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行业空间科学与探索方案_第1页
航天行业空间科学与探索方案_第2页
航天行业空间科学与探索方案_第3页
航天行业空间科学与探索方案_第4页
航天行业空间科学与探索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航天行业空间科学与摸索方案TOC\o"1-2"\h\u27372第一章航天行业空间科学与摸索概述 2124531.1空间科学的发展历程 2206421.2空间摸索的意义与价值 310335第二章航天器设计与制造 362662.1航天器设计原则 3181502.2航天器制造工艺 4208312.3航天器功能优化 431468第三章航天发射技术 5176073.1发射系统设计 5285103.1.1运载火箭设计 510453.1.2发射设施设计 5168093.1.3地面支持设备设计 5107993.2发射操作流程 639783.2.1发射前准备 6150093.2.2发射实施 6164043.2.3发射后处理 648693.3发射安全性分析 6189453.3.1火箭设计安全性 6185743.3.2发射操作安全性 724573.3.3发射环境安全性 723256第四章空间环境与资源 727284.1空间环境特点 7119014.2空间资源开发 839384.3空间环境监测与保护 85365第五章航天器导航与控制 889975.1导航系统设计 853225.2控制系统设计 9164965.3导航与控制精度优化 931789第六章空间科学实验与观测 1029666.1空间科学实验方法 10228926.2空间观测技术 10286516.3实验与观测数据分析 104057第七章航天器返回与回收 1170427.1返回技术概述 11135977.1.1返回轨道设计 11301347.1.2热防护系统 115397.1.3降落伞系统 11202397.1.4着陆装置 12152927.2回收操作流程 12156877.2.1返回轨道调整 12233987.2.2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 12277667.2.3返回舱再入大气层 12153437.2.4降落伞系统工作 12140067.2.5着陆装置展开 12305287.2.6回收 1276057.3返回安全性分析 12169087.3.1返回轨道设计的安全性 12240837.3.2热防护系统的安全性 13159427.3.3降落伞系统的安全性 13211247.3.4着陆装置的安全性 13169547.3.5回收操作的安全性 1319709第八章航天工程管理与组织 13167538.1航天工程管理方法 13323938.1.1项目管理 13117318.1.2系统工程 1326728.1.3质量管理 1368098.1.4成本管理 1419998.2航天工程组织结构 14307338.2.1项目管理层 1432958.2.2技术部门 14138798.2.3质量管理部门 14310938.2.4保障部门 14199308.3航天工程风险控制 1488358.3.1风险识别 14272478.3.2风险评估 14201318.3.3风险应对 1512928.3.4风险监控 1513298第九章航天行业政策与法规 15325909.1航天行业政策概述 15270749.2航天行业法规体系 1517259.3政策与法规的实施与监督 165363第十章航天行业发展趋势与展望 16315210.1航天行业发展趋势 16305310.2航天技术未来展望 161457410.3航天行业发展战略 17第一章航天行业空间科学与摸索概述1.1空间科学的发展历程空间科学的发展历程是人类摸索未知、追求科学真理的重要篇章。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宇宙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从古代的观星术、天文学,到现代的空间科学,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不断深化。在古代,我国的天文学就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例如,东汉的张衡发明了地动仪,能够检测地震的发生;唐代一行和尚编制了《大衍历》,为后世的天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空间科学发展始于20世纪。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空间科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伴侣号,标志着人类进入航天时代。此后,美国、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纷纷加入航天竞赛,推动空间科学的发展。从1957年到2023年,空间科学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例如,美国的阿波罗计划成功实现了人类登月;我国的嫦娥工程实现了月球表面探测;火星探测任务如美国的火星探路者、好奇号等,使人类对火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空间望远镜如哈勃太空望远镜、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等,为人类揭示了宇宙深空的奥秘。1.2空间摸索的意义与价值空间摸索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与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空间摸索有助于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航天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材料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个领域的进步,为国家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空间摸索有助于促进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航天工程的建设和实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投入,这对于国家经济的拉动作用不言而喻。