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政治思想史教学辅导七第七章先秦时代政治思想的萌生与勃兴第一节殷商、西周时代政治思想的发轫与初步发展夏、商、西周是我国早期国家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在此期间,商族、周族先后通过征服战争,完成了从氏族社会向国家的转化,从无阶级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国家的各种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也建立并发展起来。相应的,人们也开始认识和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规律,形成了一些政治观念。这一时期是我国政治思想的发轫和初步发展阶段。一、殷商帝王的王权专制政治观念殷商中期,即盘庚在位时期,专制王权的绝对统治得到确立。随着现实政治中王权的强化和地位上升,在观念上,王权专制的思想也逐渐形成、明确起来。王权专制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解释商王权力、权威的来源,论证商王地位、权威的至上性和不可侵犯性。它主要是以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两种观念——上帝崇拜和祖先崇拜为基础。1、上帝崇拜——是人们宗教意识和观念的表现。帝就是殷商时代的至上神。帝拥有最高的地位和无上的权威。一方面,他掌握着一切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等,另一方面,他还控制着整个人类社会,人类的各种活动如战争、生产等都由他主宰。殷商时代的帝是至上神,实际是王权在人们的宗教意识中的反映,帝的存在和强化,有力地维护了王权。人们对上帝越是崇拜,王权就越是崇高,越是巩固。2、祖先崇拜——对先王、先公的崇拜祖先崇拜所导向的也是王权至上,人们越是崇拜先王,现实中王的权威就越高。在商代晚期之前,上帝和殷王的祖先是各自独立的,殷王的地位低于上帝,并受帝支配的,到了商代晚期,君主的专制权力更加强化,帝祖两个系统也合二为一。王具有了人神合一的性质。王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高于一切人,并与一切人相对立,所以称为“余(予)一人”。王作为殷商王朝最高统治者,其权力和职责概括为三点:“承天、继祖、救民”——只有王才能承接天地之命,代天行道;只有王才能继承先祖的权威和事业;所有的人都是由王拯救并为王支配的。“余一人”的称谓比较典型地表达了殷商时期王权专制的政治观念,这种认识里蕴含的基本价值准则是王权的至上性与君主专制的合法性。在上帝和祖先崇拜的形式下,这种政治观念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二、周公重在调节的政治思想(一)对传统天命观的修正1、他提出了“惟命不于常”,即上天所赐予的“大命”不是恒定的,而是可变的;周公认为天的“大命”是帝王得以统治天下的依据,天是根据王的实际表现来决定赐予还是收回“大命”的。他认为,周克商实际上是上天意志的体现,是不可抗拒的。2、提出根据德行“求民主(民之主即君主)”;周公认为,君主是由天选定的,选择的标准是德行3、主张以民情见天命。他认为上天的意志可以通过民情表达出来,通过体察民情就可以了解天意。这种观点将人们的视线从单纯依靠和祈求天的保佑上,转到现实政治中来主张通过实证来主动争取和巩固上帝的眷顾。周公否定了天命不可变的传统观念,认为天命的存废取决于统治者是否有德,从为西周政权的合法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二)施政的指导思想1、关于保民第一,在治民的态度上要敬慎;第二,统治者要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贪图享乐,恣意妄为;第三,要注意体察民情,要了解民之疾苦。2、关于慎刑罚——义刑义杀,即刑罚适当一是要根据成法成典用刑,不能随心所欲;二是用刑时要考虑犯罪者的态度;三是施用刑罚的根本目的是惩恶扬善,维护正常的统治秩序。周公提出了德的思想;主张按照德的要求,敬天、明德、保民、慎罚,处理好统治者与民、与天的关系,以上得天助,下得民和,最终确保周朝统治的长期延续。第二节春秋战国诸子政治思想的争鸣与繁荣秋战国的社会与政治1、生产力迅速发展,促成阶级关系发生变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明显的变化与发展,其标志是铁制工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2、旧的政治制度逐渐解体,新的政治制度渐次形成;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分封制、世卿世禄制等——东周时已出现了郡县制,分封制仍有保留,但君主加强了对分封贵族的控制。世卿世禄制也遭到破坏,官僚制逐渐形成并迅速发展起来。官僚制打破了官员终身任职与官职世袭,官员由君主任命,并可以随时撤换。为官的途径除了旧有的依靠血缘关系外,还有立功、推荐、招聘、买卖等。