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不仅要注重将学科教育优势转化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效能,更要注重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教育,要把握其深层价值意蕴,从理论视角廓清其话语表达体系。为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教育的效果,需要借助学理阐释,实现认知的有机融入;开展实践教学,实现行为的有机融入;厚植家国情怀,实现情感的有机融入。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1]作为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区块,学科教育扎根中国大地、融入国家战略、突出区域特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野下坚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有效部署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内生动力。学科教育高质量建设的关键不仅在于学科知识的存续创新、学科制度的重塑优化,更在于学科理念的迭代更新、学科精神的传承弘扬,不断实现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有机统一。作为中华民族价值理念、行为规范、道德指南的“最大公约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学科教育,有利于淬炼学科教育之魂,汇聚学科教育之力,促进高校学科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引导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教育的价值透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筑牢我国价值基座、赓续民族文明血脉的重要工作,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始终与学科教育建设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因此,广大高校要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突出精神引领,搭好“精神链”,连接“学科链”,着力实现信念引领,激发奋进力量,着力谱写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新篇章。(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学科教育发展方向的精神旗帜1.学生层面:塑造信念坚定的学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教育是引领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价值基座的主要渠道。第一,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水平,推动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人生成长关键阶段,以专业知识突破认知局限,以实践经验化解思想困惑,以价值引领敲定人生抉择。第二,有助于形成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标杆,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不断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树立以史为鉴、开拓未来的精神信念,坚定矢志复兴、接续奋斗的时代信仰。第三,有助于坚定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信。高校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学科教育,充分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成为坚定追随者、忠实践行者、积极传播者,不断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2.教师层面:打造专业突出的教师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教育是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育群体的重要向度。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教育的生命力来源于高校教师对崇高风范的高度认同与深情坚守——立志做“大先生”。高校教师致力于深耕专业、涵养德行,推进“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教育的生命力来源于高校教师对科学真理的坚定信仰与踏实践行——潜心做“大学问”。扎实学识,不能窄化为书本知识,于象牙塔内固步自封;创新思想,不能固化为刻板认知,在乌托邦中墨守成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帜,高校教师敏于问题,善于钻研,敢于创新,不断升华自我学术价值。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教育的生命力来源于高校教师对于教育规律的严格遵循与精准把握——努力育“大英才”。在“韧劲”“钻劲”与“闯劲”的加持下,高校教师不断摸索教育规律,尊重学生心理、洞察学生思维,言传身教带领学生求知探索,将“三尺小讲台”打造成“人生大舞台”,不断向学生灵魂深处播种信仰、培植信念。3.学校层面:构建水平卓越的育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教育是构建高质量学科教育育人体系的精神内核。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教育,为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赋能。通过综合考虑学科内容、授课形式等维度,同时将学生的认知判断、情感共鸣、价值塑造等主观因素纳入进来,加入过程评价、动态评价等方式,制定精细、系统的评价指标,动态地反映学科教育中的融入情况。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教育,为强化大学发展理念聚力。针对部分学科所呈现的学科群际边缘化、学科载体缺失化等困境,高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科学研判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针对当前困境实现有效归因,科学审慎规划学科专业布局,以期在不同赛道上办出水平。第三,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教育,为优化联动管理机制助力。加强高校学科教育管理各个环节的统筹协调和科学设计,形成部门主管—高校主抓—院系主责的管理体系,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科管理建设的深度耦合。(二)学科教育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的重要基石1.个人层面:以教育之魂强化专业领域之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教育,以教育之魂强化专业领域之根,助力学子梦想起航。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精进学业、锐意创新相结合,引领大学生不断向专业领域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日常专业学习过程中,高校致力于达成“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教学目标,推动学子从矢志科研、勇攀高峰,把“卡脖子”清单变成科技攻关清单;到心怀大我、参与维和,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力量;再到扎根西部、服务基层。广大青年学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牢航向、指引未来,坚定踔厉笃行的信念、信仰、信心,不断探寻“何以中国”的时代答案。2.社会层面: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教育,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聚焦回应民生之关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相结合,助力高校将对人民现实生活的关切从情感层面转移到行动层面。