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大距是指从地球上看,地内行星和太阳之间的角距离达到最大,当行星在太阳东边时为东大距,在太阳西边时为西大距。2023年9月22日,地球迎来本年度最后一次水星西大距,黎明时刻朝向东方低空,肉眼可见到明亮的水星。图示意本次水星西大距时太阳系部分天体相对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下列能上演大距天象的行星是()A.金星 B.火星C.木星 D.土星2.水星西大距时,其在轨道上所处的位置是()A.① B.②C.③ D.④3.本次水星西大距发生前后一周内,可以示意地球绕日公转角速度变化的是()A. B. C. D.【答案】1.A2.B3.A【解析】【1题详解】由材料可知,上演大距天象的行星是地内行星,如金星和水星,A正确;火星、木星和土星都是地外行星,不能上演大距天象,BCD错误。故选A。【2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水星大距是指在地球上看,水星和太阳之间的角距离达到最大,当水星在太阳西边时为西大距。根据图中地球自转方向可知,水星处在轨道②位置时,水星在太阳的西边,且此时在地球上看,水星和太阳之间的角距离达到最大。故选B。【3题详解】地球1月初到达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到达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9月22日前后,地球逐渐靠近近日点,因此公转速度逐渐变快,A正确。故选A。【点睛】水星在太阳东边称东大距、在太阳西边称西大距。“水星东大距”时,可以在黄昏时分西方地平线上找到水星;“水星西大距”时,水星则在黎明时东方低空出现。但真正要在“大距”时看到水星,还需要日落或日出时水星尽可能位于太阳的正上方。孙教授乘飞机从上海前往美国休斯敦(95°W)考察交流,图为本次行程的航班描述,图上所示时间均为当地时间。甲地和休斯敦都采用夏令时(将钟表拨快1小时)。完成下面小题。4.据图推算甲地所在时区为()A.西五区 B.西六区 C.西七区 D.西八区5.孙教授到达休斯敦时,应将手表调整为()A.7日19点 B.7日18点C.8日19点 D.8日18点6.孙教授到达休斯敦时,与北京在同一天的范围约占全球()A.1/4 B.1/2 C.5/12 D.7/12【答案】4.D5.A6.B【解析】【4题详解】上海使用北京时间,于7日13:00起飞,13小时后到达甲地,到达甲地时北京时间为8日2:00。此时甲地为7日11:00,由于甲地使用夏令时(将钟表拨快1小时),因此飞机到达时甲地实际时间是7日10:00,因此甲地区时比北京时间晚16小时,应位于西八区,D正确,ABC错误。故选D。【5题详解】甲地和休斯敦都采用夏令时,中转飞机在甲地起飞时间为7日14:00,三小时后到达休斯敦,因此到达时甲地区时为7日17:00。根据上题可知,甲地位于西八区,而休斯敦(95°W)位于西六区,比甲地早2小时,因此到达时休斯敦时间为7日19:00,A正确,BCD错误。故选A。【6题详解】根据上题可知,孙教授到达时休斯敦时间为西六区7日19:00,该地使用夏令时(将钟表拨快1小时),实际区时为7日18:00。据此可计算得知西一区为7日23:00,中时区为8日0:00。中时区往东至东12区与北京处于同一天,共跨12.5个时区,范围约占全球1/2,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已知经度计算当地时区:将已知经度数除以15,若余数小于7.5,则除得的商就是该经度所在的时区数:若余数大于7.5,则该地所在的时区数为商+1。东经为东时区,西经为西时区。海口(20°N,110°E)某校地理兴趣小组进行了旗杆日影日变化的观测活动,绘制了3次旗杆末端影子的轨迹(图),每次测量时间间隔一个半月。完成下面小题。7.第1次测量至第2次测量期间,海口()A.出现太阳直射B.日出时间提前C.日落西南方向D.昼夜差值变小8.第2次测量当日,下列可能与海口同时观测日落的城市是()A.兰州B.台北C.武汉D.拉萨9.第3次测量旗杆影子末端轨迹最可能是()A.A B.B C.C D.D【答案】7.B8.C9.B【解析】【7题详解】第1次测量、第2次测量正午旗杆末端影子都在海口北方,说明第1次测量、第2次测量正午太阳位于海口正南方;据第一次测量的旗杆末端影子判断,此时日出东方、日落西方,太阳直射赤道,是二分日;每次测量时间间隔一个半月,据第二次测量的旗杆末端影子判断,此时日出东北方、日落西北方,太阳直射北半球。综合上述分析可知,第一次测量时是二分日中的春分日3月21日,第二次测量是一个半月后,日期大约是5月5日;太阳直射点每个月移动大约8°,第二次测量时直射点大约位于12°N,第1次测量至第2次测量期间,没有出现太阳直射,A错误。第1次测量至第2次测量期间,太阳直射点北移,海口昼长变长,日出时间提前,B正确。