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03文言类文本阅读知识清单一、字词及成语一、字词及成语《<论语>十二章》八佾(yì)譬如(pì)子罕(hǎn)闻名遐迩(ěr)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文质彬彬:原义为人的文采和本质都很适宜。后形容言谈举止斯文闲雅。任重道远(rèn):担子很重,路程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死而后已(yǐ):死了以后方才停止。指一生努力奋斗,一直到死为止,奉献了一切。功亏一篑(kuì):(筑九仞高的土山)由于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完成。比喻一件事情只差一点而没有成功。克己复礼:(克:克制)儒家思想,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大学之道》止于至善: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格物致知:(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正心诚意:儒家提倡的一种修养方法,泛指心术端正,意念真诚。修身齐家:提高自身修养,理好家政。《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乍见(zhà)怵惕(chùtì)恻隐(cèyǐn)要誉(yāo)羞恶(wù)孺子(rú)运之掌上:(运:运动,运转。)运转于手掌之上。比喻极其容易。《<老子>四章》车毂(gǔ)埏埴(shānzhí)户牖(yǒu)自见者(xiàn)赘行(zhuì)不处(chǔ)强行者(qiǎng)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sàn)累土(léi)几成(j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走一千里路,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伐功矜能:夸耀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形容自高自大。慎终如始: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无为而治:古代道家的一种处世态度和政治思想,指顺应自然,遵循规律而使国家得到治理。《五石之瓠》大瓠(hù)呺(xiāo)然掊(pǒu)龟(jūn)手龟(jūn)裂(皲裂)拙(zhuō)于用大笨拙(zhuō)洴澼絖(píngpìkuàng)卖儿鬻(yù)女瓠(huò)落《兼爱》弗(fú)能攻恶(wū)施不孝厌恶(wù)恶(ě)心穷凶极恶(è)兼爱非攻:墨家思想,即互爱互助,反对战争。《屈原列传》屈平属(zhǔ)惨怛(dá)帝喾(kù)齐桓(huán)皭然泥(jiàonì)濯淖(nào)浊秽(huì)从亲(zòng)枯槁(ɡǎo)其糟(bū)啜其醨(chuòlí)《苏武传》栘中(yí)且鞮侯(jūdī) 遗单于(wèichán) 丈人行(háng)缑王(gōu)昆邪王(húnyé) 浞野侯(zhuó)阏氏(yānzhī) 左伊秩訾(zī)煴火(yūn) 雨雪(yù) 旃毛(zhān)牧羝(dī)节旄(máo)棫阳宫(yù) 斧钺(yuè) 《过秦论》崤函(xiáo)膏腴(yú)合从(zònɡ)逡巡(qūn) 遗镞(zú)漂橹(lǔ)鞭笞(chī)藩篱(fān) 黔首(qián)隳名城(huī)锋镝(dí) 户牖(yǒu)劲弩(jìnɡ)氓隶(ménɡ)锄櫌(yōu)棘矜(qín) 长铩(shā)万乘(shènɡ)作难(nàn)度长絜大(xié)《*五代史伶官传序》伶官(líng) 契丹(qì)与尔三矢(shǐ)系燕父子(xì)仇雠(chóu)所溺(nì)(作家作品+文学体裁+写作背景)《论语》十二章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其思想核心是“仁”。其学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也位于“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列。主要作品: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作品介绍《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现存《论语》20篇,492章。3.文化常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时代背景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原有的政治规则和伦理道德逐渐被颠覆,礼崩乐坏,诸侯割据,互相征伐,周王室日渐衰微。孔子对社会的动荡深感忧虑,希望借助周朝原有的礼仪,重新建立井然的统治秩序,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反对暴政,强调“仁者爱人”,要求各人以自我克制和礼让的态度调和社会矛盾。所以,他一方面教授弟子学习礼仪;一方面积极入世,希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真是踌躇满志。《大学之道》作品介绍《大学》本出《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在流传过程中,经董仲舒、郑玄、孔颖达和宋代理学家如程颢、程颐等大儒的推崇,《礼记》在儒家政教系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与“8-14岁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的“小学”相对。《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的十分之一左右,但作为总纲,意义重大。*《人皆有不忍人之心》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孟子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始终不受重用。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孟子的重要思想:①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②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③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⑤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2.作品介绍《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属语录体散文,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孟子善辩,故《孟子》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每篇分为上、下章。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长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老子》四章作者简介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与庄子并称为“老庄”。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代表作:《道德经》。作品介绍《老子》,又称《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五石之瓠》作者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的主要思想是清静无为。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写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作品简介《庄子》又称《南华经》,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今存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章是庄子所写。《庄子》文笔汪洋恣肆想象奇特丰富,气势波澜壮阔。《庄子》善于虚构,大多是寓言作品,想象丰富,多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从文学价值方面讲《庄子》才一书展现出的浪漫主义才力,更为后世称道和借鉴。3.背景简介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彼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正在形成。庄子就生活在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社会的变动带来了人们思想的变动和活跃,各种思想派别应运而生。经济的发展又给文人学士提供了物质保证,社会变革则为他们提供了社会实践论题。大批文人墨客议论社会局面,阐述政治理想,畅谈人生追求。惠子“五石之瓠”和庄子“不龟手之药”的辩论就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一个真实写照。*《兼爱》1.作者简介墨子(约前468-前376年),姓墨,名翟,战国初年学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出身微贱,曾学儒术,因不满其烦琐的学说,自创墨家学派以抗衡。墨子作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提出了“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墨子》一书是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所编。