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一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1页
2023年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一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2页
2023年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一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3页
2023年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一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4页
2023年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一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一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和“人”可以说是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天人关系”问题则是历史上我国哲学讨论的最重要的问题。司马迁说他的《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的书,宋朝的思想家邵雍说得很明白,“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对天人关系问题的认识有种种不同的理论,例如荀子提出“明天人之分”,道教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等等。但唯有“天人合一”学说影响最大,它不仅是一个根本性的哲学命题,而且构成了中国哲学的一种思维模式。在中国哲学史上,讲“天人合一”的哲学家很多。也许成书于公元前三百年前的《郭店楚简•语丛一》中的“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是关于“天人合一”思想最早最明确的表述。它的意思是说,《易经》是一部讲会通“天道”和“人道”的关系(即“天人合一”)的书。由《易经》开始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哲学的思考、一种思维模式,或可对我们解决当前生态问题有所启发。我们不能把“人”和“天”看成是对立的,这是由于“人”是“天”的一部分,“人之始生,得之于天”。“人”不仅应“知天”,而且应该“畏天”。现在人们强调“知天”,只是一味用“知识”来利用自然,以至于无序地破坏自然,把“天”看作是征服的对象,而不知对“天”应有所敬畏,这无疑是“科学主义”极端发展的表现。“知天”和“畏天”是统一的,这种统一表现着“人”对“天”的一种内在的责任。我们不能把“天”和“人”的关系看成是一种外在关系,这是因为“天即人,人即天”,“天”和“人”是相即不离的。“人”离不开“天”,离开“天”则“人”无法生存;“天”离不开“人”,离开“人”则“天”的活泼的气象无以彰显。如果“人”与“天”是一种外在关系(即它们是相离且不相干的),那么“人”就可以向“天”无限制地索取,而把“天”看成敌对的力量,最终人将自取灭亡。“天”和“人”不仅不是对立的,而且存在着内在的相即不离的关系。所以说,“为天地立心”就是“为生民立命”,不可分为两截。“天”和“人”之所以有着相即不离的内在关系,皆因“天”和“人”皆以“仁”为性。“天”有生长养育万物的功能,这是“天”的“仁”的表现。“人”既为“天”所生,又与“天”有着相即不离的内在关系,那么“人”之本性就不能不“仁”,故有“爱人利物之心”。如果“天”无生长养育万物的功能,“人”如何生存,又如何发展?如果“人”无“爱人利物之心”,无情地破坏着“天”的“生物之心”,同样“人”又如何生存?因此,中国哲学认为,不能把“天”和“人”看成是不相干的两截,不能“研究其中之一能够不牵涉另一个”。“天人合一”这一哲学命题体现着“天”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它不仅包含着“人”应如何认识“天”的方面,同样也包含“人”应该尊敬“天”的方面,因为“天”有其神圣性(神性)。故而,虽然中国哲学(主要是儒家哲学)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宗教(如基督教、佛教),但它却有强烈的宗教性,可以起着某种宗教的功能。中国哲学(主要是儒家哲学)强调“天”和“人”存在着一种内在相即不离的有机联系,“天人合一”不仅意味着“人”对“天”的认知,还强调“人”应在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过程中达到“人”的自我超越。无论如何,这样一种思维路径对我们走出“天人二分”(或“天人对立”)的困境是十分有意义的。从上述四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天人合一”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对解决“天人关系”无疑有其正面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它赋予了“人”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即“人”必须在追求“同于天”的过程中,实现“人”的自身超越,达到理想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摘编自汤一介《论“天人合一”》,有删改)材料二:“天人合一”,语出张载《正蒙•乾称》。作为一种表达天人之间关系的特殊思想,它成熟甚早,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是儒家等学派所阐发的宇宙观之核心理念之一.从儒家的“四书”、《易传》,到道家的《老》《庄》等,无不以天人相和谐为其思想旨归。但何为天?何为人?又如何相合?则各呈异说、内涵丰富,构成了先秦诸子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天人合一”的思想,历经秦汉、隋唐、宋明,下至晚清,经历了极为复杂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就儒学之主流而言,大致有汉儒的天人感应说、汉唐间的自然论、宋明时期的“天理”以及性即理、心即理等,一直到近代西学传入,又有了科学诸解释。在现代学术研究的方式和视野之下,“天人合一”观念成为历史叙述的内容,同时也作为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化的重要资源之一被重新加以理解和阐释。总的说来,在科学宇宙观和自然进化论已经成为常识,并为一般大众所理解和接受的情形下,再来谈所谓“天人合一”,其论说的前提必然包含了对科学知识的承认,也预设了现代性批判的眼光,即对迷信观念的鄙夷和对宗教信仰的排斥,以及知识的分类意识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等等。在此背景之下,对“天人合一”的阐释,一般是用中西文化比较的方式来进行的,有意模糊了传统儒、释、道的思想界线,从中国文化之总体特性来确立其现代意义。其现代诠释,大略可概括为三种模式:一是科学的理解;二是历史的解释;三是哲学的阐发。(摘编自景海峰《“天人合一”观念的三种诠释模式》,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与“人”的关系是历史上我国哲学讨论的最重要的问题,《易经》就开始涉及“天人合一”这一思想。B.“人”是“天”的一部分,应该“知天”“畏天”,人的生存得益于天的养育,应该像天一样以“仁”为本性。C.先秦诸子百家虽然各有主张,但在“天人合一”方面表述相同、理念相同,进而演变发展出复杂丰富的理论。D.在科学思想深入人心的今天,人们讨论“天人合一”,需要具有现代科学知识、批判的眼光和科学的研究方法。(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古代学者对“天人关系”进行着孜孜不倦地探讨,有些甚至针锋相对,如司马迁与邵雍的认识。B.“天即人,人即天”,二者相即不离,“为天地立心”与“为生民立命”关联紧密,不能孤立理解。