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湖北省西南三校合作体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华文明非常重视以史为鉴及其古为今用之功。诸种正史、大量野史等著作的形成也大都有此动机。所以当君臣就一些事议而不决或难决之时,或帝王的决策不合臣意或不合时务时,饱读经史的大臣往往会想到并引用历史之事、前朝处理同类事务的惯例以作参考或直接仿效。三皇五帝、文王周公、前代明君之事,往往是大臣们提出建议规劝帝王的凭借。在不违律令,不违儒家伦理的前提下,对前朝惯例的借鉴或采用就有着道德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前朝成功的惯例,尤其是前朝明君的言行方式,对同类问题的处理,具有正面的引导意义。借鉴历史的力量以及前代帝王尤其是有作为的帝王对同类事务的处理办法,来表达观点、制约帝王或影响朝廷决策,有时极为有效。如唐贞观二十年,太宗于寝殿侧别置一院,以令太子居,绝不令往东宫,时褚遂良即上书规劝,要太宗“远览殷、周,近遵汉、魏”之举,后“太宗从之”(《旧唐书》卷八十《褚遂良传》)。明武宗死后,因其无子,大学士杨廷和以遗诏迎武宗之叔父兴献王的儿子继位为明世宗。随后世宗即面临一个如何尊称孝宗、武宗及生身父母的“大仪”问题。大臣们各引其据,有引“汉哀帝、宋英宗二案为据”、有引“文帝则以弟继,宣帝则以兄孙继”之事以提出建议。明代舒芬曾上疏武宗皇帝,反对“畋游无度”,其立论之一即“自古万乘之重”和“古帝王所以巡狩”应该如何之类。在许多时候,社会舆论也会对帝王造成一定的压力。尤其对于那些有作为的或有理想的帝王而言,更是如此。当然封建时代的舆论主要还是“路人之议”或“庶人之议”,舆论的形成仍然是以儒家的家国天下、明君廉臣思想为基础而建构的。因为那些具有谣言性质的舆论最终可能会有损帝王的合法性,会被反对者或政敌所利用,所以大臣也会以防不良舆论之由而规劝帝王要避免社会大众的舆论压力,帝王也往往会忌惮于可能的舆论压力,有时也会改变自己决定的事。当然,也有不在意舆论者。唐永徽六年,高宗将废皇后王氏,立昭仪武氏为皇后,时韩瑗上书,高宗不仅没有采纳此建议,而且更无惧“四海之士”的惕然。韩瑗后为褚遂良辩护,又引“微子去之而殷国以亡,张华不死而纲纪不乱”之事,不仅未果,反而被左迁振州刺史。虽然儒家反对怪力乱神,但由于天人合一或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在其政治文化中仍然有着对神灵、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并把这种敬畏精神融入政治伦理之中。由于一方面有着“天何言哉”的自然定位,另一方面又认为王道之政都是“以君随天”的道德假设,所以自然界的异象,诸如地震山崩、河水断流、慧星见于东方之类,更容易被大臣、文人、术士等加以伦理的附会,引申出自然对世事的态度,以警示帝王。(摘编自王建光《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的制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文明重视以史为鉴,而对前朝惯例借鉴的前提是不违律令和儒家伦理。B.为防不良舆论被反对者利用,帝王有时也接受大臣的规劝改变自己决定的事。C.褚遂良曾劝唐太宗参照殷周、汉、魏的做法处置太子居所问题,被太宗采纳。D.大臣、文人、术士等认为自然界异象更容易被加以伦理的附会,以警示帝王。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借助三个方面的典型材料,论证了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决策的规劝方式。B.文章运用较多篇幅论述以史为鉴规劝帝王的方式,是因为该方式规劝效果好。C.文章综合运用例证、引证、喻证和辩证说理的方法阐明道理,论证手法灵活。D.文章通过韩瑷上书反而被左迁振州刺史的事例,阐明了规劝帝王具有风险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臣规劝帝王的凭据,常为前朝明君具有引导意义的言行方式、成功惯例等。B.明世宗继位之后,采纳了大臣们提出的建议,解决了面临的相关“大仪”问题。C.封建时代“路人之议”等舆论的建构以儒家的家国天下、明君廉臣思想为基础。D.儒家受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其政治伦理中有着对神灵、对自然的敬畏之心。2、下列加点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B.何以汝为见(《苏武传》)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C.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D.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诗词对中国人来说是植入文化基因并潜移默化到日常生活中的,。,。。,。①文化中国未必高居于庙堂之上,却经常安住于江湖之远②在此形势下,把诗词做成一档很有参与感的节目,让很多喜欢诗词却不经意远离诗词的人们有机会重新接近诗词③然而这个时代的诱惑实在太多了,诗词正离年轻人的生活越来越远④至今在很多中国人的居家生活中,以诗词为心,以对联与书法为用⑤很多诗词语言和意象的美感,中国人可以“秒懂”,外国人可能就云里雾里⑥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功德A.③②①⑥⑤④ B.③⑥②⑤④①C.⑤④①③②⑥ D.⑤①④②⑥③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春
晚范成大①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窗下日长多得睡,樽前花老不供诗。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想见篱东春涨动②,小舟无伴柳丝垂。(注)①此诗作于淳熙六年(1179年)春。淳熙五年六月,范成大参知政事仅两个月,便因与孝宗政见不合而落职,于是诗人怀着难遇明主想要隐退的心情写下了这首诗。②春涨动:春水开始增涨。春季涨水叫春涨。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描写景物,不作精雕细刻,意会即止;描写心境,也只略现迹象,巧妙用典,使得情意表达委婉含蓄。B.首联选择了两个意象“舞燕”“啼莺”,描绘了晚春时期莺歌燕舞、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象,透露出了诗人游赏的兴致。C.颔联点出暮春时令,暗示诗人心绪。诗人昏昏醉眠,日长难遣,樽前花老,诗情难觅,止不住把满怀愁绪抒写出来。D.颈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由眼前“花老”而联想到人老,慨叹当时南宋朝廷不能振作,自己心力交瘁,回天乏术。2.本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联的妙处。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早春对雪奉寄澧州元郎中①刘禹锡新赐鱼书②墨未干,贤人暂出远人安。朝驱旌旆行时令,夜见星辰忆旧官。梅蕊覆阶铃阁③暖,雪峰当户戟枝寒。宁知楚客思公子,北望长吟澧有兰④。