诗歌中“强欲”二字,表现出诗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C.两首诗歌,都写秋季,但诗歌中均不着“秋”字,而巧妙地借用秋季独有的景物或活动表明时令,例如“枯藤”“西风”“登高”和“菊”。D.《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诗中以边塞征战为题材的五言律诗。(2)两首诗歌题目都有“思”字,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作者的“思”有何异同?【答案】(1)D(2)二者所思相同之处在于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不同在于《天净沙•秋思》是羁旅(漂泊在外、孤独)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行军途中,因为重阳节触发的思乡之情,还饱含着对战火中亲人的思念之情。【分析】《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仅仅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还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巴音郭楞年货运从业资格证
- 2025年池州货车上岗证理论模拟考试题库
- 2024年度医院陪护人员雇佣合同3篇
- 2025废料买卖交易合同
- 2024年信用卡借款条款3篇
- 2024年度金融投资生意合作合同协议3篇
- 2025建设工程施工承包合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施工承包合同
- 2024年二次抵押借款房产合同3篇
- 2024年标准型吊车买卖合同
- 烟草企业烟草浸泡液水质维护条例
- 高中英语外研版 单词表 必修2
- 某大学中医学(专升本)学士学位考试复习题
- 工业机器人编程语言:URScript (Universal Robots):工业机器人编程基础
- 2024年公路造价师继续教育在线自测答案共科
- 2024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新教材《第三章 代数式》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2024年新青岛版(六三制)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 YC-T 591-2021 烟草行业实验室安全管理要求
- 2024(新高考2卷)英语试题详解解析 课件
- 信托公司保密管理策略
- 烟酒行转让合同范本
- 报告文学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