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2024年高考历史必修一全册复习讲义(精品)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必修一第一单元1-4课)一、中国早期(先秦)政治制度考试说明: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问题自测1.我国先秦时期经历了哪几个王朝更迭?说出西周建立时间(世纪)、建立者。2.西周实行的主要政治制度是什么?它们的关系怎样?3.“封建”最初是何意?分封制实行目的是什么?那些人受到了分封?分封到了什么?授封诸侯的权力和义务有哪些?分封制的特点是什么?简析分封制的影响(前期积极、后期消极)。分封制在后世哪个朝代有反复?4.宗法制的含义是?实行的目的是?主要特点是什么?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5.西周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二)考点读背1.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都镐京(今西安附近),史称西周。
(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2.西周主要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宗法制。关系:二者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3.西周分封制(1)封建含义:“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目的:巩固统治。(3)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分到了土地和人民。②诸侯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和再分封的权力;有较大独立性,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③诸侯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4)主要特点: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独立性强。(5)影响:
①积极作用:它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它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②消极影响:受封诸侯在领地内有很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势力的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6)反复:汉初的郡国并行制。4.西周宗法制(1)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制度。(2)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维护统治。(3)特点(内容):①嫡长子继承制(最主要特点)②大小宗(宗法等级)关系:大宗可以命令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政治上,上下级关系;血缘上,兄弟关系。)③血缘亲疏关系同政治等级关系相结合。(4)影响:
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对后来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内涵体现在今天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如尊宗敬祖、认祖归宗、寻根问祖等,修家谱、重视血缘亲情等,其中重视家庭,尊老爱幼等观念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但家庭本位,重男轻女、重人情等观念与当代社会发展格格不入。)5.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①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实质属于地方分权、贵族政治体制。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宗法制)家国一体。
③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统治秩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考试说明: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一)问题自测1.秦统一六国具备了哪些条件?何时统一?统一过程、意义是什么?2.谁首创了皇帝制度?秦朝在中央确立什么制度?地方上,在全国推行什么制度?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有何深远影响?3.皇帝名称来源于什么人物?皇帝有哪些权力?皇帝制度特征有哪些?本质特征是?皇帝制度何时结束?4.秦朝在中央设立的“三公”名称和各自职能是什么?三公九卿制的设立有何作用?5.郡县制最早在何时设立?在全国推广是在什么时期?同分封制相比郡县制有何特点?(二)考点读背:1.秦朝的统一(1)历史条件①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②战国时期诸侯国进行改革与变法,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③人民渴望国家统一。④商鞅变法后实力强大,奠定秦统一的基础;⑤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延揽人才,先易后难,远交近攻。(2)时间:公元前221年实现统一,定都咸阳。(3)过程: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4)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的长期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内容:皇帝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3.皇帝制度(1)名称来源:秦王嬴政灭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将三皇五帝合称为“皇帝”,自称始皇帝,创立了皇帝制度。(2)皇帝权力: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任免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员等;调动军队。(3)皇帝制度特征(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①皇帝独尊——显示了皇权的不可僭越。(如“朕”“制”“诏”“玉玺”等词)
②皇位世袭——显示了皇权的不可转移。
③皇权至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本质特征。(4)终结: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4.秦朝的中央官制(三公)
(1)“三公”职能:①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产生)②太尉——主管军事(虚职),负责全国军务。③御史大夫——副丞相,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④丞相下设诸卿,分掌国家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2)“三公”作用①三公相互牵制、配合,从而集权于皇帝。(“三公”制的实质)②军政大事决策,先由三公九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5.秦朝的郡县制(1)建立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郡县;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2)概况:
①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为郡守。郡守上承中央命令,下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②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是县令或县长。(3)特点:①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②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不得世袭。(4)影响: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试说明: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选官制度。(一)问题检测1.汉初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有什么危害?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了这个问题?2.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三省和六部分别指的是?其职能分别是什么?这一制度的实行有何影响?这一制度和西方三权分立有何本质区别?3.元朝在地方实行了什么制度?中书省管辖哪些地区?宣慰司和宣政院的职能是?行省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4.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分别实行了什么选官制度?其选拔标准各是什么?5.哪个皇帝实行分科考试?哪个皇帝建立了科举制?唐诗繁荣和科举考试有何关系?南宋以后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是什么?如何评价科举制?(二)考点读背考试说明: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选官制度。1.汉朝的郡国并行制(地方政治制度)(1)汉初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国,郡县制、封国制并行,一度威胁中央集权。(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央政治制度)(1)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2)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3)特点:①三省互相牵制,互相监督
②分散(分割削弱)相权,加强皇权。(4)影响:①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皇权的独尊。②是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③区别:三省六部制度和美国的三权分立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但本质截然不同,前者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后者目的是防止专权,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3.元朝的行省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1)概况:①大都及其周围地区(河北、山东、山西),归中书省直辖。②元朝在地方上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③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和全国宗教事务。(2)作用影响: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③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地方省制的开端。4.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1)汉代:察举制实施,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标准是(品行),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标准是门第,由世家大族担任中正官评定等级。→
