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一节植被【考点01】植被与环境1.植被的定义: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2.植被的分类(1)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2)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3.植被与环境的关系(1)植被对环境的作用:植被对环境有指示作用: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①根系发达:可耐旱、耐贫瘠和抵抗强风。若水分条件改善则地下根系减少。②叶子:叶片厚有蜡质层反射阳光,减少蒸发可抗旱;叶子细小可防蒸发、防热量散失。③茎干粗壮:储水量大;④倾斜:说明当地风力大。如旗形树冠。⑤簇状匍匐:一般植株低矮,可防强风、保暖、耐土壤贫瘠。⑥花色鲜艳:可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⑦某一季节生长速度快:可适应当地暖季短或雨季短的特点。(2)环境对植被的作用: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影响因素植物形态或分布指示作用热量水平分布: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苔原不同温度带垂直分布:热带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针叶林→山地草甸、草原→高寒荒漠不同海拔降水同一纬度,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形成了森林、草原、荒漠等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上为森林,200~400mm为草原,200mm以下为荒漠。降水差异水分湿生植物叶子硕大柔嫩,根系退化,茎内有孔,如莲藕、芦苇等水湿环境旱生植物叶子退化为刺,根系发达,叶面有蜡质,茎粗大,如仙人掌、骆驼刺等干旱环境光照喜光植物对光照需求量大,分布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如树林上层的马尾松等光照充足喜阴植物对光照要求低,分布在阴暗处,如树林下部的地衣、苔藓等光照不足地形山区植物种类比平原地区丰富海拔阳坡热量条件好,迎风坡水分条件好,植被相对茂盛;阴坡热量条件差,背风坡水分条件差,植被相对稀疏。如天山北坡有森林,南坡则没有坡向土壤酸性土壤:铁芒萁、茶树、马尾松等酸性土壤碱性土壤:碱蓬等碱性土壤砂质土壤:香椿、骆驼刺的生长砂质土壤黏质土壤:杜仲、黄柏的生长黏质土壤风向迎风面树枝受到损伤,背风面树枝不断生长,形成旗形树冠风向环境污染矮牵牛花能指示SO2污染SO2污染【考点02】森林类型气候类型环境特征植被特征我国分布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降水丰沛生长旺盛,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藤本植物、附生植物数量丰富;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海南岛、云南西双版纳、西藏东南部、台湾岛南部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在春末夏初。与热带雨林相比,垂直结构比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少板根和茎花现象南方地区落叶阔叶林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炎热或温暖,生长季节达4~6个月,冬季寒冷并延续3~4个月,四季分明,降水适宜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北方地区亚寒带针叶林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树叶缩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东北北部、新疆北部【考点03】草原与荒漠类型气候类型环境特征植被特征我国分布草原热带草原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湿季降水丰沛,干季降水稀少湿季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无温带草原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气候干燥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偶见矮小灌木内蒙古高原地区荒漠热带荒漠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以旱生的灌木为主,植物具有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也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当迎来合适的降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动的周期无温带荒漠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1.根据植被的垂直结构、生态特征判断植被类型:(1)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丰富的木质大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常见茎花、板状根,为热带雨林。(2)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为常绿阔叶林。(3)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芽,夏季盛叶,冬季落叶,为落叶阔叶林。(4)叶片呈针状,为针叶林。(5)以高大的草本植物为主,也有乔木和高大灌木分布,为热带草原。(6)以低矮的草本植物为主,没有乔木,有低矮灌木分布,为温带草原。2.热带草原与温带草原景观的显著差异:热带草原可看到大型的食草动物(如斑马)及大型的食肉动物(如狮子)等,有明显的湿季和干季;温带草原景观有明显的四季变化,大型的野生动物较少。第二节土壤【考点01】土壤的组成和结构1.概念: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2.组成: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组成特征作用关系矿物质①是土壤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风化壳或风化堆积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②经风化分解,释放一些养分元素(K、P、Ca、Mg等),供植物吸收主要成分,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①彼此间有密切联系,共同形成了土壤的肥力特性;②肥力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的协调程度有机质(腐殖质)①多集中在表层;②释放氮,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最重要成分,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土壤形成发育的主要标志空气贮存在土壤孔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使土壤能通气透水,蓄水保温不可缺少的成分,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水分3.野外土壤观察的内容类型分布地区特征主要形成因素图示黑土东北平原北部(松嫩流域)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是质量优良的一种土壤类型气候、植被黄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不高,缺磷少氮风力堆积红壤长江以南的广大丘陵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是南方的低产土壤之一气候紫色土四川盆地自然肥力高,富含各种盐类及多种微量元素,酸碱条件适中气候、母质水稻土秦岭一淮河一线以南,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丰富,较肥沃,多呈青灰色人为耕作(1)土壤颜色: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如黑土、红壤等。