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学会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学会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学会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学会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学会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学会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杜甫的文化意义莫砺锋中华文化虽然博大精深,内涵非常丰富,但是它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人本精神,它始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一切价值判断的出发点的一种文化。在先秦时代,虽然诸子百家争鸣得很厉害,各种思想流派都提出了不同的观念,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就是当他们思考问题的时候,不管是思考社会还是思考自然,他们的出发点在人,他们最后的落脚点也在人。先秦诸子百家中对后代影响最大,后来成为我们中华文化主流的两派,可能就是儒家和道家。这两派虽然互相论争,看似水火不相容,但是它们都非常重视人。所不同的是,道家所重视的是个体的生命价值,而儒家所重视的是群体的利益,儒家是在重视个体的基础上更重视群体,重视一个家族、一个宗族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利益。所以在价值观方面,儒家与道家是互补的,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先民所处的自然环境不是非常优越,所以对中华民族来说,如果太强调个体生命而忽视群体利益的话,就不利于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繁衍。因此,以儒家的孔孟之道为代表的这种伦理观念、道德理想,就历史地被选择为我们这个文化的核心精神。也就是说,道家只是一种补充,儒家才是核心。杜甫是用他的整个生命,用他一生的实践行为,丰富、充实了儒家的内涵。儒家学说从本体上来说,它是一种实践的哲学,它非常重视人的行为、人的实践,强调的是人生中的行为,追求生前的功业建树。从这个意义上说,杜甫最好地体现了儒家精神。儒家重视仁政,重视仁爱思想。杜甫就用他的诗歌不遗余力地宣扬这种思想。儒家谴责贫富不均,认为贫富不均是国家最大的危害。杜甫对于这种现象进行了非常严厉的批判,尽管历代揭露民生疾苦、揭露贫富不均的好作品相当多,但是我想,大家肯定都认可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在这方面描写得最为惊心动魄的名句。再比如儒家强调夷夏之辨,强调我们要有民族的尊严,要维护民族的利益,在与外民族的交往中既要追求和平,也要反对侵略,维持我们民族、国家的独立性。这一方面杜甫也做得非常好,“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九死一生地逃回唐朝临时政府所在地。当时其他人都没有这样的举动,只有杜甫这样做了。在这些方面,杜甫确实是身体力行地体现着儒家的精神,用他的实践展示着儒家的道德风范。另外,儒家非常重视修身养性。在一个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社会的基础应该是文明的个体,是有道德自觉的无数个体。在这一点上,杜甫堪称典范。中国历史上的仁人志士不算少,但是这其中的大部分人,都在政治上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唯独杜甫是个例外,他一生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展示了儒家所崇尚的人格典范,这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儒家本来是主张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杜甫就是平民中的一位圣人。杜甫不仅用实践体现着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而且用他的行为丰富了这种观念的内涵,甚至使它变得更加切实可行,这也是对儒学、对传统文化的一个重大的贡献。我们说杜甫有仁爱之心,说杜甫忧国忧民,这一点大家都知道。然而杜甫的仁爱之心还不止于此,他除了爱自己的家人,爱自己的朋友,爱自己的同胞之外,他的仁爱之心还推而广之,扩展到更大的范围,比如说爱其他民族的人。唐帝国对南诏发动战争以后,多次失败,甚至全军覆没。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有很多人,包括很多有名的诗人,都被鼓起了一种错误的爱国热情,鼓吹要打南诏,要把它打败!这些诗歌的作者包括高适,包括储光羲,他们都写诗歌讨伐南诏。唯独杜甫清醒地看到了那场战争的非正义性质,清醒地看到了那场战争给人民的和平生活带来了巨大破坏。所以他写了《兵车行》。《兵车行》这样的诗当时其他诗人都写不出来,只有杜甫能写,原因就在于杜甫具有特别深厚的仁爱精神,他把仁爱之心一直推广到外民族的人民去了。我们知道,“恻隐之心”本来是孟子提出来的。但孟子提出“恻隐之心”的时候,他关注的对象仅仅是人。而杜甫的关注却推广到所有的生命,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杜甫的有些作品在描写生物的时候,可能有一种隐喻或者象征意义在内。但是杜甫还有很多诗歌并没有这样一种隐喻意义,他关注的就是那些细小的生命本身。有一次他坐船从一条河上经过,看见船前有一群小鹅游过,他对这群小鹅非常喜爱,担心它们体小力弱,担心他们被狐狸抓去。他说:“翅开遭宿雨,力小困沧波。客散层城暮,狐狸奈若何?”诗中对于弱小生命的深切同情,对小鹅的那份呵护之意,令人感动。(节选自《杜甫十讲》,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年9月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人为本、以人为一切价值判断出发点的人本精神是中华文化最主要的特征。B.与道家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相比,儒家更重视的是群体利益,对个体是忽略的。C.儒和道是中华文化主流的两派,其中儒家是核心,这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D.儒家注重个人修身养性,有道德自觉的无数个体才能构建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学说是一种实践哲学,它重视人的行为和实践,不重视思想和理论阐述。B.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揭露民生疾苦和贫富不均现象的最好作品。C.杜甫以平民身份而注重修身养性,展示儒家典范人格,这更显得难能可贵。D.“客散层城暮,狐狸奈若何?”委婉地表现了杜甫客居漂泊的艰难与不安。(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不能支持杜甫“体现了儒家精神”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B.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C.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前出塞九首•其六》)D.