3、从诸侯争霸到列国争雄,最终形成大一统帝国;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实力大幅下降,无力控制各诸侯国;各诸侯国趁机兼并土地,扩大自己的实力,相互间的战争增多,社会陷入动荡之中;战国时期秦、楚、齐、韩、赵、魏、燕七国展开了更大规模的兼并战争,战争的目的不再是争当霸主,而是一统天下。最终,秦得以扫平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王朝。4、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各种政治势力的对立和斗争使政局变得纷乱、复杂和多变。但无论哪一种势力取得胜利,都会想法设法集中权力,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虽然每次政治斗争的过程和胜负不同,但是其最终结果都是走向更高程度和更大范围的集权和专制。二、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流派与重要思想家(一)儒家孔子:提出了系统的政治学说,创建了儒家学说,是儒学的祖师;孟子:其思想以性善说、仁政说为主要内容;荀子: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学术范围较广,包括政治、经济、哲学、军事等诸多领域。主要特点是:其一,祖述尧、舜,宪章汤、武,尊崇先王之道;其二,崇尚礼义即尊卑上下等级秩序,重视伦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其三,尊崇孔子。(二)道家老子:政治主张的核心是无为政治;庄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人性自然说和实行自然主义政治主要特点是:第一,“道”是这个学派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畴;第二,一般都赞同无为政治(三)法家慎到:他的思想富于理性,政治思想以“重势”为特色;申不害:政治思想以“重术”为特色;商鞅:主张重法和推行耕战政策;韩非: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将法家学派的法、术、势理论融为一个体系,旗帜鲜明地主张君主专制主要特点是:其一,注重运用国家强制力来治理国家,建立通知秩序;其二,极力主张君主专制,明确提出君主的权力和利益具有至上性;其三,以耕、战政策作为富国强兵的主要途径。(四)墨家墨子:尚同、兼爱、尚贤、非攻及节俭百家争鸣,各家虽然观点各异、互不相让,但他们大多在政治上主张君主专制,思想上要求独尊己见,排斥异己。因此,百家争鸣的结果只能推动专制主义的发展和强化,而没能导向政治民主和思想自由。第三节儒家的礼与仁义德治思想儒家学派的政治思想以重道德、讲礼仁为特色。他们注重的是政治秩序,着眼于从整体上调节社会关系,建立和巩固统治秩序。一、礼与仁义德治的理论基础(一)有道与无道孔子追求一种理想的政治局面,叫做“天下有道”。“天下有道”的社会表现为秩序井然与和谐无间。秩序井然:等级原则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政治上贵贱有等,上下有序,社会上各安其位,井井有条。和谐无间:通过倡导“和”与“仁”,来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二)人性学说孔子“性相近,习相远”。1、孟子的性善说人人天生就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心”在人的道德上表现为“四德”即仁义礼智孟子认为,人性善具有共通性,无论圣人、君主还是普通民众,在本性上都是一样的。但为了成就人人为善,就必须修身养性。首先,从人本身来看,人的耳目口鼻之欲与人的四心四德是相互冲突的,必须通过道德修习战胜感官欲望;其次,从社会原因看,名、利等外物对于人民修身养性也是巨大的干扰。2、荀子的性恶说荀子主张人性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然生就的本能。人性具体表现为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感官欲望即耳目口鼻之欲;二是好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三是妒忌、憎恶的心理;四是对权力、名誉的欲求。荀子认为,为了拯救人类社会危机,就必须改造人性,具体途径是有圣人来“化性起伪”。对人性的改造是由圣人完成的,即由圣人制定礼仪法度,以此来约束人性。由于人性是可以改造的,荀子认为每个人在道德修习的起点上是平等的,都具有达到理想道德境界的可能性。孟子基于性善而提出了仁政主张,荀子基于性恶而提出礼治为主、法治为辅的治国方针。二、礼义与正名(一)孔子的礼治思想孔子认为礼是治国的根本手段,礼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个人而言,礼是必须遵行的行为规范。