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三语文名校联考现代文阅读Ⅰ专题训练(答案解析版)_第1页
2024年高三语文名校联考现代文阅读Ⅰ专题训练(答案解析版)_第2页
2024年高三语文名校联考现代文阅读Ⅰ专题训练(答案解析版)_第3页
2024年高三语文名校联考现代文阅读Ⅰ专题训练(答案解析版)_第4页
2024年高三语文名校联考现代文阅读Ⅰ专题训练(答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2025届高三一轮百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书画同源”的说法很早。据《历代名画记》记载,最先创造文字与绘画时,二者“同体而未分”。照此,书画同源的“源”,就要追溯到象形文字了。不过“象形”在“六书”中只占其一,汉字中真正属于“象形”的不多。再把“书画同源”的概念扩大,便指向书画的工具、表现手段、艺术理念。绘画“六法”中的“骨法用笔”“经营位置”,相对于书法的笔法、构建。《历代名画记》的作者张彦远又说王献之作一笔书,陆探微作一笔画,“故知书画用笔同法”,这又把书画的“源”拉近了一步。书法之于绘画,还可以说前者为后者提供了抽象的美学原则,而绘画也丰富了书法的美学思想。有位画家曾对我说:为什么人们常谈书法影响绘画而不大说绘画对书法的影响?我想可以从书法更具抽象性这一特点作解释。但既然是“一笔书”“一笔画”,必定会互相影响。八大山人书法的中锋用笔,构图的空灵虚应,感情的冷峻超逸,很难说绘画与书法的相互影响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我们甚至可以把八大山人的书法当绘画欣赏,或者把其绘画当书法欣赏。还有的画家,在书法中吸收树石的皴擦、兰竹的撇跳,比如石涛、徐渭等。石涛诗句“画法关通书法津,苍苍茫茫率天真”,说得很好,石涛绘画的“一画”论涵盖了书法,所谓“自一以及万,自万以治一,化一而成氤氲,天下之能事毕矣”。我们可能较少涉及书法与绘画的相异。这里想先说一说书法有没有“内容”,如果有又是什么。书法艺术以墨线为主导,按照特定的文字形成结构,由一画,二画、三画……直至万画。书法的形式可以说即书法的全部。但按照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在任何情况下,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书法的“形式”也是有内容的。把书写的“素材”当作书法作品的内容,是最常见的误解。比如书法家写一首诗、一篇散文,那诗、散文便当作书法作品的“内容”了。但是那诗、散文并非直接对应于书法的“形式”,只是书写时采用的“素材”。书法既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就应当以自身的形式与内容为对偶范畴。倘若只是以书写的文词为内容,书法岂不徒具外形?岂不纯粹地成了某种工具?书法家只要凭借自己的“技术”就可以表现“内容”,书法艺术的独立性到哪里去了?书法的本体到哪里去了?(摘编自沈鹏《书法,在比较中索解》)材料二:“书”与“画”本质区别较大,但“书画同源”,最初都是描摹物象。英国哲学和社会学家斯宾塞认为,文字起源于原始图画。我国文字学家唐兰也说:“文字的起源是图画。”图画是世界各民族文字共同的来源,象形是各民族文字形成的基本方式。但汉字的象形与其他民族古文字的象形多有差异。汉字采用点、线等相对抽象的符号来刻画物象的最根本特征,并对其进行提炼、概括和加工,甚至夸张变形,通过写意的方式展示物象本性,追求的是神似。而其他民族古文字的象形一般采用写实的手法描摹物象,侧重于形似。汉字的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山”字像高山矗立之形,“水”字像河水流动之形,但它们只是轮廓式的粗线条勾勒,并非真实的描摹。这种象形方式为书写者超越物象进行艺术塑造提供了可能。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方”是一个极为重要又极具理想色彩的范畴。《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戴圆履方,抱表怀绳。”在先民的概念中,连大地都是方的。人类视知觉对方形结构强烈认同的生理驱动,早期原始图形符号的遗传,特别是中华民族对方形的嗜爱崇尚,让汉字自诞生之日起,即以近似方块形的平面空间展示身姿。甲骨文作为最古老的成系统的汉字,形体上繁简并存,异形严重,但都在平面二维空间里布局建构。金文字体渐趋划一,行款也趋整饬,字体、字距已日趋均等,甚至出现了先打格、后书写(如颂壶、宗妇鼎)的情况。可见,汉字的方块形态早在商周时期就基本确定了。汉字不只形体上一个个独立布局,而且能够兼容一个个独立的音义,其独特的点、线构件和二维空间架构等特性,为书法艺术提供了物质基础。崇尚对称平衡,是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一大特征。