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江西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江西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江西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江西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高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生物学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2第6章+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第1章。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2023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运城博物馆考察并了解了运城有关人类起源和中华文明早期历史发展等的情况。其中博物馆内展示的“世纪曙猿”化石,距今约4500万年,已能看到高等灵长类动物的许多特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世纪曙猿”化石的发现能够说明灵长类动物与人类具有共同的祖先B.对“世纪曙猿”化石进行研究,能够分析出其体型大小和运动方式等C.从地层年龄与其对应的化石中能够总结出爬行类动物的出现早于鱼类D.化石、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等证据在生物进化研究中互为补充、相互印证【答案】C【解析】【分析】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可以通过化石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详解】A、对“世纪曙猿”化石的研究发现灵长类动物的形态、结构等与人类相似,说明两者具有共同的祖先,A正确;B、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对“世纪曙猿”化石进行研究,能够分析出其体型大小和运动方式等,B正确;C、生物最先生活在海洋,故从地层年龄与其对应的化石中能够总结出鱼类的出现早于爬行类,C错误;D、化石、比较解破学和胚胎学等证据在生物进化研究中互为补充、相互印证,D正确。故选C。2.某同学学习完内环境的知识后,总结了尿素在人体内的来源和去路。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尿素、抗体、血红蛋白和激素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人体内的氨基酸都来源于食物中蛋白质的水解C.人体内的尿素来源于氨基酸的代谢,此过程发生在细胞内D.尿素经尿道排出,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答案】C【解析】【分析】体液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组成,凡是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可以看做是内环境的成分;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环境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血红蛋白储存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B、人体内的氨基酸部分来自食物中蛋白质的分解,部分由人体内自身合成,B错误;C、氨基酸的代谢发生在细胞内,C正确;D、尿道中液体不属于内环境,此过程无法体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D错误。故选C。3.当我们摸到很烫的东西时会迅速缩手,但医生从我们指尖采血时却不缩手。下列关于不自觉缩手和主动不缩手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自觉缩手是条件反射,主动不缩手是非条件反射B.参与不自觉缩手的神经细胞少于主动不缩手的神经细胞C.不自觉缩手与脊髓有关,主动不缩手与脊髓无关D.非条件反射数量和条件反射的数量都是无限的【答案】B【解析】【分析】1、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在反射弧中,信号传递过程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肌肉、腺体。2、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通过学习和训练逐渐形成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详解】A、根据题意分析,摸到很烫东西时会迅速缩手是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医生从指尖采血时主动不缩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是条件反射,A错误;B、主动不缩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反射弧中的神经元较多,兴奋传递需要的时间长,不自觉缩手不经过大脑皮层,所以参与不自觉缩手的神经细胞少于主动不缩手的,B正确;C、非条件反射与脊髓活动有关,条件反射与大脑皮层活动有关,也要脊髓参与,主动不缩手体现了大脑皮层对脊髓功能的调控,C错误;D、在个体生命活动过程中,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有限的,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无限的,D错误。故选B。4.霍奇金循环是指神经纤维膜上某处受到刺激后发生膜电位的变化后加强Na+的内流,最终产生动作电位,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发生的电位变化是指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B.该循环是一个正反馈的过程,会使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C.神经元受到刺激后发生Na+内流涉及通道蛋白构象的改变D.若突触前神经元有Na+内流,可能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Cl-内流【答案】D【解析】【分析】1、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2、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详解】A、图中发生的电位变化是指由于Na+内流引起的膜内外电位差的变化,不一定指膜电位的翻转,A错误;B、图中所指的是神经元上某位点发生电位变化的过程,不是指突触间兴奋的传递,B错误;C、Na+内流需要借助的是Na+通道,是通道蛋白,不会发生通道蛋白构象的改变,C错误;D、突触前神经元有Na+内流,可能会释放神经递质,但是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神经元C1-内流,D正确。