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南太湖“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0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新技术当真是最伟大的“改变者”。如果以山峰为喻,从山脚的村歌社鼓,到山巅的阳春白雪,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类型文化构成的群落,拼贴出文化中国的四季春秋。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文化的重峦叠嶂架起高速通道,不必费力攀爬,便可悠游其间、览尽风光。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有痛心质问“传统文化怎么了”,也有娓娓道来“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美国”;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脑残体”……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实体书居和报刊亭逐渐凋零,城市正在失去文化之肺:地铁上的“低头一族”,看的不是书报而是手机……商业和消费主义冲刷之下的大众审美河床,最低水位正在下降,有些地方甚至裸露出干涸的河底。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尼采曾对报纸的出现怒不可遏,认为这意味着忙乱、廉价的“短暂之物”取代了“永恒之物”。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这样的感叹固然有其价值,但放宽视野却会发现,从印刷术的普及,到声光电的传播,再到信息技术的兴起,任何一次传媒工具的重大变革,都会带来文化话语权的转移。新中国“17年文学时期”全国仅发表长篇小说200部左右,谁又能想到如今某一文学网站号称有123万个作者,其中很多以每天1万至3万字的速度写作正是报纸、影像、网络等技术手段的普及,让人类的文化空间拓展了而不是枯萎了,让知识和文化更能服务大众而不是被一小群精英所垄断。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有人做过统计,在当代中国,活跃在网上的知识分子只是知识界的表层,更庞大的群体基本不在网上发声,比例甚至低于领导干部。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知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对于有数千年文化的中国来说,信息化和技术时代带给我们的冲击更为猛烈,产生的问题也更加复杂。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但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形象地写出各种文化汇聚以及信息技术在各种文化之间穿梭的快捷以及作用。B.信息时代,文化传播方式多样,速度快,容量大,但内容芜杂。C.精英阶层之所以更晚接受新事物,是因为对社会变化的不敏感。D.“大众审美河床,最低水位正在下降”运用比喻论证,形象地论述了在商业和消费主义的冲击下,大众的审美水平变得很肤浅。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使很多人对此十分痛心,这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B.几乎每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文化史上所特有的现象。C.当今社会,读书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以至于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D.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需要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信息时代,他们有着文化欣赏者和创造者的双重身份。B.既不必过分沉溺于文化乡愁,也不能闭关自守,这是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到来时主流文化建设者应有的态度。C.在文化领域,因受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影响,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D.罗斯扎克、海德格尔等人的忧思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只要拥有文化话语权,无论是草根还是精英,都能更早地接受新事物、拥抱新的文化场。4.文章以“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为题,请问“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这个使命由谁来完成他们应该怎样去实现(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春蚕记(有删改)苏沧桑(1)黄昏,我进入一片桑林,像进入自己的名字。父亲为我取名源自“沧海桑田”,儿时所有的人唤我“桑桑——桑桑”。东方古国不用金戈铁马慑服远方,用最柔美的力量,一枚绿茶化为无华杯水,一片柔桑化为如水丝帛,不具统治性,却摄人心魂。我和我的影子,连同一片桑林,倒映在桑田与桑田之间的一大片水域中。多么普通、多么安静的一棵树啊,在时光里静静站了五千多年,时光选中它成为“东方自然神木”,选中曾日夜噬咬它的虫为“蚕”,让它们相互成就,在人类文明进程里,璀璨如火石,如光,如电。