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无锡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习近平认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只有很好的认识和把握中国的历史文化,才能很好的认识和选择当代中国的发展特色和发展道路,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绵绵不已的民族精神和发展动力,蕴涵着今天实现中国梦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它在“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可以凝聚和打造强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习近平深刻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进行道德教育修养的“好教材”,人们通过学习把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助于“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他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耒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提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其实质就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习近平同志要求“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讲清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摘编自董根洪《论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年第9期)材料二:当下中国,伴随传统文化复兴而来的“国风热”,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正因为流行,围绕“国风热”的争论也此起彼伏,呈现为两种不同观点的角力:持正面意见的一方,认为国风之热,背后是令人热血澎湃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当代国风,不再是“土味”或“落后”的符号,而是一种传统元素再创新的文化现象,也是一股已经产生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浪潮,其对于增强文化自信乃至提升国家软实力,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持负面意见的一方,则犹疑时下各种带着商业目的、注重外在形式的传统创新,并非真正的文化复兴。而在另一些人看来,中国的时代方向在于继续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不是寻求复古。国风之辩的背后是传统之辩,而如何对待传统,是现代中国的一个核心问题。传统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当代中国,文化传统依然与日常生活交融在一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处于市场冲击和精神困境中的中国人,开始重新寻求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并以自己的方式重新诠释传统。时至今日,如当代新儒家代表学者杜维明所言,决定中国现实社会与经济生活的根本价值的,仍然是在这片土地上几千年来曾经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文化及价值观。时下,传统文化的“国风热”正通过网络风靡全球,越来越被视为中国人走向文化自信的一个象征。但也有人质疑:这种努力的结果,也无非是建立一种文化优越感,却仍与真正的文化自主性有着相当的距离。事实上,真正的自信从来不靠激情的自我标榜,而是油然而生。在此意义上,传统文化复兴,更重要的是给审美一种新的可能,给优化生活方式一种新的可能,也给人性的自由表达和价值实现一种新的可能。基于这一认识,面向未来,我们或许还需要一种“文化自然”理念,即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激活更多积极的文化自发力量,汇聚成一种良性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文化消费品,从而更大程度地形成中国文化的“自然风”,乃至“世界风”。最重要的也不是如何高调地走出去影响别人,而是中国人自己首先形成一个被公认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文化和伦理格局,普通人身在其中,都能自得其乐。唯有我们自己逐渐形成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稳定的美好生活方式,才有可能为外界所欣赏和学习,也才有可能促使他者自觉不自觉地用我们的生活方式来塑造世界。而这种“文化自然”的真正生力,依然是无数普通人的鲜活创造,如学者李零曾强调的:“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面对着有血有肉的中国生活,用中国人的语言、中国人的体验,写中国自己的历史,这是最大优势。”(摘编自董筠《传统为何异样红?