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部编八年级下册古诗词_第1页
初中语文部编八年级下册古诗词_第2页
初中语文部编八年级下册古诗词_第3页
初中语文部编八年级下册古诗词_第4页
初中语文部编八年级下册古诗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部编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整理汇总

01关雎

【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存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存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存菜,左右笔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

配偶。参差不齐的苻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

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

来覆去难唾下。参差不齐的存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

起琴瑟来亲近她。参差不齐的存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

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赏析】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305篇

之首,孔子称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

夫子”。

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郑玄从文义上将后

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现在用郑玄的分法。

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

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

第二章的“参差存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

生情。“流”,《毛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

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

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

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全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

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今夹此四句

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

此处。盖必着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意。若无此,则上之云

‘求‘,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

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别。”姚氏对本章在全诗中的重要性分析最为精当。应

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王

士祯《渔洋诗话》所谓“《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肖物二林义光《诗经通解》

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

谓“哀而不伤”者也C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

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工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

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滔二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

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主题】

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茬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

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在梦里也会梦见那位姑娘

的一系列追求过程,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

【写法】

(1)运用比兴手法。

(2)重章叠句的形式营造出了一种喜庆的气氛。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L起兴的句子是:

,0,。

2.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

姑娘的句子是:,。

3.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

9O,。

4.最能表达诗人对心中恋人的爱慕之情的句子:

909

5.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诗中描写青年男子对美貌少女表达倾慕之情的句

子是:

4.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通过反复写

男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且细心呵护的短语是:。

5.《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6.《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

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7.《关雎》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

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8.诗中写河洲的水鸟,写采摘存菜,起什么作用?

9.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

10.品读《诗经关雎》的诗句,参照相关链接,简析《关雎》的意境美。

11.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12.诗中有许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1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四句运用了什么表

现手法?请简要赏析工

14.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15.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

理解。

16.下列对《关雎》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I”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

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存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

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

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

之苦。

17.下列对《关雎》的相关说法有错误的一项为()

A.诗句多用“参差”“辗转”“窈窕”等双声叠韵词,更增强了诗歌音调

的和谐。

B.《关雎》是一首描写男子思念女子的爱情诗。

C.“赋”是这一首诗歌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D.本诗结构严谨,起伏相间,四字句贯穿全篇,节奏欢快,形式整齐,

感情奔放。

18.对《关雎》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两句诗以滩头水畔的一对唱一和、相亲相

爱的雎鸠鸟来起兴,引出女主人的一片情思。

B.“参差苻菜,左右流之”点出了这个小伙子所恋的就是那位在河边采

苻菜的有着美好姿态的姑娘。

C.诗歌采用了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如“窈窕”“参差”“辗转”,以增加诗

歌音韵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D.这首诗写的是小伙子对心上人思念、追求的过程,以及“求之不得”

的痛苦。

1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左右左之”的“之”指代的是“存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工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答案】

1.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

2.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窈窕淑女。

4.辗转反侧采之、笔之、友之、乐之。

5.《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

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6.《关雎》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

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

之妙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

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7.《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

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

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8.引起后文(或:起兴作用)

9.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她,把她当成知音、知己,和她相亲相爱。

10.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

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

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一个个优美的意境。

11.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对美满生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12.(1)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2)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

13.这四句运用了比兴的手法,首句借雎鸟一声声的相互和鸣起兴,引起

男子无限的情思,想到那位美丽贤淑的少女,正是自己理想的佳偶。(说比兴

也正确,兴中有比)

14.运用兴的艺术手法。如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答出比兴或重章养句并举例分析

其表达效果亦可)

15.《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

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写求之不得的焦虑、

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

16.A17.D18.A19.C

02兼葭

【原文】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泗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兼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涧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城。

兼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禊。

溯涧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扯。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河

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

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河边芦

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

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

《兼葭》选自《诗经•秦风》,是一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

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

而心爱的人却使他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找呀找呀,从“白

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唏”“白露未己”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

边奔波,徘徊了好几个小时。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

“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诗中描

绘的那条阻隔于诗人与伊人之间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显然别有含意,

如果仅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达彼岸,见到伊人,何况诗人的追求又

是那样的执着和热烈。因此这条秋水实际上象征着一种社会的阻力。正是这

种阻力,才把牛郎和织女阻隔在银河的两岸,使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

得语”。

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

人”不得的心情。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

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兼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