第1次测量至第2次测量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海口日落西北方,C错误。第一次测量是春分日3月21日,全球昼夜平分,昼夜差值为0,第二次测量时,太阳直射北半球,海口昼长夜短,昼夜差值变大,D错误。故选B。【8题详解】由上题分析可知,第2次测量当日应该是5月5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昏线大致是东北--西南走向,可能与海口同时观测日落的城市应该位于海口(20°N,110°E)的东北方或西南方,武汉位置符合题意,C正确。兰州、拉萨位于海口西北,台北位于海口的东北但是接近东方,ABD错误。故选C。【9题详解】每次测量时间间隔一个半月,第2次测量当日应该是5月5日,第3次测量当日应该是6月20日,太阳直射点接近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位于海口以北,旗杆正午影子应该朝南,第3次测量日出东北方、日落西北方,影子分别朝向西南、东南,B图符合同意。故选B。【点睛】日出、日落的方位日出、日落的方位,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关,有如下规律(极昼、极夜除外):①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东北日出、西北日落;②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正东日出、正西日落;③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东南日出、西南日落。特立尼达岛位于西印度群岛西南部,岛上大部分地方为平原,北部、中部和南部有三条大致东西走向的低矮山脉。图为特立尼达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0.一架飞机以最短航线从北京飞行至皮亚尔科机场,航程约()A.5500千米 B.9950千米 C.14500千米 D.18500千米11.甲、乙、丙、丁四地中,最有可能看到海蚀崖和海蚀柱地貌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10.C11.A【解析】【10题详解】读图可知,皮亚尔科机场的经度约为61°W,北京的经度约为116°E,两地大致位于同一条经线圈上,因此从北京飞往皮亚尔科机场的最短航线应为沿经线圈先向北飞,越过北极点后再向南飞;北京的纬度约为40°N,皮亚尔克机场的纬度约为10°N,飞机飞行飞越的纬度约为130°,飞行的距离约为111×130=14430千米,最接近14500千米。故选C。【11题详解】读图分析,图中甲地位于岛上山脉向海洋延伸地带,形成基岩海岸,且位于东北信风迎风岸,风浪等海水侵蚀作用强烈,易发育海蚀崖和海蚀柱等海蚀地貌,A正确;乙、丙、丁处均地形较为平坦,且乙、丁位于岛屿西侧,受东北信风影响较小,难以形成海蚀崖和海蚀柱地貌,BCD错误。故选A。【点睛】海岸地貌是由波浪、潮汐、近岸流等海洋水动力作用所形成的独特地貌,海岸侵蚀地貌由海蚀作用(包括波浪冲击、岩石碎块的磨蚀及海水的溶蚀等)形成。相应的海蚀地貌主要有: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洞)、海蚀拱桥、海蚀柱等。太姥山位于闽浙交界处,是在花岗岩丘陵地形上发育的峰林地貌。左图是太姥山景观照片,右图是地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2.组成太姥山岩石属于右图中()A.甲 B.乙 C.丙 D.丁13.太姥山峰林地貌形成过程是()A.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浆活动 B.地壳抬升、岩浆活动、外力侵蚀C.岩浆活动、外力侵蚀、地壳抬升 D.岩浆活动、地壳抬升、外力侵蚀14.太姥山怪石广泛分布,其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A.搬运沉积 B.侵蚀堆积 C.固结成岩 D.风化剥蚀【答案】12.B13.D14.D【解析】【12题详解】由材料可知,组成太姥山的岩石为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判断可知,甲属于喷出型岩浆岩,乙属于侵入型岩浆岩,丙属于变质岩,丁属于沉积岩。故选B。【13题详解】太姥山峰林是在花岗岩丘陵地形上发育的峰林地貌,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到地壳上部形成的侵入岩;之后经历地壳抬升运动,花岗岩出露地表,形成海拔高的山地;之后在外力的风化,侵蚀等作用下,形成现在的太姥山峰林。故选D。