空间摸索有助于拓展人类对宇宙的认识。通过对宇宙的深入摸索,人类可以不断揭示宇宙的奥秘,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新的启示。空间摸索有助于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航天事业的成功,往往成为国家实力和科技水平的象征,有助于提升国家的国际影响力。航天行业的空间科学与摸索,不仅是人类摸索宇宙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国家科技发展和提升国际地位的重要手段。第二章航天器设计与制造2.1航天器设计原则航天器设计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过程,其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可靠性原则:航天器设计应保证系统在各种工况下都能正常运行,降低故障率和维修成本。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冗余设计、故障预防、故障诊断和故障处理等技术。(2)模块化原则:航天器设计应采用模块化设计,提高部件的互换性和通用性,便于生产和维护。(3)轻量化原则:航天器设计应追求轻量化,降低发射成本,提高载荷能力。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采用轻质材料,优化结构设计。(4)适应性原则:航天器设计应考虑不同任务需求和环境条件,提高其适应性。例如,针对不同轨道、姿态和能源需求,设计相应的航天器构型和系统配置。(5)安全性原则:航天器设计应充分考虑安全因素,包括飞行安全、任务安全和人员安全。在设计中,要保证系统具备抗干扰、抗故障和抗灾难能力。2.2航天器制造工艺航天器制造工艺是保证航天器质量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材料制备: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材料制备和功能检测,保证材料的可靠性和功能。(2)结构加工:根据设计要求,对航天器结构进行加工,包括焊接、铆接、粘接等工艺。(3)电子设备制造:制造航天器所需的电子设备,包括电路板、传感器、控制器等。(4)热控系统制造:制造航天器热控系统,包括热防护材料、热控涂层、散热器等。(5)总装与调试:将各个部件和系统进行总装,进行功能和功能调试,保证航天器满足设计要求。2.3航天器功能优化航天器功能优化是提高航天器功能、降低成本和满足任务需求的重要手段。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功能优化方法:(1)结构优化:通过优化航天器结构设计,提高其承载能力和刚度,降低重量。(2)热控优化:通过优化热控系统设计,提高航天器在极端温度环境下的适应能力。(3)能源优化:通过优化能源系统设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4)控制系统优化:通过优化控制系统设计,提高航天器姿态稳定性和控制精度。(5)载荷优化:根据任务需求,优化载荷配置,提高航天器任务能力。通过以上功能优化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航天器的综合功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三章航天发射技术3.1发射系统设计航天发射系统是航天器进入太空的关键设施,其设计需遵循科学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原则。发射系统主要包括运载火箭、发射设施、地面支持设备等部分。3.1.1运载火箭设计运载火箭是航天发射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其设计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总体布局:根据任务需求,合理选择火箭的级数、直径、长度等参数,实现火箭总体功能的优化。(2)动力系统:选用高功能的发动机,提高火箭的推力,降低比冲,以满足不同轨道发射需求。(3)控制系统:采用先进的控制技术,实现火箭稳定飞行、精确入轨。(4)载荷适应性:针对不同航天器,设计适应性的火箭载荷舱,提高航天器的搭载能力。3.1.2发射设施设计发射设施主要包括发射场、发射塔、发射控制中心等。设计要点如下:(1)发射场:选择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适宜的区域,降低发射风险。(2)发射塔:根据火箭尺寸和发射方式,设计合理的发射塔结构,保证火箭安全竖立和发射。(3)发射控制中心:集成先进的指挥、控制、通信、监测等设备,实现对发射过程的实时监控和调度。3.1.3地面支持设备设计地面支持设备主要包括燃料加注系统、发射支持系统、测试设备等。设计要点如下:(1)燃料加注系统:保证燃料安全、高效地加注到火箭中。(2)发射支持系统:为火箭提供必要的保障,如电力、空调、照明等。(3)测试设备:对火箭各系统进行检测,保证其功能满足发射要求。3.2发射操作流程航天发射操作流程包括发射前准备、发射实施和发射后处理三个阶段。3.2.1发射前准备发射前准备主要包括以下工作:(1)火箭运输:将火箭从制造厂运输到发射场。(2)火箭组装:在发射场对火箭进行组装,包括各级火箭、发动机、控制系统等。(3)测试:对火箭各系统进行检测,保证其功能满足发射要求。(4)燃料加注:在发射前对火箭进行燃料加注。3.2.2发射实施发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火箭竖立:将火箭竖立在发射塔上。(2)发射控制:通过发射控制中心对火箭进行指挥、控制和监测。(3)点火发射:点燃火箭发动机,实现火箭离地。(4)入轨飞行:火箭按照预定轨迹飞行,将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3.2.3发射后处理发射后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工作:(1)航天器入轨:对航天器进行轨道调整,保证其进入预定轨道。(2)通信连接:建立航天器与地面的通信连接,实现数据传输。(3)功能测试:对航天器各系统进行功能测试,保证其正常工作。