礼也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准则礼体现在政治体制上就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就是君主拥有和执掌最高政治权力。如何进行礼治?从“正名”开始。全社会尊卑上下等级分适宜得当,名实相符,则名正言顺,政事由成效,礼乐振兴,刑罚适中,人们的行为有章可循,实现井然有序的政治局面。(二)荀子的礼治思想荀子认为礼产生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就是由圣人制定礼,依照等级原则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身份地位与行为,协调利益关系,达到社会化政治秩序的平衡与稳定。荀子认为,礼的根本性功能就是分,具体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分物以养体,即通过礼义调节人和物质资源的关系,在物质与人的需要之间取得平衡;其二,等级之分;其三社会职业之分,社会上不同职业的人各守其业,各尽其职。荀子认为礼是治国、治民的基本手段三、仁、仁政与德治教化(一)孔子关于仁的认识仁的内涵:一是克己复礼;二是仁者爱人.克己即胜己,指人的自我克制。克己的方式主要有:修己、约己、自戒、自讼、自省、自责等。都是要求人们经常地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省和检讨,依照礼的等级规范来要求自己,克制、控制自己的感情和欲望,以达到在思想言行各个方面都符合礼的规定,这就叫做“复礼”。仁者爱仁包括两个方面: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希望达到的,也要希望别人达到。)和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希望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二)孟子的仁政说孟子认为,将不忍人之心运用道治国、治民中就是仁政。仁政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制民以恒产,即统治者要使民有恒产,民有了固定的产业,生产生活得到了保障,就容易治理了;二是赋税徭役有定制,孟子主张轻徭薄赋;三是轻刑罚;四是保护工商业。实质是要求给予民众的生产、生活以一定的保证,缓和社会矛盾,使得君主的统治能够长期延续。(三)德治与教化儒家学派主张以德治国和教化百姓。德治的要求首先是针对统治者的,要求统治者徭做到克己复礼和爱人,在道德上成为民众的表率。孔子关于教化的一套方针,叫做“庶、富、教”。就是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政治宽松,以招徕百姓。教化的内容主要是:忠、孝、信、义等道德规范第四节道家无为政治思想一、为无为而无不为(一)老子的无为政治主张“道”有三层含义:其一,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其二,道先于天地而存在,是有规律地运行着的,却是不能完全准确把握的;其三,道派生出天地万物,本质曰一、曰无,特征是运动与“用弱”。老子关于道的认识论证了两个事实,一是道是天地万物的母体和本源,因而人类社会要受到道的制约;二是道的本质是无,而人类社会的特点是有。无为政治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君主无为,即统治者要小心翼翼治理国家,减少政治干预和政治活动,“治大国若烹小鲜”;第二,使民无为,就是要使民不想为、不能为、不敢为。他们说的无为不是统治者放弃统治,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某种“无为”的方式以达到治理,就叫“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设想出“小国寡民”的理想国。(二)庄子的无为思想庄子主张君主治理天下应该是“为而不有”,就是天下国家需要治理,但圣明的君主治理天下却不把功劳据为己有,化育万民,却不使民有依赖感。庄子要求君主无欲,提出无欲而天下足。君主无欲体现在政策上就是要薄税敛。在具体的权力分配上,庄子主张君无为臣有为。庄子也主张绝圣弃知,认为圣人、智慧都是祸害。二、关于社会政治的批判性认识(一)老子的政治批评思想老子批评统治者严刑苛法:“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严刑苛法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民的反抗斗争,反而可能激化矛盾,使民铤而走险。(二)庄子的社会政治批评思想庄子认为人生的理想状态就是人能保持其自然状态,完全融入自然之中,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第一,对政治的批判。认为治破坏了人的自然本性,也破坏了自然界本身第二,对心计、知识、智慧的批判。他认为如果没有智慧、知识、心计也就不会有尔虞我诈、阴谋诡计。第三,对名利欲望的批判。名利欲望背离人性,都是有害的;追求名利会招致灾祸;追求名利往往要牺牲自己的人格、尊严。