故选D。5.如图表示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TH)的过程。图中①过程表示甲状腺球蛋白经碘化后储存于滤泡腔中,储备量能保证机体长达50~120天的代谢需求。②③过程表示当机体需要甲状腺激素时,滤泡细胞会回收碘化甲状腺球蛋白,并水解产生甲状腺激素进入血浆,随血液循环发挥相应生理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甲状腺球蛋白加工并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需要内质网的参与B.②过程主要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不需要载体蛋白参与C.临床上服用抗甲状腺类药物后,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发挥作用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滤泡上皮细胞能促进TH的产生【答案】D【解析】【分析】分泌蛋白合成过程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作用分别是(内质网:内质网是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合成、加工场所和运输通道。(2)高尔基体:高尔基体主要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大分子物质和细菌、病毒等通过胞吞和胞吐方式出入细胞,需要消耗线粒体提供的能量,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详解】A、甲状腺球蛋白在核糖体中合成,经过内质网与高尔基体的加工后分泌到滤泡腔中,A正确;B、②过程表示碘化甲状腺球蛋白回收进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通过胞吞作用,主要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不需要载体蛋白,B正确;C、根据题意,甲状腺滤泡腔内储存的甲状腺球蛋白可以供50~120天的代谢所需,所以临床上服用抗甲状腺类药物要发挥作用需要等到储存的甲状腺激素代谢完毕以后才能见效,C正确;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D错误。故选D。6.运动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肾上腺髓质能分泌肾上腺素,某些神经元也能分泌肾上腺素,且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均有肾上腺素受体,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后多数又被突触前膜回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肾上腺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和高能化合物B.运动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可降低机体的反应能力C.肾上腺素可通过突触前膜的回收,实现多次重复利用D.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较多,是因为其空间结构复杂【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神经元分泌的肾上腺素能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即肾上腺素是兴奋性递质。肾上腺髓质也能分泌肾上腺素,所以肾上腺素既能发挥激素的作用也能发挥神经递质的作用,既能参与神经调节也能参与体液调节。【详解】A、肾上腺素作信息分子,只具有调节功能,不能提供能量,不属于高能化合物,A错误;B、肾上腺素是一种应急激素,运动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人心率加速、警觉性提高,B错误;C、据题干信息“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均有肾上腺素受体,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后多数又被突触前膜回收”可知,肾上腺素可通过突触前膜回收,实现多次重复利用,C正确;D、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较多,是因为多种细胞膜上有其受体,D错误。故选C。7.人体免疫系统通过三道防线有序地对病原体发挥相应功能,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下列关于免疫系统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保卫人体的三道防线全都是通过先天遗传获得的B.人体的皮肤、黏膜和抗体等构成了人体的第一道防线C.对异体移植器官起免疫作用的主要是细胞毒性T细胞D.免疫自稳有利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胃酸)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详解】A、第一和第二道防线是先天遗传获得,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A错误;B、抗体属于第三道防线,B错误;C、异体移植器官主要是引起细胞免疫,起免疫作用的主要是细胞毒性T细胞,C正确;D、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是免疫防御,D错误。故选C8.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系统、多器官并有多种自身抗体出现的疾病,由于体内有大量致病性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而造成组织损伤。屠呦呦团队发现双氢青蒿素能有效缓解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症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系统性红斑狼疮与艾滋病致病机理相同B.双氢青蒿素可能导致SLE患者免疫力降低C.SLE患者的B细胞功能很可能低于正常人D.