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西省南昌十中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江西省南昌十中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江西省南昌十中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江西省南昌十中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江西省南昌十中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江西省南昌十中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生活相依赖的一群人不能单独地、零散地在山林里求生。在他们,“团体”是生活的前提。可是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人们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对个人的关系就象征在神对于信徒的关系中,是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全能的保护者。我们如果要了解西洋的“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绝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的。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团体的象征。在这样的神的观念下,派生出两个重要观念:一是每个个人在神前的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与此相反,在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孔子曾总结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仁”字,一方面他一再地要给仁字明白的解释,而另一方面却又屡次对这种道德要素“欲说还止”。每当他积极地想要说明仁字是什么时,他却又退到了“克己复礼为仁”“恭宽信明慧”这一套私人间的道德要素了。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团体”缺乏,“天下归仁”就是一个无法清晰解释的观念。以私人关系维系的社会形态中,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样不分差序的爱的观念,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在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这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现在我们有时把“忠”字抬出来放在这位置上,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王私人间的关系。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更看得清楚,、就是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道德乃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反思和选择的产物。人类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是一种始终向善的生物。资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纠缠,往往会影响我们,使我们即便懂得了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依然不能按照这些知识和原则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来行动。所以,我们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就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中。我们赖以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们具体实施的道德活动,实质上,全是我们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经过权衡、反思而选择了前者的后果。这恰恰表明,人是具有能动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相应的,“讲道德”成为人这种生灵不仅显著而且引以为豪的标志,也正是因为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为了表明“讲道德”是人更愿意(或至少是经过教育和劝说之后更愿意)选择的生活方式,伦理学家给出了许多论证方案。其中一种典型方案是,将“讲道德”与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以及人类生活的繁荣联系起来;通过描述和阐释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关键作用而证明“讲道德”的必要性。这就是所谓的“崇高性论证”。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论证方案可用于说明“人为什么要讲道德”。那就是“脆弱性论证”。与“崇高性论证”相比,后者的着眼之处不是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或生活的繁荣,而是个人的生存、集体的维系或生活的延续。它的基本逻辑在于告诫人们,如果缺少道德,个体将无法继续生存,集体将分崩离析,整个人类生活将退回到“丛林状态”。原因在于,就其个体而言,人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在智力上都是极为有限和脆弱的。恰恰是这种有限性与脆弱性,使人必须通过某种方式联合起来,建立互相帮扶和约束的秩序,结成拥有一定规则的集体和社会,从而确保每位成员的安全与发展。(摘编自《世界哲学大会专家谈》,《光明日报》2018年08月24日02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乡土社会讲究“差序”,讲究的是基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现代西洋社会注重“团体格局”,道德上强调公共秩序的规范。B.中国是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非常在乎熟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并不像西方民众一样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C.西洋社会道德认为在神面前人人平等,神是全能的保护者;中国乡土社会道德讲究人伦与社会等级秩序,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私人联系。D.孔子对“仁”字的解释欲说还止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没有明显的团体概念,很难有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最后还得回到“孝悌忠信”等道德要素上来。(2)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宗教的虔诚与信赖是西洋社会道德观念的来源,“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是乡土中国社会道德的象征。B.乡土中国的社会是靠一根根私人关系线维系的,这种私人关系有别于团体道德,这一根根私人关系线就是乡土社会的道德要素。C.人类即使懂得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不能按照道德要求来行动,这不仅因为外界资源的局限性,也因为我们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向善。D.荀子强调“人性本恶”,人只有“化性起伪”,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去恶向善,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体现了道德的“崇高性论证”。(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能支持费孝通“乡土中国道德观念”观点的一项是A.