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真题专题复习 实验探究题(解析版)_第1页
中考化学真题专题复习 实验探究题(解析版)_第2页
中考化学真题专题复习 实验探究题(解析版)_第3页
中考化学真题专题复习 实验探究题(解析版)_第4页
中考化学真题专题复习 实验探究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专题22实验探究题考点01有关物质成分的探究(固体成分、气体成分、溶质成分、组成元素)考点02物质规律、性质的探究考点03反应后物质成分的探究考点04其他类型考点01有关物质成分的探究(固体成分、气体成分、溶质成分、组成元素)1.(2024·四川眉山·中考真题)已知草酸钙(CaC2O4)加热易分解。某实验小组对其分解产物进行探究。【查阅资料】草酸钙加热分解产生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提出问题】非金属氧化物的成分是什么?【提出猜想】猜想一:CO猜想二:CO2猜想三:CO和CO2猜想四:H2O【提出质疑】(1)猜想四不成立,原因是。【设计实验】(2)实验装置如图:实验现象结论B中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非金属氧化物中有D中观察到非金属氧化物中有CO【实验结论】(3)猜想成立,则草酸钙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交流反思】(4)从环保的角度考虑,该实验装置的不足之处是。【答案】(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不含氢元素,不可能生成水(2)二氧化碳/CO2黑色固体逐渐变为红色(3)三(4)缺少尾气处理装置【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含Ca、C、O,不含氢元素,不可能生成水,故猜想四不成立,故填: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不含氢元素,不可能生成水;(2)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B中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非金属氧化物中有二氧化碳;结论为非金属氧化物中有CO,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D中观察到黑色固体逐渐变为红色;(3)由以上分析可知,非金属氧化物的成分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则猜想三成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含Ca元素,则草酸钙加热分解生成的金属氧化物是氧化钙,还生成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一氧化碳有毒,未反应的一氧化碳散逸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故从环保的角度考虑,该实验装置的不足之处是:缺少尾气处理装置。2.(2024·四川广元·中考真题)实验室有两瓶试剂,分别为待测液A、待测液B,已知一瓶是稀盐酸或稀硫酸,另一瓶是NaOH溶液或Ca(OH)2溶液。同学们对待测液的成分进行了探究。(1)小芳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A滴于pH试纸上,测出待测液A的pH约为3,则待测液A是溶液(填“酸”或“碱”)。(2)为进一步确定溶液中溶质成分,小芳又做了四组实验。请你帮助她完善如表并分析:实验序号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实验四所加试剂锌粒BaCl2溶液紫色石蕊溶液Na2CO3溶液现象待测液A产生白色沉淀变红产生气泡待测液B无明显现象产生白色沉淀变蓝无明显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可推测出待测液A是(填化学式)溶液。以上四组实验中,只根据其中一组的实验现象即可证明待测液B为NaOH溶液的是(填实验序号)。【质疑讨论】(3)小强对实验二中待测液B产生白色沉淀的现象提出质疑,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待测液B已变质,写出待测液B变质的化学方程式。【提出问题】NaOH溶液变质后,溶质的成分是什么?【猜想假设】(4)猜想一:NaOH、Na2CO3;猜想二:。【设计实验】(5)小强设计了如下实验,请你帮助他完善下表,得出正确结论。实验方案及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步骤一:取少量变质后的NaOH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BaCl2溶液充分反应,过滤。产生白色沉淀猜想一成立步骤二:取少量步骤一中的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溶液变红【反思拓展】(6)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上表步骤二还可以用下列(填字母代号)方案代替,产生其他的现象后,也能得到相同的结论。a.滴加CuCl2溶液

b.滴加MgSO4溶液

c.通入CO2【答案】(1)酸(2)产生气泡H2SO4实验四(3)CO2+2NaOH=Na2CO3+H2O(4)Na2CO3/碳酸钠(5)2~3滴无色滴酚酞溶液(6)ab【解析】(1)pH<7,溶液呈酸性,小芳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A滴于pH试纸上,测出待测液A的pH约为3,则待测液A是酸溶液,故填:酸;(2)锌粒与碱不反应,与酸溶液反应生成氢气,则可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气泡,故填:产生气泡;实验二中BaCl2溶液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则可推测待测液A是H2SO4溶液,故填:H2SO4;氢氧化钠溶液与碳酸钠不反应,而盐酸、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所以四个实验中,只根据其中一个实验的现象即可证明2号试管中原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的是实验四,故填:实验四;(3)氢氧化钠变质,即氢氧化钠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变质后的碳酸钠可以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故填:2NaOH+CO2=Na2CO3+H2O;(4)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若氢氧化钠部分变质,猜想一:NaOH、Na2CO3,若氢氧化钠完全变质,则猜想二:Na2CO3,故填:Na2CO3;(5)猜想一成立,即变质后溶质的成分是NaOH、Na2CO3,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余下的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则步骤二:取步骤一中的滤液少量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2~3无色滴酚酞溶液,故填;2~3无色滴酚酞溶液;(6)a、滴加CuCl2溶液,氯化铜溶液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和氯化钠,有蓝色沉淀生成,该方案可行,故a符合题意;b、滴加MgSO4溶液,MgSO4溶液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镁和硫酸钠,有白色沉淀产生,该方案可行,故b符合题意;c、通入CO2,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无明显现象,该方案不可行,故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b。3.(2024·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兴趣小组对一瓶久置的固体的变质情况进行了实验探究。【提出问题】变质了吗?【作出猜想】①没有变质

②已经变质(1)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能变质的原因。任务一

定性实验探究该固体是否变质【实验活动1】(2)兴趣小组设计方案进行如下实验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少量该固体样品完全溶于水,加入过量稀盐酸猜想②成立依据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思评价】有的同学提出此实验无法确定该固体变质程度。任务二

定量实验探究该固体变质程度【实验活动2】(3)兴趣小组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实验装置实验序号分别向左右容器内加入下列物质温度升高值/溶液