墨学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思想,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天下人都要相亲相爱,反对强凌弱的战争。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2.文学常识《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为《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六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此外,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在逻辑史上被称为后期墨家逻辑或墨辩逻辑(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体系之一,另两个为古希腊的逻辑体系和佛教中的因明学);其中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特别是天文学、几何光学和力学。《墨子》一书由历代墨者薪火相传,经过一再加工整理或集体创作而成,时间跨度从战国初期至战国末期,即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并非成于一人之手,也非成于一时。3.背景介绍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礼制瓦解、王权衰弱、诸侯纷争的时代,广大民众饱受战乱之苦,极渴望安定太平的生活环境。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了积极关注与思考,表现了鲜明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揭露了当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他站在平民的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屈原列传》1.作者简介司马迁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作品简介《史记》简介司马迁撰写,《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史记》不仅是一部完备的古代史书,也是代表着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作品。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3.背景简介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司马迁大概是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现已知的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怀王宠佞臣,屈原自沉江屈原,正好生活于七雄并峙、社会亟趋统一的战国时代。当时的七国中,秦、楚、齐三国力量最强,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其中秦、楚尤为强盛,合纵、连横的斗争十分激烈。苏秦说:“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战国策》)鉴于在秦国威胁下楚国面临的危机,屈原对内主张改革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由于怀王、顷襄王宠幸奸佞之臣(如令尹子兰、南后郑袖等人),对秦实行投降政策。屈原受到排斥打击,两次放逐到江南一带。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的局面,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度悲愤绝望。传说就在这一年五月初五(农历),屈原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后来,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苏武传》1.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他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他始得获释,被任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他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2.作品简介《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新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史学价值:作者能尊重客观实际,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赞扬清廉的官吏,流露了对人民的同情。文学价值:叙事详明,详赡严密,语言典雅繁复,富于文采,有骈体化倾向,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很大。3.背景简介汉初前201年,韩王刘信投降匈奴。次年,刘邦亲率大军征讨,之后开始与匈奴和亲。其后的文、景诸帝也是沿用和亲政策以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汉朝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前127年,派卫青占领河套地区。前121年,派霍去病夺取富庶的河西走廊。前119年,卫、霍分东西两路进攻漠北。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过秦论》1.作者简介生平: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属河南)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时以文才显名,20岁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士(博士不是现在的学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不久迁太中大夫,参与政事,深受倚重。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老臣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的老师),人称贾长沙、贾太傅。转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他“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2.作品简介其文议论风发,雄辩有力,颇有文采,针砭时弊,酣畅淋漓,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所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并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因此,后世往往把屈原和贾谊并称为“屈贾”。代表作品:散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3.背景简介“过秦”以“规汉”贾谊所处的时代,属西汉的“太平盛世”,许多人认为当时天下“已安已治”了,但实际上却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按照贾谊的说法是“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治安策》)由于大地主大商人势倾王侯,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大批逃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作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贾谊从秦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他目睹现实,深感忧虑。写作《过秦论》,名为“过秦”,实为“规汉”,希望汉朝统治者以秦为鉴,施行仁政,改革政治,缓和矛盾,避免社会危机。4.文体知识论辩文论辩文是古代的一种论文文体,有“原……”“……论”“……辩”等文题形式。这种文体是作者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等,从根本上进行考查、探讨,辨是非,别真伪,表明观点,澄清对错的文体。写作时一般援事引例,引经据典,或论其事实,或批驳谬误,语言富有论辩力,逻辑性强,又颇具文采。据《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史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五代史伶官传序》1.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24岁考取进士,官至参知政事。早年思想进步,支持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晚年思想渐趋保守,反对王安石变法。成就:欧阳修在散文、诗词创作、史书编撰和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北宋文坛泰斗。在他辉煌的文学成就中,尤以散文成就最高,是唐宋八大家中宋朝第一人。.2.作品简介代表作品:著作《欧阳文忠集》。还编写了两部史书《新唐书》(与宋祁等合写)和《新五代史》。著名的政治散文有《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状物怀人叙事散文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晚年著述《六一诗话》,多评述北宋诗人的作品,也涉及唐诗。3.