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B.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C.欲成方圆而随其规矩,则万物之功形矣,而万物莫不有规矩。D.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4)同样是谈论“道德”,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5)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的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肩膀王愿坚西天,一抹晚霞正在消退;远处丘陵的后面,淡淡的雾气慢慢地升腾起来。通信员小秦望着前面茫茫的草地,皱起了眉头。现在,整个草地空荡荡的,看不见火光,听不见人声。他摸着肩上的扁担,愁烦地想:“要不是它,也许早就赶上队伍了。”他轻轻地叹了口气,把扁担换了个肩,又吃力地向前走去。这副担子,是两个钟头以前落到他的肩上的。还是刚过正午不久,一阵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他在离队处理伤口返回时走错了方向。当他顶风冒雨在烂泥里奔跑的时候,猛地撞到了这副担子上。这是两个不大的木箱,被棕绳紧紧地捆在一根小竹扁担上,里面装着不多的药品、纱布和几件医疗器械。就在担子前一米多远的泥塘里,它的主人——一位中年红军战士牺牲了,小秦摘下他那顶小小的八角军帽,默默地注视着这位没走完长征道路的烈士,含着眼泪,挑起了这副担子。起初,这一切是那么简单:担子,是战友留下的革命财产,必须挑上它。因此,他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一定能挑着它赶上队伍,走到宿营地。但是,当他走了两个小时以后发现,坚持下去越来越困难了。再加上寒冷和饥饿一齐袭来,他头晕得天旋地转,浑身一点儿劲也没有了。就在这时,他脚下被草根一绊,猛然摔倒了。他歪坐在地上,望着在眼前是动的水草、矮树和那对木箱,心想:“不行了,我是挑不动啦!就在这里歌一会儿。只一会儿……不要紧的,反正后面还有部队,反正……”这么一想,他觉得浑身的骨头架子都散了,那抓着扁担的手一松,倒了下去。朦胧间,听见有人在说话。小秦用力睁开了眼睛,发现自己正在一个人的怀里躺着呢。他仰脸望去,只见这位同志已经不年轻了。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宽阔的额角上刻着几条深深的纹路。尤其吸引他的,是那两道平直的一字眉下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醒了!”那同志微微一笑,那双眼睛更温和、更慈祥了。他向旁边的战士问道:“做好了没有?”“好了,”一个背着驳壳枪的战士端着一个小搪瓷碗走过来。那位老同志接过碗,放在嘴边试了试,又轻轻地吹了吹,然后慢慢送到小秦嘴边。碗里,是加上青稞面粉煮的野菜汤。小秦吃着却是那样香甜。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那位老同志亲切地问道:“小鬼,你怎么掉队啦?”小秦吃着菜汤,简要地把事情的经过说了说。“对,那是一个好战士啊!”老同志深情地点了点头,“小鬼,你也是个好同志。看!你接过来,又把它挑了那么远。”得到了老同志的夸奖,小秦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可是,”老同志亲切地摸着小秦的臂膀,又问了,“你为什么不继续往前走了呢?”“我,我想歇歇。”小秦坦白地说。“噢,想歇歇?”老同志指了指木箱,“那么,这东西怎么办呢?”“这……”小秦觉出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对了,他嗫嚅着说,“我一点儿劲也没有了……”“不!”老同志收敛了笑容,慢慢地摇了摇头,“你有劲,知道吗?你有很多很多的劲。”小秦不解地望着这位老同志。老同志没再说什么,他把小秦扶着站起来,然后拿出了一架望远镜。老同志把望远镜拿在手里,调整了一下距离,然后递给了他。小秦把镜子举在眼前,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望去。草地顿时变得清晰起来,就在夜幕垂下的天际,现出了点点火光。他高兴地跳着叫起来:“篝火!”“对,那里就是今天的目的地。”老同志把一只大手搭在小秦肩头上,轻声地说,“篝火后边是什么地方呢?”小秦仔细地看了半天,摇了摇头:“我看不见了。”“看不见吗?”老同志笑了,“那里,是草地的边边。再往前,是陕北革命根据地——那里,就是我们明天、后天的目标。”“陕北?”“对,陕北”老同志深情地重复了一句,“党中央带着红一方面军,去年就到了那里。现在,毛主席正等着你,等着我,等着我们大家呢!”他那双搭在小秦肩头上的大手按得更重了,“在那里,有好多好多事情正等着我们去做啊!”小秦觉得这些话,像只看不见的大手,在推着他,拉着他,向一个新的天地前进,他放下望远镜,激动地望着这位老同志。“小鬼,要鼓起劲来,继续前进!要知道,将来,革命的将来,属于你们,也依靠着你们哪!”话,一下子钻进了这个小红军战士的心,引起了他深沉的思索。就在他想着的工夫,同志们已经收拾好行装,准备上路了。那位老同志弯腰抄起扁担,放到自己的肩上。他挑着担子,迈开大步在队伍前头走着,那魁梧的身躯和宽阔的肩膀那么结实,那么健壮。仿佛就靠这个坚强的人的带动,整个队伍才走向前去。这时候,一个干部模样的人迎面跑过来,向那位老同志敬了个礼,又朝小秦这边跑来。小秦不禁向干部问道:“前头那个挑担子的同志是谁呀?”“嘿,你这小鬼!”干部笑了,“那是我们的朱总司令啊!”“啊,是他?!”小秦怔住了。他连忙拔腿向前跑去,紧紧地抓住了扁担。“我说你有劲嘛!”朱总司令爱怜地摸了摸小秦的肩膀,把扁担搁上去,“好,挑着吧!肩膀,挑重担子的肩膀,就是在前进的路上磨出来的!”小秦挑着担子,望着朱总司令那健壮的背影,踏着前边的脚印,大步走着。就在这时,他明白了:这副担子本来就是属于他的。现在是他的,将来也是他的。(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小说和茹志鹃的《百合花》都塑造了小通讯员成士的形象,他们虽然性格、经历不相同,但都有极大的革命热情。B.小说开头写小秦挑扁担已经非常吃力,“叹了口气”表现出他担起扁担之后的愁烦和后悔之意,但他仍能努力向前走。C.小秦吃那碗野菜汤“狼吞虎咽”,吃得非常香甜,这既能表现出此时小秦已经饥饿至极,又能够反映长征路上的艰苦。D.小秦只从望远镜里看到了远方的篝火,并没有看到草地边和陕北,但是这三个目的地层层深化了他对革命目标的认识。(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的景物描写点明故事的时间和天气状况,说明了当时环境的恶劣,也烘托了小秦饥寒交加之下内心的忧虑。B.小说运用倒叙手法,交代了小秦遇到这对装着医疗物资的木箱的经过,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C.小说运用了多处心理描写,写出了小秦从起初的勇挑重担到后来的不能坚持而松懈,最后重燃革命斗志的过程。D.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构成了这个革命故事的主体,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也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3)小说以“肩膀”为题,可谓匠心独运,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妙处。(4)茹志鹃的《百合花》表现了革命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具有人情之美,王愿坚的小说也是如此。请结合本篇小说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子云字景乔,子恪第九弟也。年十二,封新浦县侯,自制拜章,便有文采。既长勤学,以晋代竟无全书,弱冠便留心撰著。至年二十六,书成,表奏之,诏付秘阁。子云性沈静,不乐仕进。年三十,方起家为秘书郎。迁太子舍人,撰《东宫新记》奏之,敕赐束帛。大通元年,除黄门郎,俄迁轻车将军,兼司徒左长史。二年,入为吏部。三年,出为临川内史,在郡以和理称,民吏悦之。梁初,郊庙未革牲牷,乐辞皆沈约撰,至是承用。子云始建言宜改。启曰:“臣比兼职斋官,见伶人所歌,犹用未革牲前曲。”敕答曰:“此是主者守株,宜急改也。”仍使子云撰定。敕曰:“郊庙歌辞,应须典诰大语,不得杂用子史文章浅言;而沈约所撰,亦多舛谬。”子云答敕曰:“理应正采《五经》,圣人成教。惟用《五经》为本,其次《尔雅》《周易》《尚书》《大戴礼》,即是经诰之流,愚意亦取兼用。谨一二采缀,各随事显义,以明制作之美。覃思累日,今始克就,谨以上呈。”敕并施用。子云善草隶书,为世楷法。答敕云:年二十六,著《晋史》,至《二王列传》,欲作论语草隶法,言不尽意,遂不能成。十许年来始见敕旨《论书》一卷商略笔势洞澈字体自此研思方悟隶式逮尔以来自觉功进其书迹雅为高祖所重,尝论子云书曰:“笔力劲骏,心手相应,巧逾杜度,美过崔寔,当与元常并驱争先。”