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设计手册_第1页
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设计手册_第2页
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设计手册_第3页
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设计手册_第4页
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设计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设计手册TOC\o"1-2"\h\u12812第一章现代农业示范区概述 284021.1示范区定位与目标 2217801.2示范区规划原则 311069第二章示范区规划基础 4127702.1自然资源条件分析 473622.1.1土地资源分析 4207792.1.2水资源分析 4165222.1.3气候资源分析 4188282.1.4生物资源分析 4292672.2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543562.2.1人口与劳动力分析 5318912.2.2产业结构分析 5273772.2.3基础设施分析 5135382.2.4政策法规分析 5244152.3生态环境条件分析 5124602.3.1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5198172.3.2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6318612.3.3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631222第三章产业发展规划 6210453.1主导产业选择 6176983.2产业结构优化 6285643.3产业链布局 717412第四章土地利用规划 7294574.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7106894.1.1土地资源概述 780264.1.2土地利用现状 75164.1.3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777704.2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841724.2.1结构调整目标 8270834.2.2结构调整原则 86994.2.3结构调整措施 8279864.3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8236234.3.1规划目标 8221204.3.2规划布局 8229044.3.3规划措施 926781第五章农业基础设施规划 9276775.1农业水利设施规划 984495.2农业交通设施规划 934835.3农业信息化设施规划 102478第六章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10257946.1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10263156.1.1概述 11254286.1.2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原则 11288006.1.3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11247276.1.4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实施策略 11106746.2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186216.2.1概述 1285826.2.2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途径 1214226.2.3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1276646.2.4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政策 12311796.3农业生态补偿机制 12245486.3.1概述 12180626.3.2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内涵 12301756.3.3农业生态补偿类型 13295526.3.4农业生态补偿实施策略 1330687第七章农村居民点规划 13215297.1居民点布局规划 1382037.2居民点设施配套规划 137097.3居民点景观风貌规划 143474第八章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14448.1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14111488.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15110958.3农业科技培训与推广 1517379第九章农业产业扶贫规划 1665029.1贫困地区产业发展 16180679.2产业扶贫政策设计 16215999.3产业扶贫项目规划 1620406第十章示范区规划实施与管理 1736510.1规划实施机制 17288210.2规划管理机制 171287010.3规划评估与调整 17第一章现代农业示范区概述1.1示范区定位与目标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旨在通过集成创新、示范引领,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示范区的定位在于:(1)科技引领:以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为支撑,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推动农业产业升级。(2)产业融合:发挥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优势,实现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3)绿色发展: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4)农民增收: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区的目标包括:(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升农业附加值。(3)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4)提升农业品牌影响力:打造区域特色农业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1.2示范区规划原则在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规划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农民利益,保障农民权益,让农民共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2)坚持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提升农业技术水平。(3)坚持绿色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4)坚持产业融合: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产业链、价值链协同发展。(5)坚持区域特色: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6)坚持政策引导:充分发挥政策扶持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7)坚持可操作性:保证规划方案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和实施可行性,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第二章示范区规划基础2.1自然资源条件分析示范区规划的基础之一是对自然资源条件的深入分析。自然资源条件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方面。2.1.1土地资源分析土地资源是示范区规划的核心要素之一。需对土地的类型、分布、质量、利用现状等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具体内容包括:土地类型:分析示范区内的土地类型,如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以及各类土地所占比例。土地质量:评估土地的肥力、土壤质地、坡度、排水条件等,确定适宜种植的作物和农业发展方向。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示范区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包括农业用地、非农业用地等,以及土地流转情况。2.1.2水资源分析水资源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对示范区内的水资源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水资源总量:分析示范区内的水资源总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等。水质状况:评估示范区内的水质状况,包括水质标准、污染程度等。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示范区内的水资源利用现状,包括农业用水、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等。