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业已离开南京、快到华盛顿、但是尚未到达的日子—八月五日发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马歇尔系统看来,他只有一个缺点,就是在他代表马歇尔系统的政策在中国当大使的整个时期,恰恰就是这个政策彻底地被中国人民打败了的时期,这个责任可不小。以脱卸责任为目的的白皮书,当然应该在司徒雷登将到未到的日子发表为适宜。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对于我们,不“以死惧之”,而且实行叫我们死。闻一多等人之外,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炮、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现在这种情况已近尾声了,他们打了败仗了,不是他们杀过来而是我们杀过去了,他们快要完蛋了。留给我们多少一点困难,封锁、失业、灾荒、通货膨胀、物价上升之类,确实是困难,但是,比起过去三年来已经松了一口气了。过去三年的一关也闯过了,难道不能克服现在这点困难吗?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除了看见人民解放军一队一队地走过,工人、农民、学生一群一群地起来之外,他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抉起皮包走路。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因此应当对他们进行说服、争取、教育和团结的工作,使他们站到人民方面来,不上帝国主义的当。但是整个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中的威信已经破产了,美国的白皮书,就是一部破产的记录。先进的人们,应当很好地利用白皮书对中国人民进行教育工作。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摘自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材料二:《别了,司徒雷登》是毛泽东于1949年8月18日发表的一篇文章,抨击艾奇逊发表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和美国扶持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政策,向美帝国主义告别,表达了无限的豪迈和乐观。《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华社记者于1997年7月1日合写的一篇短新闻,向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告别,表达了民族强盛的自豪感。“别了”一词被当代中国人民普遍理解和使用,与《别了,司徒雷登》这篇文章紧密相关。这篇文章写在新中国诞生前夕,是中华民族向帝国主义列强欺凌史的告别宣言。不说“再见”,只道“永别”,“别了”一词被赋予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别了,司徒雷登”,别了,帝国主义欺凌史。1945年2月,美国在雅尔塔会议上与苏联达成分割远东的秘密协定,意图在太平洋战争结束后,美苏以中国长城为界南北划分势力范围。1945年4月,罗斯福逝世,落实雅尔塔秘密协定的任务转到马歇尔身上,他相中了司徒雷登,1946年的7月,司徒雷登被正式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5月,解放军横渡长江,为避免中国倒向苏联,司徒雷登向美国国内提出承认中共新政权的建议,遭到拒绝,无奈回国。此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用种种策略,企图扼杀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甚至不惜发动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历经血与火的考验,将帝国主义的欺凌史扫进了垃圾桶。别了,“不列颠尼亚”,别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史。别了,“不列颠尼亚”,既是向不列颠尼亚号邮轮告别,也是向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告别。英国、美国等国家在之后也始终没有停止搅乱香港的图谋,1997年掀起金融危机冲击香港金融市场、2013年挑动“占领中环”非法集会、2019年煽动香港暴乱,均被祖国一一化解。中国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帝国主义的殖民史、欺压史都将一“别”不复返。(摘编自王洪涛《从<别了,司徒雷登>到(别了,“不列颠尼亚”>》)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美国与中国的关系》一文选择在八月五日发表,与司徒雷登制定的美国侵略中国政策彻底失败直接相关。B.毛泽东认为伯夷不应当与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闻一多、朱自清等人一起受到人民的赞颂。C.材料一中提到“白皮书来了”“值得庆祝”,与毛泽东认为可利用这件事教育一部分心存幻想的知识分子有关。D.为了执行雅尔塔会议有关牺牲中国来谋取美帝国主义利益的秘密协定,司徒雷登被任命为驻华大使。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则材料都提及了司徒雷登被迫离开中国的原因,但两位作者对原因的表述有所不同。B.《别了,司徒雷登》与《别了,不列颠尼亚》写作对象有所不同,但表达的情感有相同之处。C.“别了”一词被当代中国人民普遍理解和使用,与《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文章关系不大。D.“司徒雷登”与“不列颠尼亚”的离开,宜告了中国人民从此将帝国主义凌辱史扫进垃圾桶。3.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材料一第二段“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一项是(3分)A.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B.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其三》)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D.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4.材料一在论证上兼具说服力和感染力,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效果是如何实现的。