近年来,各高校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应民生之所需,切实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的行动质效,推进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转型、升级,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增设相关新兴学科交叉专业,如浙江大学按照“分类统筹、一流牵引、主干强身、交叉驱动、生态优化”的学科建设指导原则,推动形成学科交叉融合、资源成果共享的发展新局面[2]。3.国家层面: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教育,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相结合,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参与全球教育治理。高校精准聚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需求,一是扎根中国教育现状,靶向国家重大战略需要,把握学科建设的“时”与“势”,以更高远的使命愿景、更深邃的发展眼光、更宏观的国际视野推动教育强国的建设;二是立足国际前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和精神支撑下,借鉴发达国家的政策特色和教育经验,形成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共同价值追求、信念理想与行动要旨的精神合力,提升中国在国际教育社群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科教育的高度契合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科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从教育目标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学科教育的对象都是大学生,具有一致性。一方面,由于时代相同、年龄相似、环境相仿,大学生的心理认知、思维逻辑、处事风格存在一致性。不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还是专业知识的传授,教师都需要遵循学生心理、生理的成长规律,恪守教书育人的行为准则,实现自然融入。另一方面,大学生身上贴有“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重标签:他们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专业知识的受教育者和受熏陶者,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专业知识的弘扬者和践行者。在双重身份的转换中,大学生实现知识内化和价值树立的融合。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科教育在教育途径上具有同适性。从教育途径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学科教育均注重精神内涵与外在展现相协调。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学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建设学科分类的导引机制,在教育过程中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形成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提升学科专业素养的教育合力。二是两者皆注重打造组织保障与激励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实践模式。不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是学科教育体系的建设,均依托顶层设计和激励保障,在完善责任制度、明确责任主体的同时切实做好激励评价,双向激发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挖掘专业潜能方面的自信心和执行力。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科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具有吻合性。从实践过程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科教育在理論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方面有着高度的吻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科教育都倡导从“有字之书”走向“无字之书”,同步彰显理论价值和实践伟力,打通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时空壁垒。高校以课堂理论教学为支撑,通过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基层一线、社会服务中,破解实践教学元素离散化的困境,实现对机制、功能、资源等几大重要实践教学要素的深度整合。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教育的话语表达打造具有说服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是在千帆竞发中立主导、在百舸争流中立主流的重要篇章。作为意识形态前沿和思想文化重要阵地,高校要加强对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丰富话语内涵,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特征和本质品格,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学科教育的生成逻辑和衍生脉络,结合学科特性精准把握话语内容的广度、深度和效度,凝聚话语共识,坚持话语表达针对性、可行性、互助性的统一,有助于大学生在学科教育中增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践行和传播。(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教育的内涵1.道德式内涵与界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教育是国家形象、社会价值和公民涵养的内在诠释。面对时代变幻诡谲、社会形势莫测、思想文化交融的新态势,大学生价值观念多元交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共识。国家层面,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胸怀报国之志,书写立心立魂的中国故事;社会层面,助力大学生不断渗透和积淀社会理性,客观洞察复杂社会现象,弘扬具有普遍意义的伦理道德;公民层面,激励大学生夯实道德根基,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从而为自己的成长打下扎实基础,加快构建符合青年话语特征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2.专业化内涵与界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教育是国际视野、中国特色和学术视域的融合统一。高校应当立足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结合国际先进的价值观、学科教育理念以及学术前沿论断,准确把握话语表达,坚持政治性、前沿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国情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思想先导,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国际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教育是把高等教育问题放置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去考量的积极方案,能够辩证审视国际科技、人才、教育发展合作竞争大势;学术层面,是依托国家大政方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髓实现创造性转化的前瞻视角,可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高校落地生根。3.