第四,对忠孝仁义等道德规范的批判庄子的思想很激进,蕴涵着与当权者的某种对抗,在当时条件下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他否定社会进步,否定人类文明的多数成果,都明显的负面作用。第五节墨家以尚同为核心的政治思想一、尚同政体思想1、墨子认为,要想使人类摆脱混乱状态,就要将义统一起来,为此就要建立“刑政”,设立“政长”,政长之首是天子。墨子认为,建立了政长系统就能够将社会上分散混乱的“义”统一起来,这就叫做“尚同”。在墨子设计的同的政治体系中,天子的地位最高,居于整个体系的顶端,由于天子“不能独一同天下之义”,所以要选人做“三公”,辅助天子。政长系统运作的基本原则是上服下从,即“上之所是,必亦是之;上之所非,必亦非之”。2、在法令的制定和执行方面,首先,卿大夫“发宪布令其家”,然后“总其家之义,以尚同于国君”;国君“发宪布令于国之众”,并“选其国之义以尚同于天子”;最后,天子“亦为发宪布令于天下之众”,然后“总天下之义,以尚同于天”。3、在社会治理政策上,墨子主张实行富民政策,同时也要利用刑罚。但一定要加强和巩固君主的权力,为方便君主的政治独裁,他提出实行“特务统治”。二、尚贤思想1、墨子提出“使能以治之”的用人原则,主张任用有才能的人。特别提出,选用贤才不拘出身,即使出身低微,只要是贤才,也要选用。2、提出了判断一个人贤能与否的标准,就是既忠于君主,能为君主效命,又能治理人民,以满足君主政治需要的人才。又提出了实施尚贤的具体方法,就是要为贤才“置三本”,使用贤才就要给予必要的爵位、俸禄和权力。即要解决贤者的经济、政治待遇和工作条件的问题。第六节法家的法、术、势政治思想一、法治思想(一)变法主张法家思想家以慎到、商鞅、韩非为代表,提出了一种朴素的进化历史观。商鞅将人类社会的历史分为上世、中世、下世三个阶段,由于各个阶段的社会情况不同,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法律制度,并提出“不法古,不修今”,坚决主张变法。法要符合实际才能收到好效果,“因时而变法”是历史的成功经验。(二)法、法治的意义及对人治的批判崇尚法治,以法为治国的不二法门是法家政治思想的显著特点。慎到、申不害、商鞅、韩非等法家思想家们都认为法是治国理民的根本手段,如果没有法令,就不可能达到统治的目的。法家推崇法治,坚决反对人治。法家思想家认为,其一,人治的随意性大,没有一定的标准;其二,人治将国家、政治寄托在君主一人的才智上;其三,人治就要尚贤,而贤人对于统治国家和治理百姓来说并不是必要的。总之,人治不能保证治理国家,制定完备的法律并严格执行才是治国之本。(三)法的作用慎到和商鞅认为,法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定分尚公(指事物的一般规定性)”,在公私关系上,他们都主张公高于私,私要服从于公。法的定分可以明确公私界线,实现立公去私。“定分”就是要明确每个人的职守和每种行为的界线。定分可以形成正常的秩序,所以成为治国的关键。作为政策原则,商鞅认为法的作用在于“利出一孔(就是用法令封堵民众获得利益的各种途径,只留下耕战一条路,以使民众除了努力耕战之外,别无出路)”,以保证耕战政策的实施。商鞅崇尚力量,重视国家实力在政治关系中的作用。他认为,国家的力量来自于耕战。(四)立法、执法的原则立法执法都要遵照“立公去私”的原则。认为法应由君臣共同掌握,同时,法要公开,要公布于众,臣民都要知晓和服从。法的公开使全体臣民都知道法的内容,有利于人们遵法守法。法家思想家一般都主张严格执法,认为法令一经公布,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要严格遵守,以法令作为个人言行的准则。商鞅在执法方面提出要做到“刑无等级”,一视同仁。还认为不可以将功折罪。在执法量刑的轻重程度方面,法家们的看法不太一致,慎到主张罪刑相当;商鞅主张轻罪重罚。法家思想家们虽讲法之公而不私,但在君主政治条件下,君主作为最高政治权力的所有者是高于法律之外的。法律只能成为君主统治天下、牟取私利的工具。二、权势思想(一)势的内容势指权势。韩非认为,势包括自然之势(即在既定条件下运用权力)和人为之势(即“所得而设之势”,指在可能条件下能动地运用权力)(二)势的重要性慎到:君主之所以能统治全国,靠的是巨大的权力。韩非:认为君主之所以能使臣民服从,凭借的就是势商鞅:“先王不恃其强而恃其势”,势是君主进行统治的基本凭借。(三)势的保持和运用第一,权势须集中。慎道认为国家的最高权力必须集中由君主统一掌握,权力的二元化和多元化可能会造成政治上的混乱;韩非也主张君主集权。第二,要善于借助外力;君主要保持自己的权势,确保自己相对臣民的优势地位,还需要善于借助臣民的力量,增强自己的权势。韩非特别强调君主要善于化用臣民之力,增强自己的权势。第三,要发挥君主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运用权力第四,不尚贤。慎到提出反对尚贤,认为尊贤,就会提高贤的地位及其在民众中的威望。而贤者地位和威望的上升,将会影响到君主的权势,祸害无穷。三、术治思想(一)术与形名之术术就是权术,又称“南面之术”,大体指的是统治者争权夺利、勾心斗角以及控制与反控制的手段。术既包括君驭臣之术,也包括臣弄君之术。术的特点:首先,术是君主用来控制和对付群臣百官的,不像法那样施用于全社会所有臣民;其次,术只能由君主独自掌握,而法则需要君臣共守;再次,法是公开的,有明确规定,术则是隐蔽的,没什么明确的规定。