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8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与发展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025高考一轮复习时间全国卷湖北卷2024【甲卷】“双百方针”的贯彻落实改革开放人口管理政策调整2023【乙卷】分配制度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22【乙卷】3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甲卷】3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的坚定姿态2021【甲卷】3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甲卷】47·改革开放的成就2020【Ⅰ】31·国有企业改革【Ⅱ】31·对外开放【Ⅲ】31·国有企业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与发展(近五年高考相关汇总)课标要求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3.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阶段特征总特征:1978年至今,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政治:平反冤假错案,重建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一国两制”推动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依法治国治理能力加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显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完善,成为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现代化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外交: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大国外交发展;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为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知识点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背景:材料1
地方政府、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物资统一供应、价格统一规定、人事统一安排、工资统一定级、财政统收统支等,都像绳索捆绑得企业无法动弹。以至于出现了“修个厕所都要打报告审批”、销售的火柴要涨价两分钱需要层层上报至省委常委会讨论决定。——《激荡三十年》经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僵化,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材料2
让我们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更加自觉的贯彻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思想: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破除了“两个凡是”思想的束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材料3
文革期间,许多地方出现造反派组织的打砸抢时间,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基本人权遭到践踏,民主法治被破坏,无政府主义盛行,大批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斗,社会生产秩序陷入混乱。政治:文革期间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造成严重的破坏;材料4
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新中国迎来成立以来的又一波建交高潮,国际环境得到极大地改善。国际:中美关系改善,国际环境改善;(2)内容(1)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3)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起点;(3)意义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转折一:“左”倾→实事求是转折二:阶级斗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转折三:民主法制遭践踏→拨乱反正
知识回顾: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以及工作重心的转移。
会议名称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八七会议
1927年1、总结国民革命失败教训,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2、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3、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遵义会议1935年1.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2.政治局常委决定由张天闻负总责;3.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1.开始确立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2.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1、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2、工作重心转移:由乡村转向城市,必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3、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4、党的建设:提出了“两个务必”方针。1、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重大问题;2、为中国共产党筹建新中国做政治和思想上的基础准备。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2、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1、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开始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文家市决策)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党的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平反冤假错案(1)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纠(2)表现:(3)意义:①有效的调动了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②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①“文革”中受到迫害党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②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③国家还改正了错划为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④为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落实政策;⑤将小商小贩、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⑥支持民主党派恢复活动,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重申侨务政策。3.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6月)党建(1)内容:审议和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意义: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证明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这些论点对当时我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估计,是完全错误的。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经过大量切实的调查研究,为原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同志以及遭受冤屈的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各族各界的领袖人物恢复了名誉,肯定了他们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为党和人民建树的历史功勋。