(2)土壤质地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可分为三种类型,具体比较如下:土壤成分性能判断方法砂土以砂粒占优势大孔腺多、毛细管孔隙少,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而且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但易耕作用食指和拇指搓捏时有砂砾的感觉,干时有沙沙声,湿时无可塑性黏土以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而且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搓时有细腻感,可见到光泽面,千时细土可进入指纹,湿时可塑性强壤土所含的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不仅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除了砂土和黏土类的可以粗略归为壤土类(3)土壤剖面构造自然土壤(森林)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耕作土壤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层4.森林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有机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深,呈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层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淀积层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坚硬的岩石5.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种就变成耕作土壤。耕作土壤剖面一般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考点02】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形成因素对土壤的影响地位成土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称为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生物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植物可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加以吸收,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这种生物循环不断进行,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气候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因此,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速度比干冷地区快得多。与干冷地区相比,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而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总体而言,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影响土壤发育的重要因素地貌地貌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从山顶到低平洼地,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变化规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影响土壤发育的因素之一时间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影响土壤发育的因素之一人类活动有利:形成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如长江中下游的水稻土,不利: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退化、肥力下降。如大水漫灌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等影响土壤发育的因素之一【考点03】土壤的功能和养护1.功能(1)土壤与其所在的环境之间有着活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2)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从而促使地理环境以至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3)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4)土壤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种植农作物是以土壤为物质基础的;人类饲养动物,也主要以植物为饲料。2.养护(1)有些土壤,不能满足耕作的需要,人们就会设法对其进行改良或改造。例如,亚马孙河流域人们利用生物炭改良土壤。(2)优良的土壤,人们也会注重种养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例如,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第六章自然灾害气象灾害1.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其影响(1)概念: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2)影响:灾情的大小通常以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为衡量标准,如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等。2.自然灾害的类型按照孕育灾害的自然环境不同可以划分为气象灾害、水文灾害、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类型概念常见灾害举例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指大气异常活动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害台风、寒潮、干旱、洪涝、沙尘暴水文灾害水圈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水库等。水循环的不稳定性会导致水文灾害的产生风暴潮、凌汛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指因异常地质活动使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遭到破坏的灾害等事件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生物灾害生物灾害指有害的草、虫、鼠等生物引发的灾害病害、虫害、鼠害及微生物灾害【考点01】洪涝灾害1.概念: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2.分布:主要受气候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影响。(1)气候: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2)地形: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3.危害(1)洪水常常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2)洪涝还会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3)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4)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4.我国的洪涝灾害我国洪涝频繁且灾害严重,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此外,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5.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和主要影响形成原因主要影响自然原因流域状况气象因素降水、冰雪融化造成水位上升河道堵塞冰凌、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堤坝溃决多种因素造成堤坝溃决地面坡度坡度大汇水速度加快,有利于洪水形成土壤含水率高植被覆盖率低水系状况支流众多,尤其是扇形水系河道弯曲排水速度减慢,容易形成洪水河谷纵向坡度小入海口狭窄人为原因破坏流域内植被导致流域内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一定程度上抬高洪水水位围湖造田使湖泊对洪水调蓄能力减弱建筑物占据河道降低了河道的排水速度占用分洪区给洪水的分流带来困难6.