1固体31.5213.692固体a的数值为10.0311.923该固体样品15.71m【实验结论】(4)小组同学分析温度升高值数据,确定该固体变质程度是,请推测m的取值范围是。任务三计算该固体的变质率【实验活动3】实验步骤:称量该固体样品于小烧杯中备用:量取的稀盐酸:用电子秤称量反应前仪器和药品的质量,记录数据:将稀盐酸加入小烧杯内,待完全反应,再次称量仪器和反应后溶液的质量,记录数据。反应前质量/g反应后质量/g质量差/g105.32105.020.30(5)兴趣小组结合实验数据,计算出该固体的变质率为(结果保留至1%)。温馨提示:变质率=(已经变质的的质量/未变质前的总质量)×100%【反思评价】兴趣小组充分认识到定量研究在化学实验中的重要作用。【拓展延伸】(6)生活中的管道疏通剂和炉具清洁剂成分中都含有,包装标签上应注明的注意事项是(写一条)。【答案】(1)(2)产生气泡(3)1.0/1(4)部分变质(5)(6)密封保存【解析】(1)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从而变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产生气泡,说明含碳酸钠,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氢氧化钠固体变质程度,根据控制变量法,加入物质的种类不同,其它因素相同,故加入碳酸钠固体的质量也应是1.0g,即a的数值为1.0;(4)由表中数据可知,相同条件下,该氢氧化钠固体样品的温度升高值介于氢氧化钠固体和碳酸钠固体之间,说明该NaOH固体变质程度是部分变质;该氢氧化钠固体部分变质,即该氢氧化钠固体样品中含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故其溶液的pH值应介于实验1和实验2之间,即m的取值范围是:11.92<m<13.69;(5)反应前后的质量差为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0.30g解:设该氢氧化钠固体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x≈0.72g设该样品中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y≈0.54g故该NaOH固体的变质率为:答:该NaOH固体的变质率为66%;(6)生活中的管道疏通剂和炉具清洁剂成分中都含有NaOH,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故包装标签上应注明的注意事项是:密封保存。4.(2023·吉林·中考真题)“锡纸烤鸡蛋”是一种特色小吃,它的一种做法是用“锡纸”包裹住鸡蛋,在炭火上烘烤。“锡纸”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锡纸”包裹的鸡蛋能被烤熟。体现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是;烘烤结束后,用水熄灭炭火,其灭火的原理是;某化学兴趣小组收集了残留的鸡蛋壳碎片,查阅资料得知。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不考虑鸡蛋壳中其它成分影响的情况下,小组成员进行了如下探究。[进行实验]实验一,取蛋壳碎片。除去卵壳膜,灼烧蛋壳碎片得到白色固体,冷却备用。[提出问题]白色固体中主要含有什么物质?[形成假设]猜想一:有CaCO3,猜想二:有CaO

猜想三:有CaCO3和CaO[实验验证]实验二:取少量白色固体。装入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用手触碰试管外壁,有发热现象。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呈色;实验三:取实验二中溶液的液体,用吸管向液体中吹入呼出的气体。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变浑浊的原因;实验四:另取少量白色固体。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形成结论]由实验二至实验四得出的结论是:猜想成立。[表达交流]在实验一至实验四的过程中,没有涉及到的化学反应类型是。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答案】导热性降低温度红三BC【解析】金属具有导热性,所以“锡纸”包裹的鸡蛋能被烤熟;用水熄灭炭火,水蒸发吸热,可以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灭火原理是降低温度;实验验证:实验二:用手触碰试管外壁,有发热现象,说明存在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放热;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呈红色;实验三: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形成结论:由实验二得出固体中含有氧化钙;实验四:向白色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含有碳酸钙,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猜想三成立;表达交流: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符合“多变一”,属于化合反应;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氯化钙、水,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没有涉及的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置换反应,故选BC。5.(2023·湖北·中考真题)硫养粉(Na2SO3)为白色粉末,作为一种漂白剂、抗氧化剂、防腐剂和护色剂广泛用于化学工业中,硫养粉在空气中易被氧化为Na2SO4。工业生产的硫养粉可能混有Na2CO3。化学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硫养粉,为探究其成分,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相关实验来展开探究。【查阅资料】(1)Na2SO3易溶于水,能与常见的酸(稀盐酸、稀硫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SO2、H2O和钠盐。(2)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不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3)碱石灰的主要成分为CaO和NaOH固体。【提出问题】久置的硫养粉中含有的成分是什么?【进行猜想】猜想一:Na2SO3猜想二:Na2SO3、Na2SO4猜想三:Na2SO4猜想四:。猜想五:Na2SO3、Na2SO4、Na2CO3猜想六:Na2SO4、Na2CO3【实验探究】为验证猜想,小组同学设计如下实验,请填写表格中空白处。

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I打开活塞,向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稀盐酸,让产生的气体依次通过后面装置。①B装置中品红溶液褪色猜想不正确②E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猜想一、二不正确II另取样品于烧杯中,加水溶解,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待无气泡产生后,再滴加适量BaCl2溶液,观察现象。③。猜想五正确【反思交流】(1)有同学认为仅仅通过E装置中的实验现象,得出猜想一、二不正确的实验结论不严谨,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加严谨,请将实验现象②补充完整:。(2)实验II的实验操作中向样品中加入稀盐酸,此处不能换成稀硫酸的原因:。【反思拓展】硫养粉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答案】Na2SO3、Na2CO3三、六有白色沉淀产生D中品红不变色会对样品中硫酸根离子的检验造成干扰【解析】[进行猜想]硫养粉在空气中易被氧化为Na2SO4,则先考虑氧化程度:没有氧化,即猜想一:Na2SO3;部分氧化,即猜想二:Na2SO3、Na2SO4;全部氧化,即猜想三:Na2SO4;硫养粉可能混有Na2CO3,则在前面三种猜想的基础上加入碳酸钠,则猜想四:Na2SO3、Na2CO3;[实验探究]实验I:实验现象①B装置中品红溶液褪色,说明产生了二氧化硫,则样品中要含有亚硫酸钠,而猜想三和猜想六中没有亚硫酸钠,则猜想三、六不正确;实验II:猜想五正确,则样品含有亚硫酸钠、碳酸钠和硫酸钠,亚硫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硫,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足量稀盐酸将两者反应完全,滴入的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产生硫酸钡沉淀(盐酸不能溶)和氯化钠,则会有白色沉淀产生;[反思交流](1)因为S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要确保进入E中的气体没有二氧化硫,装置中C是除去二氧化硫的,D是证明二氧化硫是否除尽的,D中品红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硫已经除尽,则应该补充的现象是:D中品红不变色;(2)实验II的实验操作是检验硫酸根离子,不能把盐酸换成稀硫酸的原因:加入硫酸就引入了硫酸根离子,会对样品中硫酸根离子的检验造成干扰;[反思拓展]硫养粉与氧气反应产生硫酸钠,化学方程式是:6.(2023·四川广安·中考真题)在化学课外探究活动中,某兴趣小组进行了“黑面包”实验,向蔗糖(C12H22O11)中加入适量浓硫酸。观察到神奇的现象:蔗糖变黑,体积膨胀,变成疏松的“黑面包”,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他们向老师请教后得知:“黑面包”实验的原理——浓硫酸先将蔗糖脱水生成炭,并放出热量,产生的炭再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了常见的气体,使炭疏松,形似“黑面包”。该气体成分与木炭和浓硫酸加热时生成的气体相同。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对“黑面包”实验的气体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提出问题】产生气体的成分是什么?【作出猜想】猜想一:只含有CO2猜想二:只含有SO2猜想三:一定含有CO2和SO2【初步分析】甲同学根据该气体有刺激性气味认为猜想不成立。【查阅资料】(1)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SO2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使溶液的颜色变浅甚至褪色,且无气体生成。(3)CO2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也不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吸收。【实验设计】同学们设计了如图1的装置进行实验。(部分夹持仪器已略去)