中国古代建筑,总是沿着一条中轴线布局,且将最重要、最高大的建筑置于中轴线,主次分明,平衡对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骈体文也讲究工整对仗。从实质上说,对称的结构布局给人一种稳定感、秩序感、庄严感、神圣感,即美感。中华民族的这种审美运思方式反映在汉字构形上,必然也注重结构平衡。汉字的方块形结体,为先民造字构形时追求对称平衡之美提供了用武之地。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志基说:“方形之内,乃对称平衡意识最佳的培育土壤和表现天地。”汉字构形对方形空间的情有独钟,汉字结体对平衡对称的不懈追求,即是书法艺术形成的原始主客观因素。(摘编自雷黎明《汉字:中国书法艺术的根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经常关注书法对绘画的影响,而很少谈论后者对前者的影响,材料一作者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书法比绘画更具有抽象性。B.在书法艺术之中,书法的内容是主要的,它决定书法的形式,但两者互相依存又是互为辩证的,我们不能把所书写的某首诗或散文当成书法作品的内容。C.汉字的象形与其他民族古文字的象形不同之处,在于其刻画物象的最根本特征,重在神似,而后者则一般采用写实手法描摹物象,侧重于形似。D.汉字的方块形态与人类视知觉对方形结构强烈认同、早期原始图形符号的遗传和中华民族对方形的嗜爱崇尚是有关系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彦远认为,在书画的起源时期就有了“书画同源”的说法,只是当时书与画并未分开。B.八大山人在书法中融入绘画的因素,而石涛等画家在绘画中融合书法艺术,这证明了书画可以互相影响。C.汉字的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字体的轮廓式的粗线条勾勒,为书写者超越物象进行艺术塑造提供了空间。D.骈体文讲究工整对仗,也与人们崇尚对称平衡的审美心理有关,对称的结构布局给人一种稳定感、秩序感、庄严感、神圣感。3.下列选项,不能够体现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相通的一项是()A.书法中从造字、结构,再到章法,乃至最终装裱成为一幅完整的作品,中间都是有建筑的意向;而建筑的形式、空间等也往往得到书法的启示。B.“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一种境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读者在吟诵诗的同时体味着画的境界。C.舞蹈演员那行云流水的舞步轨迹,如果用墨线描绘下来,与节奏分明、连绵相属的草书线条别无二致。D.黄宾虹说:“书画同源,贵在笔法,士夫隶体,有殊庸工。”这一论述强调了绘画用笔与书法用笔的相通之处。4.材料一中画线处连用四个反问句,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5.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能够支撑“书画同源”说的理论依据。答案解析1.B2.A

3.B4.①连用四个反问句,从“徒具外形”“纯粹地成了某种工具”、失去了“书法艺术的独立性”、失去了“书法的本体”四个方面论述只是把书写的“素材”当作书法作品的内容的危害,切中要害,驳斥了典型的错误论调;②连用四个反问句,句意层层推进,充满思辨,形成缜密的论证逻辑;③连用四个反问句增强了语气,避免文章平淡,赋予文章雄辩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5.①两者最初都是描摹物象。根据《历代名画记》,最初书画“同体而未分”;斯宾塞认为,文字起源于原始图画;唐兰说:“文字的起源是图画。”②书画的工具、表现手段、艺术理念相似,如绘画“六法”中的“骨法用笔”“经营位置”,相对于书法的笔法、构建。《历代名画记》说,“故知书画用笔同法”。③书法为绘画提供了抽象的美学原则,而绘画也丰富了书法的美学思想,二者互相影响。【解析】【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通过对比与分析,探讨了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及其“同源”理论。材料一侧重于书法和绘画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相互影响和独立性,强调从笔法、构图等方面的共性与个性。材料二则从文字起源、汉字特征和文化观念等方面,解释书法作为艺术的形成基础。两者共同展示了书画同源在历史和文化上的深厚根基,揭示了它们在艺术表现中的融合与区分。【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书法的内容是主要的,它决定书法的形式”错误,于文无据。材料一说的是“书法的形式可以说即书法的全部”“书法的‘形式’也是有内容的”。