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是预防SLE发生的主要措施【答案】B【解析】【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详解】A、系统性红斑狼疮由于体内有大量致病性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而造成组织损伤,因此属于自身免疫病,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A错误;B、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免疫功能过强,双氢青蒿素能有效缓解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症状,可推测双氢青蒿素可能导致患者免疫力降低,B正确;C、SLE患者体内有多种抗体,因此患者B细胞的功能可能高于正常人,C错误;D、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属于自身免疫病,再次接触过敏原可导致过敏反应,而不会导致自身免疫病,D错误。故选B。9.如图是生长素发现的探索历程的几个经典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一、二说明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且尖端能产生某种"影响”B.实验三鲍森.詹森的实验必须在适宜光照中进行,因为光照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C.实验四中的对照实验是将放过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正中D.温特从植物体内提取并分离出使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答案】A【解析】【分析】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实验分析:1、达尔文:①胚芽鞘+单侧光→向光生长;②去尖端+单侧光→不生长,不弯曲;③用锡箔罩住尖端+单侧光→生长,不弯曲。分析: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对下部产生影响,出现向光弯曲。2、鲍森•詹森:切去胚芽鞘尖端+单侧光→不弯曲;胚芽鞘尖端下部放琼脂片+单侧光→弯曲。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3、拜尔:切去胚芽鞘尖端,移至一侧,置于黑暗中培养,胚芽鞘向放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结论:尖端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4、温特:①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某一侧;②空白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某一侧。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生长。5、1934年,科学家从人尿中分离出能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确定其化学成分是吲哚乙酸。【详解】A、实验一的自变量为遮光部位,目的是找出植物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实验结果表明胚芽鞘顶端是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实验二是鲍森·詹森的实验,实验结果可以推测植物的弯曲生长是由于顶端产生的某种影响引起的,A正确;B、实验三拜尔的实验,由于光照会影响生长素在植物体中的运输和分布,为了排除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该实验应在黑暗中进行,B错误;C、实验四中的对照实验是将从未接触过尖端的空白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左侧,C错误;D、温特未从植物体内提取并分离出使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化学物质,只命名了生长素,D错误。故选A。10.除植物激素外,环境因素也可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有些植物需经历低温诱导后才能开花,可避免冬季来临之前开花而导致无法正常结实B.植物中的光敏色素接受光信号后结构发生变化,进入细胞核内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C.植物根、茎中部分细胞可转换重力信号,造成生长素分布不均衡来调节植物的生长方向D.年轮的形成是因为春夏季细胞分裂快、细胞体积大,在树干上形成浅色带,秋冬季反之【答案】B【解析】【分析】1、年轮形成的原因是:a.春夏季细胞分裂快、细胞体积大,在树干上形成颜色较浅的带。b.秋冬季细胞分裂慢、细胞体积较小,树干上形成颜色较深的带。2、春化作用:经一定时间的低温诱导促进植物开花的作用。【详解】A、有些植物需经历低温诱导后才能开花,即春化作用(经一定时间的低温诱导促进植物开花的作用),可以避免出现在冬季来临之前开花而导致无法正常结实的现象,A正确;B、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光敏色素在光照条件下被激活,结构发生变化,信号经过转导,传递到细胞核内,细胞核内特定基因的转录变化,在细胞质中进行翻译,表现出生物学效应,B错误;C、植物的根、茎中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可以将重力信号转换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造成生长素分布的不均衡,从而调节植物的生长方向,C正确;D、年轮形成的原因是:春夏季细胞分裂快、细胞体积大,在树干上形成颜色较浅的带。秋冬季细胞分裂慢、细胞体积较小,树干上形成颜色较深的带,D正确。故选B。11.如图所示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示曲线表明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始终不变B.该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1C.该种群的K值随种群个体数量的增多而逐渐增大D.该种群可能处于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无天敌等条件下【答案】D【解析】【分析】“J”型曲线实现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J”型增长曲线没有K值。【详解】A、“J”形曲线中,增长倍数不变,但由于每年种群基数不同,故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也不同,A错误;BD、该种群可能处于理想状态下,即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无天敌等,种群数量呈现指数增长的趋势,可表示为:Nt=N0λt,B错误,D正确;C、“J”形增长曲线中每年与上一年相比,以恒定的倍数在增长,因此每年增加的个体逐渐增多,不存在K值,C错误。故选D。12.