C.在对“天人合一”的认识上,儒家思想因其宗教属性而认为“天”具有神性,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D.只有认识到传统儒、释、道思想并无本质区别,才能对“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进行现代化的阐释。(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的一项是A.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D.民,吾同胞;物,吾与也。(4)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梳理古今学者阐释“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演变过程。(5)请结合材料一古人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谈谈对我们当下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的启示。(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误会柳青那是落雪季节,我在一次考察旅行中,到了一个乡镇,是在后方。当我在八路军兵站医院和那里的政治委员谈毕话,已是黄昏。天气很冷,我想吃一点东西,就跑到一家小饭铺里。在那里,我和他初次相遇。他年约二十四五岁,瘦长的脸上长着一张长嘴巴。不单嘴巴长,而且似乎很多嘴,能同各种的人谈各样的话。看他那憔悴的容颜,一身灰布棉军衣整齐的样子,我想他可能是兵站医院的休养员。坐在饭铺小炕凳时,我咒骂这令人生厌的雪天。山头上、街道上、院子里……到处是白茫茫的。“好同志,就这天气,前方一样要打!”那个长嘴巴漠然地说着。他开始问我“贵姓”和“哪一部分”一类的见面话。我看他的样子,并不懂我说的“部分”。因为在这个偌大的战争中,“部分”实在多极了。不过,他好像由我出身的地方判断,我并非什么坏蛋,因此,他很高兴和我谈。“很辛苦吧,嘿嘿……”当他知道我长足旅行时,他不甚健康的脸和善地笑着。开始筹饭时,我递给他一支烟,他谦逊地接受了。吸着烟,我们渐渐谈得很亲热,仿佛老友相遇。“你哪部分的,同志?”我问。“一一五师!”他说。“一一五师哪部分?”我接着问。“听说现在归陈支队了。”他看我的脸,吸了两口烟。“那么,”我说,“你是挂了彩在这里休养的。”“对!”他点头说,“快好了,个把月工夫就回前方去。”一切都表现得很直率,我想:假若问他是怎样挂彩的,也许可听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但是他等待的两碗水饺,这时端来了。他扔掉烟头子,就将一碗摆到我这边来,示意我吃。我坚持不扰他。他也就安然地吃起来。他身体很虚弱,吃着吃着就满头汗珠。他用手揩一揩额头,擦一擦眼窝,向我解释着:他开刀才十多天。大腿上子弹是取出去了,可身体还没复原。他想多吃点好东西,早点好了就回部队去。吃过饭,他就比山说水地回答我怎样挂彩的问题。那是一九三八年九月十四日。他们一营人在薛公岭截击日本汽车。薛公岭是座乱石山,汽车路一转一弯、一上一下地盘着这座山。这一回,日本汽车要从东边到西边去。“这儿,你看!”他用食指在桌上画着,“这边一道沟,这边又一道沟,汽车路就在这中间通过。我们占领了这两道沟旁边的这个山头,这个山头……日本汽车过来了,这边沟里就打;往这边冲,这边也打;往山头上冲,山头也打。这样,他们就上了我们的摆布……”他停了,缓了一口气说,“这回搞到的东西可多啦,枪呀,炮呀,白米呀……”“那么,你是怎么挂的彩呢?”我问,忍不住笑。“你不要忙啊!”他改变了坐姿说,“战斗快解决时,我听见梁里有人呻吟,原来是一个同志挂了彩。我就背他往上走。猛然觉得大腿上一痛,血就淌出来了……”“血就淌出来了”“个把月工夫就回前方去”“就这天气,前方一样要打”……我几乎把他的话都在脑子里转了一遍。我竭力想了解他。“你参加八路军几年了?”“四年了。”他说。“四年了!你是不是……”我考虑着词句地问,“你是一个党员,是不是?”看他的眼色,他见怪我了。“不是……”他迟疑了一下回答。我觉得空气很不自然,想找别的话头来改换一下。“陈支队里有多少人呢?”我问。“咱也不晓得。咱下火线多时了。”他简单地说了这一句,看了看我的脸。这样,空气依然是不愉快的。我自认我的态度是无邪的,一个想写点文章的人要求知道得更多更清楚的态度,而他却好像有了什么心事。当我用八路军生活很苦一类的话对他表示同情时,他竟开始说起反话来,说着一些同起初显然矛盾的话。“八路军太苦,真不想干了……”说话完全没有讲他挂彩时的庄重。一会儿,我要的面条也端来了。他看了看天色说:“天黑了。你吃饭,我要回去了。院部还要查房哩。”他付过饺子钱就走了。当我正要起身回住室时,一道电光直向饭锁的门,接着进来一群人。我看他们一共五个人:一个拿电筒的,好像是头目;两个背步枪的;还有两个徒手,其中一个就是长嘴巴。他这时做出凶狠的样子,长嘴巴更长了。拿电筒的将电光在屋里兜了一圈,问长嘴巴:“在哪里?在这里?”“就这个!”他两只眼睛死盯着我回答。我是有根有底的——哪里来哪里去,办什么事,带护照……可没办法,那个长嘴巴又多嘴起来了,好像我们结了冤仇一样。“带护照不干正经事的可多啦!”他那长嘴巴很快地煽动着。拿电筒的很稳健,用半命令式的口气说:“既然你讲认识我们的政治委员,就麻烦你踏踏雪,跟我们去院部一趟吧!”我们拔着雪花,踏进院部门槛时,那天同我谈了一下午的政治委员就从桌前站起来,惊奇地叫着:“啊——捉了这样一个汉奸!”“哈哈……”他和我的笑声重叠着。政治委员向我解释误会,说有个休养员报告街上有个人,可能是汉奸。他表示他恨极了,说非把他抓住不可。“没关系。”我一直微笑着,感到这误会很使我愉快。不久,我要辞别了。当我转到门口大院子时,后边雪上有些微小动静,转头一看,那个长嘴巴不声不响地赶上来了。我听见他说话的声音——很小声的抱歉音调。他说完,还继续跟我一齐走着,暗中找寻着我的手,找到一只就握住它。在那落雪的夜间,我只感到他的手才是温暖的——不,是我的心感到他的心是温暖的!一九三八年(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来后方考察旅行的目的是写点文章,因此我对长嘴巴挂彩的故事饶有兴趣。B.吃饭时满头汗珠、讲故事时缓了口气,表明长嘴巴伤情不轻,身体依然虚弱。C.面对我的不断追问,长嘴巴说起反话来,这表明他开始对我的身份产生怀疑。D.这次误会让我看到了后方战士的斗争风貌,给了我别样体验,因此心生愉快。(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长嘴巴来称呼休养员,既强化了人物的外貌特征,又使他的告密行为显得合理。B.长嘴巴讲述薛公岭战斗时,破碎的语言配上比划的动作,贴合人物的身份与心情。C.小说中人物对话占较大篇幅,使情节更为集中紧凑,同时又有助于人物形象刻画。D.小说表现敌我斗争,回避正面战场的描写,而选择叙写后方平凡小事,选材独特。(3)在接触过程中,长嘴巴对我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请谈谈小说是如何围绕“误会”把故事讲得曲折生动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在四官者不欲利于生者则弗为由此观之,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譬之若官职,不得擅为,必有所制。此贵生之术也。尧以天下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对曰:“以我为天子犹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将治之,未暇在天下也。”天下,重物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于他物乎?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托天下。越人三世杀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越国无君,求王子搜而不得,从之丹穴。王子搜不肯出。越人薰之以艾,乘之以王舆。王子搜援绥登车,仰天而呼曰:“君乎!独不可以舍我乎?”王子搜非恶为君也,恶为君之患也。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其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而为君也。鲁君闻颜阖得道之人也,使人以币先焉。颜阖守闾,鹿布之衣,而自饭牛。