3.3发射安全性分析航天发射安全性分析是保证发射成功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3.1火箭设计安全性火箭设计安全性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结构强度分析:保证火箭在发射过程中各部位结构强度满足要求。(2)动力学分析:分析火箭在飞行过程中的动力学特性,保证稳定飞行。(3)热防护分析:针对火箭表面温度较高的部位,进行热防护设计。3.3.2发射操作安全性发射操作安全性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操作规程:制定严格的发射操作规程,保证操作人员按照规程进行操作。(2)应急处理:制定应急处理预案,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3)安全监控:建立安全监控系统,实时监控发射过程中的各种参数,保证安全。3.3.3发射环境安全性发射环境安全性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气象条件:分析发射场地的气象条件,保证发射时气象条件适宜。(2)地理环境:分析发射场地的地理环境,保证发射场地安全。(3)电磁环境:分析发射过程中的电磁干扰,保证航天器正常工作。第四章空间环境与资源4.1空间环境特点空间环境,指的是地球之外的空间区域及其所包含的物质和能量。空间环境具有以下特点:(1)高真空:空间环境的真空度极高,气体密度极低,这对航天器的生存和运行提出了极高的要求。(2)强辐射:空间环境中存在大量的宇宙射线、太阳辐射和地球磁层辐射等,对航天器和宇航员构成潜在威胁。(3)极端温度:空间环境的温度变化极大,太阳辐射下温度可达到数千摄氏度,而在背阳面则降至零下数十甚至数百摄氏度。(4)微重力:空间环境中,物体所受重力仅为地球表面的百万分之一,这对航天器的姿态控制和宇航员的生理功能产生影响。(5)高能粒子:空间环境中存在大量高能粒子,如质子、电子等,这些粒子对航天器的材料和电子设备造成损害。4.2空间资源开发空间资源开发是指利用空间环境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资源,为人类提供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以下为空间资源开发的几个方面:(1)卫星通信:利用卫星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无线通信,提高通信效率和质量。(2)卫星导航:利用卫星信号为各类用户提供精确的位置、速度和时间信息。(3)地球观测: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获取各类地理、环境信息。(4)空间太阳能发电:利用空间环境中的太阳能,实现大规模的太阳能发电。(5)月球和火星资源开发:月球和火星上存在丰富的矿产资源,可通过航天器进行开采和利用。4.3空间环境监测与保护空间环境监测与保护是保证航天器安全运行和宇航员生理健康的重要措施。以下为空间环境监测与保护的几个方面:(1)空间环境监测:利用各种传感器和探测设备,对空间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参数进行实时监测。(2)空间碎片监测:监测和跟踪空间碎片,预防航天器与空间碎片发生碰撞。(3)航天器防护:采用防护材料和技术,降低空间环境对航天器的损害。(4)宇航员生理保障:为宇航员提供适宜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保证其生理健康。(5)空间环境保护:通过国际合作,共同保护空间环境,防止空间污染和资源过度开发。第五章航天器导航与控制5.1导航系统设计航天器导航系统是保证航天器按照预定轨迹稳定运行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导航系统设计中,首先需确定航天器的任务需求,包括飞行轨迹、精度要求、能源消耗等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设计:(1)导航设备选型:根据任务需求,选择合适的导航设备,如惯性导航系统、卫星导航系统、星光导航系统等。(2)导航算法设计:结合导航设备的特点,设计相应的导航算法,如卡尔曼滤波、粒子滤波等,以提高导航精度和可靠性。(3)导航信息融合:将不同导航设备的观测数据融合,提高导航系统的整体功能。(4)导航系统仿真与验证:通过仿真验证导航系统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为实际应用提供依据。5.2控制系统设计航天器控制系统是实现对航天器姿态、轨道和速度等参数精确控制的关键技术。控制系统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控制器设计:根据航天器的动力学模型,设计合适的控制器,如PID控制器、模糊控制器等,以满足控制精度和稳定性要求。(2)执行机构选型:选择合适的执行机构,如姿控发动机、飞轮等,以实现航天器的姿态和轨道控制。(3)控制算法优化:针对不同任务阶段,优化控制算法,提高控制功能。(4)控制系统仿真与验证:通过仿真验证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为实际应用提供依据。5.3导航与控制精度优化在航天器导航与控制系统中,精度优化是提高航天器功能的关键。以下几方面是实现导航与控制精度优化的途径:(1)传感器精度提升:通过选用高精度传感器,提高导航信息的观测精度。(2)控制算法改进:对控制算法进行优化,提高控制精度和稳定性。(3)导航与控制信息融合:将导航与控制信息融合,实现更高精度的航天器状态估计。(4)自适应控制策略:针对航天器在不同任务阶段的特性变化,采用自适应控制策略,提高控制精度。(5)故障诊断与处理:对导航与控制系统进行故障诊断,及时处理故障,保证系统稳定运行。第六章空间科学实验与观测6.1空间科学实验方法空间科学实验方法是指在空间环境中进行的科学实验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空间环境模拟实验:通过地面模拟空间环境,如真空、微重力、辐射等,对实验对象进行模拟研究,为空间实验提供理论基础和验证数据。(2)空间搭载实验:将实验设备搭载于航天器,在空间环境中直接开展实验,获取真实的空间实验数据。(3)空间暴露实验:将实验设备暴露于空间环境中,研究空间环境对材料、元器件等的影响。