——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4.法制建设的恢复、发展与完善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方针;③相继出台《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④1989年颁布《行政诉讼法》、1999年4月《行政复议法》⑤1997年,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⑥1999年3月,“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社会的新时期。⑦2020年,《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②颁布1982年新《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国家机构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1)调整: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2)意义:体现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机构是根据人民的授权建立的;表明我国对公民权利的高度重视;吸取了“文革”的教训,完善了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保障。(3)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①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②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民主政治建设;③民主政治建设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问题:1982年《宪法》在结构上进行了怎样的调整,这样的调整有何意义?思考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5.民主建设的恢复、发展与完善①人大:重新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并取得进展(选必1:P18-19):②政协: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写入宪法③民族区域自治:(选必1:P74-75)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三个离不开(1990年江泽民主席提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之一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城市居委会和村民委员会.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年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选必1:P20)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⑤选官:干部制度改革完善;公务员制度(选必1:P41-42)【基层村民自治的意义】有助于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知识点二改革开放进程(一)对内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前提
改革的内容根本目的过程:先农村后城市原因:实质: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①旧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②改革经济体制是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是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需要。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渐推广开来。到1983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近8%,农民收入明显增加。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为什么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选在农村?材料一:改革开放前,农村条件差,生活苦,“交通靠毛驴和行走,运输靠小车和背篓,通讯靠喇叭和人吼,治安靠柴门和家狗”,“早晚天天喝菜粥,中午白薯窝窝头,一天三顿难见油”。当时,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也受到影响,农村社员出工是:“一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四遍哨子才慢慢跟后逛”。材料二:我们不能到处紧张,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农民有了粮食、棉花、副食品、油、糖和其他经济作物就都好解决了。摆稳这一头,就是摆稳了大多数,七亿多人口稳定了,天下就大定了。——陈云(1978年12月)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渐推广开来。到1983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近8%,农民收入明显增加。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为什么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选在农村?①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②人民公社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生活贫苦。③过去对社会主义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④一些地区的农民自发地大胆地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改革势在必行。⑤由中国国情决定,只有解放农民,增强其购买力,才能为工业建设开辟广阔市场,提供更多原料、劳动力,积累更雄厚资金。1.唯物史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1)经营方式改变: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土地所有权归集体,土地的使用权与经营权归农户。(2)行政机构改变: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3)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4)改革统购统销体制: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5)分配方式:由统一分配改革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积极:①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改变了农村的面貌;②使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农民从事多种经营和发展乡镇企业,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③使得农村行政机构发生变化,人民公社被乡、镇机构取代。④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局限: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依旧是小农经济,不利于机械化大生产,不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②农村经济的社会化、商品化程度低,难以满足工业化的需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四个阶段:①第一阶段(1978~198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核心是“分田单干”。②第二阶段(1985~1992)发展乡镇企业,核心是准许农民“离土不离乡”本质是把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③第三阶段(1993~2005),核心内容是准许农民“离土又离乡”,本质是把农民从乡村解放出来允许农民在广阔的空间和领域创业发展。④第四阶段(2006~至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取消农业税)阶段原因核心内容影响土地改革新解放区依然实行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变土地的所有制,由地主所有改为农民所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业合作化分散的小农经济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改变土地的所有制,由农民所有改为公有(集体所有)。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人民公社化党的一些领导人的错误认识: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一大二公”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化规模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总结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调整生产关系所有权不动,坚持公有制;改变经营权,由集体经营改为农户经营,自负盈亏。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建国以来我过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要调整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所有制上,变单一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材料:1984年,35岁的张瑞敏被派到一家濒临倒闭的电器厂当厂长……很多年后,他回忆说“欢迎我的是53张请调报告,上班8点钟来,9点钟就走人,10点钟时随便在大院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材料: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①企业无自主权,政企不分,缺乏活力。②工人无生产积极性。定点购买限制种类限制重量材料: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根因)(1)原因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①1979.5局部试点国家经委等部门选择首都钢铁公司等8家企业进行扩大自主权试点。②1984年以后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③1993.11,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过程(1992年中共十四大)(3)内容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改革。B:改革的措施:(见大本考向一)C: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1)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2)所有制形式: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4)影响有自主权有竞争有制度①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效益显著提高。②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③工业生产格局发生战略性转变,重工业不再是政府主导的优先发展项目,轻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中国经济走上了持续发展之路。中国革命和改革都是从农村开始:农村包围城市和农村带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总体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3、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20世纪90年代,链接·选择性必修1·P26)(1)中共十二大:1982年召开,邓小平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大命题。(2)中共十三大:1987年召开,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成为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主题是加快和深化改革,报告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1984年到1988年,我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加速发展的飞跃时期。(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