“国风热”背后呈现出深层角力》)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增强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要以认识、把握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为前提。B.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益处。C.改革开放后,国人重寻传统文化来抵御市场冲击、走出精神困境,激活了文化创新。D.形成传统与现实融合的、稳定的美好生活方式,或可推动中国文化影响并塑造世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传统文化与时代的融合,前者重在方法论指导,后者提出具体的实践图景。B.中国继续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方向,与加强挖掘、阐发优秀传统文化不冲突。C.要谈“国风热”对传统文化复兴的价值,需审视它在审美、生活方式优化等方面带来的新的可能。D.曾点“暮春之说”蕴含着对人主体性的充分尊重,是中国文化“自然风”的代表,至今让人回望。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在材料一中进行论述的一项是()A.孔子: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B.商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C.韩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4.材料二运用什么方法来层层推进,提出观点?请作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鲁迅在《拿来主义》中说: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当时国民政府在欧洲办展览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罗曼·罗兰陈源罗曼·罗兰是一八六六年一月二十九日生的,本月二十九日是他六十岁的整寿,我们不能不在这一天热诚的希望这老英雄还有许多年不断的奋斗。他少年时最崇拜的音乐家是贝德芬,最景仰的诗人是莎士比亚,最倾倒的生存的大文豪是托尔斯泰。托尔斯泰在他的小册《怎样办呢?》里排斥了世人所重视的文学和艺术,在他看来,贝德芬不过是肉欲的引诱者,莎士比亚是第四流的著作家。这二十二岁的青年学生,听了他的话,好像航海的忽然失掉了罗盘。他怎样的写信给托尔斯泰,和托尔斯泰的三十八页的回信,久已成了文坛的美谈。托尔斯泰在他的回信里说明了他对于文艺的主张。无论那一样事业的动机,应当是为了爱人类,不应当为了爱事业的本身。艺术家没有这样的爱,他创造的东西不会有价值的。只有沟通人类的同感,去除人类的隔膜的作品才是真有价值的作品,只有为了坚定的信仰而牺牲一切的才是真有价值的艺术家。这些话在罗兰的心中刻下了极深的痕迹。他此后的著作几乎全有这样的动机。他还是崇拜贝德芬,他还是景仰莎士比亚,可这是因为他在贝德芬和莎士比亚的作品里面,找到托尔斯泰所没有觉到的人类爱和坚定的信仰。他爱的音乐,是音乐的美里涵有道义的意义。他爱的文艺,是文艺的美里涵有理智的光芒。非常优美的作品,不过是天才的半面。此外另有一个极不相同的侧面,“那是英雄的事业,理智的沉醉,一阵阵的大笑,求光明的热诚,在文学里面,腊培雷、莫理哀、狄特禄的法兰西;在音乐里面,因为没有更好的,我们就说蒲理渥、皮瑞的法兰西。说句老实话,我喜欢的是这一个半面;但是我并不排斥那一面”。他们是一个奋斗者,常常是孤独的奋斗者。自一八五九年起他担任了巴黎高等师范,他自己的母校的美术史的讲师,一九O三年他被任命为巴黎大学的音乐史的教授,他在一九一0年辞去了教授的职务,专心于著述。除了假期他常到意大利、德意志、瑞士旅行外,他的住家在巴黎。他结过一次婚,结果非常的不幸。巴黎某街的五层楼屋顶有两间小房子。屋子里满是书籍,从地板沿墙直堆到屋顶。混杂在里面的是朋友的相片,未完已完的稿件,贝德芬的半身像,靠窗的一张桌子,两张椅子,一个小火炉。住在里面只有一个人,也没有同伴,也没有下人。他是一个修长文弱的人,面色淡黄,因为少晒到日光。他的举止行动都非常的温和,蓝色的眼珠十分的晶莹,好像他的全副性灵都表现在眼里。他是一个淡泊宁静的人,不是写文章,便是做笔记,不是做笔记,便是读书籍。他每天大都只睡五点钟,很少到附近的公园去散步,过了许多天,才有一个朋友爬上五层楼梯来同他闲谈半点钟。他所有的休息就是换一换自己所做的事,从写文章到写信,从读哲学书到读诗。他唯一的娱乐就是在黄昏的时候,坐在钢琴前面,奏弹几曲古今的杰作。这就是罗曼·罗兰的生活。“成功不是他的目的,信仰才是他的目的”,是罗兰说他小说的主人的话,这句话正可以应用在他自己的身上。他的信仰,是人类的同情,世界的和平,爱真理和公道。他是个崇拜英雄者。他说:“我们第一个责任是要伟大,要保守世间的伟大。”最初为了犹太人德雷夫的事件,他同他的朋友立在被国人唾弃的少数人的中间。那时他已经写好的剧本很多,有八种至今都没有付印。MadameDuclaux说她用尽了心计,才哄动《巴黎评论》的主笔发表他的作品。一方面因为没有刊物愿意登载他们的作品,一方面囚为他们深不满意当代文学的轻薄无聊。罗兰同他的同学出了一个定期刊物,他的同学自然是这个刊物主动力,可罗兰的助力也不小。他们知道他们正面的攻击不会发生何种的效力,因为所有的报纸都是他们的敌人,所以他们只有凭着他们的牺牲的力量和耐心,开一条小小的生路,点一枝烛光。他们也不花钱登广告,也不推广他们的销路,也不受稿费,所以罗兰虽然生活非常的困难,却没有得过这刊物的一文钱。在它努力发刊的时候只有少数的丈人和学生知道和赏鉴这个报。他同几个少年人又提倡一种平民戏剧的运动。他相信剧院是一种道德的机关,不仅仅是上流阶级的娱乐所,戏剧的艺术要是与人民的生活不发生关系,不但不会有价值,而且会有极恶的结果。他写一本平民剧院的宣言,又写了好几种表示英雄事业的剧本,可是失败是他的命运,依然是失败。失败虽然跟在他的后面,可是他依然不息的奋斗。他的十大本的小说从一九O四年起发表。这是他最大的贡献。他说:“民族太小了,世界才是我们的题目。”