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南京师大苏州实验学校高三(上)第二次段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作为中国文论话语的“修辞立其诚”,“修辞”当取何意?根据《周易》“卦辞”“爻辞”,《文心雕龙》“祝史陈信,资乎文辞”“修辞立诚”,“辞”取“文辞”意。“修”字貌似浅显却张力弥满。《说文解字》释“修”曰“饰”,有“拂拭”“去其尘垢”和“文饰”“加以缛采”两重含义。如果将“修”的对象锁定为“内”和“外”,或“心”与“文”,则第一重含义是对“内”、对“心”而言的。亦如儒家思孟一系的心学表述,重视内在之“质”,“修省”“反身而诚”。“修”的第二重含义对“外”、对“文”而言,在“质”的基础上强调“文”,强调打磨、装饰和匠心,追求尽善尽美的艺术作为。由此可见,“修”字概括了中国文学两种表达范式,即偏向自然与倚重藻绘两个维度,偏重于反求内心之真与倾向于追逐外饰之美两条路径。“修辞立其诚”中的“修辞”亦因“修”的两重含义、两个维度、两条路径对中国的文学真实观念产生影响:“修省”与“修饰”之间的张力就是文学表达中“真”与“美”之间的张力,就是既要穿过语言的文饰而抵达“真”与根本无法穿过语言,甚至只能宿命地在语言之中朦胧其“真”、文饰其“真”这两者之间的张力。中国文学真实观念实在“饰”与“拭”“诚”与“辞”的沉浮起落、矛盾紧张之中展开。“立诚”在语义上也有迷人的内在紧张。《尔雅》训“诚”为“信”,真实诚笃。“诚”还指虔诚。《礼记》:“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诚”的信、真实诚笃、虔诚诸义,皆经验性的“诚”。与之相对应的是,真理性的“诚”,既是天地之本质,又是人间常道,具有不容置疑的真理性,与“道”相近。《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就中国文论而言,经验性之“诚”与真理性之“诚”,一者归趋文学之审美属性,叙述自我、体认自身,偏于抒情言志的经验真实;一者引领文学仰望、融入天地人间之道,偏于以担当责任、传承道统、捍卫人间秩序为现实标的之真理真实。厘清“修辞”与“诚”各自的含义,还须剖析“修辞”与“立诚”的关系。一定程度上,这个关系的实质是“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单句还是两个单句。仅在《周易•乾卦》中逡巡,答案难觅,应当在更大的空间里探究“修辞立其诚”确切的内部关系。从传统之总体倾向和先秦其他文献组成的大视野中看,“修辞”与“立其诚”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合一”关系,即“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单句而非两个单句,是一事而非并列之二事。在“诚”与“辞”之关系中,“辞”从属于“诚”,“辞”以“诚”存。所谓“修辞立其诚”,就是以文辞之修饰或修省实现对内心经验性或者宇宙人间的真理性的表达。(摘编自姜飞《修辞立其诚——中国文学真实观念的历史和结构》)材料二:“修辞立其诚”中“修辞”何指?孔颖达从“居业”的角度将其释为“修理文教”。“文教”为“文治教化”,含有政、教两方面的含义,不是一般的语言修饰,而是一种职务活动。从“修辞立其诚”的出处《易传》来看,修辞是从巫史的作辞、正辞、用辞发展而来,并且《易传》所云之“辞”,是圣人用来揭示卦爻的特定含义的语言,它不仅包含着圣人对卦爻的深刻理解,而且反映出圣人关注社会与民生的思想情感。由此可见,修辞也是圣人职守之内的事业。唐孔颖达的解释是较为符合孔子所谓“修辞”的原意的。《易传》中“辞”与诉讼有关。诉讼只有遇见善听之主才能有公正的判决,故讼的卦辞有“利见大人”之语,之所以“利见大人”,按照《彖传》的理解是“尚中正也”。因此,“修辞立其诚”的第一要义就是“中正”,“诚”的正解也应该是“中正”。“立诚”包含着历史传承的官守职业精神和敬慎持中的文化心理。从语法结构来看,“立诚”是针对“修辞”而言,绝非“修辞”之外再讲“立诚”。“修辞立其诚”意为修辞者持中正之心,怀敬畏之情,对自己的言辞切实承担责任,采用最好的方式予以表达,并预期达致成功。而由此产生的中国人对立言的重视和敬言、谨言、慎言的传统也就可以理解了。“立诚”作为修辞的出发点与归宿,与道德人格紧密相关。道德人格不同,修辞效果迥异。如果因此说“修辞立其诚”谈的是道德问题而不是语言问题,与我们今天的修辞学搭不上界,这不符合孔子的原意,“以言者尚其辞”也是《周易》所具有的“圣人之道”之一。显然,孔子是重视语言修饰所达致的社会实践效果的,这不能说与中国的修辞学发展没有任何联系。(摘编自王齐洲《“修辞立其诚”本义探微》)(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中国文论话语中,“修辞立其诚”中的“修”的两重含义、两个维度、两条路径,使中国的文学真实观念充满张力。B.在中国文论话语中,“诚”包括经验性与真理性含义,使得“修辞立其诚”中的“立诚”在语义上有迷人的内在紧张。C.对“修辞立其诚”作寻本探源考察,“辞”并不是普通的语言修饰,而是指圣人理解、揭示卦爻含义的一种职务活动。D.按照孔子原意,“修辞立其诚”谈的既有道德问题,也有语言问题。就语言来说,它与中国修辞学发展有密切的联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对“修辞立其诚”的含义作了解释,不过二者的观点并不相同。B.文学表达中“真”与“美”之间的张力,使得中国文学的真实观念永远无法实现。C.“诚”两种语义,分别引领了中国文学偏于抒情言志和强调责任道统的两种真实。D.中国人对立言的重视以及敬言、谨言、慎言的传统,与“修辞立其诚”不无关系。(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修省言辞,诚所以立也;修饰言辞,伪所以增也。”B.“修辞立其诚,修其内则为诚,修其外则为巧言。”C.“凡群言发华,而降神务实,修辞立诚,在于无愧。”D.“君子修其词立其诚,生以比兴宏道,殁以述作垂裕,此之谓不朽。”(4)请结合材料,说说姜飞、王齐洲两位学者对于“修辞立其诚”理解的异同。(5)有学者认为,屈原作《离骚》是“修辞立其诚”的典范。请根据《屈原列传》第3段,结合材料一关于“诚”的论述,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争吵周立波村里组织互助组时,刘雨生是组长之一。那时候,唤人开个会,都很困难,他要挨门挨户去劝说,好像讨账。他的堂客张桂贞是个只图享福的,小巧精致的女子,看见丈夫当了互助组组长,时常误工,就绞着他吵,要他丢开这个背时壳。他自己心里对互助合作,也有点犹豫。互助组到底好不好?他还没有想清楚。如今,上级忽然派个邓秀梅来了,说是要办社。他心里想,组还没搞好,怎么办社呢?不积极吧,怕挨批评,说他不像个党员,而且自己心里也不安;要是积极呢,又怕选为社主任,会更耽误工夫,张桂贞会吵得更加厉害,说不定还会闹翻。想起这些,想起他的相当标致的堂客会要离开他,他不由得心灰意冷,打算缩脚了。“你是共产党员吗?”他的心里有个严厉的声音,责问自己,“入党时节的宣誓,你忘记了吗?”开支部会时,听了邓秀梅的报告,刘雨生回到家里,困在床上,睁开眼睛,翻来覆去,想了一通宵。一直到早晨,他的主意才打定。他想清了:“不能落后,只许争先。不能在群众跟前丢党的脸。家庭会散板,也顾不得了。”从那以后,他一心一意,参与了合作化运动。张桂贞看他全然不问家里的冷暖,时常整天不落屋,柴不砍,水也不挑了,只想发躁气,跟他吵闹。开这群众会的头一天晚上,刘雨生回家,发现灶上锅里,既没有菜,也没有饭,张桂贞本意是要激起他吵的,但他也没有做声,拿灯照照,看见米桶是空的,就忍饥挨饿,吹熄灯睡了。张桂贞翻了一个身,满含怨意地说道:“你呀,哼,心上还有家?”第二天,也就是开这会的同一天的上半日,张桂贞从床上起来,招呼孩子穿好衣服,牵着他走到邻舍家,借了三升米,回来煮了,又炒了一碗韭菜拌鸡蛋,一碗擦菜子,侍候刘雨生和他的孩子,吃了早饭。刘雨生心里有一点诧异:“她今天为什么这样好了,不声不响地,还炒一碗蛋?”洗好碗筷,张桂贞露出有话要说,不好启齿的样子,隔了一阵才说:“今天是我妈妈的阴生,我要回家去看看。”“阴生何必回去呢?人又不在了。”刘雨生抬起眼睛,看着她,本本真真地说道。