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江西省九江市都昌二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土,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人们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材料二: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概括来看,这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2006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到了20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结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摘编自贺雪峰《回乡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材料三: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需要在农业、农村、农民上多下功夫,依靠“新”助推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要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让农村也美起来,去完善乡村的“包装”,去美化乡村,打造“新农村”。要推动乡村的发展,就需要牢牢抓住“农业”这个关键,发展新农业,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而要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就需要让农业的发展与市场接轨,更好地实现农业的转型。振兴乡村还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育,通过政府主导、立足产业、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打造一支新型的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摘编自陈红《乡村振兴要靠“新”》)(1)对材料一“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和隔膜,才有三家村式的村落存在。B.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C.受地方性的限制,终老是乡便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对乡民而言都十分熟悉。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现代化建设绕不过农村,每一个个体与乡村之间息息关联,乡村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B.随着现代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C.从中国乡村社会发生的三个巨变来看,现代化不是工业化,而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D.振兴乡村要牢牢抓住农业这个关键点,农业转型也需要让农业的发展与市场接轨,才能让农业有吸引力。(3)下列选项中不具有“乡土社会”特征的一项是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晋•陶渊明《桃花源记》)B.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宋•欧阳修《醉翁亭记》)C.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D.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德经•第八十章》)(4)请梳理材料三的行文思路。(5)材料一结尾说: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这种观点在当代乡村社会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2.(18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各题。大红袍刘泷小镇小,但有个人的名气不小。他叫孔远,总是笑眯眯的。下颔一丛恩格斯一样很绅士的胡子。面膛微红,恍若蒙古汉子酒后的酡颜。孔远开一石屋,名曰无我斋。奇人立世,总要有过人之处。孔远亦然,他有两绝。一是雕艺,几乎无人匹敌。无我斋里,摆有他不肯脱手的石雕作品。一件是“甜蜜”。料子为普通巴林石,但他雕工高妙,化腐朽为神奇,居然出现动感的效果。玉样的蜂巢有蜂蜜溢出,有蜂蛹蠕动,有工蜂忙碌,六棱型的窝眼以及封口蜂唾构筑的凸凹,纵纵横横,形似、神似。竟然有真的蜜蜂嘤嘤飞来,徘徊、盘桓,又怏怏离去;一件是他用彩石构思的蜗牛巧雕,冠名“安居乐业”。无论是伏卧的枯黄菜叶,还是背着硬壳爬行的淡蓝蜗牛,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竟有一只真的淡白蜗牛不知从何处莫名其妙地爬来,和他制造的石头蜗牛做了十几天的伴,不肯离去。相石,是孔远又一独家秘笈。一次,他携朋友到一家新开业的石头城溜达。面对林林总总、千姿百态的巴林美石、奇石、彩石、图案石,巡视一遭后,他便指着一块面包大小的鸡血石悄悄说,这块石头的价钱绝对标错了,少一个“0”,应是6万元。朋友不信,觉得那块鸡血石尽管有红艳血丝,但底子发乌,其貌不扬,标价6000元已经不菲,再说,店主又不是傻子。孔远像变魔术一样从衣袋里拿出一沓百元钞票,摇了摇,对那守摊的女子说,丫头,请把这块石头给我包上。女子便拿着钱去找老板。不一会,一位衣冠楚楚的男士匆匆走来,一脸歉意地说:对不起,先生,这块石头的价钱标错了,不是6000元,而是6万元。实在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孔远得意地笑了。说,我说嘛,什么石头能逃过我的眼睛!事后,朋友开玩笑说:那个老板是不是你的托儿啊?孔远说,什么呀,我开石头店,是为赚钱,不练就一副火眼金睛,成吗?!最让人叫绝的,是一次他在巴林鸡血石拍卖会上的表现。各色美石、奇石的爱好者、收藏者、店家纷纷赶来,集聚一堂。他们像鸭子一样,伸长了脖子,手持号牌,盯视着前台手持槌子的人,以及他面前摆放的一块并不出色的石头。其石粗如男人拳头、长有尺许,表皮暗黄,浮现斑斓色泽,如同破晓之朦胧云层,算是一断藕样的璞玉。然而,真是邪门了,众人都眼盯着这块石头,一副感觉良好、志在必得的架势。随着百元、千元地往上加价,从起价10万元水涨船高到了20万元。终于,有人将价钱推到了25万元。立时,众人目瞪口呆,场内鸦雀无声。