鲁君之使者至,颜阖自对之。使者曰:“此颜阖之家耶?”颜阖对曰:“此阖之家也。”使者致币,颜阖对曰:“恐听缪而遗使者罪,不若审之。”使者还反审之,复来求之,则不得已。故若颜阖者,非恶富贵也,由重生恶之也。世之人主多以富贵骄得道之人,其不相知,岂不悲哉?故曰:道之真,以持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今世俗之君子,危身弃生以徇物,彼且奚以此之也?彼且奚以此为也?凡圣人之动作也,必察其所以之与其所以为。今有人于此,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所用重,所要轻也。夫生,岂特隋侯珠之重也哉!(选自《吕氏春秋•贵生》,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在四官者不欲利于生者/则弗为/B.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在四官者不欲/利于生者则弗为/C.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在四官者不欲/利于生者则弗为/D.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在四官者不欲利于生者/则弗为/(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恶为君之患也”与“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两句中的“患”字含义相同。B.“使人以币先焉”与“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两句中的“币”字含义不同。C.“不若审之”与“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促织》)两句中的“审”字含义不同。D.“彼且奚以此之也”与“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奚”字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首先提出贵生的观点,除了运用道理论证之外,还运用了比喻论证,以各种职官不能擅自做事,一定要有所约束作比,使观点更有说服力。B.子州支父拒绝了尧要把天下让给他的请求,子州支父给出的原因是自己不愿也不能做天子,而且现在自己身患疾病,正要治疗,无暇顾及天下的治理。C.越国人没有国君,便想方设法将逃到山洞中的王子搜逼出来,让他做越国的国君。王子搜很无奈地感叹,为什么偏偏让自己来担任这个职位。D.颜阖安于贫贱,鲁国国君听说他德才兼备,想要请他出来做官,当得知使者是来请他出山做官时,他就巧妙地使了个脱身之计溜走了。(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故若颜阖者,非恶富贵也,由重生恶之也。②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5)文章最后一段举了“隋侯之珠”的例子,和第二段的众多例子是否重复?为什么?(二)古代诗歌阅读4.(9分)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问题。[中吕]喜春来•四节无名氏海棠过雨红初淡,杨柳无风睡正酣。杏烧红桃剪锦草揉蓝。三月三,和气盛东南。垂门艾桂狰狰虎,竞水舟飞两两凫。浴兰汤斟绿醑泛香蒲。五月五,谁吊楚三闾?天孙一夜停机暇,人世千家乞巧忙。想双星心事密话头长。七月七,回首笑三郎①。香橙肥蟹家家酒,红叶黄花处处秋。极追寻高眺望绝风流。九月九,莫负少年游。①三郎:唐玄宗李隆基向有“三郎”雅号。(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曲写三月初三上巳节,所选意象典型丰富,都是暮春时的景物。B.第二首曲是当时端午民俗风情的写真,旨在写人们对屈原的深切怀念。C.第三首曲从天上写到人间,从平民写到帝王,给我们以广阔的想象空间。D.这四首小令以月日数字相重者为节,写出了民间风俗,很有生活气息。(2)“重阳”是唐宋文人喜好的题材,如“每逢佳节倍思亲”“满城风雨近重阳”“人比黄花瘦”等,请谈一谈这些诗句中描写的“重阳”和选曲描写的“重阳”有什么不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阐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进一步强调国君要慎待百姓。(2)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羁鸟恋旧林”一句,与其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两句用意相似,都含蓄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的向往。(3)衬托可使主体事物更突出、更鲜明,在古代诗歌中经常可以看到这一手法,如《鸟鸣涧》中的“,”。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袁隆平把水稻比作核武器,对手是饥饿,他赢了。数十年来,袁隆平获得的各类荣誉①_____。他是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十几年前就拿到了世界粮食奖、沃尔夫农业奖,习近平总书记向他颁授“共和国勋章”,还有一颗小行星以他名字命名。袁隆平毕生的梦想,就是消除饥饿。正如2004年《感动中国》给他的颁奖词中所说的:“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②_____,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的第二天,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袁隆平又提出两个新的短期“小目标”:一个是争取早日实现杂交水稻双季亩产2000公斤,一个是希望将目前实施的“三一工程”升级为“两一工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大师终会老去,手握历史接力棒的青年人,理应③_____地扛起使命,“谁来接袁隆平们的班”是着眼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必然考量。(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①_____,就如同洗衣服是用机洗还是手洗的差异,或者是开车开自动挡还是手动挡的差异。一般来说,电动牙刷清洁的速度会快一些,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动牙刷的清洁效果更高。打个比方,如果口腔里的菌斑是100%,无论是电动牙刷还是普通牙刷,通常只能清除50%,只不过用普通牙刷需要2﹣4分钟,用电动牙刷可能只需要1—2分钟。②_____,刷牙都必须‘面面俱到’,这个原则是一样的。③_____是关键。牙刷毛以比较正确的角度在一组牙的局部长期停留并颤动,才能够有效地清除这部分牙齿上面的细菌。电动牙刷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以更高效的频率震动,但是如果仍然采用粗放的刷牙方式,就会存在很多遗漏,它的清洁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牙齿与牙齿之间的缝隙是刷牙刷不到的清洁“死角”,使用牙线来清除牙缝里的牙菌斑是非常必要的。水牙线,也就是冲牙器,它是通过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喷射出相对高压的水汽柱,从而把口腔内牙齿邻面局部的细菌冲刷掉。水牙线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使用水牙线,也要做到每个牙缝都不遗漏。(1)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根据文中画线句子给“水牙线”下定义,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A.水牙线可把口腔内牙齿邻面局部的细菌冲刷掉,它是通过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喷射出相对高压的水汽柱的冲牙器。