【14题详解】由材料可知,形成太姥山怪石的岩石类型为花岗岩,花岗岩长期受外力风化剥蚀,形成形态各异的怪石,D正确;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不是塑造太姥山怪石的主要外力作用,ABC错误。故选D。【点睛】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要掌握以下几点技巧:(1)岩浆是“岩石之本”,岩石圈物质循环起于岩浆,因此正确判断出岩浆是解读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的关键。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凝而成,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只有一个箭头。即只有一个箭头的就是岩浆岩,其作用即为冷却凝固作用。(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成岩浆。(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因河流下切侵蚀,使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依格孜也尔河发源于昆仑山,向东北汇入塔里木盆地,沿途发育多级河流阶地(下图)。完成下面小题。15.各级阶地上的河流沉积物形成时间最早的是()A.阶地1 B.阶地2 C.阶地3 D.阶地416.依格孜也尔河任一级阶地面的形成过程中,地壳()A.持续抬升 B.相对稳定 C.间歇抬升 D.间歇下沉17.目前聚落主要集中的阶地及原因是()A.阶地1、阶面平坦开阔 B.阶地2、光照更加充足C.阶地3、便于田间管理 D.阶地4、避开洪水影响【答案】15.D16.B17.A【解析】【15题详解】河流阶地形成过程中,离现代河床越近,形成越晚;离现代河床越远,形成越早。因此图中四级阶地形成时间从早到晚排序为阶地4、阶地3、阶地2、阶地1,D正确,ABC错误,故选D。【16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形抬升河流下切侵蚀,稳定后河流泥沙堆积形成阶地的平坦面,然后重复前一过程形成多个阶地,所以此地河流阶地的形成与地壳的间歇性抬升有关,但任一级阶地沉积物(阶地面)堆积过程中,地壳运动以及河流下切相对较弱,任何一级阶地的沉积物水平分布且沉积稳定,没有变化,因此期间地壳相对稳定,B正确,ACD错误。故选B。【17题详解】读图可知,四级阶地中,阶地1阶面最为平坦开阔,且地势更低,热量条件更好,靠近河流,用水方便,因此是目前聚落主要集中地,A正确;光照条件主要与阳坡阴坡有关,与处于第几级阶地关系不大,B错误;阶地三比较窄小,且地势较高,不便于田间管理,C错误;阶地四海拔高,且窄小,且根据图中两个高程点的海拔可知,该地落差较大,利于排水,不易发生洪水,D错误。故选A。【点睛】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水流的侧蚀加宽了河道使得流速变慢,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就在河床发生沉积,在水底堆积满一层沉积物。后来由于气候变化、地壳抬升或者侵蚀基准面下降等因素使得水流的下切侵蚀力剧增,这层堆积物被水流切开形成阶地坡。水流继续往下侵蚀,两侧的堆积物就完全露出水面,高过洪水位,形成阶地面。然后河流继续重复侧蚀、堆积、下切侵蚀等过程,形成下一个阶地。地壳抬升使得该地区河流海拔突然升高,在侵蚀基准面没变的情况下,水流的下切侵蚀力就会剧增,导致阶地面露出、阶地坡形成。之后地壳间歇性地抬升,河流继续侵蚀堆积过程,就出现多级阶地。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曾是国家级贫困县最集中的分布区域。近年来,库区农业生产结构不断调整,由传统的粮作方式向果林生态生产方式转型,库区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逐步提高。图示意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系统的转型。完成下面小题。18.土地撂荒主要出现在()A.高海拔坡耕地 B.低海拔耕作区C.聚落周边地区 D.经济林下部区19.农业生态系统的转型过程中,三峡库区()A.山坡水土流失不断加剧 B.农户经济活动方式更单一C.坡耕地的规模不断扩大 D.聚落更可能向低海拔聚集20.三峡库区土地利用转型主要是为了()A.种植结构转型 B.土地功能转变C.生态环境改善 D.纯农生计转变【答案】18A19.D20.C【解析】【18题详解】从地区分布上看,缺乏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山区坡耕地撂荒现象较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的低地严重,聚落周边地区一般开发较多,撂荒较少,经济林下部区与高海拔坡耕地相比开发条件更优,故高海拔坡耕地撂荒现象更多,A正确,排除BCD。