(二)术对君主的意义韩非认为君臣之间是一种利益交换或买卖关系,这种性质就决定了君臣之间有利益一致的地方,也有矛盾冲突的地方。因而,他们既相互需要,又不能不相互争斗和防范。君主即使智慧过人,没有臣的辅助也是不能成功的,然而臣又是君主需要特别加以主要和严加防范、约束的对象。所以君主要治吏,治吏的最佳手段就是权术,术治对于君主控制群臣百官和保有权力具有非常的意义。(三)术的主要内容第一,关于群臣百官的管理。在选用官员上,法家注重的是选用通晓法家学说,有专制才干,能为君主服务的人,而且不能损害君主的统治;同时也比较重视对于官员的考核监察,提出对臣要“正名责实”。第二,关于君主决策。主张监听独断。决策之前,君主要善于听取臣下的意见,且要能听取不同意见;但是决策权必须由君主独自掌握。第三,关于君臣权责分配问题。法家主张“君无为,臣有为”第四,阴谋之术。术治的本质是维护君主专制制度,保障君主的利益。第八章秦汉时代统治思想模式的确立与发展第一节秦汉时期社会政治与政治思想发展状况一、秦汉时代的社会政治发展状况(一)历史沿革概况公元前230至前221年,秦灭六国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建立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但由于秦统治者的施政极为暴虐,激化了社会矛盾,公元206年,秦被农民战争推翻了。秦亡后,抗秦武装之间爆发混战。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建立了汉朝。但由于出现了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的局面,在黄巾大起义的打击下,汉的统治名存实亡,出现了军阀割据的混战局面。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其后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直至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全国。(二)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的建立秦建立了一套不同于以往的政治体制:1、皇帝制度。秦之前,王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皇帝一词的出现是政治领域内君权加强的表现,是无上的君权在观念上的反映,反映了君主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和尊严。2、郡县制的确立与推广。分封制——郡县制,认为分封制会制造混乱,所以决定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郡守、县令由朝廷任免,职位不可世袭,直接受朝廷的指挥和监督。郡县制更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维护政治的集中、统一。3、官僚制。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君主任免,并可随时撤换,官职不能世袭,官员位职业官僚。(三)思想文化领域的统一根据李斯的建议,秦始皇下令焚书,即除秦国史书外的各国史书,民间收藏的《诗》、《书》及诸子百家的著作全部焚毁。次年秦始皇又借故逮捕了一些背后议论他的方士,受到牵连的儒士和方士有460多人,将他们全部坑杀于咸阳——这就是“焚书坑儒”。诗文化专制主义的体现。秦始皇、李斯依靠行政权力,运用暴力手段,希望到达取消异端思想、实现思想统一、巩固统治的效果。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以儒学为官方学说,以之指导政治。二、秦汉时期政治思想发展脉络(一)法家思想的极端化发展1、坚持思想文化专制李斯提出了“别黑白而定一尊”的思想文化专制主张。因为:1)思想不统一与发令制度相矛盾;2)思想的混乱也有损于君主的权威;3)与政治统一相适应的应是思想统一。总之,在思想文化领域内要“别黑白而定一尊”,禁绝诸子百家之学,“天下以吏为师”,以法家思想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2、提出“督责之术”《督责书》:第一,论证了君主纵欲享乐的合理性;第二,强调了督责之术对君主的重要性;第三,论述了督责之术的具体内容:包括严刑重罚和独断(主张君主独自掌握权势,独立作出决定)。圣明的君主之所以能长久地保持其地位、权势,获得利益,就在于能独断、重罚、以督责之术驾驭臣民,使天下之人不敢不从。(二)儒家思想的恢复、上升与演变西汉初年,思想解禁,百家之学又开始活跃起来,儒家也得到恢复和发展。儒家代表人物有陆贾、贾谊等。陆贾主张以仁义为治国之本,同时又强调无为。贾谊政治上主张以礼治国、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汉武帝时,汉朝进入鼎盛期,董仲舒以儒学为主,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政治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学逐渐繁琐化、神秘化、庸俗化,西汉末期,阴阳灾异之说得到了大发展;东汉统治者更加重视君臣纲纪和礼制问题,使名教为世人所认可和尊奉,形成了名教思潮。