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学习目标:语言构建与运用:感受郁达夫散文语言之美,赏析散文的语言特色。思维发展与提升:品读秋景图,体会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重点)审美鉴赏与创造:探究作者寄寓在秋景中的深刻思想和情感。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以悲为美”的文人趣味。(难点)第一课时一、导入课堂:欣赏名家眼中的秋天秋天,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水碧草,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秋收冬藏,落霞孤鹜,秋有味。面对同样的秋天,每个人的感触也不尽相同。在史铁生的眼中,他看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林语堂则认为“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而老舍心中“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但是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在北平的秋天,是没有一项不使人满意的。”如此看来,“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那么,近代作家郁达夫面对秋天,又有着怎样独特的认识和感受呢?让我们一起学习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共同走进郁达夫的心灵世界。初读感知:梳理全文结构脉络下面请大家用两分钟的时间浏览全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文题中“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为什么作者不直接用“北平的秋”作为题目,而用“故都”二字呢?(明确:“故都”两字既指明描写的地点,又有着独特意味。“故”字使人联想起“故人、故园、故交、故乡等”,令人倍感亲切。“都”字意味着“国都”、“皇城”,平添历史沧桑之意。不说“北平”,而说“故都”,颇有深切的眷念之情,也别有一种文化意味蕴含其中;“秋”字则确定了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那么,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呈现出什么特点,让郁达夫如此怀念?请大家阅读第1-2自然段,仔细寻找答案。(明确:“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作者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3、划分文章结构,思考作者对故都的秋有着怎样的情感?第一部分(1——2)写思秋之意: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突显了北国之秋的浓烈、酣畅,抒发对北国之秋的思念向往之情。第二部分(3——12)写绘秋之美: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详细描绘了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其中3-11段是记叙部分,集中描写了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等景物,体现了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12段为议论部分,作者从喻理角度出发,结合中外文人墨客对“秋的歌颂与悲啼”,阐述了对秋的独特情思,并进一步赞颂了北国之秋。第三部分(13——14)写恋秋之情:再次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直抒胸臆、情真意切,抒发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热爱与眷恋之情。深入文本:领略故都秋景特点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本第3至11自然段,完成以下任务。任务一自主探究:郁达夫围绕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描写了哪几幅画面,并为这几幅秋景图取个诗意的名字。秋晨小院图(3)秋槐落蕊图(4)秋蝉残鸣图(5)秋雨话凉图(6-10)秋日奇果图(11)任务二合作探究:品读五幅秋景图,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谈谈该画面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第一幅图:秋晨小院图思考:在秋晨小院图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和场景?它们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明确:“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从视觉上给人一种明净高爽,天无纤尘之感;“蓝白色的牵牛花”,则通过冷色调让人生发清雅恬静的感觉。以此突显秋天“清”的特点。而秋天的“静”则体现在无限静谧的清晨小院中,作者手捧茶碗,眼观碧空,耳听驯鸽,运用反衬的手法,以声写静,在“皇城人海”的背景下,以闹取静,给人一种宁静安然之感。“悲凉”的特点,则体现在作者所描绘的环境中。作者在一椽破屋中,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在破壁腰中,静对蓝朵感受秋意。破屋和破壁通常给人一种萧条、衰败,沧桑之感。而“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乃枯黄衰败之物,用它陪衬牵牛花的蓝朵,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秋的悲凉,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衰竭与凄清。)第二幅图:秋槐落蕊图思考:作者描写“秋槐落蕊”时,如何体现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明确:①多感官描写:脚踏满地落蕊,听觉上无声,嗅觉上无味,触觉上是近乎于无的“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营造出了清闲静谧的氛围。②触景生情:霜节已至,花蕊再美也被迫跌落枝头,成了脚下泥。作者见此情景心生惆怅落寞之感,隐隐地透出悲凉的感觉和心境。)第三幅图:秋蝉残鸣图。思考作者为何选取“秋蝉”这一特殊意象,又如何体现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明确:蝉,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常常被赋予特殊的色彩。“一闻愁意结,再闻乡心起。”在白居易的诗中,蝉是化不去的乡愁。“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在柳永的词中,蝉成了依依不舍伤感的化身。“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在骆宾王那里,蝉成了自己高洁的象征。而本段中,郁达夫抓住蝉短暂生命的特点,赋予其悲凉的色彩。听秋蝉凄哀的“嘶叫”充满北平,遍布每个角落,“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作者从一个广阔的角度写出群蝉齐唱生命挽歌的悲壮。此外,作者还借着秋蝉时断时续又无处不在的残声,以动衬静,令人顿生“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感,渲染了秋天寂寥幽清的气氛,写出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第四幅图:秋雨话凉图思考:作者笔下的“秋雨图”有何特点?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有怎样的作用?