故选A。【19题详解】材料提及库区农业生产结构不断调整,库区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逐步提高,水土流失应减弱,同时农户经济活动明显增多,AB错误;由传统的粮作方式向果林生态生产方式转型,坡耕地规模下降,C错误;种植结构转型,生态环境好转,人居环境改善,山上发展林果业,聚落可能会向低海拔地区聚集,D正确。故选D。【20题详解】由于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且曾是国家级贫困县最集中的分布区域,而库区农业生产结构不断调整,就是为缓解生态环境,促进人居环境改善,改善该地区区域环境,并非单纯只为种植结构改善、生计改善,C正确,排除其它选项。故选C。【点睛】以农户与坡耕地等系统要素为代表的三峡库区传统农业生态系统正在发生转型,其中坡耕地多由生产功能主导向生态与经济功能并重转变,农户生计方式趋于多样化,聚落系统生态活力逐渐增强,且农业生态系统转型的变化范围基本由高海拔山地区域向河谷平坝区迁移。一天内电力网络的供电量应与实际需求相匹配。图为位于西五区某地一周内不同时刻平均发电量来源划分统计图,该地区能源供应多样,天然气、煤炭、太阳能、核能等电能互补性较强,其中①②③④表示四种不同类型能源发电量。完成下面小题。21.图中①②③④表示太阳能发电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22.当太阳能发电量在7日达到最大值时,北京时间约()A.7日1-2时左右 B.7日7-8时左右C.8日3-4时左右 D.8日8-9时左右23.为平衡日内供电量与需求量,该地区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增加再生能源发电量 B.调整能源消费结构C.拓宽电能进口的渠道 D.调节燃气火力发电【答案】21A22.C23.D【解析】【21题详解】由图可知,②③能源一天24小时都有,不是太阳能发电,④能源稳定,应为核能,①发电量时间段较短应该代表太阳能发电,故选A。【22题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一天中太阳能发电量最大时间是当天温度最高的时间,约为14点;7日当太阳能发电量达到最大值时,对应的时间大约为14点,结合材料,西五区为14点,北京时间为东8区时间,比西五区早13个小时,即8日3点左右,故选C。【23题详解】由图可知,该区域主要以天然气、核电及火电为主要电力来源,核电较稳定,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风能不稳定,且一日之内电力需求也不同,所以该国为平衡日内供电量与需求量,采取的主要措施是用燃气火力发电来平衡日内供电量与需求量,图中也可以看出天然气发电量有明显的变化,D正确;再生能源发电量不稳定,故不宜采取此措施,A错误;当地能源消费结构以核能、天然气等为主,较为清洁,且能源供应多样,故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对平衡日内供电量与需求量作用不大,B错误;电能进口需一定的成本,且会增加对国外能源的依赖,C错误。故选D。【点睛】所求区时=己知区时时区差。时区差的计算方法:同是东时区(或西时区),则以大减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则二者相加。注意:“±”的用法①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则用“+”;②所求地在已知地的西边则用“-”。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4分)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墙面太阳总辐射指墙面接收到的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和反射辐射的总和,其多少与纬度、太阳高度角、天气状况、地形、墙面朝向等因素有关。材料二:南通(32°N)某地理兴趣小组统计了我国不同季节南北向垂直墙面的太阳总辐射的平均值,绘制了我国部分地区1月和7月南墙墙面太阳总辐射等值线(图,单位:W/m2)。研究还发现,南通市北墙面太阳总辐射7月远大于1月。(1)与7月相比,简述我国1月南墙墙面太阳总辐射空间分布差异。(2)分别计算南通市冬至和夏至正午太阳光线与南墙的夹角数值(夹角取锐角,黄赤交角取23.5°),并用所得结论解释南通市1月和7月南墙墙面太阳总辐射值差异的原因。(3)绘制南通市夏至日和冬至日太阳视运动大致轨迹(标出日出、正午、日落位置),并据图说明南通市北墙面太阳总辐射7月远大于1月的原因。【答案】24.1月南墙墙面太阳总辐射数值总体偏大;最高与最低差值大;最高值出现在青藏高原南部。