西汉末,儒学中的神秘成分增大,发展出谶纬之学。东汉则给予谶纬之学以官方身份,使之成为东汉政治思想的主流。第二节西汉初期的“百家佘绪”与黄老思想一、贾谊的政治反思思想(一)对秦兴亡历史的总结与分析1、秦的致命错误在于没有进行政策调整.贾谊认为,夺取天下,谋求统一靠的是暴力和权谋,这时,强凌弱,众暴寡是不可避免的。但取得天下后,统治者就应该及时调整政策,施行仁政,以顺人心。强秦速亡的教训就在于,他们不懂得夺取天下和治理天下的根本政策是有区别的,因而不能适时作出调整。2、暴政导致民心背离,社会冲突不可调节。人们拥护秦帝国,为的是能过上安定的生活。然而,秦始皇违背人民意愿,不行仁义德政,反而以严刑苛法残酷压榨人民,使得社会冲突加剧,事实上削弱了秦的统治基础。(二)礼治和重民思想贾谊主张实行礼治。注重礼的制度化,提出要端正名号、严格等级。他重礼但并不排斥法。对于君主来说,礼法各有其用,它们对治理天下都是不可或缺的。体现了他以礼为主、以法为辅的思想特点。他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强调民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民是国家之本、政治之本。现对于国、君、吏来说,民都处于基础地位,离开了民他们都无法保有其地位。还认为对民的态度、政策是判断一个君主明、昏的标准。民心向背会直接影响统治者的成败得失。不过,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史上,提出与民为敌而“民必胜之”的只有贾谊,这是传统重民思想的认识顶点。贾谊在政策上主张刑赏并用,以赏为主;对民要实行仁政,崇本抑末,驱民归田,崇俭抑奢,公私积粟;还要轻摇赋税。同时,还十分重视对民的教化,用礼义廉耻等教化百姓,就能够达到理想的统治效果。二、汉初黄老与《淮南子》的政治思想《淮南子》主张无为政治。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在因循自然的前提下去“为”。还认为,在事物间关系和事物的运动中,存在着必然性,即“自然之势”,对于这种自然之势,人们必须遵从。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受到事物自身规律的限制,只有符合必然之势才能成功,即使是圣人也不能例外。《淮南子》作者认为“因时变礼法”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只有符合实际情况,适应形势发展的措施才是正确的,才能取得好的统治效果。《淮南子》都把认识和把握人性作为治国的出发点。统治者要以仁义治国,重视对民的教化。第三节董仲舒的天人政治论与独尊儒术一、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政治思想(一)天人合一1、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首先,人是天所派生的,即人是天以自身为参照,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其次,“人副天数”,人从外在形体到内在的感情、道德、意志等方面都体现了天的意志合规律;再次,天涵容人,并与人相沟通;其四,人与天地自然是一个整体。2、人与天相同而又相通,在天人关系上,天是第一位,第一性的,人是第二位的,天人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主从关系。人必须服从天,遵从天的意志。奉天成为处理人类社会政治问题的一条基本原则。(二)君权至上与天谴说提出君权天予说,阐明君权的来源合权威性。2、认为天与人可以相互沟通,天与人的沟通是通过一个中间环节来实现的,即“圣人”,圣人对应于实际政治就是王。君权天予说直接说明了君尊臣卑,维护了君主的集权与专制。3、同时,也指出了天的权威是高于君主的,君主居于万人之上,但也要尊天敬天,受天约束。即“天谴说”。天谴说为臣民提供了批评政治、发表政治意见的工具。(三)阴阳合分论与纲常理论1、认为世上的所有事物都是阴阳组合,整个世界被一分为二,种种复杂的关系都可以简化为阴阳关系;阴阳的地位并不平等,而是“阴兼于阳”,阳出于主宰、制约的地位,阴处于被支配、被制约的地位,实际上是一种主从关系2、体现在社会政治关系上,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即所谓的“三纲”3、三纲提供了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五常(仁、义、礼、智、信)则提供了可供操作的具体道德、行为规范。他希望通过提倡五常,使人们能从自己做起,提高自身修养,自觉遵从社会合政治规范,调处人我关系,形成良好的政治秩序。二、独尊儒术与政治指导思想的确立1、汉武帝时期,社会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在旧有矛盾得到解决的同时,新的矛盾也凸显出来:其一,政治大一统局面受到威胁;其二,思想领域的多元发展不能适应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的需要,确立新的政治指导思想成为时代的课题。