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监控与分析系统建设及应用_第1页
网络舆情监控与分析系统建设及应用_第2页
网络舆情监控与分析系统建设及应用_第3页
网络舆情监控与分析系统建设及应用_第4页
网络舆情监控与分析系统建设及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舆情监控与分析系统建设及应用TOC\o"1-2"\h\u19877第一章系统概述 2191641.1项目背景 2151371.2项目目标 3318781.3系统架构 325581第二章需求分析 4175042.1功能需求 4211802.1.1系统概述 4321242.1.2详细功能需求 433152.2功能需求 5153172.3可行性分析 512810第三章数据采集与处理 5140263.1数据源选择 5252473.2数据采集技术 682723.3数据处理流程 65468第四章舆情分析模型 758384.1情感分析 7286474.2主题模型 737774.3聚类分析 711377第五章系统设计与实现 8150035.1系统架构设计 863045.2关键技术与算法 8272555.3系统实现 924809第六章用户界面设计 9272936.1界面布局 9132046.1.1整体布局 9242956.1.2导航栏设计 10248286.1.3功能模块布局 10190736.2功能模块设计 1027726.2.1数据展示模块 10119456.2.2数据分析模块 10170046.2.3报警提醒模块 10164636.2.4用户管理模块 10139046.3界面交互设计 10296356.3.1交互逻辑设计 10209206.3.2动效设计 11222336.3.3反馈机制 1111886.3.4输入验证 1113610第七章系统测试与优化 11249797.1测试策略 1180257.1.1测试目标 11261657.1.2测试方法 11300867.1.3测试阶段 12119247.1.4测试工具 12221027.2测试用例 1237097.2.1功能测试用例 1279907.2.2功能测试用例 12110557.2.3安全测试用例 13204237.2.4用户体验测试用例 13162917.3系统优化 13290767.3.1数据采集优化 13184047.3.2数据处理优化 13282837.3.3数据存储优化 14297757.3.4数据展示优化 14213707.3.5系统安全优化 1429987.3.6系统稳定性优化 1410936第八章应用案例分析 14234848.1政务舆情监控 14120378.2企业舆情监控 1543198.3社会事件舆情监控 1527683第九章安全性与隐私保护 16235679.1数据安全 16150009.1.1数据加密 16147869.1.2数据备份与恢复 16150719.1.3数据访问控制 1638159.2系统安全 16212849.2.1身份认证与权限管理 16128339.2.2安全防护措施 1630659.2.3系统监控与报警 16277019.3隐私保护策略 16193679.3.1用户隐私保护 1642409.3.2数据脱敏 17115249.3.3用户知情权与选择权 175966第十章发展趋势与展望 172200310.1技术发展趋势 171130610.2行业应用前景 17486410.3系统升级与维护 18第一章系统概述1.1项目背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网络舆情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民权益产生着深远影响。我国网络舆情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突发性的特点,对网络舆情监控与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本项目旨在建设一套网络舆情监控与分析系统,为企业、媒体等用户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舆情信息,助力舆情应对与决策。1.2项目目标本项目的主要目标如下:(1)构建一个全面、高效的网络舆情监控与分析系统,实现对各类网络信息的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2)提高企业、媒体等用户对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3)推动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实践的发展,提升我国在网络舆情领域的国际影响力。(4)保障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民权益,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1.3系统架构本项目所建设的网络舆情监控与分析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数据采集模块:负责从互联网上收集各类舆情信息,包括新闻、论坛、微博、等平台的数据。(2)数据预处理模块: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去重、分类等处理,为后续分析提供准确的数据基础。(3)数据分析模块:运用文本挖掘、数据挖掘等技术,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出有价值的舆情信息。(4)可视化展示模块:将分析结果以图表、地图等形式直观展示,方便用户快速了解舆情动态。(5)预警与推送模块:根据用户需求,实时推送重要舆情信息,为用户提供决策依据。(6)用户管理模块:实现用户注册、登录、权限管理等功能,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7)系统维护与升级模块:对系统进行定期维护和升级,保证系统功能的完善和功能的优化。