(4分)5.材料二中提到“中国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任务一脉相承,请结合两则材料综合分析材料二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潮汐周晓枫并拢手指,拱起手背,当我们用手模仿贝壳形状捂住自己的耳朵时,很快就能听到低沉而熟悉的冲刷声。那是血液流过头部微血管的声音;那是潮汐,储存在记忆里的声音。血,有海水的咸度。所有生命都起源于海洋,我们的祖先也置身其中。因此能够解释,为什么酸甜苦辣成,人生诸味中,我们的肌体唯一离不开的是盐。味蕾上的威,带来大海之味,让我们得以返回古老的家园。食盐,已经成为日常化仪式,它不仅决定人体的酸碱平衡,更用于不断巩固我们关于海洋的回忆……蛙鱼一样,溯流而上,我们凭借味道的指引游向故乡。我沿着潮汐变幻的曲线向前走,海水有些凉。潮汐,使海拥有自己的心跳,于是海不再是简单的地理概念,而是具有生物学特征的活体:蓝皮肤的海巨人有着古老而饱满的生命,我们能从潮汐里感受到原始情绪般不息的律动。最初只是缓梯形的波浪,渐渐,海面现出猛虎的条纹……张潮时的大海暗蓄风需。近礁的迟钓者会因为一时贪心酿成大错,仅仅是晚于收竿,潮位就已发生变化,海水迅速吞没折返的路;他回不去了,拳击般迎面而来的浪头将把他带到与归途相反的方向。当波涛如战鼓,当默默积聚的浪就像鲸鱼涌起的背,大海以令人震撼的席卷之力传达着它的愤怒。它似乎渴望着某种破坏和审判。巨浪澎湃,组成巴洛克式的白色塔尖——海洋,这座可以深到黑暗、深到绝望的深蓝教堂里,我猜测其中存在着怎样的宗教。既有云水襟怀,吐纳,承受,创造,海洋养育众生;同时,也根本不屑于为残暴寻找任何借口,血淋淋的即时杀戮进行得如此干净和纯粹,大海坦然执行它的法则——它的世界里,没有形容词的修饰,没有定语的位置。海就像初婴或者成熟到疲倦的神那样,不必支配话语,它不必依靠交流来获取能量和援助,海的世界根本不需要坐标系的校正。这是一种任性的强大,或者强大至此,才能拥有任性所象征的自由。海之所以令人敬畏,还在于,它的暴力同样可以漠然地作用于自身。风暴来临之前饥饿的海面,天空翻滚末日般的乌云,海水呈现出墓碑般的岩灰色。暴风雨只有开始的几分钟像打击乐,此后很快变成混浊的交响。为了锻炼勇气,我曾经尝试体验风浪,但大海那自毁般的无畏令人落荒而逃。到处是破碎的被强力撕扯的波浪,那时,连大海本身都像是残骸。我想起尤瑟纳尔提到过一句话:“尊敬”这种纯金,如果不掺杂一定的恐惧成分。可能会太软。幸好,海还有它的消沉、它的倦怠,还有它的无能为力,否则,海只是不受道德拘禁的兽王,让人类这种陆地生命难以亲近。正如醉酒的不断翻腾的胃囊,海呕吐着它尚未消化的东西:贝壳、死鱼、沉船上的遗骸。有时,累极了的海几乎无力掀动波浪,光线阴沉,我们看到的是水银般的、波动得异常缓慢、晦暗而凝滞的大海——那因庞大自重而不能挪移的巨物,慢慢丧失它的挣扎。尤其退潮时分,浪涌越来越弱,泡沫散碎,像垂危者逐渐松开的拳头……这是弥留之际的大海。日复一日,海,重复这样的节奏,从雷霆万钧到筋疲力尽,它一次次复活,再度浪涌,隆起蝶泳者那有弧度的背肌。海在潮汐中不断复习,仿佛这是循环的历法,仿佛是在重复中巩固自制的律令。每当凝望大海——那喘息的胸膛,我总能感觉某种极端的激情:像追逐真理那样因无望而无限的激情。这种激情,甚至能表现出至为节制的力量。有时候的海水万般柔情,波浪就像动物被抚触的皮毛那样掠过一阵阵既迷醉又紧张的战粟——什么样的手,使大海这样的巨兽也为之颤抖,并在永不止息的剧烈渴望中自我折磨?谜样的月亮,想象力之外的魔法。当首次得知潮汐主要来自月亮的牵引,我惊异不已,相当于听说蝴蝶用翅膀吊起了桶里的井水。月亮如此皎洁、宁静,它只是一小片虚幻的光。即使用调焦后的望远镜窥视,像把花瓣放在显微镜下的载玻片那样,我们看到的,依然是它内部的荒凉:碱性的月壤,注定只能种植一株落尽叶子的树;树下,旋转着清凉寂寞的舞者。气质孤楚,月亮带了一点病态的温柔。缥缈、微凉、静若处子,纸薄的月亮却能搅动遥远之外的海洋暴力。这奇怪的对称,也许反倒是通约的法则:唯轻盈之物才能制衡最大的重器。比如灯塔之光指引万吨巨轮。比如理想,仅凭它动听的发音,可以让几代人甘愿付出喉咙里的血。比如死,为了抵偿它的安静,我们动用了一生的喧嚣。在更大的意义上,对诸如轻重大小的理解似乎是与日常远远不同的。所以最后的伊向园未必存在于浩茫天际,也许是藏在小孩子的瞳孔里。所以,当月亮里的占卜者起舞,能够召唤史诗般汹涌的海水,召唤眼线狭长的信天翁展翼迁徙,召唤鲨鱼露出齿锋,召唤锚状海星,渐渐变成寂静的标本……月亮月亮,无比安宁,这金黄斑驳的鱼鳞是大海所敬拜的图腾。一涨一落,巨大的蓝心脏为它而跳动、激荡。(摘自《巨鲸歌唱》,有改动)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多次强调海的强大力量,暗示人类在海面前是无比渺小和脆弱的。B.文中描绘海的各种状态,是为了呼吁人类要尊重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C.文中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表达了对海洋之伟力的赞美。D.文中在描写海时,融入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使文章更具深度。7.关于文中对潮汐的描绘及其所蕴含情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将潮汐描绘成海的心跳,赋予其生物学特征,借此表达对海洋生命力和原始情绪的深刻感受。B.作者通过涨潮时迅猛的浪涛和可能的危险,展示了海洋的强大力量及其背后不容违抗的自然法则。C.在描述退潮时分的景象时,作者将大海比作垂危者,表现了其对于大海无法自我救赎的深深优虑。D.文章通过对潮汐从雷霆万钧到筋疲力尽的反复描绘,表现了海洋生命力的顽强和不可预测的神秘。8.在对待“海”的情感态度上,本文与《老人与海》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9.有评论认为本文用“小说的结构”“电影的画面”“诗歌的语言”“哲学的思考”打破传统写作藩篱,拓展了散文文体边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材料一:民者,在上①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深②。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⑧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深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时有军役,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有删改)材料二: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蓄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节选自贾谊《论积贮疏》,有删改)【注】①上:这里指君主。②深(xiè):流通。③车骑马:战马。