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真正有才学、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3)隋唐:科举制,标准是考试成绩。5.科举制①概况: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标准是才学。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完善,明清八股取士。②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促进了唐诗繁荣;《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南宋以后科举考试的教科书。③评价: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权和任命权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该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局限性)其本质上属于皇权控制知识分子的有效工具,科举考试内容狭窄,在封建制度的影响下日益腐朽,人才的选拔日益受到干扰,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及创造性。特别是明清实行八股取士。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一)问题自测考试说明: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宰相制度是哪个朝代哪个皇帝废除的?废除的原因是什么?废除后有何影响?2.说出内阁建立及权力演变的过程,内阁的职能和性质作用是什么?明朝内阁和英国内阁有何本质区别?3.军机处最初由谁为何事而设置?主要特点是什么?影响是?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有哪些?产生了什么影响?(二)考点读背1.明初废除宰相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原因:鉴于元朝相权过重,威胁皇权,内乱屡生;胡惟庸骄肆擅权。影响: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明朝设立内阁(1)设置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力不从心。(2)内阁制的确立与演变:①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助理政务,但仍然亲自主持大事;②明成祖时,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形成。③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票拟权,内阁首辅更是权压众臣。(明神宗时期的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3)内阁性质及作用:内阁不是法定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性质);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实质)3.清朝的军机处(1)设置: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置军机处(2)特点和职能: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军机大臣的职能是跪受笔录、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传达诏令;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3)影响: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1)措施:明朝废除宰相,设立内阁,清代设立军机处。(2)影响:积极性:
①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与发展,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消极性(主导地位)①政治:君主专制推向顶峰,难免决策失误;导致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②经济: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③思想:压制民主思想的产生,阻碍科技进步。总之,妨碍中国社会进步,使中国社会发展大大落后于西方。必修一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抗争(必修一第四单元10、12、16课)一、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考试说明: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一)问题自测1.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比较鸦片前夕的中国和英国。2.说出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3.鸦片战争时间、简要过程、结果。4.《南京条约》的时间、内容、和影响是什么?5.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那些影响?6.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目的,列举战争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指出其影响。(二)考点读背1.鸦片前夕的中国和英国对比(背景)中国英国政治封建君主专制;朝政日益腐败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经济自然经济为主导;财政入不敷出商品经济发达;开展工业革命军事装备陈旧,营务废弛船坚炮利外交闭关自守,愚昧无知殖民扩张综合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资本主义强国,迅速崛起2.原因(1)根本原因: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需要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2)直接原因:虎门销烟①背景:英国为了扭转中英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受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在两国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②过程:林则徐等上书道光帝,请求禁烟。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1839年6月,林则徐将缴获英美走私贩的大量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3.战争过程:(1840.6-1842.8)(1)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沿海北犯,进攻厦门。攻占江定海,最后到达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2)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3)战争结果: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4.《南京条约》内容及影响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领土主权)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人民负担)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破坏贸易主权)——东南沿海地区。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破坏关税自主权)5.鸦片战争的影响:(1)政治: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并存;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封建;经济结构、思想、社会习俗等。)(2)经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思想: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6.第二次鸦片战争(1)时间:1856——1860目的: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2)重要事件:①1858年签定《天津条约》(英、法)②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咸丰帝)③1860年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主要内容: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④俄国乘机强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3)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太平天国运动),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二、甲午中日战争考试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一)问题自测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导火线是什么?2.战争过程有哪几个重大战役?说出黄海海战的结果。3.《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是什么?4.反割台斗争的原因、有关人物和结果,此后台湾回归祖国是在什么事件之后?(二)考点读背二、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1.战争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的发展制定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导火线: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2.战争过程:(1)重要战役:平壤陆战——黄海大战——辽东战役——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2)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结果: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北洋大臣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从而失去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3.《马关条约》(1)主要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2)影响:①台湾等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②巨额的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不得不大借外债,便利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③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④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4.反割台斗争(1)原因:1895年《马关条约》签定(2)人物:刘永福、徐骧、姜绍祖等(3)结果:失败。(4)回归: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收回。三、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一)问题自测1.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目的和直接目的是什么?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和口号是什么?2.简述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3.《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是什么?4.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二)考点读背1.目的:根本目的:瓜分中国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民族矛盾尖锐性质:反帝爱国运动口号:扶清灭洋2.