[注]①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刘禹锡因“八司马事件”遭贬,该诗为其在朗州司马任上的酬答之作。②鱼书:古时朝廷任命州郡长官时所颁的鱼符和敕书。③铃阁:翰林院以及将帅或州郡长官办事的地方。④屈原《九歌·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郎中前往澧州就任时,收到的敕书上墨汁还未干透,说明时间紧迫。B.元郎中被派往远地是暂时的,但远地的百姓却将因此受惠,安居乐业。C.在刺史新任上兢兢业业的元郎中,夜望星辰时回想起过去的郎官生涯。D.颈联揭示了元郎中在朝时办公环境十分优越,如今所处环境条件艰苦。2.《诗镜总论》评价刘禹锡的诗歌有时委婉含蓄,有时朴素自然。你认为这首诗歌体现了以上哪种风格?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1)__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2)___________________,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3)衣带渐宽终不悔,___________________。(柳永《蝶恋花》)(4)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5)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6)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____,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7)江东子弟多才俊,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题乌江亭》)(8)___________________,皆若空游无所依。(柳宗元《小石潭记》)7、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一对夫妻的奇遇[意大利]卡尔维诺阿尔图罗·马索拉里是上夜班的工人,早晨六点下工,回家要走很长的路,天气好的时候,他也骑自行车,雨天和冬季改乘电车。六点三刻和七点之间回到家里,正好赶上妻子艾莉黛的闹钟刚刚响过,或差一点就要响的时候。经常是两种声响:闹钟的铃声和他迈入家门的脚步声同时闯入艾利黛的脑海里,把她从睡梦中唤醒。清晨的觉是最香的时候,她总要把脸埋在枕头里,在床上再赖上几秒钟。然后,她倏地坐起身来,匆匆忙忙把胳臂伸进晨衣,头发耷拉到眼睛上。她就这副模样出现在厨房里,阿尔图罗正在那里,从随身携带的提包里取出空空如也的饭盒和暖水瓶,把它们放在水池里。在这之前,他已经点好了炉子,煮上了咖啡。有时,还差一分钟闹钟就该响了,是阿尔图罗端着咖啡走进房间,将她唤醒的。她举起双臂,伸伸懒腰,然后一把搂住他的脖子。阿尔图罗还穿着风雨衣;她搂着他,根据他外衣的湿度和凉意就可以知道外面是什么天气下雨、有雾、抑或降雪;不过,她仍然要问:“天气怎么样?”而他呐,也总是半带讥讽地嘟囔一番,把一天的不快从后到前倒着数落一遍;骑自行车的归途,出厂时的天气,头天晚上进厂时截然不同的气候,干活时遇到的麻烦,车间的传闻等等。艾莉黛忽然喊道:“天哪!什么时候啦!”她连忙把脸凑近梳妆台的镜子,嘴上噙着发夹,用刷子梳通头发。阿尔图罗走过来,站在她的背后,瞅着艾莉黛。他待在那儿也帮不上忙,显得局促不安。艾莉黛收拾妥当,在走廊里穿上大衣,吻了一下阿尔图罗,打开门,匆匆往楼下跑去。家里就剩下阿尔图罗一个人了。他听见艾莉黛的鞋后跟踏着台阶的声音,当这种声音消失后,他的思想又随着她疾步走在庭院里,来到大门口,行进在人行道上,然后,一直随她走到电车站。连电车叮叮的响声他似乎也听得见。车停下来,每个乘客上车时脚登踏板的声音他也听得见。他想:“好了,这会儿她乘上车了。”他仿佛瞧见妻子挤在十一路电车上男男女女劳动者中间,十一路电车像以往每天一样,把他的妻子带到工厂里。阿尔图罗灭掉烟蒂,关上窗户,屋子里顿时暗了下来,他上了床,艾莉黛起来后没整理床,阿尔图罗睡觉的那边几乎没动,跟刚铺好的一样。他老老实实地躺在自己那边,但是,过了一会儿,他把一条腿伸到艾莉黛睡的那边,那里还有妻子的余温,接着,他又把另一条腿也伸了过去,就这样他一点一点把身子都移到艾莉黛睡的那边去了。那里有着妻子的体温,并且还保留着她的身体的形状。他把头枕在妻子的枕头上,脸紧紧贴住枕头睡着了。艾莉黛晚上回家时,阿尔图罗已经在房间里转了半天了:他点上了炉子,把东西放在炉子上烧,在晚饭前几个小时里,他也做些事情,譬如铺床、扫地、把该洗的衣服浸在水里。他待在家里,手上在做这些事,可精神上早就去迎候她了。外面华灯初上,艾莉黛挤在熙来攘往的妇女群中,从这个商店跑到那个商店忙着采购物品。阿尔图罗终于听到楼梯上的脚步声,沉重的脚步声,跟早晨的那种声音全然不同。阿尔图罗走出房门,来到楼道,从妻子手里接过购物包。两人边说话边走进家门。艾莉黛连大衣也没脱,一下子就坐在了厨房的椅子上,与此同时,阿尔图罗把东西一件件从包裹里取出来。“赶紧干活吧!”说着,艾莉黛站起身,脱下大衣,换上家常便服。夫妻俩开始做饭;两人的一顿晚餐,他带到工厂为夜间一点钟准备的宵夜,她明天带到工厂里去的午餐,还有他明天下班醒来吃的东西。咖啡还没喝完,阿尔图罗已经跑去检查自行车是否一切正常。他们互相依偎着,阿尔图罗感到妻子的身体是那么娇柔、温暖。然后,他扛起自行车,小心翼翼地走下楼去。艾莉黛洗刷盘子,看着丈夫出门了。他眼下正穿行在路灯稀少的黑暗的街道上,或许这时他已经过了加油站。艾莉黛上床,熄了灯。她躺在自己睡的一边,又慢慢把脚挪到阿尔图罗那边,寻找丈夫的温暖,可是每次她都发现自己这边更暖和,于是她明白了,阿尔图罗是在她这边睡的觉,顿时,一股暖流和柔情涌上心头。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里塑造了一对上下班的时间完全不一致的夫妻,当丈夫夜班回家时,妻子刚好要出门上班去,他们交叉地生活着,家里总是一个人。B.艾莉黛根据丈夫外衣的湿度、凉意,就能知道天气状况,但仍要问天气如何,实际上帮助他舒缓压力,表现出她细致的关爱。C.文中两次写到艾莉黛的脚步声,第一次是早上她离家时急切的脚步声,表现了她欢快的心情,第二次是下班回家时沉重的脚步声,表现了她劳作的疲惫。D.本文叙事的地点主要集中在家中,通过对日常饮食起居的细致描绘,间接地展现了阿尔图罗夫妻二人艰辛的工作状态。2.小说第五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小说的尾段有哪些深刻意蕴?请简要探究。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端午的阳光熊红久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人民日报》(2016年5月21)有删改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B.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C.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2.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3.