他教人信哥德一百年前的话:“国家文学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世界文学的世纪就要到了。”到了一九一四年,他已经成了欧洲——不仅仅是法国——文坛的首领。可是就是那一年,欧洲大战爆发了,罗兰因为力主和平及民族的亲爱,又成了众人所深恶痛绝的人。他成了法国报纸攻击的中心,卖国贼是他的头衔,协助敌人是他的罪状。他的一句话、一个字都受许多报纸的指摘。他的朋友都不当他为朋友,他的同志也不当他为同志。可是他还是不灰心,还是提倡他的博爱、同情和公道。在冤潮怒浪的恨毒的海中,罗兰巍然成一个指示迷途的灯塔。1926年1月(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呈现了罗曼·罗兰一生的几个片段,人物形象真实,特点鲜明突出;在赞美这一人物时,也暗含了一种现实思考。B.文章第二段多处使用形式整齐的句子,强化了抒情的意味;使用了大量关联词语,句子间的衔接与转换流畅自然。C.文章结尾处以“冤潮怒浪”形容罗曼·罗兰遭受的种种攻击,以“灯塔”为喻突出他的坚定与执着,语言深沉有力。D.本文夹叙夹议,在叙述事迹的同时又通过议论揭示罗曼·罗兰的精神世界;意随笔至,结构松散,倾向于笔记体。7.关于文本第四、五段所写罗曼·罗兰的生活,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一时期他的活动主要在巴黎,其日常生活展现了他成为文坛首领前的一个侧面。B.从大学辞职,婚姻遭遇不幸,独居生活,这些经历都加重了他内心的孤独与寂寞。C.他以写作和读书的方式休息,以音乐的方式娱乐,而这些又处处浸润着理智道义。D.他的朋友非常少,这既与他宁静淡泊的性格有关,也与他所坚持的精神信仰有关。8.文中所写托尔斯泰和罗曼·罗兰的交往,与后文所述罗曼·罗兰的行为有哪些联系?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文章多处引用罗曼·罗兰自己的话,这样的艺术处理有怎样的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以降汉,如反复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生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踦距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与留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赐陆生橐中装①直千金,佗送亦千金。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节选自《说苑》卷十二)【注】①橐(tuò)中装:囊中所装裹之物,指珠宝财物。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B.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C.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D.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箕踞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形似簸箕的坐姿。它不合礼,尉佗以此表示对汉使的轻慢。B.剖符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功臣时,剖信符为二,君臣各一。尉佗如受符,意谓愿为臣。C.蛮夷在古代泛指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称呼含贬义。尉佗用以放低姿态,表示歉意。D.人众车舆的“舆”原指车上装物的厢体,后泛指车。车、舆连用,形式与“舆马”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陆贾是有口皆碑的能说善辩之人,被高祖信任,不仅担任他的侍从,还经常代表他出使诸侯。B.陆贾提醒尉佗南越内部并不安定,汉朝也非无力征伐;一旦征伐,尉佗在南越怕是自身难保。C.面对陆贾强硬的态度,尉佗并不很服气,但他能审时度势,调整对汉策略,换来南越的安全。D.尉佗两次赠与陆贾丰厚财物的性质不同,前一次以南越主身份“赐”,后一次以私人身份“送”。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陆贾对尉佗的先后两次说辞都运用了“扬汉”的策略,请分析其角度和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李白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天外飞霜下葱海,火旗云马生光彩。胡塞清尘几日归,汉家草绿遥相待。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安西都护府远在西域,是盛唐文人向往的“功名当向马上取”的地方。B.“绣衣”两句通过细节描写刻画出安西都护府将领们盔明甲亮、军务繁忙的情形和紧张的氛围。C.“天外飞霜”写出洁净的自然环境,“火旗云马”侧写热烈的人物行动,映衬鲜明而富有诗意。D.全诗语言清朗,节奏明快,风格与名作《赠汪伦》有相似之处,具有其一贯的豪放飘逸特点。16.请简要分析诗歌最后两句中“清尘”和“草绿”的意蕴。17.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诸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使得“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苏洵《六国论》中“,”的慨叹,与之类似。