2.1.3气候资源分析气候资源是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示范区内的气候资源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气候类型:分析示范区内的气候类型,如亚热带湿润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等。气候特征:分析示范区内的气候特征,如温度、湿度、降水、光照等。气候灾害:分析示范区内的气候灾害,如干旱、洪涝、冰雹等。2.1.4生物资源分析生物资源是示范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示范区内的生物资源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植物资源:分析示范区内的植物资源,如作物、林木、药材等。动物资源:分析示范区内的动物资源,如家畜、家禽、野生动物等。微生物资源:分析示范区内的微生物资源,如土壤微生物、水体微生物等。2.2社会经济条件分析示范区规划需充分考虑社会经济条件,主要包括人口、劳动力、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政策法规等方面。2.2.1人口与劳动力分析人口数量:分析示范区内的总人口、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分析示范区内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文化程度等。劳动力状况:分析示范区内的劳动力数量、素质和就业结构。2.2.2产业结构分析产业结构:分析示范区内的产业结构,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优势:分析示范区内的产业优势,确定主导产业和潜在发展产业。产业链发展:分析示范区内的产业链发展状况,提高产业附加值。2.2.3基础设施分析交通设施:分析示范区内的交通设施,如公路、铁路、水运等。通信设施:分析示范区内的通信设施,如电话、互联网等。能源设施:分析示范区内的能源设施,如电力、燃气等。2.2.4政策法规分析政策环境:分析示范区所在地的政策环境,包括农业政策、产业政策等。法规制度:分析示范区内的法规制度,如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等。2.3生态环境条件分析生态环境条件是示范区规划的重要基础之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3.1生态环境现状分析生态环境质量:分析示范区内的生态环境质量,如空气质量、水质、土壤状况等。生态系统完整性:分析示范区内的生态系统完整性,如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等。生态环境问题:分析示范区内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污染、生态破坏等。2.3.2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分析自然因素:分析示范区内的自然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地形等。人为因素:分析示范区内的农业生产、工业发展等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示范区内的生态环境敏感性,如土壤侵蚀敏感性、水源涵养敏感性等。2.3.3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分析示范区内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如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生态环境建设:分析示范区内的生态环境建设措施,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分析示范区内的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体系,保证生态环境安全。第三章产业发展规划3.1主导产业选择在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设计中,主导产业的选择是关键环节。需综合考虑区域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水资源等因素,选择具有地域特色、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要结合国家政策导向,关注农业产业政策、补贴政策等,以保证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国家战略相契合。还需考虑产业发展潜力、产业链完整度、技术成熟度等因素,以保证主导产业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3.2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是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要合理配置各类产业资源,实现产业间协调发展。具体措施包括: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产出率;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技术升级。要发展多元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例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链条延伸。通过产业融合,促进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等领域融合发展,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3.3产业链布局产业链布局是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明确产业链发展方向,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向上游延伸至种子、种苗、农资等环节,向下延伸至农产品加工、销售、物流等环节。要优化产业链空间布局,合理规划产业集聚区,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承载能力;培育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还要关注产业链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保证农业产业链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第四章土地利用规划4.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4.1.1土地资源概述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土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示范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1.2土地利用现状(1)耕地面积:分析示范区耕地面积,了解耕地分布、质量及利用现状。(2)园地面积:分析示范区园地面积,包括果园、茶园等,了解园地分布及利用现状。(3)林地面积:分析示范区林地面积,了解林地分布、类型及利用现状。(4)草地面积:分析示范区草地面积,了解草地分布、类型及利用现状。(5)水域面积:分析示范区水域面积,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了解水域分布及利用现状。(6)其他土地面积:分析示范区其他土地面积,如城镇村庄、道路、工矿用地等。4.1.3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1)耕地质量参差不齐:分析示范区耕地质量,指出存在质量低下、土壤贫瘠等问题。(2)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分析示范区土地资源利用现状,指出存在闲置、低效利用等问题。(3)生态环境问题:分析示范区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4.2土地利用结构调整4.2.1结构调整目标根据示范区农业发展需求,确定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目标,包括耕地面积、园地面积、林地面积等。4.2.2结构调整原则(1)保护耕地:保证耕地面积稳定,保障粮食安全。(2)优化布局:合理布局各类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3)生态环境改善: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土地生态功能。(4)经济效益提高: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促进农业现代化。4.2.3结构调整措施(1)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实施耕地保护政策,提高耕地质量。(2)园地优化:调整园地布局,提高园地利用效益。(3)林地保护与建设:加强林地保护,提高林地利用效益。(4)草地改良与利用:加强草地改良,提高草地利用效益。(5)水域管理与保护:加强水域管理,提高水域利用效益。(6)其他土地资源整合:整合其他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4.3土地利用规划方案4.3.1规划目标明确示范区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包括耕地面积、园地面积、林地面积等。4.3.2规划布局(1)耕地布局:合理规划耕地布局,保障粮食安全。(2)园地布局:优化园地布局,提高园地利用效益。(3)林地布局:加强林地布局,提高林地利用效益。(4)草地布局:优化草地布局,提高草地利用效益。(5)水域布局:加强水域布局,提高水域利用效益。