“不,我要回去,”张桂贞凄怆地说,低下脑壳,扯起抹胸子的边边,擦擦眼睛,又说:“我要抱住老人家的灵牌子,告诉老人家,她女儿的命好苦啊……”她泣不成声。刘雨生晓得她回家的意思了,竭力地忍住眼泪。他晓得,事情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除非他退坡。对于他这样的共产党员,退坡是办不到的。隔了一阵,他问:“我们的孩子怎么办?”“孩子我先带回去。”虽说眼看要遭遇不幸,他喜欢的儿子要遭到他们的婚变的影响,但刘雨生还是忍着心痛,出席和主持了晚上的会议,只不过眼睛里含着沉郁凄楚的神色。讨论办社时,符贱庚站起身来说:“据我看,这社是办不好的。”“何以见得呢?”邓秀梅偏起脑壳问。“一娘生九子,九子连娘十条心,如今要把几十户人家绞到一起,不吵场合,不打破脑壳,找我的来回。”“我们有领导。”陈大春说,用劲按住心头的激动。“你这领导,我见识过了。你办的那个什么社,到哪里去了?”符癞子冷笑着说,看了秋丝瓜一眼,后者躲在灯光暗淡的地方,低着头抽烟,装作不理会他的样子。秋丝瓜是刘雨生大舅子张桂秋的小名,不喜欢刘雨生。“如今不同了,领导加强了,大家的思想也跟往昔两样了。”刘雨生插进来说明。“你说搞得好,打死我也不相信。请问刘组长,你这一组搞好了没有?还不是天天扯皮,连你组长自己的家里也闹翻了,如今你堂客到哪里去了?”陈大春接过来说:“你为什么要提起人家的私事?”“好吧,不提私事,就讲公事。”符癞子流流赖赖地说,“我看既然明明晓得搞不好,小组也散场算了,我们各走各的路,各干各的去,组长你也免得操心了。要这样莽莽撞撞,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我们大家的炉罐锅火尽都提到一起来,有朝一日,烂了场合,没得饭吃,你们有堂客好卖,我呢,对不起,还没得这一笔本钱,组长,你的本钱也丢了。”“符贱庚,你这个家伙,这是人讲的话么?”陈大春憋一肚子的气,再也忍不住。“我又没讲你,你争什么气?啊,你也和我一样,还是打单身,没得办社的老本。”符贱庚嬉皮笑脸地说着。“你再讲混账的话,老子打死你。”陈大春鼓起眼睛,右手捏个大拳头,往桌子上一摆。刘雨生看见吵得这样子,早把私人心上的事情完全丢开了,他沉静地,但也蛮有斤两地说道:“你们都不怕丢丑?都是互助组员,先进分子,这算什么先进呀?吵场合也叫先进吗?”有人笑了。陈大春的忿怒也逐渐平息,他的火气容易上来,也不难熄灭。他坐下来了。符癞子一边吵,一边拿眼睛瞅着门边,随时随刻,准备逃跑。如今,他多骂了一句粗话子,占了便宜,也坐下来了。(节选自周立波长篇小说《山乡巨变》,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从决定一心一意参与合作化运动,刘雨生“全然不问家里的冷暖”,这表明他是一位公而忘私的共产党员。B.张桂贞说:“哼,心上还有家?”表达的是怨意。《荷花淀》中水生嫂对水生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是自豪的赞赏。C.刘雨生一开始的摇摆与家庭矛盾为后面情节做了铺垫,同时也暗示,从互助组到合作社,劝说工作将是艰难的。D.小说表现了不同认识的农民道路选择上的分歧与冲突,并且在乡村人情、血缘、伦理等关系上进行了描述和处理。(2)关于文中符癞子跟陈大春的争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符癞子跳出来反对合作社,是听了刘雨生的小舅子张桂秋挑唆,他本人实际上是没有什么主张的。B.陈大春认为符癞子讲的不是人话,不仅粗俗,还嘲笑刘雨生:管不了自己老婆竟然跑来说服别人。C.符癞子与陈大春对垒,又随时随地准备逃跑,这些鲜活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他外强中干的性格。D.陈符二人争吵中的种种行为使故事显得生气勃勃、幽默风趣,喜剧效果强烈,叙事节奏张弛有致。(3)有人认为,《山乡巨变》的语言可分为三种类型:“会上的话”“口头的话”“心里的话”。“会上的话”是相对官方和正式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口头的话”和“心里的话”各自的特点。(4)选文部分描写的多重“争吵”有哪些表达效果?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青莲阁记汤显祖李青莲居士为谪仙人,金粟如来后身,良是。按其本末,窥峨嵋,张洞庭,卧浔阳,醉青山,孤纵腌映,止此长江一带耳。风流遂远,八百年而后,乃始有广陵李季宣焉。季宣生有奇质,就傅之龄,《骚》《雅》千篇,殆欲上口。弱冠,能为文章。云霞风霆,藻神逸气。拜贤学书,名在河岳。公车数上,尊人惜之,曰:“古昔闻人雅好鸣琴①之理,子无意乎?”季宣奉命筮仕,授山以东济阳长。资事父以事君亦资事君而事父也三年大著良声雅歌徒咏然而雄心未弇侠气犹厉处世同于海鸟在俗惊其神骏遂乃风期为贾患之媒,只招残之檄矣。君慨然出神武门,登泰山吴观而啸曰:“使吾一饮扬子中泠水,亦何必三周华不注耶!且亲在,终致吾臣而为子矣。”则归而从太公。群从骚牢,夷犹乎江皋,眺听壶觞,言世外之事,颓如也。起而视其处,有最胜焉。江南诸山,翠微泡晔几席,欣言外之。望远可以赋诗,居清可以读书。书非仙释通隐丽娟之音,皆所不取。然季宣为人伟朗横绝,喜宾客。而芜城真州,故天下之轴也,四方游人,车盖帆影无绝,通江不见季宣,即色沮而神懊。以是季宣日与天下游士通从,相与浮拍跳踉②,淋漓顿挫,以极其致。时时挟金、焦而临北固,为寨裳蹈海之谈③。故常与游者,莫不眙愕相视,叹曰:“季宣殆青莲后身也。”相与颜其阁曰“青莲”。季宣叹曰:“未敢然也。吾有友,江西清远道人④,试尝问之。”道人闻而嘻曰:“有是哉!古今人不相及,亦其时耳。世有有情之天下,有有法之天下。唐人受陈、隋风流,君臣游幸,率以才情自胜,则可以共浴华清。令白也生今之世,滔荡零落,尚不能得一中县而治,彼诚遇有情之天下也。今天下大致灭才情而尊吏法,故季宣低眉而在此。假生白时,其才气凌厉一世,倒骑驴,岂足道哉!”海风江月,千古如斯。吾以为《青莲阁记》。(有删节)【注】①用“鸣琴”称颂地方官简政清刑,无为而治。②浮拍:诗酒娱情。跳踉:跳跃。③襄裳蹈海之谈:谓谈论方外神仙之事。④清远道人:汤显祖的号。(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资事父以事君亦/资事君而事父也/三年大著/良声/雅歌徒咏/然而雄心未弇/侠气犹厉/处世同于海鸟/在俗惊其神骏/B.资事父以事君亦/资事君而事父也/三年/大著良声/雅歌徒咏/然而雄心未弇侠气/犹厉/处世同于海鸟/在俗惊其神骏/C.资事父以事君/亦资事君而事父也/三年/大著良声/雅歌徒咏/然而雄心未弇/侠气犹厉/处世同于海鸟/在俗惊其神骏/D.资事父以事君/亦资事君而事父也/三年大著/良声/雅歌徒咏/然而雄心未弇侠气/犹厉/处世同于海鸟/在俗惊其神骏/(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粟如来后身,良是”与“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过秦论》)中的“良”含义不同。B.筮仕,古人将做官时必先卜问吉凶,后亦指初出做官。文中的“筮仕”指初出做官。C.“相与颜其阁曰‘青莲’”与“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难》)中的“颜”含义不同。D.“故季宣低眉而在此”与“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中的“低眉”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写的是李季宣,但从李白开始写,体现了季宣与李白在为人处世上的相近,文末又将两人的命运做比较,抒发了作者的感悟。B.李季宣风神韵秀,生而有奇质,二十岁时,就能写一手好文章。他拜圣贤之人读书,深受启发,便立志要游历山河。C.李季宣居住的地方,景色优美,可以望远赋诗,可以闲居读书。他也喜爱宾客,与天下游士来往,饮酒赋诗,纵情娱乐,每每达到极致。D.李季宣常常在金山、焦山、北固山之间穿梭,谈论方外神仙之事,常常和他一起游历的人,没有不惊讶相看,感叹说他或许是青莲的后身。(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群从骚牢,夷犹乎江皋,眺听壶觞,言世外之事,颓如也。②唐人受陈、隋风流,君臣游幸,率以才情自胜,则可以共浴华清。