其见赏如此。太清元年,复为侍中、国子祭酒,领南徐州大中正。二年,侯景寇逼,子云逃民间。三年三月,宫城失守,东奔晋陵,馁卒于显灵寺僧房,年六十三。(节选自《梁书•卷三十五》)(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十许年来/始见敕旨《论书》一卷/商略笔势/洞澈字体/自此研思/方悟隶式/逮尔以来/自觉功进/B.十许年来/始见敕旨/《论书》一卷/商略笔势/洞澈字体/自此研思/方悟隶式/逮尔以来/自觉功进/C.十许年来/始见敕旨《论书》一卷/商略笔势/洞澈字体自此/研思方悟隶式/逮尔以来/自觉功进/D.十许年来/始见敕旨/《论书》一卷/商略笔势/洞澈字体自此/研思方悟隶式/逮尔以来/自觉功进/(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通”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皇帝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年号。B.“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文官的户籍、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C.“郊庙”是指古代天子祭祀天地与祖先,也指帝王祭祀天地的郊宫和祭祀祖先的宗庙,也借指国家政权。D.“草隶”又称隶草,是隶书的草写体。隶书起源于秦朝,兴盛于汉朝,是汉朝的官方字体。(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云才华横溢,年轻有为。十二岁时写一篇奏章,便显出文采;二十六岁时完成《晋史》,皇帝下旨将其收藏于秘阁。B.子云为官有道,受人爱戴。子云虽性格沉稳娴静,不愿进身为官,但步入仕途后多次升迁,善于处事,得到别人的称许。C.子云积极进言,勇于革新。他在兼任祭祀官时,建议朝廷应改变祭祀时用的旧乐曲,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并让其修改。D.子云钻研书法,成绩斐然。子云擅长草隶和楷书,对隶书章法颇有研究,通晓隶书规律,书法得到了梁高祖的推崇。(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既长勤学,以晋代竟无全书,弱冠便留心撰著。②三年,出为临川内史,在郡以和理称,民吏悦之。(5)子云对晋朝做了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采桑子•重阳①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注】①1925年5月开始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开进闽西扩大革命根据地。其主张不为大部分同志接受,受到排挤,被迫离开领导岗位。9月在永定金丰养病。9月病中的毛泽东坚持坐担架赴上杭参会,病中恰逢重阳节,见黄菊开放,遂成此文。(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生易老天难老”将人与天对比,将有限的生命与无穷无尽的宇宙比较,揭示了自然界是从不因为人而改变运行规律的道理。我们应该把有限的生命投身无线壮丽的革命事业,生命才会更加充实更加宝贵。B.“秋风劲”除了写景,还具有象征意味。暗指阻碍革命的力量非常强大,如秋风一样扫荡天地一般。C.写这首词的时候,毛泽东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但词中洋溢的革命激情,一反悲秋的调子,赞美大好的秋光。D.“万里霜”就是万里秋,作者用“寥廓”和“万里”来描绘秋景之壮,用“胜似春光”来描绘秋景之丽。(2)这首诗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请结合诗句任选两种意象分析特点。(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5.(10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短歌行》中写彼此久别重逢、欢饮畅谈、诉说往日情谊的句子是“,”。(2)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比喻手法表明自己身在官场、心恋故园的句子是“,”。(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诗人蔑视权贵,也是全诗主旨的诗句是,。(5)《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四)课内知识考查(本题共2小题,6分)6.(3分)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有“酒圣”之称。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常以“杜康”代指酒。 B.阡陌:田间小路,也指草野民间。阡,东西向的田间小路;陌,南北向的田间小路。 C.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D.“守拙”的“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虚伪机巧相对。7.(3分)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何时可掇掇:拾取,摘取 B.榆柳荫后檐荫:遮蔽 C.枉用相存存:记住 D.惟觉时之枕席觉:醒​三、语言文字运用8.(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缘分: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矗立失魂落魄一成不变弥散B.坐落魂不守舍亘古不变弥散C.坐落失魂落魄亘古不变弥漫D.矗立魂不守舍一成不变弥漫(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B.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C.今天天气好冷啊!——你什么时候去北京?D.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水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四百多年里,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散落了,古殿檐头的琉璃剥蚀了,门壁上的朱红淡褪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效果更好?​四、写作(60分)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日月如梭,流年似水。几个月前还在中考考场上奋笔疾书的你,此刻已经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走进十中校园,步入高中生涯。然而,面对着高一的新生活,你可能充满了很多复杂的情绪:欢喜、惊讶、兴奋、不安、迷惘甚至苦闷……联系自己的生活和经历,请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对青春、对学业、对未来等的感悟或理解。要求:自拟标题,不限文体(诗歌除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江西省南昌十中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生活相依赖的一群人不能单独地、零散地在山林里求生。在他们,“团体”是生活的前提。可是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人们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对个人的关系就象征在神对于信徒的关系中,是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全能的保护者。我们如果要了解西洋的“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绝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的。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团体的象征。在这样的神的观念下,派生出两个重要观念:一是每个个人在神前的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与此相反,在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孔子曾总结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仁”字,一方面他一再地要给仁字明白的解释,而另一方面却又屡次对这种道德要素“欲说还止”。