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高考语文三年模拟真题(21・23年)知识点汇编一一实用及非连续性文本阅
读
一.现代文阅读(共12小题)
1.(2022•徐汇区三模)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约瑟难题一一让书目说话
①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这个问题被
称为“李约瑟难题”。对此问题的讨论一直非常热烈,虽然众多研究者的回答都与史实保持了因果一致,但在“为
什么”的I可答上依然是盲人摸象。
②我们将从制度变迁和科技发展两个维度来回答李约瑟难题,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增添新材料。
③制度变迁理论认为,掌权者会豉励社会资本集中于获利能力较强的知识,如果制度发生改变,只可能是因为
新制度更有利于掌权者。如果科技创新会带有失去现有权力的风险,掌权者便会利用制度设计来阻碍科技的创新。
这样看来,对中国古代的掌权者一一帝王的制度偏好分析便是我们解答李约瑟难题的关键一步。
④早在西周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政治文化的主流;公元前221年,秦朝完
成了正式统一。此后无论朝代如何更迭,不变的是“单一权威”的政治制度,这与巩固皇权的期望以及面积辽阔而
人口众多的帝国现实相适应。中国的地理结构和政治文化,都显出国一权威的取向。经过早期的试错、摸索,单一
权威在玫治文化上最终落实为尊崇儒家。这是因为儒家以礼治为核心的文化,有助于落实掌权者的政治制度。
⑤但是,仅靠制度变迁理论推断中的结论来解答李约瑟难题说服力还不够,我们还要“让书目说话”,要拿出
证据来!
⑥西汉以来便有编修前代史书的传统,史书所载艺文志或经籍总记录了当时的存世文献,这是我们了解历代知
识存量的可靠途径。载有书目的正史有六部,即《汉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明史》。每部书目都
是一个横截面,通过对书目的前后对比,可以看出经史子集中科技类文献的占比变化。
⑦依据前述六部正史书目和清代《四库总目》,以卷(卷是我国古籍的重要计量单位,每卷的容量因书而异)
为单位表述各朝代的文献总量,统计可得知识存量的总体变化(见图1)。图1显示,历代知识存量______。
119972
ffil历代知识存量变化
⑧根据书目中的分类,可以统计科技类文献(我们将农家、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医经、经
方、历数、算术和医方等归为科技类文献)的数量,并计算科技类文献在所有书籍中的占比(见图2)。图2显示,
科技知识在所有知识中的占比从汉朝开始一直趋于下降;尽管《新唐书》中科技知识比例略有回升(至10.95%),
但与汉朝和隋朝相比仍有明显下降。从汉朝至宋朝,知识总体存量不断增加,科技知识的比例却不断下降。宋代以
后,知识总体存量与科技知识比例呈现同时下降的趋势,说明了宋代之后中国科技发展逐步停滞的史实,这与李约
瑟之谜的时间点基本吻合。
图2历代科技臭文献占比变化
⑨服据前述单一权威假说,统治阶级尊崇儒家思想,会对科技创新形成排斥,因此,我们还可以将儒家文献占
比作为观察角度,考量单•权威制度对科技创新的影响。观察图3,可见儒家文献的比例从西汉独尊儒术开始约占
39%,此后不断攀升,到宋朝时达到71%。儒家文献占比与科技文献占比的相关系数为负0.75,显示出很强的负相
关。这也印讦了在单一权威制度下,皇权偏好维持稳定的制度,强势推行儒家思根,抑制了科技创新,便科技革命
不容易发生。
82
基20
s-・・・・・爆1(tl薄之状比(%))
10
0-----------------------------------------------------------------------------------------------------------------------------------------------
汉书隋书旧唐书撕唐书宋史明史国厚总目
书口名
困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对李约瑟难题而言,历代知识结构的事实证据呼应了单一权威制度的理论假说,证明科技停滞是中国制度变
迁的轨迹使然,维护这种制度只会排斥而不是鼓励科技创新行为。即使有好事者生产出先进的科技知识,在单一权
威制度的约束下也不容易继续发展而形成体系,相反,在这种约束下,科技创新更可能的结局是悄无声息地散佚失
传。
⑪“让书目说话”的研究方法,其意义或许超过了对李约瑟难题的单纯回应。书目是对一个时代知识存品的盘点,
可窥见当时社会各层面的知识。对比分析不同时代的知识存量,可以发现其演变的过程。这种方式所呈现由的事
实可以揭示文献所记载的历史之外甚至之内的内容。如果拓展李约瑟难题的外延,“让书目说话”可以为探讨古
代知识结构的相关问题提供更全面细致的证据。
(1)阅读图1,概括历代知识存量的变化,填写在第⑦段空白处。
(2)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图3名称的一项是
A.科技类文献占比及线性趋势
B.儒家文献占比及线性趋势
C.科技类文献占比
D.儒家文献占比
(3)以下说法如果为真,可以削弱“让书目说话”实证效果的一项是
A.艺文志或经籍志都是删繁述要的结果,不代表存世知识总量。
B.唐以前的行籍一卷约一千字,《四库总目》一卷万余字。
C.宋朝之后儒家文献占比与科技文献占比显示出负相关。
D.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以功名为激励,促使人们学习儒家思想。
(4)第④段画线部分的推理是如何成立的?结合第③④段加以分析。
(5)论文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概述,一般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结论等。请为本文撰写一篇150字左右的
论文摘要。
2.(2022•杨浦区二模)
思维的两种速度
-丹尼尔•卡内曼①访谈
问题1:根据您所认为的,我们拥有两种获取信息的方式:速度快的模式一和速度慢的模式二,它们的特点分
别是什么?
卡内曼教授:这两个思维模式是互补的。当我们被问到英国的首都在哪里,一个词马上自动从脑中冒了出米,
不需要花力气思考,也没有什么企图性,这就是模式一。但如果涉及对世界、欲望,以及想法的诠释,最终转化成
信念和决策,那么它就是模式二。模式二更复杂,他控制着思维和行动。和模式一不同,它是间接的,不直接连通
到记忆里。它是缓慢的,通常紧跟着一系列有目的性的思考。比如,。模式二的运作需要
努力,得让自己成为行为的主导人,“是我在行动,是我在思考……”
问题2:我们能认为模式一简化了现实,从而简化了我们的存在吗?
