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梳理(二)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作者作品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中国著名儒家典籍《孟子》,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由此推出“得道得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372-前轲子舆学》《中庸》《论语》《孟子》。二、课文内容概括。文章开篇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表示了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这样提出论点,更显得观点鲜明。第二层,论证"天时地利人和"。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战斗会以弱者胜、强者败告终,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天时"上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第三层,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优越的"地利"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反被虽无"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战胜,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第1页共30页.这里所说的"道",就是"仁政"。这个论断指出了"人和"的实质。接着又进一步推论,指出"不战,战必胜矣"作结,将"人和"的重要意义论说得十分透彻,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气势通畅。三、字音字形郭(guō)四、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兵革(gé)亩米粟(sù)域(yù)畔(pàn)1.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3.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5.郭:外城。6.环(huán):包围。7.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非:不是。8.池:护城河。9.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10.坚利:坚固精良。利:精良。11.米粟(sù):粮食。12.委:抛弃。13.去:离开。14.故:所以。15.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16.以:凭借。17.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封疆:疆界、边境。18.固:使......巩固。19.国:国防。20.山溪:山河。21.险:险要的地理环境。22.威:威服,威慑。第2页共30页.23.以:凭借,依靠之意。24.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25.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26.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27.寡:28.之至:到达极点。29.畔:通"叛",背叛。30.顺:归顺,服从。31.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32.有:要么,或者。33.胜:取得胜利。(二)通假字“畔”通"叛",背叛。(三)词类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四)古今异义1、城2、池3、委4、国古义:古义:护城河古义:古义:今义:今义:今义:委屈、不甘心今义:古义: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6、去7、域8、是9、兵古义:今义:往、到今义:古义:界限,限制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今义:古义:10、然而古义:这样却(五)一词多义。第3页共30页今义:表转折的连词.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兵革非不坚利:三里之城:的,助词多助之至:到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代指这座城天时不如地利:长风破浪会有时:气候,时令时机,机会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代,朝四时之景不同:季度,季节地利不如人和:春和景明:人心所向,上下团结委而去之:离开,逃离,逃亡前往,到别处公然抱茅入竹去:环而攻之而不胜:予观夫巴陵胜状:日出江花胜红火:美好,美妙胜过,超过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顽固固以怪之矣:原来,本来亡羊补牢:国恒亡:第4页共30页.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非不高也:(10)而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环而攻之而不胜:五、特殊句式:判断句: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六、译文及重点语句。【译文】: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重点语句】(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第5页共30页.武器装备的强大。(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或:施行仁政的国君,有很多人帮助他;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很少有人帮助他。)(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战,作战就一定胜利。七、理解默写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哪句话:失道者寡助。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6、“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八、内容理解“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因此认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不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2、3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第6页共30页.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3、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4段进一步阐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2)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3)文章上部分运用举例说明,下部分运用对比说明的方法.更加突出其论点。、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九、文章主旨人和得道得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十、写作手法(1)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候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2)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2.《富贵不能淫》一、作者作品第7页共30页.1.本文选自2.372-前子舆学》《中庸》《论语》《孟子》。二、内容概括。不能屈”。三、朗读节奏。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四、字音字形公孙衍(yǎn)五、词语汇总丈夫之冠(guàn)女家(rǔ)富贵不能淫(yín)(一)重点词语。