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22【甲】24·老子思想与道家学派江苏·1·土地私有制

辽宁·1·百家争鸣山东·百家争鸣湖北·1·史学研究方法·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广东·1·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浙江(6)·1·百家争鸣

湖南·1·百家争鸣2021【甲】24·孔子思想【乙】24·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重庆·1·列国纷争

河北·1·百家争鸣山东·1·百家争鸣

浙江(1)1·百家争鸣2020【Ⅰ】24·分封制【Ⅲ】24·商业的发展(货币)山东·1·百家争鸣江苏(7)·2·墨子思想2019【Ⅱ】秦国加强中央集权【Ⅲ】儒家思想的制度渊源天津·青铜制造业海南·孔子的思想主张北京·春秋战国的手工业2018【Ⅲ】24·战国以前冶铁技术的发展【Ⅰ】24·墨子北京·1·孟子与儒家思想浙江(11)·2·墨子的思想主张考情分析及备考指导考情分析考查内容: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主要集中在文化史。

1.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2.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3.春秋时期老子、孔子的思想。4.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表现及意义。考查方式:通过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的形式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变化及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注重对核心素养的考查,尤其渗透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运用,如中央集权的上层建筑对兴修水利的积极影响、思想观念、文字变化和科技成果的现实基础等。考查趋势:本单元是高考高频考点,大题小题都有涉及。重点关注:分封宗法崩溃;华夏认同;变法运动;选官制度;德治与法治之争;

户籍制度;货币演变;小农经济;重农抑商;学术下移;百家争鸣;考点要求考题统计备考建议春秋战国的政治变动与国家治理(2年4考)2023选择题:江苏卷,湖南卷本讲为高考命题热点,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复习时关注一些命题关键词:礼崩乐坏、社会转型、列国纷争、三家分晋、民族交融、华夏认同、变法改革、铁犁牛耕、郡县制、官僚政治、军功爵制、工商食官、铜铸货币、百家争鸣、“无为而治”、“兼爱、非攻、尚贤”、以人为本、社会大变革、天人合一、崇德尚贤、德法之争等,这一时期是春秋大变革的关键,因此要引起重视,复习时重点把握。2022选择题:河北卷,辽宁卷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2年3考)2023选择题:全国乙卷、海南卷2022选择题:广东卷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及中华传统文化(2年7考)2023选择题:全国新课标卷,浙江卷6月2022选择题:全国甲卷、重庆卷,山东卷,湖南卷,浙江卷6月复习目标: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BC256BC770春秋时期BC771BC476BC475战国时期本课时间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BC221BC356平王东迁东周建立春秋结束战国开始商鞅变法东周灭亡秦朝建立战国结束东周春秋:BC770年—BC476年,因孔子编撰的《春秋》一书而得名。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逐步瓦解是其基本特征战国:BC475年—BC221年,因此时诸侯国之间不断攻战而得名。也因刘向编注的《战国策》而得名.兼并战争、改革变法,周朝传统政治秩序完全破坏“春秋五霸”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先后建立了霸权“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战国七雄”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三家分晋被视作春秋战国分水岭。这两件事标志着“礼崩乐坏”达到新的烈度,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总体特征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的时期;社会转型时期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壹社会大动荡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春秋时期西周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扩张势力,谋求霸主地位公元前1046年疆土缩小,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权力下移:诸侯势力强大,王室衰微,权力下移;分封制宗法制崩溃,礼崩乐坏;诸侯纷争,争霸兼并。一、社会政局大动荡1、列国纷争春秋:奴隶制度瓦解战国:封建制度确立时间标志特点性质目标影响(1)灾难: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争霸战争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加重人民负担。(2)进步:推动各国富国强兵的改革,打击贵族保守势力,促进地主阶层的崛起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3)统一:大国兼并小国,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4)交融:促进各地区、各民族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增强华夏认同。前770年—前476年前475年—前221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崩乐坏”奴隶主争霸战争(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地主阶级兼并战争(战国七雄:韩、赵、魏、楚、燕、齐、秦)以尊王为旗帜,建立霸业以统一为目标,攻城灭国(2020·全国Ⅰ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2019·全国Ⅱ卷,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考查方向:春秋战国的社会特征——诸侯割剧分封制崩溃考查方向:战国时期秦国的崛起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观察下图,概括由图1到图2的变化及其反映的趋势。变化:①诸侯国数量减少;