(2)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两句,很直观地体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3)古诗文中常以木、水对举来描摹自然图景,寄寓个人情感,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前,太多的人无暇翻开一本书仔细阅读,的是终日沉迷于手机,热衷于在网上刷微信朋友圈,习惯于在搞笑诱人的短视频里废寝忘食。大学校园里,地铁车厢里,家中卧室内,总见屏幕蓝光,总有低头一族。如今,这样的图景已是。手机、网络,俨然成为了一堵墙,一堵横亘在文化阅读与为数众多的人群之间的高墙。墙的一边,文化出版业日趋发达,各种出版物内容丰富,图书装帧越来越精美,而电子书、VR新技术的助推更是令出版业。而在墙的另一边,越来越多的人慢慢沦为手机的奴隶。他们也知道打开一本书去阅读的意义,但真要见之于行动时,书本大抵又敌不过手机。有道是,“墙,推倒了便是桥”。网络以其技术支撑与渠道优势,不该是阻碍阅读的墙,反而更有条件成为引渡读者的一座宽阔通达的桥。如果说,在一些人那里阅读趋于迷失,网络信息技术成了摆布人类的“暴君”,那么,需要反省的只能是被摆布者自己。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炙手可热B.取而代之司空见惯如虎添翼C.取而代之见怪不怪炙手可热D.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如虎添翼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刻画出了沉迷手机者面对书本阅读的复杂心理,“也”“真”“又”等副词中蕴含着对“他们”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文中加点词“暴君”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言文字运用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空气是什么颜色?无色的!然而天空是蓝色的!类似的情况还有水,水是什么颜色?无色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人能看到颜色是因为物体反射光的颜色到人的眼睛里。光以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在这些运动中,它与大气中的气体粒子以及其他物质碰撞,气体粒子吸收光线,并发出与被吸收的光相似的颜色。而光的颜色众所周知,就是组成彩虹的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光的波长中较短的绿、蓝、靛、紫光,在撞到空气微粒时,比能直接穿透微粒的红、橙、黄光有更强的散射效果。通俗点讲,就是七彩的光,撞到空气中的小颗粒,赤橙黄没了,就剩下绿青蓝,天空在你眼中,才因此一片蔚蓝。有人可能会问:?因为人眼对紫光较不敏感,所以是你的大脑把它们给忽略掉了,紫光堪称是最边缘的一种光。水和大海也是类似的情况,在大气中气体粒子吸收光的现象,较长的光波比短的蓝光能更直接穿透水。换句话说,天空和大海的蓝色,其实都是被选择后的印象。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文中第二段和第三段画横线处分别用了“人”和“你”,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万物皆有惯性,万事也可以说皆有惯性。惯性本是物理概念,它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物体的质量大,惯性就大;物体的质量小,惯性就小。惯性永不消失,外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却不能改变惯性;物体的质量不发生改变,惯性就不会改变,要改变惯性,就必须改变物体本身。如今,惯性又被用以表示一种生活状态,一种思维方式……以上材料能给人以一定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C2.D3.B4.①先对比关于“国风热”争论的两种观点,指出论辩的实质是如何对待传统,以及传统对当代中国的价值。②然后采用驳论法,提出文化自主性的问题,进而论述传统文化复兴的内涵。5.在欧洲举办中国古典艺术或美术作品展览,是展示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举措,本能体现古往今来中国的精神和力量,但是这些展览并没有融合当时中国的时代文化,体现不出时代精神和民旅精神的塑造,无法展现普通人身在其中的美好生活方式,自然也就不能为外界欣赏并进而影响他们。【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⑵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推断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⑶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解答本题,先理解材料一的观点是什么,再逐个分析选项,判断正误。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使用的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组织语言作答。