每当他积极地想要说明仁字是什么时,他却又退到了“克己复礼为仁”“恭宽信明慧”这一套私人间的道德要素了。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团体”缺乏,“天下归仁”就是一个无法清晰解释的观念。以私人关系维系的社会形态中,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样不分差序的爱的观念,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在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这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现在我们有时把“忠”字抬出来放在这位置上,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王私人间的关系。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更看得清楚,、就是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道德乃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反思和选择的产物。人类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是一种始终向善的生物。资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纠缠,往往会影响我们,使我们即便懂得了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依然不能按照这些知识和原则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来行动。所以,我们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就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中。我们赖以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们具体实施的道德活动,实质上,全是我们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经过权衡、反思而选择了前者的后果。这恰恰表明,人是具有能动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相应的,“讲道德”成为人这种生灵不仅显著而且引以为豪的标志,也正是因为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为了表明“讲道德”是人更愿意(或至少是经过教育和劝说之后更愿意)选择的生活方式,伦理学家给出了许多论证方案。其中一种典型方案是,将“讲道德”与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以及人类生活的繁荣联系起来;通过描述和阐释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关键作用而证明“讲道德”的必要性。这就是所谓的“崇高性论证”。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论证方案可用于说明“人为什么要讲道德”。那就是“脆弱性论证”。与“崇高性论证”相比,后者的着眼之处不是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或生活的繁荣,而是个人的生存、集体的维系或生活的延续。它的基本逻辑在于告诫人们,如果缺少道德,个体将无法继续生存,集体将分崩离析,整个人类生活将退回到“丛林状态”。原因在于,就其个体而言,人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在智力上都是极为有限和脆弱的。恰恰是这种有限性与脆弱性,使人必须通过某种方式联合起来,建立互相帮扶和约束的秩序,结成拥有一定规则的集体和社会,从而确保每位成员的安全与发展。(摘编自《世界哲学大会专家谈》,《光明日报》2018年08月24日02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中国乡土社会讲究“差序”,讲究的是基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现代西洋社会注重“团体格局”,道德上强调公共秩序的规范。B.中国是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非常在乎熟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并不像西方民众一样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C.西洋社会道德认为在神面前人人平等,神是全能的保护者;中国乡土社会道德讲究人伦与社会等级秩序,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私人联系。D.孔子对“仁”字的解释欲说还止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没有明显的团体概念,很难有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最后还得回到“孝悌忠信”等道德要素上来。(2)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DA.宗教的虔诚与信赖是西洋社会道德观念的来源,“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是乡土中国社会道德的象征。B.乡土中国的社会是靠一根根私人关系线维系的,这种私人关系有别于团体道德,这一根根私人关系线就是乡土社会的道德要素。C.人类即使懂得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不能按照道德要求来行动,这不仅因为外界资源的局限性,也因为我们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向善。D.荀子强调“人性本恶”,人只有“化性起伪”,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去恶向善,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体现了道德的“崇高性论证”。(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能支持费孝通“乡土中国道德观念”观点的一项是CA.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B.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C.欲成方圆而随其规矩,则万物之功形矣,而万物莫不有规矩。D.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4)同样是谈论“道德”,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5)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的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归纳。【解答】(1)B.“人们并不像西方民众一样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表述有误,原文是说“人们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属于概念范畴把握不当,没有注意修饰语。原文强调的是可能性的程度问题,而B项侧重的是要不要的问题。故选B。(2)A.“‘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是乡土中国社会道德的象征”中的“象征”理解有误,原文是“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出发点”不表示“象征”;B.“这一根根私人关系线就是乡土社会的道德要素”表述有误,原文说的是“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表明“私人关系线”是指血缘或者友情邻里等关系,本身不是“道德要素”,“道德要素”只是依附在这个关系之中,起加固作用;C.强加因果关系,“也因为我们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向善”错误,原文说的是“更谈不上是一种始终向善的生物”。故选D。(1)C.