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在书画的起源时期就有……”说法错误,文中只是说“‘书画同源’的说法很早。据《历代名画记》……”。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体现了书法艺术与建筑艺术的相通;B.体现的是诗歌艺术与绘画艺术的相通,不是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相通;C.体现的是书法艺术与舞蹈艺术相通;D.体现的是书法艺术与绘画艺术相通。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①画线句先说“倘若只是以书写的文词为内容”,然后连用四个反问句“书法岂不徒具外形?岂不纯粹地成了某种工具?”“书法艺术的独立性到哪里去了?书法的本体到哪里去了?”,从“徒具外形”“纯粹地成了某种工具”、失去了“书法艺术的独立性”、失去了“书法的本体”四个方面论述只是把书写的“素材”当作书法作品的内容的危害,切中要害,驳斥了典型的错误论调;②两个“岂不……”两个“……到哪里去了”连用四个反问句,在不断反问中把书写的“素材”当作书法作品的内容的危害层层推进,语言充满思辨色彩,论证逻辑缜密;③反问句主要起强调突出语意、增强语气的作用,连用四个反问句,以不可辩驳的语气阐述论证,赋予文章雄辩的气势,避免文章平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①两者最初都是描摹物象。两则材料中有三方面的理论论据支撑这一观点:材料一说“书画同源”的说法很早。根据《历代名画记》记载“最先创造文字与绘画时,二者‘同体而未分’”;材料二中英国哲学和社会学家斯宾塞认为,文字起源于原始图画;我国文字学家唐兰也说:“文字的起源是图画。”②把“书画同源”的概念扩大,材料一说:便指向书画的工具、表现手段、艺术理念。绘画“六法”中的“骨法用笔”“经营位置”,相对于书法的笔法、构建。《历代名画记》的作者张彦远又说王献之作一笔书,陆探微作一笔画,“故知书画用笔同法”,这又把书画的“源”拉近了一步。③材料一“书法之于绘画,还可以说前者为后者提供了抽象的美学原则,而绘画也丰富了书法的美学思想”可见,书法为绘画提供了抽象的美学原则,而绘画也丰富了书法的美学思想,二者互相影响。山东省部分名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2月校际联合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中国古代诗论,都在统一的、有延续性的理论思维中发生。从文论史的角度来看,它缺少系统的、具有现代视野的理论观照。事实上,和古人的生存和哲学基础相关,以时空意识来统领古代诗论的相关范畴,是上承中国数千年诗学的审美内涵,下启传统诗学的转折。在理论方法运用上,传统诗论表现出对时空化的理论方法的不自觉采用。古人论诗,与西方追求严谨的逻辑体系和学术方法不同,大多缺乏非显的方法论意识。因此,或随想感悟、即兴点评,或附庸风雅、闲笔清谈,都成为古人论诗劰重要方式。“除了《典论·论文》、《文心雕龙》等少数著作,古文论的材料大多零散、片断”或见之于友朋书信、史传碑志,或围炉夜话,或哲人隽语,“因其暗合艺术心理、审美规律,为后世所重;偶有所感,随文批点,看似零散,实存系统观念。”正因为文论方式的分散、杂糅,使得传统诗论缺乏宏观的理论构架,以及现代意义上的学科研究方法。自然,站在今人的立场,以现代学科的视角来如此评价中国传统诗学的学理性质,是不够公允的。但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印证了中国古代传统诗论的独特性与重要性:以其分散杂糅、随性感悟而能数千年传承不息,在当今新的历史语境下,愈发彰显其魅力和价值。日久而弥新,且不因其缺乏现代意义的学术形态而失色,反而更具民族特色和艺术魅力。毫无疑问,中国古代诗论者虽然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理论自觉,没有以特定的方法来建构自己的诗学理论,但从中国古代诗学所呈现的整体特色及其所彰显出来的民族特色来看,它隐在的、一以贯之的诗学方法论一直潜藏于诗论者的各种交织着理性光辉与灵感火花的诗论文本之中。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写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刘勰之谓“文德”,乃寻求文学的根本。如何从理论上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呢?刘勰在天地空间中寻求到了办法。天、地、人为自然“三才”,彼此在广袤空间的协调搭配,便产生了天地与人之美,文学由此而生。从其思维方式来说,刘勰以天地人之生与美,来追问“文”之本,足见关乎空间的观念,已经深入其理论之中。钟嵘《诗品》曰:“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四季的变化触发了主体的情感,四时之变与情感之变,便在诗中得到统一。