B.通过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喷射出相对高压的水汽柱,从而把口腔内牙齿邻面局部的细菌冲刷掉的冲牙器叫水牙线。C.水牙线是把口腔内牙齿邻面局部的细菌冲刷掉的冲牙器,它的原理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喷射出相对高压的水汽柱。D.水牙线是通过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喷射出相对高压的水汽柱的冲牙器,它能把口腔内牙齿邻面局部的细菌冲刷掉。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八岁的时候,加来道雄被老师讲述的爱因斯坦的故事迷住了,虽然很多方面还无法理解,但他对这位伟大科学家和他未完成的理论充满了好奇。于是他花了好多时间阅读能找到的关于爱因斯坦和他的理论的每一本书,并立志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继续探究爱因斯坦试图构造的统一场论。以上材料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你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一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教师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和“人”可以说是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天人关系”问题则是历史上我国哲学讨论的最重要的问题。司马迁说他的《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的书,宋朝的思想家邵雍说得很明白,“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对天人关系问题的认识有种种不同的理论,例如荀子提出“明天人之分”,道教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等等。但唯有“天人合一”学说影响最大,它不仅是一个根本性的哲学命题,而且构成了中国哲学的一种思维模式。在中国哲学史上,讲“天人合一”的哲学家很多。也许成书于公元前三百年前的《郭店楚简•语丛一》中的“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是关于“天人合一”思想最早最明确的表述。它的意思是说,《易经》是一部讲会通“天道”和“人道”的关系(即“天人合一”)的书。由《易经》开始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哲学的思考、一种思维模式,或可对我们解决当前生态问题有所启发。我们不能把“人”和“天”看成是对立的,这是由于“人”是“天”的一部分,“人之始生,得之于天”。“人”不仅应“知天”,而且应该“畏天”。现在人们强调“知天”,只是一味用“知识”来利用自然,以至于无序地破坏自然,把“天”看作是征服的对象,而不知对“天”应有所敬畏,这无疑是“科学主义”极端发展的表现。“知天”和“畏天”是统一的,这种统一表现着“人”对“天”的一种内在的责任。我们不能把“天”和“人”的关系看成是一种外在关系,这是因为“天即人,人即天”,“天”和“人”是相即不离的。“人”离不开“天”,离开“天”则“人”无法生存;“天”离不开“人”,离开“人”则“天”的活泼的气象无以彰显。如果“人”与“天”是一种外在关系(即它们是相离且不相干的),那么“人”就可以向“天”无限制地索取,而把“天”看成敌对的力量,最终人将自取灭亡。“天”和“人”不仅不是对立的,而且存在着内在的相即不离的关系。所以说,“为天地立心”就是“为生民立命”,不可分为两截。“天”和“人”之所以有着相即不离的内在关系,皆因“天”和“人”皆以“仁”为性。“天”有生长养育万物的功能,这是“天”的“仁”的表现。“人”既为“天”所生,又与“天”有着相即不离的内在关系,那么“人”之本性就不能不“仁”,故有“爱人利物之心”。如果“天”无生长养育万物的功能,“人”如何生存,又如何发展?如果“人”无“爱人利物之心”,无情地破坏着“天”的“生物之心”,同样“人”又如何生存?因此,中国哲学认为,不能把“天”和“人”看成是不相干的两截,不能“研究其中之一能够不牵涉另一个”。“天人合一”这一哲学命题体现着“天”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它不仅包含着“人”应如何认识“天”的方面,同样也包含“人”应该尊敬“天”的方面,因为“天”有其神圣性(神性)。故而,虽然中国哲学(主要是儒家哲学)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宗教(如基督教、佛教),但它却有强烈的宗教性,可以起着某种宗教的功能。中国哲学(主要是儒家哲学)强调“天”和“人”存在着一种内在相即不离的有机联系,“天人合一”不仅意味着“人”对“天”的认知,还强调“人”应在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过程中达到“人”的自我超越。无论如何,这样一种思维路径对我们走出“天人二分”(或“天人对立”)的困境是十分有意义的。从上述四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天人合一”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对解决“天人关系”无疑有其正面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它赋予了“人”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即“人”必须在追求“同于天”的过程中,实现“人”的自身超越,达到理想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摘编自汤一介《论“天人合一”》,有删改)材料二:“天人合一”,语出张载《正蒙•乾称》。作为一种表达天人之间关系的特殊思想,它成熟甚早,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是儒家等学派所阐发的宇宙观之核心理念之一.从儒家的“四书”、《易传》,到道家的《老》《庄》等,无不以天人相和谐为其思想旨归。但何为天?何为人?又如何相合?则各呈异说、内涵丰富,构成了先秦诸子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天人合一”的思想,历经秦汉、隋唐、宋明,下至晚清,经历了极为复杂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就儒学之主流而言,大致有汉儒的天人感应说、汉唐间的自然论、宋明时期的“天理”以及性即理、心即理等,一直到近代西学传入,又有了科学诸解释。在现代学术研究的方式和视野之下,“天人合一”观念成为历史叙述的内容,同时也作为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化的重要资源之一被重新加以理解和阐释。总的说来,在科学宇宙观和自然进化论已经成为常识,并为一般大众所理解和接受的情形下,再来谈所谓“天人合一”,其论说的前提必然包含了对科学知识的承认,也预设了现代性批判的眼光,即对迷信观念的鄙夷和对宗教信仰的排斥,以及知识的分类意识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等等。在此背景之下,对“天人合一”的阐释,一般是用中西文化比较的方式来进行的,有意模糊了传统儒、释、道的思想界线,从中国文化之总体特性来确立其现代意义。其现代诠释,大略可概括为三种模式:一是科学的理解;二是历史的解释;三是哲学的阐发。(摘编自景海峰《“天人合一”观念的三种诠释模式》,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天”与“人”的关系是历史上我国哲学讨论的最重要的问题,《易经》就开始涉及“天人合一”这一思想。B.“人”是“天”的一部分,应该“知天”“畏天”,人的生存得益于天的养育,应该像天一样以“仁”为本性。C.先秦诸子百家虽然各有主张,但在“天人合一”方面表述相同、理念相同,进而演变发展出复杂丰富的理论。D.在科学思想深入人心的今天,人们讨论“天人合一”,需要具有现代科学知识、批判的眼光和科学的研究方法。