背景简介《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记载公元907年至960年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的历史。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繁。后唐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为伶官所惑。当叛乱四起时,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伶官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此序文,就庄宗宠幸伶官而祸国乱政的史实发表感慨,告诫北宋统治阶级要以史为鉴,呼吁“忧劳可以兴国”,警告“逸豫可以亡身”,这不能不说是对症下药。4.文体知识序“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是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按照《新五代史》的编写体例,多数传文的开头都有一段序论,新五代史发论皆以“呜呼”开头,足见五代历史之可悲可叹,这一篇也不例外。由于写得比较出色,后代让它独立成篇,加上一个标题,叫《五代史伶官传序》,或简称《伶官传序》。《论语》十二章(一)通假字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通“智”,智慧)(二)词类活用1.君子食无求饱(名作动,吃饭)2.就有道而正焉(使动,使……正)3.见贤思齐焉(形作名,贤人;形作动,看齐)4.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名作状,把“仁”)5.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名作动,符合礼制)(三)一词多义1.克(1)克己复礼(约束)(2)克终者盖寡(能够)(3)既克,公问其故(战胜)(4)克期完成(限定)(5)虽多忌克(妒忌刻薄)(四)古今异义1.文质彬彬古义: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今义:文雅貌2.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古义:一个字今义:一句话(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1)止,吾止也。(2)进,吾往也。2.宾语前置(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状语后置敏于事而慎于言4.固定句式如乐何如……何,对……怎么样(六)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那他怎样遵守礼仪制度呢?一个人没有仁德,那他怎么能正确运用音乐呢?”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多于质朴,就难免流于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适当,才能成为君子。”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孔子说:“比如造山,还差一筐土,如果停止下来,那是我自己停止的;又比如填平土地,即使只倒了一筐土,如果继续去填,那是我自己去填的。”孔子说:“不断求取知识的人就不会被遇到的事情所迷惑;真诚的待人如己,以至于不在为个人得失而忧愁;勇敢地实践前行以至于不再畏惧任何困难。”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途径是什么。”孔子说:“违反礼的事不看,违反礼的事不听,违反礼的事不说,违反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人的情志,可以提高人的观察力,可以使人懂得集体意识的重要性,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大学之道》(一)古今异义大学之道古义: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二)词类活用1.在明明德(形作动,弘扬)2.先齐其家(使动,使……整齐)(三)一词多义1.明(1)在明明德(动词,彰明)(2)在明明德(形容词,美好的)2.道(1)则近道矣(名词,规律、道理)(2)不足为外人道也(动词,说)(3)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4)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3.修(1)先修其身(动词,修养)(2)修守战之具(动词,修理、整治)(3)邹忌修八尺有余(名词,长,这里指身高)(四)状语后置1.在止于至善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五)课文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通过伏灭革除内心不好的私欲、物欲,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六)中心思想《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歧视他人,人不与之立异。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七)课文结构(八)论证特点(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通假字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同“纳”,接纳,交纳)2.若火之始然(同“燃”,燃烧)(二)古今异义1.自贼者多古义:伤害今义:偷东西的人(三)一词多义1.所以(1)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介词,用来……的、……的凭借)2.是(1)人之有是四端也(指示代词,此)(2)斯是陋室(判断词,同今义)3.事(1)不足以事父母(动词,侍奉)(2)今日之事何如(名词,事情)(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2)无羞恶之心,非人也;(3)无辞让之心,非人也;(4)无是非之心,非人也。(5)恻隐之心,仁之端也;(6)羞恶之心,义之端也;(7)辞让之心,礼之端也;(8)是非之心,智之端也。2.状语后置(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2)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五)课文翻译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六)论证结构首先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继而推导出以“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如同“运之掌上”那样容易。然后,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举例论证,展开了进一步的论述,说明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乃是人的本能。再后,孟子指出了“四心”与“四端”的关系,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最后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了扩充“四端”的重要性。(七)艺术特色(1)运用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如“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用在掌上运转东西比喻以仁政治理天下的容易,具体贴切。深入品读,感悟赏析(2)运用排比,精炼整齐。如“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等句,运用排比,既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又能严密地展开论述。《老子》四章(一)通假字1.曰余食赘行(通“形”,形体)2.其脆易泮(通“判”,分离)3.起于累土(通“蔂”,土筐)(二)一词多义1.用(1)当其无,有车之用(用途,作用)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因为) 2.立(1)企者不立(站立) (2)三十而立(成就) 3.伐(1)自伐者无功(夸耀) (2)齐师伐我(攻打) 4.处(1)故有道者不处(为,做) (2)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享有,具有)(3)严加查处(处理,制裁) (4)藏身之处(处所) (5)只因未到伤心处(时候) (6)设身处地(处在,处于) (三)课文翻译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器皿中间必须留出空处,器皿才能发挥盛放物品的作用。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中空部分,才有房屋居住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踮起脚尖想提高自己的高度,反而会站不稳。把正常的两步并作一步走路,反而不会走快。凭着自己的眼睛去看反而看不清。只凭着自己的主意去判断事情,反而不会分清是非。自我夸耀的人反而没有功劳。自大自满的人反而不会长久。上面的行为用道德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一样,人们常常厌恶他们。所以修道的人一定要避免它,不要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是智慧。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更加强大而不可战胜。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勉强而行的人有志向。