(5)李季宣辞官归乡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有所思①•西征登陇首沈约(南北朝)西征登陇首,东望不见家。关树抽紫叶,塞草发青芽。昆明②当欲满,葡萄应作花。流泪对汉使,因书寄狭斜③。注:①有所思:属乐府古辞鼓吹曲。②昆明:长安附近有民明池,武帝时造成,春能积雪,江湖水满。③狭邪:长安的街道,代指故乡。(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陇首,表明抒情主人身份是征戍之人,前两句写他远征在外,登山东望而领起全篇。B.三四句承接“东望不见家”的“望“字,写出征夫眼中所见的边塞春景塞上风光。C.从句法结构上看,中间两联已是对句,单从修辞的角度来说,已具五言律诗雏形。D.整首诗起承转合,章法严谨,情景相融,韵律和谐,是一首典型的羁旅相思之作。(2)本诗中间两联除对仗外,写景也颇具特色,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评价《离骚》具有节制的特点时,也对《诗经》中的作品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2)《过秦论》中表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用来愚化民众的手段的句子是“,”。(3)《战国策》中说“积羽沉舟,群轻折轴”,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也告诫统治者治政不能轻视小节,且要节制欲望的句子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是否在学习工作之余找一份副业,是近年来网络热议的话题。关于如何找到副业、发展副业、靠副业赚钱的讨论,副业培训也随之应运而生。营造“上副业培训课=轻松赚钱”的错觉,成为一些副业培训机构的流量密码。19世纪美国“淘金热”中,真正靠淘金大富大贵的人不多,倒是卖铲子的人赚得盆满钵满。目光回到当下,不少网友参加所谓副业培训后发现,配音培训是为了卖设备,插画培训是为了卖课,收纳整理师培训是为了卖证书,各式各样的“铲子”五花八门,淘到真金的人却算得上……打开社交媒体平台,不少被广告吸引的网友以实际经历奉劝后来者,天上没有免费的馅饼,与付出的时间精力相比,一些所谓低门槛副业赚到的钱少得可怜。副业培训广告描绘出的财富自由唾手可得、指日可待的诱人前景,可能与现实生活差之千里。寻找合适的副业,往往要经历不断试错、潜心学习、熟练掌握进而的过程。那些被看似轻松的造富故事影响而产生通过副业抄近道、走捷径的心理很容易被不法商家抓住和利用。事实上,只有当付出足够多钻研和努力,当知识储备、技能储备等条件成熟时,副业才能带来回报,成为提升的踏板。(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如火如荼屡见不鲜凤毛麟角水到渠成B.方兴未艾屡见不鲜寥若晨星水滴石穿C.如火如荼屡试不爽寥若晨星水到渠成D.方兴未艾屡试不爽凤毛麟角水滴石穿(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铲子”所加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为了忘却的记念》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作,重点回忆了白莽和柔石。B.郭沫若曾盛赞惠特曼是一位犹如“太平洋一样”(《晨安》)广阔的诗人。C.福临路工房的两千个左右的包身工人,是顺从地替代工头赚钱的“机器”。D.“真”和“善”是人类美好的品质,也是哲学领域探讨的重要话题。(3)请将文中画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硒是人体多酶的活性中心,对人体的作用是广泛的,其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起到抵御疾病、防止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良好的免疫能力,是决定人体健康与否的关键。一个人的免疫功能对健康有极大的影响力,①_____,小则容易感冒,大则易患肿瘤等。我们生活的四周,充满着看不见的②_____,它们借着呼吸、伤口及各种接触时侵入人体。免疫系统就如同③_____,随时都在为我们的健康备战并与病毒作战,而硒就像一个将军,担任着增强细胞防御工事的工作,始终抵抗着危险病菌、病毒和癌细胞侵入人体。(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平衡机体的作用得到了发挥B.平衡机体由此发挥了出来C.从而达到平衡机体的作用D.因此有平衡机体的作用(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0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的作文题目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这段话体现了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茧房”现象。有人说,“信息茧房”会让我们的视野越来越狭窄,见解越来越偏激,不利于个人发展;也有人认为,“信息茧房”会让更多个人感兴趣的事物出现在我们面前,不失为缓解现代生活焦虑的好帮手。以上材料引发你什么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南京师大苏州实验学校高三(上)第二次段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作为中国文论话语的“修辞立其诚”,“修辞”当取何意?根据《周易》“卦辞”“爻辞”,《文心雕龙》“祝史陈信,资乎文辞”“修辞立诚”,“辞”取“文辞”意。“修”字貌似浅显却张力弥满。《说文解字》释“修”曰“饰”,有“拂拭”“去其尘垢”和“文饰”“加以缛采”两重含义。如果将“修”的对象锁定为“内”和“外”,或“心”与“文”,则第一重含义是对“内”、对“心”而言的。亦如儒家思孟一系的心学表述,重视内在之“质”,“修省”“反身而诚”。“修”的第二重含义对“外”、对“文”而言,在“质”的基础上强调“文”,强调打磨、装饰和匠心,追求尽善尽美的艺术作为。由此可见,“修”字概括了中国文学两种表达范式,即偏向自然与倚重藻绘两个维度,偏重于反求内心之真与倾向于追逐外饰之美两条路径。“修辞立其诚”中的“修辞”亦因“修”的两重含义、两个维度、两条路径对中国的文学真实观念产生影响:“修省”与“修饰”之间的张力就是文学表达中“真”与“美”之间的张力,就是既要穿过语言的文饰而抵达“真”与根本无法穿过语言,甚至只能宿命地在语言之中朦胧其“真”、文饰其“真”这两者之间的张力。中国文学真实观念实在“饰”与“拭”“诚”与“辞”的沉浮起落、矛盾紧张之中展开。“立诚”在语义上也有迷人的内在紧张。《尔雅》训“诚”为“信”,真实诚笃。“诚”还指虔诚。《礼记》:“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诚”的信、真实诚笃、虔诚诸义,皆经验性的“诚”。与之相对应的是,真理性的“诚”,既是天地之本质,又是人间常道,具有不容置疑的真理性,与“道”相近。《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就中国文论而言,经验性之“诚”与真理性之“诚”,一者归趋文学之审美属性,叙述自我、体认自身,偏于抒情言志的经验真实;一者引领文学仰望、融入天地人间之道,偏于以担当责任、传承道统、捍卫人间秩序为现实标的之真理真实。厘清“修辞”与“诚”各自的含义,还须剖析“修辞”与“立诚”的关系。一定程度上,这个关系的实质是“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单句还是两个单句。仅在《周易•乾卦》中逡巡,答案难觅,应当在更大的空间里探究“修辞立其诚”确切的内部关系。从传统之总体倾向和先秦其他文献组成的大视野中看,“修辞”与“立其诚”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合一”关系,即“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单句而非两个单句,是一事而非并列之二事。