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在全面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背景下,高质量培养创新拔尖人才是全国高校当前面临的共同挑战。探索人才培养中创新和拔尖的问题,需要把握科教融合这一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需要坚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这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在科教融合视域下研究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科教融合对于课程思政的逻辑关联、主要问题和主攻方向,从价值引领、科教融合、以教为先、创新突破四个维度探索科教融合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关键词:科教融合;课程思政;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教融合、課程思政的人才培养观念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新方向,是教育领域改革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科技前沿带动“高水平”,以科学精神感悟“高质量”,以教育教学引领“新思想”,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科研和教学相支撑、教学和思政相融合,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科教融合与课程思政的内在统一(一)科教融合与课程思政相辅相成面对百年大变局下的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驱动的全球创新转型背景,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战略性人才资源成为高校要承担的历史使命,科教融合与课程思政双轨并行也因之成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科教融合是运用科学思维,在科研—教学—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传授、传承与创新,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科学思维,提升创新能力[1]。课程思政是运用德育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价值素养,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中获得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科教融合与课程思政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合璧的时代新人。(二)科教融合为课程思政提质增效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科教融合视域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将科学精神、工匠精神以及创新精神等以更贴近学生的方式融入课堂教学,恰当地达到培养青年科学家的效果。在专业课教学过程及教学设计中,需要寻找抓手和触点,既不违背专业课的教学规律,又能让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2]。科教融合为课程思政落实落地提供可靠思路,教师不需再生拉硬套“课程思政责任点”,可以将自身科学研究最新的科技创新和前沿技术引入教育教学。科教融合是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提炼其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创新使命等课程思政的触点,培养学生探索真理、勇往无前的责任担当,拓展课程育人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三)课程思政为科教融合立根铸魂课程思政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为融合点,以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为导向,围绕课程建设全覆盖、优传承、强支撑开展研究与实践。课程思政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出发,结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科教兴国、人才兴国等重大发展战略,重新构建一个科教融合、价值铸魂的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和内在驱动力,启迪他们的创新思维,带领其在专业领域“读懂中国”,厚植家国情怀,让他们通过课程学习,学会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全局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全局意识,从实质上推进科教融合教育模式的发展。二、科教融合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关注的主要问题截至2022年9月30日,笔者以“课程思政”为主题,对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共搜到高等教育类学术期刊论文19528篇。其中,“主要主题”为“教学改革”的仅有1053篇,“次要主题”为“专业课程”的仅有1222篇,数量均仅排第五。由此可见,“课程思政”虽已成为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研究成果多集中于“思政建设”和“思政教育”,研究“教学方法”“专业课程”等相关教学问题偏少。从查阅的文献来看,能找到部分国内专家、学者从科教融合角度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解读。(一)锚定价值塑造和知识养成的融合问题自《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发布以来,各校普遍推行并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包括教师培训、示范评选、案例汇编以及典型宣传等。但是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高校课程思政工作面临诸多新任务、新课题,落实过程中仍存在薄弱环节,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仍有隐现。娄淑华认为课程思政内容供给与专业课程教学的衔接是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之一[3];王学俭提出课程思政的难点首先在于如何将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4];郑美丹认为部分高校教师为了在短期内达到学校、学院的要求,为了“课程思政”而课程“思政”的现象屡见不鲜,实质却是课程与“思政”的分离[5]。(二)平衡科研学术与教育教学的轻重问题近年来,高校机制改革卓有成效,努力破除了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而轻教学、重教书而轻育人的倾向[6]。但是,高校以教为先的氛围依旧不浓,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缺乏“先天”基础,导致多数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资源质量不高、内涵不深。部分教师仍存在牵强附会地添加“思政元素”,凝练学科特色,科技前沿的教学资源不够丰富,挖掘校史院史蕴含的红色资源不够深入等问题。张鲲提出目前传统教学中部分教材陈旧,最新的科研成果没有融入课堂教学,不利于教师充分挖掘适应时代发展的思政育人资源[7];叶志明认为课程思政建设不能脱离学科或专业课程的内容与性质特点[8];杨金铎指出部分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能结合科技热点问题进行知识传授[9]。(三)厘清课程思政的学科、专业、课程的一体化问题课程建设效果直接反映了学科建设、专业改革的成效。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已是“双一流”建设监测与成效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明确把思政教育放在人才培养首位,“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报送条件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认定办法要求课程坚持正确导向并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见,在学科、专业、课程三个评价维度中,思政教育效果均是重要观测点,三者存在必然的一体化性。三、科教融合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攻方向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应充分发挥科研工作的创新性和探索性,结合教学工作的育人性和严谨性,协同并举、守正创新,不断提高课程思政的感染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应制定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体制机制,激发教师教改的内生动力,使精心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够高质量、高效益地落于实践,凝练科教融合视域下“机制、体系、实践、教师”四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建设策略。