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学年西安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学年西安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学年西安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学年西安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学年西安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年西安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逸”虽为中国古代文论中颇为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却素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事实上,“逸”不仅是古代文人的一种传统审美趣味和品文论艺的审美标准,还以其丰富的诗学内涵建构出古诗词的独特质素,由此构成古典诗学中的一个重要传统。“逸”早在东汉时期便已被纳入诗歌评论视角,并在后世逐步确立重要位置。“逸”作为诗学概念用于诗歌评论,可追溯至东汉班固。其“学《诗》之士逸在布衣”指隐遁放逸在野,在班固看来,由于周道衰落,一批学《诗》之士被放逐于野而隐逸为布衣,故而作失志之诗赋,这是“逸”第一次被纳入诗赋的评价维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逸”正式被视作一种诗歌评价标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多处用“逸”对诗歌内容、创作手法、语言、风格等进行评价,他指出屈原的《离骚》“惊才风逸”,称赞曹植“诗丽而表逸”,认为郭景纯“景纯艳逸”,指出阮籍“响逸而调远”,这表明“逸”的概念已深入诗学领域。与此同时,当时诗坛上出现曹植“卓逸”、鲍照“俊逸”、陶潜“隐逸”、嵇康“超逸”、谢灵运“秀逸”等诗歌特征,呈现出诗人对“逸”作为诗学理念的认同。及至唐朝,“逸”被划为一种独立诗品,分为“高逸”“逸格”“飘逸”等。皎然第一个将“逸”视为独立诗品,提出“逸格”之说,认为“古今逸格,皆造其极矣”,可见“逸”已被视为一种高等级诗品。司空图则专门列出“飘逸”一品,指飘逸洒脱的诗风。同时,李白的“飘逸”、王维的“闲逸”、孟浩然的“壮逸”等亦均体现出唐代诗人的“逸”风。而至宋元时期,“逸”在诗论中得到继续发展和高扬。惠洪将“逸”视为诗之为诗的重要质素,认为诗是“妙观逸想之所寓也”;严羽则将诗品分为九品,“飘逸”被列为其一。此外,朱熹广泛用“逸”评价诗歌,如杜甫的诗为“旷逸不可当”,李白的诗则为“才自逸荡”。苏轼和辛弃疾等曾标举“旷逸”和“豪逸”,创作出不少具有“逸”美的诗词,亦体现出诗人对“逸”的进一步认同。由此发展脉络可知,“逸”已逐步确立其在诗学中的位置,并呈现出其对诗论与诗歌创作的重要影响。“逸”所指涉的内涵囊括了诗学的各个层面,大体可分为逸气、逸韵、逸品三个方面。三者互相贯通,相辅相成,共同建构起“逸”的诗学话语和评价体系。首先是逸气。“逸”,本含逃脱之义,故而“逸气”意味着超脱、自由等含义。古代所称的“逸民”“逸才”均指向“逸气”,庄子所倡导的“逸”之精神则为后世诗人确立了一种逍遥自由、飘逸超俗的精神气质。陶渊明便深受影响,过上“采菊东篱下”“日入负禾还”的隐居生活,这无疑是“逸气”的典型体现。此外,李白的“逸气棱棱”、苏轼的“超逸”、辛弃疾的“豪逸”等都是“逸气”在历代诗人身上的呈露。其次是逸韵。逸韵的内涵颇为广泛,隐逸、飘逸、闲逸、旷逸、豪逸等均为“逸韵”的子范畴。陶渊明被钟嵘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正是其隐逸心境的诗意折射;李白“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则呈现出飘逸之韵;王维“即此美闲逸,怅然吟式微”显露出闲适雅逸之致;苏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折射出其“旷逸”之态。此外,鲍照的“俊逸”、孟浩然的“壮逸”等亦均为逸韵的典型呈现。再次是逸品。司空图、张彦远等均将“自然”作为“逸品”的首要特征,朱景玄将“不拘常法”作为逸品的最高品,唐志契亦将“奇”作为“逸品”的重要要求,“逸品”是一种不拘常法而任自然的高妙境界。“逸品”虽然主要被用于书画评论,但皎然却用其评诗;王士祯亦将“逸品”引入诗论领域,使“逸品”成为评判诗歌优劣的一个重要维度。由此可见,“逸”已构成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重要传统,从而建构起中国古代诗歌别具特色的标识性特征。(摘编自罗小凤《论古典诗学中的“逸”传统》)材料二: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我们心中就产生了一种疑问:今日的诗歌以至文学艺术所描绘的大自然,该是人们不屑一顾,踩在脚底下的乞人怜悯的角色了吧?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在昌明的科学万能的世界,山水田园隐逸诗人和艺术家不是消亡了,而是依然存在。尽管他们所反映的外界现实和内心感受、创作理论和技巧与中国隐逸诗人不同,就是与西欧前几个世纪的隐逸诗人相比,也是大异其趣的。但不管表现的形式如何不同,其核心实质只有一个:不满现状,企图逃避,遁身自然,自寻乐趣。这几乎是一切隐逸思想之宗,古今中外,大抵如是。英国在20世纪50年代有所谓“愤怒的青年派”的文学运动。这些文学青年反抗社会羁绊,敌视压抑他们的种种压力,追求法国大革命时的个性解放。美国在五六十年代出现了“垮掉的一代”文学。