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蚕儿陈忠实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他很年轻,穿一身列宁式制服,胸前两排大纽扣,站在讲台上,笑着给我们介绍自己:“我姓蒋”说着,他转过身,从粉笔盒儿里捏起一节粉笔,在木头黑板上,端端正正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有一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了一抱最鲜最嫩的桑叶,扔给风葫芦,就往下溜,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半天爬不起来,嘴里咸腻腻的,一摸,擦出血了烧疼烧疼。我俩站在教室门口。“脸上怎么弄破了?”他走到我跟前。他牵着我的胳膊朝他住的小房子走去。这回该吃一顿教鞭了!走进小房子,他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撕下一块,缠在一根火柴棒上,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就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他那按着我的头顶的手使我想到母亲按抚我的头脸的感觉。“怎么弄破的?”他问。“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喂蚕儿。”我也不怕了。“噢!”他高兴了,“你们养蚕干什么?”“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说的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拍着手,“养蚕的同学多吗?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于是,后晌,他领着我们满山满沟跑,采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初夏的傍晚,落日的余晖里,霞光把小河的清水染得一片红,蒋老师领着我们,脱了衣服,跳进水里打泼剌,和我们打水仗。我们联合起来,从他的前后左右朝他泼水、他举起双手,闭着眼睛,脸上流下一股股水来,佯装着求饶的声调,投降了……这天早晨,我和风葫芦抱着一抱桑叶,刚走进老师的房子,就愣住了。老师坐在椅子上发呆,一副悔恨莫及的神色,看见我俩,轻声说:“我对不起你们!”我莫名其妙,和风葫芦对看一眼。“老鼠……昨晚……偷吃了……几条蚕!”我和风葫芦奔到竹箩子跟前,蚕少了!一指头长的又肥又胖的蚕儿;再过几天该网茧子了。可憎的老鼠!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风葫芦高兴地喊:“它要网茧儿咧!”老师把他装衣服的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一个小方格,把那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陆续又有一条一条的蚕儿爬上箩沿儿,被我们提上网架。“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按捺不住,像个小孩,“这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第二天,早饭后,上第一节课了。他站在讲台上,却忘了朝我们点头还礼,一只手把粉笔盒儿也碰翻了。我们挤进老师窄小的房子,全都默默地站着。他的被卷和书籍,早已捆扎整齐。他站在桌边,强笑着。说:“我等不到丝片儿网成了。你们……把蚕儿……拿回家去吧!”说罢,他提起网兜,背上被卷。后来才听说,老师被调走是有人把他反映到上级那儿了,说他把娃娃惯坏了!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得一点儿先生的架式嘛!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中小学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握住了蒋老师的手。他向我讨要我发表过的小说。我却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拆掉古庙新盖的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记起来该暖蚕籽儿了。我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带着我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老师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蚕儿”是小说的线索,小说紧紧围绕蚕儿,将“我”和蒋老师相处虽然短暂但却难忘的一段经历按照时间顺序娓娓道来,谱写了一曲园丁赞歌。B.在学生眼中新来的蒋老师与众不同,他身穿一身列宁式制服,胸前两排大纽扣,自我介绍时把自己的姓名告诉学生,让学生们感到很新奇。C.小说运用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包扎时“翻出”“撕下”“缠在”“蘸上”“涂抹”细致真切;离开时“提起”“背上”动作斩截,毫无留恋。D.小说叙述的故事都是平常事,但是作者写得有波澜,如养蚕却遭到老鼠的偷袭,与老师处得融洽老师却被调走,情节起伏,引人入胜。2.小说从当年的学生“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的构思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3.小说结尾写三十年年师生重逢,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公默先生传宋王向公议先生刚直任气,好议论,取当世是非辨明。游梁、宋间,不得意。去居颍,其徒从者百人。居二年,与其徒谋,又去颍。弟子任意对曰:“先生无复念去也,弟子从先生久矣,亦各厌行役。先生舍颍为居庐,少有生计。主人公贤,遇先生不浅薄,今又去之,弟子未见先生止处也。先生岂薄颍邪?”公议先生曰:“来,吾语尔!吾行年三十,立节循名,被服①先王,究穷六经。顽钝晚成,所得无几。校其所见,未为完人。岂敢自忘,冀用于世?予所厌苦,正谓不容。予行世间,波混流同。予誉不至,予毁日隆。《诗》不云乎,‘谗人罔极’。主人明恕,故未见疑。谗一日效,我终颠危。智者利身,远害全德,不如亟行,以适异国。”语已,任意对曰:“先生无言也。意辈弟子尝窃论先生乐取怨憎,为人所难,不知不乐也。今定不乐,先生知所以取之乎?先生聪明才能,过人远甚,而刺口论世事,立是立非,其间不容毫发。又以公议名,此人之怨府也。先生忧之是也,其去未是。意有三事为先生计,先生幸听意,不必行;不听,先生虽去绝海,未见先生安也。”公议先生强舌不语,下视任意,目不转。移时,卒问任意,对曰:“人之肺肝,安得可视。闻善于彼,阳誉阴非,反背复憎,诋笑纵横。得其细过,声张口播,缘饰②百端,得败行破。自然是人,贱彼善我。意策之三,此为最上者也。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曰:“不能,尔试言其次者。”对曰:“捐弃骨肉,佯狂而去,令世人不复顾忌。此策之次者,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曰:“不能,尔试言其又次者。”对曰:“先生之行己③,世人所不逮也!曾未得称高世,而诋诃锋起,几不得与妄庸人伍者,良以口祸也。先生能不好议而好默,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何疾于不容?此策之最下者也,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喟然叹曰:“吁,吾为尔用下策也。”