(5)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1.C.“激活了文化创新”错误。原文“在当代中国,文化传统依然与日常生活交融在一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处于市场冲击和精神困境中的中国人,开始重新寻求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并以自己的方式重新诠释传统”可知,是对传统文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新的解释,而非文化创新。故答案为:C。2.D.“蕴含着对人主体性的充分尊重”错误。原文“基于这一认识,面向未来,我们或许还需要一种‘文化自然’理念,即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激活更多积极的文化自发力量,汇聚成一种良性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文化消费品,从而更大程度地形成中国文化的‘自然风’,乃至‘世界风’”可知,中国文化的“自然风”更多的关注人、尊重人,文化中的人能自得其乐,而不去刻意影响他人,但他人自然而然受到影响,并按照我们的文化塑造世界。“暮春之说”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出心中所向往的理想境界,是自由的生存境界和审美境界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暮春之说”与“自然风”有类似之处,但“暮春之说”并没有对人的主体性认识等相关意识。故答案为:D。3.材料一论点是:只有很好的认识和把握中国的历史文化,才能很好的认识和选择当代中国的发展特色和发展道路,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A.孔子意思是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意在实行仁德。作为论据不适合材料一。B.商鞅的意思是商王汤不教条遵守古代统治策略,从而称王。夏桀守旧古法,因而灭亡。意在说明不能墨守成规,要顺应时代变法,与材料一继承传统,并在时代和传统的基础寻找适合发展的道路观点一致。作为论据适合材料一。C.韩愈的意思是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意在说明能从别人身上学习到东西,就可以做我们的老师,做人要谦虚求教。作为论据不适合材料一。D.王安石的意思是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强调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作为论据不适合材料一。故答案为:B。4.由原文“围绕‘国风热’的争论也此起彼伏,呈现为两种不同观点的角力”“持正面意见的一方……”“持负面意见的一方……”“国风之辩的背后是传统之辩,而如何对待传统,是现代中国的一个核心问题”可知,先对比关于“国风热”争论的两种观点,指出论辩的实质是如何对待传统,以及传统对当代中国的价值。由原文“但也有人质疑:这种努力的结果,也无非是建立一种文化优越感,却仍与真正的文化自主性有着相当的距离”“事实上,真正的自信从来不靠激情的自我标榜,而是油然而生”“在此意义上,传统文化复兴,更重要的是给审美一种新的可能,给优化生活方式一种新的可能,也给人性的自由表达和价值实现一种新的可能”“基于这一认识,面向未来,我们或许还需要……”“最重要的也不是……而是中国人自己……”可知,然后采用驳论法,提出文化自主性的问题,进而论述传统文化复兴的内涵。5.由原文“认为国风之热,背后是令人热血澎湃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当代国风,不再是‘土味’或‘落后’的符号,而是一种传统元素再创新的文化现象,也是一股已经产生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浪潮,其对于增强文化自信乃至提升国家软实力,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和题目中的“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可认为,在欧洲举办中国古典艺术或美术作品展览,是展示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举措,能体现古往今来中国的精神和力量,是文化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举动。由原文“这种努力的结果,也无非是建立一种文化优越感,却仍与真正的文化自主性有着相当的距离”“事实上,真正的自信从来不靠激情的自我标榜,而是油然而生”“最重要的也不是如何高调地走出去影响别人,而是中国人自己首先形成一个被公认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文化和伦理格局,普通人身在其中,都能自得其乐。唯有我们自己逐渐形成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稳定的美好生活方式,才有可能为外界所欣赏和学习,也才有可能促使他者自觉不自觉地用我们的生活方式来塑造世界”和题目中的“但终‘不知后事如何’”“捧着”“挂过去”“‘发扬国光’”可认为,但是这些展览并没有融合当时中国的时代文化,体现不出时代精神和民旅精神的塑造,无法展现普通人身在其中的美好生活方式,自然也就不能为外界欣赏并进而影响他们。【答案】6.D7.B8.①托尔斯泰引导了他的创作道路。从托尔斯泰那里获取的坚定信仰,让他不惧牺牲一切而成为少数。②因为主张爱一切人类,让罗兰反对迫害犹太人德雷夫,主张文学世界化。③强调艺术沟通人类同感,去除人类隔膜的作用,他提倡平民戏剧运动。9.①用罗曼·罗兰自己的话印证了作者对其经历的叙述,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②多处话语的插入。反映了罗曼·罗兰精神世界的丰富变化与不同气质。人物形象真实饱满。③以他的话作为对上下文内容的提示或总结,言简意赅,使读者易于理解文章。【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忻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⑵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从内容、结构、主题的角度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作用。