王昌龄《诗格》云:“用意于古人之上,则天地之境,洞焉可观”;“意须出万人之境,望古人于格下,攒天海于方寸”。此处王昌龄以天地空间宽广之境来喻诗文之“意”。可见,古人论诗,不论是如同刘勰《文心雕龙》一般构建理论体系,还是状写诗歌各个方面的特征,在各个方面均采用了时空意识。因中国传统诗学并没有理论自觉,所以,以时空意识来构建诗学理论,并不是主动和自觉采用的一种理论方法,而只是哲学和文化传统内化于诗人和诗论者身上的一种文化结构。在理论术语使用上,传统诗学善于运用基于时空意识的诗意化语言。中国古代诗学理论术语的建构,多以具有时空感的字词作为概括,并通过时空化的形象表述,来表达特定的理性涵义。刘勰《文心雕龙》的诸多范畴均离不开时空意识的运用。《神思》篇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刘勰以时空的相互转换,来说明文学想象和艺术创造思维的超越性特点。唐皎然《诗式》曰诗有六至的境界:“至险而不僻,至奇而不差,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至近而意远,至放而不迂。”“险”与“奇”、“丽”与“苦”、“近”与“放”就是诗歌审美形态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组合方式,通过充满张力结构的组合,诗境得到体现,皎然称之为“取境”。皎然不仅以空间意识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也以此作为评价具体作品的标准。他说:“康乐为文,清景当中,天地秋色,诗之量也;庆云从风,舒卷万状,诗之变也。”天地风云中,始见诗之“量”与“变”。古人论诗,均不着眼于诗之本身,而能在天地、时间的广袤中,寻找天、人、诗的妙合,也正如此,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诗学体系,并进而影响着独具魅力的诗歌审美形态的构建。对理论效果的追求中,传统诗学达成了基于时空观的理性认识及审美效果。中国古代文论以时空意识为其诗学的方法论基础,并以时间、空间的交融叠合作为其诗论范畴构建的途径,从而达到某种理论效果和理论判断。具体而言,基于时空意识的中国古代诗学,其理论效果呈现为与文学艺术具有一致性的审美形态;其理论判断,则是在这种文学的审美形态中体现出的理性意识。古人论诗,对理论范畴的表述及其诗学理论语言可呈现出来的审美形态,均呈现出与其论述对象诗歌相一致的审美效果。中国古代诗歌听呈现出来的审美之境无须赘言,而中国古代诗学理论所呈现出来的审美形态,在诗学研究中却少有被提及。事实上,在具体的诗论中,中国古代诗学理论是通过文学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其理论主张的,诗论本身就充满了诗歌的艺术韵味。司空图《诗品·冲澹》篇云:“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日载归。”此言诗之“淡”与“和”,如鹤之淡逸,又如和煦春风,在可感与不可感之间,又如身处竹林,幽静声清,这样诗与神合,妙不可言。司空图以诗喻诗,理论话语即诗的语言,以诗化之境来阐释诗学理论。专门的诗学理论家往往同时是诗人,诗人亦往往是评论家。李白和杜甫即多以诗论诗。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状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杜甫《春日忆李白》说:“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无论是李白“长风万里”、“逸兴思飞”、“上天揽月”还是杜甫“渭北”、“江东”的空间想象和喻诗之笔,均无抽象的理论论说,取而代之的是诗之逸美,及在其中体现出来的理论内涵。以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形而上的学术方法为途径,中国古代的时空观点在动态、圆融、回旋往返的时间流动中造化空间。不论儒家,还是道家,均采用了大致相同的思维路径,这也使时空的流动沉淀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基本结构,闪烁着理性的智慧。因此,传统的诗论,或以诗论诗,或感悟点评,无不和这种文化心理及其影响下艺术创作的实践密切相关,自然深深地刻上了这种时空意识的烙印。(摘编自刘新敖《时空视角下中国古代诗论的理论逻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诗论的理论思维是统一的、有延续性的,同时又是不系统性的,没有现代视野的。B.中国古代诗论者没有以特定的方法建构自己的诗学理论,但诗学方法论一直潜藏在诗论文本中、C.文中第二段加点的“如此”指传统诗论没有宏观的理论构架和现代意义上的学科研究方法。D.以文学的表现手法来表现中国古代诗学理论主张,让诗论本身呈现了诗歌具有的韵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传统诗论能数千年传承不息恰恰因为其分散杂糅、随性感悟的独特文论方式。B.