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C对于“伊人”,诗人知其地,而莫定其所,欲从靡由,

故“溯涧”“溯游”,往复其间,希望能与“伊人”一遇。用“兼葭”起兴,

引出对“伊人”的寻求自然顺理成章之。尽管诗人满腔热情地去“溯泡”“溯

游”,不畏“道阻且长”“且跻”“旦右”,结果却是可望而不可即。诗人因追

求伊人而不得见所产生的空虚和怅惘之情是难以言喻的,而且用萧瑟清秋的

景象来衬托,诗人的这种情感就显得更为突出,更为浓郁。正是缘景生情,

情景相生,意到境成,清寥空灵的深秋之景与怅惘迷茫的怀人之思浑然无间,

构成了全诗的艺术境界,给人以一种真切自然而又朦胧迷离的美感。

此外,本诗在结构上重复叠句。全诗共三章,句式相同,字数相等,只

是在少数地方选用了近义词或同义词,如“萋萋”“采采”分别放在“苍苍”

的位置上,用“未晞”“未已”去分别取代“为霜”,这样既做到了一唱三叹,

使诗人的感情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又使诗作行文富有变化而无重复呆滞之感。

《兼葭》可谓“风”类诗的代表,读之,《诗经》的语言美,结构美,

思想美可见一斑。

【主题】

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第怅

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我

们不妨把《兼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

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旦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

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

【写法】

(1)运用兴的手法。

(2)用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手法,营造出渺远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主

人公缠绵凄迷的情感。

(3)《兼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它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

事实虚化、意象空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兼葭》中的诗句:,。

2.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

是:,;,;,

O

3.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

7E!,。,o,

0

4.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

是:

5.《诗经•兼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

子是:,;,。

【答案】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兼葭苍苍,白露为霜;兼葭萋萋,白露未晞;兼葭采采,白露未已。

3.潮涧从之,道阻且长。溯涧从之,道阻且跻。溯涧从之,道阻且右。

4.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妖。宛在水中让。

5.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二、阅读理解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兼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

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

简要分析。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兼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雎》中的“君子好逑”的“君

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兼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

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关雎》这首诗是按照“爱上姑娘一一追求姑娘而不得一一幻想得到

姑娘”这样的线索展开的。

C.《兼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主人公

那种深深的爱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兼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这首诗和《关雎》都

可以看作是爱情诗,但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没有太大的差别。

6.对《藏葭》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兼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

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

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

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

再到水中沙滩。

7.对《兼葭》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

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

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衬

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泗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

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8.对《兼葭》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眼前所见景物起兴,既点出深秋季节一片萧条,乂衬托出诗

人凄婉的感情。

B.“伊人”可以理解为诗人所追求的人:诗人对意中人充满了爱悦之情,

热烈地追求,然而可望不可即,始终求之不得,诗人心中充满了惆怅。

C.“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以及“道阻且长”“道阻且跻”

“道阻且右”等意思相同,这种重章养句的表达方法加强了诗歌的感情色彩。

D.第一章的韵脚是“苍”“霜”“方”“长”“央”,即第一句入韵,其余是

偶句押韵,奇句不押韵。

9.下列对《兼葭》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

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

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

望情绪。

【答案】

1.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

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由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

人。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兼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

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4.B5.D6.A7.D8.C9.D

03式微

【原文】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译文】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赏析】

《北15风•式微》出自《诗经•国风•邨风》,式作语助,微为黄昏,字面

意思就是暮色昏暗天要黑了。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

心情。诗抓住天色将晚这一瞬间的感触,一连串的疑问、质问,表达了强烈

的感情,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由于《毛

诗》将此诗解说成劝归,历代学《诗》者又都以毛说为主,所以“式微”一

词竟逐渐衍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归隐”意象。

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

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巾露”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

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然而,《式微》

诗上下二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体现出了作者用词

的独具匠心。

【主题】

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诗抓住天色将晚这

一瞬间的感触,一连串的疑问、质问,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

的关切,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

【写法】

(1)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2)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

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式微》中运用设问的方式引出劳动人民在露水中劳作的艰辛的句

子:,?,?

2.《式微》中写出劳役者对统治者不满,天晚还在泥水中劳作的句

子:,?,?