【现象与分析】实验现象实验分析图1装置B中。气体中含有SO2图1装置D中品红溶液不褪色,且装置E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体中含有CO2【实验结论】猜想三成立。【拓展延伸】回顾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类推出SO2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回答)【反思交流】乙同学对图1装置进行了简化,设计了图2的装置并进行实验,观察到装置B中高锰酸钾溶液颜色变浅,装置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该装置中足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作用:。丙同学认为,“黑面包”实验中,炭与浓硫酸反应的产物除上述已验证的物质外,至少还有一种产物,依据是。【答案】一品红溶液褪色检验二氧化硫并完全除去二氧化硫,排除二氧化硫对CO2检验的干扰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中有氢元素,反应产物中一定有氢元素,故至少还有一种产物含有氢元素【解析】[初步分析]由于二氧化碳是无味的气体,不具有刺激性气味,所以根据该气体有刺激性气味认为猜想一不成立;[现象与分析]根据结论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硫,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可观察到图1装置B中品红溶液褪色;[拓展延伸]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类推出SO2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亚硫酸钙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思交流]图2实验中,根据SO2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使溶液的颜色变浅甚至褪色,且无气体生成;二氧化碳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也不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吸收,所以观察到装置B中高锰酸钾溶液颜色变浅,说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硫,装置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该装置中足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作用:检验二氧化硫并完全除去二氧化硫,排除二氧化硫对CO2检验的干扰;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碳和硫酸中含有碳、氢、硫、氧四种元素,生成的气体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中只含有碳、硫、氧元素,混合气体中没有氢元素,那么至少还有一种产物含有氢元素。7.(2022·内蒙古通辽·中考真题)人类研发使用可降解塑料,是防治“白色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某化学兴趣小组查阅资料得知,以聚乳酸为原料加工而成的一种餐具能被自然界中微生物完全降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小组对这种餐具组成元素进行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提出问题】这种餐具的组成元素是什么?【提出猜想】猜想1:这种餐具由碳、氢元素组成,猜想2:这种餐具由元素组成。【查阅资料】硫酸铜粉末吸水由白色变为蓝色。【实验验证】检查装置气密性后,装入餐具碎片,按图连接各仅器(夹特装置已略去),开始实验……【解释与结论】(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根据的现象,可证明这种餐具中含有氢元素和碳元素。(3)实验过程中通N2的作用是。(4)测得装置C中餐具碎片的起始质量为0.72g,反应后装置C中硬质玻璃管内无固体残留。装置D增重0.36g,装置E和F一共增重1.32g。经计算确认猜想成立。【评价与改进】小组内有同学指出餐具碎片可能未完全燃烧,产物为CO,CO2,H2O的混合物,从而影响对其组成元素的测定,建议。【答案】碳、氢、氧D装置中硫酸铜粉末变蓝,E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使反应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全部被D、E、F装置吸收2在C、D装置间增加一个盛有足量灼热氧化铜的装置【解析】提出猜想:这种餐具能被自然界中微生物完全降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生成物中含C、H、O元素,故该餐具中一定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故猜想2:这种餐具由碳、氢、氧元素组成;解释与结论:(1)装置A中发生反应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D装置中硫酸铜粉末变蓝,说明反应生成了水,说明这种餐具中含氢元素,E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说明这种餐具中含碳元素;(3)实验过程中通入氮气的作用是:使反应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全部被D、E装置吸收,防止影响实验结果;(4)装置D增加的质量为反应生成水的质量,装置E和F增加的质量为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这种餐具中氢元素的质量为:,碳元素的质量为:,0.36g+0.04g=0.4g小于0.72g,故该餐具中含有氧元素,故猜想2成立;评价与改进: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铜,故可在C、D装置间增加一个盛有足量灼热氧化铜的装置,将一氧化碳完全转化为二氧化碳,防止产生误差。8.(2022·辽宁鞍山·中考真题)化学实验室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碳酸钡、氯化钾、硫酸钠、氯化钡、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其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提出问题】该粉末的成分是什么?【实验探究】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步骤1:取适量粉末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过滤产生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原粉末中一定不含有步骤2:取少量步骤1的白色沉淀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沉淀部分溶解,并产生气泡白色沉淀是;原粉末中一定含有【实验分析】(1)步骤1中生成白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步骤2中沉淀部分溶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思评价】小亮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能确定氯化钾是否存在,因此继续进行了如下实验:取少量步骤1所得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由此得出结论: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氯化钾。小明认为小亮的实验不能确定氯化钾的存在,理由是。【答案】硫酸铜/CuSO4稀盐酸碳酸钡和硫酸钡碳酸钡、硫酸钠和氯化钡BaCl2+Na2SO4═BaSO4↓+2NaClBaCO3+2HCl=BaCl2+H2O+CO2↑氯化钡溶液也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干扰氯化钾的检验【解析】[实验探究]步骤1:取适量粉末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过滤产生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说明原粉末中一定不含有硫酸铜,因为硫酸铜溶液是蓝色溶液;白色沉淀可能是硫酸钡和碳酸钡中的一种或两种。步骤2:取少量步骤1的白色沉淀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沉淀部分溶解,并产生气泡,说明白色沉淀是含有碳酸钡和硫酸钡,因为碳酸钡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硫酸钡不能溶于酸;则原粉末中一定含有碳酸钡、硫酸钠和氯化钡。故填:硫酸铜;稀盐酸;碳酸钡和硫酸钡;碳酸钡、硫酸钠和氯化钡。[实验分析](1)步骤1中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Na2SO4═BaSO4↓+2NaCl。故填:BaCl2+Na2SO4═BaSO4↓+2NaCl。(2)步骤2中,碳酸钡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O3+2HCl=BaCl2+H2O+CO2↑。故填:BaCO3+2HCl=BaCl2+H2O+CO2↑。[反思评价]氯化钡中也含有氯元素,氯化钡也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故不能确定溶液中是否含有氯化钾。故填:氯化钡溶液也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干扰氯化钾的检验。考点02物质规律、性质的探究9.(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物质的溶解性与化学变化密切相关。兴趣小组对“CaSO4与NaOH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进行探究。(1)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主要操作流程如下:①A中应称量gNaOH固体。②D中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③用已配好的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配制20g质量分数为5%或1%的NaOH溶液时,需计算所需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的质量。计算依据是:溶液稀释前后,不变。(2)利用配制的NaOH溶液进行实验,实验操作和现象记录如下:实验操作序号NaOH溶液的质量分数饱和CaSO4溶液的体积实验现象I1%5mL无明显现象Ⅱ5%5mL少量沉淀III10%较多沉淀【查阅资料】20℃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见下表:物质CaSO4NaOHCa(OH)2Na2SO4BaSO4溶解度/0.261080.1719.50.0002注:20℃时,溶解度在0.01g~1g之间的固体物质称为微溶物,小于0.01的固体物质称为难溶物。【分析交流】①实验Ⅱ、Ⅲ中生成的沉淀为Ca(OH)2。实验表明,饱和CaSO4溶液与NaOH溶液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与有关。【微观解释】饱和CaSO4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Ca(OH)2沉淀的示意图如图所示。②图中未发生化学变化的微粒是(填离子符号)。③该反应的微观实质可表示为。当向Ca(OH)2溶液中滴加Na2CO3溶液时,也有白色沉淀产生,反应的微观实质用同样的方法可表示为。【反思拓展】④结合以上探究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a.其他条件不变,将实验Ⅲ中的NaOH溶液换成KOH溶液,也有沉淀产生b.复分解反应中,溶解度较大的微溶物可向溶解度更小的微溶物或难溶物转化c.向CaSO4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生成的沉淀为Ca(OH)2【答案】(1)10加速固体溶解/加速氯化钠溶解溶质的质量(2)NaOH溶液的质量分数Na+、a、b【解析】(1)①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需要称量的NaOH的质量为:。②溶解过程中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加速固体溶解或加速氯化钠溶解。③溶液稀释是添加溶剂,添加溶剂不会导致溶质质量改变,所以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2)①根据表格信息,实验Ⅰ、Ⅱ、Ⅲ的变量是NaOH溶液的质量分数,实验Ⅰ中无明显现象,说明不产生沉淀,实验Ⅱ中产生少量沉淀,实验Ⅲ中产生较多沉淀,说明饱和CaSO4溶液与NaOH溶液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与NaOH溶液的质量分数有关。②根据微观示意图,该反应是Ca2+与OH-反应生成Ca(OH)2,图中未发生化学变化的微粒是:Na+、。③Ca(OH)2与Na2CO3反应生成CaCO3沉淀、NaOH,反应的实质是Ca2+、反应生成CaCO3沉淀,故填:。④a、根据上述分析,实验Ⅲ中反应的实质是Ca2+与OH-反应生成Ca(OH)2,其中OH-由NaOH溶液提供,将NaOH溶液换成KOH溶液,KOH溶液也能提供OH-,所以也有沉淀产生,a正确;b、根据资料,20℃下,CaSO4、NaOH的溶解度分别是0.26g、108g,其中CaSO4是微溶物,反应产生的Ca(OH)2溶解度是0.17g,也是微溶物,但Ca(OH)2溶解度较小,说明在复分解反应中,溶解度较大的微溶物可向溶解度更小的微溶物或难溶物转化,b正确;c、根据资料,20℃下,BaSO4的溶解度为0.0002g,属于难溶物。向CaSO4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反应产生BaSO4沉淀和Ca(OH)2,若Ca(OH)2产生量较大,则Ca(OH)2也是沉淀,所以白色沉淀一定有BaSO4,可能有Ca(OH)2,c错误。故选:ab。10.(2023·甘肃金昌·中考真题)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稀盐酸、碳酸钠、Ba(OH)2溶液三种物质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做了以下实验。