此时,孔远却令人猝不及防地举起了号牌,沉稳而自信地说,我加3万元,28万元!所有人都傻了。人们面面相觑,纷纷摇头,说孔远这小子是不是疯了?他却依然笑眯眯地端坐在那里。时间一秒一秒流走,人们都像被孔远掌控了一样,大脑一片空白。但是,主持拍卖的人是冷静的,他倒读了秒数之后,一锤定音说,成交!结果,孔远将买到的石头打磨、抛光之后,令所有爱石之人都瞪大了眼睛:石头几无瑕疵,它红艳欲滴,血色连成一片,宛若娇艳牡丹!其美艳、灵动、飘逸、妖娆,堪称千载难逢、举世无双。这样,巴林鸡血石家族一个新石种﹣﹣大红袍诞生了。和一种高贵的茶叶同名。孔远锯其三分之一,就卖了90万元,其余的一部分有人出200万元,他坚决地摇了摇头,说什么也不卖了。这之后,孔远心无飞扬之波,面无得意之色,依然该干嘛干嘛,盘桓于无我斋,雕石、把玩。前年,家乡铜台沟村书记找到他,说要搞脱贫攻坚移民搬迁。孔远说好事啊!铜台沟是地震带,1976年唐山地震,这里就裂了一条长长的大口子。咱们选个新址,建新村,建高楼!书记叹口气,说,上面拨款有数,别说建高楼,建新村都不够!孔远说,建设家乡,义不容辞。这事,我来想辙!他把那段大红袍卖了,300万元。全部捐给了村里。楼的形状是按那段藕样的大红袍设计的,殷红的颜色,书行楷体三字:“大红袍”。(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远给开的石屋命名“无我斋”这个名字意味深长,既体现出主人公的思想境界,也暗示了下文孔远会为建新村而捐出大红袍。B.孔远无我斋中不肯脱手的两件雕艺﹣﹣“甜蜜”和“安居乐业”,不仅表现了孔远雕刻水平高超,其命名也寄寓了孔远美好的愿望。C.孔远在新开业的石头城发现一块鸡血石的价格标错了,他趁机购买这块鸡血石,说明他具有商人贪财贪利的特点,丰富了人物形象。D.孔远在巴林鸡血石拍卖会上沉稳自信地加价,既显现了这块巴林鸡血石的价值非凡,也显示了他作为小镇奇人“相石”一绝的特点。(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膛微红,恍若蒙古汉子酒后的配颜”运用了肖像描写和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孔远作为雕艺和相石艺人的特征。B.孔远的两件雕艺作品“甜蜜”和“安居乐业”,都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真的蜜蜂和蜗牛的到来表现孔远雕艺的高超绝妙。C.“他们像鸭子一样,伸长了脖子,手持号牌,盯视着前台手持槌子的人”,运用动作描写表达出人们对鸡血石的志在必得。D.文章两次写到孔远笑眯眯的,开头描写重在呈现孔远的外貌特征,在拍卖会上的描写侧重于表现孔远沉稳自信的心理状态。(3)家乡铜台沟村书记找到他,说要搞脱贫攻坚移民搬迁。这个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小说结尾用“大红袍”给楼命名,有什么深刻含意?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选自韩愈《师说》)(二)辱【注】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且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注】这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教。辱,谦辞,感到自愧的意思。(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B.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C.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D.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一句话后面的停为“读”,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B.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乐师,指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C.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D.仆,谦辞,指谦虚的言辞,一般对己;敬辞,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别人。文中的“仆”,是柳宗元的自称,属于谦辞。(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写了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B.《师说》选段运用“嗟乎”“呜呼”感叹词,并以“其可怪也欤”作结,直接而鲜明地强化作者批判之意,发人深思。C.柳宗元述说自身条件差,并以孟子的“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为理由,谈及“今之世,不闻有师”,因此“不敢为人师”。D.柳宗元认为,韩愈作《师说》抗颜为师,不顾世俗风气,收招后学青年,勇气可嘉,但也因此招来众人嘲笑与辱骂。(4)将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②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5)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两则选段的说理方法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晚归山居刘沧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秋深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靡。(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深秋时节,诗人独行于郊外,天空冷寂、树叶稀疏,渲染了凄清寂寥的气氛。B.颔联写诗人回忆故乡往事,直到日暮时分才“独寻”荒径归来,心情孤寂惆怅。C.尾联写山月的清辉洒向独居的竹扉,流露出诗人对山居恬淡生活的喜爱之情。D.全诗从初行郊野写到月上西林,清光照竹扉,以空间为顺序写了诗人一路所见之景。(2)这首诗的颈联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在写景手法上颇为相似,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小题共1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2)骨气是人之脊梁,《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就道出了李白蔑视权贵的傲岸不屈。