不丧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身虽死而“道”犹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长寿。安定的局面容易保持和维护,没有迹象的事物容易图谋;脆弱的事物容易消解;细微的事物容易散失;所以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时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根芽;九层的高台,是由一筐筐的泥土垒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妄为要失败,强行把持一定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枉为,所以不失败,不强行把持所以不失去。人们做事情的时候,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这样就不会失败了。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按其自身规律自然发展而不会妄加干预。(四)主题思想本文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要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五石之瓠》(一)通假字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同“皲”,皮肤冻裂)2.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同“纩”,丝绵絮)3.客得之,以说吴王(同“悦”,取悦)(二)词类活用1.我树之成而实五石(名作动,种植;名动,结实)2.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形作名,大的东西)3.吴王使之将(名动,领兵)4.其坚不能自举也(形作名,坚固程度)5.能不龟手一也(一样)(三)一词多义固:(1)夫子固拙于用大矣(本来)(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牢固)(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4)君子固穷(安于)(5)蔺相如固止之(一再)(四)特殊句式1.省略句(1)以(之)盛水浆(2)请买其方(以)百金2.定语后置(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3.状语后置(1)请买其方(以)百金(五)课文翻译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剖开做瓢也太大了,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客人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六)主题思想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而有用,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这则寓言说明,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这启示我们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发掘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它。(七)文章结构第一部分:惠子的做法,“吾为其无用而掊之”。第二部分:庄子的看法,“夫子固拙于用大”“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八)艺术特色①借用寓言说理。庄子善于运用富有形象性的寓言,把自己的思想隐含其中,而且使情感更加深邃,寓意更加深刻。本文运用了“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深入浅出,使含义更加丰富。②鲜明的感情色彩。文中庄子的态度非常鲜明。如当惠子讲了“五石之瓠”的故事后,庄子说“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一个“拙”字鲜明地表达了庄子的态度,他极不赞成惠子的说法。而在文末庄子又说“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则直接批判惠子,认为他为尘世所牵绊,为世俗所累。③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中惠子和庄子两人的对话贯穿始终,用两人对话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两个思想不同的人物。④以小见大,思辨性强。本文借助“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这两则小故事,深刻地阐明了“有用”与“无用”可以相互转化的哲理,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引发人们的思考。*《兼爱》(一)通假字1.当察乱何自起(通“尝”,尝试)2.故不孝不慈亡(通“无”,没有)3.故盗贼有亡(通“又”)(二)古今异义1.起不相爱古义:互相亲爱、友好今义:互相爱慕(三)词类活用1.故亏父而自利(使动,使……亏损;使动,使……受益)2.虽父之不慈子(形作动,慈爱)3.故贼人以利其身(名作动,劫夺财物)(四)一词多义1.爱(1)诸侯各爱其国(动词,爱护)(2)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动词,吝惜)(五)特殊句型1.判断句(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2)此所谓乱也。(3)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2.宾语前置(1)父自爱也(2)兄自爱也(3)君自爱也(4)当察乱何自起(5)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6)视人身若其身,谁贼?(7)视人家若其家,谁乱?(8)视人国若其国,谁攻?(六)文章翻译圣人是以治天下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天下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圣人是以治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起源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混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这就是所谓的混乱。反过来说,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所谓的混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而自利;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源于不相爱。即使在天下做小偷和强盗的人也是这样,小偷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偷取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强盗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以利自身,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即使大夫相互侵害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家族,不爱别人的家族,所以损害别人的家族以利他自己的家族;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损害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的国家。天下混乱的事情,全都摆在这里了,细察这些从哪里产生的呢?都起源于互相不爱。假使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长及君上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情呢?还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儿子、弟弟及臣子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情呢?这样不慈爱就没有了。还有强盗和贼寇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还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还害人?所以强盗和贼寇就没有了。还有大夫间相互侵害、诸侯间相互攻伐的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一样,谁还侵害?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一样,谁还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害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就没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之间互相不再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不再侵害,没有了强盗与贼寇,君臣父子之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治理好了。所以圣人既然是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互相仇恨而劝导相爱呢?因为天下相亲相爱就能治理好,相互仇恨就会混乱,所以我们老师墨子说:“不能不劝导爱别人,道理在此。”