(1)大家一致认为在试管①中还需要加入溶液才能证明发生了复分解反应。(2)试管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试管③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通过三组实验,同学们得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4)兴趣小组的同学将试管③反应后的物质过滤,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一步探究。【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猜想假设】猜想一:NaOH

猜想二:Ba(OH)2、NaOH猜想三:。【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正确实验操作现象结论步骤一:取试管③中滤液少量于试管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有产生猜想三正确步骤二:静置一段时间,向上层清液中滴加适量溶液有蓝色沉淀产生【反思拓展】通过探究实验,同学们发现Ba(OH)2和NaOH化学性质相似,你认为Ba(OH)2的保存方法是。【答案】酚酞(或紫色石蕊)固体溶解,有气泡产生要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NaOH、Na2CO3白色沉淀CuSO4(或CuCl2、Cu(NO3)2等)密封干燥保存【解析】(1)试管①中的中和反应没有明显现象,所以需要滴入指示剂证明发生了反应,可以选择无色酚酞或者是紫色石蕊试液。(2)试管②中是稀盐酸和碳酸钠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氯化钠和水,实验现象为:固体溶解,有气泡产生,试管③中是氢氧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3)通过三组实验,同学们得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要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猜想假设]试管③中可能完全反应只有氢氧化钠,也可能氢氧化钡过量,是氢氧化钡和氢氧化钠,也有可能是碳酸钠过量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故猜想三为NaOH、Na2CO3[设计实验]若猜想三正确,则滤液中溶质成分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则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实验现象为:有白色沉淀产生;有蓝色沉淀产生,说明生成了氢氧化铜沉淀,则加入的是含有铜离子的盐,故可以滴加CuSO4或CuCl2、Cu(NO3)2等。[反思拓展]11.(2023·甘肃武威·中考真题)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实验探究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请你一起参与探究。【实验过程与分析】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无明显现象实验结论氢氧化钠能与紫色石蕊反应氢氧化钠能与硫酸铜反应氢氧化钠不能与盐酸反应(1)实验一的现象:。(2)实验二的现象:。【实验反思与拓展】(3)实验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某同学认为实验三的结论不正确,他改进了该实验方案:先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并振荡,再滴入稀盐酸,观察到溶液由色变为无色,由此可知氢氧化钠与稀盐酸确实发生了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由实验三联想到把二氧化碳通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也没有明显现象,那么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本实验中忽略溶于水)

①甲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当观察到现象时,说明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②乙同学重新设计实验:取溶液于试管中,通入少量,然后向所得溶液中加入溶液,当观察到现象时,也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答案】(1)紫色石蕊溶液变为蓝色(2)产生蓝色沉淀(3)(4)红(5)气球膨胀溶液有白色沉淀【解析】(1)将紫色石蕊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紫色石蕊溶液遇碱性溶液会变蓝;所以实验一的现象:紫色石蕊溶液变为蓝色;(2)氢氧化钠溶液能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所以实验二的现象:产生蓝色沉淀;(3)氢氧化钠溶液能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所以实验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酚酞溶液遇碱性溶液会变红,再滴入稀盐酸,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溶液呈中性,所以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NaOH+HCl=NaCl+H2O;(5)由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装置内压强减小,小于外界压强,就会观察到气球膨胀,即说明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由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检验碳酸钠的存在即检验碳酸根离子的存在,可向溶液中滴加氯化钙等溶液,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所以向所得溶液中加入氯化钙溶液,当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时,也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12.(2023·江西·中考真题)兴趣小组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进行探究,实验方案如下:

【分析交流】(1)方案A中红磷燃烧的现象为,方案B中铁与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两个方案反应前后天平均保持平衡,说明上述两个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发现问题】方案A中因有氧气参加反应,故采用密闭装置。但方案B中铁与硫酸铜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没有气体,为什么也要用密闭装置呢?(2)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同学再次实验,并使用pH传感器测定锥形瓶内溶液pH,其数据如下图。分析图像可知,反应开始阶段溶液的酸性逐渐(填“增强”或“减弱”),那么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又是什么?