他们的思想本质与英国那一派相通,只是在否定传统和反抗现实方面没有英国的“愤怒的青年”那么彻底,这是国情不同所致。英国、美国这些青年的思想有些中国老庄的哲理意味,他们自称文明社会中的“神圣的野蛮人”,对物质文明十分厌倦。美国“垮掉的一代”的一个领袖人物加里·斯奈德,住在加利福尼亚的一个偏僻的农村里,亲自种植果园,仍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的返归田园的隐逸生活。他们主张热爱自然,热爱人和人以外的一切生物,在寻求一种原始的返回大自然中去的“最健康人”的生活方式。(摘编自茅于美《中西诗歌比较研究》)1.关于“逸”在古典诗学中的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逸”最早在东汉时期作为诗赋评价的维度出现,由班固提出,并在当时成为诗歌评论的一个重要概念。B.魏晋南北朝时“逸”作为诗歌评价标准逐渐确立,其理论内涵在刘勰《文心雕龙》中得到了全面深入的阐述。C.唐朝时“逸”被明确划为独立诗品,皎然提出“逸格”概念,司空图提出“飘逸”一品,丰富了诗学的内涵。D.宋元时“逸”在诗论中继续发展和高扬,成为当时最重要的诗歌评价标准,也得到了诗人的进一步认同。2.下列关于“逸”诗学内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逸气”代表着超脱、自由的精神气质,这种气质在陶渊明、李白等人的作品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B.“逸韵”的内涵丰富,涵盖了隐逸、飘逸、旷逸、俊逸等多种形态,“逸气”便由其诗学内涵延伸而来。C.“逸品”追求“自然”的境界,原主要用于书画评论,后被引入诗论,成为评判诗歌水平的一个重要维度。D.“逸”的诗学内涵包括逸气、逸韵和逸品,它们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古典诗学中的一个重要传统。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按历史朝代,梳理了“逸”在古典诗学中的发展脉络,并简要分析了其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体现了作者的深刻思考。B.材料一在论述“逸”的诗学内涵时,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使论述既具体生动,又具有理论深度,令人信服。C.材料二在探讨20世纪以来诗歌中的隐逸思想时,提及英国和美国的文学流派,旨在展示隐逸思想在现代诗歌中的普遍性。D.中国古代诗歌“逸”的形式得到了丰富和发展,直接影响了后来英国20世纪50年代“愤怒的青年派”的文学运动。4.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谈谈20世纪以来诗歌中隐逸思想在现实中的表现形式。5.请结合材料一内容,运用“逸”的诗学话语和评价体系对李白《将进酒》一诗进行赏析。【答案】1.C2.B3.B4.①不满社会现状,反抗、逃避社会现实,追求个性解放。②厌倦现代物质文明,热爱自然,追求原始的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5.①李白《将进酒》借酒抒情,展现了李白虽人生失意却依然潇洒自信的胸怀,体现了超脱、自由的精神气质,具有逸气。②李白《将进酒》中写其纵饮高歌的豪举气势豪迈,感情豪放,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诗人于穷愁之境中的狂放不羁,体现了豪逸的逸韵。③李白《将进酒》中多用夸张,想象奇特,诗意奔放,达到了不拘常法而任自然的高妙境界,具有逸品。【解析】【导语】这篇文章详实梳理了“逸”在古典诗学中的发展脉络,从东汉至宋元,“逸”由隐逸精神升华为诗歌重要评价维度,内涵体系逐渐完善,并通过逸气、逸韵、逸品具体化为独特的审美标准。材料一条理清晰,论据丰富;材料二通过中西诗歌隐逸思想对比,彰显隐逸思想根植于人类对自然的向往与对现实的不满,古今相通。两则材料共同体现了“逸”的美学意义和现实启示。【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A.“并在当时成为诗歌评论的一个重要概念”错误。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第2段“‘逸’早在东汉时期便已被纳入诗歌评论视角,并在后世逐步确立重要位置”可知,“逸”是在后世逐步变得重要的,并未在东汉时就已成为重要概念。B.“其理论内涵在刘勰《文心雕龙》中得到了全面深入的阐述”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一第3段只是说“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多处用‘逸’对诗歌内容、创作手法、语言、风格等进行评价”,这并不代表“逸”的理论内涵被《文心雕龙》全面深入阐述。D.“成为当时最重要的诗歌评价标准”错误。于文无据,依据材料一第五段“而至宋元时期,‘逸’在诗论中得到继续发展和高扬”可知,只是提到了在诗论中得到继续发展和高扬,并没说成为当时诗歌评价标准。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逸气’便由其诗学内涵延伸而来”错误。曲解文意,依据材料一倒数第二段“首先是逸气。‘逸’,本含逃脱之义,故而‘逸气’意味着超脱、自由等含义……其次是逸韵。逸韵的内涵颇为广泛,隐逸、飘逸、闲逸、旷逸、豪逸等均为‘逸韵’的子范畴”可知,“逸气”指向精神,“逸韵”指向韵味,材料并没有论述二者之间的关系。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A.“并简要分析了其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错误。