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试卷:重庆市忠县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期末试卷:重庆市忠县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期末试卷:重庆市忠县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期末试卷:重庆市忠县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期末试卷:重庆市忠县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忠县2021年秋季八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闭卷全卷共两大题,满分:50分,同《道德与法治》共用10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把你选择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1.下表所示为清末至民国时期人们对鸦片战争的认识。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时间认识清末鸦片战争是中外交往中的一个普通事件民国成立后鸦片战争的主要影响是导致鸦片泛滥,烟毒流于中国1930年前后鸦片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之始,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A.历史评价标准难有定论B.人们对鸦片战争的认知程度逐步深化C.文字史实带有主观因素D.研究者立场影响其对鸦片战争的评价【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得,从材料可以看出不同时期人们对鸦片战争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反映出人们的认知过程是在不断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期人们对鸦片战争的认识,并不能说明历史评价的标准难有定论,排除A项;材料是反映民众的,认识是客观的,排除C项;材料中的评价是人民的评价,不是研究者的立场所决定的,排除D项。故选B项。2.马克思说:“推动这次大爆炸(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这说明A.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B.太平天国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C.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D.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统治更加腐败,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百姓,不堪忍受煎熬的劳苦大众纷纷起义,由此可知材料信息反映了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D符合题意;清政府的腐败和搜刮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排除A;太平天国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均不符合题意,与题干要求不符,排除BC;故选D。3.19世纪末,中国就好像一块好吃的蛋糕,令所有列强国家垂涎。下面这幅漫画反映了当时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列强侵华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D.列强对中国遭遇的同情【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好吃的蛋糕”可知,列强想分吃,也就是瓜分中国,A项正确;《马关条约》体现出列强侵华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列强希望将中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4.孙中山评价一场运动时说道: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伤亡枕籍,还是前赴后继,其勇锐之气殊不可挡。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场运动”指的是()A.三元里抗英运动 B.洋务运动C.义和团运动 D.五四运动【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的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延缓了中国完全沦为殖民地的进程,C项正确;三元里抗英运动是在鸦片战争时期,与题意的阶段特征不符,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改革,排除B项;五四运动是学生运动,与题意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5.所谓近代化主要是指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进程。中国在这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分别是()A.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B.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C.实业救国和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和戊戌变法【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即工业化的开端,而戊戌变法开启了中国近代政治的民主化进程,故B项正确;ACD项都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故选B。6.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中国近代与第二期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公车上书 B.辛亥革命 C.洋务运动 D.新文化运动【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指的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B项正确;公车上书是揭开戊戌变法序幕的事件,排除A项;洋务运动属于第一期重大事件,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属于第三期的重大事件,排除D项。故选B项。7.构建知识结构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下面是某同学编制的知识结构示意图,他学习的主题是()

侵略与屈辱 B.救亡与探索 C.反抗与斗争 D.半殖民地化的过程【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探索救国的道路,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断的探索,进行学习器物的洋务运动,进行学习政治制度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进行学习思想的新文化运动,B项正确;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体现了侵略与屈辱、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义和团运动体现了反抗与斗争,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8.《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期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答案】D【解析】根据“皖直交斗……”可得出其中涉及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皖系与直系间接斗争,即军阀的混战,D项正确;ABC项与材料中“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9.下列表格中对应关系正确的是选项史实推论A秋收起义创建了第一个抗日根据地B八七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C五四运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的转折点D中共七大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A.A B.B C.C D.D【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领导中国革命,从此,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了,C项正确;晋察冀根据地是第一个抗日根据地,八七会议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10.下图是号称“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北大学的迁徙路线图(局部)。图中东北大学迁到北平的原因是()A.积极参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C.中国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D.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形势所迫【答案】D【解析】从路线图的变迁可以看出,其源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三省沦陷,不得不迁移,故D项正确;材料问的是原因,而积极参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是其原因,排除A项;东北大学外迁是受到战争的形势所迫,并不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也不是出于发展高等教育的需要,排除BC项。故选D项。11.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三大战役的胜利,三大战役基本上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选项C符合题意;1947年3月,蒋介石命令胡宗南集中二十三万兵力向陕甘宁边区进行重点进攻,我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贺龙的指挥下,面对十倍于我之敌,就是采“蘑菇”战术,取得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沙家店等七战胜利,歼敌三万余人,进行了多次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选项A不符合题意;1947年刘邓大军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选项B不符合题意;1949年4月渡江战役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C。12.学会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是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下列表述属于历史史实的是A.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D.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答案】D【解析】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这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史实,D项正确;ABC项都是对历史事件的观点,属于历史结论,排除。故选D项。13.“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这首流行于解放战争期间的民谣最能够说明()A.解放战争爆发的原因 B.解放战争的进程C.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D.解放战争的影响【答案】C【解析】材料中“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反映了人民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障,由此可知材料最能说明的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故选C。14.下图是中国民族火柴业留下一组商标。民族火柴业发展过程中内忧外患重重,但其在内外夹缝中顽强成长。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它呢?观察下列历史图片,指出其原因A.追求高额利润B.政府的鼓励和支持C.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D.帝国主义势力退出中国【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图片的“海军”“救国”“共和统一”等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我国的民族危机加深,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民族资产阶级创办了一系列的民用企业,体现了他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所以答案选择C。15.近代以来中国在经济、文化、生活、教育等方面发生显著变化,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A.乘坐火车旅行B.上海民众通过《申报》获取武昌起义的消息C.国民政府组织科举考试,人们趋之若鹜D.