在“诚”与“辞”之关系中,“辞”从属于“诚”,“辞”以“诚”存。所谓“修辞立其诚”,就是以文辞之修饰或修省实现对内心经验性或者宇宙人间的真理性的表达。(摘编自姜飞《修辞立其诚——中国文学真实观念的历史和结构》)材料二:“修辞立其诚”中“修辞”何指?孔颖达从“居业”的角度将其释为“修理文教”。“文教”为“文治教化”,含有政、教两方面的含义,不是一般的语言修饰,而是一种职务活动。从“修辞立其诚”的出处《易传》来看,修辞是从巫史的作辞、正辞、用辞发展而来,并且《易传》所云之“辞”,是圣人用来揭示卦爻的特定含义的语言,它不仅包含着圣人对卦爻的深刻理解,而且反映出圣人关注社会与民生的思想情感。由此可见,修辞也是圣人职守之内的事业。唐孔颖达的解释是较为符合孔子所谓“修辞”的原意的。《易传》中“辞”与诉讼有关。诉讼只有遇见善听之主才能有公正的判决,故讼的卦辞有“利见大人”之语,之所以“利见大人”,按照《彖传》的理解是“尚中正也”。因此,“修辞立其诚”的第一要义就是“中正”,“诚”的正解也应该是“中正”。“立诚”包含着历史传承的官守职业精神和敬慎持中的文化心理。从语法结构来看,“立诚”是针对“修辞”而言,绝非“修辞”之外再讲“立诚”。“修辞立其诚”意为修辞者持中正之心,怀敬畏之情,对自己的言辞切实承担责任,采用最好的方式予以表达,并预期达致成功。而由此产生的中国人对立言的重视和敬言、谨言、慎言的传统也就可以理解了。“立诚”作为修辞的出发点与归宿,与道德人格紧密相关。道德人格不同,修辞效果迥异。如果因此说“修辞立其诚”谈的是道德问题而不是语言问题,与我们今天的修辞学搭不上界,这不符合孔子的原意,“以言者尚其辞”也是《周易》所具有的“圣人之道”之一。显然,孔子是重视语言修饰所达致的社会实践效果的,这不能说与中国的修辞学发展没有任何联系。(摘编自王齐洲《“修辞立其诚”本义探微》)(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在中国文论话语中,“修辞立其诚”中的“修”的两重含义、两个维度、两条路径,使中国的文学真实观念充满张力。B.在中国文论话语中,“诚”包括经验性与真理性含义,使得“修辞立其诚”中的“立诚”在语义上有迷人的内在紧张。C.对“修辞立其诚”作寻本探源考察,“辞”并不是普通的语言修饰,而是指圣人理解、揭示卦爻含义的一种职务活动。D.按照孔子原意,“修辞立其诚”谈的既有道德问题,也有语言问题。就语言来说,它与中国修辞学发展有密切的联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对“修辞立其诚”的含义作了解释,不过二者的观点并不相同。B.文学表达中“真”与“美”之间的张力,使得中国文学的真实观念永远无法实现。C.“诚”两种语义,分别引领了中国文学偏于抒情言志和强调责任道统的两种真实。D.中国人对立言的重视以及敬言、谨言、慎言的传统,与“修辞立其诚”不无关系。(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CA.“修省言辞,诚所以立也;修饰言辞,伪所以增也。”B.“修辞立其诚,修其内则为诚,修其外则为巧言。”C.“凡群言发华,而降神务实,修辞立诚,在于无愧。”D.“君子修其词立其诚,生以比兴宏道,殁以述作垂裕,此之谓不朽。”(4)请结合材料,说说姜飞、王齐洲两位学者对于“修辞立其诚”理解的异同。(5)有学者认为,屈原作《离骚》是“修辞立其诚”的典范。请根据《屈原列传》第3段,结合材料一关于“诚”的论述,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概念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解答】(1)D.“就语言来说,它与中国修辞学发展有密切的联系”错,原文“显然,孔子是重视语言修饰所达致的社会实践效果的,这不能说与中国的修辞学发展没有任何联系”,“有关系”不同于“有密切关系”。故选D。(2)B.“文学表达中‘真’与‘美’之间的张力,使得中国文学的真实观念永远无法实现”错,原文“‘修省’与‘修饰’之间的张力就是文学表达中‘真’与‘美’之间的张力,就是既要穿过语言的文饰而抵达‘真’与根本无法穿过语言,甚至只能宿命地在语言之中朦胧其‘真’、文饰其‘真’这两者之间的张力”,两者之间有“张力”不等于“使得中国文学的真实观念永远无法实现”。故选B。(3)材料二是探究“修辞立其诚”的本义,即:修辞与“文教”有关,是一种职务活动。C.意思是:各种文章都表现出一定的文采,用于降神的祝文则要求朴实。祝辞的写作必须真诚,要于内心无所惭愧。这是从祭祀的角度对祭文提出的要求,属于职务活动。其他三项都与“职务活动”或者“文教”无关。故选C。(4)同:材料一“所谓‘修辞立其诚’,就是以文辞之修饰或修省实现对内心经验性或者宇宙人间的真理性的表达”,材料二“‘修辞立其诚’意为修辞者持中正之心,怀敬畏之情,对自己的言辞切实承担责任,采用最好的方式予以表达,并预期达致成功”,可见二者都认为言辞能传递并反映修辞者的思想情感。异:①角度不同。材料一“作为中国文论话语的‘修辞立其诚’”,材料二题目《“修辞立其诚”本义探微》,可见姜飞是从中国文论话语角度去理解修辞立其诚;王齐洲则对修辞立其诚的本义作了探微。②观点不同。对于修辞立其诚,材料一“所谓‘修辞立其诚’,就是以文辞之修饰或修省实现对内心经验性或者宇宙人间的真理性的表达”,姜飞认为是以文辞之修饰或修省实现对内心经验性或宇宙人间的真理性表达;材料二“‘修辞立其诚’意为修辞者持中正之心,怀敬畏之情,对自己的言辞切实承担责任,采用最好的方式予以表达,并预期达致成功”,王齐洲认为修辞者要持中正之心,怀敬畏之情,承担言辞责任,采用最好的方式表达,预期达致成功。(5)①《屈原列传》第三段阐述了作《离骚》的缘由,“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痛心于奉承谄媚的小人混淆黑白、蒙蔽怀王、损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昏君谗臣所容,故忧愁忧思而作《离骚》。材料一“‘诚’的信、真实诚笃、虔诚诸义,皆经验性的‘诚’”“就中国文论而言,经验性之‘诚’……归趋文学之审美属性,叙述自我、体认自身,偏于抒情言志的经验真实”,《离骚》中含有屈原叙述自我、抒情言志的经验真实。②《屈原列传》第三段评论《离骚》的内容,“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材料二论述了真理性的“诚”,“引领文学仰望、融入天地人间之道,偏于以担当责任、传承道统、捍卫人间秩序为现实标的之真理真实”,《离骚》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体现了屈原追求担当责任、传承道统、捍卫人间秩序的真理真实。答案:(1)D(2)B(3)C(4)同:都认为言辞能传递并反映修辞者的思想情感。异:①角度不同。姜飞是从中国文论话语角度去理解修辞立其诚;王齐洲则对修辞立其诚的本义作了探微。②观点不同。对于修辞立其诚,姜飞认为是以文辞之修饰或修省实现对内心经验性或宇宙人间的真理性表达;王齐洲认为修辞者要持中正之心,怀敬畏之情,承担言辞责任,采用最好的方式表达,预期达致成功。(5)①屈原痛心于奉承谄媚的小人混淆黑白、蒙蔽怀王、损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昏君谗臣所容,故忧愁忧思而作《离骚》,《离骚》中含有屈原叙述自我、抒情言志的经验真实。②《离骚》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体现了屈原追求担当责任、传承道统、捍卫人间秩序的真理真实。(如若学生援引《屈原列传》第三段原句“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说明《离骚》中含有屈原叙述自我、抒情言志的经验真实也算正确)(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争吵周立波村里组织互助组时,刘雨生是组长之一。那时候,唤人开个会,都很困难,他要挨门挨户去劝说,好像讨账。他的堂客张桂贞是个只图享福的,小巧精致的女子,看见丈夫当了互助组组长,时常误工,就绞着他吵,要他丢开这个背时壳。