通过以上模块的协同工作,本项目将实现对网络舆情的高效监控与分析,为用户提供全面、准确的舆情信息。第二章需求分析2.1功能需求2.1.1系统概述网络舆情监控与分析系统旨在通过实时监测网络信息,分析舆论动态,为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决策支持。本系统功能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采集与处理(2)舆情分析与展示(3)舆情预警与推送(4)用户管理与权限控制(5)数据统计与报告2.1.2详细功能需求(1)信息采集与处理a.支持多平台、多渠道的信息采集,包括社交媒体、新闻网站、论坛等;b.支持关键词筛选、智能识别和去重功能;c.支持信息预处理,如文本清洗、分词、词性标注等;d.支持情感分析,判断信息情感倾向。(2)舆情分析与展示a.支持舆情热度分析,展示热点话题、关键词等;b.支持舆情情感分析,展示正面、负面、中性情感分布;c.支持舆情传播分析,展示舆情传播路径、关键节点等;d.支持舆情趋势分析,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舆情走势。(3)舆情预警与推送a.支持自定义预警阈值,实现舆情预警功能;b.支持多种推送方式,如短信、邮件、等;c.支持实时舆情监控,发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用户。(4)用户管理与权限控制a.支持用户注册、登录、找回密码等功能;b.支持角色分配、权限控制,保障系统安全;c.支持用户行为记录,便于审计和追溯。(5)数据统计与报告a.支持数据可视化展示,如舆情走势图、传播图等;b.支持导出数据报表,便于用户分析和汇报;c.支持定时舆情报告,推送至用户端。2.2功能需求(1)响应速度:系统需在短时间内完成信息采集、处理、分析等任务,满足实时监控需求;(2)并发能力:系统应支持多用户同时在线,保证系统稳定运行;(3)数据存储容量:系统需具备较大的数据存储能力,满足长时间数据积累需求;(4)数据处理能力:系统应对海量数据进行高效处理,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5)系统安全性:系统应具备较强的安全性,防止数据泄露、恶意攻击等风险。2.3可行性分析(1)技术可行性: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已相对成熟,为系统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2)经济可行性:系统建设投入相对较低,且后期运维成本较低,具有较高的经济可行性;(3)社会需求:网络舆情监控与分析系统在企事业单位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需求,市场前景良好;(4)法律法规支持: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舆情监控与分析提出了明确要求,为系统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5)系统升级与扩展:系统具备良好的升级和扩展能力,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功能定制。第三章数据采集与处理3.1数据源选择数据源的选择是构建网络舆情监控与分析系统的首要环节。本系统在数据源的选择上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性:选择具有广泛覆盖面、包含各类舆情信息的数据源,以保证监控与分析结果的全面性。(2)权威性:优先选择权威、可靠的数据源,如官方网站、主流媒体等,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3)实时性:选择能够实时更新数据的数据源,以满足系统对实时舆情监控的需求。(4)多样性:选择涵盖多种类型的数据源,如文本、图片、视频等,以丰富舆情信息的表现形式。具体数据源包括: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等)、新闻网站、论坛、博客、官方网站、企业官方网站等。3.2数据采集技术数据采集技术是网络舆情监控与分析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本系统采用以下技术进行数据采集:(1)网络爬虫技术:通过编写网络爬虫程序,自动化地从目标数据源中获取原始数据。(2)API接口调用:利用数据源提供的API接口,实时获取数据。(3)数据抓包技术:通过抓取网络请求和响应数据,获取目标数据。(4)分布式采集:采用分布式采集技术,提高数据采集的效率。3.3数据处理流程数据处理流程是保证数据质量、提高分析效果的重要环节。本系统的数据处理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数据清洗: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去除无用信息、纠正错误数据等,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2)数据解析:对清洗后的数据进行解析,提取关键信息,如标题、正文、作者、发布时间等。(3)数据存储:将解析后的数据存储至数据库中,便于后续分析和查询。(4)数据标注:对关键信息进行标注,如情感倾向、主题分类等,为后续分析提供依据。(5)数据预处理:对标注后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如分词、词性标注、去除停用词等,以便进行后续的分析。(6)特征提取:根据分析需求,从预处理后的数据中提取特征,如词频、共现矩阵等。(7)数据融合:将不同数据源、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融合,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8)数据挖掘:采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方法,对融合后的数据进行挖掘,发觉潜在规律和趋势。