费孝通“乡土中国道德观念”观点主要强调的是“私人关系”“血缘与邻里友情”等关系,强调的是个人的修养,其目的也是为了个人,没有“团体格局”,没有笼统的普遍性的强调团体秩序的道德,没有不分差序的爱的观念,也就是说乡土中国道德观念强调的自身利益与自身修养,而不强调事物的普遍性的外在约束力与整体利益,ABD三项都是明显的乡土中国特色,而C项强调的是事物本来的规律,是一种外在的普遍性约束力,不可抗拒的,否则就难以成“方圆”。故选C。(4)①材料一侧重讲中西道德观念的不同特点,结合“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可知,中国乡土社会是一种典型的“差序格局”,讲究的是基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价值标准无法超脱差序人伦;结合“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生活相依赖的一群人不能单独地、零散地在山林里求生”可知,西洋社会是“团体格局”,讲究的是超过个人的“实在”团体,强调公共秩序的规范;②材料二侧重的是讲道德的原因,结合“道德乃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反思和选择的产物……也正是因为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可知,认为道德是具有能动性的自由存在的人类反思和选择的产物,展示和呈现了人性本质,结合“其中一种典型方案是,将‘讲道德’与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以及人类生活的繁荣联系起来;通过描述和阐释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关键作用而证明‘讲道德’的必要性。这就是所谓的‘崇高性论证’”“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论证方案可用于说明‘人为什么要讲道德’。那就是‘脆弱性论证’”可知,伦理学家认为有两种论证“讲道德”必要性的方案,即“崇高性论证和“脆弱性论证”。(5)①结合“道德乃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反思和选择的产物。人类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是一种始终向善的生物……这恰恰表明,人是具有能动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相应的,‘讲道德’成为人这种生灵不仅显著而且引以为豪的标志,也正是因为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可知,卢梭是从性善论的角度论述怜悯心的,肯定了道德是具有能动性的人类经过权衡、反思后的产物,它展示和呈现了人性的本质。②结合“原因在于,就其个体而言,人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在智力上都是极为有限和脆弱的。恰恰是这种有限性与脆弱性,使人必须通过某种方式联合起来,建立互相帮扶和约束的秩序,结成拥有一定规则的集体和社会,从而确保每位成员的安全与发展”可知,卢梭的论述体现了“讲道德”的“脆弱性论证”,人类是柔弱的,是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具有“有限性”和“脆弱性”,所以怜悯心是个人的生存、集体的维系或生活的延续的必需。答案:(1)B(2)D(3)C(4)①材料一侧重讲中西道德观念的不同特点,中国乡土社会是一种典型的“差序格局”,讲究的是基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价值标准无法超脱差序人伦;西洋社会是“团体格局”,讲究的是超过个人的“实在”团体,强调公共秩序的规范;②材料二侧重的是讲道德的原因,认为道德是具有能动性的自由存在的人类反思和选择的产物,展示和呈现了人性本质,伦理学家认为有两种论证“讲道德”必要性的方案,即“崇高性论证和“脆弱性论证”。(5)①卢梭是从性善论的角度论述怜悯心的,肯定了道德是具有能动性的人类经过权衡、反思后的产物,它展示和呈现了人性的本质。②卢梭的论述体现了“讲道德”的“脆弱性论证”,人类是柔弱的,是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具有“有限性”和“脆弱性”,所以怜悯心是个人的生存、集体的维系或生活的延续的必需。(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肩膀王愿坚西天,一抹晚霞正在消退;远处丘陵的后面,淡淡的雾气慢慢地升腾起来。通信员小秦望着前面茫茫的草地,皱起了眉头。现在,整个草地空荡荡的,看不见火光,听不见人声。他摸着肩上的扁担,愁烦地想:“要不是它,也许早就赶上队伍了。”他轻轻地叹了口气,把扁担换了个肩,又吃力地向前走去。这副担子,是两个钟头以前落到他的肩上的。还是刚过正午不久,一阵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他在离队处理伤口返回时走错了方向。当他顶风冒雨在烂泥里奔跑的时候,猛地撞到了这副担子上。这是两个不大的木箱,被棕绳紧紧地捆在一根小竹扁担上,里面装着不多的药品、纱布和几件医疗器械。就在担子前一米多远的泥塘里,它的主人——一位中年红军战士牺牲了,小秦摘下他那顶小小的八角军帽,默默地注视着这位没走完长征道路的烈士,含着眼泪,挑起了这副担子。起初,这一切是那么简单:担子,是战友留下的革命财产,必须挑上它。因此,他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一定能挑着它赶上队伍,走到宿营地。但是,当他走了两个小时以后发现,坚持下去越来越困难了。再加上寒冷和饥饿一齐袭来,他头晕得天旋地转,浑身一点儿劲也没有了。就在这时,他脚下被草根一绊,猛然摔倒了。他歪坐在地上,望着在眼前是动的水草、矮树和那对木箱,心想:“不行了,我是挑不动啦!就在这里歌一会儿。只一会儿……不要紧的,反正后面还有部队,反正……”这么一想,他觉得浑身的骨头架子都散了,那抓着扁担的手一松,倒了下去。朦胧间,听见有人在说话。小秦用力睁开了眼睛,发现自己正在一个人的怀里躺着呢。他仰脸望去,只见这位同志已经不年轻了。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宽阔的额角上刻着几条深深的纹路。尤其吸引他的,是那两道平直的一字眉下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醒了!”那同志微微一笑,那双眼睛更温和、更慈祥了。他向旁边的战士问道:“做好了没有?”“好了,”一个背着驳壳枪的战士端着一个小搪瓷碗走过来。那位老同志接过碗,放在嘴边试了试,又轻轻地吹了吹,然后慢慢送到小秦嘴边。碗里,是加上青稞面粉煮的野菜汤。小秦吃着却是那样香甜。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那位老同志亲切地问道:“小鬼,你怎么掉队啦?”小秦吃着菜汤,简要地把事情的经过说了说。“对,那是一个好战士啊!”老同志深情地点了点头,“小鬼,你也是个好同志。看!你接过来,又把它挑了那么远。”得到了老同志的夸奖,小秦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可是,”老同志亲切地摸着小秦的臂膀,又问了,“你为什么不继续往前走了呢?”“我,我想歇歇。”小秦坦白地说。“噢,想歇歇?”老同志指了指木箱,“那么,这东西怎么办呢?”“这……”小秦觉出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对了,他嗫嚅着说,“我一点儿劲也没有了……”“不!”老同志收敛了笑容,慢慢地摇了摇头,“你有劲,知道吗?你有很多很多的劲。”小秦不解地望着这位老同志。老同志没再说什么,他把小秦扶着站起来,然后拿出了一架望远镜。老同志把望远镜拿在手里,调整了一下距离,然后递给了他。小秦把镜子举在眼前,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望去。草地顿时变得清晰起来,就在夜幕垂下的天际,现出了点点火光。他高兴地跳着叫起来:“篝火!”“对,那里就是今天的目的地。”老同志把一只大手搭在小秦肩头上,轻声地说,“篝火后边是什么地方呢?”小秦仔细地看了半天,摇了摇头:“我看不见了。”“看不见吗?”老同志笑了,“那里,是草地的边边。再往前,是陕北革命根据地——那里,就是我们明天、后天的目标。”“陕北?”“对,陕北”老同志深情地重复了一句,“党中央带着红一方面军,去年就到了那里。现在,毛主席正等着你,等着我,等着我们大家呢!”他那双搭在小秦肩头上的大手按得更重了,“在那里,有好多好多事情正等着我们去做啊!”小秦觉得这些话,像只看不见的大手,在推着他,拉着他,向一个新的天地前进,他放下望远镜,激动地望着这位老同志。“小鬼,要鼓起劲来,继续前进!要知道,将来,革命的将来,属于你们,也依靠着你们哪!”话,一下子钻进了这个小红军战士的心,引起了他深沉的思索。就在他想着的工夫,同志们已经收拾好行装,准备上路了。那位老同志弯腰抄起扁担,放到自己的肩上。他挑着担子,迈开大步在队伍前头走着,那魁梧的身躯和宽阔的肩膀那么结实,那么健壮。