古人采用时空意识论诗并不是主动和自觉的,这导致中国传统诗学没有了理论上的自觉。C.对诗论效果的追求,李白和杜甫皆弃抽象的理论转用诗的逸美来体现他们的理论内涵。D.不自觉用时空化的理论方法又善于用时空意识的诗化语言,让中国传统诗学的理论认识颇具审美。3.下列选项不符合“以时空意识来构建诗学理论”的一项是(3分)A.高手述作,如登荆、巫,觌(见的意思)三湘、鄢、郢之盛。(皎然《诗式》)B.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吴沆《环溪诗话》)C.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D.意须出万人之境,望古人于格下,攒天海于方寸。(王昌龄《诗格》)4.作者如何论证“传统诗论在理论方法运用上是不自觉采用时空理论”的请根据文本概括(4分)5.下面划波浪线的句子是叶梦得对杜甫诗歌的评论,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6分)诗人以一字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殆不可以迹捕。如“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远近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选注)参考答案1-3ADC4.C古人论诗,多缺乏方法论意识,大多是随想感悟,即兴点评,所以是不自觉采用时空化的理论方法。②古人论诗的方式是分散、杂糅的,没有宏观的理论构架和现代学科研究方法,这也是不自觉采用时空化理论方法的表现。③古人论诗,并没有主动、自觉采用时空化的理论方法,这只是他们的文化结构,进一步证明是不自觉采用。5.①叶梦得认为杜甫诗歌变化开阖,出奇无穷,不可以形迹求之,其诗歌具有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②材料中提到传统诗论达成基于时空观的理性认识及审美效果,叶梦得所提到的“变化开阖,出奇无穷”与材料中的理性认识相符而“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则体现了时空意识的交融叠合,与材料中的时空观一致。③叶梦得对杜甫诗歌的评论,体现了中国古代诗论以时空意识为诗学的方法论基础,达成了基于时空观理性认识及审美效果。2025届九师联盟高三11月联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病虫害防治“包干制”通过科技创新与生产模式创新,形双重驱动的病虫害防治新质生产力,顺应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历史趋势,彰显了促进新时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能。纳米农药研发与应用为发展病虫害防治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技术支撑。2023年该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位列植保类首位。该技术既解决了传统农药制剂因微粒尺寸大和分散性差导致的农药利用率低的难题,又保障了不同类型农药混配后的稳定性和可控性,为实现农业生产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包干制”服务模式为发展病虫害防治新质生产力提供了路径支撑。传统农药从厂家到田间地头,全过程只是商品流通,缺少应有的技术服务。“包干制”创新了农药经营体系,从“卖农药”变为“卖农药十服务”,提高了农药使用效率,为驱动病虫害防治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数字化管理助力病虫害防治环节技术服务的效果发挥、解决“包干制”服务模式监管困境。“包干制”示范区的精准农业模式,采用人机结合、线上线下协同、多环节融合方式,实现了病虫害监测由“面”到“点”的精细化管理,实现了“线上”大数据智能化管理到“线下”人员实施的“最后一公里”服务落实,确保病虫害防治效果得到最大程度发挥。同时,“农田时空档案”大数据平台有效降低了分散作业的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为科技创新与模式创新保驾护航。(摘编自徐志刚《技术变革助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材料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需要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在防病治虫除草、促进粮食稳产高产上发挥重要作用。但常规农药制剂产品中的微粒尺寸大,大都在微米级以上,药效和利用率低,导致过量施用,由此带来环境污染。而纳米技术在农药制剂加工领域的应用,为农业病虫害绿色防控开辟了新路径。创新应用纳米农药技术,破解农药滥用顽疾。