④复卒:免除兵役。复,免除。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可以周海A内而无饥寒之惠B此C令臣轻D背其主E而民易去F其乡G盗贼有所劝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所以,用来……,与《答司马谏议书》“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中的“所以”意思相同。B.择,选择,与《谏逐客书》“河海不择细流”中的“择”意思不同。C.而,表承接,与《种树郭橐驼传》“旦视而暮抚”中的“而”用法不同。D.贼,祸害,与《兼爱》“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中的“贼”意思相同。12.下列对有关材料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晁错认为,人们之所以普遍重视金银珠宝这类饿了不能当饭吃、冷了不能当衣服穿的物品,原因是人主对它们有需求并喜欢使用它们。B.晁错提出要实行一经颁布就能使老百姓获利的法令,如直接减损贫苦百姓应当缴纳的那部分赋税,用富人的钱财来补充国库不足的部分。C.贾谊认为,生产东西本来就有时节的限制,但如果人们使用的时候不知道节制,没有丝毫限度,那么社会财富必定会因此出现匮乏。D.贾谊指出,弃农经商和过度奢侈的风气会导致从事生产的人减少而进行消费的人增多,其结果必然是国家财富会因此而逐渐变得枯竭。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2)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14.晁错和贾谊都提到了粮食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但他们所提出的有关粮食的政策却有所不同,试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分)(二)古代诗欲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西河·金陵怀古周邦彦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智聚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格遥度天际。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全。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酒族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发问,将金陵昔日的繁华与如今被人们遗忘的寂寞景象对比,以此来引发读者深思。B.“髻装对起”以拟人手法描绘山川形胜,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金陵的地理特色和历史韵味。C.词人通过描绘波涛拍打孤城和远处船帆的景象,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对世事变迁的无奈。D.“王谢邻里”“燕子”等意象融合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慨,展现了诗人深沉的人文情怀。16.有人认为“相对如说兴亡”一句中“相对”的对象是“燕子”,也有人认为是“我”与“燕子”,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论语>十二章》中,颜渊曾向孔子请教何为“仁”,孔子以“”来。解答他的疑惑,同时表示若能做到这一点就能达到“”的效果(2)“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一句表达的情感有相通之处。(3)古人常用“鹿”来象征地位、仕途、长寿等祥瑞或悠然闲适的隐逸生活等,如“,"等唐宋诗文中所述。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街(18~22题。(18芬)甘肃敦煌月牙泉边,星空演唱会激情开唱。河南安阳殷墟景区,以灯光为笔,甲骨为魂的光影秀,摹写千年帝都无限魅力。浙江省玉环市大麦屿街道鲜叠社区沙滩,民间艺人现场表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甲)“打铁花”,为游客带来一场视觉盛宴。跳出传统赛道,辽宁沈阳兴顺A,在夜市中融入工业风、露营风等元素,在硕大的(乙)“水泥管”中喝洒撸串的新奇体验吸引了不少游客……演艺、展览等深受年轻消费者所喜欢的文旅产品纷纷开启“夜间模式”,激发了夏日“夜经济”消费的新潜能。通过持续开发“夜经济”,使得我国城市超过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由此可见,夜经济B,旅游目的地对此也下足了真功夫。月牙泉景区,施行一次购票三天内多次入园政策。博物馆夜间免费开放,推出特色文创联展。特色街区延长夜间营业时间,主动升级“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让游客流连忘返,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业内专家表示,夜间消费新玩法、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层出不穷,不断更新,为夜间消费市场持续赋能,进一步激发文旅消费活力。夜游聚集人气,也对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出挑战。从完善基础设施,到保障食品安全,从做好垃圾处理、噪声控制,到及时响应突发事件,都迫切需要提高标准,明确权责。把(丙)“秩序感”融入“烟火气”,运营出新出彩,服务提质增效,定能进一步释放夜经济活力,为美好生活增色添彩。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文中甲、乙、丙三处的引号,其用法各不相同,请任选两处进行解释。(4分)21.文中第一段“星空演唱会激情开唱”一句,看似存在语病,但类似句子在现代汉语却大量存在,请简述其合理性。(4分)22.请为自己的家乡写一则“夜经济”宜传口号,要求:体现特色、结构整齐、语言优美,不超过15个字。(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在日常生活中,信息不足往往可能导致认知偏差。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到的信息越来越丰富。那么,我们的认知是否会因此越来越准确?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冲刺新高考·2025届高考仿真模拟卷(T8)语文试题(三)参考答案及多维细目表1.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解题思路】A项,张冠李戴,美国侵略中国的政策不是由作为大使的司徒雷登制定的,他只是这一政策的执行者。