(3)问世间,谁是英雄?在苏轼笔下,英雄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指挥若定的周瑜;在辛弃疾笔下,英雄是“,”两度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的宋武帝刘裕。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宝库作出的又一贡献,是中华文化的又一张亮丽名片。“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词如今越来越_____了,和正式的史书相比,非遗所记录的历史亲切、朴素而丰富,充满了人情味儿和烟火气。就拿春节来说,已经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与春节有关的非遗项目就有200多个,诸如舞龙、舞狮、灯会、庙会、年画、剪纸、社火……_____。丰富多彩的非遗展示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与多样,所营造出的节日氛围,是其他事物难以替代的。许多非遗项目问世于农耕时代,随着中国加速进入现代化社会,使这些曾经伴随着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事物渐渐消失。比如,过去中国人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扇子,在文人墨客的手中,扇子甚至发展成一种文化。现在有了空调,扇子的必要性就下降了。许多制作扇子的手工技艺不免_____。但是,非遗的价值不仅仅在物质本身,更在于非遗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因此是不能轻易丢弃的。于是很多非遗项目进行创新。将体现中国传统审美的元素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既实用又美好,应该成为非遗传承发展的一个方向。(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句子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B.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C.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可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人体内90%以上的钙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还有少部分在血液以及软组织中。骨骼中的钙使骨骼结实而强壮,但骨骼里的钙含量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它与血液和软组织中的钙不断交换,达成一个稳定的平衡。骨骼中的钙质如果丢失过多,就可能引起骨质疏松。②?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比较常见和严重的表现,也是治疗骨质疏松所针对的最重要目标。脆性骨折就是在很轻微的动作后,比如打喷嚏或是很轻微的外伤之后就出现了骨折,比较常见的是脊椎的压缩骨折、前臂手腕以及髋部的骨折。骨质疏松还会出现其他症状,像不明原因的全身疼痛,包括腰背部、四肢、颈肩等,尤其在夜间较明显,且可能会伴随抽搐和夜汗多等情况。此外,如果体检时骨密度检测结果异常,③。(1)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加点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姑娘们心跳着涌上前去,像看电影一样,挨着窗口观望。B.天阴沉沉的,使人觉得很憋闷,像要下雨了。C.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像也要晒化了。D.在故宫,曾经专属乾隆的书房有很多,像遂初堂、得闲室等。(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从基层上去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而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就是村落。但近年来,人口流失和生活方式转变正在使乡土文化趋于解体。一些具有百年历史的古村庄人去屋空,流传千百年的民俗、手工艺濒临失传,县志、村志等乡土文献整理无人问津,乡村文化设施老旧短缺……凡此种种,让人说到乡愁时,甜蜜中充满着苦涩。著名作家冯骥才感叹:“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在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假设你是某大学志愿者协会的负责人,根据材料反映的现实状况,以协会的名义写一份倡议书,号召志愿者们开展与此相关的主题活动。注意倡议书的格式,字数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江西省九江市都昌二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土,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人们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材料二: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概括来看,这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2006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到了20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结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摘编自贺雪峰《回乡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材料三: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需要在农业、农村、农民上多下功夫,依靠“新”助推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要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让农村也美起来,去完善乡村的“包装”,去美化乡村,打造“新农村”。