(2)这是农历四月初十湖州新市镇勇兴村秀才桥的黄昏,我随沈桂章夫妇,踩着被雨水泡软的泥路,高一脚低一脚深一脚浅一脚穿过一片片桑树林,像三条船淌过一浪一浪的碧波。我的耳畔响起《诗经·桑中》,响起汉乐府《陌上桑》,响起南北朝的《采桑度》,我看见康熙久久伫立在《采桑图》前,画中的年轻男子爬在桑树上往树下扔着桑葚,树下一位男子撩起衣襟仰头去接,一位红衣孩童蹲在地上捡掉落的桑葚,康熙仿佛听到了桑田中采桑男女的欢声笑语,题笔道:桑田雨足叶蕃滋,恰是春蚕大起时。负筥携筐纷笑语,戴鵀飞上最高枝。(3)在黄昏的桑田里,没有戴鵀鸟,也没有踩着桑梯爬上桑树如鸟儿般歌唱的采桑女们。空中一匹骏马形状的晚霞飞驰在桑林之上,雨后粘成一团的湿气,被一声声锐利的“咔咔”声啄破。骏马,沈桂章看不见,如果有戴鵀鸟飞过,沈桂章也看不见。他抬着头,“咔咔”地剪着桑枝,眼睛看向虚无。花甲之年的脸藏在一顶灰布帽下,很瘦,身上是一件印着一行小字的蓝布工作服,脚上是一双军绿色的旧解放鞋,①整个人显得有点旧。他的头循着声音转向我们,白亮的目光无着无落。几年前,他的白内障手术失败,几近失明。干杂活农活,采桑养蚕,倒是一点都不妨碍,如他所说,手感在的。这一片桑林,喂养着家里三张半蚕种、十万条蚕,桑叶一采完,就要赶在天黑前将桑枝剪完,否则,枝条就老了,不好剪了。(4)邵云凤剪一枝桑枝最多只需一秒。②左手抓住桑枝,一拗,右手的剪刀顺势一绞,一枝枝桑枝,瞬间臣服在她两条老桑枝般的胳膊之下。一棵桑树有七八根桑枝,她五六秒就能完成,而我用了两分钟,虎口已被压出一道道深红的印。这些印她也有过,十三岁就有过,岁岁年年,如今早已变成了老茧。夕阳挂在一棵桑树上,她“咔咔”剪下去,夕阳没有掉,掉落的是一颗颗发紫的熟桑葚。桑葚很甜,他们没空吃,白白掉在地上,每一棵桑树下的泥地都被洇染成了紫色。(5)从蚕种孵化到收蚕茧,约一个月,每天三点起床,四点半喂好蚕,天一亮去地里采桑叶,采好桑叶再回家吃八十岁老母亲烧的早饭。二十四小时要喂三四次,其余时间采桑,剪枝,整理桑叶,晚上九点多喂好蚕,十点多睡觉,一天睡四五个小时。她们喂蚕时小心翼翼,穿着棉布衫,没有擦香水,没有涂带任何香味的护肤品,守着所有禁忌,轻手轻脚,尽量沉默。最辛苦的,是三天之后,蚕快要做茧了,像一垄垄正在灌浆的水稻丰收在望,桑叶要喂厚一点,照料得要更勤一点。这是“辛勤减眠食,颠倒着衣裳”的一个月,也是担惊受怕的一个月。第一怕,是断粮。几年前,秋蚕将熟,整个杭嘉湖地区所有桑叶都被虫吃了,好不容易养大的蚕,到了最后一周活活饿死,几乎绝收。怕蚕宝宝生病,僵掉。怕蚕茧卖不掉,十五天后就会变蛾,咬破蚕茧,茧子就废了。怕蚕茧卖不出好价钱。(6)沈桂章是名闻方圆百里的养蚕能手。他当过兵,当过村支部委员,办过水泥厂、福利厂,养蚕养了几十年,以前每年要养十几张蚕种,楼上楼下七间蚕房。人们只道他蚕养得最好,他自己知道,窍门是有的,主要还是用心,平时桑叶铺得薄一点,蚕间隔得稀疏一点,这就意味着要勤喂,多花工夫。③和江南大地上无数养蚕人家一样,勤快,是本分。(7)“我们这一代人养好了,就不养了,儿子他们不会养了,太辛苦了。”他声调平淡的话语将被暮色吞没时,我用力抓住它,心中黯然。是啊,五年后十年后多年以后,还会有集体合作社和蚕桑基地继续养蚕,有桑基鱼塘长久的保护传承,但散落民间的养蚕人家恐怕真没有了。“你们也不希望儿子养吧?换作我是你,也不想儿女那么辛苦。”我说。“对啦!你说得太对了!”他的声调骤然高起来,显得很兴奋,仿佛遇到了知己,说出了他最想说又不好意思说的话。如他所说,现在条件好了,农村跟城市差不多了,做其他事也能挣钱,养蚕实在太辛苦了。(8)暮色如雾,渐渐淹没桑林,淹没桑田与桑田之间的那片水域,水域倒映着最后一缕霞光,也倒映着一板车桑叶和两个人,邵云凤在前面摇摇晃晃拉着板车,沈桂章弯腰手扶着车尾,像一条晚归的船驶过田埂,渡过村口,穿过两棵巨大的火桑树。④通往家门的窄窄的小路上落满了桑葚,泥地被桑葚汁洇染成了大片大片的紫色,像开满了迎他们回家的鲜花。材料二:三年多来,我深入“他们”的生活现场,和“他们”一起捞纸、唱戏、采茶、养蜂、育蚕、酿酒、摇船,试图对那些正在远去的劳作方式、正在经历时代巨变的人心,进行活化石式的解构,深度挖掘一个个鲜活的人生横断面里蕴藏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以及山水之美、风物之美、传统之美、劳动之美、人民之美。苏沧桑《自序·春天的秒针》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部分,“我”进入桑林,展开丰富想象,桑蚕与自我、中国文化、人类文明相融合,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B.第2段提到“采桑图”,作者想象康熙站在此图前的感受,采桑男女的欢声笑语中寄寓着对丰收的期盼。C.第5段和第7段作者对采桑养蚕生活的繁忙和辛苦进行了解构,让我们感受到了劳动人民对最原生态的劳作的厌弃与无奈。D.文章结尾部分,将人物放置在环境中加以描写,画面感极强,有人与天地万物相融合的浑厚、深远意境。6.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用“旧”字,既写沈桂章的穿着简朴陈旧,又写出了沈桂章给人的总体感受是衰老消瘦的。B.句子②,“瞬间臣服”一词,运用比拟,把人和劳动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融为一体,形象性和抒情性兼具。C.句子③中,养蚕人的这种品质也是民族性格的一部分,连用短句,突出庄重的语气。D.句子④中“泥地被桑葚汁洇染成了大片大片的紫色”,与第4段结尾遥相呼应,重复强调,表意完全相同。7.文中两处划波浪线的句子,都以船喻人,但本体喻体各不相同,表达效果也不相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8.作者试图“深度挖掘一个个鲜活的人生横断而里蕴藏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以及山水之美、风物之美、传统之美、劳动之美、人民之美”。