2、董仲舒认为大一统是贯通天地、古今的共同法则和普遍规律。大一统:首先指政治上的大一统,主要使中央集权、君权至上;其次,包括思想文化上的大一统。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此后儒学上升为政治指导思想,并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3、汉武帝积极崇儒,但在政治上并不固守儒学,而是兼用其他学说,实际上奉行的是一种杂用王霸的统治术。4、依靠政治权力,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标志着思想文化专制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君主集权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儒学自身的特点(既维护专制等级,又重视德治教化,以缓和矛盾,较好地满足了统治者的多方面需要)使它能获得独尊地位。第四节西汉中期以后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一、汉代儒学的神秘化与庸俗化董仲舒所创立的具有浓厚神秘主义色彩的理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推动了汉代儒学向神秘化、庸俗化的发展。儒学再传播、研究的过程中发生纷华,形成多流派共存、竞争的局面,统治者往往根据其需要尊崇某一流派。儒学各个流派既相互斗争,也相互吸取,都极力争取王权的支持。汉代儒学的主要流派有古文经派和今文经派、谶纬经学。谶纬:1)人、神、自然是混杂在一起的,神自然化、人化,自然神化、人化,人也被神化、自然化。2)在政治上的根本点是对王权、专制的肯定,具体体现为:首先神化古今帝王;其次,提出天人相副、天制约人的观点,还论证了等级尊卑和上制约下、下服从上的合理性,体现了对等级制度的维护;再次,神化汉家制度;其四,天遣说;其五,革命改制,在政治调整上,认为天道无常,革命即易姓换代是不可避免的,而革命则须改制,以体现天命变化。二、东汉名教治国思想1、名教是汉代统治者长期推行孝治的产物。2、孝成为儒学的主要理论范畴和核心价值。孝在实践中有多种表现,但在价值上都体现了对父家长权威、意志的服从,行为上则表现为听从父家长的命令和指挥。孝的运用范围是社会家庭生活。孝对应在政治生活中,则是忠。忠在价值上体现为尊重、服从君主的权威,行为上体现为服从君主命令,维护君主利益,为君主效劳。忠和孝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在价值和行为上都依附于权威,个人在君、父的权威面前都不能有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忠孝的现实意义:可以形成井井有条的社会政治秩序。因为儒家的理想社会就是在服从权威的基础上,做到等级分明,层层服从。孝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3、为了扩大名教影响,规范社会,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一,对孝悌行为和名节之士进行表彰和奖励:孝子、忠臣、廉吏其二,以伦理纲常教化:十分注重儒家经典,还重视学校在传播、树立纲常名教中的作用,官办学校、私人学校;其三,以纲常名教为标准选官,主要表现为以孝廉取士(这表明个人的道德品质成为政治录用的依据)孝廉取士的本意是:利用国家控制仕途的权力,使人们竞相学习、遵从纲常名教,从而敦厚社会风俗,早就大量忠臣和顺民,维护统治。然而在实践中,却出现了许多弊端。因为按照孝廉取士的制度,士人不仅要有良好德行,而且这种德行还要为社会舆论公认,强调舆论是为了保证名实相符。但客观上,争取舆论、获得良好的声望就成为得到选举机会的必要条件和重要途径,这样士人就想方设法扩大自己的社会知名度,博取美誉,而不再专心研读经书,讲求学问。三、东汉末年批判思想背景:东汉后期,社会各方面的弊端充分暴露出来。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个体小农纷纷破产流亡;政治上,国家政治生活一片混乱、腐败;思想上,以谶纬神学为主的统治思想无法应对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地位动摇。(一)对统治集团的批评第一,以君主为政治集团的核心和政治治乱的关键,批判昏君暗主。认为君主明暗决定国家治乱(王符),指出君主的奢侈行为加重了财政和人民负担(荀爽)。第二,反对外戚、宦官专权。宦官和外戚就是凭借皇权的特殊关系掌握了实际权力,得以左右政局。认为外戚、宦官扰乱社会,引致自然灾害,实属罪大恶极(仲长统)。解决的办法只能是希望君主明智,不任人唯亲。第三,揭露和批判了官僚队伍的腐败。官僚们只知道残害百姓。(二)君、臣、民关系君臣关系是统治集团内的基本关系1、君明臣贤,君臣和谐王符:将君主分为明主和暗主。认为明主是国治民安的必要条件,只有明君才能使忠臣、良吏发挥应有的作用。