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4)本文在论述过程中多处将杜甫与其他人进行对比,请简要分析其作用。(5)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己’为中心”,“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儒家提倡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莫砺锋为什么说“杜甫不仅用实践体现着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而且用他的行为丰富了这种观念的内涵”?请结合材料相关内容分析其依据。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背山的姑娘冯积岐那年,正值绿肥草壮,朋友撺掇,我爬了一次南宫山。游人不多。我和朋友走走停停,走了将近一半路程,到了一个平坦处,我们准备坐下来休息,这时只见一个背着背篓的姑娘朝我们走来。她的左手按在背篓“绊儿”的下半部处,右手提着一个“T”形拐杖——我知道,它是用来在歇息时支撑背篓的。随着一股浓重的汗味儿,姑娘来到我和朋友旁边,她把手中的“T”形木拐杖支在背篓底下,站直身子。我见识过的挑夫,都是爷们儿,谁家的姑娘,来这里背山?出于好奇,我朝姑娘跟前走了走,她抬头看了我几眼,一笑;那一笑,笑出了腼腆、羞涩。这姑娘瘦瘦的,如同支撑背篓的“T”形拐杖,她看似身单力薄,唯有嫣红的脸庞荡漾着青春。我一看,背篓的两个“绊儿”已失去竹篾的本来色泽,呈现着浅浅的肉色。姑娘抹了一把额头的汗水,她两鬓的头发被汗水洇湿了。姑娘,你多大了?十九岁。干这活儿几年了?五个年头了。一次能背多少斤?八九十斤。一天背几趟?四五趟。累不累?累,习惯了。说累,是真话。从十四五岁就背负着艰难的生活,负重而行,能不累吗?习惯是很可怕的。长时间住在井里,就习惯了天如井口大;和牛羊住在一起,就习惯了兽的味儿。十九岁,本该在大学校园学习,姑娘却习惯了劳累,习惯了负重而行。不用问,她是穷人家的孩子。是什么原因,使她走了背山这条路?我正要开口,一姑娘抓住背篓下的“T”形拐杖,要走了。我和她并排而行,依旧是,我问一句,姑娘答一句:能告诉我,你叫什么吗?叫李秋红。是本地人吗?是。你呢?我老家在农村,如今住在省城里。我一看,你就不是农民。我当了二十多年农民,不信,叫我替你背一程。姑娘摇摇头:会弄脏你的。姑娘的话一出口,我羞愧难当——我年轻时,也是背过山的,柴捆子压在脊背上,能听见自己牛一般粗重的喘气声。我抓住了背篓绊儿,非要背一程不可。姑娘急忙说,不行,不行。这时候,一声“嗨!”石头一样砸过来,我急忙松开手。我和姑娘急忙退到路边,只见两个壮实的中年人抬着滑竿,从我们身后赶上来了。滑竿发出的吱吱声,如同锋利而晃眼的刀子划过心间。我抬头去看,滑竿上的男人大约五十岁,肥胖,秃顶,随着滑竿的起伏,滑竿上的男人把傲慢、张狂从滑竿上摇落而下,撒在路边的草丛中。我对那滑竿扫视了一眼,背山的姑娘看也不看那滑竿,好像那样的人事和她关系不大,好像她习惯了有人抬人、有人被人抬。姑娘的呼吸十分均匀。上了几个台阶,姑娘问我:你咋不坐滑竿?我说,我是抬滑竿的那一类人,不是坐滑竿的。姑娘说,你骗人,我爷爷才是抬滑竿的。你爷爷?他抬过滑竿?不是抬过,是抬了大半生。他还健在吗?在。家里还有什么人?奶奶和一个弟弟。你的父母呢?我的话刚出口,姑娘长长呼出一口气,她的腰朝下弯了弯,脸扭向一边,身子也和我拉开一些距离。我能听见她轻重不一的喘气声了,她的喘气声是一张封条,封住了她的嘴。我不好再问了,只是做一些不好的猜想。我扭过头去,姑娘依然和我并排而行。终于到了山顶。姑娘交了她所背的货物。朋友给我和她照了一张合影(我至今保存着这张照片)。还要去背一趟?再背一趟。你背上山的货物恐怕有一座小山那么大了。是的。我说:你能不能找个比背山轻松的活儿干?姑娘又是一笑:这活儿累是累,但自在,我想背几趟就背几趟,再说,习惯了。又是一个习惯了?我心中泛起了酸楚的滋味儿。姑娘朝我们挥手道别。姑娘背着背篓的身影一点点消失在轻纱般的山岚中,消失在美丽如画的景致中,消失在扯不断的生活中。十七个年头过去了,我再也没上过南宫山。当年的姑娘已经三十六七岁了。她结婚了吗?她有儿女了吧?她的儿女不可能和她一样,也在背山吧——我一厢情愿地想着:姑娘的日子现在已经过得很好了。(原载《今晚报》,转载于《小小说选刊》)(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在爬南宫山时,游人不多,“我”和朋友们停下休息,姑娘手中的“T”型拐杖,都为下文两者的交流提供了合理性。B.文章写“我”爬山时跟姑娘聊天,交待了年轻“姑娘”为生存而“背山”的缘由。C.姑娘在不同情形下两次说出“习惯了”,这给“我”带来了不同的情感冲击。D.姑娘用喘气声作为封条堵住了自己的嘴,显示她不愿意再与“我”有进一步的交流。(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写“我”见识过的挑夫都是男性,这次爬山却见到一个姑娘,既照应了题目,也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B.文章多处使用语言描写,一问一答之间,“背山的姑娘”这一人物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C.背山的姑娘对那位坐滑竿的男人“看也不看”,显示了对那人傲慢张狂态度的极度鄙夷。D.文章塑造“背山的姑娘”这一形象,即使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也有侧面烘托的手法。(3)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背山的姑娘”怎样的生活态度?(4)全文以平实细腻的文笔讲述了“背山的姑娘”的故事,请结合文本探究“我”对“背山的姑娘”的情感态度。二、古诗文阅读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以大理少卿召,出为湖北转运副使,改湖南,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乃奏疏曰:“军政之敝统率不一差出占破略无已时军人则利于优闲窠坐奔走公门苟图衣食以故教阅废弛逃亡者不追冒名者不举,平居则奸民无所忌惮,缓急则卒伍不堪征行。至调大军,千里讨捕,胜负未决,伤威损重,为害非细。乞依广东摧锋、荆南神劲、福建左翼例,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止拨属三牙、密院,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慑服。”弃疾豪爽尚气节,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帅长沙时,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故以“稼”名轩。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无棺敛,弃疾叹曰:“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既厚赙之,复言于执政,诏赐银绢。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绍定六年,赠光禄大夫。德祐初,加赠少师,谥忠敏。(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军政之敝统/率不一/差出占破略/无已时/军人则利于优闲窠坐/奔走公门/苟图衣食/以故教阅废弛/逃亡者不追/冒名者不举/B.军政之敝统/率不一/差出占破/略无已时/军人则利于优闲/窠坐奔走公门/苟图衣食/以故教阅废弛/逃亡者不追/冒名者不举/C.军政之敝/统率不一/差出占破/略无已时/军人则利于优闲窠坐/奔走公门/苟图衣食/以故教阅废弛/逃亡者不追/冒名者不举/D.军政之敝/统率不一/差出占破/略无已时/军人则利于优闲/窠坐奔走/公门苟图衣食/以故教阅废弛/逃亡者不追/冒名者不举/(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也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文中指的是“皇帝所在地”。