要推动乡村的发展,就需要牢牢抓住“农业”这个关键,发展新农业,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而要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就需要让农业的发展与市场接轨,更好地实现农业的转型。振兴乡村还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育,通过政府主导、立足产业、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打造一支新型的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摘编自陈红《乡村振兴要靠“新”》)(1)对材料一“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和隔膜,才有三家村式的村落存在。B.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C.受地方性的限制,终老是乡便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对乡民而言都十分熟悉。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现代化建设绕不过农村,每一个个体与乡村之间息息关联,乡村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B.随着现代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C.从中国乡村社会发生的三个巨变来看,现代化不是工业化,而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D.振兴乡村要牢牢抓住农业这个关键点,农业转型也需要让农业的发展与市场接轨,才能让农业有吸引力。(3)下列选项中不具有“乡土社会”特征的一项是B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晋•陶渊明《桃花源记》)B.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宋•欧阳修《醉翁亭记》)C.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D.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德经•第八十章》)(4)请梳理材料三的行文思路。(5)材料一结尾说: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这种观点在当代乡村社会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据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乡土社会”的特征,再分析选项内容,最后比对判断。(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梳理行文思路的能力。行文思路题先进行分层,总结每层的主要内容,再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梳理。(5)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还要阐明自己的观点。要根据原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解答】(1)A.“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错误,原文是“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B.“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错误,这是“机械的团结”的特点。C.正确。D.“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错误,原文是“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并没有比较两者。故选:C。(2)C.“现代化不是工业化,而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错误,原文是“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故选:C。(3)“乡土社会”特征包括: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和隔膜,但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人口流动率小,生活富于地方性,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A.符合“他们一代接一代地传下去,不太有变动。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的乡土社会的特征。B.为欧阳修游醉翁亭时所绘美景,与乡土社会特征无关。C.符合乡土社会“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序关系上来说,乡土社会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特征。D.符合“村落与村落之间又彼此孤立”的特征。故选:B。(4)材料三的行文结构为总分结构。首先提出观点即“依靠‘新’助推乡村振兴”,具体的做法在第二、三、四段进行阐述,第二段是从“打造新农村”的角度进行分析的,第三段是从“发展新农业,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的角度进行分析的,第四段是从“加强对农民的培育”“打造一支新型的职业农民队伍”即“培育新农民”的角度进行分析的。(5)材料二中说到“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现代社会国家基层政权建设强力推进,乡土中国的宗族等地缘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逐渐解体;还说到“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到了20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现代社会传宗接代的思想逐渐淡化,乡土中国强烈的生儿育女观念不再具有重要价值;还提及“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现代社会村庄边界大开,城乡流动加快,乡土中国世代定居的常态被打破。答案:(1)C(2)C(3)B(4)①材料三是总分结构。②第一段总说,提出乡村振兴需要依靠“新”来助推这一观点。③二、三、四段分别从打造新农村、发展新农业、培育新农民三个角度进行分析。