(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BA.我国古代学者对“天人关系”进行着孜孜不倦地探讨,有些甚至针锋相对,如司马迁与邵雍的认识。B.“天即人,人即天”,二者相即不离,“为天地立心”与“为生民立命”关联紧密,不能孤立理解。C.在对“天人合一”的认识上,儒家思想因其宗教属性而认为“天”具有神性,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D.只有认识到传统儒、释、道思想并无本质区别,才能对“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进行现代化的阐释。(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的一项是BA.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D.民,吾同胞;物,吾与也。(4)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梳理古今学者阐释“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演变过程。(5)请结合材料一古人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谈谈对我们当下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的启示。【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诗句及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材料内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诗句,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梳理。(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C.“先秦诸子百家”扩大范围,在“天人合一”理念上,材料中提到了儒家和道家,并没有说诸子百家。故选C。(2)A.“有些甚至针锋相对,如司马迁与邵雍的认识”说法错误,依据原文“司马迁说他的《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的书,宋朝的思想家邵雍说得很明白,‘学不究天人,不足以谓之学’”可知,司马迁提倡探究天人关系,邵雍也提倡探究天人关系,两者观点有一致性,并不是针锋相对的关系。B.正确。C.“儒家思想因其宗教属性而认为‘天’具有神性”因果倒置,依据原文“因为‘天’有其神圣性(神性)。故而,虽然中国哲学(主要是儒家哲学)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宗教(如基督教、佛教),但它却有强烈的宗教性,可以起着某种宗教的功能”可知,“天”有其神圣性是原因,而它有强烈的宗教性,可以起着某种宗教的功能是结果,选项因果倒置。D.“只有……才能……”条件关系不成立,“认识到传统儒、释、道思想并无本质区别”说法错误,依据原文“在此背景之下,对‘天人合一’的阐释,一般是用中西文化比较的方式来进行的,有意模糊了传统儒、释、道的思想界线,从中国文化之总体特性来确立其现代意义”可知,原文是“有意模糊了传统儒、释、道的思想界线”,并非“认识到传统儒、释、道思想并无本质区别”,而且模糊传统儒、释、道思想和对“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进行现代学术研究并无条件关系。故选B。(3)解答此题要首先理解“天人合一”是“天”和“人”相即不离的,四个论据中,ABD均体现天人一体的关系,符合论点。而B项是荀子的观点,说天道是持久不变的,它并不因为尧而存在,也不因为桀而消失,强调的是“天人之分”,“人”不能对“天”有所改变,所以此项不能体现天人合一的观点。故选B。(4)结合材料二“它成熟甚早,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是儒家等学派所阐发的宇宙观之核心理念之一”“但何为天?何为人?又如何相合?则各呈异说、内涵丰富,构成了先秦诸子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可知,先秦时期,儒家等学派将“天人合一”思想作为其宇宙观核心理念之一,但各有阐发;结合材料二“就儒学之主流而言,大致有汉儒的天人感应说、汉唐间的自然论、宋明时期的‘天理’以及性即理、心即理等,一直到近代西学传入,又有了科学诸解释”可知,汉儒提出天人感应说,汉唐时有自然论,宋明时有“天理”以及性即理,心即理等学说,近代有科学诸解释;结合材料二“其现代诠释,大略可概括为三种模式:一是科学的理解;二是历史的解释;三是哲学的阐发”可知,现代学术界通过已有的现代常识诠释“天人合一”思想,大略分为科学的理解、历史的解释、哲学的阐发三种模式。(5)依据材料一第四段“我们不能把‘人’和‘天’看成是对立的,这是由于‘人’是‘天’的一部分,‘人之始生,得之于天’。‘人’不仅应‘知天’,而且应该‘畏天’”“‘知天’和畏天’是统一的,这种统一表现着‘人’对‘天’的一种内在的责任”可知,我们人类应“知天”“畏天”,对大自然要保有敬畏之心,不应肆意破坏自然;依据材料一第五段“‘天’和‘人’是相即不离的……离开‘人’则‘天’的活泼的气象无以彰显”“如果‘人’与‘天’是一种外在关系(即它们是相离且不相干的),那么……最终人将自取灭亡。所以‘天’和‘人’不仅不是对立的,而且存在着内在的相即不离的关系”可知,“天即人,人即天”,“天”和“人”是相即不离的,如果人类向大自然无限制地索取,对大自然无休止的破坏其实就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最终人将自取灭亡;依据材料一第六段“‘天’和‘人’皆以‘仁’为性”“如果‘天’无生长养育万物的功能,‘人’如何生存,又如何发展?如果‘人’‘无爱人利物之心’,无情地破坏着‘天’的‘生物之心’,同样‘人’又如何生存”可知,“天”和“人”皆以“仁”为性,天“仁”而养育万物,人也应从“仁”出发去护佑自然,而不能去破坏自然;依据材料一第七段“因为‘天’有其神圣性(神性)”“‘天人合一’不仅意味着‘人’对‘天’的认知,还强调‘人’应在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过程中达到‘人’的自我超越”可知,“天”具有神圣性,我们应该尊敬“天”的神圣性,在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过程中达到“人”的自我超越。答案:(1)C(2)B(3)B(4)①先秦时期,儒家等学派将“天人合一”思想作为其宇宙观核心理念之一,但各有阐发;②汉儒提出天人感应说,汉唐时有自然论,宋明时有“天理”以及性即理,心即理等学说,近代有科学诸解释;③现代学术界通过已有的现代常识诠释“天人合一”思想,大略分为科学的理解、历史的解释、哲学的阐发三种模式。(5)①人不仅应“知天”,而且应该“畏天”,对大自然存敬畏之心,不应肆意破坏自然;②“天即人,人即天”,“天”和“人”是相即不离的,对大自然的破坏就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③因为“天”和“人”皆以“仁”为性,天“仁”而养育万物,人也应从“仁”出发去护佑自然。(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误会柳青那是落雪季节,我在一次考察旅行中,到了一个乡镇,是在后方。当我在八路军兵站医院和那里的政治委员谈毕话,已是黄昏。天气很冷,我想吃一点东西,就跑到一家小饭铺里。在那里,我和他初次相遇。他年约二十四五岁,瘦长的脸上长着一张长嘴巴。不单嘴巴长,而且似乎很多嘴,能同各种的人谈各样的话。看他那憔悴的容颜,一身灰布棉军衣整齐的样子,我想他可能是兵站医院的休养员。坐在饭铺小炕凳时,我咒骂这令人生厌的雪天。山头上、街道上、院子里……到处是白茫茫的。“好同志,就这天气,前方一样要打!”那个长嘴巴漠然地说着。他开始问我“贵姓”和“哪一部分”一类的见面话。我看他的样子,并不懂我说的“部分”。因为在这个偌大的战争中,“部分”实在多极了。不过,他好像由我出身的地方判断,我并非什么坏蛋,因此,他很高兴和我谈。“很辛苦吧,嘿嘿……”当他知道我长足旅行时,他不甚健康的脸和善地笑着。开始筹饭时,我递给他一支烟,他谦逊地接受了。吸着烟,我们渐渐谈得很亲热,仿佛老友相遇。“你哪部分的,同志?”我问。“一一五师!”他说。“一一五师哪部分?”我接着问。“听说现在归陈支队了。”他看我的脸,吸了两口烟。