【提出猜想】猜想甲:硫酸铜溶液和铁作用所致;猜想乙:硫酸铜溶液和空气作用所致;猜想丙:硫酸铜溶液、铁及空气共同作用所致。【进行实验】(3)为验证上述猜想,现提供如下用品:用煮沸并迅速冷却的蒸馏水配成4%的硫酸铜溶液、洁净的铁钉、pH传感器等,实验过程如下表,请完成表格中①、②两处填空。实验序号实验1实验2实验3实验内容(部分仪器略去)

实验现象pH先减小后略增大pH略增大pH不变实验结论猜想成立【反思拓展】(4)通过以上探究活动,请分析方案B中用橡胶塞形成密闭装置的原因可能是。(5)蜡烛燃烧后固体质量减小,请设计实验验证该反应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写出你的简明方案:。【答案】(1)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Fe+CuSO4=FeSO4+Cu(2)增强(3)丙(4)防止溶液酸性增大与铁钉反应产生氢气使装置质量减小,无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5)取一套装置气密性良好的集气瓶和带有燃烧匙的橡皮塞,将蜡烛固定在燃烧匙上,将蜡烛、橡皮塞、燃烧匙和集气瓶放在天平上称量后,放置在桌面上,点燃蜡烛迅速将蜡烛伸入集气瓶并塞紧橡皮塞,待蜡烛熄灭后将装置整体放在天平上称量,若质量不变,则遵循适量守恒定律【解析】(1)红磷燃烧会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故填: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铁和硫酸铜会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故填:Fe+CuSO4=FeSO4+Cu;(2)图中pH值下降,说明溶液的酸性增强,故填:增强;(3)实验1可以中硫酸铜溶液和铁、空气接触;实验2中硫酸铜和铁接触,需要控制其他变量相同,加入5mL硫酸铜溶液;实验3硫酸铜接触到空气;实验1、2对比说明pH减小与空气有关,实验1、3对比说明pH减小与铁有关,则pH减小使硫酸铜与铁和空气共同作用所致,故填:5;丙;(4)装置B中硫酸铜与铁和氧气接触,可能会导致溶液酸性增强与铁反应产生氢气,如果在敞口容器中,氢气会逸出,导致装置质量减小,无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填:防止溶液酸性增大与铁钉反应产生氢气使装置质量减小,无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5)蜡烛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需要在密闭容器中验证,可以将蜡烛在密闭的集气瓶中燃烧测定反应前后的质量不变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填:取一套装置气密性良好的集气瓶和带有燃烧匙的橡皮塞,将蜡烛固定在燃烧匙上,将蜡烛、橡皮塞、燃烧匙和集气瓶放在天平上称量后,放置在桌面上,点燃蜡烛迅速将蜡烛伸入集气瓶并塞紧橡皮塞,待蜡烛熄灭后将装置整体放在天平上称量,若质量不变,则遵循适量守恒定律。13.(2022·江苏南京·中考真题)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对物质的酸碱性进行探究。【设计实验】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白醋、肥皂水,各滴入2滴无色酚酞溶液。【预测现象】滴入无色酚酞溶液的白醋呈色,滴入无色酚酞溶液的肥皂水呈红色。【提出问题】实验发现,肥皂水未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产生疑惑。【猜想与验证1】(1)甲同学提出,可能是因为所用的无色酚酞溶液变质了。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然后滴人两滴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呈色,说明甲同学的猜想不成立。(2)乙同学提出,可能是因为所用的肥皂水不显碱性。用pH计测定肥皂水的酸碱度,测得pH为7.8,说明乙同学的猜想不成立。【猜想与验证2】丙同学提出,可能是因为所用的pH为7.8的肥皂水碱性较弱,不足以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学习小组同学讨论后,继续探究。向800mL、600mL、400mL、300mL蒸馏水中分别加入0.5g某种肥皂,充分搅拌后,取样,各滴人两滴无色酚酞溶液,观察现象并用pH计测定酸碱度(实验结果如表)。肥皂的质量/g0.50.50.50.5蒸馏水的体积/mL800600400300酚酞显示的颜色无色浅红色红色红色pH7.98.59.410.1表中pH为时,肥皂水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说明丙同学的猜想成立,由表中信息可知,肥皂水的浓度越,pH越,其碱性越强。【得出结论】根据上述探究可知,无色酚酞溶液在中性液体、液体、液体中颜色不发生变化。【查阅资料】学习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证明上述结论成立。【拓展探究1】取三份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滴入两滴无色酚酞溶液,再以相同的速度同时滴加不同浓度的盐酸,得到溶液的pH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