任意乃大笑,顾其徒曰:“宜吾先生之病于世也。吾三策之,卒取其下者矣。”弟子阳思曰:“今日非任意,先生不可得留。”与其徒谢意,更因意请去公议为公默先生。(取材于《宋史》,有删节)注:①被服:承受,蒙受。②缘饰:文饰。③行己:立身行事。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立节循名循:按照,依照B.先生幸听意幸:幸而C.良以口祸也良:的确D.宜吾先生之病于世也宜:因此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其徒从者百人卒取其下者矣B.来,吾语尔尔试言其次者C.冀用于世何疾于不容D.不如亟行,以适异国又以公议名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生舍颍为居庐:先生在颍建筑房子居住B.主人明恕,故未见疑:主人明察宽恕,所以没有猜疑我C.今定不乐,先生知所以取之乎:今天平定了不高兴的心情,先生就知道原因了吧D.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口不谈是非,只是心里知道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议先生为人刚毅正直,喜欢议论时人时事,先后在梁、宋间游历,但始终不得意。B.公议先生深受注重节操、循名责实思想的影响,秉承先王教诲,深入地研究儒家经义。C.公议先生聪明而富有才智,是非分明而又乐取人怨,常人难以至此,获得弟子们赞誉。D.公议先生自认不是完人,对得到进用已不抱期望,其实这是他对现实有很清醒的认识。5.结合全文,请你说说“公议先生”改称为“公默先生”的理由。1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孔夫人家传刘树堂①夫人孔氏,名祥淑。六岁随兄从袁石斋先生学。课毕,坐而听讲,人咸异之,先生未之奇也。越明年,诸兄学诗,夫人亦诗;诸兄学文,夫人亦文。先生曰:“尔读书不过记名姓耳,不似尔弟兄博取科名也。”夫人曰:“不科名即不读书耶?”曰:“亦须晓义理。”夫人曰:“晓义理何分儿女耶?”先生抚几而起曰:“七岁女子能发此论,奇哉!若男儿,他日必成伟器。”②庚午,夫人二十四岁,是年三月来嫔于我,家计窘甚。夫人曰:“窘非难,处窘为难;不量出入,取窘之道。”夫人综理筹运,可汰者汰之,可减者减之。有息之债,典妆奁偿之。三年可敷用矣,五年有余蓄矣。夫人一日曰:“做女人须要脱女人气。”语奇甚,询之,夫人曰:“女人多见小有己,未识我行事何尔。”癸酉八月,先严由甘致仕,道出长安,疾劳交作。书至,夫人将分娩,代治装促驰往。冬仲迎养至保。侍奉三年如一日,先慈见背又复然。八弟树仁索捐花样,力不逮,夫人曰:“虽若有一缺,弱弟事借债亦须办,我易簪珥以佐之。”③癸未三月,权天津道,夫人偕行。秋,直东豫三省大水,天津众汇所归,无堤不险。力求抢护,未增料重赏不可。仆回取款,告夫人曰:“此举恐贻他日累。”夫人曰:“全郡几成泽国,犹计及此耶?”悉出私蓄以给之。不足,开官库以补之。各堤埝无一溃者,由夫人不吝重赀,靡不一以当百,而踊跃争先也。是冬,就食者众,我司赈务亦惟满是惧或远而止之或择而收之故孤嫠得以多收也。④惟其明大义,顾大局,得以公私无忝;而夫人劳心苦思,匪伊朝夕,气体阴受其伤,而忽不加察。暇犹手不释卷,偶感复尔吟咏,我从事鞅掌①,愧弗能和。夫人曰:“尘俗纷沓中,惟此可瀹灵府②耳。”[注]①鞅掌:事纷扰烦忙②瀹灵府:浸润心田。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先生抚几而起曰(________)(2)典妆奁偿(________)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力不逮()A.追上,赶上B.及,比得上C.前后相接D.趁机(2)权天津道()A.衡量,比较B.权柄,权力C.权宜,变通D.代理官职3.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夫人曰:“窘非难,处窘为难,不量出入,取窘之道。”4.对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我司赈务/亦惟满是惧/或远而止之或择而收之/故孤嫠得以多收也。B.我司赈务亦惟满是惧/或远而止之/或择而收之/故孤嫠得以多收也。C.我司赈务/亦惟满是惧或远/而止之或择而收之故/孤嫠得以多收也。D.我司赈务亦惟满/是惧或远而止之/或择而收之故/孤嫠得以多收也。5.第④段除总结夫人性格中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一面,还突出了夫人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面。6.文章记载的夫人的言语富有个性,请任举两例加以评析。12、阅渎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你们真正做到了救死扶伤、大爱无疆。你们是光明的使者、希望的使者,是最美的天使,是真正的英雄!党和人民感谢你们!”3月10日,国家领导人专门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对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给予高度的评价、热情的赞扬,称他(她)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结合现实,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新时代”疫情下的医务工作者的崇敬之情。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特征明显;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7.D8.A6.B【解析】
7.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D项,“大臣、文人、术士等认为自然界异象更容易被加以伦理的附会,以警示帝王”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所以自然界的异象,诸如地震山崩、河水断流、慧星见于东方之类,更容易被大臣、文人、术士等加以伦理的附会,引申出自然对世事的态度,以警示帝王”,可知是自然界异象更容易被大臣、文人、术士等加以伦理的附会,而不是大臣、文人、术士等认为自然界异象更容易被加以伦理的附会。故选D。8.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是因为该方式规劝效果好”错误,强加因果,原文“前朝成功的惯例,尤其是前朝明君的言行方式,对同类问题的处理,具有正面的引导意义。借鉴历史的力量以及前代帝王尤其是有作为的帝王对同类事务的处理办法,来表达观点、制约帝王或影响朝廷决策,有时极为有效”,可知是“有时极为有效”,并不是说这种方法比别的方法效果好。C项,“文章综合运用例证、引证、喻证和辩证说理的方法阐明道理”错误,原文没有运用喻证手法;D项,“阐明了规劝帝王具有风险性”错误,原文“当然,也有不在意舆论者。唐永徽六年,高宗将废皇后王氏,立昭仪武氏为皇后,时韩瑗上书,高宗不仅没有采纳此建议,而且更无惧‘四海之士’的惕然”,可知文章举韩援上书的事例,意在阐明“也有不在意舆论”的帝王,而不在于阐明规劝帝王的风险。故选A。6.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采纳了大臣们提出的建议,解决了面临的相关‘大仪’问题”错误,主观臆断,原文“明武宗死后,因其无子,大学士杨廷和以遗诏迎武宗之叔父兴献王的儿子继位为明世宗。