无中生有,材料一并未涉及现代诗歌,主要论述了东汉至宋元时期“逸”的发展脉络,只是在文尾说“由此可见,‘逸’已构成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重要传统,从而建构起中国古代诗歌别具特色的标识性特征”。C.“旨在展示隐逸思想在现代诗歌中的普遍性”错误。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第1段“其核心实质只有一个:不满现状,企图逃避,遁身自然,自寻乐趣。这几乎是一切隐逸思想之宗,古今中外,大抵如是”可知,其以英国和美国的文学流派为例,是为了论证古今中外隐逸思想的实质是一致的。D.“直接影响了后来英国20世纪50年代‘愤怒的青年派’的文学运动”错误。于文无据,材料二并没有探讨中国诗歌“逸”传统对英国“愤怒的青年派”的文学运动的影响,只是在第二段说“英国在20世纪50年代有所谓‘愤怒的青年派’的文学运动。这些文学青年反抗社会羁绊,敌视压抑他们的种种压力,追求法国大革命时的个性解放”。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①依据材料二第一段“但不管表现的形式如何不同,其核心实质只有一个:不满现状,企图逃避,遁身自然,自寻乐趣。这几乎是一切隐逸思想之宗,古今中外,大抵如是”可知,诗歌中隐逸思想在现实中的表现形式是不满社会现状,反抗、逃避社会现实,追求个性解放,自寻乐趣。②依据材料二第二段“他们主张热爱自然,热爱人和人以外的一切生物,在寻求一种原始的返回大自然中去的‘健康人’的生活方式”可知,诗歌中隐逸思想在现实中的表现形式是主张热爱自然,热爱人和人以外的一切生物,在寻求一种原始的返回大自然中。【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依据材料一第七段“‘逸’本含逃脱之义,故而‘逸气’意味着超脱、自由等含义”可知,李白《将进酒》借酒抒情,用豪迈的气势来写饮酒,把它写得很壮美,纵酒行乐,虽理想的破灭,却依然潇洒自信,体现了超脱、自由的精神气质,具有逸气,将冲天的激愤之情化作豪放的行乐之举。②依据材料一第七段“其次是逸韵。逸韵的内涵颇为广泛,隐逸、飘逸、闲逸、旷逸、豪逸等均为‘逸韵’”的子范畴”可知,李白《将进酒》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体现了豪逸的逸韵。③依据材料一第七段“朱景玄将‘不拘常法’作为逸品的最高品,唐志契亦将‘奇’作为‘逸品’的重要要求,‘逸品’是一种不拘常法而任自然的高妙境界”可知,李白《将进酒》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在手法上多用夸张,且常以巨额数词修饰,既表现出诗人豪迈洒脱的情怀,又使诗作本身显得笔墨酣畅,抒情有力;在结构上大开大阖,张弛有度,充分体现了李白七言歌行的豪放特色。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达到了不拘常法而任自然的高妙境界,具有逸品。(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圈马谷(节选)了一容圈马谷的马圈门口站着一群人,正在围观和议论马圈里面的一匹枣骝马。圈马谷的位置有些偏,它是喀纳斯草原腹心一处供牧人休息、圈马和驯马的场所。哈儿走在空旷的大草原上,空气里仿佛弥漫着潮湿的花草树木散发出的马奶般的芳香。当哈儿看见圈马谷时,大概已到了中午时分,那座被人们用粗木椽围成的马圈在大峡谷一片茂盛的草坡下面,显得颇为壮观。草坡上,一片片油绿油绿十分养眼的草窠,快要长到没人膝盖的地方了,起起伏伏翻滚着,跟麦田里的麦浪似的。哈儿听着万千草木在风的作用下相互摩擦碰撞,发出巨大的梦幻般的波涛汹涌的声音。哈儿径自向圈马谷的马圈跟前走去。哈儿十四五岁,是个勇敢的少年,他此行的目的就是在草原上找个活计干。但要找到适合他的、称心遂意的活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家看他是个瘦骨嶙峋的小娃娃,便不假思索地打发他走,说:“小巴郎子,活儿都被大人们揽走了。有些活儿不是不给你干,你这样瘦小,恐怕拿不下来,还是到前面瞧瞧吧!”其实,哈儿已经完全能够拿下大人们干的任何活计了,但人家就是不给他试活儿。他继续向前走去,走着走着,就走到喀纳斯草原的深处来了。这里就像画一样好看,花草树木仿佛是从云彩中生长出来的。哈儿继续朝着牧人们指点的方向一直往前走。前面的确是一个令人期待和神往的地方啊!哈儿总是谦卑诚恳地向沿途遇上的每一户牧民申请:“给我找个活计吧。”“没有活计了,小巴郎!”哈儿笑一笑,陷入短暂的沉思中。他记得那些已经在草原上找到工作的人们,脸上流淌着劳动带给人的荣耀和满足。其实,谁都明白,真正的劳动者的内心都是极其简单的,他们只需一份工作就心满意足了。哈儿向前面继续走了下去。他认为只要心中那盏指路的灯火没有熄灭,人生的前路就一定可以被照亮。此刻,一股炭火燃烧的烟味从马圈右侧那个住人的板棚旁边飘了过来,在哈儿的鼻孔里弥漫着,这勾起了他对内地家乡黑山的思念,一丝孤独伤感隐隐约约地在他的内心深处抓挖着。哈儿走近马圈右侧板棚,看到一家专门打造马镫的铁铺。在哈儿的经验和认知中,男人力气大,应该抡大锤才对,但是这位胸前围着一件油腻污麻且黑乎乎的围裙的女人,当男人的小锤子敲击完铁砧,她的大锤就应声而落,这种节奏和韵律用琴瑟之音形客一点也不为过,铿锵、铿锵、铿锵!两个人的动作刚柔并济,张弛有度。他们陶醉般配合着,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这是哈儿从来没有见过的劳动场面,他对这个汗流满面且包着头巾的草原女人所具有的非凡膂力而心生敬意。哈儿希望他们停下来,询问工作,就对男人道:“阿卡,缓缓吧。”这一对男女完全沉浸在劳动的艺术快感之中,顾不上理他。这当儿,马嘶声从马圈里不断传出来,在草原的上方回荡。