(1)从微观角度分析,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实质是:。(2)在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所用盐酸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溶液颜色最先褪去的是,20分钟时溶液的酸性强弱顺序是。【拓展探究2】取三份相同质量、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分别与溶质质量分数为1%、2%、3%的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溶质质量分数为1%、2%、3%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比为:。【答案】无红7.9高大酸性弱碱性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形成了水分子a>b>caa>b>c6:3:2【解析】[预测现象]白醋呈酸性,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故滴入无色酚酞溶液的白醋呈无色。[猜想与验证1]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溶液呈红色,说明所用的无色酚酞溶液未变质,甲同学的猜想不成立。[猜想与验证2]表中pH为7.9时,肥皂水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说明碱性较弱,不足以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丙同学的猜想成立,由表中信息可知,加入蒸馏水的体积越小,肥皂水的浓度越高,pH越大,其碱性越强。[得出结论]根据上述探究可知,无色酚酞溶液在中性液体、酸性液体、弱碱性液体中颜色不发生变化。[拓展探究1](1)从微观角度分析,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实质是因为盐酸是强酸,含有大量的氢离子,而氢氧化钠是强碱,所以含有大量的氢氧根离子,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形成了水分子。(2)向氢氧化钠中滴加盐酸,盐酸和氢氧化钠生成水和氯化钠,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pH减小越快,故所用盐酸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b、c,溶液颜色最先褪去的是a。pH小于7,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由图知,20分钟时溶液的酸性强弱顺序是a>b>c。[拓展探究2]取三份相同质量、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分别与溶质质量分数为1%、2%、3%的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氢氧化钠的质量相同,设为m,则消耗溶质质量分数为1%、2%、3%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比为。14.(2022·辽宁阜新·中考真题)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金属。了解金属的性质对科学的利用金属材料是十分重要的。(1)使用铜制导线是利用铜的延展性和。(2)为探究铁、铜、锰(Mn)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某同学进行了如下三个实验(金属片均已打磨且形状、大小相同,试管中所用5%的盐酸体积相同)。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立即产生气泡,速率较慢立即产生气泡,速率较快实验结论实验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铁、铜、锰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为【答案】(1)导电性(2)无明显现象(合理即可)锰>铁>铜【解析】(1)使用铜制导线是利用铜的延展性和导电性;(2)铜活泼性弱不和酸反应,加入酸无现象,铁和酸反应立即产生气泡,速率较慢,化学方程式为,锰和酸反应立即产生气泡,速率较快,铁、铜、锰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为锰>铁>铜。15.(2022·甘肃金昌·中考真题)某校初三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验证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做了如下实验探究。请你根据实验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1的试管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2)甲同学观察到实验2无明显现象,他得出结论:氢氧化钠与盐酸不发生反应。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正确,他改进了该实验方案:先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并振荡,再逐滴滴入稀盐酸,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无色,由此可知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填“发生”或“不发生”)化学反应。(3)小亮同学由实验2联想到在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也没有明显现象,那么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本实验中忽略CO2溶于水)I、王敏同学从实验3得到的溶液中取出少量,加入试管中,滴入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Ⅱ、为了验证CO2和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晓霞同学设计了实验4图示实验方案,当观察到现象时,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Ⅲ、通过对氢氧化钠化学性质的探究,同学们得出保存氢氧化钠固体的方法是。【答案】有红褐色沉淀生成酚酞溶液发生CaCl2或BaCl2(其他合理答案也可)或BaCl2+Na2CO3=2NaCl+BaCO3↓锥形瓶中的气球变大密封保存【解析】(1)氢氧化钠与氯化铁反应生成红褐色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实验1的试管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有红褐色沉淀生成;(2)氧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钠溶液呈中性,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因此该实验方案为:先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并振荡,再逐滴滴入稀盐酸,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无色,由此可知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3)I、氧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钠与氯化钙、氯化钡溶液不反应,而碳酸钠能与氯化钙或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或碳酸钡白色沉淀,因此王敏同学从实验3得到的溶液中取出少量,加入试管中,滴入氯化钙或氯化钡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2+Na2CO3=2NaCl+CaCO3↓或BaCl2+Na2CO3=2NaCl+BaCO3↓,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Ⅱ、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导致锥形瓶内的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锥形瓶内的气球变大,此现象可以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Ⅲ、通过对氢氧化钠化学性质的探究可知,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变质,得出保存氢氧化钠固体的方法是密封保存。考点3反应后物质成分的探究16.(2024·陕西·中考真题)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下面实验“DIY”的形式探究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学习交流】(1)步骤I是向镁带和少量碳酸钙的混合物中加入稀盐酸后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如上图所示。实验中,观察到甲中镁带逐渐减少,碳酸钙逐渐消失,乙和丙中始终只有无色气泡,再无其他明显现象。则气体X是,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步骤II是在甲中碳酸钙完全消失后,将甲、乙、丙的导管接口重新进行了连接,如上图所示。实验中,当观察到乙中液面下降时,丙中同时产生,随后结束实验。【提出问题】实验结束后,丙中溶液的溶质成分是什么?【做出猜想】猜想一:NaOH