真正,确实。大丈夫:天下熄: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怎么,哪里。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教导、训诲。告诫。戒之:女家:指夫家。第8页共30页.夫子:指丈夫。准则,标准。遵循。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惑乱,迷惑。动摇。使屈服。(二)通假字往之女家。“女”同“汝”,你。(三)词类活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原意是过多,过甚,在文中意思为使......扰乱原意是改变,在文中意思为使......改变原意是屈服,在文中意思为使......屈服(四)一词多义。戒之曰必敬必戒往之女家妾妇之道与民由之动词,到助词,的代词,指正道居天下之广居第一个:居住第二个:居所,住宅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行天下之大道妾妇之道也第9页共30页道路,孟子用来比喻“义”原则,行为准则.(五)古今异义(1)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2)父命之古义:真正,确实古义:教导,训诲古义:成年男子今义:今义:(3)丈夫之冠也(4)以顺为正者六、译文。今义:女子的配偶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面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译文: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这才叫作大丈夫。"七、理解默写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大丈夫的操守:八、内容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2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大丈夫的形象。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3.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第10页共30页.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文天祥、鲁迅、项羽等典型例子。4.孟子关于妾妇之道的最终结论是什么: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5.“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6.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7.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好官。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好人。话作答。在这条正道上。9.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10.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11.请谈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话的现实意义。九、文章主旨第11页共30页.大丈夫是真正的“大丈夫”的观点。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十、写作手法运用排比,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作者作品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中国著名儒家典籍《孟子》,题目是后人所加。文章采用举例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372-前轲子舆学》《中庸》《论语》《孟子》。二、课文内容概括。第一段举例论证:舜发于畎亩,后成为君主,傅说举于版筑为相,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大夫,通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第二段在六个事例作为事实论据的基础上,道理论证。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指出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第三段论述经受磨练的益处,正反对比论证个人角度从正面证明生于忧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国家角度从反面证明死于安乐。第四段: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朗读节奏第12页共30页.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四、字音字形舜(shùn)畎(quǎn)亩五、词语汇总胶鬲(gé)曾益(zēng)拂士(bì)(一)重点词语。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起,指被任用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狱官。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任于是人也:降:下达。任:责任,使命。恒过常常。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困于心:用这些来内心困苦。衡于虑:思虑阻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然后才能奋起。作:奋起,指有所作为。而后作: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征,征验,此处有表现的意思,表现。色,脸色。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发于声:而后喻:(二)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2.衡于虑曾:通“增”,增加。衡:通“横”,梗塞,不顺畅。拂:通“弼”,辅弼,辅佐。3.入则无法家拂士(三)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第13页共30页苦:使……痛苦.劳其筋骨劳:使……劳累饿其体肤饿:使……饥饿空乏其身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忍:使……坚韧动心忍性行拂乱其所为2.动作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股国外患者3.名作动:人恒过乱:使……受到阻扰入:在国内出:在国外过:犯错误(四)一词多义。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发出)发于声行拂乱其所为(违反,阻挠)入则无法家拂士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征于色(辅佐)(从)(给)(在)(在)(在)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五)古今异义然后知生于忧患所以动心忍性发古义:这以后今义:连词,表承接今义:表结果关系的关联词今义:送出,发生等今义:古义:用这些来古义:4.管夷吾举于士古义: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6.征于色,发于声,面后喻六、重点语句翻译。古义:这古义:了解,明白今义:判断动词今义:比方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增加他原来所不具备的能力。第14页共30页.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使他的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想法从脸上显现出来,从言语中吐发出来,然后才为人们所了解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祸害,这个国家往往就会灭亡。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以后,人们就会明白忧愁祸患使人得以生存,安逸享乐使人趋于灭亡的道理了。七、理解默写1.课文的中心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承上文例证,得出结论:故天将降大任于世人也(承上启下作用)。