(七)主题思想本课所选几段文字层次井然地阐述了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主张。墨子从探究世乱的根源入手,从反面证明了“兼相爱、交相利”的必要性,然后对症下药,指出治乱的灵丹妙药是“兼相爱、交相利”并具体阐述了什么是“兼相爱、交相利”和实施“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效果,从正面证明了“兼相爱、交相利”的重要性,最后又紧扣社会现实,言明了统治阶级对“兼相爱、交相利”的态度,并具体分析产生这种态度的原因,从而告诉人们只要统治者喜欢“兼相爱、交相利”并把它作为处理政事、指导行动的准则,就一定能真正做到“兼相爱、交相利”。(八)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议论的焦点——圣人治天下当知“乱之所自起”。第二部分(第2、3段):对比论证:第2段反面立论:乱“皆起不相爱”。第3段正面假设:“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第三部分(第4段):得出结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九)艺术特色①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使得问题醒目地提出,让读者思考,加强了作者观点的阐述,让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更加鲜明。如: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②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墨子要阐述的是天下人只要“兼爱”就可以天下大治。也就是文中“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也是对上文的总结。③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文中列举了大量君臣父子、盗贼、大夫等事例。④综合运用,譬喻法、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手法。《屈原列传》(一)通假字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同“旨”,含义)2.屈平既绌(“绌”同“黜”,指被罢免官职)3.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4.亡走赵,赵不内(“内”同“纳”,接纳)5.厚币委质事楚(“质”同“贽”,见面礼)6.乃令张仪详去秦(“详”同“佯”,假装)(二)一词多义1.闻(1)博闻强志(名词,学识)(2)不闻六百里(动词,听说)(3)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使……听到)(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动词,懂得,明白)2.明(1)明于治乱(动词,明白)(2)谗谄之蔽明也(名词,聪明才智)(3)明道德之广崇(动词,阐明)(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短歌行》)(形容词,明亮)(5)火尚足以明(《游褒禅山记》)(动词,照明)3.志(1)博闻强志(名词,记忆)(2)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名词,志趣)(3)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志愿)(4)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名词,志气,志向)(5)寻向所志(《桃花源记》)(名词,做的标记)(6)项脊轩志(名词,文体的一种)4.属(1)屈平属草稿未定(动词,撰写)(2)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连接)(3)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动词,嘱托)(4)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动词,属于)(5)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动词,隶属,管辖)(6)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动词,类似)5.伐(1)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动词,自夸,炫耀)(2)其后秦欲伐齐(动词,讨伐)6.见(1)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动词,看见)(2)信而见疑(介词,表被动,被)(3)靡不毕见(动词,表现)(4)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动词,看出)(5)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动词,遇见)(三)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时秦昭王与楚婚(通婚)②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奉为祖,继承)(2)名词作状语①蝉蜕于浊秽(像蝉那样)②故内惑于郑袖(在内政上)③外欺于张仪(在外交上)④身客死于秦(像客人那样)⑤其后楚日以削(一天天地)2.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听闻,指听到的活动或听到的内容)②谗谄之蔽明也(谗言和谄媚之辞)(2)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复释去张仪(使……离开)②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使……保全)③亡其六郡(使……丢失)(3)动词作状语①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对内)②出则接遇宾客(对外)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邪曲之害公也(品行不正的小人)②方正之不容也(端方正直的人)③谗谄之蔽明也((君主的)明智)④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寻常事物)⑤莫不欲求忠以自为(忠臣)⑥举贤以自佐(贤才)(2)形容词作动词明道德之广崇(阐明)(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①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使……竭,使……尽)②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使……灭亡,使……破败)(四)古今异义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2.颜色憔悴古义:脸色;今义:物体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3.形容枯槁古义:外貌,模样;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委婉得体;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5.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假话;今义:无理狡辩。(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1)“离骚”者,犹离忧也(……者……也)(2)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者……也)(3)此不知人之祸也(……也)2.倒装句(1)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状语后置)(2)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3.被动句(1)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3)是以见放(六)理清思路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写屈原有见“任”到见“疏”,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第二部分(第4-9段):写屈原被罢免官职后,怀王三次被骗。第三部分(第10-12段):屈原自沉汨罗江及屈原死后的影响。(七)司马迁是怎样评价屈原的?作者认为屈原“正道直行”,忠贞为国,却遭到诽谤和打击,这是极为不公平的。屈原自始至终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他的精神日月可鉴。(八)史传类文章选取典型事例并运用“传”“评”结合的写作特点1、饱含深情,塑造忠贞爱国的屈原形象。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笔勾勒了人物的生平事迹。但是在这粗笔的叙述中,却饱含着司马迁对屈原的赞颂之情,如“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寥寥数语,就写出了屈原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才能。2、夹叙夹议、一唱三叹的艺术手法。《屈原列传》在叙述的基础上,有三处较为集中的议论:第一处是评价《离骚》,目的是赞美屈原的志向“与日月争光可也”。第二处是强调屈原的忠诚和分析楚怀王客死他乡的原因。第三处是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这三处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带有明显的咏叹笔调,使感情的抒发淋漓尽致。3、具有浓厚抒情色彩的语言。