B.缓急,意思是“紧急的事情”,“缓”是助词,本身无义。相同的现象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中的“异同”,“去来江口守空船”中的“去来”。C.长短句,北宋时,其为词的本名;宋以后,多以它为词的别名。如《稼轩长短句》就是以辛弃疾的号命名的词集。D.谥,谥号,褒扬死去的帝王或高官的称号。文中指朝廷赐予辛弃疾“忠敏”的谥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辛弃疾为耿京掌书记时,奉表归附宋朝,得到宋高宗的召见和嘉奖,他受命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但耿京已被张安国、邵进已杀害。B.湖南连结两广,与溪峒蛮僚相接,僚人因为风俗顽劣剽悍,时常骚扰地方,辛弃疾建议朝廷创建一支专由帅臣调度的军队,威服夷僚。C.辛弃疾认为人生在于勤劳,当以务农为先。他肯定北方人重视农业,养生手段不求助别人,所以贫富比较均衡,因此用“稼”来命名轩。D.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同事吴交如死后没有棺材收殓,他赠助钱财并报执政赏赐银绢;朱熹死时,门生旧友不敢送葬,他写悼文哭祭。(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②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5)辛弃疾在湖南为政时为何要专门建湖南“飞虎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拟孟冬寒气至诗刘铄白露秋风始,秋风明月初。明月照高楼,白露皎玄除。迨及凉风起,行见寒林疏。客从远方至,赠我千里书。先叙怀旧爱,末陈久离居。一章意不尽,三复情有馀。愿遂平生志,无使甘言虚。注:《孟冬寒气至》诗与《涉江采芙蓉》诗都属于“古诗十九首”。(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中“拟”为“拟古”,即仿效古人的风格形式,可知该诗创作年代应在东汉以后。B.诗人在首句用“白露”“秋风”“明月”的意象为主人公营造了此时伤怀的现实背景。C.有客人为主人公带来了千里之外的书信,书信中反复表达了对主人公的思念与情义。D.从诗歌中可知书信内容既写了过去的美好,又写了现实的困境,但却没有提归期。(2)诗的最后,主人公为何在读了远方来信之后发出“无使甘言虚”的感慨?请分析其中意蕴。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比如《涉江采芙蓉》中的“,”两句,就表达了思乡而不得归的情感。(2)《赤壁赋》中,苏轼借“客”之口,以“,”来感叹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3)“月”在白居易《琵琶行》中是重要的意象。诗人江头送客,醉酒惨别,黯然神伤,不禁吟咏“”;琵琶女颜色老去,委身商贾,独守空船,不由感叹“”。三、语言文字运用6.下列词语不属于外来语的一项是()A.沙发 B.巧克力 C.逻辑 D.蟋蟀7.下列词语在发展过程中词义缩小的一项是()A.江 B.河 C.菜 D.谷8.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准确恰当的一句是()A.所以表现在作品里,歌颂的是人民,诽谤的是鬼子。 B.每天下午五点到六点是同学们运动的期间。 C.三十万人的会场如今竟似在无人之境。 D.我的家庭阻止我参加文工团,真让人失望。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在大约3亿年以前,银杏类大家族里有很多的兄弟姐妹,它们在世界各处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到了1.7亿年前的中生代侏罗纪,恐龙称霸,“银杏家族”也达到了鼎盛。到了约1.4亿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地球的气候变得干冷,被子植物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一跃成为新的“宠儿”。裸子植物,例如银杏类植物,就没能适应新的环境,被被子植物抢了生存空间,没卷过人家,银杏家族没落了。压死银杏家族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还是来了。第四纪冰川运动席卷欧美大陆,气候剧变,海陆变迁,银杏家族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欧洲、北美及亚洲绝大部分地区的银杏类植物纷纷灭绝。而由于我国华北、华东、华中地区受冰川侵蚀的影响较小的缘故,银杏在中国的大地上才幸免于难,成了家族中唯一活下来的孩子,孤独的存活至今,成了和大熊猫一样的“活化石”。(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才而还终于B.就但却终于C.就而还逐渐D.才但却逐渐(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而由于我国华北、华东、华中地区受冰川侵蚀的影响较小的缘故,在中国的大地上银杏才幸免于难,成了活下来的家族中的唯一孩子。B.而由于我国华北、华东、华中地区受冰川侵蚀的影响较小,银杏在中国的大地上才幸免于难,成了家族中唯一活下来的孩子。C.而由于我国华北、华东、华中地区受冰川侵蚀的影响较小的缘故,在中国的大地上银杏才幸免于难,成了家族中唯一活下来的孩子。D.而由于我国华北、华东、华中地区受冰川侵蚀的影响较小,银杏在中国的大地上才幸免于难,成了活下来的家族中的唯一孩子。(3)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其表达特色。四、写作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学校举行“校园年度魅力人物”评选。在给候选人民主投票过程中,有同学看重学业成绩,有同学看重才艺特长,有同学看重组织能力,有同学看重形象气质。那么,评选魅力人物时更应该看重什么呢?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此的观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学会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杜甫的文化意义莫砺锋中华文化虽然博大精深,内涵非常丰富,但是它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人本精神,它始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一切价值判断的出发点的一种文化。在先秦时代,虽然诸子百家争鸣得很厉害,各种思想流派都提出了不同的观念,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就是当他们思考问题的时候,不管是思考社会还是思考自然,他们的出发点在人,他们最后的落脚点也在人。先秦诸子百家中对后代影响最大,后来成为我们中华文化主流的两派,可能就是儒家和道家。这两派虽然互相论争,看似水火不相容,但是它们都非常重视人。所不同的是,道家所重视的是个体的生命价值,而儒家所重视的是群体的利益,儒家是在重视个体的基础上更重视群体,重视一个家族、一个宗族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利益。所以在价值观方面,儒家与道家是互补的,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先民所处的自然环境不是非常优越,所以对中华民族来说,如果太强调个体生命而忽视群体利益的话,就不利于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繁衍。