他自己心里对互助合作,也有点犹豫。互助组到底好不好?他还没有想清楚。如今,上级忽然派个邓秀梅来了,说是要办社。他心里想,组还没搞好,怎么办社呢?不积极吧,怕挨批评,说他不像个党员,而且自己心里也不安;要是积极呢,又怕选为社主任,会更耽误工夫,张桂贞会吵得更加厉害,说不定还会闹翻。想起这些,想起他的相当标致的堂客会要离开他,他不由得心灰意冷,打算缩脚了。“你是共产党员吗?”他的心里有个严厉的声音,责问自己,“入党时节的宣誓,你忘记了吗?”开支部会时,听了邓秀梅的报告,刘雨生回到家里,困在床上,睁开眼睛,翻来覆去,想了一通宵。一直到早晨,他的主意才打定。他想清了:“不能落后,只许争先。不能在群众跟前丢党的脸。家庭会散板,也顾不得了。”从那以后,他一心一意,参与了合作化运动。张桂贞看他全然不问家里的冷暖,时常整天不落屋,柴不砍,水也不挑了,只想发躁气,跟他吵闹。开这群众会的头一天晚上,刘雨生回家,发现灶上锅里,既没有菜,也没有饭,张桂贞本意是要激起他吵的,但他也没有做声,拿灯照照,看见米桶是空的,就忍饥挨饿,吹熄灯睡了。张桂贞翻了一个身,满含怨意地说道:“你呀,哼,心上还有家?”第二天,也就是开这会的同一天的上半日,张桂贞从床上起来,招呼孩子穿好衣服,牵着他走到邻舍家,借了三升米,回来煮了,又炒了一碗韭菜拌鸡蛋,一碗擦菜子,侍候刘雨生和他的孩子,吃了早饭。刘雨生心里有一点诧异:“她今天为什么这样好了,不声不响地,还炒一碗蛋?”洗好碗筷,张桂贞露出有话要说,不好启齿的样子,隔了一阵才说:“今天是我妈妈的阴生,我要回家去看看。”“阴生何必回去呢?人又不在了。”刘雨生抬起眼睛,看着她,本本真真地说道。“不,我要回去,”张桂贞凄怆地说,低下脑壳,扯起抹胸子的边边,擦擦眼睛,又说:“我要抱住老人家的灵牌子,告诉老人家,她女儿的命好苦啊……”她泣不成声。刘雨生晓得她回家的意思了,竭力地忍住眼泪。他晓得,事情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除非他退坡。对于他这样的共产党员,退坡是办不到的。隔了一阵,他问:“我们的孩子怎么办?”“孩子我先带回去。”虽说眼看要遭遇不幸,他喜欢的儿子要遭到他们的婚变的影响,但刘雨生还是忍着心痛,出席和主持了晚上的会议,只不过眼睛里含着沉郁凄楚的神色。讨论办社时,符贱庚站起身来说:“据我看,这社是办不好的。”“何以见得呢?”邓秀梅偏起脑壳问。“一娘生九子,九子连娘十条心,如今要把几十户人家绞到一起,不吵场合,不打破脑壳,找我的来回。”“我们有领导。”陈大春说,用劲按住心头的激动。“你这领导,我见识过了。你办的那个什么社,到哪里去了?”符癞子冷笑着说,看了秋丝瓜一眼,后者躲在灯光暗淡的地方,低着头抽烟,装作不理会他的样子。秋丝瓜是刘雨生大舅子张桂秋的小名,不喜欢刘雨生。“如今不同了,领导加强了,大家的思想也跟往昔两样了。”刘雨生插进来说明。“你说搞得好,打死我也不相信。请问刘组长,你这一组搞好了没有?还不是天天扯皮,连你组长自己的家里也闹翻了,如今你堂客到哪里去了?”陈大春接过来说:“你为什么要提起人家的私事?”“好吧,不提私事,就讲公事。”符癞子流流赖赖地说,“我看既然明明晓得搞不好,小组也散场算了,我们各走各的路,各干各的去,组长你也免得操心了。要这样莽莽撞撞,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我们大家的炉罐锅火尽都提到一起来,有朝一日,烂了场合,没得饭吃,你们有堂客好卖,我呢,对不起,还没得这一笔本钱,组长,你的本钱也丢了。”“符贱庚,你这个家伙,这是人讲的话么?”陈大春憋一肚子的气,再也忍不住。“我又没讲你,你争什么气?啊,你也和我一样,还是打单身,没得办社的老本。”符贱庚嬉皮笑脸地说着。“你再讲混账的话,老子打死你。”陈大春鼓起眼睛,右手捏个大拳头,往桌子上一摆。刘雨生看见吵得这样子,早把私人心上的事情完全丢开了,他沉静地,但也蛮有斤两地说道:“你们都不怕丢丑?都是互助组员,先进分子,这算什么先进呀?吵场合也叫先进吗?”有人笑了。陈大春的忿怒也逐渐平息,他的火气容易上来,也不难熄灭。他坐下来了。符癞子一边吵,一边拿眼睛瞅着门边,随时随刻,准备逃跑。如今,他多骂了一句粗话子,占了便宜,也坐下来了。(节选自周立波长篇小说《山乡巨变》,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自从决定一心一意参与合作化运动,刘雨生“全然不问家里的冷暖”,这表明他是一位公而忘私的共产党员。B.张桂贞说:“哼,心上还有家?”表达的是怨意。《荷花淀》中水生嫂对水生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是自豪的赞赏。C.刘雨生一开始的摇摆与家庭矛盾为后面情节做了铺垫,同时也暗示,从互助组到合作社,劝说工作将是艰难的。D.小说表现了不同认识的农民道路选择上的分歧与冲突,并且在乡村人情、血缘、伦理等关系上进行了描述和处理。(2)关于文中符癞子跟陈大春的争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符癞子跳出来反对合作社,是听了刘雨生的小舅子张桂秋挑唆,他本人实际上是没有什么主张的。B.陈大春认为符癞子讲的不是人话,不仅粗俗,还嘲笑刘雨生:管不了自己老婆竟然跑来说服别人。C.符癞子与陈大春对垒,又随时随地准备逃跑,这些鲜活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他外强中干的性格。D.陈符二人争吵中的种种行为使故事显得生气勃勃、幽默风趣,喜剧效果强烈,叙事节奏张弛有致。(3)有人认为,《山乡巨变》的语言可分为三种类型:“会上的话”“口头的话”“心里的话”。“会上的话”是相对官方和正式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口头的话”和“心里的话”各自的特点。(4)选文部分描写的多重“争吵”有哪些表达效果?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选项具体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情节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本相关内容,把握其主题,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在文中筛选出与题干相关的句子,然后对其分别进行分析,概括其特点。(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从文中找出文中都有哪些“争吵”,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概括。【解答】(1)B.“这是自豪的赞赏”错误,水生嫂这句话中包含的情绪比较复杂,有赞赏,但也有不满、依恋等等。故选B。(2)A.“是听了刘雨生的小舅子张桂秋挑唆”“没有什么主张”错误,小说中看不出符癞子跳出来反对合作社,是听了刘雨生的小舅子张桂秋挑唆;同时从“据我看,这社是办不好的”“你这领导,我见识过了。你办的那个什么社,到哪里去了?”“我看既然明明晓得搞不好,小组也散场算了”看,符癞子的主张很明确,那就是“反对”。故选A。(3)所谓“口头的话”就是小说中的口语,在小说中有许多妙趣横生、富有地方色彩的话。比如“堂客”“背时壳”“打算缩脚了”“家庭会散板”“烂了场合”,这些语言,新鲜活泼,富有乡土韵味。所谓“心里的话”就是小说中人物不愿说、不敢说乃至觉得不必说的心思、念头,大多通过表情、动作或话外音表现出来。如“我要抱住老人家的灵牌子,告诉老人家,她女儿的命好苦啊……”,张桂贞是想告诉刘雨生,她决计要离婚了,但心理有万千苦处;如“后者躲在灯光暗淡的地方,低着头抽烟,装作不理会他的样子”,秋丝瓜是刘雨生大舅子,如今妹妹已经和刘雨生离婚,所以他刻意隐藏自己,一是避免与刘雨生见面的尴尬,二是防止别人发现他与符贱庚有关系。作者用“心里的话”丰富了丰满了人物的形象,丰富了小说的内容。(4)“看见丈夫当了互助组组长,时常误工,就绞着他吵,要他丢开这个背时壳”“你呀,哼,心上还有家?”,妻子因为刘雨生当了互助组组长后影响了自己小家的利益所以和刘雨生吵,而刘雨生“不积极吧,怕挨批评,说他不像个党员,而且自己心里也不安;要是积极呢,又怕选为社主任,会更耽误工夫,张桂贞会吵得更加厉害,说不定还会闹翻。想起这些,想起他的相当标致的堂客会要离开他,他不由得心灰意冷,打算缩脚了”“刘雨生回到家里,困在床上,睁开眼睛,翻来覆去,想了一通宵”。