还论述了“明主”的内涵:兼听、纳谏、善于任用贤能、修身荀悦:将君主分为明主、暗主、凡主,推崇明主2、对臣的要求荀悦:认为臣对君不能以为顺从,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纠正君主的过失;并认为道与君主发生矛盾时,人们应从道不从君。3、君民关系荀悦:认为君主的职责是统治管理民众,民众的职责是供养君主,两者相互需要,互惠互利,肯定了君民建的主从关系,同时又认为君主必须重民。(三)官员的选用与管理1、反对任人唯亲:会导致大批官员无才又无德,既严重影响政府效能,又败坏政治;2、主张选贤与能王符:以任贤为治国关键,认为贤既能治乱又能防乱3、选官标准王符:反对以家世、官位选人的做法,认为应依据德才;还主张破除门第、贫富、亲疏界限,以德才为标准,面向全社会选才另外,还要加强对官员的任用、考核、奖惩、升降的管理考核方法上:左雄:通过考课才能任用贤才王符:以考功为知贤的重要途径仲长统:“与其言”与“试之事”相结合考核后的奖惩问题上:左雄:赏罚要严明,对绩效显著者要增加俸禄,不服从法令和王命的则要严惩王符:对称职有功者要赏赐钱财和官职,对庸碌无为、甚至违法乱纪者要严加惩处;且认为对人不能求全责备,要用其所长。四、汉末至南北朝政治思想的多元发展背景:社会政治上的大分裂、大动荡。思想文化领域也呈现出多元发展态势首先,儒家地位动摇、下降。古文经学却在兴起;其次,社会动堂、多变之时,刑名、法术重新受到重视;再次,佛道思想流行(一)汉末法家思想在实际中的运用1、在刑礼关系上,突出强调法的地位和作用曹操以刑名法术之学为治国的主要指导思想,主要观点有:1)以刑法为治理乱世的首要原则在国家安定时期,应把礼放在首位;而要平定乱世,则须以刑罚为重2)严选执法之人3)法令严苛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对行军作战仲的许多事项都做了详尽规定。对于违犯者,要进行惩罚。诸葛亮也重视法,依靠法的强制力来严肃军纪,增强部队战斗力。2、循名责实,注重选拔、重用有实际才干的人才曹操在人才选用、管理上表现也很突出,成效也最显著1)对贤才作用和用贤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认为自己在军事上、政治上的巨大成就,以及平定天下,都要靠贤才的辅佐,单凭自己的能力是不行的;2)认为贤才不能靠偶然方式来得到,而应主动求取3)改变了传统的用人标准明确提出,太平时期,重视德行之士,治乱时期则要重用有功绩、才能的人;主张不论出身、地位,而以实际才能为标准用人曹操坚持从实际出发,扭转了重门第、重德行的传统,主张打破出身、门第、儒家道德标准的限制,选用有实际政治军事才干的人,夸大人才的选取范围,聚集天下人才,以形成高智能的统治集团。(二)玄学家关于政治哲学的讨论玄学政治观的中心论题是名教(儒家主张的纲常伦理、政治秩序)与自然的关系。1、何晏和王弻两人都持“贵无论”。何晏:“无”是万事万物的本源,寓于万物,又是万物得以存在的根据;政治上主张无为,又主张去名;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上,崇尚自然,但不否定名教王弻:以无为本、为体,以有为末、未用,主张以无为本,“崇本息末”,重本但不轻视末。在二者关系上,主张名教出于自然,等级关系出于自然,礼出于自然。2、嵇康和阮籍都主张越名教而自然。嵇康:主张身心二元论,认为心与身是相互区别的二物,但两者又相须相立。反对名教,原因:其一,名教是对心的束缚,严重束缚了人的思想与意志;其二,名教不符合性。正确的做法是顺从自然。阮籍:早期推崇名教,后转而怀疑、批判名教,认为礼法是扰乱社会的罪魁。他的人格理想是无为和顺从自然。两人在政治上都主张任自然,以静治民,崇公释私,去礼法,使人们过自然的生活。3、裴頠提出崇有论。他提出,“无”就是没有,而没有是不能派生万物的。实际上,万物不是生于无,而是自己生自己;并论证了政治、等级的必要性,万事万物都是互相联系、相互依存的,但这种关系并不平等,而存在等级差别,政治就是在这种关系上建立起来的。事物间关系还有“宜”即是否合适的问题。4、郭象认为物是自生的,自生没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合肥发电风机吊装施工方案
- 《无功调压》课件
- 城区管理五月份个人工作计划
- 学生会文艺部招新计划书
- 交通局农村公路建设计划
- 2021学校教学德育工作计划例文
- 2024年城南村团支部工作计划行政工作计划
- 《永拓资产管理系统》课件
- 工厂计划年终总结
- 《谁要在黑暗中哭泣》课件
- 福建省宁德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数学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
- 律师为什么替“坏人”辩护
- 7-中文标点输入妙公开课
- DISC性格(培训用)课件
- 招投标评分标准表
- 大学体育与健康课件:体育锻炼与安全卫生保健
- 学校食堂色标管理制度、食品切配工用具色标管理操作指南
- 1神州谣 课件(共50张PPT)
- 公租房运营管理服务投标方案
- 能源管理系统EMS用户需求说明书
- 2668-人员招聘与培训实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