《屈原列传》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此外,司马迁在屈原身上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叹:屈原由于正道直行而被疏远、流放,自沉泊罗江;司马迁由于敢于直言而被处以宫刑。正是这种身世之叹,使得司马迁以最真挚的情感歌颂了屈原的伟大崇高,以最大的怨愤揭露了统治者的昏庸不察,这种感情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苏武传》(一)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同“叛”,背叛。)2.与旃毛并咽之 (“旃”同“毡”,毛织的毡毯。)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同“弆(jǔ)”,收藏。)4.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同“无”,没有。)5.信义安所见乎 (“见”同“现”,显现。)6.与武决去 (“决”同“诀”,辞别、告别。)7.前以降及物故 (“以”同“已”,已经。)(二)一词多义1.发(1)方欲发使送武等 (动词,派)(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动词,发动,动手)(3)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动词,出动)(4)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动词,暴露、泄露)(5)须发尽白 (名词,头发)(6)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动词,开花)2.会(1)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副词,适逢)(2)会论虞常 (副词,会同)(3)单于召会武官属 (动词,会见)3.引(1)虞常果引张胜 (动词,牵扯)(2)引佩刀自刺 (动词,拿,拔出)(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 (动词,援引)(4)引次江北(《赤壁之战》) (动词,退却)4.背(1)蹈其背以出血 (名词,脊背)(2)畔主背亲 (动词,背叛)(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动词,离开)(三)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空以身膏草野(滋润)②天雨雪(下)③羝乳乃得归(生子)④杖汉节牧羊(执、拄)⑤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祀)(2)名词作状语①其一人夜亡(在夜里)②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向上)2.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因泣下沾衿(眼泪)(2)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使……回归)②屈节辱命(使……丧失,使……受到玷污)③欲因此时降武(使……投降)④反欲斗两主(使……相斗)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何久自苦如此(使……受苦)(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①单于壮其节(认为……豪壮)②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以……为乐)(四)古今异义1.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2.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业绩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古义:对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4.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5.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6.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7.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五)文言句式1.倒装句(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和介宾倒置)(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定语后置)(7)若知我不降明。(状语后置)2.判断句(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者……也)(2)非汉所望也。(……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也)3.被动句(1)见犯乃死,重负国。(“见”表被动)(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夷灭者”即“被夷灭者”)(3)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表被动)(4)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生得”即“被生得”)(5)武留匈奴凡十九岁。(“留”即“被留”)4.省略句(1)后随浞野侯没胡中。(2)单于子弟发兵与战。(3)使牧羝。(4)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5)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六)结构脉络线索时间顺序缘由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1)遭遇虞常谋反,牵涉苏武(2—3)卫律逼降,苏武不屈(4—5)流放北海,杖节牧羊(6)李陵劝降,完全失败(7—8)结局历尽磨难,终归汉朝(9—10)(七)写作手法本传善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请简述一下作者是如何用张胜、卫律、李陵三个“降将”来突出苏武形象的。明确①与张胜对比,写张胜见利忘义、丧失骨气,衬托出苏武的深明大义和富有骨气;写张胜遇事束手无策,对国家不负责任,衬托出苏武的临危不惧,对国家的高度负责。②与卫律对比,作者暴露了卫律卖国求荣的可鄙的内心世界,更加突出了苏武的民族气节。③与李陵对比,李陵投降,他自己认为是汉武帝对待臣下太刻薄,又在生活上关心苏武,以此来说服苏武,然而苏武却丝毫不为所动。李陵斤斤计较于一家一己的恩怨,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而苏武置一家一己的恩怨于不顾,一心一意为国家民族着想。两种思想,两种胸怀,有如天壤之别。《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一)通假字1.赢粮而景从 (“景”同“影”,像影子一样)2.非及乡时之士也 (“乡”同“向”,先)(二)一词多义1.因(1)蒙故业,因遗策 (动词,沿袭)(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介词,凭借)(3)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趁机)(4)因利乘便 (介词,趁着)2.制(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制服)(2)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统领、统率)(3)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论贵粟疏》) (制作、缝制)(4)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张衡传》) (形制、构造)(5)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压制、控制)(6)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齐桓晋文之事》) (规定)(7)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规模)3.亡(1)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副词,无,没有)(2)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名词,败逃的军队)(3)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动词,丢失)(4)吞二周而亡诸侯 (动词,灭亡,灭掉)4.盛(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兴盛)(2)请其矢,盛以锦囊(读chénɡ,装)(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振作、豪迈)(4)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强盛)5.告(1)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告诉)(2)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祭告)6.归(1)而皆背晋以归梁 (归附)(2)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到)(三)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做状语(1)席卷、包举、囊括 (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布袋一样)(2)赢粮而景从 (像影子一样)(3)天下云集响应 (像云彩一样、像回声一样)(4)负而前驱 (向前)(5)仓皇东出 (向东)(6)一夫夜呼 (在夜里)(7)乱者四应 (在四面)2.