中山装与旗袍悄然流行【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晚清政府已经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因此1927年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不可能再组织科举考试,C项符合题意;近代历史上,詹天佑设计建造了著名的京张铁路,有可能乘坐火车旅行,A项不符合题意;《申报》创办于1872年,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有可能刊登武昌起义的消息,B项不符合题意;中华民国成立后,社会生活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中山装与旗袍流行,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16题5分,第17题5分,第18题10分,第19题8分,第20题7分,共35分。16.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再度受挫。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陷入困境。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有所恢复,但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使中国民族工业又走向衰落。近代以来,教育、新闻出版乃至文学艺术,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从创办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制度到新学制的颁布,中国近代教育逐渐发展起来。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方便了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文学艺术方面,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家、艺术家和文艺作品。以下表述是从上述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正确”;违背了上述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错误”;上述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未涉及”。(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短暂春天。()(2)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停止。()(3)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迷论断。()(4)中国近代教育,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5)聂耳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名曲,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答案】①.正确②.未涉及③.未涉及④.错误⑤.未涉及【解析】(1)根据“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短暂春天,题干说法正确。(2)综合材料内容可知,材料未涉及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内容。(3)综合材料内容可知,材料未涉及毛泽东提出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4)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是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改变的,所以近代教育不可能改变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题干说法错误。(5)综合材料内容可知,材料未涉及聂耳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内容。17.观察《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请将下列长征经历过的地名对应之英文字母代号填写在答题卡图中相应的方框内。A.延安B.遵义(2)路线图反映了中共中央率领哪部分工农红军北上长征?(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红军长征的认识。【答案】(1)上框:A;下框:B;(2)红军:中央红军。(3)认识: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伟大的壮举,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打开了舍命道路的新局面;红军战士在长征中展现出的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传承。(言之有理皆可)【解析】(1)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延安在中国的北方,所以上边的框是延安;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遵义在中国南方的贵州,所以下边的框是遵义。(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因此在1934年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北上进行长征。(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同时红军长征的过程中开动宣传机器,促进了革命思想的传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打开了革命道路的新局面;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18.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分反抗外来侵略、球亡图存的抗争史,中华民族日渐觉醒,逐渐凝聚出强大的民族精神,并取得了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近代中国历史时间轴。材料二: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同时依社会各阶级的现状,很难另造一个比国民党更大更革命的党,即能造成,也有使国民革命势力不统一不集中的结果……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产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广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摘自《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材料三:中华儿女不分民族、阶层、党派、宗教、也不分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以至海外侨胞,都聚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汇成全民族抗战洪流,不仅是中华民族觉醒的集中表现,更是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保证。——摘自《人民日报》问题:(1)材料一中记述了列强发动的几次侵华战争?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哪些阶层(阶级)领导中国人民并进行了反抗斗争?简述其共同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促成“一个势力集中的党”出现的?“国民革命运动”取得怎样的成果?(3)材料三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绩”的政治主体是什么?结合上述材料,你对“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有何认识?【答案】(1)战争:5次。;反抗:地主阶段、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都进行了积极探索。特征:结果都失败了,都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2)促成:召开中共三大,决定中国共产党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促成民主战线的建立。成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3)主体:国共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认识:中国人民有着伟大的爱国情怀和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在逆境中从不屈服,坚持斗争,最终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改变了中国百年屈辱命运。【解析】【小问1详解】战争:根据材料“近代中国历史时间轴”得出列强发动5次侵华战争。;反抗:结合所学近代各阶级抗争的史实得出地主阶段、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都进行了积极探索。特征:结合所学近代的社会性质得出各阶级的抗争结果都失败了,都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小问2详解】促成:根据材料“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并结合所学得出召开中共三大,决定中国共产党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促成民主战线的建立。成果:结合所学“国民革命运动”的史实得出结果是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小问3详解】主体:根据材料“都聚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汇成全民族抗战洪流”得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绩”的政治主体是国共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认识:结合所学中国人民的抗争历程得出认识:中国人民有着伟大的爱国情怀和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在逆境中从不屈服,坚持斗争,最终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改变了中国百年屈辱命运。19.近代百年,中华民族灾难深重。但每一个时代的优秀中国人都站在了民族救亡的前列,担负起救亡图存的神圣使命,他们前赴后继,不断探索救国救民、民族振兴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发,固为治强之计……——摘编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材料二:我们推到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外人断不能瓜分我中国,只怕中国人自己瓜分起来,那就不可救了!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材料三:陈独秀说,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认为导致国弱的主要因素以及强国的具体主张。(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进行“政治革命”的目的。(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德、赛两先生”是指什么?(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主题。对待外来文化,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答案】(1)因素:君主专制(或专制政体)。主张:维新变法,君主立宪(或行宪法、开国会)。(2)目的: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或创立民国、建立国民政府、资产阶级共和国)。(3)指:民主、科学。(4)主题: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兼容并包,我所用。【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说明国弱的主要因素是专制政体或实行君主专制政体。“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说明国家要强大必须通过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或立宪法、开国会。【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说明要通过革命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或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创立民国、建立国民政府、资产阶级共和国。【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指的是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宣传的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和旧道德、旧思想和旧文化。所以“德、赛两先生”指的是民主和科学。【小问4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则是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根据所学可知,对待外来文化不能采取全盘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