哈儿赶紧凑过去,看清楚叫得最烈的是一匹枣骝色的年轻儿马,它领着马群在马圈里跑过来、跑过去,不停地发出阵阵嘶鸣,时而尥着蹶子,时而后腿直立,前腿腾空,两只蹄子在空中愤怒地来回划拉着弧线,显得十分不满。越是这样的马,人就越是想征服它,驯服它的人会有一种成就感。哈儿听旁边的人议论说,在这匹枣骝马面前,一个个驯马师都败下阵来,没有人能够降伏这匹烈性子的家伙。驯马师和枣骝马在巨大的马圈里绊着跤。场面既热闹又刺激,同时也让观看的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马圈里那个有些退缩和松劲儿的驯马师现在也紧跟出来,并顺手关好圈门。他被同伴的职业精神感染了,随之狼奔到枣骝马跟前,也甩出套马索套在了马颈上。现在,两个驯马师一左一右拽着套马杆,被枣骝马拖着跑,他们跟枣骝马之间像拔河比赛似的,驯马师拼了老命用脚蹬住地面,箍住气。当然,枣骝马哪里肯任他们摆布,双蹄猛掼,想把他们甩脱拖倒。枣骝马就这样拖着两位壮汉往草坡前面的空地狂奔,人群也呼啦啦跟在后面叫嚣,场面显得十分紧张,扣人心弦。哈儿血管里的血液也被这荡气回肠的场面点燃了,浑身血脉偾张。他顾不得许多,丢下身上的行囊,也飞奔过去拦截发疯似的枣骝马。哈儿从斜刺里插过去,看见那两个驯马师已经被枣骝马拖倒了,趴在地上,最终支撑不住,一前一后丢开了还挂在马颈上的套马杆。他自小就十分爱马,一听到马的嘶鸣就兴奋不已,小时候他还练过武术,摔摔绊绊的,肉体已然经过了各种各样的摔打洗礼变得异常皮实。此时哈儿跟一头猎豹似的潜隐蹲伏在一道草坎子上面。眼看枣骝马往哈儿这边甩展鬃毛,腾云驾雾般过来,说时迟那时快,哈儿瞅准时机,从草坎子上猛然跃起,扑上去一把抱住了枣骝马的脖子,并揪住了长长的马鬃。枣骝马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吓了一跳,狠劲儿一甩头,但是无论它怎么甩动头颅和脖子,哈儿都紧紧抱住马脖子不肯松手。枣骝马跑得更快了,竟然把哈儿的整个身子都拖了起来,哈儿干脆把两只脚也收起来,跟草铃铛似的吊在枣骝马的脖子上,他把枣骝马的长鬃毛死命缠在手腕上,双手牢牢抱着马脖子,任枣骝马逢崖逢坎子跳下去攀上来……(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哈儿在草原上找活计的时机不好,活儿都被大人们揽走了,所以牧民们纷纷拒绝了他的工作请求。B.从板棚旁飘过来的炭火味勾起了哈儿浓浓的思乡之情,这可能与他身为外乡人找工作不顺利有关。C.马圈里一匹枣骝马带着马群来回奔跑,这一场面吸引了哈儿、铁铺男女等众多牧民前去围观。D.文中描写两位驯马师锲而不舍想降伏烈马最终却被马儿拖倒的场面,主要是为了表现牧民的顽强精神。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两处描写了清新优美、辽阔壮观的草原风景,烘托了哈儿憧憬美好生活的乐观心态。B.文章详细描写了草原男女忘我打铁的情节,表现了他们对劳动的热爱,突出了对劳动的赞美。C.一匹青涩而暴烈的马,一个年轻而有血性的牧马人,共同演绎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D.文中的哈儿和《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圣地亚哥一样,身上都闪耀着不屈服于命运困境的勇气。8.你认为哈儿能否驯服枣骝马,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9.文本刚开始频频出现“走在”“走去”“向前走去”“走近”等词语,到马圈后又变成了“凑过去”“飞奔过去”“扑上去”等词语,这些描写哈儿行走、动作的词语,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请简要分析。【答案】6.B7.C8.示例一:哈儿能够驯服枣骝马。理由:①哈儿十分热爱马,听到马的嘶鸣就兴奋不已,且懂得驯马的技术,说明他拥有驯服烈马的潜力。②哈儿练过武术,身体受过各种摔打,异常皮实,说明他有驯服烈马的身体素质。③马将哈儿拖起来,他却死命抱着马脖子,随马奔腾,说明他有驯服马的意志力。示例二:哈儿不能驯服枣骝马。理由:①哈儿只是一名十四五岁的少年,瘦骨嶙峋,他的力量、体形不足以驯服枣骝马。②枣骝马十分刚烈,桀骜难驯,在哈儿之前多个驯马师都失败了,且一直在激烈反抗哈儿的驯服。9.①文章围绕哈儿的行走路线展开叙事,这些描写行走、动作的词语能够推动故事发展(情节)。②这些描写行走、动作词语展现了哈儿由较为平静到兴奋激动的态度变化(情感),展现了哈儿对驯马的兴趣,刻画了一个热爱驯马、永不言败的人物形象。③行走、动作的变化呈现了不同的场景,实现了不同场景之间的转换,让叙事更有层次感。【解析】【导语】小说通过哈儿在草原上寻找工作的经历,展现了少年对生活的勇敢追求和不屈服于困境的精神。作品描绘了喀纳斯草原的辽阔与美丽,以及一群牧民的淳朴生活场景。哈儿虽小却勇敢无畏,他对劳动的渴望和对马的喜爱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尤其是他与烈马搏斗的激烈场面,生动地表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的张力与和谐之美。【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A.“哈儿在草原上找活计的时机不好,活儿都被大人们揽走了”错误。文中提到哈儿找活计时牧民们拒绝他是因为看他瘦小,认为他拿不下来活儿。C.“这一场面吸引了哈儿、铁铺男女等众多牧民前去围观”错误。文中未提及铁铺男女前去围观。D.“主要是为了表现牧民的顽强精神”错误。描写驯马师被拖倒的场面主要是为了引出哈儿的出场以及展现枣骝马的烈性。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C.“共同演绎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错误。小说通过描写哈儿与枣骝马激烈搏斗的情节,表现少年的勇敢和不屈服于困难的精神。