(6)其他土地资源布局:整合其他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4.3.3规划措施(1)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保障规划实施。(2)技术指导:加强技术指导,提高土地利用效率。(3)资金投入:加大资金投入,保障规划实施。(4)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保证规划顺利实施。第五章农业基础设施规划5.1农业水利设施规划农业水利设施规划是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标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稳定的水源,保障农业用水需求,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合理布局。根据地形地貌、水资源分布、土壤类型和农业生产需求,合理规划水源地、输水渠道、蓄水工程和灌溉系统。(2)节约用水。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3)生态保护。在水利设施规划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保证水利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具体规划内容包括:(1)水源规划:根据水资源分布和农业生产需求,确定水源地,保障农业用水需求。(2)输水渠道规划:合理布局输水渠道,提高输水效率,降低输水损失。(3)蓄水工程规划:结合地形地貌,规划蓄水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4)灌溉系统规划:根据土壤类型和作物需求,合理配置灌溉系统,提高灌溉效率。5.2农业交通设施规划农业交通设施规划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流通速度,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促进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便捷高效。规划农业交通网络,保证农产品快速、安全、高效地流通。(2)经济合理。充分考虑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实现农业交通设施的经济合理布局。(3)可持续发展。在规划中充分考虑交通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规划内容包括:(1)农村道路规划:根据农业生产需求和地形地貌,规划农村道路网络,提高农村交通便捷性。(2)农产品运输规划:合理布局农产品运输线路,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3)农业物流配送中心规划:规划农业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农产品的集中配送,提高流通效率。(4)农业交通枢纽规划:规划农业交通枢纽,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提高运输效率。5.3农业信息化设施规划农业信息化设施规划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关键环节,其主要目标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农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技术先进。采用先进的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2)实用高效。充分考虑农业生产需求,保证农业信息化设施实用、高效。(3)安全可靠。保障农业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和损坏。具体规划内容包括:(1)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发布等基础设施建设。(2)农业物联网建设:构建农业物联网,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3)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整合农业数据资源,构建农业大数据平台,为农业生产提供数据支持。(4)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5)农业信息技术培训与推广: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培训与推广,提高农民的信息化素养。第六章农业生态环境建设6.1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6.1.1概述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是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旨在保障农业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本章主要从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基本原则、措施及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6.1.2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原则(1)综合治理原则:在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农业生态环境的系统性、完整性,采取综合措施,实现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2)预防为主原则:针对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生态环境恶化。(3)区域差异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特点,制定相应的保护与治理措施。(4)社会参与原则: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6.1.3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1)水资源保护:合理规划水资源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污染。(2)土壤保护: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土壤质量。(3)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4)森林资源保护: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5)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推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效益。6.1.4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实施策略(1)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政策法规体系,强化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3)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觉和处理生态环境问题。6.2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6.2.1概述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是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环境压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章主要从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途径、技术及政策等方面进行阐述。6.2.2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途径(1)农业废弃物分类回收: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便于后续处理与资源化利用。(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可再生能源、有机肥料等资源。(3)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对无法资源化利用的农业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降低对环境的影响。6.2.3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1)生物技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资源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处理与资源化利用。(2)物理技术:通过物理方法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处理,如破碎、分离等。(3)化学技术:利用化学反应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处理,如焚烧、分解等。6.2.4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政策(1)政策引导: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2)资金支持:加大对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资金投入,支持技术研发与推广。