请你从文本中挖掘出其中两种“美”,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二、古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痰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节选自《荀子·劝学》)材料二: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祭庙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及去周,老子送之,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选自《孔子家语·卷三》,有删减)材料三: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①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②。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选自《荀子·劝学》)①蝡:同“蠕”,像爬虫慢慢地动。②囋:多话。9.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吾闻A老聃B博古知今C通D礼乐之原E明F道德之归G则吾师也10.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古代金属的通称,本文指的是金属制的力斧等。B.而,连词,表承接,可译为“然后”或“接着”。C.反,通假字,同“返”,动词,返回。D.之,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1.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A.微斯人,吾谁与归B.以轮C至周,问礼于老聃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12.下列对以上三则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作者首先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继而论述了学习在提高人的素质等方面有重大意义,进而论述学习的作用。B.材料一中,善用比喻论证来阐述道理。像选文中的第三段,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C.材料二中,孔子在周问礼访乐,走遍了祭祀天地之所,并到实地考察各种规章制度,回国后,他的道更加受人尊崇了。D.材料三中,君子求取学问,耳朵听进去,嘴巴说出来,这样便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14.材料二、三都谈到了学习,但各有侧重,请分析侧重点有何不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闲望吴融①三点五点映山雨,一枝两枝临水花。蛱蝶狂飞掠芳草,鸳鸯稳睡翘暖沙。阙下新居成别业②,江南旧隐是谁家。东迁西去俱无计,却羡暝归林上鸦。[注]①吴融:浙江绍兴人,此诗作于诗人求仕长安时期。②别业:相对于本宅而言,亦称别墅、别馆。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点五点”“一枝两枝”,语言口语化,朗朗上口,颇具音律复叠之美。B.颔联动静结合,以“狂飞”写蛱蝶之爱芳草,又用“稳睡”言鸳鸯之适意。C.前四句总写闲望所见,四组画面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一副雄奇美丽的景图。D.本诗前四句描写场景,后四句感事抒怀,结构和范仲淹《渔家傲》有相似之处16.全诗感情丰富,请简要分析尾联表达的的思想感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只要肯下功夫,坚持不懈,连坚硬的金石都可以雕刻。(2)《静女》中,描写男主人爱屋及乌,表达对女子的喜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明了思妇忧思源于对远离故乡的丈夫的思念。三、语言文字运用(22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这是一棵野树,没人管它,听任它站在这儿自生自灭,也没人站出来认领它,累累果实,悬挂枝头,被风扫荡,被雨痛击,相互追赶着坠落,滚入银杏叶铺成的眠床,深深浅浅地埋入时光中,也被的脚步带到四方。它从一粒果实开始,也许是随着一阵风飘浮而来,也许是顺着一场雨漂浮而下,还也许是一只鸟,(A),一松口,银杏果摇摇晃晃地落了下去。但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四千年前的一天,一粒银杏果落到了浮来山的山坳间,生根发芽,(B),根系深入泥土数丈,扎在石灰岩溶蚀阶地上,像一只铁拳,紧紧地攫住山石,任由狂风暴雨、地震海啸也撼动不了。浮来山——一座姓浮名来的山,山也可以浮来吗像这棵树一样,飘浮或漂浮而来。我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一个好名字,动感十足,禅意也浓,浮来一座山,又浮来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是多么不容易呀,像世上所有的树一样,它要面对和忍受一棵树与生俱来的宿命。比如风摧、雨打、雷劈、霜冻、雪压、鸟啄、虫咬、火烧、斧砍、战争这个过程漫长而危险,它不会拔起自己躲避,只能站在原地一声不吭地,默默地往下扎根,朝上和四周扩张。它幸运地躲过了一次次天突人祸,直到它足够健壮和强大了,一些宿命对它没了威胁,束手无策了;另一些宿命仍然地追逐着它,窥伺着它,时时刻刻,伴随它一生。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摩肩接踵漠不关心逆来顺受形影不离B.络绎不绝漠不关心顺其自然如影随形C.络绎不绝漫不经心顺其自然形影不离D.摩肩接踵漫不经心逆来顺受如影随形19.