卡内曼教授:我不知道模式一是不是“从而”简化了我们的存在,但是它确实简化了现实,只是时不时会造成
认知偏误,而模式二也可能出问题。如果我认为有些事情是错的,或者我无法理解相对论,那得归咎于模式二的运
作失败。我对模式一的理解是:它是一个情感模式、是一种自动产生的情感,它没有任何目的,是完全主观的,不
管在模式二的运作下接受不接受它,都没有关系。模式一除了是情感,它还有更多的属性,它与我,门对生活的诠释、
认知,以及我们大部分行为紧密相关。模式二,不仅仅是一种思维,还确保着人们的控制力,这也很重要。
问题3:在什么情况下,模式二必须凌驾于模式一?
卡内曼教授:当我们在发生问题而没有找到解决方法时,或者在矛盾的两端进退两难时,或者必须违背逻辑和
行为规则,甚至处于惊诧的状态下时,我们的精神就会全神贯注,思维过渡到模式二。但模式一和模式二并不会突
然互相转化,因为我们大脑中有一块专门掌管矛盾的区域,让这两个模式之间有一个持续往来的通道。
问题4:大脑中的什么区域牵动这两个模式呢?
卡内曼教授:我想模式二并不隶属于一个特殊的区域管理,尽管它和前额叶有联系。我不想展开这个我知之甚
少的话题。
问题5:我们不妨更进一步诠释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只有模式一或者模式二,我们的日常生活会是怎么样的呢?
卡内曼教授:如果我们只有模式一,我们会变得冲动很多,把一切脑子里闪过的事物说出来,就像小孩似的。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醉酒的状态,这就是模式二被弱化之后的效果。因此,社会生活就不会再有互相妥协的和谐了。
动物的情感生活很先进,但我觉得它们并没有模式二的约束。相反如果我们只有模式二,那我们的日常生活就什么
都不是了,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台低等配置的电脑。
问题6:艺术灵感或直觉,乂是怎么一回事呢?
卡内曼教授:这是从模式•中冒出来的,但却是由企图所驱动的。因为模式二完全有能力带着意图在记忆里搜
索,而即使我们停止搜索,有时也能自主地产生灵感和直觉,就像数学家亨利•庞加莱踏上公共汽车的台,阶M,突
然想到答案的情况。
问题7:您说模式一一直在解释我们所经历的事情,那我们会不会讨厌偶然事件的发生?
卡内曼教授:确实,人生来讨厌一切不确定的事物。但说实话,我们其实认不清什么是偶然性。因为我们长期
处在一个创造历史、解释我们周遭世界的过程之中,这就是模式一的伟大之处。至于模式二,则是让人类更有意识,
并采用模式一的成果。
问题8:心理病理学中遇到的挑战是两个模式的不平衡,也就是说当我们运用了过多的模式•或模式二,就会
引发一些问题吗?
卡内曼教授:当然,如果我们长期地去自我批判,直到自己失能,那我们就是模式二使用太多,无法控制模式
一了。模式一也会有病态的问题产生,比如强迫症。模式一能快速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模式一不仅驱动我们
去开车,也决定了我们的口头禅,决定了我们自己看待外界的视野,它是我们高度整合的记忆,也是我们所创造的
历史。这一切都不是模式二处于主导地位的结果。
【注】①丹尼尔•卡内曼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名誉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⑴下列对“模式一”“模式二”的特征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A.模式一是快而直接的,模式二是慢而间接的。
B.模式一是完全自动的,模式二是需要努力的。
C.模式一是属于情感的,模式二是属于理性的。
D.模式一是零散思考的,模式二是整合思考的。
(2)如果让你在问题1的横线上补写一个例子,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A.雨夜里听到几声凄清的叫声,你知道那是猫叫。
B.听到“常回家看看”的歌声,想到爸妈和奶奶。
C.交作文前,对文章的论证和语法进行再次推敲。
D.象棋教练在学生身边一看就发现了其中的好棋。
(3)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模式一和模式二之间是互补的,它们之间无法转化。
B.模式一和模式二的转化需反复进行,不能一次完成。
C.模式二比模式一在人类的发展史中起到的作用更大。
D.模式一促成艺术灵感的产生,而模式二却无能为力。
(4)本文是一篇学术访谈,请对卡内曼教授回答问题的特点进行分析。
(5)关于访谈,一般的要求是:①从简单问题入手,启发访谈对象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②控制话题,避免谈
话离题太远。③访谈过程中始终抱着虚心求教的态度,尊重访谈对象。④对重要问题可以用不同方式重复提问,
看其是否肯定此说法。⑤访谈者应对所问问题持中立态度,不能做引导性提问。
请选择其中两条对这次访谈作评价。
3.(2021•闵行区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括号内的声音:一种网络汉语修辞的潜能
王东杰
①澎湃新闻的微信公众号二。二。年八月九日发表文章,介绍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官方微博账号“东风快递”
的一份征兵文告:好消息!好消息!世界一流、包吃包住的东风快递一一招(征)人(兵)啦!
②这份文告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它最后一行采用的特殊的修辞方式。而澎湃新闻在结语处采用了同样的手
法:看了这么硬(tu)核(wQi)的宣传你还在等什么?