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 (败逃的军队)3.动词的使动用法(1)外连衡而斗诸侯 (使……争斗)(2)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退却)(3)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朝见)(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使……兴盛;使……灭亡)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会盟而谋弱秦 (使……削弱)(2)以愚黔首 (使……愚蠢)(3)数十伶人困之 (使……陷入困境)(四)古今异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战国时魏地;今义:河的西面。2.山东豪俊遂并起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官职名;今义:干某事。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古义:人的作为;今义:人情事理,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等工作。(五)文言句式1.倒装句(1)定语后置铸以为金人十二(“十二”做定语,后置)金城千里(“千里”做定语,后置)(2)宾语前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仁义”做宾语,前置)2.被动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为”即“被”,表被动)3.省略句(1)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2)委命(于)下吏(3)聚之(于)咸阳(4)铸以(之)为金人十二(5)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6)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4.判断句(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者)(2)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也)(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也)(4)梁,吾仇也(……也)(5)燕王吾所立(无标志)(6)此三者,吾遗恨也(……者)(7)自然之理也(……也)(六)思路结构《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艺术特色《过秦论》艺术特色1.用叙事来说理。这是本篇最大的特点。这篇文章对秦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的叙述是很有条理的,上来抓住一条纵的线,即从秦孝公之兴到秦王朝之亡,始终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层次先后;而对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某一点,又突出地加以铺陈发挥,在叙述中始终贯串着秦王朝兴衰的关键所在,即秦灭六国后不施仁政,却残酷地压迫人民,故而迅速灭亡。2.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例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赋的夸张手法。第二、四、五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所谓“铺张扬厉”,主要就是指这一类句子。这样的文章气势自然充沛,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使读者有欲罢不能之感。3.全篇对比到底。本篇精彩处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后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陈涉与始皇的对比;陈涉之师与九国之师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起,结构宏伟,气势磅礴,说理显得更有分量。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这几个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了。4.语言独具特色。从语言的运用看,文章如辞赋一般,词藻华丽,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句子长短相间,读来朗朗上口。处处重复却不给人以累赘之感,句句相似却没有雷同之嫌。当然,作者语言上的这些特色,是为文章的思想内容服务的《五代史伶官传序》艺术特色1.例证法。本文论点来自史据,在论证时又重点通过“晋王三矢”这一典型、生动的事例,充分地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史实,使人对于庄宗的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了然于胸,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起到了以古鉴今、举一反三的作用。2.对比论证法。全文以“盛”“衰”二字贯串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证。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近年来高考文言文命题均与教材中常见实词合并混搭检测,且以教材实词为主,文化常识为辅,这样就避免了单纯的对死记硬背的考查,重点考查学生结合文本语境,正确推断词义的能力。所选实词和常识词,直接指向教材,而且明确的指向教材中的重点篇章,2024年检测的篇目有《孔雀东南飞》《项脊轩志》《老子四章》《爱莲说》《师说》《鸿门宴》《兼爱》《周亚夫细柳营》;2023检测的的篇目有《兼爱》《桃花源记》《送东阳马生序》《愚公移山》《诗经》;2022检测的篇目有《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岳阳楼记》《鸿门宴》《赤壁赋》《短歌行》《屈原列传》《孔雀东南飞》这些均属于初高中教材文言文精读篇目,命题意图十分明显紧扣教材,考题在教材外,答案在教材内!所以这对于我们期末备考很有指导意义,必修夯实基础,稳扎稳打。文言实词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既指单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又指双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它是文言实词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之一。古今异义词的两种情况古义今义完全不同该完备应当抢碰撞抢夺行李外交使节(人)出行时携带的东西去离开跟“来”相对同中有异给供给交付,送与勤辛劳,与“逸”相对勤劳、勤快劝鼓励、劝勉劝说访询问、咨询探访、访问对于古今异义词,考生需要区分古今词的音节,一般来说古代词汇多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词汇多以双音节为主,那么当古今词语形式上一致时,就要考虑古代词汇是否是两个词,比如妻子,古义为“妻子儿女”。一词多义一个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逐渐从最初的意义引申出更多的意义,这个现象称为一词多义。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假借义。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本”的本义是“草木的根”,“道”的本义是“路,道路”。引申义: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本"的引申义为“根本、本来、原本、基本”;“道”的引申义为“方法、道理、主张”。比喻义: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草管人命”的“草管”: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假借义:因假借而产生的含义。如《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草”是本字,是“蚤”的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同“早”。通假字“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可分为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三类。虽然教材对这三类做了区分,但是对于考生来说没有必要对其进行细分,只要能够在语境中判断出来即可。学习通假字,一方面要积累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另一方面要根据通假特点来推断语境中的通假字。为了记忆,可以分为两类,形似通假和音同通假。例如前者中的“说”与“悦”,高兴喜悦;后者中的“有”与“又”。偏义复词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只作陪衬(衬字)。例如:“冀缓急或可救助”,需救助的情况只能是“急”,故“缓”没有意义,“缓急”是偏义复词。