仿佛就靠这个坚强的人的带动,整个队伍才走向前去。这时候,一个干部模样的人迎面跑过来,向那位老同志敬了个礼,又朝小秦这边跑来。小秦不禁向干部问道:“前头那个挑担子的同志是谁呀?”“嘿,你这小鬼!”干部笑了,“那是我们的朱总司令啊!”“啊,是他?!”小秦怔住了。他连忙拔腿向前跑去,紧紧地抓住了扁担。“我说你有劲嘛!”朱总司令爱怜地摸了摸小秦的肩膀,把扁担搁上去,“好,挑着吧!肩膀,挑重担子的肩膀,就是在前进的路上磨出来的!”小秦挑着担子,望着朱总司令那健壮的背影,踏着前边的脚印,大步走着。就在这时,他明白了:这副担子本来就是属于他的。现在是他的,将来也是他的。(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这篇小说和茹志鹃的《百合花》都塑造了小通讯员成士的形象,他们虽然性格、经历不相同,但都有极大的革命热情。B.小说开头写小秦挑扁担已经非常吃力,“叹了口气”表现出他担起扁担之后的愁烦和后悔之意,但他仍能努力向前走。C.小秦吃那碗野菜汤“狼吞虎咽”,吃得非常香甜,这既能表现出此时小秦已经饥饿至极,又能够反映长征路上的艰苦。D.小秦只从望远镜里看到了远方的篝火,并没有看到草地边和陕北,但是这三个目的地层层深化了他对革命目标的认识。(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首段的景物描写点明故事的时间和天气状况,说明了当时环境的恶劣,也烘托了小秦饥寒交加之下内心的忧虑。B.小说运用倒叙手法,交代了小秦遇到这对装着医疗物资的木箱的经过,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C.小说运用了多处心理描写,写出了小秦从起初的勇挑重担到后来的不能坚持而松懈,最后重燃革命斗志的过程。D.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构成了这个革命故事的主体,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也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3)小说以“肩膀”为题,可谓匠心独运,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妙处。(4)茹志鹃的《百合花》表现了革命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具有人情之美,王愿坚的小说也是如此。请结合本篇小说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标题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小说,从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B.“‘叹了口气’表现出他担起扁担之后的愁烦和后悔之意”错误。结合“他摸着肩上的扁担,愁烦地想:‘要不是它,也许早就赶上队伍了’”可知,他叹气是因为没赶上队伍而愁烦,没有后悔之意。故选B。(2)B.“小说运用倒叙手法”错误。交代小秦遇到这对装着医疗物资的木箱的经过是“插叙”。故选B。(3)意蕴丰富。结合“他轻轻地叹了口气,把扁担换了个肩,又吃力地向前走去”可知,通讯员小秦用肩膀挑扁担;“那位老同志弯腰抄起扁担,放到自己的肩上。他挑着担子,迈开大步在队伍前头走着,那魁梧的身躯和宽阔的肩膀那么结实,那么健壮”可知,朱总司令用肩膀挑扁担;再结合“‘小鬼,要鼓起劲来,继续前进!要知道,将来,革命的将来,属于你们,也依靠着你们哪’”可知,表面指的是通讯员小秦和朱总司令的肩膀,实际象征担负起长征和未来革命重任的肩膀。揭示主题,结合“老同志深情地重复了一句,‘党中央带着红一方面军,去年就到了那里。现在,毛主席正等着你,等着我,等着我们大家呢!’他那双搭在小秦肩头上的大手按得更重了,‘在那里,有好多好多事情正等着我们去做啊’”可知,毛主席正等着我们大家呢,在那里,有好多好多事情正等着我们去做。表明坚强的年轻战士必将接过长征的重担,完成未来革命的重任。凸显人物,结合“小秦挑着担子,望着朱总司令那健壮的背影,踏着前边的脚印,大步走着。就在这时,他明白了:这副担子本来就是属于他的。现在是他的,将来也是他的”可知,小秦意识到这副担子本来就是属于他的,现在是他的,将来也是他的,突出表现文中人物勇挑革命重担的形象。以“肩膀”为题目,会让读者想象是什么样的“肩膀”呢,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4)结合“就在担子前一米多远的泥塘里,它的主人——一位中年红军战士牺牲了,小秦摘下他那顶小小的八角军帽,默默地注视着这位没走完长征道路的烈士,含着眼泪,挑起了这副担子”可知,小秦摘下他那顶小小的八角军帽,默默地注视着,含着眼泪挑起了这副担子。小秦脱帽含泪作别牺牲的红军战士,表现出对战友去世的痛惜之情。结合“小秦用力睁开了眼睛,发现自己正在一个人的怀里躺着呢。他仰脸望去,只见这位同志已经不年轻了。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宽阔的额角上刻着几条深深的纹路”可知,朱总司令怀抱晕倒的小秦;结合“那位老同志接过碗,放在嘴边试了试,又轻轻地吹了吹,然后慢慢送到小秦嘴边。碗里,是加上青稞面粉煮的野菜汤。小秦吃着却是那样香甜”可知,朱总司令亲自喂他野菜汤;结合“那位老同志弯腰抄起扁担,放到自己的肩上。他挑着担子,迈开大步在队伍前头走着,那魁梧的身躯和宽阔的肩膀那么结实,那么健壮”可知,朱总司令自己挑起了扁担。朱总司令怀抱晕倒的小秦,亲自喂他野菜汤,又自己挑起扁担,表现了革命领袖对战士的关怀爱护之情。结合“小鬼,你也是个好同志。看!你接过来,又把它挑了那么远”可知,朱总司令夸奖小秦;结合“‘看不见吗?’老同志笑了,‘那里,是草地的边边。再往前,是陕北革命根据地——那里,就是我们明天、后天的目标’”可知,朱总司令告诉小秦陕北革命根据地就是我们明天、后天的目标。朱总司令引导小秦重燃革命斗志,表现出革命领袖对战士的鼓励和教导之情。结合“他连忙拔腿向前跑去,紧紧地抓住了扁担。‘我说你有劲嘛!’朱总司令爱怜地摸了摸小秦的肩膀,把扁担搁上去,‘好,挑着吧!肩膀,挑重担子的肩膀,就是在前进的路上磨出来的’”可知,小秦知道了朱总司令的身份后,又勇敢上前把扁担接了回来,表现出战士对革命领袖的崇敬爱戴之情。答案:(1)B(2)B(3)①意蕴丰富。表面指的是通讯员小秦和朱总司令的肩膀,实际象征担负起长征和未来革命重任的肩膀。②揭示主题,表明坚强的年轻战士必将接过长征的重担,完成未来革命的重任。③凸显人物,突出表现文中人物勇挑革命重担的形象。④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4)①小秦脱帽含泪作别牺牲的红军战士,表现出对战友去世的痛惜之情。②朱总司令怀抱晕倒的小秦,亲自喂他野菜汤,又自己挑起扁担,表现了革命领袖对战士的关怀爱护之情。③朱总司令引导小秦重燃革命斗志,表现出革命领袖对战士的鼓励和教导之情。④小秦知道了朱总司令的身份后,又勇敢上前把扁担接了回来,表现出战士对革命领袖的崇敬爱戴之情。​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子云字景乔,子恪第九弟也。年十二,封新浦县侯,自制拜章,便有文采。既长勤学,以晋代竟无全书,弱冠便留心撰著。至年二十六,书成,表奏之,诏付秘阁。子云性沈静,不乐仕进。年三十,方起家为秘书郎。迁太子舍人,撰《东宫新记》奏之,敕赐束帛。大通元年,除黄门郎,俄迁轻车将军,兼司徒左长史。二年,入为吏部。三年,出为临川内史,在郡以和理称,民吏悦之。梁初,郊庙未革牲牷,乐辞皆沈约撰,至是承用。子云始建言宜改。启曰:“臣比兼职斋官,见伶人所歌,犹用未革牲前曲。”敕答曰:“此是主者守株,宜急改也。”仍使子云撰定。敕曰:“郊庙歌辞,应须典诰大语,不得杂用子史文章浅言;而沈约所撰,亦多舛谬。”子云答敕曰:“理应正采《五经》,圣人成教。惟用《五经》为本,其次《尔雅》《周易》《尚书》《大戴礼》,即是经诰之流,愚意亦取兼用。谨一二采缀,各随事显义,以明制作之美。覃思累日,今始克就,谨以上呈。”敕并施用。子云善草隶书,为世楷法。答敕云:年二十六,著《晋史》,至《二王列传》,欲作论语草隶法,言不尽意,遂不能成。十许年来始见敕旨《论书》一卷商略笔势洞澈字体自此研思方悟隶式逮尔以来自觉功进其书迹雅为高祖所重,尝论子云书曰:“笔力劲骏,心手相应,巧逾杜度,美过崔寔,当与元常并驱争先。”其见赏如此。太清元年,复为侍中、国子祭酒,领南徐州大中正。二年,侯景寇逼,子云逃民间。三年三月,宫城失守,东奔晋陵,馁卒于显灵寺僧房,年六十三。(节选自《梁书•卷三十五》)(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A.十许年来/始见敕旨《论书》一卷/商略笔势/洞澈字体/自此研思/方悟隶式/逮尔以来/自觉功进/B.十许年来/始见敕旨/《论书》一卷/商略笔势/洞澈字体/自此研思/方悟隶式/逮尔以来/自觉功进/C.十许年来/始见敕旨《论书》一卷/商略笔势/洞澈字体自此/研思方悟隶式/逮尔以来/自觉功进/D.十许年来/始见敕旨/《论书》一卷/商略笔势/洞澈字体自此/研思方悟隶式/逮尔以来/自觉功进/(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大通”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皇帝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年号。