(3)完善回收体系:建立健全农业废弃物回收体系,提高回收效率。6.3农业生态补偿机制6.3.1概述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是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手段,旨在通过经济手段激励农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本章主要从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内涵、类型及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6.3.2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内涵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是指通过经济手段,对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贡献给予补偿,以维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6.3.3农业生态补偿类型(1)直接补偿:对农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直接经济补偿。(2)间接补偿:通过政策、技术、市场等手段,提高农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收益。(3)混合补偿:直接补偿与间接补偿相结合的方式。6.3.4农业生态补偿实施策略(1)完善补偿政策:制定合理的农业生态补偿政策,保证补偿措施的可行性。(2)建立补偿基金:设立农业生态补偿基金,保障补偿资金的来源。(3)加强监管:建立健全农业生态补偿监管机制,保证补偿资金的使用效果。(4)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农业生态补偿,形成多元化的补偿格局。第七章农村居民点规划7.1居民点布局规划农村居民点布局规划应遵循科学合理、适度集中的原则,充分考虑地形地貌、生态环境、交通条件、产业发展等因素,实现农村居民点的合理布局。具体规划内容如下:(1)居民点规模:根据区域人口规模、产业发展需求和地形地貌条件,合理确定居民点规模,形成适度集中的居民点布局。(2)居民点选址:充分考虑地形地貌、生态环境、交通条件等因素,选择适宜的居民点选址,保证居民点的安全、便捷和可持续发展。(3)居民点布局形态:根据地形地貌和产业发展需求,采取集中布局、分散布局或混合布局等方式,形成有序、美观的居民点布局形态。(4)居民点间距:合理设置居民点间距,既保证居民点之间的联系,又避免过多占用土地资源。7.2居民点设施配套规划农村居民点设施配套规划应以人为本,满足居民生活、生产、生态和文化需求,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具体规划内容如下:(1)基础设施:加强居民点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供水、供电、排水、通讯等,提高居民点基础设施水平。(2)公共服务设施:合理配置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3)生态环境设施:加强居民点生态环境建设,包括绿化、美化、净化等,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4)产业发展设施: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求,规划布局相应的产业设施,促进农村居民增收。7.3居民点景观风貌规划农村居民点景观风貌规划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和创新,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风貌。具体规划内容如下:(1)景观格局:依据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特点,构建多样、有序、协调的景观格局。(2)景观节点:规划布局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节点,包括广场、公园、绿地等,提升居民点景观品质。(3)建筑风貌:注重建筑风格与当地文化的融合,采用传统建筑元素,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风貌。(4)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持生态平衡,提高居民点生态环境质量。(5)文化传承:挖掘和传承当地历史文化,将文化元素融入居民点规划,展现地方特色。第八章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8.1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在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设计中,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的关键环节。科技创新体系主要包括政策法规、科技研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人才培育等多个方面。政策法规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石。部门应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这些政策应涵盖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以激发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科技研发是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现代农业示范区应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搭建高水平的研发平台,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同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第三,技术转移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农业示范区应建立技术转移中心,推动科技成果在示范区内的转化应用。加强与国内外技术转移机构的合作,促进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推广。8.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农业产值和效益的关键途径。以下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几个关键步骤:成果筛选。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要对成果进行严格筛选,保证其具有实用价值、市场前景和可持续发展潜力。这有助于提高成果转化的成功率。成果评估。对筛选出的科技成果进行评估,明确其技术指标、经济效益、市场前景等方面的情况。这有助于为成果转化提供决策依据。第三,成果推广。通过举办科技成果展示、技术培训、现场观摩等形式,加强与农业企业和农户的沟通,提高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第四,成果转化。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这包括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技术指导等多个方面。8.3农业科技培训与推广农业科技培训与推广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措施。以下是农业科技培训与推广的几个主要方面: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培训体系。针对农民的需求,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具有一定专业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科技服务。第三,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方式。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网络、短视频等手段,拓宽农业科技推广渠道,提高推广效果。第四,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项目带动等方式,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设计应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培训与推广等方面入手,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持。第九章农业产业扶贫规划9.1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成为扶贫工作的关键环节。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应遵循以下原则:(1)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贫困地区应根据自身的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等优势,确定主导产业,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2)注重产业升级。贫困地区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