③这是近年网络文章中非常流行的一种修辞方式,括号内外的儿个字或拼音连起来,分别构成两个不同的单词
或短语,它们放入句中都可以念得顺,但意思完全相异。
④有人将这种修辞方式称为“注音心声体”。“注音”指的就是其在形式上的特征,“心声”是指它同时为读者
提供了两个不同声音。大部分情况下,括号外的表述都更加“官方”、正式,但括号内所要表达的,才是作者的真
正意图所在:所谓“招人”,其实是“征兵”;表面上夸奖对方“硬核”,实际却是说其“土味:它可以看作两个文
本的并置、对比与兔合,一个是由汉字承载的公开而“正式”的文本,一个是放在括号里的“半遮半闭”的文本。
其特殊之处就在于,它在隐薇信息的同时,又故意将破解其秘密的线索展示给读者,逗引读者去揭开更深层的真相。
隐藏与指点一一它同时召唤出两个相反的行动。
⑤''注音心声体”可以视作一种委婉语。但一般的委婉语意在对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加以修饰、润色,使其看起
来不那么直接、坦率、咄咄逼人。“注音心声体”却恰好与之相反,其目的是“欲”盖而弥彰:“盖”只是手段,其
最终目标还是“彰工它将我们在生活中彼此心照不宣的“潜台词”公然摆上台面,同时又假装是“不小心”泄露
的一一在这个意义上,它又成了“不”盖而弥彰。
⑥单从修辞的角度看,“注音心声体”主要是为了造成一种幽默效果。它产生于互联网,是一种年轻人的文化,
因此也天然带有一种活泼和俏皮的感觉。在这里我想提出一个有趣的对比,那就是巴赫金笔下的“狂欢节”。从某
种意义上看,“注音心声体”和“狂欢节”不无相似:它们都是由“民间”发动的,表达了“人民大众”对于“主
流”秩序的疏离乃至颠覆。而且,它们都是通过冷嘲热讽或插科打厚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的,但这两者在精神
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和“狂欢节”不同,“注音心声体”所要凸显的是一种清醒,而非沉醉的狂迷,它是个体的
或个体之间的交流,而非群体性的耽溺。
⑦相对于“狂欢节”那种刻意的倒置和“革命”精神,“注音心声体”来自更为日常的社会互动情境。发言者
并不刻意地跳出现实,而是很清楚自己就生活在现实之中。但他又不肯全情投入,而是维持了与现实之间应有的距
离一一这距离使他保有了刻意冷眼旁观乃至点破现实“合理性”中的虚伪和漏洞的权利。可是,他也不会采用“狂
欢节”那种撕裂一切秩序、决绝抗争的态度去否定现实。与其说它在批判,不如说它在调侃、揶揄。与巴赫金“狂
欢节”精神不同的另一方面是,“注音心声体”一-般不会刻意使用粗话和怪诞、恶心的形象,即使是括号内的语言,
它采用的也是“正常”的、可以被公众接受的表达。
⑧“注音心声体”诞生于互联网,与这种发言环境本身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那里既是各种语言现象的催生地
和实验室,乂较实体性的人际社会更为宽松和自由。网络为发言者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给了他们将“潜台词”公
开化的勇气。实际上,言语行为所依赖的社会共识的存在,不仅为“注音心声体”的诞生带来了可能,也为它释放
其政治潜能提供了保障。近些年来,“注音心声体”已经不再只是一种“民间”专属的修辞手段,也得到官方的采
纳一一好比是国王也可以在“狂欢节”中“与民同乐”一样。
⑨同一种修辞形式,可以得到不同社会力最的青睐和使用,自然表明了语言首先还是一种交流工具,具有价值
中立性。然而任何一种语言现象都是从特定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因此也难免会受到其使用环境的影响,而社会环境
自有其无法摆脱的伦理向度。这既体现为人们说了什么,也体现为他们怎样说。不同的语言表述形式和运用方式,
内嵌着人们观察世界和人生的不同视角。因此,哪怕只是对现象的生纯“描写”,也不可避免地会关联到某种特定
的价值导向,说到“注音心声体”,这至少意味着,我们要维持好括号内的声音,使其被更多的人听到,然后再去
努力修正括号外的那个世界。
(选自《读书》2021年第1期,有删改)
(1)第⑤段中的"‘不'盖而弥彰”在文中是指
(2)下列选项中,对“注音心声体”的“潜能”,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修辞润色,使其表意温和,半遮半闭中揭示真相而不令人反感。
B.通过插科打库,达到幽默的效果,使个体之间的交流得以轻松进行。
C.清醒地点破现实生活中某些不太合理之处,委婉地引起修正的注意。
D.为官方发声,借此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起到价值导向作用。
(3)作者将“注音心声体”与“狂欢节”进行对比,除“方式”的比较外,还从哪些角度进行了对比?请简要
分析。
(4)概述本文的行文思路。
(5)张亮同学准备了一些材料,想选择其中一则作为例子来佐证第⑨段画线句的观点,你认为哪一则最合适?
请向他推荐并说明理由。
A.才(hdo)华(wU)横(jie)溢(cGo)的你们帮着想个别致的名字吧!
B.当遇到老人摔倒时,我们要勇(huon)于(xing)扶(liang)起(zhi)他们。
C.在菜场,他常常会友(w与)好(su6)地对卖菜老大妈笑笑,卖个萌,以便宜的价格买到新鲜的蔬菜。
4.(2021•浦东新区三模)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我买故我在?
■■关于消费的经济哲学沉思
曹东勃
①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时弋背景下,反思消费社会加诸我们的种种可能的危机,正当其时。
②近半个世纪前的1970年,鲍德里亚在其成名作《消费社会》一书中,给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判断:“今天,
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
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
③这种物,既不是动物,也不是植物,而是工业革命以来大肆繁衍、近似一种热带从林的“人造物”的体系。
在这样一个人造王国之中,“我买故我在”就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在消防主义的框架下,
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实际需要,而是在满足不断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人们所消费的,也不单是商
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更在于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在物的包围之中,人们丧失了品鉴能力。物品的泛滥与趋同,
使得人们不知所措,既不知道如何犒劳自己,也不懂得怎样惊喜他人。本能的惰性促使人们乐得把购买决策权让渡、
外包出去,遂成就了种种趣味商店、创意礼品乃至各种恶趣味。
④消费品不再追求永恒,而是加速折旧、流变、迭代。以往的所有文明中,能够在一代一代人之后存在下来的
是物,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产生、完善与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因此,物的消费呈现出
加速度态势:在传统社会对着一件物可以讲述几代人的动人故事,而消费社会一个物件可能只能访述自己人生中某
一天、某一个月、某一年的故事。