层次性内涵与界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教育既是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深度耦合,也是理论与实践的定向协同。一是价值观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构筑高效课堂新生态,建立共融共生的发展格局。“融入”过程中,价值观教育与专业教育间的“藩篱”被拆除,二者深度融合,专业教育中的价值影响从“自发”转向为“自觉”。二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协同,垒建高校教学新模式,打造同向同行的发展路径。在新时代语境下,高校更应在激发理论教育内生动能的基础上,瞄准“铸魂、赋能、聚力”三大目标,统筹兼顾课堂内外,内修与外化双向协进,以学生深度参与、高效体验为主旨,利用文艺表演、情景剧、辩论赛、读书沙龙、专题研讨、课题调研、社会实践等多元形式,形成“理论+实践”双课堂、“教师+学生”双主体的“三全”育人体系。(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教育的学科定位1.丈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精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投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本质的“显微镜”,更是满足高校价值观领域阵地迫切需要的“生命线”。相较于其他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呈现理论价值教育与意识形态教育相统一的显著特点。为破解理论教学加叠价值观教学的双重困局,教师应跳离传统教学“笼圈”,不断创新和改革科研范式,攫取经典案例和特殊事迹,融通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媒介,逐渐开展价值观讲授、价值观讨论、价值观分享、价值观判断、价值观研究等系列探究活动。2.挖掘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深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是实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的“方向盘”,更是照亮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的“聚光灯”。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相互交叉、相互补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底色更加光辉,对其进行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例如,浙江大学“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取得的丰硕成果,有力促进了当代中国文化艺术与学术建设,为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高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之魂和核心要义,挖掘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深度,充分彰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内涵和鲜明特点。3.开辟各类专业学科课程高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专业学科课程,是专业知识与育人元素交织交融、相互促进的“梦工厂”,更是推动学生个人理想从“小我”向“大我”转变的“新引擎”。结合不同课程思维逻辑、价值观念和组织范式,从历史、哲学、自然、医学等角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集体、自我与社会的价值关系问题,将育人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着力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同频共振。通过组织梳理专业课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点,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的特色优势,讲好学科发展、专业建设等的典型案例,增进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4.拓展各类通识学科课程宽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类通识学科,是将课程思政列入通识课程、素养课程的“主战场”,更是以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知识涵养价值精神的“水晶盏”。通过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文明史、学科史等课程建设,重点建设工程伦理、科学精神、大国三农、劳动教育等课程,把握人文、社会、科学向度,将规范性的价值理念建构于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上,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道德修养,增长学识洞见,站位理想信念高地。例如,浙江大学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体育、美育、劳育类课程,将体育教育贯穿课程教学,将美育教育覆盖全体学生,将劳动教育赋能思政实践。(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学科教育的原则1.理论灌輸和实践认同相结合的原则。通过理论灌输和实践升华的有机结合,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取向,帮助大学生不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深厚的理论层次和文化内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创新的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学科教育的具体过程中,理论灌输是其中的必要环节。列宁曾对此做过深刻阐释:“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3]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源于社会实践和群众生活,又复归于这两者。对此,高校应当规避单纯的理论输出,而是从理论精神与实践精神相统一的原则出发,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固化理论灌输,避免片面的和庸俗的理解,并最终追寻到价值旨归。2.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推动学科教育中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渠道”“主战场”作用的同时,彰显其他课程中隐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打造“显”中有“隐”、“隐”中有“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路径。毋庸置疑,以“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经典课程为代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性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当前,高校仍然面临着意识形态复杂多元和学生理想弱化缺位的困境,我们必须通过强化隐性教育来追踪显性教育的暗角与盲点。与显性教育相比,隐性教育强调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让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环境的浸润,接受活动的熏陶,接受精神的激励,比如呈现道德力量的原典导读课程、渗透德育元素的校园文化活动等,从而达到由“知”向“情”、由“信”向“行”的转化。3.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相结合的原则。平衡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的天平,应从大学生个人发展需要角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建设加注砝码,努力实现社会需要和学生个体需要的契合。