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项目内容监测和预报利用气象卫星对洪水进行监测并及时预报,对于防御洪水、减轻洪灾的损失有巨大作用防洪措施工程措施①兴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②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③疏浚河道,提高泄洪速度;④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非工程措施①增强人们对洪涝灾害的认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②严格控制乱砍滥伐,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③建立统一的减灾防灾管理体制,将防灾减灾纳入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发展计划中;④建立统一的防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设置防洪保险基金和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⑤加强灾前水利建设与减灾科研投入,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和抗灾等【考点02】干旱灾害1.概念(1)干旱: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2)旱灾: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简称旱灾。2.频发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3.危害:极易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也会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还会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严重时甚至影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此外,干旱极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4.我国旱灾: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是旱灾多发区,其中华北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5.干旱灾害的成因(1)自然原因:偶然性或周期性的降水减少或蒸发旺盛,导致地表水或地下水异常减少。(2)人为原因:抗旱能力不足;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用水量超出当地水资源承载能力。6.干旱灾害的防治措施(1)技术措施:人工增雨;循环用水,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污水资源化。(2)工程措施: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跨流域调水。(3)生物措施:农林牧结合,营造防护林,改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植树造林;选择耐旱作物,选育耐旱品种;改进耕作制度。(4)管理措施:重视灾情预报;优化农业布局。【考点03】台风灾害1.概念: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2.频发区: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3.我国台风(1)台风源地:西北太平洋。(2)灾害分布:东南沿海地区。(3)多发时间:夏秋季节。4.成因及分布(北半球)5.我国的台风入侵路径移动路径西行路径从菲律宾以东洋面西移,进入我国南海在广东、海南沿海登陆西北路径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穿过台湾岛和琉球群岛在我国福建、浙江、江苏沿海一带登陆转向路径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移动后,转向东北袭击我国东部沿海、日本群岛和朝鲜半岛6.台风的危害、危害大的原因和防灾减灾措施危害危害大的原因防灾减灾措施台风天气常伴随着狂风、暴雨、风暴潮等,并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①狂风能够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②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危害近海养殖;③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①降水量大;②风力强、风速大;③受灾地区人口密度大;④经济发达,如工业、农业、能源、建筑业、文化娱乐产业产值高、密度大;⑤区域防灾减灾能力弱,各种减灾工程设施较少①加强监测和预报;②及时清理排水管道,保持排水畅通;③将住在低洼地区和危房中的人员及时转移到安全住所;④有关部门要做好户外广告牌的加固;⑤建筑工地要做好临时用房的加固,并整理、堆放好建筑器材和工具;⑥园林部门要加固城区的行道树【考点04】寒潮灾害1.概念寒潮是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2.分布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春季高峰期:3-4月;秋季高峰期:10—11月),势力强大的寒潮甚至可影响到低纬度地区。3.危害和防御措施危害防御措施寒潮带来的剧烈降温往往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伴随的大风、大雪、冻雨会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①加强监测和预报,提前做好防寒准备;②防冻害:培育耐寒品种,采用技术措施为农作物保暖,为牲畜搭建棚舍降低死亡率;③防雪:及时为交通和电力设施除雪,保障交通和电力的持续性;④防风:加固户外设施,停止出海捕鱼4.我国寒潮灾害(1)在我国,寒潮是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势力强大的寒潮,会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2)我国寒潮的入侵路径第二节地质灾害【考点01】地震1.概念: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2.指标(1)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2)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3)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及地面建筑有密切关系。3.地震分布(1)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极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地区。(2)世界上地震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3)我国地跨世界两大地震带,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地震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地。5.地震的成灾原因、危害和防震减震措施成灾原因危害防震减震措施①致灾因子:a.地震的震级高低;b.与震中距离远近;c.震源深浅;d.场地条件,包括土质、地形、是否有断裂带通过、是否有滑坡、崩塌、砂土液化、地表沉降等地质灾害影响e.发震时间②受灾体:a.房屋建筑、工程设施和设备的抗震能力;b.地震区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程度;c.预测预报的准确程度;d.震区群众的救灾意识及震后抗震救灾措施①直接危害:a.建筑物破坏;b.地面破坏;c.交通线中断;d.人员伤亡;e.财产损失等②次生灾害:a.沿海地区易引发海啸;b.山区易引发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c.火灾,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d.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堵塞河道等引起;e.