⑤在积贫积弱的时代,解决温饱是绝大多数人的唯一要务,精神空虚和心理忧郁恐怕只是少数人的“特权”,
并只导致其中一部分人堕落;在现代社会,如何摆脱这一亘古未有的社会变迁所引发的前所未有的精神困境,已经
不再是可有可无甚至可笑的“何不食肉糜”问题。可是,在这样的轻文明时代依然诉诸物质资源,借助“买买买”
来填补内心的贫瘠,只能是黔驴技穷。
⑥饶有意味的是,当下的消费社会中,一方面是“剁手党”“月光族”之类的“隐形贫困人匚”大潮汹涌,他
们“花今天的钱,哭明天的穷”。这些“消费社会里的穷人”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有缺陷、有欠缺、不完美和先天不
足,在准备不够充分的状态下就卷入消费的浪潮。另一方面却是所谓“资本主义精神”的渐趋消逝和劳动神圣的工
作伦理一去不返。长此以往,一个在收入上稳定增长的、可持续的消费者阶层也会“缩水”。“上午打猎,下午捕鱼,
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马克思在《德意志意
识形态》中对未来理想社会中生产状态同时也是生活状态的这段描述,仍然是消费社会下具有前瞻意义的重要指针。
⑦消费社会满足了人类的欲望,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普及更使得消费社会超越时空限制而如虎添翼,大
数据真正掌握了我们的个人偏好。然而消费模式的剧烈变迁,也口渐催生与之关联的精神紊乱。对此,西方学者弗
洛姆的警告发人深省:''一个幽灵正在我们中间徘徊,然而,只有少数人清醒地意识到它的存在。这个幽灵就是,
一个完全机械化的社会,它服从计算机的命令,致力于最大规模的物质生产和消费;在这样一个社会的发展进程中,
人自身被转变为整个机器的一部分,尽管他吃得好,娱乐得好,然而他却是被动的,缺乏活力和感情的。他越来越
成为一个贪婪的、被动的消费者。”这个意象,恰如电影《千与千寻》里那两位因贪食而异化为猪的成年人。
⑧挣脱消费社会的陷阱,于个人于国家而言,都需要追求一种适度规模甚至“减量化”的生存境遇,追求一种
“高质最的发展”。想象一个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大学图书馆,对其实行总最控制,在买入一本新书的同时剔除一本
旧书;而这样做的前提是,新书无论在内容和其他质量方面必须超过和包容旧书的全部,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稳态图
书馆--它避免了藏书总量虚假繁荣之下基无意义的重:复建设。
(选自《文汇报》2019年07月190,有删改)
(1)第⑥段中“消费社会里的穷人”在文中的含义是o
(2)分析第⑧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3〕下列表述中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时代,逐渐富裕起来的人们犹如身处热带丛林受到外物的包围。
B.在消费时代,“买买买”不再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是一种社会思潮。
C在现代社会,摆脱精神空虚和心理忧郁的有效方式是进入消费怪圈。
D.机械化社会,人往往被转变为整个机器的一部分,因贪婪异化为物。
(4)下列推断与文意不一致的一项是
A.时卜各种文创产品的热销也反映出市场上商品的泛滥与趋同这一不争事实。
B.由于商品质最问题的频发,现在的消费品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久耐用了。
C.未来理想的消费社会中,消费者完全可以将生产状态与生活状态合二为一。
D.智能化时代,我们更应警惕消费模式的变化对于人的精神生活造成的影响。
(5)电影《天生购物狂》中有一句话说:“我喜欢新衣服,要是每个人每天都能穿上新衣服,忧郁在这个世界上
就无处容身了。”请结合本文观点作出分析。
5.(2021•长宁区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文学经典永恒的除秘
张学昕
①任何一个时代都期待它的文学有大师级的作家和经典的作品出现。那么,什么样的文学作品堪称经典?一部
文学作品怎样才能成为经典?大师们的经典历代不衰、获得永恒性审美价值的隐秘是什么?我们这个时代会否产生
文学经典?无疑,这些是长久萦绕我们心中的严峻课题。
②可以说,经典的魅力是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经典的文学必是这样一个世界:它以其内在的丰富性、复杂
性唤醒、改造着我们内在和外在的精神生活形态和本质,同时,它还以其独特的、深邃的思想力量,帮助我们有效
地对抗着僵化的、虚伪的、残酷的现实对我们心灵的侵蚀和攻击,帮助我们建立自身的生存参照系。它之所以能有
如此巨大的力量,不仅是由于作家在近于披肝沥胆的生命体验后对艺术文本的精心缜掌,还在于无数读者对经典的
心灵阅读和体验的积淀,作家和读者的心灵通过作品这•媒介得以碰撞并形成默契。“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
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卡尔维诺语)。
③需要我们认真探究的是,经典文本的诞生过程中,作家与时代、作家与生活、作家的心灵和存在方式有怎样
的趋向,作家的写作是否有较为明晰的经典意识,作家怎样处理与现实、与自身的矛盾?
④一部伟大的经典性作品,首先是源出于一个伟大的心灵。从内在的精神向度而言,经典往往表现出对生命、
人性的高度重视,对人的本性、存在欲望的充分尊重,基于此,一个真正作家的写作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写作。这就
要求作家不仅仅是要面对现实、面对一个时代,关键是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自觉地从事“内心写作”。“一位真正的
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
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余华语)。
⑤我们无法忽视的还有作家在经典写作时诗性的结构和话语的选择,这是文学艺术创造的诗学路径。从外在形
态看,无论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还是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别有洞天是由于
作家的深层体悟,现实的纷繁错落会在作家的诗化哲学面前呈现出无限清晰、质朴和精妙绝伦的图景。卡夫卡的小
说便是以一种极为坚硬、阴郁的语言和结构外壳来涵盖内在温柔的杰出作品。他的小说的永恒性魅力在于他选择r
现代寓言的结构和话语,人类的普通的日常生活被他有意地变形或放大,以“陌生”的艺术表现形式颠覆世俗,直
指人性、人的灵魂。
⑥需要明晰的是,并非“变形”或荒诞性形式、陌生化就可以带来文学写作的新质。被称为“卡夫卡的法国女
传人”的玛丽•达里厄塞克近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母猪女郎》,虽然也以现代主义的变形手法,试图表现人与兽这两
个世界并非完全隔绝,但是由于人文关怀、深层诗性、对真正现代文明的向往等人的自我本体的缺失而难以进入经
典的序列。尽管这部小说成为近年的畅销书并引起轰动,但畅销书只有成为经典的可能,而经典却未必都是畅销书。
每部文学作品都会因它的独特性而有用应的读者群,问题的关键在于哪些作品能超越时空,获得人们永久的青睐。
因此,文学话语、叙述结构的选择关涉到审美境界和艺术表现层次的问题。