随后世宗即面临一个如何尊称孝宗、武宗及生身父母的‘大仪’问题。大臣们各引其据,有引‘汉哀帝、宋英宗二案为据’、有引‘文帝则以弟继,宣帝则以兄孙继’之事以提出建议。明代舒芬曾上疏武宗皇帝,反对‘畋游无度’,其立论之一即‘自古万乘之重’和‘古帝王所以巡狩’应该如何之类”,可知大臣们引用前朝的做法提出建议,并没有说明世宗采纳了他们的建议,解决了“大仪”问题。故选B。【点睛】论述类文本解题技巧7.精读。不是“精细”地读,而是“精明”地读。所谓“精明”地读,就是该读的读,抓紧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应读的是重要信息,要精确把握;不该读的是次要信息,要置之不理。分割两类信息,是解决所有阅读题目的根本方法。8.审题。审题干时先要明确选“正确的一项”还是“不正确、错误的一项”,再比较选项和题干,看是否答非所问。有的选项本身符合原文的意思,但却不是题干所问的问题。6.定位。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词语,在文中择出与之“对应”的词语,据此确定选项的对应句。7.对照。逐一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找到与二者有差异的表述并相互对照。8.选取。比较选项,选出正确的或错误的一项。其间需通过联想、推断,自觉调动知识和能力积累,快速而准确地判定选项正误。在做该类文章阅读题时,如果不仅读懂了所给的材料,而且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那就能很容易识破陷阱,轻而易举地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2、D【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D项,两个“与”都是动词,结交,亲附。A项,第一个“以”是介词,凭借;第二个“以”是介词,用、拿。B项,第一个“为”是语气助词;第二个“为”是动词,以为、认为。C项,第一个“因”是介词,通过、经由;第二个“因”是动词,沿袭。故选D。【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3、C【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题,考生要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接着要借助关联词、代词等确定句子之间的关系。这段文字讲述诗词文化与中国人之间的关系;浏览几个句子可知,①④⑤主要讲的是诗词对于中国人来讲熟悉而普遍,所以可以作为一组内容来安排,排除A、D;⑥“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功德”是对②中提到的诗词节目的评价,所以⑥在②后,排除D。故选C。4、1.B2.①虚写(想象)。诗人通过想象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暮春图,表达了思归之情。②用典。借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写归隐之情,含蓄蕴藉,言近旨远。③以景结情(借景抒情)。借暮春田园美景抒发了诗人的思归之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曲解文意,“充满生机”错,“荒园萧瑟”说明景物并无生机,诗人也没有游赏的兴致,反倒是“懒追随”。故选B。2.此题考核赏析文中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答题时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再结合句子解释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本诗首联通过想象描写了江南水乡暮春图。“荒芜的院子冷落凄清,我懒得去巡游观赏”,运用了虚写的手法。尾联“可以相见竹篱东面,春水已经涨满;柳丝低垂的岸边,小船正孤单的摇晃。”运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即用典。颈联“我久已老,只落得两鬓蓬乱,弃官回乡吧,跟一竿钓丝相傍。”即以景结情。【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5、1.D2.本诗的语言风格是委婉含蓄的,刘禹锡在这首酬答诗中没有直接夸赞元郎中勤勉,而是通过百姓安乐、政令推行、环境描摹等内容委婉表达;诗的尾联化用屈原的诗句含蓄的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颈联揭示了元郎中在朝时办公环境十分优越,如今所处环境条件艰苦”错误,颈联是诗人想象的元郎中在澧州所处的环境,而非对过去的追忆。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具体方向,如本题是考查诗歌的语言风格,且题干中给出两种特点,即“委婉含蓄”“朴素自然”,这就意味着考生可以从这两种里选出一种,然后理解其意思,再结合诗歌进行判断。所谓“委婉含蓄”是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所谓“朴素自然”,质朴,无文饰。就本诗来看,这是刘禹锡写给元郎中的酬答之作,诗歌首联说元郎中新受鱼书前往澧州,颔联说元郎中“朝驱旌旆行时令”,可见澧州之人深受其惠而获安,这些内容没有直接点明元郎中的勤勉能干,而是借助百姓安乐间接体现,可见含蓄委婉;尾联“宁知楚客思公子,北望长吟澧有兰”中化用屈原的诗句,借以表达自己对元郎中的思念之情,表情达意可谓委婉含蓄,故考生可以从委婉含蓄角度分析本诗的语言风格。6、士不可以不弘毅吴宫花草埋幽径为伊消得人憔悴善假于物也身世浮沉雨打萍又恐琼楼玉宇卷土重来未可知潭中鱼可百许头【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弘毅、憔悴、琼楼玉宇、百许头。7、1.C2.运用了细节描写、心理描写,想象等手法。作用:以丈夫的想象,巧妙地交代了妻子上班途中的情形;通过他对细节的熟知程度,表现了他对要子的牵挂与不舍与下文妻子想象丈夫上班路上的情形相照应,加深了小说的感人程度。3.辛劳生活中,因没有丈夫的陪伴而孤独;在发现丈夫同样依恋自己时,得到了极大的抚慰;通过夫妇俩的相互依恋,表达作者对质朴爱情的赞颂,对辛酸生活的同情。【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C项,“急切的脚步声,表现了她欢快的心情”理解错误。由文中“天哪!什么时候啦!”“匆匆往楼下跑去”等内容可知脚步声急切是为了赶时间上班吗,而不是表示心情欢快。故选C。2.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内容表现手法及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分析写作手法有哪些,作用是什么。作用一般可以从形象刻画、情节、主题的角度考虑。文段是关于阿尔图罗的一系列描写。“鞋后跟踏着台阶的声音”,是细节描写。“好了,这会儿她乘上车了”是心理描写。“他的思想又随着……”后面所有内容都是阿尔图罗的想象。文段内容是阿尔图罗想象妻子上班的情形。阿尔图罗能对那些细节如此熟知,可见他平时对妻子的关注,体现了妻子的深厚感情,有依恋,有牵挂。情节上与后面妻子想象丈夫上班路上的情形相照应,显示了小说的主题。