3.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所以动心忍性,曾以其所不能。恒亡。5.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八、内容理解1.文章讲的是什么问题?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本课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通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个人角度从正面证明生于忧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国家角度从反面证明死于安乐。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第15页共30页.3、第一段承上启下的句子什么?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什么?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曾益其所不能。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6、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家拂士和敌国外患。习中的困难与挫折?进取。九、文章主旨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能担负重大的使命。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十、写作手法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开头先举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言气势,极富感染力。第16页共30页.4.《愚公移山》一、作者作品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二、文章体裁本文的体裁是一篇寓言。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三、课文内容概括。课文有四个自然段落:仞”,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其中“方”和“高”,极言移之不易;“本在”这一句为后文山被移埋下伏笔。节的开端和发展。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了移山的结果。四、字音字形万仞(rèn)冀州(jì)荷担(hè)箕畚(jīběn)孀妻(shuāng)始龀(chèn)智叟(sǒu)穷匮(kuì)一厝(cuò)雍南(yōng)第17页共30页.陇断(lǒng)五、词语汇总惩山北之塞(chéng)(一)重点词语。(1)年且九十且:.(2)惩山北之塞塞:.(3)出入之迂也迂:曲折,绕远室:家.(4)聚室而谋曰.(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6)杂然相许杂然:许:...(7)其妻献疑曰献疑:提出疑问..(8)以君之力以:凭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连……都……损:..(10)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把……怎么样..(11)且焉置土石且:连词,况且诸:焉:疑问代词,哪里..(12)投诸渤海之尾.(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扛夫:成年男子..(14)叩石垦壤叩:敲,凿龀:易:心:穷匮:负:背.(15)始龀.(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节:固:..(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通...(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二)通假字(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反”通“返”,往返“亡”通“无”,没有“厝”通“措”,放置“陇”通“垄”,高地.(2)始一反焉.(3)河曲智叟亡以应.(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5)无陇断焉.(三)词类活用(1)面山而居面:名词作动词,面向,面对着第18页共30页.(2)吾与汝毕力平险(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四)一词多义。1.方:方七百里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指面积)(正当)方其远出海门方欲行(将要)(竟)2.曾: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顽固)汝心之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固若金汤(坚固)今亡亦死(逃走)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将近)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况且)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担忧;忧愁)(使...痛苦)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穷凶极恶(极端)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指通豫南(通向)初极狭,才通人(通过)政通人和阡陌交通(顺利)(相通)通计一舟(全,整个)(五)古今异义(1)山北之塞(2)河阳河:古义:古义:今义:今义:泛指一般河流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第19页共30页.(3)达于汉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古义:直今义:今义:(4)通豫南(5)不能损魁父之丘(6)投诸渤海之尾(7)遂率子孙担者三夫(8)曾不能毁山之一毛(9)北山愚公长息曰(10)虽我之死古义:连…都…古义:今义:今义:各个,许多今义:古义:扛古义:今义:古义:今义:古义:今义:(11)惧其不也(12)无陇断焉古义:止今义:古义:山冈阻隔古义:愁,担心今义:把持独占今义:五味之一,与“甘”相对(13)何而不平(六)重点虚词(1)之:①.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操蛇之神闻之指示代词“这,这样”指示代词“这件事”:人称代词,“他”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冀州之南,河阳之北。④.甚矣,汝之不惠。(2)而: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①.何苦而不平②.面山而居③.而山不加增(3)且:聚室而谋笑而止之表承接,不译。表修饰,地、着。表转折,但是,却。②.且焉置土石?(4)于:副词,将。连词,况且。①.达于汉阴②.告之于帝(5)其:介词,到。向①.惧其不已也第20页共30页代词,他.②.其如土石何③.帝感其诚助词,加强反问语气代词,他的④.其妻献疑代词,她的(6)以:①.以残年余力②.河曲智实亡以应(7)焉:介词:凭,靠。连词,用来。无陇断焉。始一反焉且焉置土石。六、特殊句式。(1)甚矣,汝之不惠语气助词,相当于“了”“啊”疑问代词,哪里。聪明了。)(2)且焉置土石(倒装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焉”充当“置”的宾语,前置。)(3)何苦而不平(倒装句。疑问代词“何”充当“苦”的宾语,前置。)(4)帝感其诚(被动句。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帝”是被感动者。)七、重点语句翻译。(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译文: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大山而居住。(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译文:他苦于山北道路的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译文: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译文:冬夏交换季节的时候,才往返一次。(5)甚矣,汝之不惠!第21页共30页.译文:你太不聪明了。