(5)①现代社会国家基层政权建设强力推进,乡土中国的宗族等地缘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逐渐解体。②现代社会传宗接代的思想逐渐淡化,乡土中国强烈的生儿育女观念不再具有重要价值。③现代社会村庄边界大开,城乡流动加快,乡土中国世代定居的常态被打破。(二)现代文阅读Ⅱ2.(18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各题。大红袍刘泷小镇小,但有个人的名气不小。他叫孔远,总是笑眯眯的。下颔一丛恩格斯一样很绅士的胡子。面膛微红,恍若蒙古汉子酒后的酡颜。孔远开一石屋,名曰无我斋。奇人立世,总要有过人之处。孔远亦然,他有两绝。一是雕艺,几乎无人匹敌。无我斋里,摆有他不肯脱手的石雕作品。一件是“甜蜜”。料子为普通巴林石,但他雕工高妙,化腐朽为神奇,居然出现动感的效果。玉样的蜂巢有蜂蜜溢出,有蜂蛹蠕动,有工蜂忙碌,六棱型的窝眼以及封口蜂唾构筑的凸凹,纵纵横横,形似、神似。竟然有真的蜜蜂嘤嘤飞来,徘徊、盘桓,又怏怏离去;一件是他用彩石构思的蜗牛巧雕,冠名“安居乐业”。无论是伏卧的枯黄菜叶,还是背着硬壳爬行的淡蓝蜗牛,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竟有一只真的淡白蜗牛不知从何处莫名其妙地爬来,和他制造的石头蜗牛做了十几天的伴,不肯离去。相石,是孔远又一独家秘笈。一次,他携朋友到一家新开业的石头城溜达。面对林林总总、千姿百态的巴林美石、奇石、彩石、图案石,巡视一遭后,他便指着一块面包大小的鸡血石悄悄说,这块石头的价钱绝对标错了,少一个“0”,应是6万元。朋友不信,觉得那块鸡血石尽管有红艳血丝,但底子发乌,其貌不扬,标价6000元已经不菲,再说,店主又不是傻子。孔远像变魔术一样从衣袋里拿出一沓百元钞票,摇了摇,对那守摊的女子说,丫头,请把这块石头给我包上。女子便拿着钱去找老板。不一会,一位衣冠楚楚的男士匆匆走来,一脸歉意地说:对不起,先生,这块石头的价钱标错了,不是6000元,而是6万元。实在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孔远得意地笑了。说,我说嘛,什么石头能逃过我的眼睛!事后,朋友开玩笑说:那个老板是不是你的托儿啊?孔远说,什么呀,我开石头店,是为赚钱,不练就一副火眼金睛,成吗?!最让人叫绝的,是一次他在巴林鸡血石拍卖会上的表现。各色美石、奇石的爱好者、收藏者、店家纷纷赶来,集聚一堂。他们像鸭子一样,伸长了脖子,手持号牌,盯视着前台手持槌子的人,以及他面前摆放的一块并不出色的石头。其石粗如男人拳头、长有尺许,表皮暗黄,浮现斑斓色泽,如同破晓之朦胧云层,算是一断藕样的璞玉。然而,真是邪门了,众人都眼盯着这块石头,一副感觉良好、志在必得的架势。随着百元、千元地往上加价,从起价10万元水涨船高到了20万元。终于,有人将价钱推到了25万元。立时,众人目瞪口呆,场内鸦雀无声。此时,孔远却令人猝不及防地举起了号牌,沉稳而自信地说,我加3万元,28万元!所有人都傻了。人们面面相觑,纷纷摇头,说孔远这小子是不是疯了?他却依然笑眯眯地端坐在那里。时间一秒一秒流走,人们都像被孔远掌控了一样,大脑一片空白。但是,主持拍卖的人是冷静的,他倒读了秒数之后,一锤定音说,成交!结果,孔远将买到的石头打磨、抛光之后,令所有爱石之人都瞪大了眼睛:石头几无瑕疵,它红艳欲滴,血色连成一片,宛若娇艳牡丹!其美艳、灵动、飘逸、妖娆,堪称千载难逢、举世无双。这样,巴林鸡血石家族一个新石种﹣﹣大红袍诞生了。和一种高贵的茶叶同名。孔远锯其三分之一,就卖了90万元,其余的一部分有人出200万元,他坚决地摇了摇头,说什么也不卖了。这之后,孔远心无飞扬之波,面无得意之色,依然该干嘛干嘛,盘桓于无我斋,雕石、把玩。前年,家乡铜台沟村书记找到他,说要搞脱贫攻坚移民搬迁。孔远说好事啊!铜台沟是地震带,1976年唐山地震,这里就裂了一条长长的大口子。咱们选个新址,建新村,建高楼!书记叹口气,说,上面拨款有数,别说建高楼,建新村都不够!孔远说,建设家乡,义不容辞。这事,我来想辙!他把那段大红袍卖了,300万元。全部捐给了村里。楼的形状是按那段藕样的大红袍设计的,殷红的颜色,书行楷体三字:“大红袍”。(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孔远给开的石屋命名“无我斋”这个名字意味深长,既体现出主人公的思想境界,也暗示了下文孔远会为建新村而捐出大红袍。B.孔远无我斋中不肯脱手的两件雕艺﹣﹣“甜蜜”和“安居乐业”,不仅表现了孔远雕刻水平高超,其命名也寄寓了孔远美好的愿望。C.孔远在新开业的石头城发现一块鸡血石的价格标错了,他趁机购买这块鸡血石,说明他具有商人贪财贪利的特点,丰富了人物形象。D.孔远在巴林鸡血石拍卖会上沉稳自信地加价,既显现了这块巴林鸡血石的价值非凡,也显示了他作为小镇奇人“相石”一绝的特点。(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A.“面膛微红,恍若蒙古汉子酒后的配颜”运用了肖像描写和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孔远作为雕艺和相石艺人的特征。B.孔远的两件雕艺作品“甜蜜”和“安居乐业”,都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真的蜜蜂和蜗牛的到来表现孔远雕艺的高超绝妙。C.“他们像鸭子一样,伸长了脖子,手持号牌,盯视着前台手持槌子的人”,运用动作描写表达出人们对鸡血石的志在必得。D.文章两次写到孔远笑眯眯的,开头描写重在呈现孔远的外貌特征,在拍卖会上的描写侧重于表现孔远沉稳自信的心理状态。(3)家乡铜台沟村书记找到他,说要搞脱贫攻坚移民搬迁。这个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小说结尾用“大红袍”给楼命名,有什么深刻含意?【分析】(1)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2)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重要情节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回归文本,然后联系上下文看这一情节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析这一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小说主旨方面的作用。(4)本题考查学生对结尾段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把握段落的内容,然后从结构、人物、主旨上进行整体把握小说的结尾。【解答】(1)C.“说明他具有商人贪财贪利的特点”是错误的。小说写到孔远在新开业的石头城发现一块鸡血石的价格标错了,但是朋友并不相信,从侧面写出了孔远相石的能力。(2)A.“比喻手法”是错误的。这句话并没有运用比喻的手法。