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重要情节思想内容的能力。本题探究的是小说的结尾,可从文中重要情节的角度分析思考,小说情节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情节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二.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关系。一般情节在结尾处,上照应前文。三.情节与小说环境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四.情节与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者揭示主旨。文段以女主人公为中心,刻画了她的心理、动作等。“伸脚”“寻找温暖”等描写,体现辛劳生活中,因没有丈夫的陪伴而孤独。“她明白了,阿尔图罗是在她这边睡的觉,顿时,一股暖流和柔情涌上心头”。在发现丈夫同样依恋自己时,她的内心得到了极大的抚慰。结合上面阿尔图罗对妻子的牵挂与依恋,可以知道夫妇俩相互依恋。从而凸显了主旨。【点睛】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阅读小说时要把握主人公和次要人物的矛盾或和谐关系,自然环境和战争、和平等社会环境,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是否以人、物、时间、空间、情感变化等为线索,进而思考主题上的褒贬意蕴。8、1.B2.①写了屈原在五月五日自沉汨罗江的事件,点明了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②内容上,表现了屈原纯洁高尚的品质,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③结构上,它照应了题目,引发了下文关于端午节的感想。3.①它是公元前278年的五月端午的阳光,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是历史的见证。②它是屈原的精神之光、品德之光。③它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屈原的爱国、正直,屈原的纯洁、高贵,就像阳光一样映照进后人的内心。【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A项,作者写作的目的并不是谈名家名作与名胜之地的关系。C项,理解错误,“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与“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不一致。“不断提升自己”没有依据。D项,“‘渐愧”和“不满”说法错误,文章没有此意。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重要段落作用能力。分析把握文章段落作用,要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把握分。本题,题干问的是“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是典型的考查段落的作用题。答题时,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先找到前三个自然段,仔细阅读,明确其内容上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然后再看这一内容与标题和下文的关系。前三个自然段主要了写了屈原在五月五日听闻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怀抱巨石自沉汨罗而死的事件,交代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这一内容表现了屈原的爱国精神;从结构上来看,照应了标题“端午的阳光”,引发下文有关端午节的感想。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标题作用能力。文章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本题,题干问的是“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题干已经明确“几重含义”,说明答案不止一点,同时应分点作答。“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由此可以知道“端午的阳光”表层意是指此时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见证了此刻的历史。“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端午的阳光”又指“屈原的精神光芒”。“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端午的阳光”更是指端午节的文化意义对后人的影响。【点睛】解答段落作用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不同。材料所在段落的范围。这些都是答作用题首先要思考的。然后把握句段、材料的基本内容,以此作答,这是前提。内容上:是为了写什么或为了说明什么(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表现手法、用得比较生动的词句及其表达效果。接着抓住句段及材料在上下文中的关联作用。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安排,有时还要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这类手法的作用还有“对比”“衬托”等。比如本题所涉及的段落是文章“前三段”,属于开头的文字,所以对于结构上的作用,主要从与标题的照应和对下文的引出等方面作答。9、1.C2.①以第一人称来叙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使老师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②从学生的角度来叙述,有利于表现学生心目中真正优秀老师的形象,突出老师和蔼可亲的特点。③从学生的角度来叙述,便于表达学生对老师的亲近感和崇敬之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3.①情节上,三十年后相逢,对蒋老师当年的心愿或遗憾有个交代,小说情节更完整。②人物塑造上,表现了在蒋老师的巨大影响下,我也回到母校当上了老师,证明蒋老师是位优秀老师。③主题上,表现了尊师重教、感恩老师的主题。【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此类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C项,“毫无留恋”错误,由前文“强笑”以及“我等不到丝片儿网成了。你们……把蚕儿……拿回家去吧!”说话的断断续续可知,“蒋老师”的离开是有不舍的,但又无可奈何。故选C。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小说内容与表现手法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小说的内容及主旨对手法进行阐释。