(9)数据可视化:将挖掘结果以图表、热力图等形式展示,便于用户理解和应用。第四章舆情分析模型4.1情感分析情感分析作为舆情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自动化的技术手段,对网络上的文本信息进行情感倾向的判定。该模型主要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包括分词、词性标注、句法分析等步骤,以实现对文本情感极性的分类,通常分为正面、中性、负面三种。在情感分析模型中,常用的算法有基于统计的方法、基于规则的方法以及深度学习方法。基于统计的方法通过计算词频、词序列等信息来推断情感倾向;基于规则的方法则通过预先设定的情感词典和语法规则来进行判断;深度学习方法,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循环神经网络(RNN),能够有效地从文本中提取特征,进行情感分类。4.2主题模型主题模型是处理文本数据中潜在主题分布的一种统计模型。在舆情分析中,主题模型能够帮助识别文本数据中的关键话题,进而对舆论焦点进行深入理解。最常见的主题模型是隐狄利克雷分布(LDA),它通过无监督学习,将文档集中每篇文档的主题按照概率分布表示出来。在主题模型的应用中,可以通过调整模型参数,如主题数量、超参数等,来优化模型的功能,使其更符合实际应用需求。主题模型还可以与其他文本挖掘技术相结合,如关键词提取、共词分析等,以增强对文本内容的解析能力。4.3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另一种重要的无监督学习方法,在舆情分析中主要用于文本的相似性分析。通过对大量文本数据进行聚类,可以找出在内容上相似或相关的文档集合,从而帮助分析人员发觉舆情热点和关键信息。聚类分析中常用的算法包括Kmeans、层次聚类、DBSCAN等。Kmeans算法通过迭代寻找K个簇的中心,将文本分配到最近的簇中心;层次聚类则依据样本间的相似性逐步构建聚类树;DBSCAN算法通过密度来聚类,能够识别出任意形状的簇。在进行聚类分析时,文本数据的预处理和特征提取。通常需要将文本转换为向量形式,如TFIDF权重向量,以便于聚类算法处理。针对不同类型的舆情数据,聚类分析模型的选择和参数设置也需要进行细致的调整,以获得最佳的聚类效果。第五章系统设计与实现5.1系统架构设计系统架构设计是网络舆情监控与分析系统建设的基础。本系统采用了分层架构设计,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层、数据存储层、数据处理层、数据分析层和应用层五个部分。(1)数据采集层:主要负责从互联网上收集舆情相关的文本数据,包括新闻、论坛、微博等。数据采集层采用多线程爬虫技术,提高了数据采集的效率。(2)数据存储层:用于存储采集到的原始数据和预处理后的数据。本系统采用了分布式数据库技术,保证了数据存储的高效性和可扩展性。(3)数据处理层: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分词、去停用词等操作,为后续的数据分析提供基础。(4)数据分析层: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情感分析、主题模型等算法处理,挖掘出舆情的关键信息,为用户提供决策支持。(5)应用层:提供用户界面和API接口,方便用户对系统进行操作和获取分析结果。5.2关键技术与算法本系统涉及以下关键技术与算法:(1)文本预处理:采用中文分词技术对文本进行分词处理,去除停用词,提取出文本的关键信息。(2)情感分析: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情感分析方法,对文本进行情感分类,判断其正面、负面或中性。(3)主题模型:采用隐狄利克雷分布(LDA)算法对文本进行主题建模,挖掘出文本的主题分布。(4)关键词提取:采用TFIDF算法对文本进行关键词提取,找出与舆情相关度较高的关键词。(5)数据可视化:采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将分析结果以图表的形式展示给用户,便于用户理解和使用。5.3系统实现本节主要介绍系统实现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模块。(1)数据采集模块:采用Python编写多线程爬虫,从互联网上采集舆情相关的文本数据。爬虫主要针对新闻、论坛、微博等网站进行数据抓取。(2)数据存储模块: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将采集到的原始数据和预处理后的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数据库采用主从复制模式,提高了数据的读写功能。(3)数据处理模块: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中文分词、去除停用词、词性标注等操作。预处理后的数据用于后续的数据分析。(4)数据分析模块: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情感分析、主题模型等算法处理。情感分析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主题模型采用LDA算法。(5)应用层模块:提供用户界面和API接口,方便用户对系统进行操作和获取分析结果。用户界面采用Web技术实现,支持多种浏览器的访问;API接口采用RESTful设计,支持多种编程语言的调用。第六章用户界面设计6.1界面布局界面布局是网络舆情监控与分析系统建设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到用户的使用体验。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界面布局的设计原则与方法。