因此,以儒家的孔孟之道为代表的这种伦理观念、道德理想,就历史地被选择为我们这个文化的核心精神。也就是说,道家只是一种补充,儒家才是核心。杜甫是用他的整个生命,用他一生的实践行为,丰富、充实了儒家的内涵。儒家学说从本体上来说,它是一种实践的哲学,它非常重视人的行为、人的实践,强调的是人生中的行为,追求生前的功业建树。从这个意义上说,杜甫最好地体现了儒家精神。儒家重视仁政,重视仁爱思想。杜甫就用他的诗歌不遗余力地宣扬这种思想。儒家谴责贫富不均,认为贫富不均是国家最大的危害。杜甫对于这种现象进行了非常严厉的批判,尽管历代揭露民生疾苦、揭露贫富不均的好作品相当多,但是我想,大家肯定都认可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在这方面描写得最为惊心动魄的名句。再比如儒家强调夷夏之辨,强调我们要有民族的尊严,要维护民族的利益,在与外民族的交往中既要追求和平,也要反对侵略,维持我们民族、国家的独立性。这一方面杜甫也做得非常好,“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九死一生地逃回唐朝临时政府所在地。当时其他人都没有这样的举动,只有杜甫这样做了。在这些方面,杜甫确实是身体力行地体现着儒家的精神,用他的实践展示着儒家的道德风范。另外,儒家非常重视修身养性。在一个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社会的基础应该是文明的个体,是有道德自觉的无数个体。在这一点上,杜甫堪称典范。中国历史上的仁人志士不算少,但是这其中的大部分人,都在政治上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唯独杜甫是个例外,他一生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展示了儒家所崇尚的人格典范,这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儒家本来是主张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杜甫就是平民中的一位圣人。杜甫不仅用实践体现着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而且用他的行为丰富了这种观念的内涵,甚至使它变得更加切实可行,这也是对儒学、对传统文化的一个重大的贡献。我们说杜甫有仁爱之心,说杜甫忧国忧民,这一点大家都知道。然而杜甫的仁爱之心还不止于此,他除了爱自己的家人,爱自己的朋友,爱自己的同胞之外,他的仁爱之心还推而广之,扩展到更大的范围,比如说爱其他民族的人。唐帝国对南诏发动战争以后,多次失败,甚至全军覆没。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有很多人,包括很多有名的诗人,都被鼓起了一种错误的爱国热情,鼓吹要打南诏,要把它打败!这些诗歌的作者包括高适,包括储光羲,他们都写诗歌讨伐南诏。唯独杜甫清醒地看到了那场战争的非正义性质,清醒地看到了那场战争给人民的和平生活带来了巨大破坏。所以他写了《兵车行》。《兵车行》这样的诗当时其他诗人都写不出来,只有杜甫能写,原因就在于杜甫具有特别深厚的仁爱精神,他把仁爱之心一直推广到外民族的人民去了。我们知道,“恻隐之心”本来是孟子提出来的。但孟子提出“恻隐之心”的时候,他关注的对象仅仅是人。而杜甫的关注却推广到所有的生命,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杜甫的有些作品在描写生物的时候,可能有一种隐喻或者象征意义在内。但是杜甫还有很多诗歌并没有这样一种隐喻意义,他关注的就是那些细小的生命本身。有一次他坐船从一条河上经过,看见船前有一群小鹅游过,他对这群小鹅非常喜爱,担心它们体小力弱,担心他们被狐狸抓去。他说:“翅开遭宿雨,力小困沧波。客散层城暮,狐狸奈若何?”诗中对于弱小生命的深切同情,对小鹅的那份呵护之意,令人感动。(节选自《杜甫十讲》,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年9月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以人为本、以人为一切价值判断出发点的人本精神是中华文化最主要的特征。B.与道家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相比,儒家更重视的是群体利益,对个体是忽略的。C.儒和道是中华文化主流的两派,其中儒家是核心,这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D.儒家注重个人修身养性,有道德自觉的无数个体才能构建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A.儒家学说是一种实践哲学,它重视人的行为和实践,不重视思想和理论阐述。B.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揭露民生疾苦和贫富不均现象的最好作品。C.杜甫以平民身份而注重修身养性,展示儒家典范人格,这更显得难能可贵。D.“客散层城暮,狐狸奈若何?”委婉地表现了杜甫客居漂泊的艰难与不安。(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不能支持杜甫“体现了儒家精神”这一观点的一项是DA.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B.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C.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前出塞九首•其六》)D.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4)本文在论述过程中多处将杜甫与其他人进行对比,请简要分析其作用。(5)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己’为中心”,“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儒家提倡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莫砺锋为什么说“杜甫不仅用实践体现着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而且用他的行为丰富了这种观念的内涵”?请结合材料相关内容分析其依据。【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诗文名句及材料观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材料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诗文名句,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证方法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B.“对个体是忽略的”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儒家是在重视个体的基础上更重视群体,重视一个家族、一个宗族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利益”,可见儒家并没有完全忽略个体。故选B。(2)A.“不重视思想和理论阐述”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因此,以儒家的孔孟之道为代表的这种伦理观念、道德理想,就历史地被选择为我们这个文化的核心精神”可知,儒家同样注重思想和理论阐述。B.“是揭露民生疾苦和贫富不均现象的最好作品”说法有误。原文“但是我想,大家肯定都认可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在这方面描写得最为惊心动魄的名句”只是作者莫砺锋的个人看法。