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学形象的能力。示例一:哈儿能够驯服枣骝马:①从哈儿自身条件看,他热爱马且懂驯马技术,如“他自小就十分爱马,一听到马的嘶鸣就兴奋不已”,热爱会让他更有动力和耐心去驯服马,懂驯马技术也为他成功驯服提供了可能。②根据“小时候他还练过武术,摔摔绊绊的,肉体已然经过了各种各样的摔打洗礼变得异常皮实”可知,他练过武术身体皮实,这使他在与枣骝马的搏斗中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基础,能承受马的拖拽等对抗。③根据“无论它怎么甩动头颅和脖子,哈儿都紧紧抱住马脖子不肯松手”“双手牢牢抱着马脖子,任枣骝马逢崖逢坎子跳下去攀上来”可知,当马拖着他奔跑时,他死命抱住马脖子不松手,体现出他强大的意志力,有助于他在驯服过程中不放弃并坚持下去。示例二:哈儿不能驯服枣骝马。①从哈儿的角度分析:根据文中“哈儿十四五岁”“人家看他是个瘦骨嶙峋的小娃娃”内容可知,哈儿年龄小且瘦骨嶙峋,尚且拿不下来活儿,从力量和体形上对比,他与枣骝马差距较大,更难以凭借自身力量压制住马。②从枣骝马的角度分析:根据“在这匹枣骝马面前,一个个驯马师都败下阵来,没有人能够降伏这匹烈性子的家伙”可知,枣骝马十分刚烈难驯,之前众多驯马师都失败了,且哈儿在驯服过程中马一直在激烈反抗,哈儿成功驯服马的难度极大。【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语言艺术的能力。①推动故事发展方面:文章以哈儿的行走路线为线索,开始的“走在”“走去”等词语,描写他在草原上找活计的过程,一步步将故事场景展开。到马圈后的“凑过去”“飞奔过去”等词语,则推动了哈儿参与驯马情节的发展,这些词语使故事情节自然流畅地向前推进。②展现人物情感和形象方面:开始的较为平缓的动作词语,表现出哈儿找活计时虽然有些失落但仍坚定前行的平静心态。到马圈后动作词语变得激烈,展现出他看到枣骝马后的兴奋激动,这些词语的变化生动地刻画了哈儿对驯马的兴趣,体现出他勇敢、热爱挑战、永不言败的人物形象。③场景转换方面:哈儿不同的行走、动作词语对应不同场景,从草原上的行走场景转换到马圈旁围观场景,再到参与驯马的场景,通过这些词语实现了场景之间自然的衔接和转换,使叙事层次分明,读者能清晰地感受到故事场景的变化,增强了故事的节奏感和可读性。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至于襄城之野,无所问涂。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予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予适有瞀①病,有长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夫为天下亦若此而已。予又奚事焉!”黄帝曰:“夫为天下者,则诚非吾子之事。虽然,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节选自《庄子·杂篇·徐无鬼》,有删改)材料二:黄帝即位十有五年,喜天下戴己,养正命,娱耳目,供鼻口,焦然肌色皯黣②,昏然五情爽惑。又十有五年,忧天下之不治,竭聪明,进智力,营百姓,焦然肌色皯黣,昏然五情爽惑。黄帝乃喟然赞曰朕之过淫矣养一己其患如此治万物其患如此。于是放万机,舍宫寝,去直侍,彻钟悬,减厨膳,退而闲居大庭之馆,斋心服形,三月不亲政事。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师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擿无瘠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云雾不硋③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黄帝既寤,怡然自得,召天老、力牧、太山稽④,告之曰:“朕闲居三月,斋心服形,思有以养身治物之道,弗获其术。疲而睡,所梦若此。今知至道不可以情求矣。朕知之矣!朕得之矣!而不能以告若矣。”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节选自《列子·黄帝》,有删改)【注】①瞀(mào):目眩,眼花。②皯(gǎn)黣(měi):皮肤黑。③硋:同“碍”。④天老、力牧、太山稽:黄帝的大臣。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黄帝乃喟然A赞曰B朕之过C淫矣D养一E己F其患如此G治H万物其患如此。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奚,什么,与《归去来兮辞》“乐夫天命复奚疑”的“奚”意思相同。B.诚,确实、的确,与《屈原列传》“楚诚能绝齐”的“诚”意思不同。C.彻,撤除、撤去,与《愚公移山》“固不可彻”的“彻”意思相同。D.向,趋向,与《促织》“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的“向”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牧童从小就在天地之间游玩,行为自在不羁,虽然治理天下与他没有关系,但他还是回答了黄帝的问题。B.无论是追求耳目口鼻的享受,还是为治国而殚心竭虑,黄帝都肤色焦黑、头脑昏乱,于是他放下一切,反思自身。C.黄帝远赴华胥氏之国,见当地百姓生活和谐自然,深受启发,获得了治理天下的心得,后来天下果然大治。D.黄帝召见大臣分享体会,认为精深的道理不能凭主观欲望去追求,自己的感悟也无法用话语来对他们言说。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至于襄城之野,无所问涂。