作者以此表现了张桂贞的自私、贪图安逸,刘雨生的痛苦、忍耐。“‘你是共产党员吗?’他的心里有个严厉的声音,责问自己,‘入党时节的宣誓,你忘记了吗?’”“不能落后,只许争先。不能在群众跟前丢党的脸。家庭会散板,也顾不得了”,刘雨生与自己争吵,艰难地说服自己,表现了他复杂的心路历程:由怀疑、犹豫到坚定。丰富了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基层干部、共产党员的形象。“‘据我看,这社是办不好的。’‘何以见得呢?’邓秀梅偏起脑壳问”“‘你这领导,我见识过了。你办的那个什么社,到哪里去了?’……‘如今不同了,领导加强了,大家的思想也跟往昔两样了。’刘雨生插进来说明”,面对落后村民的无理取闹,邓秀梅、刘雨生作为干部依然耐心解释。这些争吵,不仅呈现了干部对村民做思想工作的真实场景,而且表现了干部的宽容、忍让、安抚、鼓励和坚持不懈,以及落后村民的怀疑、担心和自私自利。“陈大春接过来说:‘你为什么要提起人家的私事?’”“‘我看既然明明晓得搞不好,小组也散场算了……’‘符贱庚,你这个家伙,这是人讲的话么?’陈大春憋一肚子的气,再也忍不住”“‘我又没讲你,你争什么气?啊,你也和我一样,还是打单身,没得办社的老本。’符贱庚嬉皮笑脸地说着。‘你再讲混账的话,老子打死你。’陈大春鼓起眼睛,右手捏个大拳头,往桌子上一摆”,陈大春与符贱庚同为村民,他们的争吵呈现村里多样人际关系与复杂的生态环境,强调了思想转变的艰难。但“陈大春”的话却为文中增添了希望的色彩,看到了村民思想转变的希望。答案:(1)B(2)A(3)“口头的话”:新鲜活泼,乡土韵味(特色)。大多是人物之间妙趣横生的对话,形式上则以直接引语的方式呈现。例:“烂了场合”指事情出了问题,“背时壳”指背运、倒霉的差事,“秋丝瓜”的外号指长得矮小干瘪。(合理即可)“心里的话”:是表现内心活动的话,是他们不愿说、不敢说乃至觉得不必说的心思、念头;大多通过表情或是动作,甚至可能是“口头的话”携带的言外之意表现出来。例:“她女儿的命好苦啊”,张桂贞是想告诉刘雨生,她决计放弃这个家了。符贱庚“也坐下来了”,本来随时准备逃的,现在觉得,官司打一个平手,心满意足了;张桂秋“躲在灯光暗淡的地方”,这是刻意隐藏自己,防止别人发现他与符贱庚有关系(瓜葛)。(4)①刘雨生与妻子的争吵,表现了张桂贞的自私、贪图安逸,刘雨生的痛苦、忍耐。②自我争吵,刘雨生艰难地说服自己;表现了他复杂的心路历程,由怀疑、犹豫到坚定;使人物形象变得丰满起来,他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基层干部、共产党员。③邓秀梅、刘雨生与村民的争吵,呈现了做思想工作的真实场景,表现了干部的宽容、忍让、安抚、鼓励和坚持不懈,落后村民的怀疑、担心、自私自利。④陈大春与符贱庚的争吵,呈现村里多样人际关系与复杂的生态环境,强调了思想转变的艰难。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青莲阁记汤显祖李青莲居士为谪仙人,金粟如来后身,良是。按其本末,窥峨嵋,张洞庭,卧浔阳,醉青山,孤纵腌映,止此长江一带耳。风流遂远,八百年而后,乃始有广陵李季宣焉。季宣生有奇质,就傅之龄,《骚》《雅》千篇,殆欲上口。弱冠,能为文章。云霞风霆,藻神逸气。拜贤学书,名在河岳。公车数上,尊人惜之,曰:“古昔闻人雅好鸣琴①之理,子无意乎?”季宣奉命筮仕,授山以东济阳长。资事父以事君亦资事君而事父也三年大著良声雅歌徒咏然而雄心未弇侠气犹厉处世同于海鸟在俗惊其神骏遂乃风期为贾患之媒,只招残之檄矣。君慨然出神武门,登泰山吴观而啸曰:“使吾一饮扬子中泠水,亦何必三周华不注耶!且亲在,终致吾臣而为子矣。”则归而从太公。群从骚牢,夷犹乎江皋,眺听壶觞,言世外之事,颓如也。起而视其处,有最胜焉。江南诸山,翠微泡晔几席,欣言外之。望远可以赋诗,居清可以读书。书非仙释通隐丽娟之音,皆所不取。然季宣为人伟朗横绝,喜宾客。而芜城真州,故天下之轴也,四方游人,车盖帆影无绝,通江不见季宣,即色沮而神懊。以是季宣日与天下游士通从,相与浮拍跳踉②,淋漓顿挫,以极其致。时时挟金、焦而临北固,为寨裳蹈海之谈③。故常与游者,莫不眙愕相视,叹曰:“季宣殆青莲后身也。”相与颜其阁曰“青莲”。季宣叹曰:“未敢然也。吾有友,江西清远道人④,试尝问之。”道人闻而嘻曰:“有是哉!古今人不相及,亦其时耳。世有有情之天下,有有法之天下。唐人受陈、隋风流,君臣游幸,率以才情自胜,则可以共浴华清。令白也生今之世,滔荡零落,尚不能得一中县而治,彼诚遇有情之天下也。今天下大致灭才情而尊吏法,故季宣低眉而在此。假生白时,其才气凌厉一世,倒骑驴,岂足道哉!”海风江月,千古如斯。吾以为《青莲阁记》。(有删节)【注】①用“鸣琴”称颂地方官简政清刑,无为而治。②浮拍:诗酒娱情。跳踉:跳跃。③襄裳蹈海之谈:谓谈论方外神仙之事。④清远道人:汤显祖的号。(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资事父以事君亦/资事君而事父也/三年大著/良声/雅歌徒咏/然而雄心未弇/侠气犹厉/处世同于海鸟/在俗惊其神骏/B.资事父以事君亦/资事君而事父也/三年/大著良声/雅歌徒咏/然而雄心未弇侠气/犹厉/处世同于海鸟/在俗惊其神骏/C.资事父以事君/亦资事君而事父也/三年/大著良声/雅歌徒咏/然而雄心未弇/侠气犹厉/处世同于海鸟/在俗惊其神骏/D.资事父以事君/亦资事君而事父也/三年大著/良声/雅歌徒咏/然而雄心未弇侠气/犹厉/处世同于海鸟/在俗惊其神骏/(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金粟如来后身,良是”与“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过秦论》)中的“良”含义不同。B.筮仕,古人将做官时必先卜问吉凶,后亦指初出做官。文中的“筮仕”指初出做官。C.“相与颜其阁曰‘青莲’”与“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难》)中的“颜”含义不同。D.“故季宣低眉而在此”与“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中的“低眉”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本文写的是李季宣,但从李白开始写,体现了季宣与李白在为人处世上的相近,文末又将两人的命运做比较,抒发了作者的感悟。B.李季宣风神韵秀,生而有奇质,二十岁时,就能写一手好文章。他拜圣贤之人读书,深受启发,便立志要游历山河。C.李季宣居住的地方,景色优美,可以望远赋诗,可以闲居读书。他也喜爱宾客,与天下游士来往,饮酒赋诗,纵情娱乐,每每达到极致。D.李季宣常常在金山、焦山、北固山之间穿梭,谈论方外神仙之事,常常和他一起游历的人,没有不惊讶相看,感叹说他或许是青莲的后身。(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群从骚牢,夷犹乎江皋,眺听壶觞,言世外之事,颓如也。②唐人受陈、隋风流,君臣游幸,率以才情自胜,则可以共浴华清。(5)李季宣辞官归乡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要结合出处、语境,整体把握语句含意,从易入手,各个突破。(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进行判断。(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抓住关键词,直译与意译相结合。(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解答】(1)句意:他用侍奉父亲的态度来侍奉国君,也可以说是用侍奉国君的态度来侍奉父亲。三年,在这里获得了很好的声誉,简政清刑,百姓安乐。然而他的雄心还没有被遮蔽,侠气还很高涨,处世如同海鸟一般穿梭其间,世俗之人都惊叹他的风采。“良声”是“大著”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D;“侠气”是“犹厉”的主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故选:C。(2)D.“‘低眉’含义相同”错误,低眉:谦卑。/形容顺从或和善的样子。