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引用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从内容、结构、主题、读者效果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6.D.“结构松散,倾向于笔记体”错,本文结构严谨,始终围绕罗曼罗兰的经历、创作、思想等展开,并不松散。故答案为:D。7.B.“从大学辞职……加重了他内心的孤独与寂寞”错,“他们是一个奋斗者,常常是孤独的奋斗者。自一八五九年起他担任了巴黎高等师范,他自己的母校的美术史的讲师,一九O三年他被任命为巴黎大学的音乐史的教授,他在一九一O年辞去了教授的职务,专心于著述”,他从大学辞职是为了专心著述,这体现他的奋斗精神,而不是表现他内心的孤独与寂寞。故答案为:B。8.“托尔斯泰在他的回信里说明了他对于文艺的主张。无论那一样事业的动机,应当是为了爱人类,不应当为了爱事业的本身”,托尔斯泰的文艺主张得到罗曼罗兰的赞赏,因为主张爱一切人类,让罗兰反对迫害犹太人德雷夫,“最初为了犹太人德雷夫的事件,他同他的朋友立在被国人唾弃的少数人的中间”,主张文学世界化“他说:‘民族太小了,世界才是我们的题目。’他教人信哥德一百年前的话:‘国家文学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世界文学的世纪就要到了。’”。托尔斯泰告诉他“只有沟通人类的同感,去除人类的隔膜的作品才是真有价值的作品”,罗曼罗兰强调艺术沟通人类同感,去除人类隔膜的作用,他提倡平民戏剧运动“他同几个少年人又提倡一种平民戏剧的运动。他相信剧院是一种道德的机关,不仅仅是上流阶级的娱乐所,戏剧的艺术要是与人民的生活不发生关系,不但不会有价值,而且会有极恶的结果”。可见托尔斯泰引导了他的创作道路。他从托尔斯泰那里获取的坚定信仰,让他不惧牺牲一切而成为少数,即便“他成了法国报纸攻击的中心,卖国贼是他的头衔,协助敌人是他的罪状。他的一句话、一个字都受许多报纸的指摘。他的朋友都不当他为朋友,他的同志也不当他为同志。可是他还是不灰心,还是提倡他的博爱、同情和公道”。9.从引用的效果看,用罗曼·罗兰自己的话印证了作者对其经历的叙述,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如在写他爱音乐中的美与道义时引用他自己的话,“那是英雄的事业,理智的沉醉,一阵阵的大笑,求光明的热诚,在文学里面,腊培雷、莫理哀、狄特禄的法兰西;在音乐里面,因为没有更好的,我们就说蒲理渥、皮瑞的法兰西。说句老实话,我喜欢的是这一个半面;但是我并不排斥那一面”。从引用对人物形象的作用看,多处话语的插入,反映了罗曼·罗兰精神世界的丰富变化与不同气质。如“成功不是他的目的,信仰才是他的目的”,借他小说中主人公的话表现罗曼罗兰的思想;“我们第一个责任是要伟大,要保守世间的伟大”,用他自己的话表现他对英雄的崇拜,揭示人物的精神高度等。总之,这些引用使人物形象真实饱满。从引用在结构上的作用看,以他的话作为对上下文内容的提示或总结,言简意赅,使读者易于理解文章。如“成功不是他的目的,信仰才是他的目的”,第六段开头引用罗曼罗兰的话,引出下文他为了追求信仰而做的事;如“国家文学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世界文学的世纪就要到了”,倒数第二段结尾引用这句话总结他在文学方面对世人思想的启迪、对世界的贡献。【答案】10.B11.D12.A13.①但是汉王从巴蜀起兵,用武力驱使全天下的人。震慑住其他诸侯,最终诛杀项羽,消灭了他的势力。②(我在)越地之中没有(跟他)能谈得来的人,直到陆先生到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以前听不到的事。14.前一次:重在形势分析,意在恐吓;后一次:重在力量对比,意在抑越。【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⑵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⑶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⑸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附参考译文】陆贾跟随高祖平定天下,当时人们都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所以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在高祖刚把中国平定的时候,尉佗平定了南越,于是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派遣陆贾带着赐给尉佗的南越王之印前去任命。陆贾到了南越,尉佗梳着一撮椎子一样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接见他。陆贾就此向尉佗说道:“您本是中原人,亲戚、兄弟的坟墓都在真定。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都纷纷而起,只有汉王首先入关,占据咸阳。项羽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但是汉王从巴蜀起兵,用武力驱使全天下的人。震慑住其他诸侯,最终诛杀项羽,消灭了他的势力。五年之间,天下平定。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而是上天辅佐的结果。现在大汉天子听说你在南越称王,不愿意帮助天下人讨平暴逆,汉朝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你。