历史纵横
(教材183页)“三步走”发展战略中共十三大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出发,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到20世纪80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中心的确立,是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科学总结的基础上作出的正确选择,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坚定正确的方向,有团结稳定的环境,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在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改革进入关键时期。1985年9月《时代周刊》封面:“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
20世纪80、90年代东欧各国发生政变,党内相当一部分人对改革的正确方向发生怀疑,国内舆论界掀起了一场关于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中,市场经济成为一个焦点,有人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市场化”就是资本主义化。——许兰菊《中国经济体制14年的改革历程》改革国外形势压力很大国内形势阻力重重目标3.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20世纪90年代,链接·选择性必修1·P26)
1981年12月22日,在中央召开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上,当时不少省市都向中央要求试办经济特区,陈云坚决不同意。他明确指出,特区“现在只能有这几个,不能增多”。——新华社《试办经济特区的决策内情》思想束缚改革开放在20世纪80年代末遭遇了什么困境?计划经济,极大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巨大挫折1987年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1982年十二大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课题1989年,《光明日报》刊发《中国不能完全实行市场经济》1990年,《北京日报》刊发《中国的改革决不是完全实行市场经济》1991年,《当代思潮》发表《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姓“资”姓“社”争论场景,改革阻力重重。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发生在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当时已正式告别中央领导岗位的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凭着对党和人民伟大事业的深切期待,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视察,沿途发表了重要谈话。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率先发表了“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的重大社论报道,并集中阐述了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要点内容。南方谈话最主要内容是加快改革,标志着中国改革进入新的阶段。邓小平南巡讲话要点:①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姓“资”姓“社”问题。(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③提出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④衡量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结合教材思考: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根本目标是什么?他认为下一步应该如何去做?本质是?根本目标是?应该如何去做?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意义:为中共十四大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含义: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原因(见大本考向一)①旧体制束缚:计划经济体制压制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②改革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从而积累了实践经验。(同时,国内改革阻力重重)③思想理论: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思想。④国际形势变化: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经济体制改革要有重大突破(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①理论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②目标确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全国人大把“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宪法。)③理论完善: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中共“十四大”主要内容:a.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b.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c.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意义: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④进一步完善: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共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问题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⑤基本建立:21世纪初,我国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确立。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___________________的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⑥十八大以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性,指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而形成的制度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有的,是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特征。(见大本考向一)所有制结构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宏观调控国家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根本目标实现共同富裕(5)意义①市场机制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好市场经济的平稳运作。②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③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比较比较项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特征影响积极消极行政手段调节资源的配置市场(经济手段)调节资源的配置有利于国家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重点建设的顺利进行,保障人民生活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高度集中,束缚了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衡。盲目性、滞后性、自发性【小结:现代中国经济体制发展】1、1949—1956年:新民主主义经济2、1956—1978年:计划经济3、1978—1992:计划为主,市场为辅4、1992—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5、21世纪初,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扩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深化: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内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启示:①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②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并不断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③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努力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前提内容根本目的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总结经济特区(1980)深圳汕头厦门珠海海南沿海开放港口城市(1984)秦皇岛天津大连烟台连云港青岛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湛江北海广州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珠三角闽东南长三角环渤海地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重庆万县宜昌武汉九江沿边开放城市塔城伊宁瑞丽河口东兴满洲里黑河珲春乌鲁木齐拉萨昆明贵阳长沙西宁银川呼和浩特长春内地省会开放城市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二)对外:开放1、进程经济特区“特”在哪?