(3)本题中,孔远最后卖掉鸡血奇石“大红袍”,是因为家乡铜台沟村书记找到他,说要搞脱贫攻坚移民搬迁,孔远为了家乡建设毅然卖掉鸡血奇石“大红袍”捐给村民建新房,从而可以看出他为家乡建设作出贡献的性格特点;家乡铜台沟村书记找到他,说要搞脱贫攻坚移民搬迁这一情节引出了后文孔远为了家乡建设毅然卖掉鸡血奇石“大红袍”捐给村民建新房的情节,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前文说到孔远只卖掉了大红袍的三分之一,其余的一部分有人出200万元,他坚决地摇了摇头,说什么也不卖了,但家乡铜台沟村书记找到他,说要搞脱贫攻坚移民搬迁时,孔远把剩余的大红袍卖了捐给了村里,从而可以看出孔远的高贵品质,丰富了主人公的形象。同时这一情节也和时代联系起来,使小说具有时代气息,富了小说的内涵。(4)结尾写到“形状是按那段藕样的大红袍设计的,殷红的颜色,书行楷体三字:大红袍”,因为这些楼是用孔远卖掉大红袍的钱建成的,所写露的形状和颜色都是按照大红袍设计的,并且命名“大红袍”,首先是对巴林鸡血石家族一个新石种﹣﹣大红袍的纪念,同时也写出大红袍的主人孔远为家乡建设所做出的贡献,是对孔远的一种赞美和感激。赞扬孔远有着茶中名品大红袍一样高贵的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升华了文章的主旨。答案:(1)C。(2)A。(3)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引出下文孔远为了家乡建设毅然卖掉鸡血奇石“大红袍”捐给村民建新房。②丰富了人物形象。孔远不仅雕艺和相石水平高,通过这一情节展现了他还具有急公好义、大公无私的高尚品格。③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使小说具有时代气息。(4)①楼的形状是按那段藕样的大红袍设计的,颜色殷红,用“大红袍”命名楼的名字,是对巴林鸡血石家族一个新石种﹣﹣大红袍的纪念;②赞扬孔远有着茶中名品大红袍一样高贵的品格;③是对大红袍的主人孔远的感激,感激他对建设家乡做出的巨大贡献。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选自韩愈《师说》)(二)辱【注】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且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注】这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教。辱,谦辞,感到自愧的意思。(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A.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B.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C.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D.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一句话后面的停为“读”,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B.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乐师,指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C.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D.仆,谦辞,指谦虚的言辞,一般对己;敬辞,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别人。文中的“仆”,是柳宗元的自称,属于谦辞。(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写了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B.《师说》选段运用“嗟乎”“呜呼”感叹词,并以“其可怪也欤”作结,直接而鲜明地强化作者批判之意,发人深思。C.柳宗元述说自身条件差,并以孟子的“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为理由,谈及“今之世,不闻有师”,因此“不敢为人师”。D.柳宗元认为,韩愈作《师说》抗颜为师,不顾世俗风气,收招后学青年,勇气可嘉,但也因此招来众人嘲笑与辱骂。(4)将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②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5)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两则选段的说理方法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说理方法的比较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两篇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解答】(1)句意: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仆自卜固无取”,“固无取”是“卜”的内容,为其宾语,不可断开,排除AB;“仆”为本句主语,不可断开,排除C。故选:D。(2)A.“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一句话后面的停为‘读’”错误,应是“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故选:A。(3)C.“因此‘不敢为人师’”强加因果,原文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今之世,不闻有师”是对社会风气的叙述,不是“不敢为人师”的理由。故选:C。(4)①“或”,有的;“不”,通“否”;“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译为: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②“怪”,感到惊怪;“目”,使眼色;“增与为言辞”,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译为: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5)《师说》运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教之”,自己却不愿甚至耻于从师作对比,则指出“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比较,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选段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说理。