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卷一、选择题(共50分)1.学习历史要求“论从史出”,下列说法最能证明“山顶洞人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缝制衣服,有爱美意识”这一结论的是(
)A.《山海经》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B.《韩非子》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C.遗址中发现的骨器、角器和饰物D.历史研究学者的推测和论述文章2.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5800年前后,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最终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格局。这突出反映了中华文明(
)A.
兼收并蓄B.
多元一体C.
一脉相承D.
丰富多彩3.远古传说中蕴含着历史留下的一道道印迹。下列有关舜和禹的传说,有助于我们了解()A.中国原始农业的兴起B.先民与洪水作斗争的历史C.商周世袭制度的起源D.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形成4.《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治。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从材料中获取的准确信息是()A.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
伯益深得诸侯的支持C.
伯益建立了夏朝D.
伯益继承了禹的王位5.如图所示利簋是已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之一,腹内铭文记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过程。从历史研究的价值来看,该文物不能用于研究()A.
西周手工业的状况B.
西周的兴衰更迭C.
先秦文字演变路径D.
西周的诸侯征战6.春秋时期战争不断。据《春秋》记载,在242年间,列国共进行战争483次,其中郑国受战祸70多次,宋国也有40多次。这一时期列国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A.
消除矛盾B.
发展经济C.
争当霸主D.
镇压起义7.六国的人说“秦国的军队是‘虎狼之师’,秦国的军队打仗,一个个都眼睛都红了,就像猛兽一样,巴不得多砍几个人头”。秦国的士兵之所以能打仗,是因为有一个强大的政策在激励着他们。这个强大的政策是()A.承认土地私有B.编制户口C.奖励军功D.奖励生产8.墨子思想折射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崇尚和平、追求和谐的积极力量,在当前社会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战国时期,墨子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A.
“为政以德”B.
“兼爱”“非攻”C.
“无为而治”D.
“改革”“法治”9.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而年代尺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秦统一中国的时间应该出现在下面年代尺的哪一段(
)10.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如图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制作的年代标尺,③处是(
)A.
西周建立
B.商鞅变法C.秦朝建立D.大泽乡起义1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到:“从现实的角度看来,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不出十年之内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四百余年。”这个“新的朝代”的建立者是()A.
项羽B.
刘邦C.
陈胜D.
刘秀12.汉代太学是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汉武帝时始在长安建立太学,最初太学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当时在太学接受教育的学子所使用的课本可能包括(
)
13.近代历史学家蔡东藩评论:“汉武诸将,首推卫霍,一舅一甥,其出身相同,其立功又同,亦汉史中之一奇也”。卫、霍二人相同的“立功”是()A.独尊儒术B.平定叛乱C.北击匈奴D.修筑长城14.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
时间B.
领导人C.
口号D.
作用15.北京大学邓小南教授提出“草原文化带”这一理念,意即陆上丝绸之路已由最初的商贸动机,衍生成为一种高于经济利益之上的文明形态。例如宗教、建筑、音乐、雕像服饰和语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依存,直至水乳交融。由此说明陆上丝绸之路()A.
缔造了灿烂的草原文化B.
形成了高级文明形态C.
促进了文明融合发展D.
侧重于塑造文化特色16.下列古代书写材料中,出现最晚的是(
)17.《史记》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称,可以从书中查阅的历史事件有(
)①牧野之战②齐桓公称覇③华佗编创“五禽戏”④官渡之战A.
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18.“……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首苏轼的词追忆了历史上一场著名战役,这场战役是(
)A.赤壁之战B.长平之战C.桂陵之战D.马陵之战19.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正确反映了229年三国鼎立形势的图示是(
)20.“统治因面临严重的危机而不巩固:内有持续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和大规模的流民起义,外有内迁的少数民族上层掀起的反晋斗争,故统一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此材料反映了西晋朝代的特征是()A.
纷争不断,短暂而亡B.
天朝上国,繁荣富强C.
政权分裂,大权旁落D.
文化交流,民族交融21.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但这一时期北方也实现了几次短暂统一,下列哪一政权没有统一过黄河流域(
)A.
曹魏B.
前秦C.
北魏D.
东晋22.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D.南方人口增多,粮食缺乏23.《资治通鉴》有载:“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混水)击之。…秦兵遂溃……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死者什七、八”。这场战役()A.
成就了晋国的春秋霸业B.
激发了秦国的商鞅变法C.
促使北方陷入分裂和混战D.
加速了南北的统一进24.周杰伦创作的歌曲:“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这首歌中提到的书法作品与下列哪位人物有关()A.
钟繇B.胡昭C.祖冲之D.王羲之25.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A.
书法艺术成熟B.
北方民族融合C.
江南经济开发D.