句意:因此季宣谦卑地屈居于此。/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两个“低眉”含义不同。故选:D。(3)B.“便立志要游历山河”错误,由原文“弱冠,能为文章。云霞风霆,藻神逸气。拜贤学书,名在河岳”可知,并没有介绍他立志要游历山河。故选:B。(4)①“从”,议论;“骚牢”,指人们言论众多;“江皋”,江边的皋地;“壶觞”名词作动词,用酒壶饮酒;“颓”,恭顺。译文:人们议论纷纷,他平静的就如同听到江水之声的皋地一样,听任自己田间饮酒,说的都是世外田园之事,总是像这样恭顺。②“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率”,都;“胜”,克制,约束;“华清”,华清池。译文:唐人受陈和隋的风流遗风,皇帝和臣子可以一起游览观光,都能用才情来约束自己,所以能够共浴华清池。(5)①由“资事父以事君亦,资事君而事父也”可知李季宣对朝廷一片忠心,根据“乃风期为贾患之媒,只招残之檄矣”可知,他的才华招来了攻击他的檄文。②由“使吾一饮扬子中泠水,亦何必三周华不注耶”可知,李季宣自己说如果不出来做官,就不会受人嫉妒陷害,可见他后悔出来做官。③由“且亲在,终致吾臣而为子矣”可知,李季宣想辞官回家好好侍奉父亲,尽一个孝子的责任。答案:(1)C(2)D(3)B(4)①人们议论纷纷,他平静的就如同听到江水之声的皋地一样,听任自己田间饮酒,说的都是世外田园之事,总是像这样恭顺。②唐人受陈和隋的风流遗风,皇帝和臣子可以一起游览观光,都能用才情来约束自己,所以能够共浴华清池。(5)①李季宣对朝廷的忠心和他的才华招来了攻击他的檄文。②李季宣后悔出来做官。③李季宣想辞官回家好好侍奉父亲,尽一个孝子的责任。参考译文:李白是被贬谪下凡的仙人,是维摩诘大士转世,确实是这样啊。察看他一生的经历,游览峨眉山和洞庭湖,醉卧在浔阳青山中,孤高放纵的情怀和长江一带山水景物彼此掩映衬托,只是在长江一带啊。他的流风馀韵渐渐远了,八百年后,才有了广陵的李季宣。季宣天生有奇异的资质,到了上学时,《离骚》和《诗经》的《大雅》《小雅》等千篇文章,他几乎都能背诵下来。二十岁的时候,已能写出好文章。他的文章有云霞之资,风雨之态,神气轩逸。于是拜圣贤人读书,在河岳一带非常有名气。公车屡次征召,他的父亲怜惜他,说道:“听说古人喜欢做简政清刑,无为而治的地方官,你难道没有这个意向吗?”季宣于是奉命出仕,朝廷任他为山东济阳的长吏。他用侍奉父亲的态度来侍奉国君,也可说是用侍奉国君的态度来侍奉父亲。三年,在这里获得了非常好的声誉,简政清刑,百姓安乐。但是他的雄心还没被遮蔽,侠气还非常高涨,处世就像海鸟一般穿梭其间,世俗之人都惊叹他的风采。于是他的风度品格成为了招致祸患的媒介,在朝廷招来了攻击自己的檄文。于是他愤然走出神武门,登上泰山的吴观峰长啸道:“假如当初我只喝扬子江中泠泉的泉水,又怎会有被人追逐,就像围绕华不注山逃跑的样子啊。况且父亲还健在,我一定要辞官,好好去尽为人子的责任。”于是回到家里侍奉父亲。人们议论纷纷,他平静的就像听到江水之声的皋地一样,听任自己田间饮酒,说的都是世外田园的事,总是像这样恭顺。观察他的住处,有最美的景致。江南的山,满山翠绿,烟雨迷蒙,光明灿烂,让人欣喜如同世外桃源。在楼阁之上远眺,可以赋诗吟咏,平时可以在这里读书。不是那些仙释通隐丽娟之音的书,都不拿来阅读。然而季宣为人伟岸俊朗,横绝当世,喜好宾客。而且芜城真州,本来就是天下的重镇,来自四方的游学之人,其马车和船帆络绎不绝,如果在江上见不到季宣,就会神色沮丧神情懊恼。因此季宣就每天都和这些游学之人来往,一起诗酒相娱,尽兴吟咏,每每达到极致。在镇江金山、焦山、北固山之间穿梭,谈论方外神仙之事。所以经常和他交往的人,没有人不惊讶地互相看,并感叹道:“李季宣大概是李白的转世。”一起称他的楼阁为“青莲”。季宣感叹说:“不敢这样啊。我有一个朋友,在长江西边,称为清远道人,我曾经向他就教。”道人听到之后嬉笑着说:“有这样的事。古人和今人不能相提并论,也是他们的时运不同罢了。世事有有情的天下,有法治的天下。唐人受陈和隋的风流遗风,皇帝和臣子可以一起游览观光,都能用才情来约束自己,所以能够共浴华清池。如果让李白生于今世,以他的放荡的性格,一定会零落潦倒,连一个中等县都不能够治理,他实在是遇到了一个有情的天下啊。如今天下人大都熄灭了才情而尊崇法令,因此季宣谦卑地屈居于此。如果让季宣生于李白的朝代,他的才情会一世显现,倒骑毛驴,又哪里值得说起呢。海风江月,千年来就是这样的啊。我写成了这篇《青莲阁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有所思①•西征登陇首沈约(南北朝)西征登陇首,东望不见家。关树抽紫叶,塞草发青芽。昆明②当欲满,葡萄应作花。流泪对汉使,因书寄狭斜③。注:①有所思:属乐府古辞鼓吹曲。②昆明:长安附近有民明池,武帝时造成,春能积雪,江湖水满。③狭邪:长安的街道,代指故乡。(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陇首,表明抒情主人身份是征戍之人,前两句写他远征在外,登山东望而领起全篇。B.三四句承接“东望不见家”的“望“字,写出征夫眼中所见的边塞春景塞上风光。C.从句法结构上看,中间两联已是对句,单从修辞的角度来说,已具五言律诗雏形。D.整首诗起承转合,章法严谨,情景相融,韵律和谐,是一首典型的羁旅相思之作。(2)本诗中间两联除对仗外,写景也颇具特色,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解答】(1)D.说此诗是“典型的羁旅相思之作”于文无据,从全诗表达的主旨情感来看,表面写的是征夫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实质上反映了人民痛恨征战之苦的心情。(2)“关树抽紫叶,塞草发青芽”实写作者眼前的边塞景色,“昆明当欲满,葡萄应作花”是作者想象的故乡的景色,虚实结合。中间四句写的景色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春景,但却暗含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所以说以乐景衬哀情。答案:(1)D(2)全诗中间四句写景,既写征夫眼中所见的边塞春景,也写征夫想像中故乡的景色,虚实结合;这两联表面上虽没有说到思乡,但是景中含情,虚实相生;这里春天之景和思乡之情,形成强烈反差,以乐景衬哀情,引发情感共鸣。译文:西征登上大陇山头,往东眺望看不见故乡。边关树木抽出紫叶,塞外小草发出青芽。昆明春水当已涨满,葡萄也该已经开花。对着汉使热泪长流,请把捎信寄往长安的曲巷里头。赏析:这是一首和诗,刘绘、萧衍所作的和诗主旨均为一般男女相思之作。刘绘“佳人不相见,明月空在帷”托意思妇,萧衍“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也是思念良人之作。而这首诗特点在于写征人思家情绪,并描绘了边塞风光。首联两句“西征登陇首,东望不见家”。陇首,表明抒情主人身份是征戍之人。远征在外,登大陇山东望而见不到故乡的情景,领起全篇。三、四句承接“望”字,东望不见家,见到的是边关景物,塞上风光:“关树抽紫叶,塞草发青芽。”草木抽叶发芽,意味着时序变换,春到人间,紫叶、青芽,色彩新美。边地异域风物变换触动征人的乡思。五、六两句,用设想推开出去,宕出故乡景象来:“昆明当欲满,蒲萄应作花。”春天到来,冰融雪化,江湖水满,征人想象故乡当是春池水满,景色宜人,比起关塞来另是一种风光。内地比边塞暖和,引进的葡萄该已开花。那葡萄开花的庭院里,居住着眷念边塞的亲人。多少往事堪回想,家中一切,今又如何,本是虚写之笔却如此具体亲切。最后两句“流泪对汉使,因书寄狭邪。”正在急切思念家园的时候,见到朝中派来的使者,不禁热泪长流,请他捎去深情的书信,转达到我那望不见的家园。全诗起承转合,章法严谨,情景相融。虚实并举,文辞精拔;韵律和谐。唐封演《闻见录》载:“周颞好为韵语,因此切字皆有平上去入之异,永明中,沈约文辞精拔,盛解音律,遂撰四声谱。时王融、刘绘、范云之徒,恭而扇之,由是远近文字,转相祖述,而声韵之道大行。”这首诗正属于永明年间出现的佳作,所谓永明体诗歌。音调之美是永明体诗歌的首要条件,沈约言:“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为文。”