“那么,”我说,“你是挂了彩在这里休养的。”“对!”他点头说,“快好了,个把月工夫就回前方去。”一切都表现得很直率,我想:假若问他是怎样挂彩的,也许可听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但是他等待的两碗水饺,这时端来了。他扔掉烟头子,就将一碗摆到我这边来,示意我吃。我坚持不扰他。他也就安然地吃起来。他身体很虚弱,吃着吃着就满头汗珠。他用手揩一揩额头,擦一擦眼窝,向我解释着:他开刀才十多天。大腿上子弹是取出去了,可身体还没复原。他想多吃点好东西,早点好了就回部队去。吃过饭,他就比山说水地回答我怎样挂彩的问题。那是一九三八年九月十四日。他们一营人在薛公岭截击日本汽车。薛公岭是座乱石山,汽车路一转一弯、一上一下地盘着这座山。这一回,日本汽车要从东边到西边去。“这儿,你看!”他用食指在桌上画着,“这边一道沟,这边又一道沟,汽车路就在这中间通过。我们占领了这两道沟旁边的这个山头,这个山头……日本汽车过来了,这边沟里就打;往这边冲,这边也打;往山头上冲,山头也打。这样,他们就上了我们的摆布……”他停了,缓了一口气说,“这回搞到的东西可多啦,枪呀,炮呀,白米呀……”“那么,你是怎么挂的彩呢?”我问,忍不住笑。“你不要忙啊!”他改变了坐姿说,“战斗快解决时,我听见梁里有人呻吟,原来是一个同志挂了彩。我就背他往上走。猛然觉得大腿上一痛,血就淌出来了……”“血就淌出来了”“个把月工夫就回前方去”“就这天气,前方一样要打”……我几乎把他的话都在脑子里转了一遍。我竭力想了解他。“你参加八路军几年了?”“四年了。”他说。“四年了!你是不是……”我考虑着词句地问,“你是一个党员,是不是?”看他的眼色,他见怪我了。“不是……”他迟疑了一下回答。我觉得空气很不自然,想找别的话头来改换一下。“陈支队里有多少人呢?”我问。“咱也不晓得。咱下火线多时了。”他简单地说了这一句,看了看我的脸。这样,空气依然是不愉快的。我自认我的态度是无邪的,一个想写点文章的人要求知道得更多更清楚的态度,而他却好像有了什么心事。当我用八路军生活很苦一类的话对他表示同情时,他竟开始说起反话来,说着一些同起初显然矛盾的话。“八路军太苦,真不想干了……”说话完全没有讲他挂彩时的庄重。一会儿,我要的面条也端来了。他看了看天色说:“天黑了。你吃饭,我要回去了。院部还要查房哩。”他付过饺子钱就走了。当我正要起身回住室时,一道电光直向饭锁的门,接着进来一群人。我看他们一共五个人:一个拿电筒的,好像是头目;两个背步枪的;还有两个徒手,其中一个就是长嘴巴。他这时做出凶狠的样子,长嘴巴更长了。拿电筒的将电光在屋里兜了一圈,问长嘴巴:“在哪里?在这里?”“就这个!”他两只眼睛死盯着我回答。我是有根有底的——哪里来哪里去,办什么事,带护照……可没办法,那个长嘴巴又多嘴起来了,好像我们结了冤仇一样。“带护照不干正经事的可多啦!”他那长嘴巴很快地煽动着。拿电筒的很稳健,用半命令式的口气说:“既然你讲认识我们的政治委员,就麻烦你踏踏雪,跟我们去院部一趟吧!”我们拔着雪花,踏进院部门槛时,那天同我谈了一下午的政治委员就从桌前站起来,惊奇地叫着:“啊——捉了这样一个汉奸!”“哈哈……”他和我的笑声重叠着。政治委员向我解释误会,说有个休养员报告街上有个人,可能是汉奸。他表示他恨极了,说非把他抓住不可。“没关系。”我一直微笑着,感到这误会很使我愉快。不久,我要辞别了。当我转到门口大院子时,后边雪上有些微小动静,转头一看,那个长嘴巴不声不响地赶上来了。我听见他说话的声音——很小声的抱歉音调。他说完,还继续跟我一齐走着,暗中找寻着我的手,找到一只就握住它。在那落雪的夜间,我只感到他的手才是温暖的——不,是我的心感到他的心是温暖的!一九三八年(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我来后方考察旅行的目的是写点文章,因此我对长嘴巴挂彩的故事饶有兴趣。B.吃饭时满头汗珠、讲故事时缓了口气,表明长嘴巴伤情不轻,身体依然虚弱。C.面对我的不断追问,长嘴巴说起反话来,这表明他开始对我的身份产生怀疑。D.这次误会让我看到了后方战士的斗争风貌,给了我别样体验,因此心生愉快。(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A.以长嘴巴来称呼休养员,既强化了人物的外貌特征,又使他的告密行为显得合理。B.长嘴巴讲述薛公岭战斗时,破碎的语言配上比划的动作,贴合人物的身份与心情。C.小说中人物对话占较大篇幅,使情节更为集中紧凑,同时又有助于人物形象刻画。D.小说表现敌我斗争,回避正面战场的描写,而选择叙写后方平凡小事,选材独特。(3)在接触过程中,长嘴巴对我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请谈谈小说是如何围绕“误会”把故事讲得曲折生动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情感态度变化的分析能力。可以依据文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神态表情和行为动作的刻画、环境描写来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小说,整体理解把握文本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理解把握人物形象,了解主要写作手法,领悟小说主旨,明确探究方向。【解答】(1)C.“这表明他开始对我的身份产生怀疑”错误,这个时候不是开始产生怀疑,是已经怀疑过了,开始应对了。(2)A.“又使他的告密行为显得合理”错误,长嘴巴与告密行为没有必然联系。(3)①结合“那个长嘴巴漠然地说着”可知,长嘴巴与“我”初遇主动寒暄,但态度漠然(不在意)。②结合“不过,他好像由我出身的地方判断,我并非什么坏蛋,因此,他很高兴和我谈”可知,他得知“我”出身地后,逐渐亲热起来,答问也直率。③结合“看他的眼色,他见怪我了”可知,“我”问他是否党员,引起他的警觉。④结合“他简单地说了这一句,看了看我的脸。这样,空气依然是不愉快的”可知,“我”接连的探问,更加重了他的怀疑和猜测。⑤结合“他这时做出凶狠的样子,长嘴巴更长了”可知,他仇视汉奸,因此向有关部门告发抓捕“我”。⑥结合“转头一看,那个长嘴巴不声不响地赶上来了。我听见他说话的声音——很小声的抱歉音调。他说完,还继续跟我一齐走着,暗中找寻着我的手,找到一只就握住它”可知,误会消除后,主动找“我”道歉,握手言欢。(4)①结合“他年约二十四五岁,瘦长的脸上长着一张长嘴巴。不单嘴巴长,而且似乎很多嘴,能同各种的人谈各样的话。看他那憔悴的容颜,一身灰布棉军衣整齐的样子,我想他可能是兵站医院的休养员”可知,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的“看”和“想”来推展故事,因所知有限,致使长嘴巴对“我”产生了误会;②结合“我自认我的态度是无邪的,一个想写点文章的人要求知道得更多更清楚的态度,而他却好像有了什么心事。当我用八路军生活很苦一类的话对他表示同情时,他竟开始说起反话来,说着一些同起初显然矛盾的话”可知,“我”迟迟未察觉突变,还不停探问,以致误会不断加深,这种延缓让情节更具戏剧性;③结合“政治委员向我解释误会,说有个休养员报告街上有个人,可能是汉奸。他表示他恨极了,说非把他抓住不可”可知,误会最终靠政治委员作证才得以消除,与小说开头的伏笔形成照应,故事曲折完整。答案:(1)C(2)A(3)①长嘴巴与“我”初遇主动寒暄,但态度漠然(不在意)。②他得知“我”出身地后,逐渐亲热起来,答问也直率。③“我”问他是否党员,引起他的警觉。④“我”接连的探问,更加重了他的怀疑和猜测。⑤他仇视汉奸,因此向有关部门告发抓捕“我”。⑥误会消除后,主动找“我”道歉,握手言欢。(4)①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的“看”和“想”来推展故事,因所知有限,致使长嘴巴对“我”产生了误会;②“我”迟迟未察觉突变,还不停探问,以致误会不断加深,这种延缓让情节更具戏剧性;③误会最终靠政治委员作证才得以消除,与小说开头的伏笔形成照应,故事曲折完整。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在四官者不欲利于生者则弗为由此观之,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譬之若官职,不得擅为,必有所制。此贵生之术也。尧以天下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对曰:“以我为天子犹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将治之,未暇在天下也。”天下,重物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于他物乎?