某同学进行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欲对1L培养液进行酵母菌计数(菌液被稀释10倍),血细胞计数板((1mm×1mm×0.1mm,规格为25×16),并统计出5个中方格共有100个酵母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应先滴加培养液,后再盖上盖玻片B.取样时应取试管底部酵母菌培养液C.该1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为5×109个D.该方法统计获得的酵母菌数量比活菌数多【答案】D【解析】【分析】血细胞计数板有2种,一种是计数区分为16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另一种是一个计数区分成25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详解】A、应先盖上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A错误;B、取样时,都需要对培养液进行振荡,B错误;C、每个中方格酵母菌的平均值是20,则1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为个,C错误;D、该方法会将死菌计算在内,故统计的数量大于活菌数,D正确。故选D。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选不全得2分,有选错得0分。13.物种的研究者对能表达黄色荧光蛋白的大肠杆菌进行了定向的演化培养,并在不同的演化压力下对其加以筛选。其中,S表示的是强自然选择,W表示的是弱自然选择,而N则是不做自然选择。黄色荧光蛋白频率与演化压力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对照组是N组,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演化压力B.实验组黄色荧光蛋白频率大小不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强自然选择的条件下对黄色荧光蛋白基因频率的影响更小D.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基因型,进而改变生物的基因频率【答案】CD【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详解】A、对照组是N组,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演化压力(自然选择强度),A正确;B、实验组黄色荧光蛋白频率大小不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C、据图分析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强自然选择的条件下对黄色荧光蛋白基因频率的影响更大,C错误;D、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表型,D错误。故选CD。14.成年人排尿过程中,尿液会刺激尿道上的感受器,从而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尿。下列对此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A.当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会使膀胱由于肌肉收缩而促进排尿B.尿液刺激会使尿道上的感受器产生兴奋并传递到神经中枢C.该反射过程由自主神经参与构成,不受意识支配D.成年人的“憋尿”行为表明神经调节具有分级调节的特点【答案】ABD【解析】【分析】1、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会受到位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的控制。2、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支配,其中副交感神经兴奋,可使膀胱逼尿肌收缩,膀胱内括约肌舒张,促进排尿。【详解】A、当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会使膀胱肌肉收缩从而促进排尿,A正确;B、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尿液刺激会使尿道上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到脊髓神经中枢,B正确;C、排尿反射由自主神经系统参与构成,但受大脑皮层的控制,C错误;D、成年人的“憋尿”行为表明低级中枢受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从而说明神经调节具有分级调节的特点,D正确。故选ABD。15.植物根系向下生长从而伸展到水肥更充足的区域、茎叶向阳光充足的方向伸展接受更多的阳光,这些都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下图是以水稻为实验材料所揭示的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影响植物根生长的机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分裂素由根尖产生,可促进植物细胞分裂和芽的分化B.生长素是色氨酸的衍生物,在细胞分裂中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C.为了促进水稻根系快速生长,水稻插秧前应大量添加细胞分裂素D.由图可知水稻的根系生长受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共同调节【答案】BC【解析】【分析】在植物生发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各种激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相互协调,共同调节机体生命活动。【详解】A、细胞分裂素由根尖产生,可促进细胞分裂和芽的分化,A正确;B、生长素是色氨酸的衍生物,在细胞分裂中,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B错误;C、结合图可知,当细胞分裂素上升,会抑制根系生长,所以在插秧前不能添加细胞分裂素,C错误;D、生长素含量上升可促进根系生长,同时促进细胞分裂素氧化酶降解细胞分裂素,细胞分裂素的含量下降从而解除细胞分裂素对根系生长的抑制作用,由图可知水稻的根系生长受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共同调节,D正确。故选BC。16.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西省龙南县境内。某科研小组对九连山中拟赤杨的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λ=当年种群数量/上一年种群数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在第4年时一定是环境发生改变不利于拟赤杨生存B.