如果以浮声理解为平声,切响理解为仄声的话,此诗所有诗句均做到了“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如首两句“平平平上上,平去入去平”,四声变化有节,发音轻重协调,若第九字“见”为平声,则完全符律句要求。从句法结构上看,中两联已是对句,若在声律上稍作调整,就与五言律体无异。(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评价《离骚》具有节制的特点时,也对《诗经》中的作品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2)《过秦论》中表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用来愚化民众的手段的句子是“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3)《战国策》中说“积羽沉舟,群轻折轴”,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也告诫统治者治政不能轻视小节,且要节制欲望的句子是“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重点字:淫)(2)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重点字:焚)(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重点字:溺)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是否在学习工作之余找一份副业,是近年来网络热议的话题。关于如何找到副业、发展副业、靠副业赚钱的讨论,副业培训也随之应运而生。营造“上副业培训课=轻松赚钱”的错觉,成为一些副业培训机构的流量密码。19世纪美国“淘金热”中,真正靠淘金大富大贵的人不多,倒是卖铲子的人赚得盆满钵满。目光回到当下,不少网友参加所谓副业培训后发现,配音培训是为了卖设备,插画培训是为了卖课,收纳整理师培训是为了卖证书,各式各样的“铲子”五花八门,淘到真金的人却算得上……打开社交媒体平台,不少被广告吸引的网友以实际经历奉劝后来者,天上没有免费的馅饼,与付出的时间精力相比,一些所谓低门槛副业赚到的钱少得可怜。副业培训广告描绘出的财富自由唾手可得、指日可待的诱人前景,可能与现实生活差之千里。寻找合适的副业,往往要经历不断试错、潜心学习、熟练掌握进而的过程。那些被看似轻松的造富故事影响而产生通过副业抄近道、走捷径的心理很容易被不法商家抓住和利用。事实上,只有当付出足够多钻研和努力,当知识储备、技能储备等条件成熟时,副业才能带来回报,成为提升的踏板。(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CA.如火如荼屡见不鲜凤毛麟角水到渠成B.方兴未艾屡见不鲜寥若晨星水滴石穿C.如火如荼屡试不爽寥若晨星水到渠成D.方兴未艾屡试不爽凤毛麟角水滴石穿(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铲子”所加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CA.《为了忘却的记念》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作,重点回忆了白莽和柔石。B.郭沫若曾盛赞惠特曼是一位犹如“太平洋一样”(《晨安》)广阔的诗人。C.福临路工房的两千个左右的包身工人,是顺从地替代工头赚钱的“机器”。D.“真”和“善”是人类美好的品质,也是哲学领域探讨的重要话题。(3)请将文中画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用法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正确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根据题干要求进行变换。【解答】(1)第一空:“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如火如荼”,原形容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此处形容讨论热烈,应选“如火如荼”。第二空:“屡见不鲜”,形容事物看见过多次,就不会觉得新奇。“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此处“流量密码”强调好用,应选“屡试不爽”。第三空:“寥若星辰”,稀少得好像早晨的星星。指为数极少。“凤毛麟角”,凤凰的羽毛,麒麟的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此处形容淘到真金的人稀少,应选“寥若晨星”。第四空:水到渠成:比喻有条件之后,事情自然会成功,即功到自然成。水滴石穿:比喻坚持不懈,集细微的力量也能成就难能的功劳。此处强调结果自然会出现,应使用“水到渠成”。故选C。(2)“铲子”引号作用是特殊含义。A.特定称谓;B.引用;C.特殊含义;D.强调。故选C。(3)首先提取句子的主干:心理很容易被不法商家抓住和利用。然后把定语抽出来,添加成分,单独成句:把“那些被看似轻松的造富故事影响”改为“一些人受到看似轻松的造富故事影响”,把“产生通过副业抄近道、走捷径的心理”改为“(他们)会产生通过副业抄近道、走捷径的心理”。最后,按照逻辑梳理句子顺序,注意连贯和衔接。答案:(1)C(2)C(3)一些人受到看似轻松的造富故事影响,(他们)会产生通过副业抄近道、走捷径的心理,这种心理很容易被不法商家抓住和利用。(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硒是人体多酶的活性中心,对人体的作用是广泛的,其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起到抵御疾病、防止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良好的免疫能力,是决定人体健康与否的关键。一个人的免疫功能对健康有极大的影响力,①_____,小则容易感冒,大则易患肿瘤等。我们生活的四周,充满着看不见的②_____,它们借着呼吸、伤口及各种接触时侵入人体。免疫系统就如同③_____,随时都在为我们的健康备战并与病毒作战,而硒就像一个将军,担任着增强细胞防御工事的工作,始终抵抗着危险病菌、病毒和癌细胞侵入人体。(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汽车工业转型升级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停车场门卫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员工出差安全及报销流程协议
- 企业房屋出售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公司团建旅游品牌合作推广合同
- 宗教场所装修合同特殊条款
- 二零二五年度电商平台销售提成及奖励合同
- 2025年度劳动合同解除及竞业禁止合同模板
- 2025年度全国跨区域货运运输劳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房地产公司试用期劳动合同汇编
- 付款申请英文模板
- 大同大学综测细则
- 生活会前谈心谈话提纲
-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第二版)第十二章课件
- 普通外科常见疾病临床路径
-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英语全册作业设计一课一练(课时练)
- 2021新版GJB9001C-2017体系文件内审检查表
- 风筛式清选机的使用与维护
- 《计算流体力学CFD》
-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课件
-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课外阅读练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