偏义复词的类型有:①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②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类型典例语素意义相近“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中的“舟楫”,只有“舟”的意义,没有“楫”的意义,“楫”是衬字语素意义相对“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的“出入”,“出”是出去,“入”是进来,在这里偏用“入”的意义,“出”是衬字活用词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为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直接用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但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起修饰、限制作用。主要包括:①时间名词“日”“夜”“月”“岁”等作状语;②方位名词“南”“北”“内”“外”“上”“下”等作状语;③普通名词作状语。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如果不构成主谓关系,那么,它一定活用为状语,或者说,只要是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名词一定活用为状语。例如:(1)东犬西吠:西(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3)良庖岁更刀:岁2)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1)名词前面有副词(“不”“已”“相”等),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在现代汉语中,副词不能修饰名词,若修饰了,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①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第二个“君”“臣”②二月草已芽:芽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第二个“师”(2)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如“能”“可”“欲”等):例如: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②左右欲刃相如:刃③云青青兮欲雨:雨(3)名词后面跟介宾短语。例如:①沛公军霸上:军②风乎舞雩:风(4)名词后面带“之”字,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①驴不胜怒,蹄之:蹄②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函(5)两个名词连用(或一个名词和一个名词性短语连用),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至于哪个名词活用,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例如:①以膏泽斯民:膏泽②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③曾皙后:后(6)“而”字前或后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因为“而”字不能连接名词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它一般连接动词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例如:①根拳而土易:拳②扣舷而歌之:歌③客逾庖而宴:宴动词活用在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的修饰、限制,这就使它具有了名词的特点。规律和特点:一是两个动词连用,如构不成连动式,则后一个动词一般活用为名词;二是动词前若有“其”“之”等代词修饰,则该动词活用为名词。例如:(1)追亡逐北:亡、北(2)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第二个“生”(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4)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听(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形容词活用及使动、意动的规律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翻译时应补出中心词(名词),以形容词作定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该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1)(3)(4)(6);当形容词用在“其”“之”后面充当中心语时,则活用为名词,如(2)(5)。例如:(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少、长(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贤(3)此其志不在小:小(4)屈平疾……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邪曲、公、方正(5)宾主尽东南之美:美(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第一个“圣”和“愚”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或者前面受能愿动词或副词修饰时,它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当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4)(6);当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1)(2);当形容词放在副词(时间副词或否定副词)后,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3)(5)。例如:(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第一个“明”(2)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明(3)不知东方之既白:白(4)素善留侯张良:善(5)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6)明道德之广崇:明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使动用法(1)当不及物动词后面带了宾语,该动词一般活用为使动用法。例如: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却③外连衡而斗诸侯:斗④宜皆降之:降⑤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当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且该形容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时,该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例如:①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②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齐③既来之,则安之:安④则思正身以黜恶:正(3)当名词后面带了宾语,且该名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时,该名词为使动用法。例如: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第一个“封”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③却宾客以业诸侯:业④阙秦以利晋:利意动用法规律和特点:当形容词、名词后面带了宾语,且该形容词、名词具有“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什么”(通常可译为“认为……”“以……为……”“对……感到……”“把……当作……”等)的意思时,该形容词、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高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而、何、乎、乃、其、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智能投影仪销售合同3篇
- 2024全新洗车场地租赁及洗车设备维护保养合同3篇
- 2024年度屋面瓦施工工程验收合同3篇
- 2024年版环保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合同
- 2024年度厦门珠宝设计定制合同
- 2024版弱电工程设计及咨询合同2篇
- 2024年度葡萄种植与农业保险合作合同3篇
- 2024年度荔枝市场营销合作合同3篇
- 2024年度劳动合同中的工作职责说明3篇
- 2024版山西忻城房产交易合同2篇
- 南京大学在校学生校史知识认知情况调查问卷
- 道德与法治中考备考建议课件
- 财产保险退保申请范文推荐6篇
-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
- YYT 0325-2022 一次性使用无菌导尿管
- 羊膜在眼科临床中应用课件
- (71)第十五章15.2.3整数指数幂1-负整数指数幂-导学案
- 初步设计方案询价表
- 2022年江苏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汽车焊接技术》试卷期末理论考试含参考答案一套
- FMEA分析经典案例【范本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