C.正确。D.“委婉地表现了杜甫客居漂泊的艰难与不安”说法有误。根据原文“诗中对于弱小生命的深切同情,对小鹅的那份呵护之意,令人感动”可知,“客散层城暮,狐狸奈若何?”重点展现的是杜甫关怀弱小的慈悲之心。故选C。(3)A.表达了对官吏的批判和对百姓的同情,体现了儒家精神。B.表现了杜甫的社会责任意识,体现了儒家精神。C.意思是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体现了仁爱的儒家精神。D.这是诗人以沙鸥自况,表达自伤飘泊之意。不能体现儒家精神。故选D。(4)根据原文“从这个意义上说,杜甫最好地体现了儒家精神”可知,作者列举杜甫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他最能体现儒家精神。而原文“尽管历代揭露民生疾苦、揭露贫富不均的好作品相当多,但是我想,大家肯定都认可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在这方面描写得最为惊心动魄的名句”说明杜甫在重视仁政,重视仁爱思想这方面最能体现儒家思想。原文“这一方面杜甫也做得非常好,‘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九死一生地逃回唐朝临时政府所在地。当时其他人都没有这样的举动,只有杜甫这样做了”则说明杜甫在“儒家强调夷夏之辨”“强调我们要有民族的尊严,要维护民族的利益,在与外民族的交往中既要追求和平,也要反对侵略,维持我们民族、国家的独立性”这方面做的最好。原文“唐帝国对南诏发动战争以后,多次失败,甚至全军覆没。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有很多人,包括很多有名的诗人,都被鼓起了一种错误的爱国热情,鼓吹要打南诏,要把它打败!这些诗歌的作者包括高适,包括储光羲,他们都写诗歌讨伐南诏。唯独杜甫清醒地看到了那场战争的非正义性质,清醒地看到了那场战争给人民的和平生活带来了巨大破坏。所以他写了《兵车行》”这一例子则说明杜甫的仁爱之心超越了本民族,在人际上拥有更大的范围。原文“但孟子提出‘恻隐之心’的时候,他关注的对象仅仅是人。而杜甫的关注却推广到所有的生命,宇宙间的一切生命”这一对比,则重在指出杜甫的仁爱之心超越了种族,扩展到宇宙间的一切生命。(5)“杜甫不仅用实践体现着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而且用他的行为丰富了这种观念的内涵”在原文选段倒数第二段段首,这是一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因此“用实践体现着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的对应信息在前面第四、五段,而“用他的行为丰富了这种观念的内涵”的对应信息在原文最后两段。第四、五段中对杜甫关怀民生疾苦、维护民族尊严方面的描写,体现了杜甫遵从儒家道德伦理观念。这些符合儒家观念的原有内涵。原文说到“然而杜甫的仁爱之心还不止于此,他除了爱自己的家人,爱自己的朋友,爱自己的同胞之外,他的仁爱之心还推而广之,扩展到更大的范围,比如说爱其他民族的人”,并举针对南诏战争杜甫与其他诗人的不同反应,说明杜甫的仁爱之心超越了爱同胞的内涵,而是“把仁爱之心一直推广到外民族的人民去了”。由此可知,杜甫在爱本民族人民还是爱所有民族人民方面丰富了儒家观念的内涵。根据原文“我们知道,‘恻隐之心’本来是孟子提出来的。但孟子提出‘恻隐之心’的时候,他关注的对象仅仅是人。而杜甫的关注却推广到所有的生命,宇宙间的一切生命”及该段所举杜甫呵护小鹅的例子,充分说明杜甫丰富了孟子的“恻隐之心”的内涵,将关注点推广到宇宙间的所有生命。答案:(1)B(2)C(3)D(4)作者通过将杜甫在揭露民生疾苦、揭露贫富不均的作品上,在安史之乱后的反应上,在针对南诏战争的态度上,在“恻隐之心”的关注对象上与其他人的对比,充分说明杜甫在仁政、仁爱之心、民族尊严等各方面都最能体现儒家精神。(5)①杜甫的“仁爱之心”超越了因夷夏之辨而产生的民族范围,而是同样能关怀其他民族人民的和平生活。②杜甫丰富了孟子的“恻隐之心”的内涵,将关注点推广到宇宙间的所有生命。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背山的姑娘冯积岐那年,正值绿肥草壮,朋友撺掇,我爬了一次南宫山。游人不多。我和朋友走走停停,走了将近一半路程,到了一个平坦处,我们准备坐下来休息,这时只见一个背着背篓的姑娘朝我们走来。她的左手按在背篓“绊儿”的下半部处,右手提着一个“T”形拐杖——我知道,它是用来在歇息时支撑背篓的。随着一股浓重的汗味儿,姑娘来到我和朋友旁边,她把手中的“T”形木拐杖支在背篓底下,站直身子。我见识过的挑夫,都是爷们儿,谁家的姑娘,来这里背山?出于好奇,我朝姑娘跟前走了走,她抬头看了我几眼,一笑;那一笑,笑出了腼腆、羞涩。这姑娘瘦瘦的,如同支撑背篓的“T”形拐杖,她看似身单力薄,唯有嫣红的脸庞荡漾着青春。我一看,背篓的两个“绊儿”已失去竹篾的本来色泽,呈现着浅浅的肉色。姑娘抹了一把额头的汗水,她两鬓的头发被汗水洇湿了。姑娘,你多大了?十九岁。干这活儿几年了?五个年头了。一次能背多少斤?八九十斤。一天背几趟?四五趟。累不累?累,习惯了。说累,是真话。从十四五岁就背负着艰难的生活,负重而行,能不累吗?习惯是很可怕的。长时间住在井里,就习惯了天如井口大;和牛羊住在一起,就习惯了兽的味儿。十九岁,本该在大学校园学习,姑娘却习惯了劳累,习惯了负重而行。不用问,她是穷人家的孩子。是什么原因,使她走了背山这条路?我正要开口,一姑娘抓住背篓下的“T”形拐杖,要走了。我和她并排而行,依旧是,我问一句,姑娘答一句:能告诉我,你叫什么吗?叫李秋红。是本地人吗?是。你呢?我老家在农村,如今住在省城里。我一看,你就不是农民。我当了二十多年农民,不信,叫我替你背一程。姑娘摇摇头:会弄脏你的。姑娘的话一出口,我羞愧难当——我年轻时,也是背过山的,柴捆子压在脊背上,能听见自己牛一般粗重的喘气声。我抓住了背篓绊儿,非要背一程不可。姑娘急忙说,不行,不行。这时候,一声“嗨!”石头一样砸过来,我急忙松开手。我和姑娘急忙退到路边,只见两个壮实的中年人抬着滑竿,从我们身后赶上来了。滑竿发出的吱吱声,如同锋利而晃眼的刀子划过心间。我抬头去看,滑竿上的男人大约五十岁,肥胖,秃顶,随着滑竿的起伏,滑竿上的男人把傲慢、张狂从滑竿上摇落而下,撒在路边的草丛中。我对那滑竿扫视了一眼,背山的姑娘看也不看那滑竿,好像那样的人事和她关系不大,好像她习惯了有人抬人、有人被人抬。姑娘的呼吸十分均匀。上了几个台阶,姑娘问我:你咋不坐滑竿?我说,我是抬滑竿的那一类人,不是坐滑竿的。姑娘说,你骗人,我爷爷才是抬滑竿的。你爷爷?他抬过滑竿?不是抬过,是抬了大半生。他还健在吗?在。家里还有什么人?奶奶和一个弟弟。你的父母呢?我的话刚出口,姑娘长长呼出一口气,她的腰朝下弯了弯,脸扭向一边,身子也和我拉开一些距离。我能听见她轻重不一的喘气声了,她的喘气声是一张封条,封住了她的嘴。我不好再问了,只是做一些不好的猜想。我扭过头去,姑娘依然和我并排而行。终于到了山顶。姑娘交了她所背的货物。朋友给我和她照了一张合影(我至今保存着这张照片)。还要去背一趟?再背一趟。你背上山的货物恐怕有一座小山那么大了。是的。我说:你能不能找个比背山轻松的活儿干?姑娘又是一笑:这活儿累是累,但自在,我想背几趟就背几趟,再说,习惯了。又是一个习惯了?我心中泛起了酸楚的滋味儿。姑娘朝我们挥手道别。姑娘背着背篓的身影一点点消失在轻纱般的山岚中,消失在美丽如画的景致中,消失在扯不断的生活中。十七个年头过去了,我再也没上过南宫山。当年的姑娘已经三十六七岁了。她结婚了吗?她有儿女了吧?她的儿女不可能和她一样,也在背山吧——我一厢情愿地想着:姑娘的日子现在已经过得很好了。(原载《今晚报》,转载于《小小说选刊》)(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我”在爬南宫山时,游人不多,“我”和朋友们停下休息,姑娘手中的“T”型拐杖,都为下文两者的交流提供了合理性。B.文章写“我”爬山时跟姑娘聊天,交待了年轻“姑娘”为生存而“背山”的缘由。C.姑娘在不同情形下两次说出“习惯了”,这给“我”带来了不同的情感冲击。D.姑娘用喘气声作为封条堵住了自己的嘴,显示她不愿意再与“我”有进一步的交流。