过程:(1)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2)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顽强阻击,被迫退回天津。(3)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3.结果:《辛丑条约》的签订主要内容:(1)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2)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3)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影响:①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勒索;为支付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困难,社会经济更加凋敝。②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③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使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④列强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4.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争+条约+影响)第一鸦片战争签定的《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签定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中日甲午战争签定的《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定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四、抗日战争考试说明:九--八事变与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的抗战与敌后抗日斗争;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地位。(一)问题自测1.请列举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发动的侵华事变并指出其影响,日军在侵华中还犯下哪些罪行?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和标志、意义是什么?3.列举中共抗战的路线和抗战的重要战役.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是什么战役?抗战时期百团大战发生于哪一年?由谁指挥?在哪一地区?有什么样的地位?4.抗日战争防御阶段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先后领导了哪几次大规模的会战?结果如何?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的是什么战役?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是什么战役?武汉会战有何影响?中国开辟境外战场的时间和原因?5.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是什么?取胜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抗战的胜利有何重大历史意义?(二)考点读背1.日寇侵华:(1)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日)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炮轰东北军北大营,随后,日军占领沈阳。中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此后,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2)卢沟桥事变:(全民族抗日)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士兵失踪,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日本派遣陆军十多万人人侵中国,北平、天津相继失守。(3)列举日军罪行: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731部队进行细菌战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1)原因: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标志: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初步建立;1937年9月,国民政府公布了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正式建立。(3)意义: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3.中共抗战: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①平型关伏击战:1937年太原会战中八路军115师开赴山西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②八路军、新四军进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③百团大战:1940年,彭德怀,华北地区,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4.国民政府抗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①凇沪会战:1937年8-11月。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②台儿庄战役:1938年徐州会战中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的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③1938年10月武汉会战后,广州、武汉失守后进入相持阶段④国外战场的开辟:1942年目的:为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5.抗战的胜利(1)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2)影响: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②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3)胜利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现全民族抗战;两个战场相互配合;持久战方针;战争的正义性;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配合。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必修一第四单元11、13、14、15、17课)一、太平天国运动考试说明: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一)问题自测1.列举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的几个重要事件?并说出其时间。2.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是什么?背出其具体内容?它的进步性是什么?又有什么样的局限性?3.太平天国后期的纲领文件是什么?说出其内容?如何评价?4.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是什么?失败的时间和标志?为什么失败?(二)考点读背1.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1)1851年金田起义——兴起的标志。(2)永安建制——初建政权。(3)1853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与清廷对峙。(4)北伐西征: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北伐:由于孤军深入,北伐军浴血奋战两年,最终失败。西征:石达开在鄱阳湖打败湘军水师。(5)1856天京变乱——由盛转衰。(6)1864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2.《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1853年冬(1)主要内容:①土地分配:“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②产品分配: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2)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3)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革命纲领)。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3.《资政新篇》的颁布:1859年(1)主要内容: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等。(2)评价:《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迫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4.天平天国运动的失败:(1)性质:反封建(主要)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2)失败的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失败的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3)天平天国运动教训: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问题)《资政新篇》和《天朝田亩制度》中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平均分配《资政新篇》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二、辛亥革命考试说明: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一)问题自测1.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什么?成立于哪年?什么地方?政治纲领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事件?2.武昌起义的时间是?结果如何?3.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以何种方式纪元?4.《临时约法》是何时颁布的?实行什么政体?确立了哪些原则?有什么意义?5.辛亥革命的性质是什么?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二)考点读背:1.中国同盟会成立(1)时间:1905年。(2)地点:日本东京。(3)纲领:三民主义(4)意义: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辛亥革命的过程①武昌起义的爆发时间:1911年10月10日。参加力量: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时机:四川保路风潮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②中华民国的成立成立: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是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目的:为限制袁世凯专权,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体制、责任内阁制。性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3.辛亥革命的影响