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浮来山———一座姓浮名来的山”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我偷偷睁眼看了看女医生,见她皱着眉头,脸色很紧张地说:“现在还不能判断,叫她冷静一会儿再说。大家都去学习去,———提壶开水来。”(刘真《核桃的秘密》)B.他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叶雨婷《“探界者”钟扬》)C.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D.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说:“唉,天可真凉了————”(郁达夫《故都的秋》)20.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话句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国的古代桥梁,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它的地区性,即各种不同的桥形、构造及其用料,都讲究因地制宜,如黄河两岸,物资运输多依赖骡马大车、手推板车,故平坦宽阔的石梁桥最适合;江南水乡,运输以舟船为主,因此遍布凸起的石拱桥;西南地区,多峡谷急流,故多用吊桥。同时,北方和南方的山区,桥墩厚实稳重,称为“厚墩”,以防山洪冲毁桥梁;江南水乡则不同,桥墩纤细轻盈,称为“薄墩”,以利桥下通航。二是它的实用性,即古人造桥,①讲究发挥实际上的用处。②比如许多古桥上建有亭阁长廊,③既可以保护桥面,④又可供行人躲避风雨之用,⑤住宿甚至休息。三是它的公益性,即为全社会共同享用。古代的许多建筑物,都属皇公贵族私有专用,平民百姓不得涉足。然而,桥梁则有所不同,凡是在江河峡谷建造的桥梁,皇帝能走,平民百姓也能走。从美学欣赏的角度去看,我国桥梁的艺术风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造型千姿百态,各种造型都体现出不同的审美趣味。你看那一座座桥梁,有的形如长虹。有的状如弯月,有的凌空欲飞久久陪伴着河流。二是桥梁建筑与周围环境协调,人工建筑与自然风光融合,两者相得益彰,这正是中国艺术的特点所在。这样,凡建桥之处,往往形成迷人的景点。如“卢沟晓月”为燕京八景之一,“断桥残雪”是西湖十景之一等等,都是因为桥梁建筑能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21.下列选项中,对文中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与“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中的“如”意义和用法相同。B.“则”与“物体受热则膨胀”中的“则”意义和用法不同。C.“以”与“养精蓄锐,以待时机”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D.“也”与“即使失败也不能灰心”中的“也”意义和用法不同。22.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3.请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写一个句子。要求:另选意象,句式基本一致,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语意完整,表达流畅。四、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学年第一学期“南太湖”联盟第一次联考高一语文学科试题卷一、现代文阅读(30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4分)【答案】1.C2.B3.D4.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的使命主要由当代文化人、主流文化建设者来完成。①他们应该具备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②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方式,推动“美美与共,天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前教育的语言与沟通发展考核试卷
- 增材制造技术在建筑结构性能测试的实践考核试卷
- 地震勘探仪器的环境适应性测试考核试卷
- 家用纺织品的设计趋势考核试卷
- 公路工程交通事故分析考核试卷
- 帆布制品生产成本分析考核试卷
-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生物物理方法考核试卷
- 化学纤维的高性能化研究考核试卷
- 理婚律师团队离婚协议书模板
- 房屋出借使用权利协议书
-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20年版)
- 大数据开发工程师招聘笔试题及解答(某世界500强集团)2025年
- 煤矿综采工程外包合同范本
-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附答案)
- 牛津译林版英语2024七年级上册全册单元知识清单(默写版)
- 执业药师药学考试题库及答案(完整版)
- 六年级书法上册电子教案设计
- 2024年军队文职统一考试《专业科目》管理学试卷(网友回忆版)含解析
- DB13-T 5863-2023 造血干细胞移植病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
- GB/T 44456-2024电子竞技场馆运营服务规范
- 2024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科普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