本文中,“我”是小说采用的第一人称,“我”的身份是当年的学生,文章记叙的是学生眼中新来的蒋老师,从学生的角度,自然能更突出老师的独特形象,更显真实。文章从“我”的视角看老师,“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他那按着我的头顶的手使我想到母亲按抚我的头脸的感觉”突出了老师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中小学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握住了蒋老师的手”更能体现师生的亲近关系,以及我对老师的崇敬之情。3.本题考查对小说构思的理解和赏析能力。应对此类问题要结合小说故事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题等进行赏析,言之成理即可。有三十年后师生重逢,才有三十年前回顾的故事,前后映衬起来,故事有始有末。结尾“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拆掉古庙新盖的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记起来该暖蚕籽儿了。我和我的学生一起养……”的交代也告诉读者“我”的身份,这也是受蒋老师的影响,也证明蒋老师是位优秀老师。而“握住了蒋老师的手”“我却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都表明了“我”深受老师的影响,对老师的难忘,反映了文章“尊师重教、感恩老师”的主题。【点睛】小说从大的范畴上讲属于记叙文,只是比一般的记叙文复杂一点,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组织阅读。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具体的分析,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人物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人物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主人翁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人物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10、1.D2.B3.C4.C5.①公议先生因刚毅正直,好议论,而不被世人所容。②听从任意劝告而无奈改变,由“公议”变为“公默”。③因常遭人毁谤,为避害而寻求自保。【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平时广博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其次审清题干要求,看是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千万别答非所问;然后逐项检查验证,一定要结合句子来判断,有的还要扩展到原文,若遇到生僻词语,可以借助排除法。D项,“宜”在这里是“应该”的意思。译文“我们先生在世上不得志是很自然的”。故选D。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掌握能力。虚词的数量同实词比较起来要少得多,但用法非常灵活,因而复习要正确地掌握和使用确实不易。在虚词的辨析使用中要注意多分析比较其差异,重点掌握一些易用错的虚词及关联词语的搭配和所表示的关系。通过增强语感,有意识地体味它们在句中的作用来提高虚词的辨析运用能力。题型以几个容易出错的虚词的辨析、关联词语的搭配运用为主,干扰点为其中虽常见但不易辨识的虚词。A项,第一个“其”,代词,他的;第二个“其”,代词,那,那个。B项,“尔”均是代词,你。C项,第一个“于”,介词,在;第二个“于”,介词,对,对于。D项,第一个“以”连词,表目的,而;第二个“以”,介词,用。故选B。3.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C项,“定”在这里是副词“必定”,选项中却解释为了动词“平定”;“取”是动词,选项中没有解释出来。译文“现在确实不快乐,先生您知道怎么会这样吗?”故选C。4.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C项,“乐取人怨”“获得弟子们赞誉”不正确,从原文第三段“先生无言也。意辈弟子尝窃论先生乐取怨憎,为人所难,不知不乐也”可知,“乐取人怨”是开始弟子们的误解;从“先生忧之是也,其去未是。意有三事为先生计,先生幸听意,不必行;不听,先生虽去绝海,未见先生安也”可知弟子们并没有赞誉他。故选C。5.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归纳内容要点,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人物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从这些情节中整理答案。本题要求“说说‘公议先生’改称为‘公默先生’的理由”,这就要求考生从文章中总结先生的性格特点,然后结合弟子任意的建议总结答案。从第1段“公议先生刚直任气,好议论,取当世是非辨明。游梁、宋间,不得意”可知,公议先生因刚毅正直,好议论,而不被世人所容;从第2段“智者利身,远害全德,不如亟行,以适异国”可知,先生因常遭人毁谤,为避害而寻求自保;从原文第4段先生与任意的对话可知,先生听从任意劝告而无奈改变,由“公议”变为“公默”。【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译文:公议先生性情刚直,爱意气用事。他喜好议论,拿来当代的是非进行明辨。他曾在梁、宋之间游历而不得意,于是离开那里到了颍,跟他一起去的门徒有一百人。过了二年,他与门徒商量,又要离开颍。弟子任意对他说:“先生不要再想着离开了,弟子们跟随先生已经很久了,大家都对行程感到了厌倦。先生您在颍建造房屋居住,略微有了些生计。这里的主人贤德,待先生不薄,现在您又要离开,弟子我看不到先生的归所。先生难道瞧不起颍么?”公议先生说:“来,我告诉你!我已经三十岁了,树立节操,循名责实,承受先王的教导,深入、透彻地研究六经。我性情愚钝,很晚才有所成,收获无几。考察自己的表现,算不上个完人。我哪里敢忘记自己,希望在当世得到进用?我所厌倦悲苦的,正是不容于世。我在世间居处,随波逐流,混迹流俗。对我的称誉没有来到,对我的毁谤却日盛一日。《诗经》上不是说吗,‘谗害别人的人没有穷尽’。这里的主人明察宽恕,所以没有猜疑我。谗言一旦奏效,我就要遭到危险。聪明的人要利于自身,远离祸害,保全德性,所以我不如赶快走,去往他乡。”公议先生说完,任意说道:“先生不要说了。我们几个弟子曾经私下议论先生乐取人怨,是常人难做到的,不知道您并不高兴这样。现在确实不快乐,先生您知道怎么会这样吗?先生您的聪明才智,要远远地超过别人,而您多言评论世事,分辨是非,容不得有一点含糊。您又以公议命名,这是人兴怨所在。先生您对此感到担忧是可以的,但是要离开却不对。任意我用三件事来为先生谋划,先生如果幸而能够听取,就不必走;如果不听,那么您即使去到绝远之海,也找不到一个安身之处。”公议先生舌头僵硬说不出话,他向下看着任意,目不转睛。过了一会儿,他终于向任意询问,任意回答说:“人的心肝,怎么可以看得见。