由材料一第一段“因为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等内容可知。【评分标准】选对得满分3分。2.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分析文本相关信息的能力。【解题思路】D项,曲解文意,“司徒雷登”的离开宣告了美帝国主义侵华政策的失败,“别了,‘不列颠尼亚’”宣告了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结束但不能说仅这两件事就宣告中国人民从此将帝国主义凌辱史扫进垃圾桶。根据材料二第四段、第六段“此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用种种策略,企图扼杀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甚至不惜发动朝鲜战争……”“英国、美国等国家在之后也始终没有停止搅乱香港的图谋……"等相关内容可知。【评分标准】选对得满分3分。3.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题思路】材料一第二段强调闻一多、朱自清等有骨气的人在面对美国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时表现出的英雄气概与民族大义,注意强调的对象是基于家国情怀的“英雄气概”“民族大义"。C项,意为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鲜明地表达了为了国家民族宁可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与民族大义。A项,意为“被贬南荒虽然九死一生我也不遗憾,因为这次远游是我平生最奇绝的经历",表达了作者面对困境的旷达心境,与民族大义无关。B项,意为“死去还有何话讲,寄托此身在山冈",表达的是一种豁达洒脱的人生观,与民族大义无关。D项,意为“这是我心中所追求的东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这里结合所学主要指的是政治理想与人格追求,与“民族大义”关系不大。【评分标准】选对得满分3分。4.说服力:①举例论证,通过丰富的事例增强论证的可信度。②引用论证,引用权威观点使论点更有说服力。③对比论证,把中国人民对美幻想与美扶蒋反共、残害人民进行对比,凸显觉醒力量,使结论水到渠成。感染力:①运用比喻论证论述观点,化深奥为浅显,化平实为生动,使文章更具感染力。②通过反问、设问等论述技巧,强化论述语气与情感,引起读者关注与思考,增强文章感染力。③大量运用整句和短句,使得论证语言铿锵整饬、简洁有案,公而增强文章感染力。【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解题思路】题干要求分析如何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应当分两个层面作答。首先是说服力,材料一综合采用多种论证方法增强文章说服力。①举例论证:材料一第二段列举闻一多、朱自清、伯夷等人的事迹,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观点,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密集输出,增强了论证的可信度。②引用论证:材料一第三段引用老子的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表明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具有不畏死亡、迎难而上的精神,从而增强了论述的权威性和深度,使观点更有说服力。③对比论证:材料一第五段把中国人民对美国的幻想与美国扶蒋反共、残害人民的事实进行对比,突出中国人民彻底觉醒并与帝国主义决裂的巨大力量,使文章的结论水到渠成,以此增强说服力。其次是感染力,材料一论证语言生动形象。①比喻论证:材料一第四段“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等语句,运用生动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让读者更能感受到美国帝国主义的丑恶嘴脸,使文章更具感染力。②反问、设问:材料一第三段“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除了看见人民解放军一队一队地走过……"等描述,表达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③材料一语言简练而生动,运用了大量的短语和整句,如,“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等语句,简洁有力,鼓舞人心,这些生动的语言使得论证更加具有感染力,能够激发读者的爱国情感和斗志。【评分标准】每点2分,其中要点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共4分。“说服力”和“感染力”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①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终于在新中国成立时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为后续的崛起奠定了基础。②现实发展的强劲动力。中国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取得了重大胜利,进一步提升了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③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撑。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精神,是推动国家崛起的重要力量。【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解题思路】题干要求从文本中寻找中国崛起的必然原因,经过对文本的梳理可知:①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材料二中提到,《别了,司徒雷登》这篇文章写在新中国诞生前夕,是中华民族向帝国主义列强欺凌史的告别宣言。这表明,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后,终于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为国家的后续崛起创造了条件。文中还提到,中国人民在面对外来压力和挑战时,能够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侮,这也为国家的崛起奠定了基础。②现实发展的强劲动力。