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托天下。越人三世杀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越国无君,求王子搜而不得,从之丹穴。王子搜不肯出。越人薰之以艾,乘之以王舆。王子搜援绥登车,仰天而呼曰:“君乎!独不可以舍我乎?”王子搜非恶为君也,恶为君之患也。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其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而为君也。鲁君闻颜阖得道之人也,使人以币先焉。颜阖守闾,鹿布之衣,而自饭牛。鲁君之使者至,颜阖自对之。使者曰:“此颜阖之家耶?”颜阖对曰:“此阖之家也。”使者致币,颜阖对曰:“恐听缪而遗使者罪,不若审之。”使者还反审之,复来求之,则不得已。故若颜阖者,非恶富贵也,由重生恶之也。世之人主多以富贵骄得道之人,其不相知,岂不悲哉?故曰:道之真,以持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今世俗之君子,危身弃生以徇物,彼且奚以此之也?彼且奚以此为也?凡圣人之动作也,必察其所以之与其所以为。今有人于此,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所用重,所要轻也。夫生,岂特隋侯珠之重也哉!(选自《吕氏春秋•贵生》,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在四官者不欲利于生者/则弗为/B.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在四官者不欲/利于生者则弗为/C.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在四官者不欲/利于生者则弗为/D.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在四官者不欲利于生者/则弗为/(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恶为君之患也”与“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两句中的“患”字含义相同。B.“使人以币先焉”与“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两句中的“币”字含义不同。C.“不若审之”与“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促织》)两句中的“审”字含义不同。D.“彼且奚以此之也”与“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奚”字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开篇首先提出贵生的观点,除了运用道理论证之外,还运用了比喻论证,以各种职官不能擅自做事,一定要有所约束作比,使观点更有说服力。B.子州支父拒绝了尧要把天下让给他的请求,子州支父给出的原因是自己不愿也不能做天子,而且现在自己身患疾病,正要治疗,无暇顾及天下的治理。C.越国人没有国君,便想方设法将逃到山洞中的王子搜逼出来,让他做越国的国君。王子搜很无奈地感叹,为什么偏偏让自己来担任这个职位。D.颜阖安于贫贱,鲁国国君听说他德才兼备,想要请他出来做官,当得知使者是来请他出山做官时,他就巧妙地使了个脱身之计溜走了。(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故若颜阖者,非恶富贵也,由重生恶之也。②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5)文章最后一段举了“隋侯之珠”的例子,和第二段的众多例子是否重复?为什么?【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有时也需要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判断。(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阐述理由。【解答】(1)句意:耳、眼、鼻、口是受生命支配的。耳朵虽然想听乐音,眼睛虽然想看彩色,鼻子虽然想嗅芳香,口舌虽然想品尝滋味,但如果对生命有害就会被禁止。对于这四种器官来说,即使本身不想做,但只要有利于生命就应该去做(或即使利于生命的东西,他们却不作为)。全句是将耳、眼、鼻、口四种感官放在一起谈论的,且“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构成判断,所以第一处应该断为“夫耳目鼻口”,据此排除A、B;“害于生则止”与“利于生者则弗为”结构相同,应当分别单独成句,据此排除D。故选C。(2)A.患,祸患。句意:而是害怕做国君招来的祸患。患,祸患。句意: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正确。B.“不同”错误。币,礼物。句意:就派人带着礼物先去致意。币,礼物。句意: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C.审,问。句意:不如问清楚再说。审,仔细。句意:仔细一看,只见蟋蟀巨大的身体,修长的尾巴,青色的脖项,金黄色的翅膀。D.奚,疑问代词,什么。句意:他们这样做将达到什么目的呢。奚,疑问代词,什么。句意:抱定乐安天命的主意,还有什么可犹疑的呢!故选B。(3)B.“自己不愿也不能做天子”错误,原文是“以我为天子犹可也”,是说让我做天子还是可以的。故选B。(4)①“若”,像;“由”,由于;“重”,看重;“恶”,厌恶。译文:所以像颜阖这样的人,并不是厌恶富贵本身,而是由于看重生命才厌恶它。②“余事”,闲暇之余的事;“所以”,用来……的;“完”,保全;“道”,方法。译文:帝王的功业,是圣人闲暇之余的事,并不是用来保全身体、休养生息的方法。(5)不重复。结合第二段“尧以天下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对曰:‘以我为天子犹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将治之,未暇在天下也。’”“越人三世杀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越国无君,求王子搜而不得,从之丹穴。王子搜不肯出”“颜阖守闾,鹿布之衣,而自饭牛。鲁君之使者至,颜阖自对之”可知,该段中众多例子都是从正面角度来论证贵生的道理。结合最后一段“今有人于此,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所用重,所要轻也”可知,作者所举的“隋侯之珠”的例子,是从反面论证贵生的观点。正反论证相结合,使得论证更全面,更有说服力。答案:(1)C(2)B(3)B(4)①所以像颜阖这样的人,并不是厌恶富贵本身,而是由于看重生命才厌恶它。②帝王的功业,是圣人闲暇之余的事,并不是用来保全身体、休养生息的方法。(5)不重复。第二段的众多例子都是从正面角度来论证贵生的道理,而最后一段所举的“隋侯之珠”的例子,是从反面论证贵生的观点,这样正反论证结合,使得论证更全面,更有力。参考译文:圣人深思熟虑天下的事,认为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耳、眼、鼻、口是受生命支配的。耳朵虽然想听乐音,眼睛虽然想看彩色,鼻子虽然想嗅芳香,口舌虽然想品尝滋味,但如果对生命有害就会被禁止。对于这四种器官来说,即使本身不想做,但只要有利于生命就应该去做。从这个方面来看,耳、眼、鼻、口不能任意独行,一定要有所制约。这就像各种职官,不能独断专行,一定要有所约束一样。这就是珍爱生命的方法。尧把天下让给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回答说:“让我做天子还是可以的。虽是这样,我现在正患有忧劳深重的病,正要治疗,没有空暇顾及天下。”天下是最珍贵的,可是圣人不因它而危害自己的生命,又何况其他事物呢?只有不因天下而危害自己生命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越国人连续杀了自己的三代国君,王子搜对此很忧惧,于是逃到了采丹砂的山洞中。越国人没有国君,找不到王子搜,一直追到采丹砂的山洞。王子搜不肯出来。越国人就用燃着的艾草熏他出来,并让他坐上君王的马车。