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治: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大的功绩)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思想: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经济:辛亥革命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4.失败的原因主观:资产阶级的自身局限性,政治上的软弱。(根本原因)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三、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考试说明: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国民革命运动。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土地革命;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内战的爆发;战略反攻与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一)问题自测1.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两个阶段的中心分别在哪里?该运动的性质和历史意义是什么?2.说出中共诞生的时间、地点?中共一大提出的中心任务是什么?说出中共成立的影响?3.说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时间和标志?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这次合作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结果如何?为什么出现这一结果?4.南昌起义是何时在何地由谁领导的?该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说出八七会议的时间地点以及内容?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叫做什么?由谁建立的?井冈山时期创建的革命理论是什么?有什么意义?土地革命的任务是什么?5.红军长征的时间是什么?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最终胜利的标志是什么?简述红军长征的意义?遵义会议的时间是什么?有哪些内容?历史意义是什么?6.简述内战爆发的原因,指出解放战争时期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事件。说出南京解放的时间和历史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二)考点读背1.五四风雷(1)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外交失败。(2)五四运动的经过和结果①5月4日(北京)学生到天安门前集会游行“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②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3)五四运动的性质和意义①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②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中国共产党诞生(1)中共一大召开1921年7月23日上海,后来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①内容:a大会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b党的奋斗目标是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c大会决定今后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大会还成立了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2)影响: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3.国民大革命(1924——1927)(1)国共合作的形成:1924年,国民党一大。(2)成果:①国共合作后,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②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③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北伐,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④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3)国共合作的破裂:①失败的标志: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七一五反革命政变。②失败的原因客观:帝国主义联合起来干涉中国革命,寻找新的代理人。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主观:陈独秀坚持右顷错误,限制工农运动,放弃革命领导权4.国共的十年对峙
(1)武装起义:1927年8月1日①领导者:周恩来、贺龙②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2)土地革命:背景①八七会议的召开:1927年8月7日、汉口。a.内容:会议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b.影响: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②秋收起义:1927年毛泽东领导,进攻长沙受挫,改向敌人防守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10月,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③土地革命:a.范围:革命根据地。b.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c.影响: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3)根据地建设:进行经济建设,发展生产,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1931年江西瑞金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朱德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5.红军长征(1934——1936)①红军长征的原因: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根本原因:左倾错误②遵义会议的召开:1935年1月、遵义。a.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b.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③红军长征的胜利a.1935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b.1936年10月,红二、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甘肃。长征胜利结束。c.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红军长征一结束,革命新局面就开始了。6.解放战争(1)内战的爆发a.重庆谈判背景: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策略,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结果:签订《双十协定》规定和平建国,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问题没有达成协议。b.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协议。c.国民党撕毁政协协议,1946年6月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军采用运动战方式歼敌七十多万。国民党军队于1947年春开始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几个月后又被粉碎。(2)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和解放南京①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邓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②战略决战:1948年秋至1949年1月。a.过程: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辽沈战役:东北解放军首先攻占锦州,长春解放,攻下沈阳,东北全境解放。淮海战役:歼灭国民党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平津战役: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b.意义: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③解放南京:1949年4月23日占领南京。(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的意义: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国际: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必修一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必修一第六单元20-22课)一、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考试说明:新政协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一)问题自测1.列举出政协制度形成的过程。建国初期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纲领性文件叫做什么?何时在哪次会议制定的?该纲领的地位和性质是什么。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叫做什么?该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会议?此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54宪法内容?该宪法确立了什么原则?3.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目的?法律依据是?第一个自治区和最后一个自治区分别是哪里?什么时候建立的?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何意义?4.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的成就?(二)考点读背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中共领导的多党和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建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①参加人员:中共、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特点:广泛、民主、平等性)②内容: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的成立为新中国政治建设提供了前提。③《共同纲领》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2)职能转变: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主要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3)新发展: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共领导的多党和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建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①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大会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2)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目的: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2)《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过程: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最早)。