材料二指出,别了,“不列颠尼亚”,也是向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告别。这标志着中国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取得了重大胜利,进一步提升了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为国家的崛起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同时,文中也提到,中国在面对外部干扰和破坏时,有能力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这也为国家的崛起提供了有力保障。③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撑。材料一中提到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朱自清宁死不屈等事迹,展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种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宝贵财富,也是推动国家崛起的重要力量。同时,文中还强调了中国人民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在面对国内外各种挑战时能够激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国家的崛起提供不竭的动力。【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6.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解题思路】B项,“是为了呼吁人类要尊重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错。文中描绘海的各种状态,主要是为了展现海的自然特质、力量以及与月亮之间奇妙的关联,且文中并未明确表述人类对海洋的负面影响,所以不是“为了呼吁人类尊重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此处属于过度解读。A项,文中多次强调海的强大力量,如“大海以令人震撼的席卷之力传达着它的愤怒”等,暗示人类在海面前是无比渺小和脆弱的。C项,文中运用了比喻(如“巨浪澎湃,组成巴洛克式的白色塔尖”)、拟人(如“海巨人有着古老而饱满的生命”)、夸张(如“蝴蝶用翅膀吊起了桶里的井水”)等修辞手法,突出了对海洋力量的赞美。D项,在描写海时,作者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如“什么样的手,使大海这样的巨兽也为之颤抖,并在永不止息的剧烈渴望中自我折磨”,使文章更具深度。【评分标准】选对得满分3分。7.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语段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题思路】C项,由“幸好,海还有它的消沉、它的倦怠,还有它的无能为力,否则,海只是不受道德拘禁的兽王”“这是弥留之际的大海”等语句可知,作者将退潮时分的大海比作垂危者,并非表现对于大海无法自我救赎的深深忧虑,而是客观展现大海在不同状态下的模样,体现海洋的变化多端和生命的循环。此处的“深深忧虑”属无中生有。A项,原文“潮汐,使海拥有自己的心跳,于是海不再是简单的地理概念,而是具有生物学特征的活体”,借此表达对海洋生命力和原始情绪的深刻感受。B项,原文“近礁的迟钓者会因为一时贪心酿成大错……海水迅速吞没折返的路”等,展示了海洋的强大力量及其背后不容违抗的自然法则。D项,原文“日复一日,海,重复这样的节奏,从雷霆万钧到筋疲力尽,它一次次复活……",表现了海洋生命力的顽强和不可预测的神秘。【评分标准】选对得满分3分。8.①《老人与海》表达了对人生信念和勇气的赞美,突出了人可以在精神上战胜强大敌人的主题。②本文除了表达对海的敬畏之外,还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轻重的辩证关系等多种人生与哲学问题,主题更加宽泛多元。【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文本与课文相关知识异同的能力。【解题思路】题干要求答出本文与《老人与海》在对待海的情感态度上有何区别,要求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再次提醒大家关注教考衔接的重要性。由《老人与海》中的名句“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中可知,作者海明威借老人与海的殊死搏斗,突出了“人的灵魂的尊严”,表达了对人的精神力量的赞美之情。本文则表达了对海洋强大生命力的赞叹与敬畏之情,如第五段“海之所以令人敬畏……”等处,可知本文有对海的敬畏之情。但与《老人与海》突出“对人的精神力量的赞美”这一点不同的是,本文并未以“海”的力量烘托人的精神力量,在本文中,人并非如《老人与海》中一样与“海”处在对立面,作者更多的是从哲学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点便是二者对待海的情感态度的主要不同之处。从第七段“什么样的手,使大海这样的巨兽也为之颤抖,并在永不止息的剧烈渴望中自我折磨"、第九段“唯轻盈之物才能制衡最大的重器”等表述中可知作者思考主题的多元,深刻表达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的哲学思考。据此,归纳概括即可。【评分标准】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①“小说的结构”:文章在叙述潮汐变化的过程中,融入类似小说结构的情节起伏和转折。②“电影的画面”:文中对海的描写极具画面感,犹如电影镜头般生动地展现了大海的各种状态。③“诗歌的语言”:文章语言优美,充满诗意,营造出一种诗歌式的梦幻而又深邃的意境。④“哲学的思考”:作者在描写海的过程中融入了人与自然、生命价值等深刻的哲学思考。【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体裁特征的能力。【解题思路】本题审题较为明确,从题干可知,应从“小说的结构"“电影的画面”“诗歌的语言”“哲学的思考”四个方向着手,具体可从曲折的结构、精致的场景、优美的语言、多元的主题等角度切入。从“小说的结构”看,文章虽以散文形式呈现,但在叙述潮汐变化的过程中,融入故事情节的起伏和转折,如对迟钓者的危险遭遇、海的愤怒与自我毁灭等场景的描写,带有一定的叙事性和情节性,类似于小说的结构安排。从“电影的画面”看:文中对海的描写极具画面感,如“暴风雨只有开始的几分钟像打击乐,此后很快变成混浊的交响……到处是破碎的被强力撕扯的波浪”等,仿佛电影镜头般生动地展现了大海的各种状态。