“特”: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为何在广东和福建省份设置经济特区?①临近港澳台,靠近国际市场。②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③交通便利。④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依托。⑤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2、特点由沿海、沿江、沿边到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3、意义思想:改变中国人思想观念和封闭心态。经济:推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改善国计民生。政治:改变中国人思想观念和封闭心态。4、深化改革开放①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②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入世贸意义:①使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从而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②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深刻影响,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二)对外:开放1.历史解释——新时期对外开放格局的新特点(大本考向二)(1)全方位,是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2)多层次,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3)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域,也涉及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知识点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1.“一国两制”方针(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台湾问题,______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2)内涵:在__________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______________,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3)实践:1997年,____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邓小平一个中国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为解决港澳问题指明了方向。①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②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③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2.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____________》。(2)1992年11月,达成“________”,即“海峡两岸同属________,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3)1993年4月,________在新加坡举行,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4)2005年3月,通过《____________》。(5)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马英九在______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告台湾同胞书九二共识一个中国汪辜会谈反分裂国家法新加坡比较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经济特区不同点目的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权限范围5个民族自治区港、澳、台5个经济特区相同点稳定社会解决民族问题祖国和平和统一发展经济促进现代化建设资本主义制度根据本地区执行法律法规、政策的自治区拥有除外交、国防外的高度自治权实行特殊的经济管理制度①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符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②都是我国不可分割的地方行政区,享有一定的自治权;③与中央的关系都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辖。【知识拓展】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异同小专题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第7课·P41-42】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知识回顾1、科举制度的变化晚清时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科举制度受到很大冲击。思考:新的时代条件是什么?(晚清科举制受到冲击的原因)政治: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科举制积弊已久,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社会管理需要新式人才。思想:西学进一步传播,思想观念解放,冲击旧观念。教育: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近代改革下新式学教育不断兴起。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19世纪80年代后,科举制度发生一系列变化。2、科举制度变化的表现:经济特科六事(据《遵议开设经济科折》整理)内政凡考求方舆险要、郡国利病、民情风俗诸学者隶之经武凡考求行军布阵、驾驶测量诸学隶之外交凡考求各国政事、条约公法、律例章程诸学者隶之格物凡考求中西算术、声光化电诸学者隶之理财凡考求税则、矿产、农工、商务诸学者隶之考工凡考求名物象数、制造工程诸学者隶之①1898年,清政府增加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戊戌变法期间:教育1、废八股改试策论。(1898年6月23日)2、设立京师大学堂。(6月11日,8月9日)3、各省设立新式学堂,致力于中学和西学的研究。(7月10日)①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②1905年,废除科举制,颁发各种教科书,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1901年8月,清政府下令从1902年起,科举考试不再用八股文。1905年,又有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地方督抚联名上奏,提出"补救时艰,必自推学校始;欲推广学校,必自停科举始"。在这种压力下,清政府下令从1906年起停止科举考试。——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清末新政期间: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问题探究】阅读材料,指出袁世凯主张废除科举制的原因是什么?①换取列强信任。②可使留学生为求功名而潜修所学,不受蛊惑。③设学堂可培养人才,开启民智,促进教育发展。④废除科举制,发展新式教育有利于维护清王朝统治。3、选官制度的改革(2)官制改革: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陆续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随着科举制度的变化,清政府进行了选官制度改革;新政开始后,改革传统选官制度成为共识①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②清政府又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依考试结果分配相应官职。(3)选官制度:(4)特点:①学习西方,顺应时代潮流。②改革过程曲折。③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封建残余。④为政治革新服务,维护封建统治。⑤选官制度近代化趋势明显。(1)改革背景1905年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思考:如何评价晚晴选官制度的变革?①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民族危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②建立新式教育体制,培养了大量人才,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为后世教育提供了经验借鉴。③加速西学的传播,促进了思想解放。④保留了封建残余,未能完成挽救民族危机的任务。1906年归国留学生考试考官及学部官员合影(后左二为严复,后右二为詹天佑)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知识回顾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考试制度)(1)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2)内容:①以考试制度为主,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下,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②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3)评价:积极:①吸收科举制有益成分、借鉴西方文官制度,促进选官制度的近代化。②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局限:基本停留在纸面上。(1)建立: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2)实施: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即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北洋政府文官考试优等证书考试落第的郁达夫2、北洋政府时期(考试和甄别)考试选官——针对未当官者