6.1.1整体布局整体布局应遵循简洁、明了的原则,保证用户在进入系统后能够快速了解系统功能及操作方法。整体布局分为头部、主体和底部三个部分。头部包含系统名称、用户信息和导航栏;主体部分展示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底部包含版权信息和友情等。6.1.2导航栏设计导航栏应简洁明了,采用扁平化设计,便于用户快速定位所需功能。导航栏分为一级导航和二级导航,一级导航展示系统主要功能模块,二级导航展示子功能模块。6.1.3功能模块布局功能模块布局应遵循逻辑性、关联性的原则,将相似功能的模块放置在一起。还需考虑模块间的间距,避免过于紧凑或过于稀疏,影响用户操作体验。6.2功能模块设计功能模块设计是界面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为本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内容。6.2.1数据展示模块数据展示模块负责展示系统收集到的舆情数据,包括舆情热度、关键词云、情感分析等。数据展示采用图表、列表等形式,清晰展示舆情数据。6.2.2数据分析模块数据分析模块包括关键词提取、情感分析、主题模型等,为用户提供深入分析舆情数据的功能。模块布局应简洁明了,便于用户操作。6.2.3报警提醒模块报警提醒模块负责实时监测舆情数据,发觉异常情况及时提醒用户。模块设计应突出重点,简洁明了,便于用户快速了解舆情动态。6.2.4用户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包括用户注册、登录、权限管理等功能,保证系统的安全性。模块设计应简洁易用,便于用户管理。6.3界面交互设计界面交互设计是提升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以下为本系统界面交互设计的几个方面。6.3.1交互逻辑设计交互逻辑设计应遵循易用性、一致性和反馈性原则。系统应提供明确的操作指引,帮助用户快速上手。同时保持交互逻辑的一致性,避免用户产生困惑。6.3.2动效设计动效设计可以提升用户体验,增强界面的趣味性。在本系统中,适当运用动效,如加载动画、过渡动画等,使界面更具活力。6.3.3反馈机制反馈机制是用户与系统交互的重要环节。系统应提供及时、明确的反馈,包括成功、失败、警告等提示信息,帮助用户了解操作结果。6.3.4输入验证输入验证是保证数据准确性的关键环节。系统应提供输入提示、格式验证等功能,帮助用户准确填写信息,提高数据质量。第七章系统测试与优化7.1测试策略为保证网络舆情监控与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本节将详细阐述测试策略。测试策略主要包括测试目标、测试方法、测试阶段和测试工具。7.1.1测试目标测试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保证系统各项功能正常运行,满足用户需求。(2)保证系统在高并发、大数据量场景下的功能稳定。(3)保证系统具备较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4)保证系统具有良好的用户体验。7.1.2测试方法测试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单元测试:对系统中的各个模块进行独立测试,保证模块功能的正确性。(2)集成测试:将各个模块组合在一起进行测试,检验系统整体功能的稳定性。(3)功能测试:模拟实际使用场景,测试系统在高并发、大数据量场景下的功能表现。(4)安全测试:检测系统在各种攻击手段下的安全性,保证系统不受恶意攻击。(5)用户体验测试:从用户角度出发,测试系统的易用性、稳定性、响应速度等。7.1.3测试阶段测试阶段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单元测试阶段:对各个模块进行独立测试。(2)集成测试阶段:将各个模块组合在一起进行测试。(3)系统测试阶段:对整个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包括功能测试、安全测试、用户体验测试等。(4)验收测试阶段:与用户共同验收,保证系统满足用户需求。7.1.4测试工具根据测试需求,选择以下测试工具:(1)单元测试工具:JUnit、NUnit等。(2)集成测试工具:Selenium、JMeter等。(3)功能测试工具:LoadRunner、JMeter等。(4)安全测试工具:OWASPZAP、Nessus等。(5)用户体验测试工具:UserTesting、Axure等。7.2测试用例本节将详细介绍网络舆情监控与分析系统的测试用例,包括功能测试用例、功能测试用例、安全测试用例和用户体验测试用例。7.2.1功能测试用例功能测试用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采集:测试系统是否能够正确采集指定来源的数据。(2)数据处理:测试系统是否能够正确处理采集到的数据,舆情报告。(3)数据存储:测试系统是否能够将处理后的数据正确存储到数据库中。(4)数据展示:测试系统是否能够将处理后的数据以图表、列表等形式展示给用户。(5)用户管理:测试系统是否能够实现用户注册、登录、权限管理等功能。7.2.2功能测试用例功能测试用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采集功能:测试系统在高并发、大数据量场景下,数据采集的响应速度和成功率。(2)数据处理功能:测试系统在高并发、大数据量场景下,数据处理的响应速度和正确率。(3)数据存储功能:测试系统在高并发、大数据量场景下,数据存储的响应速度和存储容量。(4)数据展示功能:测试系统在高并发、大数据量场景下,数据展示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7.2.3安全测试用例安全测试用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身份验证:测试系统是否能够有效防止非法用户访问。