从“诗歌的语言”看:文章语言优美,充满诗意,如“海呕吐着它尚未消化的东西”“月亮如此皎洁、宁静”等,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通过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梦幻而又深邃的意境。从“哲学的思考”看:作者在描写海的过程中,融入了关于人与自然、关于生命的深刻思考,如“这是一种任性的强大,或者强大至此,才能拥有任性所象征的自由”“对诸如轻重大小的理解似乎是与日常远远不同的”等,引发读者思考。据此,归纳概括即可。【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6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BEG【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题思路】这句话的大意为:可以周游全国而无饥寒的威胁。这就会使臣子轻易地背弃他的君主,而百姓也随便地离开家乡,盗贼受到了鼓励。“海内”为词组,中间不可断开,“之患”作为“无饥寒”一句的宾语,语义完整,且后文“此”作为下一句的主语,中间应当断开,故在B处断开;“臣轻背其主”与“民易去其乡”构成对比式的对称结构,且“而”字在此表转折,故在E处与G处断开。附原文句读: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评分标准】选对得满分3分。11.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词句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题思路】D项,“是天下之大贼也”中的“贼”是名词,意为“祸患”,“故贼人以利其身”中的“贼”是动词,意为“残害”。A项,表述正确。B项,“河海不择细流”中的“择”是“舍弃”的意思。C项,“旦视而暮抚”中的“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评分标准】选对得满分3分。12.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题思路】B项,此处对“损有余、补不足”的理解不准确。原文“损有余、补不足”中的“有余”指的是“有余”者,也就是富有的人,全句意思是从富有的人(“有余”者)那里得到财物来供给官府,并非直接减少贫苦百姓的赋税。【评分标准】选对得满分3分。13.(1)几石重的粮食,一般人拿不动它,(因而)也不会被奸邪之人贪图。(2)百姓缺吃少穿却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种事。【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题思路】(1)中人:一般人,普通人。为……所……:表被动。(2)不足:缺衣少穿。未之尝闻: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未尝闻之”,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评分标准】第(1)题,译出大意给2分,“中人”“为……所……”,每译对一处给1分。第(2)题,译出大意给2分,“不足”“未之尝闻”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14.①晁错主张让百姓交纳粮食以获取爵位或免除罪行,以此激励百姓积极务农(或以此损有余而补不足)。②他还建议让百姓把粮食送到边疆,以此加强边疆防御力量。③贾谊强调国家要实行粮食储备制度。他认为,如果粮食充足,就能保持国家的安定和强大。【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比较文本重要内容的能力。【解题思路】回答本题,需要首先梳理出两位传主晁错、贾谊的粮食政策,同时对比分析二者粮食政策中的不同之处。由材料一第二段“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等内容可知,晁错主张激励百姓积极务农;由材料一第三段“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等内容可知,晁错主张将粮食送到边疆以加强防御;由材料二“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等内容可知,晁错主张加强粮食储备。【评分标准】每点2分,三点都答对得满分5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百姓呢,在于君主用什么办法来管理他们,他们追逐利益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不管东南西北。珠玉金银这些东西,饿了不能当饭吃,冷了不能当衣穿;然而人们还是看重它,这是君主需要它的缘故。珠玉金银这些物品,轻便小巧,容易收藏,拿在手里,可以周游全国而无饥寒的威胁。这就会使臣子轻易地背弃他的君主,而百姓也随便地离开家乡,盗贼受到了鼓励,犯法逃亡的人有了便于携带的财物。粟米和布帛的原料生在地里,在一定的季节里成长,收获也需要人力,并非短时间内可以成事。几石重的粮食,一般人拿不动它,(因而)也不会被奸邪之人贪图;可是这些东西一天得不到就要挨饿受冻。因此,贤明的君主重视五谷而轻视金玉。当今的迫切任务,没有比使人民务农更为重要的了。而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关键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现在应该号召天下百姓交粮给政府,纳粮的可以封爵,或赎罪;这样,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农民就可以得到钱财,粮食就不会围积而得到流通。那些能交纳粮食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产业的人。从富有的人那里得到货物来供政府用,那么贫苦百姓所担负的赋税就可以减轻,这就叫作拿富有的去补不足的,法令一颁布百姓就能够得益。依顺百姓心愿,有三个好处:一是君主需要的东西充足,二是百姓的赋税减少。三是鼓励从事农业生产。按现行法令,民间能输遇一匹战马的,就可以免去三个人的兵役。战马是国家战备所用,所以可以使人免除兵役。神农氏曾教导说:“有七八丈高的石砌城墙,有百步之宽的护城河,上百万全副武装的兵士,然而没有粮食,那是守不住的。"由此看来,粮食是君王最需要的资财,是国家最根本的政务。现在让百姓交粮买爵,封到五大夫以上,才免除一个人的兵役,这与一匹战马的功用相比差得太远了。赐封爵位,是皇上专有的权力,只要一开口,就可以无穷无尽地封给别人;粮食,是百姓种出来的,生长在土地中而不会缺乏。能够封爵与赎罪,是人们十分向往的。假如叫天下百姓都献纳粮食,用于边塞,以此换取爵位或赎罪,那么不用三年,边地粮食必定会多起来。陛下降恩,让天下人输送粮食去边塞,以授给爵位,这是对百姓的很大恩德。我私下担忧边塞驻军的粮食不够吃,所以让天下的屯粮大批流入边塞。如果边塞积粮足够使用五年,就可以让百姓向内地各郡县输送粮食了;如果郡县积粮足够使用一年以上,可以随时下诏书,不收农民的土地税。