(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第一段写“我”见识过的挑夫都是男性,这次爬山却见到一个姑娘,既照应了题目,也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B.文章多处使用语言描写,一问一答之间,“背山的姑娘”这一人物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C.背山的姑娘对那位坐滑竿的男人“看也不看”,显示了对那人傲慢张狂态度的极度鄙夷。D.文章塑造“背山的姑娘”这一形象,即使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也有侧面烘托的手法。(3)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背山的姑娘”怎样的生活态度?(4)全文以平实细腻的文笔讲述了“背山的姑娘”的故事,请结合文本探究“我”对“背山的姑娘”的情感态度。【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生活态度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情感态度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D.“显示她不愿意再与‘我’有进一步的交流”错误。原文“你的父母呢?我的话刚出口,姑娘长长呼出一口气,她的腰朝下弯了弯,脸扭向一边,身子也和我拉开一些距离。我能听见她轻重不一的喘气声了,她的喘气声是一张封条,封住了她的嘴。我不好再问了,只是做一些不好的猜想”可知,姑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是因为背山的劳累无法让她腾出精力与游客攀谈,而非不愿意再与“我”说话的意思。故选D。(2)C.“显示了对那人傲慢张狂态度的极度鄙夷”错误。原文“我对那滑竿扫视了一眼,背山的姑娘看也不看那滑竿,好像那样的人事和她关系不大,好像她习惯了有人抬人、有人被人抬”可知,姑娘不看滑竿是因为习以为常,态度也并非鄙夷。故选C。(3)由原文“这活儿累是累,但自在,我想背几趟就背几趟”可知,姑娘不愿意受拘束,不愿意接受必须要做什么的约定,表达了她爱自由,不愿受拘束的生活追求。由原文“再说,习惯了”可知,她背山五年后已经对这样的生活习以为常,并坦然接受了命运的安排,表达了她随遇而安,安于现状的生活态度。(4)由“我见识过的挑夫,都是爷们儿,谁家的姑娘,来这里背山?出于好奇,我朝姑娘跟前走了走”可知,初见是好奇,与“我”之前见过的都是男挑夫的情况不同。由“说累,是真话。从十四五岁就背负着艰难的生活,负重而行,能不累吗?”可知,再是感同身受,“我”能感觉到她的累。由“习惯是很可怕的。长时间住在井里,就习惯了天如井口大;和牛羊住在一起,就习惯了兽的味儿。十九岁,本该在大学校园学习,姑娘却习惯了劳累,习惯了负重而行”“再说,习惯了。又是一个习惯了?我心中泛起了酸楚的滋味儿”可知,第三是“我”对她“习惯”式生活态度的酸楚。由“十七个年头过去了,我再也没上过南宫山。当年的姑娘已经三十六七岁了。她结婚了吗?她有儿女了吧?她的儿女不可能和她一样,也在背山吧——我一厢情愿地想着:姑娘的日子现在已经过得很好了”可知,第四是后来,“我”祝福她现在的日子过得轻松,好很多。答案:(1)D(2)C(3)①表达了她爱自由,不愿受拘束的生活追求。②表达了她随遇而安,安于现状的生活态度。(4)①初见是好奇,与“我”之前见过的都是男挑夫的情况不同。②再是感同身受,“我”能感觉到她的累。③第三是“我”对她“习惯”式生活态度的酸楚。④第四是后来,“我”祝福她现在的日子过得轻松,好很多。二、古诗文阅读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以大理少卿召,出为湖北转运副使,改湖南,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乃奏疏曰:“军政之敝统率不一差出占破略无已时军人则利于优闲窠坐奔走公门苟图衣食以故教阅废弛逃亡者不追冒名者不举,平居则奸民无所忌惮,缓急则卒伍不堪征行。至调大军,千里讨捕,胜负未决,伤威损重,为害非细。乞依广东摧锋、荆南神劲、福建左翼例,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止拨属三牙、密院,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慑服。”弃疾豪爽尚气节,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帅长沙时,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故以“稼”名轩。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无棺敛,弃疾叹曰:“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既厚赙之,复言于执政,诏赐银绢。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绍定六年,赠光禄大夫。德祐初,加赠少师,谥忠敏。(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军政之敝统/率不一/差出占破略/无已时/军人则利于优闲窠坐/奔走公门/苟图衣食/以故教阅废弛/逃亡者不追/冒名者不举/B.军政之敝统/率不一/差出占破/略无已时/军人则利于优闲/窠坐奔走公门/苟图衣食/以故教阅废弛/逃亡者不追/冒名者不举/C.军政之敝/统率不一/差出占破/略无已时/军人则利于优闲窠坐/奔走公门/苟图衣食/以故教阅废弛/逃亡者不追/冒名者不举/D.军政之敝/统率不一/差出占破/略无已时/军人则利于优闲/窠坐奔走/公门苟图衣食/以故教阅废弛/逃亡者不追/冒名者不举/(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也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文中指的是“皇帝所在地”。B.缓急,意思是“紧急的事情”,“缓”是助词,本身无义。相同的现象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中的“异同”,“去来江口守空船”中的“去来”。C.长短句,北宋时,其为词的本名;宋以后,多以它为词的别名。如《稼轩长短句》就是以辛弃疾的号命名的词集。D.谥,谥号,褒扬死去的帝王或高官的称号。文中指朝廷赐予辛弃疾“忠敏”的谥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辛弃疾为耿京掌书记时,奉表归附宋朝,得到宋高宗的召见和嘉奖,他受命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但耿京已被张安国、邵进已杀害。B.湖南连结两广,与溪峒蛮僚相接,僚人因为风俗顽劣剽悍,时常骚扰地方,辛弃疾建议朝廷创建一支专由帅臣调度的军队,威服夷僚。C.辛弃疾认为人生在于勤劳,当以务农为先。他肯定北方人重视农业,养生手段不求助别人,所以贫富比较均衡,因此用“稼”来命名轩。D.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同事吴交如死后没有棺材收殓,他赠助钱财并报执政赏赐银绢;朱熹死时,门生旧友不敢送葬,他写悼文哭祭。(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②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5)辛弃疾在湖南为政时为何要专门建湖南“飞虎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句意:汉朝派博望侯和李广将军从右北平出发,攻打匈奴左贤王。左贤王包围了李广,李广率领的四千汉军死者过半,杀死的敌人也超过了自己牺牲的人数。“右北平”是“出”的状语,强调“出”的地点,不宜断开,排除AC。“死者”是“过半”的主语,构成主谓结构,不宜断开。