(明确:文中写道“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总括了北国秋雨的特征。这一句一景,将云的景象、雨的阵势写得活灵活现,表现了北国秋雨忽来忽去的“奇”与“有味”。而“一层秋雨一层凉”,这凉风裹挟的秋雨,透过肌肤,直达肺腑,使人战栗,写出了北国的秋雨也就更像秋雨,所谓的更“像样”。都市闲人是故都一道特有的风景线。地道的北京人和地道的北京话,传达出浓郁的故都味。作者正是用这样讲着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故都秋味。)第五幅图:秋日奇果图”。思考:作者为何选取“淡绿微黄”的将熟未熟的秋果景色,又是如何体现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明确:这“淡绿微黄”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清、静的淡色,恰与作者的心境相吻合。作者还写道“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在这里,作者写了枣子极盛后的衰残,写了生命极致后的凋零,写了秋季过后故都也将变为尘沙灰土的苍凉世界。这些都与作者对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独特情感体验相一致。)课堂总结: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我们跟着作者在北国的寻常巷陌里,体味秋的清、静、悲凉,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真情与深深的眷恋。第二课时一、导入:回顾第一课时上节课,我们重点赏析了五幅秋景图:秋晨小院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日奇果图。通过深入品读,我们看到作者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秋形使人觉得有点儿落寞,秋声是衰弱的残声,秋味是都市闲人雨后话秋凉的情韵,秋果也是淡绿或微黄,而不是红熟了的时候。郁达夫眼中的秋景是“清、静、悲凉”的。然而即使在作者那个时代,故都的秋天也有着明艳之色,繁闹之景。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写故都之秋热闹繁华的景象,却偏爱这清、静、悲凉的特点呢?让我们通过对比阅读,体会郁达夫独特的审美趣味。二、对比阅读,体会郁达夫独特的审美趣味。对比阅读1:(1)秋天来了,很自然地想起那条街——西单牌楼。无论从哪个方向来,到了西单牌楼,秋天,黄昏,先闻见的是街上的气味。炒栗子的香味弥漫在繁盛的行人群中,赶快朝向那熟悉的地方看去,和兰号的伙计正在门前炒栗子。——林海音《秋的气味》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郁达夫《故都的秋》思考:同样是写北平的秋天,林海音和郁达夫在景物选择上有何不同?(明确:林海音写的是在热闹的街上去买炒栗子,香味弥漫在繁盛的行人群中,颇具烟火气息,而郁达夫选择的则是较为幽静的地点。郁达夫所钟情的不是香山火红的枫叶,却是幽静的陶然亭里不起眼的芦花;不是城市里的喧闹声,而是潭柘寺里悠远的钟声。此外,一般人会认为新屋总是好的,然而作者却选择“租人家一椽破屋”来欣赏秋日风景。可见,郁达夫的审美趣味十分独特。作者在选景时,有意避开热闹繁盛的景象,选择一种宁静而自然、衰败而沧桑的氛围,旨在营造一种超越大都市喧嚣的故都之美。)接着请同学们再来看第二个对比段落。对比阅读2:(1)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2)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些,忽然又暗了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的抹上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老舍《济南的秋天》(3)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郁达夫《故都的秋》思考:老舍和郁达夫在色彩的选择上有何不同?(明确:郁达夫对于色彩的欣赏和老舍的爱好很不相同。老舍的秋天色彩明丽,场景热闹,给人一种活泼、清新、明静、愉快、开朗的感觉。而郁达夫恰恰相反,他有意逃避鲜艳,追求色彩的“淡”。他怀念陶然亭的芦花,喜欢蓝白色的牵牛花,钟情于这些朴素淡雅之物。我们常说“淡雅”,这一“淡”便显得“雅致”,色彩的雅致超越了日常的世俗趣味,表现了郁达夫独特的审美趣味。)深入研读:探究作者审美趣味形成的原因。知人论世: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作家,革命烈士。他3岁丧父,家道贫衰。由于聪颖好学,少时已有中国古典文学基础。1913年赴日本留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1年回国,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同年创作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震惊国内文坛。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于1938年底赴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活动。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作品特点:郁达夫的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揭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他的散文直抒胸臆,表现了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具有率真、明丽、酣畅的风格。代表作品: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散文名篇《钓台的春昼》《寂寞的春潮》探究:那么为什么郁达夫会形成如此独特的审美趣味?(明确:个人:与作家个人气质的忧郁善感有关。时代:与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审美:与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传统:与中国古典文人趣味有关。)探究:郁达夫笔下的秋仅仅是悲吗?他意在悲秋还是颂秋?(明确:虽然“故都的秋”带有颓废与悲凉色彩,但这种悲凉中渗透着唯美情调与生活情趣,郁达夫显然有意把秋的悲凉作为美来系统地欣赏;以“悲凉”为美,这也是中国传统文人审美的一个现代表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360有钱联盟(拓展版)数字货币交易服务合作协议2篇
- 2024有试用期劳动合同范本与试用期管理策略解析3篇
- 2025年数字货币支付系统合作协议模板3篇
- 二零二四年度餐饮采购合同某酒店与某咖啡机供应商之间的供需协议
- 2024影视制作公司与网络视频平台版权购买协议
- 2025年度文化娱乐产业财产保全担保协议3篇
- 纺织品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 2024年物联网安全保密协议3篇
- 2024年黄金交易平台运营协议
- 2024年薪酬管理服务外包协议范本版B版
- 穿脱隔离衣专业知识讲座培训课件
- 全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材习题参考答案
- 腔镜下腹股沟区解剖课件
- 氢氧化锂MSDS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 四年级小学英语答题卡模板1
- 电视综艺娱乐类节目主持精选课件
- 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大纲
- 航空服务礼仪ppt课件(PPT 20页)
- 性格色彩培训-ppt课件
- 胸腔积液小讲课PPT课件
- TPM之成本损失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