B.“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文官的户籍、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C.“郊庙”是指古代天子祭祀天地与祖先,也指帝王祭祀天地的郊宫和祭祀祖先的宗庙,也借指国家政权。D.“草隶”又称隶草,是隶书的草写体。隶书起源于秦朝,兴盛于汉朝,是汉朝的官方字体。(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子云才华横溢,年轻有为。十二岁时写一篇奏章,便显出文采;二十六岁时完成《晋史》,皇帝下旨将其收藏于秘阁。B.子云为官有道,受人爱戴。子云虽性格沉稳娴静,不愿进身为官,但步入仕途后多次升迁,善于处事,得到别人的称许。C.子云积极进言,勇于革新。他在兼任祭祀官时,建议朝廷应改变祭祀时用的旧乐曲,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并让其修改。D.子云钻研书法,成绩斐然。子云擅长草隶和楷书,对隶书章法颇有研究,通晓隶书规律,书法得到了梁高祖的推崇。(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既长勤学,以晋代竟无全书,弱冠便留心撰著。②三年,出为临川内史,在郡以和理称,民吏悦之。(5)子云对晋朝做了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敕旨”指皇帝的诏旨,《论书》是“敕旨”的内容,故“敕旨《论书》”不应断开,排除B、D;“商略笔势”“洞澈字体”结构相同,其前后应分别断开,排除C。故选:A。句子翻译为:十多年来,臣看到陛下的《论书》一卷,品评书法笔势,透彻了解字的形体。从此研究深思,才悟出隶书的规式。从那以来,自己感到写字功夫长进了。(2)B.“掌管文官的户籍、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说法错误。“户籍”不属于吏部管理,而是户部的管辖范围。(3)D.“子云擅长草隶和楷书”不正确,原文相关信息为“子云善草隶书,为世楷法”,意思是“子云擅长草隶的书法,被世人作为楷模法式”,“楷”是“楷模”的意思,不是指“楷书”。(4)①既:已经,……之后;以:因为;竟:竟然;全书:完整的史书;弱冠:二十岁;留心:精心;撰著:撰写。句子翻译为:子云长大以后勤奋学习,因为晋朝竟然没有一部完整的史书,二十岁时便精心撰写史书。②出:出京做官;为:动词,做;以:因为;和理:处事和洽得当;悦:喜欢。句子翻译为:大通三年,子云出京担任临川内史,在临川郡时因为处事和洽得当被人称道,百姓和官员都很喜欢他。(5)“既长勤学,以晋代竟无全书,弱冠便留心撰著。至年二十六,书成,表奏之,诏付秘阁”,编成了完整的《晋书》。“迁太子舍人,撰《东宫新记》奏之,敕赐束帛”,编纂了《东宫新记》。“仍使子云撰定。敕曰:‘郊庙歌辞,应须典诰大语,不得杂用子史文章浅言;而沈约所撰,亦多舛谬。’子云答敕曰:‘理应正采《五经》,圣人成教。惟用《五经》为本,其次《尔雅》《周易》《尚书》《大戴礼》,即是经诰之流,愚意亦取兼用。谨一二采缀,各随事显义,以明制作之美。覃思累日,今始克就,谨以上呈。’敕并施用”,改变祭祀时用的旧乐曲。“子云善草隶书,为世楷法”,草隶书法成被世人作为楷模法式。答案:(1)A(2)B(3)D(4)①子云长大以后勤奋学习,因为晋朝竟然没有一部完整的史书,二十岁时便精心撰写史书。②大通三年,子云出京担任临川内史,在临川郡时因为处事和洽得当被人称道,百姓和官员都很喜欢他。(5)①编成了完整的《晋书》;②编纂了《东宫新记》;③改变祭祀时用的旧乐曲;④草隶书法成被世人作为楷模法式。参考译文:子云字景乔,是子恪的第九弟。十二岁时,被封为新浦县侯,自己写了一篇奏章,非常有文采。子云长大以后勤奋学习,因为晋朝竟然没有一部完整的史书,二十岁时便精心撰写史书。至二十六岁时,编撰成书,上表奏报朝廷,皇帝下令收藏于秘阁。子云性情沉静,不愿意进身做官。三十岁时,才从家中被征召出来任秘书郎。担任太子舍人,编撰《东宫新记》上奏给皇帝,皇帝赏赐他束帛。大通元年,授官黄门郎,不久升任轻车将军,兼司徒左长史。大通二年,入职吏部。大通三年,子云出京担任临川内史,在临川郡时因为处事和洽得当被人称道,百姓和官员都很喜欢他。梁朝初年,郊祭、庙祭均用没有去皮毛的纯色全牲,祭祀乐辞皆是沈约撰写的,到这时还在沿用。子云是最初进言将乐辞做修改的人。他启奏说:“臣近来兼职斋官,听到祭祀时乐人所唱的歌,仍是用没有去皮毛牲畜祭祀时用的旧曲。”皇帝回答说:“这是主管者墨守成规,应该赶紧修改。”便让子云撰定乐辞。皇帝说:“郊庙祭祀用的歌辞,应该使用经典上的高雅语言,不得混杂使用诸子百家和史书里的浅俗之语;而沈约所写的歌辞中,也有很多谬误。”子云回奏说:“理应从《五经》中采取,圣人已有成教。只用《五经》为根本,此外《尔雅》《周易》《尚书》《大戴礼》也是经典之作,我也想加以采用。我认真地逐一采集,依照叙事内容,表现它的要义,来展现制礼作乐的盛举。臣苦思冥想了很多天,现在已经完成,恭敬地呈上。”皇帝下旨将子云改定的乐曲全部使用。子云擅长草隶的书法,被世人作为楷模法式。他回答皇帝的询问时说:二十六岁时,编著《晋史》,写到《二王列传》,想写出对草隶笔法的评论,然而言不尽意,最终没能写成。十多年来,臣看到陛下的《论书》一卷,品评书法笔势,透彻了解字的形体。从此研究深思,才悟出隶书的规式。从那以来,自己感到写字功夫长进了。他的书法字迹优美,极被高祖推重,曾评论子云书法说:“笔力刚劲挺拔,心手相应,技巧超出杜度,体美胜过崔寔,当与钟繇竞争高下。”他就像这样被欣赏。太清元年,再任侍中、国子祭酒,兼任南徐州大中正。二年,侯景侵逼宫城,子云逃到民间。三年三月,宫城失守,他又向东逃到晋陵,饿死在显灵寺僧房,时年六十三岁。​(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采桑子•重阳①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注】①1925年5月开始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开进闽西扩大革命根据地。其主张不为大部分同志接受,受到排挤,被迫离开领导岗位。9月在永定金丰养病。9月病中的毛泽东坚持坐担架赴上杭参会,病中恰逢重阳节,见黄菊开放,遂成此文。(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人生易老天难老”将人与天对比,将有限的生命与无穷无尽的宇宙比较,揭示了自然界是从不因为人而改变运行规律的道理。我们应该把有限的生命投身无线壮丽的革命事业,生命才会更加充实更加宝贵。B.“秋风劲”除了写景,还具有象征意味。暗指阻碍革命的力量非常强大,如秋风一样扫荡天地一般。C.写这首词的时候,毛泽东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但词中洋溢的革命激情,一反悲秋的调子,赞美大好的秋光。D.“万里霜”就是万里秋,作者用“寥廓”和“万里”来描绘秋景之壮,用“胜似春光”来描绘秋景之丽。(2)这首诗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请结合诗句任选两种意象分析特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及其特点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诗,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B.“暗指阻碍革命的力量非常强大,如秋风一样扫荡天地一般”错误,这里的“秋风”暗指的是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革命的风暴席卷着旧中国。而不是阻碍革命的力量。我们从“胜似春光”可判断作者对秋风的情感态度是褒义。故选:B。(2)上片“战地黄花分外香”中选取了“黄花”的意象,黄花:指菊花。依五行之律秋属金,金之色黄,而菊花秋日开放,故曰黄花。这“黄花”是和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它们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这个意向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下片“一年一度秋风劲”选取了“秋风”这一意象,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劲道之美。因此,这里的秋风象征着革命力量。“寥廓江天万里霜”选取了“江天”“霜”两个意象,诗句描写此时天朗气清,江澄水碧;满山彩霞,遍野云锦,一望无际,铺向天边,极写景色之瑰丽。江面与天空的无边无际,浩渺空阔,正如作者豪迈旷达的胸襟;“万里霜”通过“万里”写秋色无边,呈现出秋天宏阔绚丽的特点。答案:(1)B(2)作者选取“黄花”“秋风”“江天”“霜”等意象,“黄花”象征着当时的工农红军,经过战火洗礼,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异常芬芳美丽。