(2)数据传输:测试系统是否能够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3)数据存储:测试系统是否能够保证数据存储的安全性。(4)系统防护:测试系统是否能够抵御常见的网络攻击手段。7.2.4用户体验测试用例用户体验测试用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界面设计:测试系统的界面设计是否符合用户审美和操作习惯。(2)系统稳定性:测试系统在各种操作下是否稳定,不会出现卡顿、崩溃等问题。(3)响应速度:测试系统的响应速度是否满足用户需求。(4)易用性:测试系统的功能是否易于理解和使用。7.3系统优化系统优化是提高网络舆情监控与分析系统功能、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关键环节。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系统进行优化:7.3.1数据采集优化(1)优化数据采集策略,提高数据采集的成功率和效率。(2)引入分布式采集技术,提高系统在高并发场景下的采集功能。7.3.2数据处理优化(1)优化数据处理算法,提高数据处理速度和正确率。(2)引入并行计算技术,提高系统在高并发场景下的数据处理功能。7.3.3数据存储优化(1)优化数据库设计,提高数据存储和查询效率。(2)引入分布式数据库技术,提高系统在高并发场景下的数据存储功能。7.3.4数据展示优化(1)优化数据展示界面,提高用户操作体验。(2)引入缓存技术,提高数据展示的响应速度。7.3.5系统安全优化(1)加强身份验证和权限管理,防止非法用户访问。(2)引入安全防护技术,提高系统抵御网络攻击的能力。7.3.6系统稳定性优化(1)优化系统架构,提高系统在高并发场景下的稳定性。(2)引入故障监测和自动恢复机制,保证系统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快速恢复正常运行。第八章应用案例分析8.1政务舆情监控政务舆情监控是保证与公众有效沟通的重要手段。以下是一个具体的案例分析。案例背景:某市在推进一项城市规划项目时,遇到了公众的强烈反对。社交媒体上出现了大量负面言论,对决策提出了质疑。监控过程:(1)数据收集:通过部署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收集了微博、论坛、新闻评论等渠道的相关数据。(2)数据分析: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情感分析,识别出负面言论的分布和主要议题。(3)预警机制:当负面言论达到一定阈值时,系统自动向相关部门发送预警信息。应对措施:及时回应公众关切,通过新闻发布会、社交媒体互动等方式,公开项目信息,解释决策背景,有效降低了公众的负面情绪。8.2企业舆情监控企业舆情监控对于维护企业品牌形象和应对危机。以下是一个具体案例分析。案例背景:某知名企业因产品安全问题被消费者投诉,媒体报道后引发了广泛关注。监控过程:(1)数据收集:监控系统收集了新闻报道、社交媒体、消费者论坛等渠道的相关信息。(2)数据分析:通过关键词分析和情感分析,确定了报道的负面程度和主要传播渠道。(3)趋势预测:系统根据历史数据预测了舆情发展趋势。应对措施:企业迅速启动危机公关流程,发布道歉声明,公布整改措施,并通过积极与消费者沟通,逐步恢复了品牌形象。8.3社会事件舆情监控社会事件的舆情监控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及时应对事件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一个具体案例分析。案例背景:某地发生了一起重大交通,造成了人员伤亡,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监控过程:(1)数据收集:监控系统从新闻报道、社交媒体、网民评论等多个渠道收集信息。(2)数据分析:通过情感分析和关键词提取,了解公众对事件的情感态度和关注点。(3)动态监控:实时跟踪舆情发展,及时调整监控策略。应对措施:相关部门及时发布调查结果,公开救援进展,通过多种渠道与公众沟通,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第九章安全性与隐私保护9.1数据安全9.1.1数据加密在网络舆情监控与分析系统中,数据安全。为了保证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性,系统采用了先进的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通过对数据内容进行加密,可以有效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9.1.2数据备份与恢复系统定期对重要数据进行备份,保证在数据丢失或损坏的情况下,能够快速恢复数据。系统还设置了自动备份机制,避免因人为操作失误导致数据丢失。9.1.3数据访问控制为了保障数据安全,系统实行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对不同角色的用户进行权限划分,仅允许具备相应权限的用户访问相关数据。同时系统还记录了用户操作日志,便于对数据访问进行审计。9.2系统安全9.2.1身份认证与权限管理系统采用了身份认证机制,保证合法用户才能访问系统。用户需通过账号密码验证、二次验证等方式进行身份认证。系统还实现了权限管理功能,对不同角色的用户进行权限划分,防止越权操作。9.2.2安全防护措施系统采用了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安全漏洞扫描等安全防护措施,以防止外部攻击和内部泄露。同时系统定期进行安全更新,修补潜在的安全漏洞。9.2.3系统监控与报警系统设置了实时监控机制,对系统运行状态、网络流量、用户行为等进行监控。一旦发觉异常情况,系统将立即触发报警,通知管理员进行处理。9.3隐私保护策略9.3.1用户隐私保护系统严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