新中国共成立了五个自治区。(4)影响: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考试说明:“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的回归;“九二共识”与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一)问题自测1.列举文革对民主法制践踏的表现,指出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2.“一国两制”构想是谁在什么时候提出的?说出其内涵和作用?3.说出港澳回归的条件和历程。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4.请列举出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历史事件。(二)考点读背:文革对民主法制践踏宪法成为一纸空文。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公民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得不到保障。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机关陷于瘫痪。人民代表大会没有召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实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1.法律制度走向健全(1)文革教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2)拨乱反正: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平反各种冤假错案。(3)全面立法: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其写进宪法)2.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1)重新召开两会(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3)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4)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祖国统一大业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背景:①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②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2)提出:①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②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2.香港、澳门的回归(1)香港回归的条件:①“一国两制”的构想。②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为香港回归创造了有利条件。(2)历程:①香港:中英会谈(1983年)——联合声明(1984年)—胜利回归(1997年7月1日)②澳门:联合声明(1987年)——胜利回归(1999年12月20日)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中央人民政府又倡议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2)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迫于形势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终于被打破。(3)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4)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5)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胡锦涛会见连战一行,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6)2008年两岸实现三通。必修一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3-24课)一、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考试说明: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一)问题自测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及其制定的主要国内外背景。毛泽东是如何形象概括的?指出其具体含义及意义。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标志、目的、内容;首先实践于哪些国家?有何深远影响?3.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目的、时间;会议成果及意义。4.中国参加万隆会议的时间;周恩来提出的方针?会议成功的意义?什么叫“万隆精神”?(二)考点读背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1)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2)背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新中国成立;国际上两大阵营对立和斗争;(3)毛泽东概括:
①“另起炉灶”含义: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与各国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意义:使我国改变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含义: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在此基础上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意义: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③“一边倒”:含义: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意义: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有利于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封锁。(4)外交成就:建国后的第一年内,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目的: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提出: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该原则;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意义:
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②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日内瓦会议:
(1)目的:旨在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2)概况:1954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在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上达成相关协议;(3)地位: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万隆会议(亚非会议):(1)时间、地点:1955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2)成就: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含义:“同”——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关心的问题(维护民族独立、发展国家经济);“异”——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社会发展阶段不同(3)影响:①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②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二、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的重大成就考试说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一)问题自测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背景、时间、标志、意义;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和主要历程;3.中日建交的时间及直接因素;4.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怎样重要影响?(二)考点读背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①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阻挠,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台湾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②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标志: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
(3)意义:
①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②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
2.中美关系的正常化(1)背景(根本原因--国家利益、国家实力)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①中国综合实力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②中苏关系恶化,以及为了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③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以及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2)过程:①1971年“乒乓外交”: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打开了中美友好关系的大门。②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双方发表公告,宣布尼克松即将访华。公告的发表,引起世界震动。③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一个中国原则,标志着中美20多年的敌对状态结束,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④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中美两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台湾问题中美关系的演变:新中国成立—20世纪70年代以前:长期处于敌对紧张状态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开始缓和中美建交后—至今:时好时坏3.中日关系正常化(1)原因:①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②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根本)(2)过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申明,中日建交。