(4)空间生物实验:研究生物在空间环境下的生理、生长发育、遗传等方面的变化。(5)空间物理实验:研究空间环境中的物理现象,如电磁波传播、等离子体特性等。6.2空间观测技术空间观测技术是指利用航天器对地球及宇宙空间进行观测的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光学观测:利用光学望远镜对地球表面、天体等进行观测,获取可见光、红外、紫外等波段的信息。(2)雷达观测: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雷达等技术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获取地形、地貌、植被等信息。(3)红外观测:利用红外探测器对地球表面及大气进行观测,获取温度、湿度、气体成分等信息。(4)微波观测:利用微波遥感技术对地球表面、大气及空间环境进行观测,获取土壤湿度、植被覆盖、大气参数等信息。(5)粒子观测:利用粒子探测器对宇宙空间中的粒子进行观测,研究空间环境中的粒子分布、运动规律等。6.3实验与观测数据分析空间科学实验与观测数据的分析是空间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预处理:对实验与观测数据进行清洗、格式转换、校准等,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数据解析: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有用信息,揭示空间环境、实验对象等的变化规律。(3)数据可视化:将数据分析结果以图表、三维模型等形式展示,便于理解空间科学实验与观测现象。(4)模型建立与验证: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对实验与观测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并通过实验与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5)数据挖掘与应用: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实验与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发觉潜在规律,为空间科学研究提供新思路。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深入理解空间环境对实验对象的影响,为空间科学实验与观测提供理论支持,推动航天行业空间科学与摸索的发展。第七章航天器返回与回收7.1返回技术概述航天器返回技术是指航天器在完成空间任务后,安全返回地球表面的技术。该技术是航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航天器返回轨道设计、热防护系统、降落伞系统、着陆装置等多个方面。7.1.1返回轨道设计返回轨道设计是航天器返回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需要根据航天器的任务需求、轨道高度、返回地点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保证航天器在返回过程中以最小的能耗和风险安全返回地球。7.1.2热防护系统热防护系统是航天器返回过程中承受高温的关键部件。它主要包括烧蚀材料、热防护涂层、隔热材料等。在返回过程中,航天器表面温度可达到数千摄氏度,热防护系统的作用是降低航天器表面温度,保护内部设备和乘员安全。7.1.3降落伞系统降落伞系统是航天器返回过程中实现软着陆的重要装置。它主要包括主伞、备份伞、引导伞等。降落伞系统的作用是在航天器返回地球表面时,减小速度,降低着陆冲击力,保证航天器和乘员的安全。7.1.4着陆装置着陆装置是航天器返回地球表面后,实现稳定着陆的关键部件。它主要包括起落架、缓冲装置等。着陆装置的作用是在航天器着陆过程中,减小冲击力,保护内部设备和乘员安全。7.2回收操作流程航天器回收操作流程包括航天器返回轨道调整、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返回舱再入大气层、降落伞系统工作、着陆装置展开和回收等环节。7.2.1返回轨道调整在航天器返回前,需要对轨道进行适当调整,以保证航天器按照预定的返回轨道返回地球。7.2.2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航天器返回过程中,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返回舱独自返回地球,轨道舱继续留在轨道上。7.2.3返回舱再入大气层返回舱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会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速度逐渐减小,表面温度升高。此时,热防护系统发挥作用,降低航天器表面温度。7.2.4降落伞系统工作在返回舱下降到一定高度时,降落伞系统工作,使航天器速度进一步减小,为着陆做准备。7.2.5着陆装置展开在航天器接近地面时,着陆装置展开,减小着陆冲击力。7.2.6回收航天器成功着陆后,回收团队对航天器进行回收,保证航天器和乘员的安全。7.3返回安全性分析航天器返回安全性分析是保证航天器和乘员安全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对返回安全性分析的几个方面:7.3.1返回轨道设计的安全性返回轨道设计的安全性主要包括轨道高度、返回地点的选择和轨道调整等。合理设计返回轨道,可以降低返回过程中的风险。7.3.2热防护系统的安全性热防护系统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烧蚀材料、热防护涂层和隔热材料的功能上。提高热防护系统的功能,可以有效降低航天器表面温度,保证乘员安全。7.3.3降落伞系统的安全性降落伞系统的安全性包括伞衣、引导伞、备份伞等部分。提高降落伞系统的可靠性,可以保证航天器在返回过程中稳定降落。7.3.4着陆装置的安全性着陆装置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起落架、缓冲装置等部件的功能上。提高着陆装置的功能,可以减小着陆冲击力,保护航天器和乘员安全。7.3.5回收操作的安全性回收操作的安全性包括回收团队的训练、设备功能和应急预案等。加强回收操作的规范化管理,可以提高回收安全性。