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f.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①灾前:a.建立地震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b.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人民的应急避灾能力;c.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②灾后:a.进行地震应急救授和过渡性安置;b.恢复重建等【考点02】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1)概念: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2)多发地: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3)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2.泥石流(1)概念: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2)多发地: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3)危害: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类型滑坡泥石流图示形成条件①地形坡度较陡峭;②物质条件:岩层滑动或土层软化;③地表水对坡脚的冲刷;④其他,如风化、降水等①地形条件易于汇水;②有较集中的不稳定松散土石物质;③有突发而急骤的水流多发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山区沟谷中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摧毁城镇和村庄,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环境破坏等防灾减灾措施①国家和政府:a.加固陡坡;b.用工程措施加固岩体和土体;c.大力植树造林;d.加强监测和预报②个人:a.正确辨别征兆;b.垂直于滑坡和泥石流前进的方向逃生;c.保护好头部;d.避免在灾害多发季节外出旅游;e.野营时应避开沟壑和陡峭的悬崖;f.灾害发生后仔细检查完好的房岸高处3.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及危害第三节防灾减灾【考点01】防灾减灾手段1.指导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以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2.工作内容(1)灾害监测:我国建成了由人造卫星、气象站、水文站、地震台、地质环境监测站等组成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主要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2)灾害防御:我国为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一方面修建水库、堤坝、防护林等防灾工程;另一方面施行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开展减灾教育。(3)灾害救援与救助:发生自然灾害并达到应急响应程度时,应按照国家有关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尽快稳定社会秩序,救治伤员,展开心理援助。(4)灾后恢复:灾后要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并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的恢复和发展。这一过程也能帮助重建区增强防灾能力。【考点02】自救与互救1.灾前准备:对于洪涝、台风等可以较准确预测的自然灾害,多发区居民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对于突出的较难准确预测的地质灾害。以地震为例,震前准备主要包括准备应急救援包,牢记地震撤离路线和附近应急避难场所位置,经常参加地震演习活动,树立防震意识等。2.灾中救助:若洪涝来袭,应尽量向地势高的地方逃生。当地震发生时,如条件允许,应及时、有序地撤到安全地带。如遭遇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3.灾后自我保护:例如,洪灾过后,应做到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要喝煮沸后的水,入住前对房屋进行全面消毒等。再如,地震发生后往往还有余震,不可立即返回家中,要远离危墙、广告牌、电线杆等危险区域。4.地震灾害的防避位置正确的避震方法注意事项室内避震室内门口或平房的窗口附近来得及应充分利用10多秒的时间,跑到室外的空旷区能跑则跑,但要掌握时机,不能乱跑来不及最好的选择就是镇静地就地躲避,躲避要选择较安全的地方室内应蹲、坐在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面或旁边,这样的地方容易形成三角空间,利于避震不能乱跑,注意不要躲到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单元楼房内厕所和厨房承重墙性能较好,是比较安全的地方家中用被子、枕头等柔性物体护住头部,用衣服、手帕等捂住口鼻,如有可能,迅速关闭家中的电源和煤气管道阀门能跑则跑,但要掌握时机,不能乱跑车站、商店等公共场所保持镇静,就地躲避切忌拥向出口,以避免踩伤、挤伤室外避震迅速向地形开阔的地方转移,寻找上风向并靠近水源的地方要避开高大建筑物、狭窄巷道、围墙,尽量远离高压线、变压器、烟囱;山区的居民还应注意山崩、滚石、滑坡、泥石流的威胁5.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洪水一般与连降暴雨有关,具有可预报性,因此做好防洪准备,在洪水发生过程中的自救与互救非常重要。具体图解如下: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考点01】遥感技术概念:利用装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的光学或电子设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感知的地理信息技术。2.特点:探测范围大,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信息量大,受地面条件限制少等优势,能够实现地物信息的实时、动态监测。3.应用:实时监测洪涝、台风等灾害的形成过程,进行准确的预报、预警;能够快速识别地震等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并为灾情统计、灾害救援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应用领域具体内容资源调查矿产资源蕴藏矿产的地方有许多是地质断裂或环形构造带,较容易借助遥感技术“发现”矿产生物资源通过遥感图像解译,用图像处理技术提取植被的分布、类型、结构、健康状况、产量等数据环境和灾害监测环境监测监测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海上冰山漂流、海洋生态、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植被变化、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庄收购合同范本
- 2025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融媒体中心招聘控制数人员3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p38-α-MAPK-IN-8-生命科学试剂-MCE
- BC-1485-生命科学试剂-MCE
- 眼部形态与个性化整形手术规划
- 科技产业发展的影像记录与解析
- 科技奶茶创新科技在移动奶茶店的应用
- 现代企业网络安全技术防御方案研究
- 煤矿风镐工技能理论考试题库150题(含答案)
- 科技创新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 欠款还款计划范文
- QBT 2088-1995 硅藻土行业标准
- 交管12123学法减分考试题库及答案
- 数字电子技术(武汉科技大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武汉科技大学
- 《冷作工》 课件 七、扣缝制作
- 室内设计采光分析报告
- 学习解读2024年新制定的学位法课件
- 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考毕业生登记表001汇编
- 运河古街项目招商规划方案
- 围手术期血糖管理指南
- 阑尾粘液性囊腺瘤影像诊断与鉴别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