4.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1)中国:①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②打破了50年代以来美国孤立遏制中国形成的外交僵局,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
(中美关系的缓和——中国对外关系僵局打破的关键因素)
(2)国际:①有利于中国、美国、日本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②缓和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新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考试说明: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一)问题自测1.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背景、表现、意义;2.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的目的、时间、国家、特征及意义;(二)考点读背1.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1)背景①改革开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②改革开放以来,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2)表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后,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例如:维和行动)。(3)意义: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2.中国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的外交活动:上海合作组织(1)目的:为发展与周边邻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2)成立:2001年在上海成立,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3)成员国: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4)特征: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结伴而不结盟)(5)意义:
①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各国政治经济合作,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②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历史启示:弱国无外交、综合实力决定国际地位、必须按国情和国际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外交政策。必修一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必修一第二单元第5—6课)一、雅典民主政治考试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意义与局限性。(一)问题自测1.梭伦改革的时间、根本原因、主要内容及意义。2.克利期提尼改革的时间、内容、意义。3.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的表现及意义。4.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实质和影响。(二)考点读背1.梭伦改革①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②根本原因: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尖锐,雅典统治出现危机。③主要内容:A.按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B.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C.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D.建立公民陪审法庭。E.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④意义: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2.克利斯提尼改革①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②内容:A.建立10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B.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C.建立十将军委员会。D.继续扩大公民大会权力。E.陶片放逐法.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
③意义:基本铲除了旧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3.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1)时间:公元前5世纪。(2)主要内容(表现):①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除十将军以外)②所有公民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也进一步扩大。
③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④鼓励公民积极参政议政,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⑤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目的:提高公民素质,更好地参与政事)(3)意义: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4.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2)实质:雅典民主政治只是奴隶制基础上少数人(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奴隶、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之外。(3)影响:①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②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③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险隘的城邦体制最终无法容纳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二、罗马法考试说明: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一)问题自测1.《十二铜表法》颁布的时间、原因、特点和意义。2.公民法形成的时期、适用范围(对象)。3.万民法出现的原因、形成的时间、主适用范围(对象)。4.罗马法的主要内容、作用。(二)考点读背1.《十二铜表法》(1)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期(2)原因:①罗马共和国早期,只有习惯法。贵族垄断着立法和司法大权,他们任意地解释法律,保护自已,损害平民利益。②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推动下,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3)特点:内容相当广泛,条文比较清晰,审判和量刑有法可依。保留一些较野蛮的习惯法。(4)意义:①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②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2.公民法(1)时期:从罗马共和国建立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包括《十二铜表法》等)(2)适用范围(对象):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3.万民法(1)背景:①在罗马扩张过程中,罗马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公民法无法应对新变化。②3世纪,罗马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2)适用范围:罗马帝国内部所有自由民(是罗马帝国境内的“国际法”)
4.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1)主要内容
①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②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压迫。☆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6世纪查士丁尼汇编成《民法大全》(2)作用A.维系统治:①罗马法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为统治者权力提供法律依据,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②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的统治。B.影响后世:①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当代很多法律制度的源头。②近代时期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武器。必修一专题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必修一第三单元7-9课)一、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考试说明:1688年“光荣革命”;《权利法案》;责任制内阁的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一)问题自测1.光荣革命的含义、实质;其胜利有何意义?2.英国《权利法案》颁布的时间、目的、内容和意义。3.责任内阁制形成的时间、确立的标志;它是如何运作的?4.1832年议会改革的原因、结果、影响。5.英国君主立宪制有何特点?(二)考点读背1.光荣革命(1)含义:1688年,议会邀请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继承英国王位。史称“光荣革命”(2)实质:是一场不流血的宫廷政变。(3)意义: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2.《权利法案》(1)目的:限制国王权力,保证议会权力。(2)时间:1689年(3)内容:①限制国王的立法权、司法权、财政权、军权等权力。②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4)影响:议会权力日益超过王权,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3.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时间:18世纪前期(1721年)(2)标志:1721年,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成为第一任首相。(3)英国首相、内阁产生程序、职能:①首相产生程序:一个政党的领袖→该党在下院竞选中成为多数党(执政党)→国王形式上批准任命→正式成为首相。②内阁职能: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③首相权限:首相是政府(内阁)首脑;首相有权提名内阁成员,掌握行政权,可通过议会控制立法权(注意首相是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注意: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国王失去行政权。4.1832年议会改革(1)原因:工业革命以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2)结果: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会席位(2)影响: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推动了英国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5.