材料:事实上,凡是参加文官考试的人,都是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很差的中下层知识分子。正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较差,才想通过考试这个途径改变自身现状和自身地位,把文官考试作为工具。
然而参加文官考试被录取的知识分子得不到任用,而无须参加考试却有社会关系的人,通过各种途径同样可以入仕为宦,官运亨通。尤其是1915年以后推行甄别、甄用制度,更是为上层人士提供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摘编自尹全海《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述评》(1)对象:主要是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2)方式: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察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3)意义: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材料2:文官甄别制度,即文官保荐制度,是文官考试制度的补充。……并非所有文官都有保荐权,只有特任文官、各特别行政区的行政长官和依《文官任职令》规定得呈请荐任文职的简任长官,才有权保荐,而且每次只能保荐2名。
——尹全海《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述评》材料1:考试任用之法,一时不能遽为施行,而任用之途稍广,则救济之法宜严,故《文官甄别法》之规定,实属根据事实所必需之法律也。——《政府公报》1914年2月27日保荐入职的鲁迅甄别选官——针对已当官者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
(1)人事制度与公务员制度的建立:①人事制度:“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②公务员制度: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2)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依据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内容①公务员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考试院考选、铨叙任用②1929年,公布第一部《考试法》,此后又颁布一系列法规。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了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③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①文官制度发展到公务员制度。②法律制度更加完备。③考试内容和形式更加专业化和标准化。④政党官僚主义色彩浓厚。⑤更具有开放性和平等性。⑥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得到确立。(3)特点:(4)评价:
事实上,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虽规定较详细,却并未能动摇其专制独裁基础,反而在吏治腐败和专制事实面前,徒具形式,得不到严格执行。对此,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也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早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在当时,对政府官吏的贪污舞弊,不仅"不能批评,且须为之隐蔽"。因此,公务员制度及其有关法律规定多被践踏,成效甚微。—白钢《政治制度史》①正式建立了近代公务员制度,法律制度规定严密。②考试内容和形式更加专业化和标准化,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开放性和平等性。③未动摇专制统治的基础,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官僚主义、贪污舞弊现象依然严重。分析英国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近代文官制度实践效果不同的原因。材料一:1836年英国观察家默德赫斯特在著述中说:“假如我们的文职官员和副职官员在得到委任之前,能够采取某种三级考试的选拔,那么他们就不会经常出错了。”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颁布了两道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逐步建立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强化培训、知识更新等颇具西方特色的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并被其他西方国家纷纷效仿。
——据马桦《英国文官考试研究》等材料二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考试院,着手推行公务员制度。但是国民政府一面采用公务员制度,另一面限制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一些地方实力派也把公务员制度视为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人事渗透、瓦解其统治基础的阴谋,……抗战时期及至解放战争时期则步履维艰,流于形式,甚至是连形式都没有。——据杨学为《中国考试制度通史》、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英国:相对宽松自由的政治文化传统;公民文化政治素养较高;工业化的推进;代议制的建立与发展(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完善)。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较强;国内政局长期稳定。
中国:专制集权的政治文化传统;公民文化政治素养相对较低;工业化水平较低;国民党一党专政;中央政府与地方实力派的矛盾;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相对较弱;国内政局长期动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1、干部制度(1)含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焦裕禄被誉为“党的好干部”。结合教材,谈谈你对“干部”一词的理解?干部制度干部的含义“干部”一词是外来语。1949年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和解放区,“干部”指在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及革命团体中担负一定领导责任的人员,以及在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府、边区政府、工农民主政府中担任一定公职的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干部”一词的含义变化不大: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历史纵横(2)干部制度的演变: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民主革命改革开放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逐步实现干部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新中国成立沿用,并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3)根本原则:党管干部党管干部干部工作的根本原则,规定了干部工作的主体和体制,是党的领导在干部人事工作中的重要体现,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履行党的执政使命的重要保证。主要内容包括:由党制定干部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由各级党委管理和推荐重要干部,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党指导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改进党管干部方法,努力实现干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加强对干部人事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检查监督,保证干部工作的健康有序进行。知识扩展改革开放后的干部制度改革具有哪些进步意义?①提升了干部的素质和能力。②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③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④为现代公务员制度提供借鉴。20世纪70年代末,党中央开始推行干部选拔制度改革,明确了挑选和任免干部必须采取“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再交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的办法。……领导干部终身制也逐步废除,由任期制和集体交班制取代。
——易振龙2、公务员制度2006年发展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1993年初步形成2005年正式形成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年份招录人数招聘岗位数参考人数报录比20162781715659140万50:120172706115583149万54:120182853316144129万45:1◎2016-2018公务员考试招录数据阅读P42思考,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中,建立公务员制度的意义是什么?