这样,陛下的恩德雨露普降于天下万民,百姓就会更积极地投身农业生产,即使有时有军役,抑或遭遇洪水干早,百姓生活也不会穷困匮乏,天下仍会平静安宁;年成丰熟,天下就会十分富庶安乐了。材料二: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百姓缺吃少穿却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种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止;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人去挽救;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使敌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招谁而不来呢?15.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综合理解、赏析古代诗歌能力。【解题思路】B项,“以拟人的手法”错,“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这两句全要是用比喻的修辞,将金陵的山峦比作女子发髻,形容其秀美、对峙的态势,并非拟人。拟人的核心定义为“模拟人的动作或情态”,并非内容中提到人就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B项中的女子发髻,并非“人的动作或情态”,不属于拟人。【评分标准】选对得满分3分。16.(示例1)对象是燕子。①从内容衔接的角度看,“相对如说兴亡”承接“燕子不知何世”一句而来,意为燕子在斜阳里飞入寻常百姓家,似乎在相互诉说着历史的变迁和兴衰。②从手法的角度看,燕子在古典文学中常作为历史变迁、世事沧桑的象征(化用“旧时王谢堂前燕”之典),它们年复一年地归来,见证着人间的兴衰更替,这种理解更符合古人的表达习惯。(示例2)对象是“我”和燕子。①从抒情主体的角度看,全词都是从“我”的视角出发来观察、感受并抒发情感。理解为“我”和燕子相对而视,更加符合词人作为抒情主体的身份。②从内容衔接的角度看,全句从“想依稀、王谢故里”出发,表明“我”看到燕子飞入寻常巷陌,不禁联想到自己与燕子一样都是历史见证者,因而产生情感共鸣,共同感慨着历史的变迁。【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含义的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题思路】此处题干中问的是相对的对象是谁的问题,其实也就是询问相关语句所涉及的对象,“相对”是一种动作,必然有动作的发出者,因此可以从内容衔接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答案。若认为“相对”这一动作的发出者是“燕子",可以说这一动作承接“燕子不知何世"而来,那么相对的对象便是燕子;若认为“相对”的对象是“我”和燕子,则可以说这一动作承接自“想依稀、王谢故里”一句,从“想”这一动词来看,则相对的对象中必有“我”的存在。此外,若从抒情主体一致性来看,全诗上片、中片均为“我”之所见,将下片理解为“我”之所感,顺理成章;当然若是从古人的表达习惯来看,燕子常用来象征世事变迁,如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斜川”(《高阳台》)等,此处既然抒发的是历史兴亡之感,则可理解为古人以燕子这一常见典故抒发情感。【评分标准】答出一条得3分,答对两条得满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7.(1)克己复礼(为仁)天下归仁焉(2)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3)(示例1)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示例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示例3)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解题思路】易写错的字有:己、仁、麋。【评分标准】每答对一空给1分,共6分。有错字、别字、添字、漏字,则该空不给分。第(3)题,有其他答案符合语境亦可。18.A.另辟蹊径(或“独树一帜”“别出心裁”)B.大有可为(或“方兴未艾”)【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解题思路】A处,由“跳出传统赛道”“新奇体验”等语境可知,此处强调的是当地采取了与其他地方截然不同的旅游策略,且前文语境中提到“赛道”,与“道路”“路径”有关,故可填“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或“别出心裁”等成语。B处,由城市夜间消费比例较大这一原因可推导此处重点为答出“夜经济”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或前景,故可填“大有可为”或“方兴未艾”等成语。【评分标准】每处1分,共2分。有其他成语符合题意亦可给分。19.(示例1)演艺、展览等深受年轻消费者喜欢的文旅产品纷纷开启“夜间模式",激发了夏日“夜经济”消费的新潜能。通过持续开发“夜经济”,我国城市超过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示例2)演艺、展览等为年轻消费者所喜欢的文旅产品纷纷开启“夜间模式”,激发了夏日“夜经济”消费的新潜能。持续开发“夜经济”,使得我国城市超过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解题思路】“演艺、展览等深受年轻消费者所喜欢的文旅产品纷纷开启‘夜间模式'"一句中“深受……所欢迎”中的“深受”与“为……所……”句式杂糅,故删去“所”,或将“深受……所欢迎”改为“为……所欢迎";“通过持续开发‘夜经济’,使得我国城市超过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一句成分残缺,这两个句子,前一句使用了介词“通过”,下一句使用了介词“使得”,导致这两句主语残缺,删去其中一个。【评分标准】每找出1处错误并修改正确2分,找出错误但未改对不得分。20.①甲处,标示特定称谓:用于“打铁花”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称,标示特定称谓。②乙处,标示特殊含义:用于“水泥管”,表示在夜市中用于喝酒撸串的形态类似于水泥管的设施。③丙处,标示突出强调:用于“秩序感”,表示强调提高管理标准,明确权责。【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常见标点符号用法的能力。【解题思路】引号常见作用为直接引用、特定称谓(必须是名称)、突出强调(字面义之外无其他含义)、特殊含义(字面义之外还有其他含义,一般附带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否定讽刺等,注意从以上几点切入答题。