(2)朕闲居三月,斋心服形,思有以养身治物之道,弗获其术。14.请简要分析两则材料是如何体现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的。【答案】10.BDG11.C12.C13.(1)黄帝将要到具茨山拜见大隗,到了襄城的旷野,没有人可以问路。(2)我独自居住了三个月,清除心中杂念,消除身体欲望,思考能够用来保养身心、治理万物的方法,却没有得到这种方法。14.①材料一通过牧童讲述牧马的道理来体现无为而治思想,巧用类比,指出治理天下只需去除危害天性的部分,让万事万物顺其自然发展;②材料二通过黄帝在华胥氏之国神游的见闻来体现无为而治思想,百姓无欲无求、顺其自然即可达到万民安居的境界(或:材料二将黄帝竭尽全力治理天下但收效甚微,与无为而治却天下太平安定对比,以体现无为而治的思想)。【解析】【导语】《庄子·徐无鬼》和《列子·黄帝》两个材料共同探讨了无为而治的思想,通过黄帝和牧童对话以及黄帝梦游华胥国的经历来阐述这一主题。在庄子的材料中,牧童以牧马喻治国,强调去除阻碍,使万物自然而治;列子的材料则通过黄帝在梦中感悟到的自然和谐景象,表达了无为而治对国家治理的理想状态。这两个故事反映了古代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清心寡欲的治理理念。【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黄帝于是叹道:“我的错误太深了。保养自己时祸患是这样,治理万物时祸患也是这样。”“喟然”用来形容“赞”,作状语,其间不宜断开,“曰”后引起下文,其后停顿,故B处断开;“朕之过淫”是主谓结构,语意完整,“矣”为句末语气词,其后D处断开;“养一己其患如此”与“治万物其患如此”结构一致,各自单独断开,中间G处应断开。故选B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又做什么事呢!/抱定乐安天命的主意,还有什么可犹疑的。B.正确。确实,的确/如果,果真。句意:确实不是你做的事。/楚国果真能和齐国断交。C.错误。意思不同。撤除,撤去/通达,引申为改变。句意:撤掉钟鼓乐器。/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D.正确。趋向,顺从/面对,朝着。句意:不知道顺从。/夫妻二人对着墙角流泪哭泣,茅屋里没有炊烟。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黄帝远赴华胥氏之国,见当地百姓……”错误,根据材料二第2段中的“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可知黄帝在华胥氏之国的见闻是梦中“神游”,不是亲身远赴。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见”,拜见;“见大隗乎具茨之山”,状语后置,“乎具茨之山见大隗”;“涂”,通“途”,道路。(2)“斋心”,祛除杂念,使心神凝寂;“服形”,修身;“服”,降服;“形”,表现,动词作名词,指形体动作,此特指背道行为;“治物”,治理万物。【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两则材料都通过描述主人公的经历与反思,表明无为而治的思想。①材料一,“夫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牧童认为治理天下的本质在于去除妨害,暗示治理应该顺应自然,而不是刻意为之。通过牧童讲述牧马的道理来体现无为而治思想,巧用类比,指出治理天下只需去除危害天性的部分,让万事万物顺其自然发展;②材料二,讲述了黄帝因操劳国事而感到疲惫,最终通过游历华胥国意识到,不为所迫、不被心中欲望驱动才是真正的治国之道。这体现了“无为而治”的理念,即治国应尊重自然规律,不求多为,才能最终达到大治的状态;材料二,“忧天下之不治,竭聪明,进智力,营百姓,焦然肌色皯黣,昏然五情爽惑”“至道不可以情求……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将黄帝竭尽全力治理天下但收效甚微,与无为而治却天下太平安定对比,以体现无为而治的思想。参考译文:材料一:黄帝将要到具茨山拜见大隗,到了襄城的旷野,没有人可以问路。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少年,便向他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少年回答:“知道。”又跟问:“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少年回答:“知道。”黄帝说:“这位少年真是与众不同啊!不仅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请问怎样治理天下。”少年说:“治理天下,也就像牧马一样罢了,又做什么事呢!我小时候独自在天地四方内游玩,正好生了眼睛昏花的病,有位长者教导我说:‘你可以乘坐太阳车去襄城的旷野里游玩。’如今我的病稍有好转,我又将到天地四方之外游玩。治理天下也就像这样罢了。我又做什么事啊!”黄帝说:“治理天下,确实不是你做的事。虽然如此,我还是要向你请教治理天下。”少年拒绝回答。黄帝又问,少年说:“治理天下,跟牧马有什么不同呢!也就是去除伤害马的东西罢了!”黄帝听了拜了又拜,并行了跪拜礼,称他为天师离去。材料二:黄帝登上皇位十五年了,欣喜天下百姓拥戴自己,就保养身体,娱悦耳目,满足口鼻之欲,却弄得肌肤枯焦,面色晦黑,头脑昏乱,情志迷乱失常。又过了十五年,忧虑天下不太平,于是竭尽聪明才智,增进智力,去治理百姓,然而同样是肌肤枯焦,面色晦黑,头脑昏乱,情志迷乱失常。黄帝于是叹道:“我的错误太深了。保养自己时祸患是这样,治理万物时祸患也是这样。”于是放下一切日常事务,离开宫殿寝室,撤去随从侍卫,撤掉钟鼓乐器,削减膳食,隐退到外庭的馆舍独自居住,清除心中杂念,消除身体欲望,三个月不亲自过问政治事务。