排除AD。故选:B。(2)A.正确。B.“缓急则卒伍不堪征行”中的“缓急”意思是紧急的事情,“缓”是助词,本身无义。句意:遇有战事等紧急情况士卒不堪一击。“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中的“异同”单指“异”,不同。“同”是助词,本身无义。句意:奖惩功过,不应有所不同。“去来江口守空船”中的“去来”意思是来,“去”是助词,本身无义。句意:我来江口独自守着空船。C.正确。D.“谥,谥号,褒扬死去的帝王或高官的称号”错误。谥号可分为为上谥或美谥,带有赞美的性质;其次是中谥或平谥,表示平庸或者同情,最后是下谥或恶谥,带有批评的性质。可知“褒扬死去的帝王或高官的称号”错误,还有中谥、下谥。故选:D。(3)A.“他受命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错误,原文是“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可知是高宗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故选:A。(4)①“众中”,从众人中;“缚”,束、捆绑;“即众中缚之以归”,省略句,“(辛弃疾)即)众中缚之以归”;“不及”,赶不上、没能追上。译文:(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②“末”,古代指工商业、经商;“病”,弊、不利;“患兴”偏义副词,指“患”,祸患,灾祸;“侔”齐等、相当。译文:南方的人多从事工商之事而妨害了农间劳作,因而产生了土地兼并的祸患(忧患),贫富就悬殊了(这样就贫富不均了)。(5)从“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僚接连,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可知,湖南连接两广与溪峒蛮獠相接,獠人时有骚扰风俗顽悍,朝廷武备空虚。可概括为:风俗顽悍,武备空虚。从“军政之敞,统率不一……平居则奸民无所忌惮,缓急则卒伍不堪征行”可知,军政的弊端在于统兵将领不能长期任职,军队中教阅废弛。平时奸民们毫无忌惮,遇有战事等紧急情况士卒不堪一击。可概括为:军政之弊,士卒不堪一击。从“至调大军,千里讨捕,胜负未决,伤威损重,为害非细”可知,调大军,从千里之外来讨伐,军威已挫,辎重也受损失,为害不小。可概括为:辎重受损,为害不小。从“庶使夷僚知有军威,望风慑服”专门建湖南“飞虎军”可知,可使夷獠知我军武威,而望风慑服。可概括为:壮我军武威,威慑獠人。答案:(1)B(2)D(3)A(4)①(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②南方的人多从事工商之事而妨害了农间劳作,因而产生了土地兼并的祸患(忧患),贫富就悬殊了(这样就贫富不均了)。(5)①军政之弊,士卒不堪一击;②辎重受损,为害不小;③壮我军武威,威慑獠人。译文: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齐地历城人。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纷纷起义。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号称天平节度使,调配管辖山东、河北效忠大宋王朝的军马,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劝耿京作南归决断。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带奏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犒劳军队,召见了他,并嘉奖了他,授予他承务郎的官职,改做江阴签判。辛弃疾当时二十三岁。乾道四年,辛弃疾担任建康府通判。乾道六年,孝宗在延和殿召见了他。当时虞允文主持国政,皇上下决心要恢复失地,辛弃疾趁机论述敌我形势以及晋、汉两代的人才,持论正直。但因为讲和刚刚停当,他的建议没有被施行。留守叶衡很器重他。叶衡入朝为相,极力向朝廷推荐辛弃疾胸怀大志又深谋远虑,皇上召见了辛弃疾。不久辛弃疾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他就丈量马殷营垒原先的地基,修建新的营垒,(准备)招步兵二千人,马军五百人。他先拿五万串铜钱到广西买了五百匹马,皇上又下诏命令广西安抚司每年捎带买三十匹。当时枢府有不乐意做这件事的,屡次阻挠辛弃疾,辛弃疾干得更加卖力,最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各种费用上万计,辛弃疾善于斡旋,事情都马上解决。进谏的人把辛弃疾聚敛财富的事上奏给了朝廷,朝廷就下发了御前金字牌,让他日落的时候停止。辛弃疾接过来把它藏了起来,出去严责监办的人,定期一月要建成飞虎营栅,违背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飞虎营)如期建成,(辛弃疾)上书陈述事情的经过,画好图纸呈给皇上,皇上于是消了气。当时连续下了几月的秋雨,有关部门说造瓦很困难,辛弃疾问:“必须要用多少瓦?”回答说:“二十万。”辛弃疾说:“不要担忧。”命令厢官除官舍、神祠之外,动员居民每家献出沟檐瓦二块,没有两天都齐备了,僚属都赞叹佩服。军队建成,雄镇一方,是江上各部中最好的。当时江西一带发生严重饥荒,皇帝命令辛弃疾督办赈灾工作。刚一到灾区,辛弃疾就在通衢大道张榜说:“囤积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接着下令全部拿出公家的官钱、银器,号召吏民分别推举有实际才能的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借贷钱物,等到他们领命运回买来的粮食,不取利息,约定月底到城下销售。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来到,粮价自行降低,百姓赖此得以度过饥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拨米救助,部属都不答应,辛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都是皇上的子民。”就将米舟的十分之三拨给了信州。皇帝嘉勉这件事,给辛弃疾进一级俸禄,但因为谏官弹劾丢掉了职务。辛弃疾性格豪爽,崇尚高风亮节,善于赏识提拔优秀的人才。他曾说:“人生在于勤劳,应该以种田为先。北方的人,求生的方式不求于人,所以没有很富有和很贫穷的家庭。南方的人多从事工商之事而妨害了农间劳作,因而产生了土地兼并的祸患,贫富就悬殊了。”因而以“稼”字作其轩名。辛弃疾很擅长作词,他写的词风格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咸淳年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路过辛弃疾墓旁庙宇,听到有急促的声音大呼于堂上,好像发泄出他心中的不平,自傍晚至半夜不绝声,谢枋得举着蜡烛写文章,准备天亮祭祀他,文章写成后声音才停息。德祐初年,谢枋得向朝廷请示,朝廷加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拟孟冬寒气至诗刘铄白露秋风始,秋风明月初。明月照高楼,白露皎玄除。迨及凉风起,行见寒林疏。客从远方至,赠我千里书。先叙怀旧爱,末陈久离居。一章意不尽,三复情有馀。愿遂平生志,无使甘言虚。注:《孟冬寒气至》诗与《涉江采芙蓉》诗都属于“古诗十九首”。(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题中“拟”为“拟古”,即仿效古人的风格形式,可知该诗创作年代应在东汉以后。B.诗人在首句用“白露”“秋风”“明月”的意象为主人公营造了此时伤怀的现实背景。C.有客人为主人公带来了千里之外的书信,书信中反复表达了对主人公的思念与情义。D.从诗歌中可知书信内容既写了过去的美好,又写了现实的困境,但却没有提归期。(2)诗的最后,主人公为何在读了远方来信之后发出“无使甘言虚”的感慨?请分析其中意蕴。