第八章航天工程管理与组织8.1航天工程管理方法航天工程作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其管理方法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复杂性。航天工程管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8.1.1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是航天工程管理的基础,包括项目策划、项目实施、项目监控和项目收尾。在项目策划阶段,需明确项目目标、任务分解、进度安排、预算编制等;项目实施阶段,需对项目进度、成本、质量进行有效控制;项目监控阶段,需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监控;项目收尾阶段,需对项目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估。8.1.2系统工程系统工程是一种跨学科、多层次、整体优化的管理方法。在航天工程管理中,系统工程主要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和系统测试。系统工程方法有助于提高航天工程的整体功能、降低成本、缩短研发周期。8.1.3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航天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证航天产品质量满足规定要求。质量管理方法包括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在航天工程中,需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保证产品质量。8.1.4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是航天工程管理的关键环节,包括成本预算、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成本管理方法有助于合理分配资源,提高航天工程的经济效益。8.2航天工程组织结构航天工程组织结构是航天工程管理的基础,合理的组织结构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航天工程组织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8.2.1项目管理层项目管理层负责航天工程的整体策划、实施和监控。项目管理层主要包括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项目总工程师等。8.2.2技术部门技术部门负责航天工程的技术研发、系统集成和测试。技术部门主要包括系统设计部、系统集成部、测试部等。8.2.3质量管理部门质量管理部门负责航天工程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质量管理部门主要包括质量管理部门、质量检验部等。8.2.4保障部门保障部门负责航天工程的人力资源、财务、物资、设备等保障工作。保障部门主要包括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物资部、设备部等。8.3航天工程风险控制航天工程风险控制是航天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旨在降低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航天工程风险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8.3.1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航天工程风险控制的第一步,需要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梳理。8.3.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确定风险的概率和影响程度,为风险控制提供依据。8.3.3风险应对风险应对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包括风险规避、风险减轻、风险承担等。8.3.4风险监控风险监控是对航天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第九章航天行业政策与法规9.1航天行业政策概述航天行业政策是我国对航天领域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指导,旨在推动航天科技进步,保障国家空间安全,促进航天产业可持续发展。航天行业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战略目标:明确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目标、战略布局和主要任务,为航天行业提供长远的发展方向。(2)科技创新:鼓励和支持航天领域的科技创新,提高我国航天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3)产业发展:优化航天产业结构,推动航天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航天产业链的附加值。(4)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航天合作,推动航天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在国际航天事务中的地位。9.2航天行业法规体系航天行业法规体系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法制保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法》等,为航天行业提供基本的法律依据。(2)行政法规:如《航天器发射许可管理办法》、《航天器出口管制条例》等,对航天行业进行具体的管理和规范。(3)部门规章:如《航天器研制质量管理规定》、《航天器研制安全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