有一天,他白天睡觉时做梦,漫游到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西边,台州北边,不知道离中国有几千万里;不是乘船、坐车和步行所能到达的,只是神游罢了。那个国家没有老师和官长,一切顺其自然罢了。那里的百姓没有嗜好和欲望,一切顺其自然罢了。他们不知道喜欢生存,也不知道讨厌死亡,因而没有幼年死亡的人;不知道偏爱自身,也不知道疏远外物,因而没有喜爱与憎恨;不知道违背,也不知道顺从,因而没有利害;他们没有什么偏爱吝惜的,也没有什么畏惧忌讳的。他们到水中不会淹死,到火里不会烧坏。刀砍鞭打没有伤痛,指甲抓挠也不觉酸痒。乘云升空就像脚踏实地,睡在虚空就像安睡木床。云雾不能阻碍他们的视线,雷霆不能干扰他们的听觉,美丑不能扰乱他们的心志,山谷不能阻挡他们的脚步,一切都是神游罢了。黄帝醒来后,觉得十分愉快而满足,于是召见大臣天老、力牧和太山稽,告诉他们说:“我独自居住了三个月,清除心中杂念,消除身体欲望,思考能够用来保养身心、治理万物的方法,却没有得到这种方法。后来我疲倦而入睡,做了一个这样的梦。现在我才懂得最精深的道理是不能用主观的欲望去追求的。我明白了!我得到了!但我却无法把它告诉你们。”又过了二十八年,天下太平,几乎和华胥氏之国一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雪中寄薛郎中方干【注】野禽未觉巢枝仄,稚子先忧径竹摧。半夜忽明非月午,前庭旋释被春催。碎花若入樽中去,清气应归笔底来。深拥红炉听仙乐,忍教愁坐画寒灰。【注】方干:一生未仕,是诗名较显的布衣诗人。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碎花”“清气”这些雪后春日的独特风物,诗人的诗酒之兴油然而生。B.诗人紧围红炉、静听雪落,沉醉于雪夜的美好之中,别有一番闲雅之趣。C.诗歌末句的不要在冷却的炉灰上写字,虽是劝勉之语,似乎也隐含无奈。D.诗人对雪中的人、事进行描绘,既有对雪景的赞美,也有对自身的感怀。16.诗歌前两联写雪“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请对此简要赏析。【答案】15.A16.①首联从野禽、稚子的视角,表现了大雪覆盖巢枝、径竹的不同情状,不用“雪”字,而从侧面描写出了雪况之大!②颔联运用夸张和比喻,写雪光如月光般照亮夜空,雪花如春花被春风催着(拟人)旋即飘落前庭,不用“雪”字,而写出了夜间雪势之盛。【解析】【导语】方干的《雪中寄薛郎中》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雪中情景。诗人用野禽感知的迟缓和稚子对竹摧的担忧,含蓄地表达了对自然之变的敏感,通过意象以诗酒活沁春情,最终以寒灰寄托孤独惆怅,展现情景交融之美。【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A“面对‘碎花’‘清气’这些雪后春日的独特风物”错误。“碎花若入樽中去,清气应归笔底来”意思是“那些细碎的雪花朵朵,好像要落在酒杯中,清冷之气应会归入诗人的笔下”,可知“碎花”并非真实的春日之花,而是对雪花的比喻,颔联虽有“春”字,却是想象之词。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表达技巧的能力。①首联写野外的鸟儿还没感觉到筑巢的树枝变得倾斜,孩童就先忧心路边的竹子受到摧残。从野禽、稚子的视角,通过对野禽与稚子反应的描写,以“巢枝仄”“径竹摧”表现了大雪覆盖巢枝、径竹的不同情状,不用“雪”字,而从侧面描写出了雪况之大!②颔联上句从光、色的角度写雪,雪光宛如午夜皎洁的月光般照亮了夜空,此处运用了夸张手法;下句运用比喻,写雪花仿佛被春风催生的春花从前庭飘落,此联不用“雪”字,而写出了夜间雪势之盛,营造出雪景临至的生动画面,提高表现力。(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①小雨徜徉山水之间,见到山间的急流冲击石壁,水声巨大,如雷鸣,又似钟鼓从而想到李白《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和苏轼《石钟山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②《五代史伶官传》中,欧阳修在引用《尚书》中的“满招损,谦得益”作答时,顺势从中引申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③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离骚》多用香草美人寄寓情感的写作特色,体现了作者对屈原高洁人格的赞美。④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只用六个名词性短语,便使两幅开阔、壮盛的战争画面浮现于眼前。⑤小王学习遭遇“瓶颈期”,同学小马提醒他学习贵在坚持,不断努力,一定会有收获,并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脍炙人口的古诗文勉励他。⑥作文课上,王老师夸靓靓作文标题拟得好,其中的叠词可以增强表现力,清代王士禛在《带经堂诗话》中指出,“七言律有以叠字益见悲壮者”,唐宋七言律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具有这个特点。【答案】①砯崖转石万壑雷噌吰如钟鼓不绝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③其志洁故其称物芳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⑤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绳锯木断,水滴石穿)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时催鬂飒飒,岁尽老惆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砯、噌、吰、豫、镂、漉、锯、砧、惆。