猜想二:NaOH、猜想三:NaOH、

猜想四:NaOH、、(3)小组讨论后,确定只有猜想四不合理。你认为理由是【实验验证】(4)小王同学认为选择无色酚酞溶液、溶液、稀盐酸即可验证以上三种合理猜想。你认为不用上述试剂中的也能达到实验目的。小王同学用三支试管各取少量实验后丙中的溶液,并分别做如下实验:(5)实验中观察到A中溶液颜色变红,B中无明显现象,C中有气泡生成,则证明猜想成立。【拓展反思】(6)实验结束后,将甲、乙、丙中的溶液倒入废液缸中,测得废液的,则废液中溶质的成分除HCl外,还有种。【答案】(1)H22NaOH+CO2=Na2CO3+H2O(2)白色沉淀(3)Na2CO3、Ca(OH)2能发生反应,不能共存(4)无色酚酞溶液(5)二(6)3【解析】(1)镁带、碳酸钙都能与稀盐酸反应,分别是:Mg+2HCl=MgCl2+H2↑、CaCO3+2HCl=CaCl2+H2O+CO2↑,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氢气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步骤I是向镁带和少量碳酸钙的混合物中加入稀盐酸后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如上图所示。实验中,观察到甲中镁带逐渐减少,碳酸钙逐渐消失,乙和丙中始终只有无色气泡,再无其他明显现象。则气体X是H2,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2)步骤II是在甲中碳酸钙完全消失后,将甲、乙、丙的导管接口重新进行了连接,如上图所示。实验中,当观察到乙中液面下降时,是乙中有液体被压入丙中,则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所以同时产生白色沉淀,随后结束实验。(3)小组讨论后,确定只有猜想四不合理。理由是:Na2CO3、Ca(OH)2能发生反应,不能共存。(4)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碳酸钠溶液,如果有沉淀产生,Na2CO3+Ca(OH)2=CaCO3↓+2NaOH,则猜想三成立。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Na2CO3+2HCl=2NaCl+H2O+CO2↑,则猜想二成立,酚酞溶液遇碱性溶液变红,三个猜想中都含有氢氧化钠,所以三种猜想的溶液都显碱性。所以不用上述试剂中的无色酚酞溶液也能达到实验目的。(5)酚酞溶液遇碱性溶液变红,实验中观察到A中溶液颜色变红,说明溶液显碱性。B中无明显现象,则没有氢氧化钙(Na2CO3+Ca(OH)2=CaCO3↓+2NaOH),说明猜想三不成立,C中有气泡生成,则证明猜想二成立。(6)实验结束后,将甲、乙、丙中的溶液倒入废液缸中,测得废液的,则废液中溶质的成分除HCl外,还有发生反应生成的氯化镁、CaCl2、NaCl3种。17.(2024·四川南充·中考真题)目前,“污渍爆炸盐”已成为广泛应用的洗涤助剂之一。其主要成分是Na2CO3·nH2O2,俗称固体双氧水,溶于水生成Na2CO3和H2O2。探究小组制得“污渍爆炸盐”的饱和水溶液,向其中加入一定量澄清石灰水,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作出猜想】猜想一:NaOH;猜想二:NaOH、Ca(OH)2;猜想三:NaOH、Na2CO3;猜想四:NaOH、Na2CO3、Ca(OH)2(1)以上猜想中,有一个猜想是错误的,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探究】(2)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操作一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猜想二成立操作二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猜想三不成立【拓展应用】(3)“污渍爆炸盐”除用作洗涤助剂之外,还可用作。【反思交流】“污渍爆炸盐”应密封保存。【答案】(1)(2)Na2CO3(或NaHCO3等其它可溶性碳酸盐)无气泡产生(或无明显现象)(3)供氧剂(其他合理答案的情给分)【解析】(1)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则滤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生成的氢氧化钠;猜想一:当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溶质为NaOH;猜想二:当氢氧化钙过量时,溶质为NaOH、Ca(OH)2;猜想三:当碳酸钠过量时,溶质为NaOH、Na2CO3;由于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二者不能共存,所以猜想④是错误的,化学方程式为:;(2)操作一:根据实验结论猜想二成立,即滤液中的溶质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猜想二成立;操作二:根据实验结论猜想三不成立,即滤液中的溶质为不含有碳酸钠;则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可观察到无气泡产生(或无明显现象),说明猜想三不成立;(3)“污渍爆炸盐”主要成分是Na2CO3·nH2O2,俗称固体双氧水,溶于水生成Na2CO3和H2O2,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所以“污渍爆炸盐”除用作洗涤助剂之外,还可用作供氧剂等(合理即可)。18.(2024·甘肃白银·中考真题)某校化学课上,老师让同学们设计实验鉴别稀盐酸、食盐水和澄清石灰水三种无色溶液并进行性质实验。同学们设计实验如下:(1)第1兴趣小组:用紫色石蕊溶液鉴别三种溶液,他们如此设计的理由是;第2兴趣小组:分别用三支试管取少量上述三种溶液,各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观察现象:(2)a中有气泡产生,证明a中溶液是。(3)b中产生(填实验现象),证明b中溶液是澄清石灰水。c中无明显现象。第3兴趣小组:为进一步探究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活动。【假设猜想】(4)该组同学的猜想如下:猜想一:只有猜想二:有和HCl猜想三:有和猜想四:有、HCl和其他各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猜想四不合理,理由是。【实验探究】(5)为证明其余猜想是否正确,第3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溶液,观察现象。无明显现象猜想不成立(2)用镊子将锌粒放入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反应后的溶液,观察现象。有产生猜想二成立(3)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猜想一成立【交流评价】(6)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并且能够得出结论给予表扬,同时指出上述实验探究中有明显的错误。同学们经过反思后发现了错误,错误的原因是。【反思拓展】(7)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答案】(1)稀盐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食盐水即氯化钠溶液显中性,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澄清的石灰水即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2)稀盐酸(3)白色沉淀(4)CaCl2/氯化钙HCl和Ca(OH)2不能共存(5)三气泡(6)氯化钙、盐酸均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故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说明猜想一成立(7)反应物是否有剩余【解析】(1)由于稀盐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食盐水即氯化钠溶液显中性,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澄清的石灰水即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所以用紫色石蕊溶液鉴别三种溶液。故填:稀盐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食盐水即氯化钠溶液显中性,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澄清的石灰水即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2)由于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所以a中有气泡产生,证明a中溶液是稀盐酸。故填:稀盐酸。(3)由于澄清石灰水即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b中产生白色沉淀,证明b中溶液是澄清石灰水。故填:白色沉淀。(4)由于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即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结合猜想二、三分析可知,猜想一:只有氯化钙。故填:氯化钙。由于HCl和Ca(OH)2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所以HCl和Ca(OH)2不能共存,即猜想四不合理。故填:HCl和Ca(OH)2不能共存。(5)(1)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CuCl2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没有氢氧化铜生成,即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没有氢氧化钙,所以猜想三不成立。故填:三。(2)由于猜想二成立,说明反应后的溶液中含有盐酸,盐酸与锌粒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所以用镊子将锌粒放入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反应后的溶液,有气泡产生。故填:气泡。(6)由于实验步骤(3)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氯化钙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盐酸与硝酸银反应也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所以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猜想一不一定成立。故填:氯化钙、盐酸均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故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说明猜想一成立;(7)由于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不一定正好完全反应,即某种反应物可能有剩余,所以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故填:反应物是否有剩余。19.(2023·四川凉山·中考真题)CaCl2可用于冷冻剂、干燥剂、融雪剂、医药及冶金工业等。化学兴趣小组在完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后,欲对剩余废液的组成进行探究,并制定回收CaCl2的方案。【提出问题】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后的废液中含有哪些溶质?【猜想与假设】猜想一:CaCl2猜想二:CaCl2和HCl【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探究活动一】取少量废液等分成2份,甲、乙两组同学分别利用其中一份进行如下探究:甲组同学向废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成色,证明猜想二成立。乙组同学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将80mL一定质量分数的碳酸钠溶液逐滴加入废液,测得数据如图2。

【数据分析】乙组同学对图2数据进行讨论分析,证明猜想二成立。I.a点的实验现象为。Ⅱ.b点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Ⅲ.c点对应溶液中全部溶质的化学式为。【探究活动二】丙组同学提出直接蒸发溶剂可从剩余废液中回收纯净CaCl2,理由是。【交流与反思】甲组同学认为丙组同学提出的方法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在不借助其它试剂和仪器的情况下,除去废液中对空气造成污染的物质,建议最好先在废液中加入下面(填选项序号)试剂。A.CaOB.Ca(OH)2C.CaCO3【答案】红有气泡产生NaClNa2CO3盐酸易挥发C【解析】①、紫色石蕊溶液遇酸变成红色,故猜想二CaCl2和HCl成立;②、在a点时碳酸钠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故实验现象是有气泡产生;③、b点时盐酸被消耗完全,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钙沉淀,化学方程式是;④、c点时,盐酸和氯化钙都被反应完全,溶液内只剩下氯化钠和碳酸钠了,故全部溶质的化学式为NaCl和Na2CO3;⑤、盐酸具有挥发性,所以直接蒸发溶剂可从剩余废液中回收纯净CaCl2;⑥、碳酸钙会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故可除去废液中的盐酸。20.(2023·四川遂宁·中考真题)学习了金属与盐反应的知识,思雨同学在“实验开放日”,将一定量的锌粉加入硝酸银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她对滤液中溶质成分产生了兴趣并作进一步探究(温馨提示:本题中番号①~④为答题卡上的序号)。【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是什么?【猜想与假设】(1)猜想一:AgNO3;猜想二:Zn(NO3)2;猜想三:AgNO3、Zn(NO3)2;经分析猜想一错误,其理由是①。【设计并进行实验】(2)操作现象结论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氯化钠溶液②猜想三正确③【反思与拓展】(3)①反应物的量不同,可能导致得到的物质种类不同。②滤渣中含有④。【答案】(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锌排在银前面,故锌粉可以将银从银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而锌会以锌离子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中,故滤液中的溶质不可能只有硝酸银(2)产生白色沉淀AgNO3+NaCl=AgCl↓+NaNO3(3)Ag或Ag、Zn【解析】(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锌排在银前面,故锌粉可以将银从银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锌会以锌离子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中,滤液中的溶质不可能只有硝酸银,故猜想一错误;故答案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锌排在银前面,故锌粉可以将银从银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锌会以锌离子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中,滤液中的溶质不可能只有硝酸银;(2)猜想三正确,说明锌粉并不能与硝酸银恰好完全反应,锌粉少量,故滤液中会有未反应的硝酸银,检验硝酸银的办法就是使用含有氯离子的溶液与其反应如果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滤液中的溶质含有硝酸银;反之,则不含硝酸银不可能只有硝酸银;硝酸银可与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故化学方程式为:AgNO3+NaCl=AgCl↓+NaNO3;答案为:②产生白色沉淀③AgNO3+NaCl=AgCl↓+NaNO3;(3)当加入的锌粉的量较少时,会置换出银溶液中的单质银,故此时滤渣中含有银单质;而当加入的锌粉的量很多时,过量的锌粉也会保留在滤渣中,故此滤渣的成分为银单质和锌单质;故答案为:④Ag或Ag、Zn。21.(2022·江苏南通·中考真题)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以“稀盐酸与氢氧化钙溶液能否反应”为课题进行了科学探究。他们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同学们在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钙溶液,然后滴加无色酚酞试液,继续向烧杯中滴加稀盐酸,边滴边搅拌,观察到,从而得出稀盐酸与氢氧化钙能发生反应的结论。