王子搜拉着登车的绳子上车,仰天长叹:“国君啊!为什么不能放过我呢?”王子搜并不是厌恶做国君,而是害怕做国君招来的祸患。像王子搜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不因为拥有国家而伤害自己生命的了。这也正是越国人要找他做国君的原因。鲁国国君听说颜阖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就派人带着礼物先去致意。颜阖住在陋巷,穿着粗布衣服,并且亲自喂牛。鲁君的使者来了,颜阖亲自接待他。使者问:“这是颜阖的家吗?”颜阖回答说:“这是我的家。”使者奉上礼物,颜阖说:“怕您把名字听错了反而会给您带来处罚,不如问清楚再说。”使者回去查问清楚了,再来找颜阖,却找不到了。所以像颜阖这样的人,并不是厌恶富贵本身,而是由于看重生命才厌恶它。世上的君主,大多凭借富贵傲视有才学的人,他们竟如此地不了解有道之人,这难道不是很可悲的吗?所以说:道的实质用来保全身体,它的剩余用来治理国家,它的渣滓用来治理天下。由此看来,帝王的功业,是圣人闲暇之余的事,并不是用来保全身体、休养生息的方法。如今世俗所谓的君子,损害身体、舍弃生命来追求外物,他们这样做将达到什么目的呢?他们又将采用什么手段达到目的呢?大凡圣人有所行动时,一定会明确所要达到的目的和需要采取的方法。假如有这样一个人,用隋侯的宝珠去弹射高空中的飞鸟,世人必定会取笑他。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所耗费的太贵重,所追求的太轻微了啊。至于生命,其价值贵重岂是隋侯的宝珠所能相比的!(二)古代诗歌阅读4.(9分)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问题。[中吕]喜春来•四节无名氏海棠过雨红初淡,杨柳无风睡正酣。杏烧红桃剪锦草揉蓝。三月三,和气盛东南。垂门艾桂狰狰虎,竞水舟飞两两凫。浴兰汤斟绿醑泛香蒲。五月五,谁吊楚三闾?天孙一夜停机暇,人世千家乞巧忙。想双星心事密话头长。七月七,回首笑三郎①。香橙肥蟹家家酒,红叶黄花处处秋。极追寻高眺望绝风流。九月九,莫负少年游。①三郎:唐玄宗李隆基向有“三郎”雅号。(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第一首曲写三月初三上巳节,所选意象典型丰富,都是暮春时的景物。B.第二首曲是当时端午民俗风情的写真,旨在写人们对屈原的深切怀念。C.第三首曲从天上写到人间,从平民写到帝王,给我们以广阔的想象空间。D.这四首小令以月日数字相重者为节,写出了民间风俗,很有生活气息。(2)“重阳”是唐宋文人喜好的题材,如“每逢佳节倍思亲”“满城风雨近重阳”“人比黄花瘦”等,请谈一谈这些诗句中描写的“重阳”和选曲描写的“重阳”有什么不同?【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与诗人情感态度的能力。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解答】(1)B.“旨在写人们对屈原的深切怀念”错,第二首曲重点是写端午民俗热闹生动的场面,而怀念屈原意味淡薄。故选:B。(2)“每逢佳节倍思亲”写的是到了重阳佳节因一人在外更加思念亲人;“满城风雨近重阳”,满城的风声雨声,原来是重阳佳节悄悄地临近,诗人此时已经年华已逝,老眼昏花,满目的秋日风光,却使人黯然神伤;“人比黄花瘦”是李清照词作,词人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表达了词人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由此可见唐宋文人写到有关重阳的诗词,总是有一种孤寂悲凉之感,充满感伤之情。这一曲写重阳节的曲子写到“香橙肥蟹家家酒,红叶黄花处处秋。极追寻高眺望绝风流。九月九,莫负少年游”,作者写的是重阳节的美好,大家都带着香橙肥蟹还有美酒,登高远望,赏玩美景,作者高呼不要辜负了美好的时光。可以说这支曲子写重阳节写得比较的开朗、明快,曲调高昂,情绪高昂。答案:(1)B(2)①唐宋文人的重阳诗词中,总有一种悲秋,充满伤感;②这首小令中的重阳写得开朗、明快,情绪高昂。③曲中鼓励人们莫负韶光携带香橙、肥蟹及美酒登高赏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阐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进一步强调国君要慎待百姓。(2)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羁鸟恋旧林”一句,与其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两句用意相似,都含蓄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的向往。(3)衬托可使主体事物更突出、更鲜明,在古代诗歌中经常可以看到这一手法,如《鸟鸣涧》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重点字:覆)(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重点字:岫)(3)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重点字:逾)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袁隆平把水稻比作核武器,对手是饥饿,他赢了。数十年来,袁隆平获得的各类荣誉①_____。他是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十几年前就拿到了世界粮食奖、沃尔夫农业奖,习近平总书记向他颁授“共和国勋章”,还有一颗小行星以他名字命名。袁隆平毕生的梦想,就是消除饥饿。正如2004年《感动中国》给他的颁奖词中所说的:“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②_____,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的第二天,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袁隆平又提出两个新的短期“小目标”:一个是争取早日实现杂交水稻双季亩产2000公斤,一个是希望将目前实施的“三一工程”升级为“两一工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大师终会老去,手握历史接力棒的青年人,理应③_____地扛起使命,“谁来接袁隆平们的班”是着眼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必然考量。(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的能力。正确使用成语,要了解高考成语考查的设误类型,多积累易误用的成语。重点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把握成语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成语意义及用法。(2)本题考查辨析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要了解八种常见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八种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借代。(3)本题考查句式变换的能力。一般类型的短句改长句的步骤是先要在短句中找到一个表达中心意思的支撑句,然后将其它有关的短句看成句子成分,将短句改为短语,插到状语、定语的位置上。要注意改后对句子进行调整,注意句子之间的关系。【解答】(1)第一空,前文说“数十年来,袁隆平获得的各类荣誉”,结合后文“他是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十几年前就拿到了世界粮食奖、沃尔夫农业奖,习近平总书记向他颁授‘共和国勋章’”可知,填入成语应是形容袁隆平获得的各类荣誉很多,数也数不清,可以填入“数不胜数”。“数不胜数”,数也数不清。形容数量极多。第二空,从前文“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和后文“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