引用孟子“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追根溯源,揭示“不事师”的缘由。魏晋以降,世风日下,人们耻于言师。而韩愈却不顾流俗,收召后学,作《师说》,抗颜为师,结果招致众人笑骂,被目为狂人,不得不匆匆东行。由此见出为人师者的下场,也见出世风的浇薄。以韩愈为例,来驳斥时人对他的诋毁,并对韩愈“抗颜为师”进行声援,隐含着对韩愈的同情理解以及对浮薄世风的愤懑。答案:(1)D(2)A(3)C(4)①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②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5)①《师说》选段运用对比论证说理。通过三组对比,分析阐明“耻学于师”的原因,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习气。②《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选段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说理。引用孟子“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追根溯源,揭示“不事师”的缘由。以韩愈为例,来驳斥时人对他的诋毁,并对韩愈“抗颜为师”进行声援。参考译文:(一)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选自韩愈《师说》)(二)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效法。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二)古代诗歌阅读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晚归山居刘沧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秋深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靡。(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首联写深秋时节,诗人独行于郊外,天空冷寂、树叶稀疏,渲染了凄清寂寥的气氛。B.颔联写诗人回忆故乡往事,直到日暮时分才“独寻”荒径归来,心情孤寂惆怅。C.尾联写山月的清辉洒向独居的竹扉,流露出诗人对山居恬淡生活的喜爱之情。D.全诗从初行郊野写到月上西林,清光照竹扉,以空间为顺序写了诗人一路所见之景。(2)这首诗的颈联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在写景手法上颇为相似,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诗句写景手法的比较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全诗读懂题干涉及的诗句,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解答】(1)D.“以空间为顺序”错误。从日暮到天色越来越黯淡,雾霭茫茫,再写到月上西林,这是以时间为顺序,写了诗人一路所见之景。故选:D。(2)两首诗都采用了视觉、听觉的角度(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也可)写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说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这是视觉所见;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这是听觉描写。“暧暧远人村”是静态画面,而飘荡的袅袅炊烟以及狗吠、鸡鸣都是动态画面。“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是说黯淡的山影随云、水而动,这是视觉描写;晚钟的声音悠远而渺茫,从茫茫雾霭中传来,这是听觉描写。“山影”“远烟”本是静态画面,而“随云水动”“钟声”又让画面有了动感。答案:(1)D(2)在写景手法上,二者相同,都从视觉、听觉的角度(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也可)描写了景物。刘诗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山影”,从听觉角度描写“钟声”。陶诗从视觉角度描写村落、炊烟,从听觉角度描写“狗吠”“鸡鸣”。译文:寥廓的秋日天空,树叶稀少,刚到郊外行走,思念依依。秋季已深,更频繁地记起故乡的事,天色已晚,独自寻找荒废的小径回家。山川影子暗暗随着云水变化而动,钟声悠悠地与远处炊烟一道逝去。只有西林的月色娟娟可爱,不吝惜清辉照着竹门。赏析:诗歌首联写秋季寥落之景,霜空已有天寒之感,“木叶稀”更进一步渲染秋季的萧条;诗人在郊野行走,“思”绪纷繁,为下文写情烘托了凄凉氛围;颔联体现了孤独惆怅之情。天空冷寂、树叶稀疏,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诗人“独寻”荒径归来,心情孤寂惆怅。同时又有思念故乡之情。深秋时节,诗人独行郊外,“频忆”故乡往事,一个“频”字流露出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尾联表现了诗人喜爱山居之情。诗人虽独处郊野,却见美好的山月,不吝惜清辉,洒向独居的竹扉。“娟娟”“不惜”表现出了诗人对山居恬淡美好生活的喜爱之情。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山影”,从听觉角度表现“钟声”。意境上,颈联诗人孤寂地行走在荒径,描写了山影投映溪水,随波暗涌,古寺钟声悠长,又随远烟逝去,意境幽暗空寂。尾联转而写“月”的可爱,它不惜清光,映照着诗人山居的竹门,带给人些许慰藉,然而在此思念家乡之时,月色固然美丽,岂非又是一引起思乡之情的事物?因而“清光照竹扉”的意蕴就显得复杂而悠远,令人回味。(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小题共1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骨气是人之脊梁,《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道出了李白蔑视权贵的傲岸不屈。(3)问世间,谁是英雄?在苏轼笔下,英雄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指挥若定的周瑜;在辛弃疾笔下,英雄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两度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的宋武帝刘裕。