他们继续向溶液A中滴加碳酸钠溶液,发现只有白色沉淀产生,无其它实验现象。由此可知,溶液A中除了含有酚酞外,还含有的溶质是(填化学式)。【提出问题】反应最终所得溶液B的溶质成分是什么(不考虑酚酞)?【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猜想与假设】甲同学猜想:NaCl、CaCl2乙同学猜想:NaCl丙同学猜想:NaCl、Na2CO3【分析与交流】上述猜想中不合理是同学的猜想。甲同学猜想溶液B中含有NaCl的依据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活动与探究】同学们取少量溶液B,向其中滴加,观察到,即可确定乙同学的猜想正确。【总结与提升】通过上述探究可知:一般我们都是从生成物和反应物两个角度对反应后溶质成分做出猜想,并结合排除不合理猜想。然后再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答案】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CaCl2丙碳酸钠(合理即可)没有白色沉淀生成实验现象【解析】在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钙溶液,然后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会变红,接着继续向烧杯中滴加稀盐酸,边滴边搅拌,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从而得出稀盐酸与氢氧化钙能发生反应的结论,因为氢氧化钙会与盐酸反应生成显中性的氯化钙和水。继续向溶液A中滴加碳酸钠溶液,发现只有白色沉淀产生,无其它实验现象,说明溶液中没有盐酸,因为盐酸会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由此可知,溶液A中除了含有酚酞外,还含有的溶质是中和反应生成的氯化钙,即CaCl2。[猜想与假设]甲同学猜想:NaCl、CaCl2(反应物氯化钙过量)乙同学猜想:NaCl(恰好完全反应)丙同学猜想:NaCl、Na2CO3(反应物碳酸钠过量)[分析与交流]上述猜想中不合理是丙同学的猜想。因为如果碳酸钠过量,溶液显碱性,溶液中有酚酞,溶液会变红。甲同学猜想溶液B中含有NaCl的依据是碳酸钠会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对应方程式为。[活动与探究]乙同学的猜想正确,说明溶液中没有氯化钙,所以取少量溶液B,向其中滴加碳酸钠,观察到没有白色沉淀生成,即可确定乙的猜想仅有NaCl正确。[总结与提升]通过上述探究可知:一般我们都是从生成物和反应物两个角度对反应后溶质成分做出猜想,并结合实验现象排除不合理猜想。然后再设计实验验证猜想。22.(2022·西藏·中考真题)做“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时,甲同学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了一定量的稀盐酸后,发现忘记加入酸碱指示剂,于是停止了实验。【提出问题】乙同学提出疑问:反应后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是什么?【提出猜想】丙同学提出了四种猜想:猜想一:只有(填化学式)猜想二:有NaCl和HCl猜想三:有NaCl和NaOH猜想四:有NaCl、HCl和NaOH丁同学认为猜想四不合理,用化学方程式说明原因。【实验探究】为进一步验证其余三种猜想,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①甲同学取少量烧杯中溶液于试管,然后向其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因此,甲同学认为溶液中含HC1。②乙同学取少量烧杯中溶液于试管,然后向其中滴加少量Na2CO3溶液,观察发现无明显现象。因此,乙同学认为溶液中不含HC1。③丙同学取少量烧杯中溶液于试管,然后向其中滴加少量CuSO4溶液,观察到有蓝色沉淀生成。因此,丙同学认为溶液中含NaOH。【讨论分析】丁同学对三位同学的探究实验进行了分析评价,他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正确。你认为丁同学的理由是:。【继续探究】丁同学用pH试纸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7,说明溶液显性。【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和讨论,最终大家一致认为猜想是正确的。【交流思考】为防止污染环境,你认为烧杯中的废液应如何处理:。【答案】NaClHCl+NaOH=NaCl+H2O盐酸和氢氧化钠生成的氯化钠也可以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所以溶液中不一定有HCl碱三加入适量酸,至溶液pH=7【解析】[提出猜想]如果恰好完全反应,所以猜想一:只有生成物NaCl。猜想四:有NaCl、HCl和NaOH,所以猜想四一定不成立,因为盐酸和氢氧化钠会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讨论分析]甲同学的结论不正确,因为盐酸和氢氧化钠生成的氯化钠也可以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所以溶液中不一定有HCl。[继续探究]pH>7,说明溶液显碱性。[得出结论]因为最终的溶液显碱性,且可以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所以猜想三是正确的。[交流思考]为防止污染环境,烧杯中的废液应加入适量酸,至溶液pH=7,即可排放。22.(2022·辽宁朝阳·中考真题)化学实验活动课上,同学们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1)通过A实验验证了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2)B实验试管中无明显现象,为证明两者反应,某同学向A实验试管中逐滴滴加足量的稀盐酸,当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时,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提出问题】取B实验试管中反应后的溶液进行分析,溶液中所含溶质是什么?【猜想与假设】猜想一:CaCl2猜想二:CaCl2、Ca(OH)2和HCl猜想三:猜想四:CaCl2、Ca(OH)2【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交流讨论】经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猜想二是不成立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回答)。【进行实验】为进一步探究溶质成分,确定其他猜想是否成立,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甲同学取B实验试管中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另一试管中,向里面加入适量碳酸钠溶液有气泡产生猜想不成立乙同学取B实验试管中反应后的溶液少许,测定其pHpH(选填“<”、“=”或“>”)7猜想三成立【反思评价】实验过程中,丙同学取B实验试管中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另一试管中,向里面加入适量硝酸银溶液,现象是,他也得出猜想三成立的结论。但其他同学认为,丙同学的方案无法证明猜想三是成立的,原因是。

【拓展与应用】除以上方法外,要证明猜想三成立,以下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氢氧化钠溶液

B.氧化铜

C.锌(3)C实验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工业上常用该反应制取烧碱。【答案】CaCl2、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