3.《式微》中借女子之口道出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

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的怨言的句

是:,?,?

【答案】

1.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2.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平泥中?

3.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二、阅读理解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旨。

2.这首诗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请具体说明。

3.”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工

4.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下列对《式微》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借事抒情,堪

称“饥者歌其食,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

B.全诗重章换字,押韵和谐。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

C.全诗在反复中强化,在叠加中升华,表情达意,痛快淋漓。

D.《式微》诗短短32个字,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工

整与灵活相整合,参差错落,能极力地表达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

【答案】

1.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的同情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

腔愤懑。

2.诗歌采用设问的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

发人深思,达到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的效果。

3.设问的修辞手法,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不是有疑而问,而

是故意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方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

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达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4.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5.C

图片

04子衿

【原文】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

此断音信?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

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一天不见你的面

啊,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赏析】

《国风.郑风.子衿》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此诗写单相思,描写一个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每当

看到颜色青青的东西,女子就会想起心上人青青的衣领和青青的佩玉。于是

她登上城门楼,就是想看见心上人的踪影。如果有一天看不见,她便觉得如

隔三月。全诗采用倒叙的于法,充分描写了女子单相思的心理活动,惟妙惟

肖,而且意境很美,是一首难得的优美的情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相思

之情的经典作品。

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

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

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

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弥,

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

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

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

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

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

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

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

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

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

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

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此诗已开其先。

这首诗是《诗经》众多情爱诗歌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它鲜明地体

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实质,女

主人公在诗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即对情人的思念。这在《诗经》以后的

历代文学作品中是少见的。

【主题】

渴望与意中人来往相见,表达了深沉的思念。

【写法】

(1)采用倒叙手法。

(2)全诗除采用《诗经》惯用的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表现手法。

(3)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通过心理描写将主人公的热切急盼之情和

望穿秋水、音信全无之怨形象地展现了出来。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一句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

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写出了其相思萦怀之情。

2.“,”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

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诗人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

来。

3.运用假设语气、让步的姿态做出强烈反问的两句是:

,•,•

【答案】

1.青青子衿,青青子佩

2.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3.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二、阅读理解

1.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

3.下列对《子衿》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现了这位热恋中的女子

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挚感情。

B.约会不遇,失落惆怅,不可遏止。爱之既深,责之必切。对于他的失

约,她也许想到种种原因,但无论如何难以谅解。

C.两句“纵我不往”,以质问的语气、讨伐的姿态,做出了强烈的指责。

D.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跌宕起伏,缠绵徘恻,婉转动人,即使穿越了

两千多年的岁月,读来仍能产生共鸣。

【答案】

1.全诗采用倒叙手法。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2.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

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最后一句的含义是:因久候恋人不至而

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

三个月那么漫长。

3.C

图片

05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

【原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和你离别心中

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

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多情的少年男女那样

悲伤得泪湿衣巾。

【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代对县尉

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

这首诗。

这虽然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但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

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

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

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

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

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尤其是诗中的第五六

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

全诗抑扬顿挫,)士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

首诗符合五律的耍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

颔联散行。这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

【主题】

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真挚深厚的感情,又体现了不为儿女情长而牵挂的宽

阔、豁达胸怀。

【写法】

(1)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2)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3)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达作者送别友人时旷达胸怀和真挚友情的

诗句:,。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

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

3.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将别之时,气势宏伟,己寓不必伤

别之意,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

4.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

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

5.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

爽朗的胸怀的诗句:,。

6.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明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的诗句

是:,。

7.表达作者劝慰友人不要为儿女之情所牵挂的诗句

是:

【答案】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6.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7.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二、阅读理解

1.这是一首送别诗。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

遇“”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全

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之情,也表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2.诗中的“宦游”“无为”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好在哪里?请作

赏析。

5.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

到夜郎西”,与本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的都是对朋友的深

厚情谊。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6.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8.对《杜少府之任蜀州》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地方“蜀川”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谊和对友

人的深情慰勉。

9.下列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

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

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

撇开,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抱,给人以莫大的

鼓舞和安慰。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

别而如此为邻,别时不应有儿女之态。

10.下列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首联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第二句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

赴任之地。

C.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嫌弃杜少府在临别时像小儿女一般哭哭啼啼。

11.对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诗人抒写惜别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