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所谓“主角”都有几分“英雄气”,普罗米修斯、哈姆雷特乃至于克莉奥佩特拉都不是你我凡人所能望其项背的,你我凡人没有他们的伟大魄力。如果将悲剧情境移到日常世界,就会被日常世界的妥协酿成一个平凡收场,不至引起①。如果你我是哈姆雷特,逞义气,就痛痛快快把仇人杀死,不逞义气,便低首下心称他做父亲,多么干脆!而悲剧的产生就由于不平常人睁着大眼睛向我们平常人所易避免的灾祸里闯。悲剧是不可解的谜语,如果拿理性去解释,便失其为悲剧了。看悲剧要带几分童心:狼在街上走,人在空中飞,父杀子,女驱父,普洛斯彼呼风唤雨,这些②的幻相,如果拿计较油盐柴米的心理去摸索,便失其为神奇了。艺术在人情物理上笼上一层神秘障,是惯技。一部《红楼梦》,乙(),作者却要把它摆在“金玉缘”一个神秘的轮廓里。一部《水浒传》,所写的完全是侠盗生活,作者却要把它的根源埋到“伏魔之洞”……悲剧和人生之中自有一种不可跨越的距离。你走进舞台,你便须暂时丢开世界,透过这面放大镜,把生活的苦恼和死的幻灭射到某种距离以外去看。苦闷的呼号变成庄严灿烂的意象,霎时间使人脱开现实的重压而游魂于幻境,这就是尼采所说的“从形相得解脱”。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甲乙【答案】18.①轩然大波②光怪陆离19.甲:悲剧把生活的苦恼放大;乙:所写的完全是家庭琐事。【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结合“平凡收场”和“不至引起”可知,此处和平凡的结局相反,是能引起震动效果的,可填“轩然大波”。轩然大波:比喻大的纠纷或风波。②此处呼应前文“狼在街上走,人在空中飞,父杀子,女驱父,普洛斯彼呼风唤雨”,修饰“幻相”,指作品离奇。可填“光怪陆离”。光怪陆离:形容形状奇怪,色彩繁杂,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此处是领起句,结合后文“普罗米修斯、哈姆雷特乃至于克莉奥佩特拉”等相关内容,可知提出话题是“悲剧”,阐述悲剧超出日常的特点,结合“如果将悲剧情境移到日常世界,就会被日常世界的妥协酿成一个平凡收场”“如果你我是哈姆雷特,逞义气,就痛痛快快把仇人杀死,不逞义气,便低首下心称他做父亲,多么干脆”,可知悲剧结局是有意为之,是人为制造苦恼,应填:悲剧把生活的苦恼放大。乙:此处评价《红楼梦》的内容,结合后文“却要把它摆在‘金玉缘’一个神秘的轮廓里”的转折,可知和“神秘”相反,是说其内容很平常普通,应填:所写的完全是家庭琐事。(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制的水冷磁体产生了42.02万高斯的稳态磁场,①打破了2017年由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水冷磁体产生的41.4万高斯,②成为国际强磁场水冷磁体技术发展新的里程碑。③据介绍,地球磁场约为0.5高斯,42.02万高斯相当于地球磁场的80多万倍。④这一磁体的研制成功不仅更好满足了科研用户对快捷调控的稳态强磁场的实际需求,⑤为科学家揭示新规律、探索新现象提供了强大的实验条件,⑥更为我国建设更高场强的稳态磁体奠定了一项关键技术基础。稳态强磁场磁体分为三种类型,即水冷磁体、超导磁体以及由水冷磁体和超导磁体组合的混合磁体。科学家最早使用的水冷磁体是有着灵活快捷的磁场调控且能够产生迄今远高于超导磁体的磁场强度并为物质科学研究提供可靠和高效的实验条件的磁体类型。强磁场科学中心学术主任匡光力研究员说:“水冷磁体、超导磁体都是‘单打高手’,混合磁体是‘混双组合’。2022年我们曾以综合优势问鼎‘混双冠军’,今天我们在这一领域又有了新的突破,拿下一项‘单打冠军’。”20.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文中画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四个较短的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2.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运用了比喻手法,但又有细微差异。请指出二者不同之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①(你)透过这面放大镜,把生活的苦恼和死的幻灭射到某种距离以外去看。②水冷磁体、超导磁体都是“单打高手”,混合磁体是“混双组合”。【答案】20.①在“41.4万高斯”后加上“的世界纪录”;②“成为”前加上“这一成果”。21.科学家最早使用的水冷磁体是一种磁体类型,它有着灵活快捷的磁场调控,能够产生迄今远高于超导磁体的磁场强度,为物质科学研究提供可靠和高效的实验条件。22.①将“悲剧”比作“放大镜”,突出悲剧能让我们与生活苦恼和死的幻灭保持距离审视的作用;②将水冷磁体、超导磁体比作“单打高手”,混合磁体比作“混双组合”,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各自在磁场产生中的特点和优势,更生动地展现不同类型磁体的功能特点。【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打破了……”成分残缺,缺少与之搭配的宾语中心词,在“41.4万高斯”后加上“的世界纪录”;②“成为国际强磁场水冷磁体技术发展新的里程碑”成分残缺,缺少主语,“成为”前加上“这一成果”。【21题详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