②北方出现长城;

③一些少数民族消失。2、、民族大融合趋势:①局部统一,统一趋势加强;②兼并战争更加频繁,周边部族压力倍增。③民族交融加强,华夏认同观念增强。华夏北狄西戎东夷南蛮民族观念:华夏认同观念增强原因中原各国社会发展较先进(前提);各民族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表现①在血缘上以华夏人自居;②在政治上接受天下共主的观念;③在文化上认同以宗法分封为核心的礼乐文明。文明的先进性生产力先进(农耕文明);文化优越(礼乐);制度优势(分封、宗法制)影响

①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②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

③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④有利于形成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学者许倬云指出,春秋时期因诸侯争霸形成的霸主制度,不仅减少了华夏诸国的文化差距,同时同化了楚国与吴越,扩大了华夏文化圈的范围。战国时代虽然征伐不已,七强之间几乎不存在华夏蛮夷的区别。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统一的中华民族开始形成B.诸侯国普遍接受大一统理念C.华夏文明进一步发展巩固D.为秦统一全国提供了可能性考查方向:春秋战国的社会特征——华夏认同1.(2022·重庆卷)考古表明,战国至西汉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墓葬形式以船棺葬、狭长形土坑墓为主,随葬品也极具蜀地特征;至西汉中期,具有汉文化特色的长方形竖穴木椁墓成为主要墓葬形式,随葬品也有明显的关中特色。这反映出西汉中期(

)A.蜀地墓葬出现平民化趋势 B.蜀文化逐渐融入到汉文化中C.蜀地经济实力与关中相当 D.蜀文化与关中文化交流有限B3、封建政治制度制度变迁(选必一第1课)春秋社会经济发展,宗法血缘关系瓦解,分封制开始解体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战国各国进行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选官制度(选必一第5课)背景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争霸图强标准才能或军功,鼓励荐举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结果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法律与教化(选必一第8课)春秋郑国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宪法德治与法治之争背景东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诸侯国寻求治国新思想争论双方儒家与法家早期争论子产“铸刑书”表现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户籍制度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民族关系(选必三)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为秦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奠定基础对外关系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3世纪,汉字已经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创造出彦文,日本创造出假名,越南创造出喃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贰经济大发展二、经济大发展(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业生产工具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形成经营方式集体劳作→家庭式劳作,

小农经济产生农业技术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水利工程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具,如都江堰、芍陂、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手工业冶铁技术出现;分工更加细密出现了手工业家庭、民营和官营作坊,手工业家庭与作坊的手工业者世代传承,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选择必修2·P22】商业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选择性1.必修2·P36】(2)战国时,货币(出现各式各样金属货币,各诸侯国有铸币权)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3)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选择性必2·P39】《管子》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春秋青铜牛铁犁牛耕

生产力发展

私田开拓↓

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地主↔

农民

贵族政治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渐建立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变动小农经济时间土族春秋战国时期。原因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渐普及;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点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地位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重农抑商评价前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利于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利于促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晚期:阻碍商品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商周时期石器耕锄(集体耕作转向个体农耕)→春秋战国精耕细作铁犁牛耕思考:秦国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产生的影响?都江堰的修建,有利于避免水旱灾害、促进水上交通;都江堰和郑国渠灌溉大量田地,成都平原和关中成为沃野;秦国日益富强,最终灭掉六国,统一全国。知识延伸·精耕细作(1)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它指的是古代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产量等一系列技术措施(3)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4)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原因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人多地少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表现农民:生产工具;耕作技术:耕作制度;经验总结政府:天文历法;水利工程;农业管理:技术总结推广;良种选拔推广;赈灾补种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经营形态出现时间生产经营模式产品用途流通方式地位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西周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的大作坊生产民间私人经营家庭副业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民间消费自己消费交纳赋税不在市场流通主要在市场流通剩余部分出售明中叶前,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最高水平;阻碍商品经济发展明中叶后,在一些部门,占据主导地位;孕育雇佣劳动关系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到近代破产。【知识拓展】注: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孕育雇佣劳动关系,并取代官营手工业

在手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链接·选择必修2·P22】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商鞅变法,确立了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鼓励海外贸易和实行官商分利)休养生息,防止商人囤积居奇,对商人征收重税,贬低商人地位。重农抑商政策回归传统,不鼓励商业发展1.原因2.过程(1)直接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等问题;(2)根本原因: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