着真挚的友情,就不必为离别而悲伤。

B.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的豁达情怀,也饱含诗人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

C.首联中的“望”字是诗人的想象,意思是从蜀州可在风烟弥漫中望到

五津。

D.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

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

12.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首联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第二句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

赴任之地。

C.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嫌弃杜少府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

抹眼泪。

13.对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

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股哭

鼻子、抹眼泪。

14.对《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川”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谊和对友人

的深情慰勉。

15.选出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分析有误的一项()

A.首联语句工整,写得十分壮阔。在写景中抒情,喑示了与友人从此天

各一方,会面很难。

B.颔联写离情别意,直抒了“同是宦游人”的困顿和相互之间的友谊。

C.颈联道出了惜别之意,既宽慰友人,也安慰自己,写出彼此情谊之深。

D.尾联委婉地批评了友人伤心落泪的举动,间接反映了诗人郁闷,惆怅

的情怀。

16.下列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

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

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

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抱,给人以莫

大的鼓舞和安慰。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

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答案】

1.①宦游人②不舍、依依惜别③乐观豁达

2.(1)宦游:出外做官。无为:无须,不必。

3.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表

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劝勉,即使身在天涯,只要心意相通,仍像在身边,表达

了诗人的乐观精神。

4.好就好在这首诗一反过去送别诗的黯然销魂的情调,代之以积极、健

康的感情,给人以安慰和鼓舞。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友谊不受时间、

空间的限制,抒发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运用寄情于景和拟人的手法,作者借“明月”寄托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体现

了对友人的忧虑、关切、同情和不舍。

6.“辅”示例: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

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望”示例: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

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7.与友人的惜别之情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8.B9.B10.D

11.B12.D13.D

14.B15.D16.B

图片

06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

【原文】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

秋水大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云梦大泽水气

蒸腾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

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闲坐观看别人辛勤匾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被钓

上来的鱼。

【赏析】

这是一首干谒诗c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

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

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

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描写洞庭湖全景。

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用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

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描写湖水声势,表现出大气磅礴的气势。“气蒸”句写

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

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

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

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

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

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这两句采用了类比的

手法,先说诗人自己本想渡过洞庭湖,却缺少舟和桨,诗人以“无舟楫”喻

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人接引赏识。“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

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

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

的太平盛世,自己不寸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

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

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尾联化用典故,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卒章显志”。“垂

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祖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

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

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

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

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

在景中。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致。“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J涵

虚,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太清,就是天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到了

中秋时节,洞庭湖里的水盛涨起来,与湖岸平齐了,一眼看云,只见湖山相

映,水天一色,浑然成为一体,美丽极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在

这浩翰的湖面和云梦泽上,水气蒸腾,涛声轰鸣,使座落在湖滨的岳阳城都

受到了震撼。这四句诗,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这样写

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

力,做一番事业。这是写景的妙用。

【主题】

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

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

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写法】

(1)运用比兴手法。

(2)活用典故。

(3)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壮观景象的句子

是:,O,0

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名句

是:,。

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表达渴望出仕而无人引荐的句子

是:,。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的句子

是:,。

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写出洞庭湖浩大气势的名句

是:

6.《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含蓄的表达了诗人求仕之心(急于求官、服

务社会)的诗句是:

【答案】

1.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3.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6.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二、阅读理解

1.这首诗的体裁是,诗歌中借用典故,巧妙设喻,揭示全诗

主旨的诗句是:

2.诗中太清的意思是。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和的

特点。

4.诗的尾联坐观亘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

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这里隐喻自己,言外之意是:。

5.全诗最后借用的典故在现代汉语中成了一成语,它是,现

在的意思是:。

6.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7.说说“涵虚混太清”中“混”字的表达效果。

8.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所展示的图景。

9.请赏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的妙处。

10.请简要谈谈你对颔联的理解。

1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请作

简要赏析。

12.品味“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的“蒸”与“撼

13.这首诗的写景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联系全诗看,作者在“欲济无舟

楫”一句中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14.诗的最后两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15.从诗的最后两联中,我们可以窥见诗人怎样的心曲?

16.结合诗歌的尾联(最后两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17.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8.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19.这首诗和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是以登览为题材的抒情诗,所抒之情

有什么不同?