在第12年时,拟赤杨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在第8~16年期间,拟赤杨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加D.在第16~20年期间,拟赤杨种群数量处于稳定状态【答案】ABD【解析】【分析】题意分析,λ=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即当λ值等于1时,种群数量保持不变;λ值大于1时,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λ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详解】A、曲线表示的是当年种群数量/上一年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从第4年以后λ<1,说明种群数量在减少,可能是环境发生改变,不利于其生长,也可能是人类活动使种群数量减少,A错误;B、图中纵坐标为当年种群数量/上一年种群数量,在第10年后,种群增长速率持续增加,B错误;C、在第4~10年期间λ均小于1,说明该时间段内种群数量一直减少,因此第10年时种群数量最少,第10年后λ>1,种群数量增加,C正确;D、在第16~20年期间λ值不变,但始终大于1,说明该时间段种群数量在上升,而非处于稳定状态,D错误。故选ABD。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17.一种名叫“中地雀”鸟主要以吃种子为生,它用喙把种子咬啐。生态学家曾对某个岛上中地雀种群的进化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如图所示的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中地雀种群中包含多种基因型的个体,共同维持着种群的基因库,一个种群的基因库是指______。(2)种子的数量(种子多度)会随着植物的枯萎和死亡而猛然下降。剩下的种子通常是最硬的,很难咬碎,在种子产量高的时期,中地雀都不去吃它,然而在种子匮乏时,中地雀没有了选择余地,只能尝试着把坚硬的种子咬碎。中地雀的数量从1975年的大约1400只减少到了1977年的大约200只。据图分析,引起这段时间中地雀种群数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______。(3)种子的平均硬度随着干旱程度和软种子的消耗而增加,喙较大的中地雀因具有较大的咬力能咬碎更大的种子,因而能更好地生存下去,这是中地雀和为其提供食物的植物______的结果。在1976和1978年间,存活的中地雀喙的平均大小_______(填“增加”“降低”或“不变”),推测该类中地雀后代数量比例__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从自然选择和进化的角度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4)假定控制中地雀喙大小的基因用R、r表示,R控制大喙,r控制小喙,从种群遗传水平分析,在1976~1978年间,中地雀种群中R、r基因频率发生的变化分别是________。(5)研究表明,到1983年气候极湿润时,小种子的产量丰富,而喙较小的中地雀取食小种子的效率更高,能更好地生存,产生的后代也比喙较大的中地雀多。由此推测,这种条件下,中地雀种群的喙平均大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由此说明生物的适应性是由________决定的。【答案】(1)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2)种子多度(数量)下降,种子硬度整体呈上升趋势(或食物减少)(3)①.协同进化②.增加③.上升④.中地雀种群中存在喙大小程度不同的个体,当只剩下硬度大的种子时,只有喙大的中地雀能取食这些种子,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并得以有机会繁衍后代(4)R基因频率变大,r基因频率变小(5)①.喙的平均大小会降低②.环境条件##自然选择【解析】【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1)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2)联系:①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手段和动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②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小问1详解】一个种群的基因库是指的是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小问2详解】分析题图可知,1975到1977年间种子多度(数量)下降,种子硬度整体呈上升趋势,所以中地雀因为食物不足而导致数量下降。【小问3详解】种子的平均硬度随着干旱程度和软种子的消耗而增加,喙较大的中地雀因具有较大的咬力能咬碎更大的种子,因而能更好地生存下去,这是中地雀和为其提供食物的植物协同进化的结果;据图分析,在1976和1978年间,喙大小指数逐渐上升,说明存活的中地雀喙的平均大小逐渐增加;中地雀种群中存在喙大小程度不同的个体,当只剩下硬度大的种子时,只有喙大的中地雀能取食这些种子,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并得以有机会繁衍后代,所以该类中地雀后代数量比例将上升。【小问4详解】由③可知,在1976~1978年间喙大的中地雀的数量将逐渐增加,喙小的中地雀的数量将逐渐减少,因此RR和Rr基因型的个体数量将增多,而rr基因型的个体数量将减少,所以R基因频率将会变大,r基因频率将会变小。【小问5详解】由题可知,到1983年气候极湿润时,小种子的产量丰富,喙较小的中地雀数量将会增多,而喙较大的中地雀的数量将会减少,所以中地雀种群的喙平均大小将会降低;据分析,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中地雀喙的平均大小也随之发生变化,说明生物的适应性是由环境条件决定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分析识图能力,形成系统知识网络的能力。18.如图表示人体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和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A、B表示参与调节的器官或腺体。回答下列问题:(1)若图中激素甲是胰岛素,则腺体A中发挥作用的细胞为__________,在调节血糖方面与该激素相抗衡的激素有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2)若某人患有大脖子病,是由于机体内激素丙含量__________(填“过多”或“过少”)导致,食用碘盐能够有效缓解该症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3)激素乙为__________。医生建议感冒发烧的患者多喝水,从而增强机体的新陈代谢。患者大量饮水后,尿量增加,有利于排出代谢废物。