巩固封建统治;【知识拓展】战国时期汉朝唐宋明清3.表现:①打压商人地位(如不许衣丝乘车,不得参加科举考试等)②征收重税③实行国家专卖,限制营业资格4.影响:①保证财政税收,维护小农经济;②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2022·广东卷,1)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材料结论A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B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C湖北大冶铜矿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D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解析:B根据材料可知,B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说明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故选B项;A项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可能是通过贸易等其他方式传入当地的,不一定属于商朝的统治范围,排除;C项湖北大冶铜矿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说明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晚于东周,排除;D项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不代表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排除。(2022·江苏卷·1)据学者考证,春秋末年,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内所有的田地征取赋纳。辕颇遭到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逃亡到郑国。这一考证可以说明()

A.官僚政治的腐朽

B.贵族与农民阶级矛盾尖锐C.土地制度的变动

D.诸侯权威遭到卿大夫挑战考查方向: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土地制度的变动(2015·全国Ⅰ卷·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考查方向: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小农经济(2018·全国Ⅲ卷·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考查方向: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战国以前治铁业的发展(2020·全国Ⅲ卷·24)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考查方向: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商业的发展1.(2023·1·浙江卷·2).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

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C2.(2023·全国乙卷·24)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B.井田制度的繁荣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D.商业活动的衰退C3.(2023·海南卷·1)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军事理论的形成B.生产方式的变革C.政治制度的演进D.地形地势的利用B1.(2023·广东)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

)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

D.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D2.(2020·全国Ⅲ·24)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B叁政治大变革百家争鸣铁犁、牛耕使用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奴隶主贵族没落,封建地主阶级崛起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经济基础生产力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决

定生产关系①经济:铁犁牛耕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②阶级:奴隶主贵族衰落,封建地主阶级崛起。④思想:私学兴起,士阶层壮大,游说诸侯;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决

定上层建筑夺

权三、政治大变革——改革与变法运动背景③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各国为富国强兵,纷纷展开改革。燕昭王乐毅改革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齐威王邹忌改革楚悼王吴起变法韩昭侯申不害改革魏文侯李悝变法秦孝公商鞅变法各国变法,其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富国、强兵与君主集权。……强化中央集权成为改革的主题和高潮。——萧平汉《战国变法运动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目的:富国强兵性质: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变革结果:推动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角度变法措施具体作用经济习俗军事政治思想特点意义影响承认土地私有,小农经济的形成,削弱旧贵族势力,增强军队战斗力,加速地主阶级势力的形成。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和君主专制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建立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推动社会制度根本性变革: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调动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燔诗书而明法令,制《秦律》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强化思想控制,有利于思想的统一促进小农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商鞅变法富国强兵集权控民法治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①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②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世官制西周至春秋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政权。(推动血缘政治逐渐向官僚政治转变!)举荐和军功授爵制尚贤思想兴起,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职赋税与户籍制度战国时期开始实行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战国时期,国家编排民户,制定户籍,以“五家为伍”编排户口。(编户齐民)知识链接(2019·全国Ⅱ卷,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2022·山东卷,1)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考查方向:春秋战国的思想——法家考查方向:战国的变法运动——商鞅变法的影响(中央集权的形成)1.(2023·湖南卷·2)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A肆思想大繁荣经济:铁犁牛耕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诸侯纷争变法改革,礼贤下士,招揽人才。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阶级:士阶层壮大,游说诸侯。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思想文化是经济政治的产物背景:含义: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是儒、墨、道、法四家。“争鸣”是指当时诸子百家争先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他们互相诘难,彼此吸收融合。四、思想大解放——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时期人物阶级思想主张春秋孔子没落奴隶主老子战国孟子新兴地主荀子庄子没落奴隶主墨子小生产者邹衍新兴地主韩非仁;为政以德;克已复礼;有教无类,首创私学道(万物本原);辩证法;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人性善,“仁政”;民贵君轻人性恶,隆礼重法;君舟民水;制天命而用之崇尚逍遥自由;齐物“兼爱”“非攻”“尚贤”“节用”五行“相生相胜”以法治国;法术势结合;强化君权;中央集权法律与教化:春秋时期,郑国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五、思想大解放——百家争鸣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君主专制术政治权术势权力威势法严刑峻法儒家思想的特点:主张:仁政,以德治民态度:积极入世手段:温和法家思想体系:适应需要得到重用不适应需要,不被重用。思考:儒家的治国思想在当时会不会被重用?为什么?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理想教化型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在重视富国强兵的君主看来,儒家的仁政与德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现实功利型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更适合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德治与法治之争儒家与法家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德法之争【知识拓展】儒家(德治)法家(法治)主张人性善,主张德治人性恶,主张法治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孔子:“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商鞅:颁行法令、进行改革孟子:“仁政”“民贵君轻”韩非:法术势驾驭臣下;“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特点通过道德礼仪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以刑为主(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①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②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意义五、思想大解放——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仁、礼);道家思想构成了2000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稿定PPT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02