25.55.5°;8.5°。1月份阳光光线与南墙墙面夹角较大,南墙单位面积获得太阳直接辐射多。(7月份阳光光线与南墙墙面夹角较小,南墙单位面积获得太阳直接辐射少。)26.7月份南通市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日出后和日落前,太阳光能够照射到北墙。(1月份南通市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北墙全天无太阳直接照射。)【解析】【分析】本题以墙面太阳辐射的分布设置问题,涉及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正午太阳高度计算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小问1详解】读图分析,与7月相比,1月份南墙墙面太阳总辐射数值总体偏大;等值线分布更密集,最高与最低差值更大;1月份最高值出现在青藏高原南部,7月份最高值出现在阿尔泰山以北。【小问2详解】正午太阳光线与南墙的夹角与正午太阳高度角互余。根据正午太阳高度=90°-|太阳直射点和当地地理纬度的纬度差|计算可得,冬至日夹角数值=32°+23.5°=55.5°,夏至日夹角数值=32°-23.5°=8.5°。由此可以得出,1月份太阳光线与南墙的夹角较大,南墙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而7月份太阳光线与南墙的夹角较小,南墙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少。【小问3详解】南通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东北方向日出,西北方向日落,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正午太阳高度为81.5°;冬至日东南方向日出,西南方向日落,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正午太阳高度为34.5°。作图如下。南通7月份东北方向日出,西北方向日落,日出后和日落前,北墙可以获得一定的太阳光照;而1月份东南方向日出,西南方向日落,正午太阳位于正南,北墙全天无法获得太阳光照,因此北墙太阳总辐射7月远大于1月。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五色山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海拔5430米,由玄武岩、变质砂岩、板岩及蚀变玄武岩组成。夏天部分冰雪融化,阳光照射下,呈现出灰白、灰黄、浅绿、紫红、灰黑五色半圆弧,像一道美丽的彩虹。6000~40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开始激烈碰撞,五色山地区伴随青藏高原整体抬升形成褶皱山脉。约78万年前,第四纪冰期冰川作用再次深刻地改造了五色山地区的地貌,最终造就了现今五色山的奇异美景。材料二图为五色山景观照片和地理位置示意图。(1)指出五色山构造地貌类型并描述五色山景观特征。(2)从内力作用角度分析五色山岩层特征形成的原因。(3)说明外力作用对五色山地表形态的塑造。【答案】(1)向斜山顶尖坡陡(顶部呈金字塔形,山脊如刀刃);色彩多样;岩层分层明显,弯曲成弧(2)邻近板块边界处,岩浆活动和地壳运动频繁;岩层易发生变质作用,形成不同颜色的岩层;岩层发生弯曲,形成向斜构造,使岩层呈圆弧状(3)向斜侧翼经差异风化剥蚀,槽部保留成山;冰期时,受冰川作用,形成角峰等冰川地貌;光照强,温差大,风化作用强,岩层崩塌,山体较陡【解析】【分析】本题以四川盆地边缘的无色山为背景材料,涉及到地质构造、外力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小问1详解】由景观图中岩层的弯曲形状可知无色山为向斜山,山顶特别尖,山坡较陡,顶部形状呈金字塔形,山脊如刀刃;夏天部分冰雪融化,阳光照射下,呈现出灰白、灰黄、浅绿、紫红、灰黑五色半圆弧,像一道美丽的彩虹,色彩多样;岩层分层明显,弯曲成弧状,地质构造明显。【小问2详解】6000~40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开始激烈碰撞,五色山地区伴随青藏高原整体抬升形成褶皱山脉,由此可知,邻近板块边界处,岩浆活动和地壳运动频繁;在挤压下、岩浆活动下就存在高温高压环境,岩层易发生变质作用,形成不同颜色的岩层;在水平方向上的挤压下,岩层发生自然弯曲,形成向斜构造,使岩层呈圆弧状。【小问3详解】向斜侧翼岩层破碎,易受风化剥蚀,而向斜槽部位岩石坚硬,不易北风化、侵蚀,槽部保留成山;冰期时,冰川广布,受冰川侵蚀作用,形成角峰等冰川地貌;大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