新建立的公务员制度,在公务员的范围、职位体系、录用、奖惩、培训、工资福利与保险等各个环节借鉴了发达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有益经验,大体上是可以与国际接轨的制度,但又具有中国特色。如∶对公务员没有"政治中立"的要求,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各级政府的组成人员包括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任免的人员,都在公务员之列。——白钢《政治制度史》①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活力。②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克服以往干部人事制度的弊端。③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历史解释——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异同(1)相同之处:①公开考试,择优录取。②对职位进行分类。③广泛使用“考绩制”。(2)不同之处:①西方实行政治中立,中国坚持党管干部。②西方实行“两官分途”,中国则二者不分,没有“政务官”和“事务官”的划分。③西方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中国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④西方文官终身任职,中国公务员有辞退机制。小专题二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链接·选择性必修1第10课·P54-57】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初创时期1、成就:(1)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第一条……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第二条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藉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第四条男二十岁,女十八岁,始得结婚。——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一条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第二条
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第四条
保护工商业,不得侵犯。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等。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第一届全国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第一届全国人大与宪法(二)严重破坏:文革时期(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材料:种种历史原因又使我们没有能把党内民主和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民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或者虽然制定了法律,却没有应有的权威。”“对于党和国家肌体中确实存在的某些阴暗面,当然需要作出恰当的估计并运用符合宪法、法律和党章的正确措施加以解决,但决不应该采取‘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方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所谓‘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基础。它必然提不出任何建设性的纲领,而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文革时期的红卫兵运动2、成就:1982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一批基本法律,中国法治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对1978年宪法做重大修改。此次修宪,比较彻底地剔除了“文化大革命”给政治制度留下的影响,成为迄今为止所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冶的基本法律框架。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1、背景: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措施:(1)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人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3)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3、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使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四)20世纪90年代:法制建设的完善时期两者的关系: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法制的产生和发展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法治的产生和发展却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法治”比“法制”更完整、更全面。思考点:法治与法制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法制的本质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去、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的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对法制的完善和改造。法治的本质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1、背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2、措施:(五)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1)党的领导: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2)立法: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3)法治: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4)司法: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5)回应民生关切:修改环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反恐怖主义法、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6)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中共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实现了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全社会共同意愿。(7)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年多年以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系统性民生性继承性时代性
【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特点3、意义:我国切实贯彻落实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国方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
阶段
内容
意义1949年《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开始法治建设历程20世纪50年代《婚姻法》、《土地改革法》、《宪法》、《组织法》初步奠定中国法治建设基础20世纪80年代修改《宪法》、《刑法》、《诉讼法》、《经济合同法》法治建设进入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2010年“依法治国”、“尊保人权”入宪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十八大以来反恐怖主义法、国家安全、网络安全、《宪法修正案》、《民法典》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思考】结合表格分析中国法治建设进程呈现出的特点?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注重实践继承发展宪法主体曲折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行进到哪里,立法就要跟进到哪里。从修改环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到制定慈善法、反家庭暴力法,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1)依法治国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产物,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每一步的成就奠定了法治的基石。(2)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之下,依法治国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保障人民权益、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石。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法治是引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鼓励自主创新的有力保障,是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方式,也是增进政府与民众以及民众与民众之间社会信任的前提条件。【拓展提升】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依法治国3.唯物史观——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原因、特点、意义原因(1)吸取历史的教训。(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3)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群众期待、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特点(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条件、本质要求和核心内容。(2)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经济根基。(3)无产阶级政党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领导力量、必要条件和成败关键。(4)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道德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神支柱意义(1)实行依法治国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措施。(2)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3)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4)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背景: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局,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涌现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雷锋: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掏粪工人时传祥:宁肯一人脏,换来万户净焦裕禄: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的党的好干部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孟泰:钢铁战线的老英雄李四光:用科学知识回报祖国的地质学家华罗庚:最迷糊的店铺伙计、最优秀的数学家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表现:(1)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2)形成了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3)形成了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4)形成了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3、影响: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活动◎红旗渠竣工◎成昆铁路勘探新中国电影(二)改革开放初期的精神文明建设(1978年—21世纪初)(1)背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新要求。(2)主要活动①20世纪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②20世纪90年代,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内容的创建活动。③1994年,颁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把____________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④2001年,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爱国主义教育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背景:(1)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2)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3)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内容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国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财务管理课件 项目1 走进财务管理
- 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2.2创新永无止境-(32张幻灯片)
- 安徽省合肥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 房地产超级大盘项目品牌传播策略案【房地产】【全案】
- 校企战略合作协议书6篇
- 质量月活动总结(27篇)
- 培训课件任之堂中药讲记全面
- 林农利益联结合同
- 离婚协议书官方示范文本
- 合同思想道德风险及防控措施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课件
-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课件
- 2023年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所属事业单位招聘20人(共500题含答案解析)笔试历年难、易错考点试题含答案附详解
- GB/T 42131-2022人工智能知识图谱技术框架
- 悦纳自我珍爱生命班会公开课一等奖市赛课获奖课件
- 自然的力量红壤黑土
- 应急救援培训课件
- 应急救援预案演练效果评价
- 隐胶缝蜂窝铝板幕墙施工工艺
- 景观园林绿化施工设计及养护
- 正常抽样标准(AQL)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