(一)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党的领导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高校应坚持主体责任,明确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构建“大思政”格局,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全过程,聚焦学科专业特点和育人要求,激发师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10]。发布针对学校科教优势的课程思政实施方案,通过健全体制机制,推动各学院、各部门配合落实,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化建设为抓手,将课程思政与人才培养一体化推进。(二)深化综合改革,构建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高校深化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轴心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围绕“创新”和“拔尖”两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多指书院制、学分制和导师制的“三维”改革,在“大思政”育人中,可将科教融合作为创新点,深度融入教育教学体系,内涵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拔尖”指的是领军人才培养,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实践实训等方面依托科技前沿的智慧引领,强化学生理论学习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三)理论融入实践,激发科技创新内生动力和前端引领高校科技工作者坚持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以重大科研任务为抓手锻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产学研结合,增强创新链、产业链的整合能力,持续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加强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注重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打造重实践、强交叉的专业核心课程群,推动科研工作者在教学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激发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思想。(四)提升教师能力,搭建平台打造教学科研内循环坚持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群体,将课程思政和教师发展耦合联动。一方面,高校应深入挖掘校史校情中科技报国的典型案例,设计更加突出学校特色、共情校内师生的课程思政优质资源,作为教师教学培训的教案和课堂教学的素材。另一方面,搭建更多科教融合的育人联盟、实训平台和双创基地,实现优质科研资源面向人才培养的共用共享,以科研反哺教学,将优秀科研创新成果融入课堂,提高教育教学含金量。科技驱动教育的变革,可反向驱动教师进一步提高自身能力,使其以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人才兴国”的国家战略中。四、科教融合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人才强国等重要指示精神,结合各校实际,探索出许多科教融合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路径。例如,北京理工大学自1940年延安创校以来,继承发扬延安建校以来重视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传承“延安根、军工魂”红色基因,走出了一条党创办和领导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红色育人路”[11]。学校教育工作者坚持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用实实在在的贡献展示了北理工人堪当重任、勇担使命的刚毅品格,诠释了北理工精神“为国铸剑、坚韧无我”的时代表达。(一)价值引领,凝练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办学时期,便已明确将德育融入知识教育全过程。延安时期的办学经验,是高等教育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探索;党办大学的初心使命,是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的有效实践。这些红色资源都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元素,也以此锻造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在新时代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尤其要注重凝练红色资源在各学科领域的不同表达,将之有效融入课程教学,强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延安自然科学院是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自成立伊始,学校便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其育人目标是“革命通人,业务专家”[12]。学校始终贯彻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业务学习相结合的方针,教育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加强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努力培养革命精神和报国情怀[13]。延安时期积累的宝贵办学经验,是高等教育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探索。深入研究延安时期教育实践的历史,对于提升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实效性具有积极的现实启示意义。基于此,北京理工大学持续探索新时代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出版专著《课程思政理论与教学研究》,深耕“学科思政”“专业思政”建设规律,探究科教融合与人才培养的赋能与聚能。(二)科教融合,坚持科技创新培养时代新人高校应坚持科教融合,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与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相结合,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为学校学科发展和教育教学提供关键支撑。北京理工大学坚持把育人核心落实在科研、教学的全过程中,促进科教融合、相互支撑,构建北理特色科研育人体系,将“大科研”优势转化为拔尖人才培养优势,推动最新科研成果进教材、进课堂;坚持推动科研基地和资源更大范围开放共享,不断提高学生双创素质,推动“双创”教育提质升级;依托科研实力和学科优势平台,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对专业核心课程实施“慕课+研讨式教学+项目制答辩”教学模式改革,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和有价值成长[14]。2022年,北京理工大学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三)以教为先,优势学科引领课程思政品牌高校应以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为抓手,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塑优化和课程育人教学方法及实践路径的改革创新,构筑课程思政反哺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北京理工大学充分发挥特色优势,以高质量科技创新支撑学科体系构建,充分挖掘专业核心课程所蕴含的价值塑造功能,将课程思政点纳入教案大纲的必要章节和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重点打造了一批由“老中青三代人”讲授的红色铸魂精品课,接续传承“献身国防、为国铸剑”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党委书记张军院士牵头开设全校必修课“国家安全概论”,校长龙腾院士开设通识选修课“雷达前沿技术”,以国家战略融入示范课程,将报国担当刻入人才培养,树立学校课程思政品牌。(四)创新突破,充分利用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善林金融述职报告
- 2024年度期货交易市场交易员考核合同3篇
- 2024国际原材料供应与采购协议选集版B版
- 2024年定制版劳务分包协议模板
- 2024年新媒体广告合作推广合同范本3篇
- 2024企业员工离职协议范本版
- 2024年企业内部股权转让规范协议样本版B版
- 行为管理高尔夫
- 2024年农业科技园区运营管理承包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家装墙面喷漆协议标准文本版A版
- 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 土家族简介课件
- 2024年医院人事科年终工作总结例文(5篇)
- 【飞书深诺】2024年度全球跨境电商平台深度解析
- 2024年山东省菏泽市中考历史试卷
- 《班组建设模板》课件
- 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上册《第2单元2.2 不同材料的餐具》教学课件
- 小学五年级数学奥数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基于javaweb的网上书店系统设计与实现》
- 骨科3D打印临床应用指南2024
- 《皇帝的新装》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