⑦有人认为,文学创造经典文本的时代己经结束,大众参与的又学的产业化、商业化、网络化的泛文本时代正
大步走来,文学已成为写作者生存能力和课生的主要基础。对■此,作家们不必感到焦虑。普遍性的文学参与性活动
正说明了文学本身的魅力所在,图像化、数字化的迅捷照例无法取代文学为人们所提供的无边的想象性空间。由
于所以,文学的使命依然是摆脱影响自身发展的因素和局限,兢兢业业地准备经典。
⑧在当代,作家应摆正自己的写作心态,恰当地处理好创作心态和时代生活的关系,不必刻意追求文体形式的
新奇诡异。对于写作,时间老人像一位老练的教师,指出其中的墨渍、涂抹和删改之处。未来的杰作就是在这些练
习本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我们还是先不要去追问和苛求我们的时代能否产生经典,我们只要去做我们该做的就行
了。
(选自《唯美的叙述》,有删改)
(1)第②段加点词“结撰”在文口的意思是。
(2)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A.文学经典往往能帮助读者滋养心灵,修正生活境况。
B.作家的经典意识是文学经典得以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C.文学经典要求作家未必面对现实,但必须直面内心。
D.文学经典不注重外在形态,只关注精神内涵的开拓。
(3)以下可以填入第⑦段横线处的一项是
A.市场的法则似乎只关系到能否使文学形成“热点”或“卖点二
B.人们总是渴望探索和感受现实生存状态以外的可能性存在状态,
C.作家对现实生活有极为强烈的介入意识,贴近生活本身去创作,
D.文学作品话语形式的突破总是能引起广泛的关注,吸引人效仿。
(4)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5)小娄在学校文学社主办的“我看文学经典”主题交流活动中发言,他说:“当今畅销的书未必能成为经典,
因为请根据本文内容,把小娄的这段发言补充完整。
6.(2021•普陀区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论典故词的词义特征
①典故词在汉语词类中目或二枣,除构词等有别于汉语普通词外,词义也有明显特征。
②目前出版的典故辞书对典故词的概念认识并不统一。笔者以为典故词大致可分为三类:事典词、语典词、有
确切源头可考的典制词。事典词似无争议,关键是语典词和典制词的把握目前分歧较多。笔者以为对典故词的把握
需注意两条:第一,典故词和成语一样,属于文化词语,有其特定文化意义。笔者将意义由特定典籍源头所赋予,
离开这一文化语境便无法理解的词定为语典词,这是区分语典词与普通词的一条重要指标。如“而立”指代三十岁,
词义不是出自字面义,而是由其源头《论语•为政》Z“三十而立”所规定的。
③另外一条是典故词有确切源头可考,词义的发端比较清晰。以典制词中的典故词与一般的文化词语的区分为
例,“步堤”出于唐代典章制度,史籍有明确的记载,后世用来写宰相,自然可视为典故词;“左券”(古代称契约
为券,用竹做成,分左右两片,立约双方各执其一,左券常用为索偿的凭证)虽然也是文化词语,甚至可以视作典
制词,但我们无法弄清其确切的源头,要考,也只能是“事物纪源”一类,如果说它一定源于《老子》,自然不合
事理」只不过从现存典籍看,《老子》使用这一文化词语较早罢了。笔者所参与编写的《典故大词典》基本上是基
于以上两点的把握来收录典故词目的。
④对具体词目进行解释时,也需要把握典故词义的特殊性。纵向来看,典故词义的引申一般具有单一性。借助
概念与概念间的内在联系,普通词词义可以纵深发展,意义引申一般层次较多。《汉语词义引申导论》中有大量例
证论证了普通词词义引申的这种特点。而典故词的词义一般只有一层,继续引申下去的可能性并不太多。因为典故
义与典故词的字面义往往差距较大,很多来源也未必为人们所熟知,在理解上需要有一个转折,如再作更多纵深引
申难以让人接受。另外,很多典故词反映的是事件场景画面,不是某一具体的概念,自然也就很难有什么引申。
⑤横向来看,许多典故何在具体语言环境里取义具有多维性。例如,事典-•般由人、地、物、事四人要素构成,
如其中涉及因素较多,词义往往就比较复杂。另外事典典源亦有简亘、复杂之分,事的寓意亦有多寡之别。很多时
候人们借用事典词,只是为了唤起读者对典源画面的一种联想,从而感知画面所提供的义域。读者可从画面的不同
角度作各种不同的推想,这样的词取义往往是多种多样的。
⑥由于我们已经习惯于接受语言学界“在一个具体语言环境中词的取义是单一的、确定的”这样一种理论,又
未能正确认识典故词义的多维性,很多辞书仍旧采取解释普通词的樗义方式,对每一典故词目因例而给一个“相应”
的解释,这不是科学地对待典故词词义的做法。例如苏轼《次张甥美述志》诗:“甥能锄我青门瓜,正午时米休老
手。”“青门瓜”用秦东陵侯邵平于秦破后种瓜长安青门典,传其瓜五色,其美。《汉语大词典》对此词未作释。有
人释为“指美瓜,名瓜”,实际当亦寓有安贫归隐之意。
⑦些然典故词词义具有以上特点,我们在释义时就必须使用一些能够适应它们的用语,诸如“语出”“表示”“借
写”“比喻”之类,帮助人们理解并更好地运用这一词类。
⑧总之,典故词的词义特征是十分值得研究的,把握好它无疑是编好典故辞书的关键。
(1)第①段加点词“自成一家”在文中的意思是0
(2)对第②③段中概念关系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曲故词
C.
文化词语
(3)根据第④段的观点,借助以二资料,以“致”为例分析普通词词义引申的特点。
(甲)工具书致,送诣也,从攵从至。(《说文解字》)
(乙)文言文片段余幼好书,家贫难致。(《黄生借书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不爱珍器
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
(4)对本文的论述特点评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先梳理人们对典故词的不同概念界定,再提炼出其词义特征,条理清晰。
B.将词义特征“有明确的文化意义源头”拆分成两点条分缕析,细致透彻。
C.从纵、横两个方面分析典故词和普通词在词义特征上的差异,论据详实。
D.开篇强调语言学研究规范,结尾反思语言学理论运用的误区,结构严谨。
(5)依据文意,推断以下哪一条的词目选择和释义方式最符合作者的典故辞书编写理念,并说明理由。
(用)积储:累积贮存。语出西汉《淮南子•主术训》:“十八年而有六年之积,二十七年而有九年之储。”亦指累
积储存的钱或物。
(乙)四海: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北海”。也用以表示天下。《书•大禹
谟》:“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庆)株守:语出《韩非子•五武》:“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
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比喻墨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坐以待成,妄想不通过主观努力而得到意
外收获。
7.(2021•徐汇区二模)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①澎湃新闻的微信公众号2020年8月9日发表文章,介绍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官方微博账号“东风快递”
的一份征兵文告:“好消息!好消息!世界一流、包吃包住的东风快递招人啦!”澎湃新闻在文章的结语处采用了特
殊的修辞方式:看了这么硬(tu)核(W0i)的宣传你还在等什么?