【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重点字:跬)(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重点字:摧、事)(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重点字:戈)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宝库作出的又一贡献,是中华文化的又一张亮丽名片。“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词如今越来越_____了,和正式的史书相比,非遗所记录的历史亲切、朴素而丰富,充满了人情味儿和烟火气。就拿春节来说,已经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与春节有关的非遗项目就有200多个,诸如舞龙、舞狮、灯会、庙会、年画、剪纸、社火……_____。丰富多彩的非遗展示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与多样,所营造出的节日氛围,是其他事物难以替代的。许多非遗项目问世于农耕时代,随着中国加速进入现代化社会,使这些曾经伴随着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事物渐渐消失。比如,过去中国人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扇子,在文人墨客的手中,扇子甚至发展成一种文化。现在有了空调,扇子的必要性就下降了。许多制作扇子的手工技艺不免_____。但是,非遗的价值不仅仅在物质本身,更在于非遗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因此是不能轻易丢弃的。于是很多非遗项目进行创新。将体现中国传统审美的元素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既实用又美好,应该成为非遗传承发展的一个方向。(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句子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B.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C.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可改变原意。【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2)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使用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判断修辞手法的运用。(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解答】(1)第一处,根据语境应该是说随着时代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经常被提及,人们已经熟知了,可以用“耳熟能详”,意思是听得多了,能够很清楚、很详细地复述出来。第二处,根据语境应该是说非遗项目有200多个,无法全部列举,可以用“不胜枚举”,意思是无法一一全部列举出来,形容数量很多。第三处,根据语境应该是说有了空调后用扇子的人越来越少,做扇子的人也越来越少,制作扇子的手工技艺会无人继承,可以用“后继无人”,意思是没有继承的人,形容事业缺少接班人。(2)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用了比喻修辞,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比作“名片”。A.比喻和设问,将“愁绪”比作“江水”;前问后答是设问。B.对比,战士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的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丑恶现象,也表达了对下层士兵的深切同情。C.比拟,说蜡烛垂泪,赋予蜡烛以人的特点,为拟人。D.借代,“绿”代指叶,“红”代指花;前问后答是设问。故选:A。(3)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问世”改为“产生”;二是成分残缺:去掉“使”。修改为:许多非遗项目产生于农耕时代,随着中国加速进入现代化社会,这些曾经伴随着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事物渐渐消失。答案:(1)耳熟能详不胜枚举后继无人(2)A(3)许多非遗项目产生于农耕时代,随着中国加速进入现代化社会,这些曾经伴随着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事物渐渐消失。(二)语言文字运用Ⅱ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人体内90%以上的钙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还有少部分在血液以及软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上虞市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土建计量》深度预测试卷含解析
-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土建计量》预测试题含解析
-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高炉镇普九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
- 《货物入库管讲》课件
- 理科教师物理教学模板
- 《光传感光调制》课件
- 党员双育计划实施方案
- 传染病诊疗规范标准
- 和平区园林假山施工方案
- 《海尔空调上门维修》课件
- 2024 ESC慢性冠脉综合征指南解读(全)
- 食堂智能点餐系统方案
- 学校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方案3篇
- 华南理工大学《民法总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化工和危险化学品企业评估分级指南(大中型企业版)
- 2024-2025学年部编版初二上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与参考答案
- 学生干部培训2024年学生干部培训方案
- 大学实训室虚拟仿真平台网络VR实训室方案(建筑学科)
- (完整版)英语四级词汇表
-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