链接:法律与教化(选必一)德治与法治之争p.10法家思想更适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在其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早期法治郑国·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德治晋国·叔向反对刊布法律,认为刑罚适用于乱世后期法治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代表商鞅和韩非。德治德治【选必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内涵表现特点重视以人为本孔子:仁者爱人。管子:顺应民意,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墨子:“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孟子:尊贤使能。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儒家精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孟子: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和而不同孔子:和为贵。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唯物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2)楚辞: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创造。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是汉赋的源头,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1)《诗经》:春秋时期孔子编订。汇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世文学有重要影响。(1)指南针:发明司南。(2)天文历法: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星表。(3)数学:春秋时期出现的九九乘法口诀、度量衡,春秋战国时期发明用竹棍做算筹的筹算法。(4)医学:编纂于战国的《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3)书法(以青铜铭文及石鼓文为代表);绘画(留传至今的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造型准确,色彩绚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4)音乐(战国编钟——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舞蹈(以宫廷乐舞为主)(2022·6浙江·高考真题)“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出自一首政治抒情长诗。作者毕生追求“美政”,其作品充满对家国的炽热情感和深切忧念。他是()

A.墨子 B.韩非

C.屈原 D.杜甫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知识拓展】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并夺取政权,局部统一,统一趋势加强周边少数民族强大起来春秋时期的晋被赵魏韩三国取代,宋、鲁、吴等国消失北部地区出现了长城北戎、赤狄、山戎等少数民族消失课本第9页“春秋列国形势图”和第10页“战国形势图”,你看出了哪些不同?思考一下这些不同反映了什么问题?战国时期,蛮夷戎狄或被逐出中原,或已融入中原,成为华夏族。【认知深化】春秋战国时期所孕育的统一因素1.政治上:(1)西周末年,周天子权威已受到挑战。东周初,周天子实际上已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形成统一的趋势。(2)各国的变法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促进了旧制度的瓦解崩溃和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建立。商鞅变法中秦国势力的强大为统一准备了条件。2.经济上:春秋以来社会生产力提高,各地社会经济联系加强,各诸侯国经济交往频繁,这就为统一创造了经济基础。3.思想上:法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以后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为统一提供了理论武器。4.人心所向上: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统一成为社会各阶级的共同愿望。5.民族关系上:“华夏认同”形成,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总结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表现从集体耕作到小农经济模式。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铁犁牛耕应用和推广;从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1.土地制度:2.经济模式:3.经济政策:4.军事制度:5.户籍制度:6.选官制度:

“工商食官”制度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确立。各国开始建立普遍征兵制。编户齐民制出现。1.(2021·浙江)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有: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观点中,对应两者的是(

)A.“齐物”;“逍遥”B.“天行有常”;“仁政”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非攻”D.“制天命而用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

2.(2021·全国甲·24)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A

3.(2020·江苏)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

)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B

4.(2023·全国新课标卷·25)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A

(2021·1月浙江选考)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有: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观点中,对应两者的是A.“齐物”;“逍遥”B.“天行有常”;“仁政”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非攻”D.“制天命而用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典例分析·真题再现拓展深化·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1)政治上:贵族政治→官僚政治;分封制→郡县制;地方相对独立→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具体表现为分封制度走向崩溃,战乱纷争,社会动荡不安,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2)经济上: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集体劳作→小农经济;刀耕火种→铁犁牛耕。具体表现为社会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3)思想上:“百家争鸣”。具体表现为原有的礼乐制度崩溃,思想文化十分活跃(4)民族关系上:各民族迁徙交融,交流互补,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为多元一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总体特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这个时期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政治变革对于社会经济具有促进作用。这一时期的整体表现为社会大变革,体现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秦汉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打下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