②这是一种近年网络文章中非常流行的修辞方式,有人称之为“注音心声体二此处不妨再引一则:为了做(a
n)好(shi)科(bi)研(yD,许多研究生每天大多数时间都泡在实验室里。
(微信公众号“环球科学”,2020年7月9日)
③“注音心声体”的“注音”是其在形式上的特征,“心声”是指它同时为读者提供了两个不同的声音,大部
分情况下,在括号外表述的内容更加正式,而括号内的表达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表面上夸奖对方“硬核”,实际
却是“吐槽”其“土味”:说的是“做好科研”,真正想的却是怎样“按时毕业”。那些一本正经、冠冕堂皇的说法
一经出M,就立刻被另•个声音打断,揭示出被遮掩的、更加真实和日常的含义。括号内外的两个声音构成或强烈
或温和的反差与对比,制造出幽默的表达效果。
④我们可以把“注音心声体”看作两个文本的并置、对比与复合。一个是由汉字承载的公开而正式的文本,一
个是由拼音书写放在括号里“半遮半闭”的文本。在正常情形下,括号里的声音应是被隐藏起来的,但“注音心声
体”的特殊之处在于,在隐藏信息的同时:又将破解的线索展示给读者,使读者通过拼读,甚至不断试错,获取文
本所传达的信息。
⑤在一定程度匕“注音心声体”可以视作一种委婉语。但一般的委婉语意在对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加以修饰,
使其看起来不那么直接坦率;“注音心声体”却恰好与之相反,其目的是“欲盖弥彰”。事实上,就形式而言,它甚
至只是稍微“遮”了一下就立刻将我们在生活中彼此心照不宣的“潜台词”公然“揭”开。
⑥“注音心声体”产生于互联网,是一种年轻人的文化,因此也天然带有一种活泼俏皮的感觉。不过,在这种
修辞形式下,也隐含着一些意味深长的文化态度。
⑦“注音心声体”来自日常的社会互动情境。发言者并不刻意地跳出现实,而是很清楚自己就生活在现实之中。
但他又维持了与现实之间应有的距离--这距离使他保有了刻意冷眼旁观乃至揭破现实“合理性”的权利。可另一
方面,他也不会采用撕裂一切秩序、决绝抗争的方式去否定现实。他明白改变现状的艰难,对他所嘲讽的对象也不
无理解与同情。因此,与其说他是在批判,不如说是在讽刺,甚至只是在调侃、揶揄。
⑧“注音心声体”使一个人实现了与现实的多维沟通:他在揭示、承认现实的同时,也在探索松动现实的可能
性。虽然明白自己无法颠覆括号外的世界,他却固执地维续着括号内的空间,进而逼近一种改善的可能。
⑨“注音心声体”诞生于互联网而不是实体性的人际社会,因为网络给了发言者将“潜台词”公开化的勇气。
但即便如此,“注■&心声体”的语义效果仍深嵌在实体社会的肌体之中,有赖于作者与读者共同维护的一些线下的
社会言行规则。比如,他们会赋予某种社会情形以相同的涵义,也能够体谅到括号内外的表述同样构建了社会的一
部分。因此,作者明确地知道自己的言论是可以获得大多数受众理解和支持的:与此同时,这种清醒的意识也使他
能够把自己的表述控制在社会体系可以宽容的范围内。“注音心声体”的出现,多少为我们标示出当下中国社会的
宽容尺度及其界限所在。
⑩实际上,言语行为所依赖的社会共识的存在,不仅为“注音心声体”的诞生带来了可能,也为它释放潜能提
供了保障。要让i种言说成为推动社会变化的动力,绝不能只靠发言者的一厢情愿,也要求其受众具有相似的感受,
对他的意图心知肚明,而这就不能把所批评的对象排除在外。正是“注音心声体”与其讽刺对象之间的“共谋”关
系,才能使其唤醒公众对各种社会矛盾的感知力,激发更多的反省,从而一点一滴地起到修正现实的作用。
(选自王东杰《括号内的声音》,有删改)
(1)第⑤段“欲盖弥彰”在文中的意思是。
(2)根据文意,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注音心声体”中的拼音不如汉字直观,无形中起到了遮掩的作用。
B.“注音心声体”延长了读者提取信息的时间,由此获得委婉的效果。
C.“注音心声体”之所以诞生于网络,是因为发言者能获得更多支持。
D.“注音心声体”使发言者获得行使话语权的自由,能尽情吐露心声。
(3)上文对“注音心声体”所隐含的文化态度分析是否充分?请具体评析。
(4)①家里长辈在微信公众号读到下面这句话,表示不太理解,你会如何进行解说?(要求解说不超过5句)
为了做(dn)好(shi)科(bl)研(即),许多研究生每天大多数时间都泡在实验室里。
②阅读上文后,语文老师请你简要说明“注音心声体”与“反语”修辞有何不同,你会如何回答?