听到别人的好话,表面上奉承,暗地里非议,转过身又变成憎恨,对别人肆意地诋毁、讥笑。抓住别人的一点小错误,就到处传扬,还要千方百计地进行点缀,致使别人身败名裂。自然这样的人,就能作践别人而抬高自己。任意的三策之中,此为最上策。先生能采纳吗?”公议先生说道:“不能,你再试着说说第二策。”任意回答说:“抛弃亲生骨肉,佯狂而去,使世人不再顾忌。这是第二策,先生能采纳吗?”公议先生说:“不能,你再试着说说第三策。”任意回答说:“先生的立身处世,如此为世人所远远不及,却未能获称高世之名,而是诋斥四起,几乎不能与庸愚之人为伍,这的确是口祸所致。先生如果能不好议论而好沉默,口不谈是非,只是心里知道,那么又何恨不容于世呢?这是最下策,先生能采纳吗?”公议先生叹了一口气说道:“唉,我采纳你的下策。”任意于是大笑,对其他弟子说:“我们先生在世上不得志是很自然的。我为他谋划了三种策略,他最后却采纳了下策。”弟子阳思说道:“今天要不是任意,先生就挽留不住了。”与其他弟子一同向任意致谢,又通过任意请求将公议改为公默先生。11、1.(1)拍,轻击(2)抵押,典当2.(1)B(2)D3.夫人说:“穷困不是令人为难的事,身处穷困之中(学会怎样处置)才是难事;不考虑收入和支出的情况,是导致穷困的途径。”4.B5.百忙中不忘读书吟诗看重精神生活6.夫人六岁时,针对先生对女童读书的轻视反问:不参加科举考试就不读书吗?先生被迫回答:还是要读书明理。夫人追问:既然要晓事明理,还分什么男女?(两处对话)由此可见夫人年幼即通晓事理,既富机智,又有锐气。【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1)“先生抚几而起曰”的意思是:先生拍着桌子站起来说。所以“抚”的意思是“拍,轻击”。(2)“典妆奁偿”的意思是:抵押了嫁妆偿还。所以“典”的意思是“抵押,典当”。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1)“力不逮”的意思是:能力达不到。所以“逮”的意思是“及,比得上”。故选B。(2)“权天津道”的意思是:代理天津道的官职。所以“权”的意思是“代理官职”。故选D。3.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的赋分点:窘:穷困。难: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令人为难的事。量:考虑。出入: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取:导致。道:途径。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我司赈务亦惟满是惧”的意思是“我的部门赈灾事务也是人满为患”,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惧”后断句,“或远而止之”和“或择而收之”句式结构一致,所以“或”前断句,“之”后断句。故选B。句子翻译:我的部门赈灾事务也是人满为患,有的远的就拒绝他们,有的就选择性的收留他们,所以孤儿寡得到更多地收留。5.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由原文“暇犹手不释卷,偶感复尔吟咏,我从事鞅掌,愧弗能和。夫人曰:“尘俗纷沓中,惟此可瀹灵府耳”可知,夫人空闲的时候仍然手不离卷的看书,有时有感而又吟咏诗句,我的工作又事纷扰烦忙,惭愧不能陪夫人一起。夫人却说:“在世俗纷冗繁杂中,只有读书才可以浸润心田啊。”由此可知,夫人百忙中都不忘读书吟诗,特别的看重精神生活。6.本题考查语言描写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对语言描写的句子进行具体分析,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再分析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由原文“先生曰:‘尔读书不过记名姓耳,不似尔弟兄博取科名也。’夫人曰:‘不科名即不读书耶?’曰:‘亦须晓义理。’夫人曰:‘晓义理何分儿女耶?’”可知,先生说:“你读书不过是为了会写姓名罢了,不像你的哥哥弟弟们要参加科举考试。”夫人说:“不参加科举考试就不读书吗?”先生说:“也应该懂得伦理道德的准则。”夫人说:“既然要晓事明理,还分什么男女啊?”由此可知,夫人六岁时,针对先生对女童读书的轻视反问:不参加科举考试就不读书吗?先生被迫回答:还是要读书明理。夫人追问:既然要晓事明理,还分什么男女?由此可见夫人年幼即通晓事理,既富机智,又有锐气。【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翻译:夫人姓孔,名祥淑。六岁跟随哥哥向袁石斋先生学习。上课的时候,她坐在那里听讲,大家都认为她奇异,先生并不认为奇怪。到了第二年,众哥哥们学习作诗,夫人也学习作诗;众哥哥们学习写文章,夫人也学习写文章。先生说:“你读书不过是为了会写姓名罢了,不像你的哥哥弟弟们要参加科举考试。”夫人说:“不参加科举考试就不读书吗?”先生说:“也应该懂得伦理道德的准则。”夫人说:“既然要晓事明理,还分什么男女啊?”先生拍着桌子站起来说:“七岁的女孩子能有此言论,奇才啊!”如果是男儿,将来一定能成大器。庚午年,夫人二十四岁,这一年的三月嫁给了我,家里的生活更加穷困了。夫人说:“穷困不是令人为难的事,身处穷困之中(学会怎样处置)才是难事;不考虑收入和支出的情况,是导致穷困的途径。”夫人谋划管理,可以淘汰的人就淘汰,可以减少开支的地方就减少。有利息的债务,抵押了嫁妆偿还。三年的时间就够用了,五年就有了多余的积蓄了。夫人有一天说:“做女人就要脱离女人的性情。”话非常的奇怪,询问她,夫人说:“女人大多见识短小而且自私,你没有看见我是如何做事的。”癸酉八月,家父从甘退休回家,路上刚出长安,就疾病劳累交加。书信到的时候,夫人将要分娩,替我整理行装催促快速前往。冬仲的时候才调养好。三年如一日的伺候奉养,家母又这样的离开了我们。八弟树仁寻求用钱捐个补缺的官职,能力达不到,夫人说:“即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XX项目配置管理计划-Vx.y(样例)
-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 公文写作学习:公文实训
- 2019版原发性肉碱缺乏症筛查与诊治共识(全文)
- 《praat使用入门》课件
- 《冰鉴-曾国藩》课件
- 小班科学教案三篇
- 管理改善总结
- 扶贫资金管理
- 药品库房安全检查制度
- 2024年度师德师风工作计划
- 工程质量管理制度
- 初中音乐教师个人成长专业发展计划
-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考试题与答案
- GB/T 44705-2024道路运输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罐体清洗要求
- 护理类医疗设备采购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2024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主观题试卷及答案指导
- 员工合同劳动合同范例
-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基础预防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 课件
- 口腔连锁机构店长聘用协议
- 基本药物处方集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