(6)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译文: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愁挖不平吗?(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译文: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8)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译文:用箕畚装上士石运到渤海边上。(9)帝感其诚。译文: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八、理解默写1.愚公移山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3.“愚公”坚信移山成功的依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4.愚公取得辩论胜利的句子是:河曲智叟亡以应。5.愚公的精神是: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6.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初定计划时其家人“杂然相许”,“献疑”“跳往助之”智叟就“笑而止之”。(用原文回答)九、内容理解1.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何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也就越显出愚公的形象的高大。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家里人是怎样的看法呢?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务;最后是意见一致,立即行动。3.愚心移山的艰巨性表现在哪里?①.山高且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第22页共30页.②.年事已高——年且九十。③.工具简陋——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④.路途遥远——渤海之尾,隐土之北。⑤.往返时间长——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⑥.力量小——全家,孀妻遗男。只有五人,且老的老、小的小。4.“平险”是如何进行的?除了愚公一家人,还有谁?表明了什么?始龀,跳往助之。”表明愚公移山得到了众人的支持。5.课文写了两场争论,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比较这两场争论,说说有哪些不同?反映了什么呢?(1)性质不同。愚公妻子,首先是同意(“杂然相许”当然包括“其妻”),智叟却首先是反(2)出发点不同。愚公的妻子出于对丈夫的关心,智叟则不同,他是讥笑。(3)气氛不同。与家人的论争气氛热烈和谐,与智叟的论争是理直气壮,针锋相对。反映了6.故事的结局是天神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为什么?大山背走,这个神话结尾烘托了愚公的形象,说明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然、战胜自然的美好愿望。盾很难克服,只能以幻想的方式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7.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8.人物形象:第23页共30页.然的关系有正确认识的智者形象。而又好为人师,令人可厌可憎。十、文章主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道理。十一、写作手法运用对比烘托手法表现人物性格。这种改造、征服自然的坚强毅力更加感人了。(2)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的对比。其妻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是从“献疑”角度说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但她没有反对的意思。而能了。借助神话结尾,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一般的宣扬封建迷信是完全不同的。5.《周亚夫军细柳》一、作者作品司马迁历史学家文学家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二、课文内容概括。第24页共30页.阿、忠于职守的“真将军”形象。课文有三个自然段落:明了。守的“真将军”风范。的称赞──“真将军”。三、朗读节奏划分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四、字音字形棘门(jí)嗟(jiē)五、词语汇总彀弓弩(gòu)曩者(nǎng)弩(nǔ)按辔(pèi)介胄(zhòu)被甲(pī)车骑(jì)作揖(yī)(一)重点词语。(驻军、驻扎)(侵入边境)(慰问)入边上自劳军棘门军第25页共30页.已而(不久)持满(把弓拉满)先驱(先行引导的人员)天子且至(将要)居无何(过了不久)持节(手持符节)壁门为动(被感动)曩固(必,一定)邪(语气词,表示反问)按控制。辔马缰绳。被通“披”。揖拱手行礼。式通“轼”,俯身靠在车前的横木(轼)上,表示敬意。(二)通假字军士吏被甲改容式车可得而犯邪(三)词类活用①介胄之士②军霸上“被”通“披”,穿着。“式”通“轼”,扶轼。“邪”通“耶”,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吗”(名词作动词,指披甲戴盔)(名词作动词,驻军)③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④锐兵刃(名词作动词,下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锋利)(四)一词多义。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名词,使者、使臣)使人称谢(动词,派遣)第26页共30页.军细柳(动词,驻军、驻扎)(名词,军队、守军)(名词,军营)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不闻天子之诏使使持节诏将军(名词,皇帝发布的命令)(动词,宣告、告诉)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天子为动(动词,作为、封为)(介词,被)(五)古今异义1)先驱曰(古义先行引导的人员。今义:走在前面引导)(古义:听众。今义:用鼻子嗅)(2)军中闻将军令(3)持节诏将军(4)亚夫乃传言开壁门(5)请以军礼见(6)使人称谢(7)将军亚夫持兵揖(8)其将固可袭而虏(六)重点虚词(1)之:(古义: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今义:节日)(古义:营垒。今义:墙壁)(古义:请允许我。今义:希望对方做某事)(古义:告知。今义:感谢)(古义:兵器。今义:士兵)(古义:必定;今义:坚固,顽固)已而之细柳军不闻天子之诏称善者久之动词,往,到……去助词,的音节助词,舒缓语气。(2)以: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以备胡介词,把介词,用来、来用在数量、方位前表界限动词,用、行将以下骑送迎请以军礼见六、特殊句式。①被动句:天子为动第27页共30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养老院老人心理健康制度
- 养老院老人紧急救援人员职业发展规划制度
- 质量管理体系制度
- 《运动健康模板》课件
- 房屋权属转移合同(2篇)
- 2024年度市政绿化工程土石方施工补充合同6篇
- 2024年教育软件销售与授权合同3篇
- 《修炼执行智慧》课件
- 2025年文山道路客货运输从业资格证b2考试题库
- 2025年昭通下载b2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考试
- 通讯稿培训课件
- 不安全行为矫正培训课件
- 失眠中医处方介绍
- 2024年大学试题(文学)-汉语言文学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
- 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数学试题(含答案)
- 马尔尼菲青霉菌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培训课件
- 马工程《经济法学》教学课件()
- 2024年事业单位考试山东省滨州市《公共基础知识》巅峰冲刺试卷含解析
- 风电场环境保护培训课件
- 银矿的开采与加工
- 小学综合实践课《我的零花钱》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