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是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4]个体价值观的决定性要素是需要和利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教育,更需要关注学生内在需求和主观意向,尊重学生客观认知与心理规律,为学生合理需要和正当利益提供支撑。因此,教师在专业课上可以有意识地将他们所关切的话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联系,如求职就业、学术深造等,引导他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厘清个人与国家、集体、社会三者之间的价值关系,实现个人梦与中国梦的和谐统一。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学科教育的行动策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教育,应当经由认知层面的充分肯定、行为层面的自觉践行推进到情感层面的高度依恋,实现三者协调统一。认知是教育的基础,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维模式;行为是认知的外化,是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效果的实践基调;情感是实践的升华,是人们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形成的稳定的思想道德品质。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呈现由低处向高处行、由表层向深层走的趋势,最终达成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挺立于世、教化于众的目的。(一)借助学理阐释,实现认知的有机融入1.树立主体自觉意识。形象地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符号系统”构成的“精神图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存在样态和运行体系,决定了其践行、弘扬必须由外在道德规范向内在人格自觉过渡,转变的核心在于形成价值观认同。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就是由“符号系统”向“行为准则”转变的过程。树立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自觉意识,有利于调和大学生价值选择与主体自觉间的内在张力,帮助其突破认知局限、情感匮乏、行动无力的困境。在社会主义融入学科教育过程中,要提升学生理性判断、行为选择、品格塑造的能力,扎实逻辑起点、提供动力源泉,推动价值教育与知识教育协同共进。2.发挥专业课程特色。各学科专业各种课程类型同步包含知識教育与价值观教育,应深入挖掘两者相互链接的结合点和契合处。在融入学科教育中,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向学生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性质、属性、内涵、脉络等,突出“国之大者”。要挖掘专业课程的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广度,提升课程的美誉度,从课程所涉专业、文化、运用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实践性,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着力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同频共振,构建学科育人新生态。3.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教学,需要高校创新专业课堂教学模式。要大胆创新项目化与数字化虚拟仿真、读书沙龙、情景剧、辩论赛等多元课堂教学形式,综合运用行为训练与价值推理等方法,实现授课模式的守正创新。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兼备“大写意”与“工笔画”,在疏通知识整体脉络的基础上讲清、讲透每一维度的知识点。要更迭结果考核机制为中间过程控制,采取基于“理论考试+过程考核+实践考核”三个维度、“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校评价、基地评价、专家评价”五个主体的多元评价体系。(二)开展实践教学,实现行为的有机融入1.强化社会实践课程。高校社会实践课程助力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承载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实践课程相结合,从学校、学院和学生三个方面着手,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搭建社会实践平台,拓展社会实践渠道,建设好社会实践基地,创建一个线上线下结合,个人和团体结合的多元社会实践过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转向。如中国农业大学设立科技小院,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同步进行理论探究,并钻研解决农业发展的实际问题,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2.依托创新创业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新创业课程,将立德树人理念贯彻于双创教育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构建多层次、分类别、有体验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创业课程中要提升学生理论素养,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在科技创新、学术研究、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方面设置一定课程供学生学习,推动学生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价值目标中激发创新创业动能,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价值理念中锤炼创新创业意志,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层面价值定位中锻造创新创业品格。3.结合实验科研课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验科研课程,从“重基础、抓综合、强设计”三个维度上优化课堂结构,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多维育人模式。课前预习环节,安排学生自主查阅相关文献,明确课程价值,树立专业、学科自信;实践操作环节,教师严格把关学生的实验操作流程规范,培养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科研品格;协作配合环节,引导学生树立大局意识,实现团队合作、协同攻关。另外,高校通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护理
- 颈椎变形的临床护理
- 小儿海鲜过敏的临床护理
- 股骨骨折的临床护理
- 【MOOC】工程项目投资与融资-长沙理工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膝关节扭伤的临床护理
- 高一地理水循环课程设计
- 绒毛膜血管瘤的临床护理
- 饭店机器人助兴课程设计
- 飞轮的课程设计
- 校企携手共建产业学院合作协议书(参考范本)
- SSOP:卫生标准操作规程
- 废品回收合伙协议书
- 论语选读-04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课件
- T-TPPA 0005-2023 藿香正气方优质产品质量标准
- 城中村改造清产核资审计工作方案
- 智能检测技术与传感器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罐头厂设备清单
- 河南省2022-2023学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解析与检测综合测试(二)英语试题( 含答案解析 )
- 2023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难治性高血压(全文)
- 湘教版八上音乐 都达尔和玛利亚 课件(共19张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