简述多喝水导致尿量增加的调节过程:____________。(4)在上述过程中,下丘脑的功能有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答案】(1)①.胰岛B细胞②.胰高血糖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2)①.过少②.激素丙为甲状腺激素,其合成需要碘的参与,食用碘盐能够增加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合成(3)①.抗利尿激素②.大量饮水使得内环境渗透压下降,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进而导致尿量增加(4)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分泌激素【解析】【分析】内环境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内,下丘脑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下丘脑参与人体的水盐平衡调节,有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下丘脑的前部是温度敏感神经元的所在部位,能感受体内温度变化,下丘脑后部是体温调节的整合部位,能调节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以维持体温,即下丘脑也有体温调节中枢。【小问1详解】若图中激素甲是胰岛素,腺体A则是能分泌胰岛素的胰岛B细胞,胰岛素能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含量,在调节血糖方面与该激素相抗衡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等。【小问2详解】激素丙为甲状腺激素,大脖子病是由于机体甲状腺激素过少所致,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需要碘的参与,食用碘盐能够增加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合成,所以食用碘盐能够有效缓解大脖子病。小问3详解】从题图上看,激素乙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垂体释放,可判断出激素乙是抗利尿激素;多喝水导致尿量增加的调节过程是:大量饮水会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降低,引起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从而导致尿量增加【小问4详解】在上述过程中,下丘脑具有接受信号刺激、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传导兴奋、分泌抗利尿激素等功能。19.海鲜过敏是因为海鲜中富含的异种蛋白直接或间接地激活免疫细胞,引起相应化学物质的释放,继而产生一系列复杂反应,其机理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细胞a的细胞名称为___,引起过敏症状的异种蛋白叫做___。过敏反应的特点有___(答两点)。(2)②过程为___,当异种蛋白再次进入机体,会促进组胺等物质的释放,引起血管壁通透性___(填“增强”或“减弱”)、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___,最终导致过敏者出现红肿、发疹等过敏症状。(3)Treg是一类对免疫应答有负向调节作用的细胞群,主要通过释放抑制因子形成免疫耐受。近年来发现,某些肠道菌群制剂能够治疗较严重的食物过敏,该类肠道菌制剂的作用可能是___,从而形成免疫耐受。【答案】(1)①.浆细胞②.过敏原③.具有个体差异、明显的遗传倾向、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才会发生、有快慢之分(2)①.抗体吸附在皮肤和内脏黏膜细胞表面②.增强③.增多(3)提高体内Treg的数量和比例【解析】【分析】一般来说,过敏原进入机体后,会诱导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或IgE),IgE结合到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使机体进入对该过敏原特异的致敏状态,当过敏原再次与机体接触时,与过敏细胞膜上的IgE受体结合,就会释放出诸如组织胺等各种生物活性介质,产生过敏反应。【小问1详解】分析题图,细胞a能分泌产生抗体,属于浆细胞;引起过敏症状的异种蛋白叫做过敏原;过敏反应具有个体差异、明显的遗传倾向、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才会发生、有快慢之分等特点。【小问2详解】分析题图,②过程为抗体吸附在皮肤和内脏黏膜细胞表面,当异种蛋白即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会促进组胺等物质的释放,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最终导致过敏者出现红肿、发疹等过敏症状。【小问3详解】Treg细胞可以在各种免疫细胞亚群中通过细胞间接触和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对机体的免疫反应起到负向调节作用,由此推测该类肠道菌制剂的作用可能是提高体内Treg的数量和比例,从而形成免疫耐受。20.某兴趣小组用生长素类调节剂2,4-D对某植物进行了两次实验并得到甲、乙两图所示结果,图甲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不同浓度2,4-D对该植物茎和根生长的影响;图乙是用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处理该植物的扦插枝条生根的情况。回答下列问题:(1)与植物激素相比,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___________等优点,图甲中的曲线显示2,4-D对该植物具有___________的作用,曲线①表示2,4-D对___________(填“根”或“茎”)生长的影响,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据图乙分析,该小组的同学认为12ppm并不一定是促进该植物生根的最适2,4-D浓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探究促进该植物生根的最适浓度,可在该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②.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③.根④.根和茎比,根对生长素浓度更敏感(或随着2,4-D浓度的升高,对曲线①发挥抑制作用时,对曲线②仍然发挥促进作用)(2)①.该实验过程2,4-D浓度梯度范围大,8~16ppm范围内均有可能出现最适浓度(或对该植物生根的影响是外源2,4-D和植物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