但是天子爱惜百姓,想到他们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您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但是你却想以刚刚建立,还没有把人众收拢起来的小小南越,在此桀骜不驯。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你祖先的坟墓,诛灭你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你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背那么容易。”尉佗听罢,于是立刻站起身来,向陆贾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居住的时间长了,太失去礼节了。”接着,他又问陆贾:“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有德有才呢?”陆贾说道:“你似乎比他们强一点。”尉佗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呢?”陆贾回答:“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扫平强大的楚国,为整个天下的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王的宏伟业绩,统理整个中国。而中原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多车众,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而现在你的人数不过几十万,而且都是未开化的蛮夷,又居住在这局促狭小的山地海隅之间,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你怎么竟同汉王相比呢!”尉佗听了,哈哈大笑,说道:“我没能在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于是就非常喜欢陆贾,留下他和自己饮酒几个月。尉佗说:“(我在)越地之中没有(跟他)能谈得来的人,直到陆先生到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以前听不到的事。”于是尉佗还送给陆生一个袋装包裹,价值千金,另外还送给他不少其它礼品,也价值千金。陆贾完成授予尉佗南越王封号的使命,使他向汉称臣,服从汉朝的管制约束。陆贾还朝之后,把以上情况向高祖汇报,高祖非常高兴,任命陆贾为太中大夫。10.句意:您本是中原人,亲戚、兄弟的坟墓都在真定。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分析句意可知,“足下中国人”是无标志的判断句,译为“你是中原人”,句意完整,故应在其后断开,排除AC。“欲”的意思是“想要”,为能愿动词,在这里应修饰动词“抗衡”,不可断开,应在“欲”前断开,排除D。故答案为:B。11.D.“车、舆连用,形式与‘舆马’相同”说法错误。“车舆”中“舆”是“车”的一部分,“车舆”是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组成一个词,指代整体。而“舆马”中“舆”指车,马指拉车的马,组成的词意思是“车马”,则是两个部分相结合指代整体。所以“车舆”与“舆马”形式不同。故答案为:D。12.A.“陆贾是有口皆碑的能说善辩之人”说法错误。文中“有口辩士”的意思是很有口才的说客,并非有口皆碑。故答案为:A。13.得分点:
①“然”,但是;“起”,起兵;“鞭笞”,用武力驱使;“劫”,震慑。
②“足”,值得;“至”,直到;“日”,名词作状语,每天。14.由文中“……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以降汉,如反复手耳”可知,此次运用了“扬汉”的策略,重在形势分析,意在恐吓。从文中“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踦距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可知,第二次运用了“扬汉”的策略,重在力量对比,意在抑越。【答案】15.B16.“清尘”指边境安定,“草绿”指长安又一年春。表达了对友人才能的夸赞,对凯旋的祝愿和期盼。【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诗歌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诗歌,再解释结合诗句分析词语的含义,最后分析表达的思想感情。15.B.“军务繁忙的情形和紧张的氛围”说法错误。“飞书走檄如飘风”的动作描写,是说他们善写檄文,很有才华,并没有刻画出紧张的氛围。故答案为:B。16.“胡塞清尘几日归,汉家草绿遥相待”的意思是边境安定的时候就要到了,等再次青草碧绿时,我在长安等待你们凯旋。“清尘”的表面意思是清除了尘埃,结合诗句中“安西幕府”“葱海”“胡塞”等内容可知,作者送别的友人是边塞将领,他们是去边塞报国杀敌,所以“清尘”是扫清外敌,边境安定的意思,“草绿”是指小草又萌发青绿,是春天来到的意思,结合“汉家”可知,此处指长安又一年春。“几日”便能“胡塞清尘”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才能的夸赞,“草绿遥相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凯旋的祝愿和期盼。17.【答案】(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2)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劫”“惟”“萧”“涓”等。