8.(2023•松江区校级模拟)阅读卜.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所谓的知识付费,就是经验或者体验在教育过程中最终变现的过程,从广义上来说,它包括了传统的在线教
育模式,而现在被广为讨论的知识付费方式,更多是一种对于碎片时间的管理利用,相较于有着更加严格教研体系
的在线教育,它的目标受众并不是为了通过某场考试或者取得某张证书的考生。对于大部分消费者而言,他们付费
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更美好的生活。
②当下的知识付费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优质内容的稀缺性导致许多平台的资源高度集中于头部内容,名
家、红人的效应能给平台产生巨大的收益,但同时也挤压了大量基层内容提供者的生存空间,当收益无法匹配需求
时,内容提供者也会选择离开平台。与此同时,根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大量劣质内容的出现正在损耗消费者的耐
心,而内容是知识付费的核心卖点,作为新兴的消费领域,知识付费模式依然处于一种混沌的竞争状态之中,这个
产业的不断细分和规范,可能需要一段相对漫长的时间。
③除此之外,知识付费的优势在于它提供内容的浓缩性:在几分钟的节目里提炼一本书或一部电影的核心内容,
在有限的时间里教授用户生活、理财的小技巧和相关经验,这种看似捷径的知识获取可以利用很多生活中的碎片时
间完成,事实上,了解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甚至于生活模式的学习和改变,都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体验和感知,
而知识付费中倡导的“认知捷径”其实并不存在,反而可能使用户陷入一种逻辑误区,以为付过费得到的内容就已
经变成了自己掌握的技能,陷入一种坐井观天的困境,而在一些问答平台,高度同质化的社群则已经显现出这种弊
端。
(节选自徐立《知识付费:“认知捷径”是否存在?》)
材料二:
①在付费围观了若干问题的解答乃至花钱买了感兴趣的几堂课后,我对知识付费的态度有所俣留。问题不在于
解答是否令人满意,而是这种方式容易让人养成依赖性一一只要我点点鼠标、花点儿小钱,所有我寻求的答案立即
一目了然。我得到了答案,却失去了存疑、寻找、分析、判断、论证的过程。换句话说,我在没有思考的情况下就
拿到了答案,痛快倒是痛快,但我怀疑长此以往自己会不会上瘾。
②对于那些纯粹的技能型知识而言,这种开门见山式的获取答案的方式是效率最高的,比如如何包饺子,怎样
跑步不伤膝盖等等。提问者不需要知道论证过程,只要知道怎么做就足够了。但有些问题就没那么简单了,比如有
人问“怎样度过大学四年才有意义”,这就不是一个能轻易回答的问题,一位美国学者甚至专门就此写了一本书,
而知识付费的答主想在有限的时间和篇幅内给出有价值的答案,可能性不大。这样的问题所需要的思考深度和人生
阅历是简单的知识性问题所不能比拟的。
③用户之所以愿意付费阅读,除了要获取某些急需的知识、技能或经验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学习有所成长,
但知识付费碎片化的解答方式显然难以满足这种需求。知道了某些问题的答案会让你看起来很聪明,但那只是因为
你记住了答案,与你的实际思考能力无关。下次碰到问题,你照样一筹莫展。知识多和思考能力强之间是不能画等
号的。大多数知识付费用户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知识的极大丰富与思考能力没有同步提高之间的矛盾。跟积累知
识不同,思考能力只能来自于长期的思考实践,是没有捷径可走的。现代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思考的一个特征就
是慢,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有所得。而这与互联网特性是相矛盾的。
④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的诞生把人类对速度的追求推向了极致,今天知识信息的爆炸性增长已经快到令人
窒息的地步。古人常常担心自己所知有限,但当代人却大都烦恼于被信息的洪流所淹没。这样的时代,对人的思考
能力的要求无疑是更高了。只有具备出色的思考能力,才能从纷繁复杂的知识信息中迅速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内容。
但互联网的便捷让沉溺其中的人不愿再动脑了丁遇到问题从一搜了之到一问了之,逐渐丧失了思考能力。中国青年
报所做的一项调杳显示,遇至U基础知以“空白”,60.9%的受访者第一-反应是上网搜索。其实,何止是基础知识,就
是遇到人生大事,不少人的第一反应也是赶紧用搜索引擎搜一下。
(节选自张贺《警惕“知识付费”让你丧失思考能力》)
(1)依据两则材料内容,材料一第①段中加点词“更美好的生活”具有的特点。
(2)下列与材料一第③段画线句中存在的“逻辑误区”相似的一项是
A.拥有足够的财富资产,才能拥有真正的友谊。
B.公司货罚制度不明,所以有人经常迟到早退。
C.加强体育锻炼合理饮食,一定能够健康长寿。
D.不与对方发生冲突,就是要与对方建立友谊。
(3)为印证材料二中的观点要设计调查问卷,哪个问题最不可能.在问卷中出现?
A.除了网络知识付费平台,你还有哪些途径获取答案?
B.知识付费获取答案后,你是否会思考答案的正确性?
C.你认为知识付费学习之后有没芍提升思考问题能力?
D.你最倾向于为哪些类型的知识在相关平台付费学习?
(4)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依据材料一,平台内容提供者是决定知识付费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B.依据材料一,知识学习的规律并不会因为消费模式的转变产生变化。
C.依据材料二,知识付费过程中的提问者对答案的论证过程不感兴趣。
D.依据材料二,知识信息的爆炸性让通过知识付费获取答案更加便捷。
(5)两则材料针对“知识付费”对消费者的影响问题展开论证,你认为哪一个论证更充分?请结合材料说明理
由。
9.(2023•虹口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红楼梦》不好读。正因不好读,才需要“讲”。那么,既为小说,就原是写给•般人看的,为什么《红楼梦》
就这么特别,惟独它不好读呢?
这问题提得好。《红楼梦》是有点儿特别,它有很多与众不同。
头一个与众不同,是它的思想内涵,和传统的小说不太一样。从最根本上讲,正是由于这“不太一样”,它才
受到了二百多年来普天下人的注意,引起了他们莫大的阅读和探索的兴趣,愈钻研愈发现其广博精深。次一个与众
不同,是它的笔法艺术,独具特点特色,也与传统的小说不可同日而语。它令人耳目一新,它的魅力能让你反复地
一读再读,以至百读不厌,而且每读必有更新鲜的感觉和更丰富的收获,才明白过去根本没有读懂。有了这两大特
别之处,已经比读别的小说难多了,不幸又加上了它的原来的整体给破坏了,现在是被别人硬按上了一个假“原本”
的后半截一一试想,这部书,内中竟有多达三分之一的部分是伪托的,而且这一部分位居最后,是收煞全书的非常
重要的部分!这么一来,无论是它的内容还是文字,都是一个真伪搅在一起的混杂体。这样的一部书,说它与众各
别,很不好读,大约不是耸人听闻的吧?