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是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2)君主“统而不治”,议会权力至上二、美国的总统共和制考试说明:美国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1787年宪法;美国的联邦制以及共和政体的确立。(一)问题自测1.独立之初美国面临严峻形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1787宪法的内容?3.美国国家权力结构中“制约与平衡”的理论来源是什么?是如何体现的?(二)考点读背:1.独立之初美国面临严峻形势的主要原因是实行邦联制。2.1787宪法的内容①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权力高于各州权力。②确立三权分立的共和制政体: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部分,立法权归国会,行政权归总统,司法权归最高法院。3.美国联邦制(1)国家(联邦):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联邦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在全国范围内行使主要国家权力(外交、国防、战争、货币和外贸)。(2)各州:各州在不违背联邦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可制定地方法律,拥有一定自主权。(3)评价:①既把各州团结为一个统一国家,又避免了中央权力的过分集中;②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③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美国国家权力结构中的“制约与平衡”(三权分立)①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②体现:(1)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的组成,行使立法权;(2)总统是国家元首、军、政首脑,行使行政权,由选民间接选出,每届任期4年;(3)规定美国联邦法院行使司法权。三者独立平等但相互制约(总统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以2/3多数推翻否决;总统有权提名官员与大法官、可以与外国缔结条约,但都须得到国会的批准。联邦法院有权审查行政或立法行为,若其认为某法律、条约、政策违宪可宣布其无效),以防止专制的出现。三、民主政治在欧洲大陆的发展考试说明: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及其历史影响。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征;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民主政治发展中的作用。(一)问题自测1.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确立了什么政体?皇帝如何产生?宰相对谁负责?议会由哪两部分组成?德意志君主立宪政体具有什么特点?2.英、美、德的政体分别是什么?又分别是通过什么法律文件来确立的?(二)考点读背1.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1)确定帝国为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邦有一些自治权。(2)确定德意志君主立宪政体。①德意志皇帝:世袭产生,是国家的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实施。②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是内阁首脑。③议会: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作用很小,它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注意:《德意志宪法》的颁布,确立德意志帝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家,但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2.英、美、德的代议制(政体)英国:君主立宪制。通过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确立美国:民主共和制。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德国:君主立宪制。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德意志帝国建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3.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在代议制下,资产阶级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止专制独裁,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必修一专题八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必修一第五单元18-19课)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考试说明:《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问题自测1.《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间、主要内容及意义。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二)考点读背1.《共产党宣言》(1)时间:1848年(2)内容: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肯定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进步作用,揭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断言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②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发展生产力。③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3)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意义使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考试说明: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一)问题自测1.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是哪次革命?革命性质是什么?革命后出现了怎样的局面?2.《四月提纲》发表的背景、内容;列宁提出以什么方式取得政权?《四月提纲》有何意义?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背景、过程和结果。4.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5.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对应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二)考点读背:1.二月革命(1)时间:1917.3俄历二月(2)结果: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和沙皇专制制度;形成了两权并存局面(工兵代表苏维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临时政府掌握实权。(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四月提纲》(1)背景: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违背了人民要求早日实现和平、取得土地和面包的愿望,激起人民不满。
(2)时间:1917年4月;作者:列宁(3)内容:提出将俄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4)意义: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1)背景:七月流血事件爆发,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和平过渡已不可能。(2)过程:1917年11月6日,武装起义开始。7日晚,“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进攻冬宫的信号。8日,占领冬宫,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3)结果: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4、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1)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2)作用:①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②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③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5.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对应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的胜利必修一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必修一第八单元25—27课)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考试说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及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一)问题自测1.简述美苏“冷战”的背景。2.美苏“冷战”在政治、经济与军事方面的主要表现。3.杜鲁门主义提出的时间和影响;马歇尔计划实施的时间和实质。4.北约和华约建立的时间、性质和影响。5.美苏“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6.简述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表现。7.简述古巴导弹危机的背景、时间和结果。(二)考点读背1.“冷战”起源的背景(1)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城市水务监管体系计划
- 2024年度化肥品牌授权使用合同3篇
- 2024年汽车维修技术人员标准劳动协议范本版
- 第4单元第18课《争相恐后-传感器的综合应用》-教学实录2023-2024学年清华大学版(2012)初中信息技术九年级下册
- 2024版年度教育机构教师短期劳动合同样本
- 2024年版校园设施维护服务协议一
-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制图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图学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微生物学检验理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柳州工学院《混合动力汽车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及现代技术研究
- 中国心力衰竭病人高钾血症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 148个常用偏旁及含义
- 湖南省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含答案)
- 私人影院管理制度
- 人机工程评价表
- 初三英语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00(附答案)
- CT球管标准规定
- 小学信息技术全册教案(苏教版)
- 自行车和自行车制造行业研究报告
- 2023基因行业蓝皮书-基因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