“秋风”象征着革命力量,“劲”字写出了其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江天”写江面和天空,壮丽开阔,正如作者豪迈旷达的胸襟。“霜”,就是红色根据地万里霜天后的秋色,万里极言纵横广阔,写出秋天的宏阔绚丽。赏析:毛泽东这首词作于1929年,第一个读者应该是陈毅元帅,而这首词的书法则是进城以后的大草力作。当年,毛泽东在闽西征战途中,恰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因成此词。它的字面意义不难理解,它的思想深度应当说在古往今来咏重阳词中,独步词坛,无古无今,无往无来。“悲秋”,历来是中国古典词赋的传统主题。前人以“九九重阳”为题材的诗章词作,借凄清、萧瑟的秋色景状寄托怨情、兴发别绪,少有无一“悲”字者。而毛泽东的这首词却尽脱古人悲秋窠臼,一扫衰颓萧瑟的压抑气氛,描写了重阳秋日的战地风光,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达观态度,可以说是古今重阳词坛中的开宗立派之作,极尽的反映了毛泽东的性格特征、旷达情怀、乐观精神和坚强意志。须知,当时,毛泽东刚在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上落选前敌委员会书记一职,离开了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并险些死于疟疾;直到11月26日,才在由周恩来主持的上海中央的“九月来信”支持下恢复了职务。在这样的背景下,这首词能够天空海阔、气度恢宏、超拔豪迈,令人慨叹。其中以极富哲理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超凡脱俗,起点就拉下其他词人一百米,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毛泽东的这首词由于没有标明具体日期,也有人认为是作于大病初愈后的职务尚未恢复期,若此,那就更是将各路词人挡在了门外。这里,“人生易老”,韶光易逝;而唯其易逝,更需时不我待。“天难老”则是将宇宙人格化,将宇宙还原为人,使宇宙与人产生可比性。人与宇宙相比,“人生易老”而“天难老”,但这“易老”和“难老”之间如何对待?这二者之间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又如何处理其中的对立统一?作者从宇宙、人生情理并茂的认知高度,潇洒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法,因而具有极强的哲理启示。如果把这句同后面句子联系起来,更会发现其中的深刻寓意和“别有洞天”……下句“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如今又逢重阳,则是别有一番风景——“战地黄花分外香”。这“黄花”,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香。“分外香”三字写出毛泽东此时此刻的大情怀:黄花因胜利而显得异常之美,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的词境,显示了毛泽东词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特别是同起句“人生易老天难老”相呼应,如果说起句揭示了宇宙的无限与人生的有限,那么“战地黄花分外香”及至下半阕的“胜似春光”,就是抒发了要在物质的有限中追求精神无限的大境界、大情怀,这实则是一种大无限。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词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之势,笔触雄悍,极有刚健劲道之美。词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满山霜霞,尽染层林,战地黄花,一望无际,无限美景,铺向天边,这种眼中大写意,胸中百万兵,正是“胜似春光”的神来之笔,而这一个“万”字,更将词境推向顶峰……其实细数毛泽东的诗词,大概“万”字的比例是用的最高的,万山红遍、万里雪飘、万类霜天竞自由、万木霜天红烂漫、万水千山只等闲、万花纷谢一时稀、万方乐奏有于阗、万户萧疏鬼唱歌、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十万工农下吉安、二十万军重入赣、百万雄师过大江、敌军围困万千重、粪土当年万户侯、坐地日行八万里、玉宇澄清万里埃、飞起玉龙千百万、红霞万朵百重衣、鲲鹏展翅九万里、一万年太久、屈指行程二万、万里长江横渡、万马战犹酣……可以说信手拈来,恰到好处。笔者偶尔也写诗填词,深知这个“万”字可不是那么好写的……毛泽东的这首词,营造了一个恢宏开阔的艺术境界,他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的、宇宙的、人类的高度抒发了作者的壮志豪情;他的这首词用大草书法挥就,更使词境锦上添花。(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5.(10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短歌行》中写彼此久别重逢、欢饮畅谈、诉说往日情谊的句子是“契阔谈讌,心念旧恩”。(2)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比喻手法表明自己身在官场、心恋故园的句子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诗人蔑视权贵,也是全诗主旨的诗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勤于积累,反复记诵,重点是不要写错别字,不多写,也不漏写。【解答】(1)契阔谈讌心念旧恩(重点字:契)(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重点字:羁)(3)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重点字:颠)(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重点字:摧)(5)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重点字:度)​(四)课内知识考查(本题共2小题,6分)6.(3分)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有“酒圣”之称。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常以“杜康”代指酒。 B.阡陌:田间小路,也指草野民间。阡,东西向的田间小路;陌,南北向的田间小路。 C.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D.“守拙”的“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虚伪机巧相对。【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要广泛阅读积累,加强记忆。【解答】B.“阡”指南北向的田间小路,“陌”指东西向的田间小路。故选:B。7.(3分)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何时可掇掇:拾取,摘取 B.榆柳荫后檐荫:遮蔽 C.枉用相存存:记住 D.惟觉时之枕席觉:醒【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法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时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等。【解答】A.何时才可以摘取。B.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C.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存:问候。D.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故选:C。​三、语言文字运用8.(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缘分: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CA.矗立失魂落魄一成不变弥散B.坐落魂不守舍亘古不变弥散C.坐落失魂落魄亘古不变弥漫D.矗立魂不守舍一成不变弥漫(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DA.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B.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