【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感慨的意蕴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B.“此时伤怀的现实背景”错,原文“白露秋风始,秋风明月初”是男主人公离开的时节,而此时是孟冬时节,所以,“白露”“秋风”“明月”的意象不是营造此时伤怀的现实背景。故选B。(2)“无使甘言虚”意思是,不要让你的甜言蜜语变成虚言。“先叙怀旧爱,末陈久离居”上面先写了过去的美好,又写了现实的困境,但却没有提归期。“一章意不尽,三复情有馀”是说反复表达对主人公的思念与情义。全诗写了一位女子的等待,女主人公看到了男子在信中表达的思念与情意,也清醒地意识到,这些只是甜言蜜语,因为他没有提到归期,所有的誓言都可能是空话,“愿遂平生志,无使甘言虚”是对男子实现平生志向的期盼,同时不沉迷,对感情也有清醒地认知。答案:(1)B(2)“无使甘言虚”意思是,不要让你的甜言蜜语变成空话。女主人公清醒地意识到,书信中的思念与情意只是甜言蜜语,没有归期,所有的誓言都可能是空话,“无使甘言虚”表明这个女子对感情有美好的期盼,更有清醒地认知。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比如《涉江采芙蓉》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就表达了思乡而不得归的情感。(2)《赤壁赋》中,苏轼借“客”之口,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来感叹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3)“月”在白居易《琵琶行》中是重要的意象。诗人江头送客,醉酒惨别,黯然神伤,不禁吟咏“别时茫茫江浸月”;琵琶女颜色老去,委身商贾,独守空船,不由感叹“唯见江心秋月白”。【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解答】故答案为:(1)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重点字:漫、浩)(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重点字:臾、羡)(3)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重点字:浸)三、语言文字运用6.下列词语不属于外来语的一项是()A.沙发 B.巧克力 C.逻辑 D.蟋蟀【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和来源的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词语,正确选择。【解答】A.“沙发”是个外来词,根据英语单词sofa音译而来。B.巧克力是一个外来词Chocolate的译音(曾被译为“朱古力”)。C.“逻辑”是一个外来词,他是英文“logic”的英译,而英文“logic”又源于希腊文,其原意是指思想、言辞、理性、规律等。指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或看问题的方法。D.蟋蟀不是外来词,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还是在古代和现代玩斗的对象。故选:D。7.下列词语在发展过程中词义缩小的一项是()A.江 B.河 C.菜 D.谷【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古今异义的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词语,正确选择。【解答】A.“江”:古义专指长江,今泛指所有的江,属于词义扩大。B.“河”:古义专指黄河,今泛指所有的河,属于词义扩大。C.“菜”:古义专指蔬菜类的菜品,今义主要指除了主食外的菜品,包含肉类,属于词义扩大。D.“谷”:古义可泛指庄稼和粮食的总称,今义专指稻谷,属于词义缩小。故选:D。8.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准确恰当的一句是()A.所以表现在作品里,歌颂的是人民,诽谤的是鬼子。 B.每天下午五点到六点是同学们运动的期间。 C.三十万人的会场如今竟似在无人之境。 D.我的家庭阻止我参加文工团,真让人失望。【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运用的辨析能力。答此类题要有一定的词语积累,尤其是易错词语。答题时要结合语境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解答】A.诽谤:无中生有地说别人坏话,败坏别人的名誉。此处使用的对象是鬼子,使用不当。B.期间:指一段时间,句中犯了“大词小用”的毛病,改为“时间”。C.无人之境:像到了没有人的地方。比喻打仗节节胜利,没有遇到抵抗。句子说的是淡定从容,使用错误。D.阻止:阻拦;制止。此处指家人反对阻拦,正确。故选:D。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在大约3亿年以前,银杏类大家族里有很多的兄弟姐妹,它们在世界各处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到了1.7亿年前的中生代侏罗纪,恐龙称霸,“银杏家族”也达到了鼎盛。到了约1.4亿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地球的气候变得干冷,被子植物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一跃成为新的“宠儿”。裸子植物,例如银杏类植物,就没能适应新的环境,被被子植物抢了生存空间,没卷过人家,银杏家族没落了。压死银杏家族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还是来了。第四纪冰川运动席卷欧美大陆,气候剧变,海陆变迁,银杏家族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欧洲、北美及亚洲绝大部分地区的银杏类植物纷纷灭绝。而由于我国华北、华东、华中地区受冰川侵蚀的影响较小的缘故,银杏在中国的大地上才幸免于难,成了家族中唯一活下来的孩子,孤独的存活至今,成了和大熊猫一样的“活化石”。(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CA.才而还终于B.就但却终于C.就而还逐渐D.才但却逐渐(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BA.而由于我国华北、华东、华中地区受冰川侵蚀的影响较小的缘故,在中国的大地上银杏才幸免于难,成了活下来的家族中的唯一孩子。B.而由于我国华北、华东、华中地区受冰川侵蚀的影响较小,银杏在中国的大地上才幸免于难,成了家族中唯一活下来的孩子。C.而由于我国华北、华东、华中地区受冰川侵蚀的影响较小的缘故,在中国的大地上银杏才幸免于难,成了家族中唯一活下来的孩子。D.而由于我国华北、华东、华中地区受冰川侵蚀的影响较小,银杏在中国的大地上才幸免于难,成了活下来的家族中的唯一孩子。(3)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其表达特色。【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修改,正确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表达特色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第一空,才,表条件;就,表顺承。语境中气候变冷与被子植物适应新环境之间是顺承关系,选用“就”。第二空,“而”,可以表达并列、转折等各种关系;“但”,表转折,语意较重。语境中前文说被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