20.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21.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第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

平。

D.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

含蓄。

2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

B.波撼岳阳城描写了岳阳城摇摇欲坠的景象。

C.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愿望。

D.全诗委婉表达了作者希望一-展才华的政治抱负。

23.下列诗句中描写洞庭湖景象的是()

A.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B.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生日向西

C.吴楚东南加,乾坤日夜浮

D.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4.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

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

B.这是一首干谒诗,目的是为了得到对方的赏识和录用,但其写景有独

到之处,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C.“欲济无舟楫”写诗人想渡湖水投靠张丞相却没有渡湖的车辆和船只。

D.尾联两句是比喻诗人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25.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和触觉角度描绘了洞庭湖的

雄伟壮观景象和磅礴气势。

B.颈联隐喻诗人想出来做官而没有途径,字里行间流露出希望对方帮助

的心情。

C.颔联洞庭湖雄浑壮阔的博大气势,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D.全诗意在求仕,却不直接告白,不露乞怜痕迹,大方得体,深婉有致。

26.下列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

B.“波撼岳阳城”描写了岳阳城摇摇欲坠的景象。

C.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愿望。

D.全诗委婉表达了作者希望一展才华的政治抱负。

【答案】

1.五言律诗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天空。

3.雄浑壮阔气势博大

4.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

5.临渊羡鱼比喻只有愿望不做实际的工作,就达不到目的。

6.八月秋高,湖△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

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象极其壮阔。

7.“混”字形象贴切的描摹了湖水水势浩淼与天相接的恢弘气氛。

8.水汽蒸腾,笼置着广大的云梦泽地带,水波澎湃动荡,岳阳楼好像也

瑟缩不安爱的摇晃起来。

9.这一联用夸张的手法状写了洞庭湖宏阔壮观的景象。一平,一混,

蒸,一•撼便将洞庭湖烟波浩渺、漫无边际、恣意汪洋的巨大形象突现出来,

写得壮美,有生机有活力。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

受到洞庭湖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10.颔联从视觉,听觉,触觉几方面描绘了洞庭湖雄浑壮阔的博大气势,

极富艺术感染力,尤其蒸字显示出了洞庭湖丰富的积蓄,撼字衬托出洞庭湖

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11.云梦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运用对偶,表现了

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

12.“蒸”字意思是蒸腾,给人以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

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这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凸现洞庭秋水

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

13.夸张。想渡过洞庭湖却没有舟楫,想出仕却无人引荐,暗示作者想得

到对方的援引。

14.用典故;这是隐喻想做官二没有途径,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张丞相能助

一臂之力。

15.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因此渴望出仕求官,渴望被援引。

16.表现了诗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或想做官却没有途径),希

望能得到张丞相的帮助和引荐的思想感情。

17.想为国出仕,渴望得到引荐。

18.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前半首写洞庭湖,既

是为了扣题,写洞庭湖的壮丽,也是为了起兴,为表现求荐出仕的主题做铺

垫。后半首主要用比,以舟楫喻引荐,喻出仕的途径;以垂钓者隐指官吏;

以羡鱼喻对仕途的向往;又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弦外之音,隐含求

仕之意。

19.这首诗抒发自己想得到录用施展政治抱负,希望有人引荐的心情。杜

甫的《登岳阳楼》感身叹世,表现贫病困顿中的诗人忧时忧国的情怀。

20.B21.C22.D23.C

24.C25.A26.C

07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原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竹林掩映小路通

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

也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

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

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

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

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

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

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

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

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

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

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

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

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

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

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瑶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

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

(《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

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惊人。因此,诗中

佳句,往往好象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

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曲径”两句之妙,不在于描摹景物精美,令人

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

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

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

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

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

一格。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

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

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

名篇。

【主题】

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

山水的隐逸情怀。

【写法】

(1)白描。比如作者对山光、鸟性、还有深潭、曲径……都是信手拈来,

让人感觉浑然天成,很是形象生动。

(2)以动写静。诗中的“万籁此俱寂,惟但余钟磬音”就是以动写静,

以动衬静,写幽静的环境净化了人心,物我合一,超然物外。

(3)对比手法。动态的钟磬之音和静态的万籁俱寂两相对比,更让人心

头为之一震,也才会有佛家顿悟的感觉。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