《红楼梦》的木名《石头记》告诉我们,它是一块石头的故事。书的开头有个序幕,内中叙的是这块石头的来
历,它如何出现,如何下凡的一切经过。所以曹雪芹的原文说的本是“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被茫茫大士、
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这就明白确切地向读者宣说了这部小说的主题、本旨。
可是,伪全本却首先把这几句关键性的话改成了:“原来就无才补天、幻形入世,被……携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一
块顽石」
读者务必细心留意体察识别那原文与改笔之间的重大差异。
曹雪芹十年辛苦,字字是血,木是托石头以写“炎凉世态”的。这四个字,无比重要,这是眼目,是精神。你
可以想起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是以“人情小说”来正式标目《红楼梦》的。“世态”“人情”,岂不就是
我们的成语中所显示的一种“是一非二”的关系?用今天的常用语来说,就是曹雪芹写的本是人生经历和社会现实。
但是,伪续和篡改者程、高等人却说,不行,那不对头!应当是“引登彼岸”才算合乎他们的心意。
什么叫“引登彼岸”呢?它和“红尘”(人生现实世界)相对立,是指佛教思想中的“看破红尘”“空诸色相”
“大觉彻悟”,最后成佛作祖,超凡入圣.所以你看百廿I可《红楼梦》,给贾宝玉安排好了的,正是这么一条道路。
那原本就是要“首尾呼应”的。
若照此而论,那么有人说一部《红楼梦》宣扬的是“色空观念”(世界万物,都非真实,一切皆是幻是空),就
不为全错了。那么我们为什么又要批判这种对《红楼梦》的歪曲解释呢?其实问题原是在于先要审辨什么才是原著
的主题本旨,端正最基本的认识,那才不至于混搅一气,否则结果只能愈搅愈乱,给这部本已难读的小说又加上了
人为后起的“难读性”。
我读到一册研究专著,撰者梁归智先生说自己读《红楼梦》后四十回时觉得“不对味儿二我愿在此提醒读者:
你莫小看这个“不对味儿”。它虽然在一开始还只是一种印象或感觉,可是已然说明了他对文艺作品具有敏锐的鉴
别赏析能力,而这种识力,正是我们需要好好培养的本领。特别是为了读懂曹雪芹的这部小说。
(摘编自周汝昌《红楼小讲•第二讲〈红喽梦》不好读》)
材料二:
作者宋浩庆在文章中先列举了六条根据来反驳高鹦“续书”说,认为“曹雪芹大体上写完了《红楼梦》全书”。
然后对后四十回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进行了研究分析之后,认定“高鹑无能续《红楼梦》后四十回之作,他还在文
章中还采用了统计学的方法:“《红楼梦》后四十问中受高鹃指染的有十三回,占后四十回的百分之三十三,其中高
鹑的伪笔约占两万字。若后四十回总数以四十万字计,只占百分之五,即使再把高鹑所补的零碎笔墨加上,也超不
过百分之六。”“仅就上述所言,也完全可以说明:《红楼梦》后四十回百分之九十四五的笔墨属于曹雪芹的原著。”
由以上分析•,作者得出如下结论:程伟元“数年以来,仅积有什余卷。一FI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说的是实话:
高鹘除了妄加兰桂齐芳、家道复初这些笔墨外,基本上也只作了“细加厘剔,截长补短”这类“略为修辑”的工作,
删去高鹃的补笔,再略加修辑,就可以基本上恢复曹雪芹原稿的风貌。
《红楼梦》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是一个有机体,这是《红楼梦探》的主论基础。例如在第六章通过对司棋、妙玉、
贾母三人性格发展的分析,来说明《红楼梦》前八十回刻划的一些主要人物,到后四十回都有了了结。其中有些
人的性格基本未变,有些有所发展。
我认为宋浩庆同志的结论是令人信服的。如果去掉个人某些成见,不难看出《红楼梦》后四十回是有曹雪芹的
真笔的,虽然其中也掺进了高鹃等人的补笔,但补笔是极为有限,而且也是较容易辨识的。虽然《红楼梦》因其中
夹杂高鹑等人的补笔而略有逊色,但它并没有失去作为一部世界名著的光彩。
(摘编自胡文彬《红楼梦探•序》)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出自《红楼小讲》,虽然名为“小讲”,但实际.上周汝昌在文中讲的是与《红楼梦》相关的大问题,如主题
思恁等。
B.第三段中“和传统的小说不太一样”一句,是说《红楼梦》的思想内涵比传统小说显得更加复杂深奥、耐人寻
昧。
C.“是一非二”指周汝昌认为鲁迅对《红楼梦》的理解与曹雪芹叙写社会现实,反映“炎凉世态”的原意相反。
D.“引登彼岸”在文中指一种佛家的思想观念,即引导人脱离现实生活,到达觉悟的境界。这也是续写本的主题
思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周汝昌认为,程、高不只续写了《红楼梦》后四十回,还改动了曹雪芹的写作意图,以迎合一般读者的审美需
求。
B.梁归智初读程、高本《红楼梦》时感到“不对味儿”,是因为他为了读懂《红楼梦》,培养了个人的鉴赏能力。
C.宋浩庆用统计学方法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但仅凭这种“量”的分析,无法驳倒周汝昌关于程、高改写《红楼
梦》本“质”的论断。
D.两则材料都论述了程、高的改笔,虽侧重点不同,但都认为原稿胜于今天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
(3〕下列内容,最可能出现在《红楼梦探》中的是
A.后四十回延续前八十回,完成了《红楼梦》”一主线四辅线”的网状结构。
B.《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另有其人,有证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业智能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 混凝土试验室明年工作思路会议演讲稿
- 中学家长会学生家长代表演讲稿
- 湖北省襄樊市(2024年-2025年小学六年级语文)统编版竞赛题((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上半年学校党建工作总结
- 大厦室内装修工程施工招标书
- 党课结束后党员个人总结怎么写
- 成人自考大专考数学试卷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口语交际《演讲》精美课件
- 滨湖寿春三模数学试卷
- 2024年VB程序设计:从入门到精通
- 2024年故宫文化展览计划:课件创意与呈现
- 炼铁行业的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考核试卷
- 公共交通乘客投诉管理制度
-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培训
- 初三数学老师家长会发言稿
- 能源岗位招聘笔试题及解答(某大型央企)
- 不锈钢伸缩缝安装施工合同
- 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课件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体育与健康七年级全一册
- Android移动开发基础案例教程(第2版)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人音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全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