甲处“打铁花”,从语境中可知其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称,故其作用为“特定称谓”;乙处“水泥管”,从语境中可知其运用于“喝酒撸串的新奇体验”,表现出与宇面义不同的含义,此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指的是形如“水泥管”的特殊空间,故其作用为“特殊含义”;丙处“秩序感”,其意义即为字面义,突出强调前文语境中提到的“提高标准,明确权责",故其作用为“突出强调”。【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4分。其中指出引号的用法1分,结合文本具体阐释1分。任意答对两处即可。21.(示例)①从语法角度看,虽然“开唱”一般要求有主语,但在特定语境中,可根据上下文或常识来判断动作发出者,为了简洁、生动地表达场景和氛围,常常省略主语。②从表达效果看,这样的表述更加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和现场感,能迅速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境中,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特殊句子的能力。【解题思路】首先,从语法规则的灵活性看,汉语作为一种意合语言,其语法结构相对灵活,不严格依赖于形式上的完整。在“星空演唱会激情开唱”这一句中,虽然从形式上看似缺少主语,但根据语境和常识,读者可以自然理解到是演唱会的参与者或组织者在进行“开唱”的动作,因此这种省略并不影响句子的理解和接受。其次,从语言表达的生动性看,该句通过省略主语,使得句子更加紧凑、流畅,富有动感和生命力。同时,“激情开唱”这一表述也极具画面感,能够迅速激发读者的想象和共鸣,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演唱会的热烈氛围。这种简洁明快的表达方式,正是汉语语言魅力的一种体现。【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4分。若从修辞角度,回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并作出合理解说,可同等评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2.(示例1)镇江西津渡,早晚都得来。(示例2)海纳椰岛风情,口享夜市美食。(示例3)夜市千灯照庐陵,人间最美烟火气。(示例4)赏恩江夜游美景,叹千年人文永丰。【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宣传语的能力。【解题思路】解答本题,应当首先弄清楚“夜经济”在文本中的主要含义及其共性特征,同时梳理本地“夜经济”的主要特色,如特色美食、特色演出、地标建筑、人文景观等。在组织语言时,从“体现特色”“结构整齐”“语言优美”三个维度切入。回扣“体现特色”时,可嵌入本地特色的美食、景点等;回扣“结构整齐”时,采用基本对仗的结构形式,答案应由两句字数相等、结构大致相同的句子组成;回扣“语言优美”时,可遣词造句时加强锤炼或采用比喻、类比、对比、双关等手法。同时,注意宇数限制。【评分标准】内容贴切1分,地城特色、结构整齐、语言优美各1分,字数不合要求扣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在日常生活中,信息不足往往可能导致认知偏差。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到的信息越来越丰富。那么,我们的认知是否会因此越来越准确?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首先指出在日常生活中信息不足会导致认知偏差,接着提出随着时代和科技发展,人们获取的信息越来越丰富,进而发出疑问:我们的认知是否会因此越来越准确。这则材料引导考生思考信息丰富程度与认知准确性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信息不足确实容易造成认知偏差,而更多的信息似乎为更准确的认知提供了可能;但另一方面,信息丰富并不必然意味着认知准确,因为信息可能存在虚假、冗余、碎片化等问题,而且人们对信息的处理和判断能力也会影响认知的准确性。据此,可以有以下立意:①肯定信息丰富对准确认知的积极作用。阐述在信息丰富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多渠道获取各种信息,从而更全面地了解事物,减少认知偏差,提高认知的准确性。②指出信息丰富不一定带来准确认知。分析信息过载、虚假信息、片面信息等可能导致的认知误区,人们倾向于关注与自己观点相符的信息,受困于信息茧房,从而强化已有的认知偏差。③强调提高信息辨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辩证看待信息丰富与认知准确性的关系。既要认识到信息丰富为准确认知提供了更多资源和机会,又要警惕信息带来的干扰和误导,通过提升自身素养来实现准确认知。突出强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西南林业大学《居住区景观设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南交通大学《算法分析与设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南交通大学《程学设计语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华师范大学《版画基础》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北大学《数学软件与实验》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企业精细化管理培训精细化管理的意义定义与方法课件
- 八年级英语上学期 单项选择常考点易错考点及专项训练(解析版)
- 冲压模具毕业设计-固定夹冲压弯曲模设计
- 如何与学生有效沟通模版课件
- 中国电子专用设备行业市场行情监测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
- 不自主运动量表(AIMS)(共3页)
- 机械毕业设计(论文)-小型绞肉机的设计【小型家用电动绞肉机】
- 二战(英语)PPT
- 浅谈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现状及策略
- 行道树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井冈山介绍PPT革命圣地井冈山
- 收支管理业务内部控制流程图
- 生产订单流程说明
- 译林版初中英语全册短语汇总精篇
- 城市交通规划与设计编制内容 深度与收费标准办法
- 电梯制造工艺文件汇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