南北政权对峙
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生产力进步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进步离不开改革,国家的发展需要改革。
(1)上图中生产工具的变化反映了什么?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2)
材料中的商君是谁?这次变法所起的突出作用是什么?材料三
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其中,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出现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27.(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始皇把全国分成36郡,每个郡又分成数目不等的县。所有这些官员都由中央任命,并接受固定的俸禄,他们的职位不是世袭的,随时可以罢免。……此后,这个制度成了后世王朝的典范。——崔瑞德
鲁唯一《剑桥中国秦汉史》材料二
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皆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由汉廷定封号。汉武帝把大的王国分为若干小侯国,封国越分越小,不复为中央政权的威胁。同时武帝还利用各种机会对诸侯王实行削爵、夺地、除国。——摘编自库晓慧《从汉初制度看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材料三
秦汉是我国多民族形成与发展时期。……她以空前繁荣的经济文化、众多的人口和广大的地域成为中华民族的主题凝聚核心。秦汉统一与边疆开发,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创造了各民族共同为一体的“华夷一统”的现实。——《“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1)材料一体现的是哪一地方行政制度?这一制度吸取了西周哪一制度的教训?(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在政治上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的作用。(3)综上所述,指出秦汉时期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产生的影响。28.(14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建元三年,张骞带领一百多名随从从长安出发,日夜兼程西行。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获,遭到长达10余年的软禁……史书上把张骞的首次西行誉为“凿空”……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历经四年时间,他和他的副使先后到达乌孙、大宛等国。出于对匈奴不断骚扰与丝绸之路上强盗横行的状况考虑,同时为加强对西域的控制,汉宣帝神爵二年,设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直接管辖机构——西域都护府。以汉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为标志,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交流之路开始进入繁荣的时代。材料二丝绸之路开启了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汇的先河,极大地促进了东方文化的大力向前发展。作为传递信息、传播精神、传承文化的通道,丝绸之路永远地载入了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史册。丝绸之路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从“玉石之路”到“丝绸之路”》(1)材料一中的“建元三年”是哪一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一中的“汉宣帝神爵二年”是哪一年?“西域都护”的设置有何意义?(3)请写出材料二中丝绸之路的路线。为什么材料二中说“丝绸之路永远地载入了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史册”?29.(12分)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炎帝、黄帝作为华夏集团的两大部落首领,带领早期的先民认识自然、利用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他们通过以战促和,以德报怨,经过联盟和与其他氏族、部落的融合发展,成功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族群大融合,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之路。——李俊《炎黄文化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材料二
秦之一统,不仅实现了对诸夏领域的一统,而且南平百越,北击匈奴,并南越、西南夷、西戎,建立起空前广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武帝)事实上是以儒家的“德治”做统一思想的工具,以儒补法,巩固“大一统”。秦汉以来“大一统”观念形成以后,历朝历代,无论是统一时期还是分裂时期,皆以天下一统为正流,以天下分异为歧路。——贾益《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国历史上的“华夷”与“大一统”》材料三
(北魏某统治者)规定“不再说鲜卑语,而须改说汉语。下令禁止在朝廷上使用鲜卑语。规定30岁以上的鲜卑官吏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要立即改,仍说鲜卑语的,一律降爵罢官。”——摘译自司马光《资治通鉴》(1)材料一中的“炎帝、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什么?根据材料指出炎帝、黄帝的主要活动在中国历史上对各民族交融产生了什么作用?(2)材料二中谁最早“建立起空前广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为加强对“空前广大”国家的统治,秦朝创立了什么政治制度?汉武帝“以儒家的‘德治’做统一思想的工具”采取了什么措施?根据材料归纳秦汉以来统治者建立和维护政权的主流观念是什么?(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材料体现了该事件的哪一具体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1——5
CBDAD6——10
CCBAD11——15
BBCCC16——20
CAADA21——25
DACDB26.(12分)(1)生产力的发展,反映了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2分)(2)商鞅;(1分)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4分)(3)百家争鸣;(1分)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4分)27.(12分)(1)郡县制。(2分)分封制。(2分)(2)措施:颁布“推恩令”。(2分)作用:削弱了诸侯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局面。(2分,言之有理答出一点即可)(3)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秦汉时期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秦汉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做出贡献。秦汉时期确立并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后世政治发展的基本模式。(4分,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28.(14分)(1)公元前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版交通事故责任划分与赔偿标准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大路食堂承包合同(绿色环保升级版)3篇
- 2024年版建筑外立面幕墙分包施工合同一
- 2024年度抹灰工程监理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度LED灯具代工及贴牌生产合同2篇
- 2024年度生态环境保护合同
- 2024版二手房买卖合同范本(含房屋交易税费承担约定)3篇
- 2024年度国际贸易合同履行中的税务筹划与合规协议
- 房屋租赁合同模板(32篇)
- 二零二四年度林权林地转让合同
- DB5117-T 76-2023 磷石膏基植生材料生态修复应用技术规范
- 国开电大本科《人文英语4》机考真题(第十九套)
- 新产品试产管理流程
- 煤矿全员安全教育培训考试试卷+答案
- 丽江地区古城区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答案
- 新中国史2023年春季学习通超星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粉尘爆炸的危害与预防教学课件
- GB 19517-2023国家电气设备安全技术规范
- GRR-计数型(范例填写)
- 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
- 项目评审岗职位描述与岗位职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