长期以来,我国农药的过量施用已成为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危险。纳米技术在农药剂型加工领域的创新应用,为农药剂型的升级换代提供了技术支撑。已有研究和文献显示,当将农药微粒由微米级降至纳米级时,可有效提高农药利用率,具体表现为对病虫害的总体活性平均提高31.5%,田间测试活性平均提高18.9%,对非靶标毒性降低43.1%,因光解、挥发等造成的有效成分损失可降低31.5%,淋溶损失降低22.1%,并可延长有效成分的持效期。撬动行业底层技术变革,激发新质生产力。纳米农药技术的先进性,体现为纳米农药产业化底层技术的创新性及绿色化。创新性主要体现为纳米技术在农药制剂加工层面的应用。农药生产分为两类,一类是原药的生产,另一类是制剂的加工。原药是指高纯度的有效成分,制剂是指将具体品种的原药按规格制成特定形态、特定使用方法和用量的剂型。大多数农药原药是不能直接使用的,剂型加工技术能直接影响农药制剂施用后的药效和持续释放效果,提高农药利用率,甚至一些使用多年的原药,经过新的加工技术能“老树发出新芽”。绿色化主要体现为利用纳米农药技术加工或预混后的药剂,基本以水为分散介质,不使用高毒的溶剂或有害的助剂,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既“减量”又“控害”,能够满足植保绿色防控、农药“零增长”的要求,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高度契合。(摘编自黄啟良《纳米技术助力农业现代化转型》)材料三:农药过量使用问题的根源在于农药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一一从研发、生产、销售到使用一都建立在“产品销售”的逻辑上。这一逻辑的核心是“多卖药、多盈利”,正是这种利益驱动,使得农药过量问题看似难以根除。“包干制”的制度设计为解决过量施药的利益驱动机制提供了思路借鉴。在这种模式下,服务主体收取的每亩服务费用是固定的,在扣除防治成本之后剩余收益归服务主体所有。对于服务主体来说,使用更少的农药意味着更高的收益,因此他们具有内在动力减少农药用量降低成本。不同于政府部门运用惩罚和补贴等强制手段推动减量,“包干制”巧妙借助市场的力量实现了农药减量,产生了很多积极效用。未来,这种模式和付费机制,还有利于国家推进在农业领域的一系列改革,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培育壮大各类专业化服务企业,并引导更多具有专业知识的年轻人才走进乡村、留在乡村。纳米农药技术创新引发的模式创新和付费机制革新还是新事物,代表了生产力的发展方向,需要各方更多关注,同心协力助力发展这一新质生产力。(摘编自郜亮亮《农业服务市场化新模式解决生产难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病虫害防治“包干制”在科技与生产模式上皆有创新,它建立的技术基础是纳米农药的研发与应用。B.纳米农药产业化底层技术的创新性和绿色化是农药技术先进性的体现,是农药剂型在加工层面的技术创新。C.农药过量使用的根源是常规农药制剂产品中的微粒尺寸过大,药效和利用率低,这会带来环境污染。D.利益驱动机制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得到合理利用,就会产生很多积极效用,并有利于农业领域的改革。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下面的内容可以用来佐证材料一:我国土地存在细碎化问题,细碎化的土地难以进行病虫害的同一控制,植保服务组织的防治成本会增加。B与材料三不同的是,材料一和材料二均采用“总分”结构,这两则材料的分论点句式相似且都位于段首,直观明了,易于读者进行快速阅读。C.材料二第二段通过罗列大量数据,具体说明纳米技术在农药制剂加工领域的应用是如何为农药剂型的升级换代提供技术支撑的,增强了说服力。D.材料二中的"老树发出新芽”与材料三中的“产品销售”两处的引号都有表示特殊含义的作用,这种用法与材料一和材料三中的“包干制”明显不同。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中“新质生产力”的一项是(3分)()A.某公司以“地热+”为主营业务,积极构建“以地热为引领,以氢能为方向,以风电光伏为支撑”的产业体系,为绿氢炼化开创新的发展路径,标志着我国绿氢工业化规模应用实现零的突破。B非遗民俗文化馆是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的场所。这些文化馆通常包括各种手工艺品、剪纸、泥塑、年画、刺绣等非遗类民俗物品,可以让参观者近距离感受不同地区的民俗生活。C.2024年,全国舞台剧演出市场持续繁荣,在剧目和演出场次较多、行业规模较大的上海人民广场一带,已经逐步形成为外地“入沪”观众提供餐饮、住宿等观剧配套服务的完整“产业链”。D.“流水线生产”指每一个生产单位只专注处理某一个片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