故答案为:(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2)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答案】18.B19.①明明有清醒的认识,却不愿做出改变的努力。②既对他们能为而不为感到痛心,也对他们无法抵御手机的诱惑感到无奈。20.和上文中的“奴隶”相呼应,突出网络对控制力弱的人的危害,反过来说明人类需要对网络技术加以正确引导和利用。【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文本内容,再结合语境选用合适的成语。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在句子中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重点分析这几个副词表达的含义,再组织语言作答。(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和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准确解答此类题目,分为三个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及效果;②结合句子,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怎样的感情。18.第一空,“习以为常”,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取而代之”,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代替他。后泛指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文中是指用玩手机来代替纸质阅读,应用“取而代之”。第二空,“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见怪不怪”,看到奇异的事物,镇定自若,不大惊小怪。文中是形容低头族非常常见,应用“司空见惯”。第三空。“炙手可热”,比喻气焰盛、权势大,使人不敢靠近。“如虎添翼”,好像老虎增加了一对翅膀,比喻得到了有力的帮助,势力更加强大。文中是形容新技术为出版业增加了新的能力。应用“如虎添翼”。故答案为:B。19.“也”字表明这些人对阅读纸书的意义有着清醒的认识;“真”表明这些人只是有想法而不采取行动,不愿做出实质的改变;“又”表明作者对他们做法的态度,对他们能为而不为感到痛心,也对他们无法抵御手机的诱惑感到无奈。所以这三个副词说明“低头族”对阅读纸质书的好处和玩手机的害处明明有清醒的认识,却不愿做出改变的努力。作者既对他们能为而不为感到痛心,也对他们无法抵御手机的诱惑感到无奈。20.文中将“网络信息技术”比喻为“暴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此处的“暴君”和上文“越来越多的人慢慢沦为手机的奴隶”中的“奴隶”相呼应,突出了“网络信息技术”对人类行为的控制和网络对控制力弱的人的危害。这种危害是如此严重,让人类成为技术的“奴隶”,技术高高在上主宰者人类的命运,所以“暴君”这一比喻从反面来说明人类需要对网络技术加以正确引导和利用。表明了作者的观点。【答案】21.然而大海是蓝色的;那紫光跑哪儿去了;也会同样发生在水中22.第二段一处用“人”,体现出现象的普遍性,表述的科学性、客观性、严谨性;第三段两处用“你”,拉近了文章话题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个人体验感和说明的通俗性。【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运用及其效果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分别分析两处画线处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最后组织语言分析二者的不同。21.第一空,从前文“类似的情况还有水,水是什么颜色?无色的”和后文“这是怎么回事呢?”可知,填入情况应是一个水显示出颜色的事例,最常见的是大海呈现蓝色。故可以填入“然而大海是蓝色的”。第二空,从前文“通俗点讲,就是七彩的光,撞到空气中的小颗粒,赤橙黄没了,就剩下绿青蓝”可知,七彩光中没有解释紫光的去向。而后文提到了“因为人眼对紫光较不敏感,所以是你的大脑把它们给忽略掉了,紫光堪称是最边缘的一种光”,填入句子应是关于紫光的去向的问题,故可以填入“那紫光跑哪儿去了”。第三空,从前文“光以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在这些运动中,它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工智慧概论》课件
- 《公主的月亮》课件
- 《保护绿色家园图》课件
- 高等教育思修第六章
- 反倾销胜诉后PVC市场格局的变化教学课件
- 《报表分析讲义》课件
-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课件第3课时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课件期中测试卷
- 《电梯被困如何应对》课件
- 如何写好课题申请系列课程04逐个击破(下)
- 2023定制衣柜销售合同
- 2023房屋租赁合同wps正规版
- 国家开放大学期末机考理工英语3
- 五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 地产项目年底冲刺营销方案
- 新闻媒体的数字化转型
-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课件
- 供应商开发年度工作计划
- 商的变化规律练习题商的变化规律练习题
- 北京汇文中学新初一均衡分班语文试卷
- 《公路桥梁抗撞设计规范》(3360-02-2020)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