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南名校高三(上)调研语文试卷(9月份)_第1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南名校高三(上)调研语文试卷(9月份)_第2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南名校高三(上)调研语文试卷(9月份)_第3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南名校高三(上)调研语文试卷(9月份)_第4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南名校高三(上)调研语文试卷(9月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南名校高三(上)调研语文试卷(9月份)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且以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作品,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作用。阅读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诗人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材料二:中国古代文学创造了一个审美的世界,古代的优秀作家们不仅拥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更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所谓“但见情性,不睹文字”。他们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具体的语言文字,究竟如何才能创造出最高的审美境界?他们认为,言是文学手段,意是文学目的,文学手段固然重要,但不能因为手段重要而忽略了目的重要。一方面要通过手段到达目的,一方面又要通过否定手段来强化目的。对创作者而言,文学创作最终呈现的美,不是“言”这个手段之美,而是“意”这个作品之美。对接受者而言,要领悟到这个美、这个意,就要披文入情,唯意是求,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之美而忘记了“意”这个根本之美。因此,当作家创造出文学作品之后,当读者开始全身心地关注作品之美而完全忽略了文学手段之美时,文学作品的审美创造才真正全部实现,这样的文学审美创造才是成功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文学手段只有充分否定了自己,才能实现文学作品之美,对手段否定的越彻底,对作品的创造就越成功。这是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智慧与审美创造观,其思想渊源依然要追溯到儒道两家的文辞观与言意观中,所谓“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孟子》),“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显然,言与意的审美智慧反映的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辩证思维方式。滋味与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审美范畴,它是从文学品鉴与接受的角度,对文学文本审美感受的高度概括,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与西方美学不同,“味”这个词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并不专指感官的味觉或嗅觉,而是指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基础上,感官愉悦与审美、精神愉悦的共同感受。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五官的感觉是相通的,感官的享受与精神的享受也是彼此相融的。“滋味”说反映了中华民族注重体验,注重经验,注重整体宏观感受的审美思维方式。说到底,就是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此的完全交融,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王夫之《唐诗评选》),这与西方文学创作推崇的典型论大相径庭,是有着中华民族思维特色的审美智慧。(摘编自康震《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担当与时代使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颖达认为“诗言志”和“诗缘情”的观点是一致的,情志都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B.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来说,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还有提升人格境界的教育作用。C.古代文学家既想借“言”达到“得意”目的,又想通过“忘言”来强化“得意”目的。D.言与意的审美智慧与审美创造观,其思想渊源要追溯到儒道两家的文辞观与言意观中。(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论及古代文学的“审美”问题,都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但二者的论证结构并不相同。B.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反映作者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更具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C.李、杜、苏、辛的作品所呈现的美,不在于作为手段的“言”之美,而在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的“意”之美。D.古人论诗“但见情性,不睹文字”“得意而忘言”“意中有景,景中有意”,都包含着民族思维特色的审美智慧。(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滋味说”观点的一项是A.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B.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D.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4)请结合材料二对下面苏东坡“击节称妙”的原因加以分析。相传苏东坡与苏小妹一起论诗,苏东坡吟一句“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说不如改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吟诵玩味片刻,不禁击节称妙。(5)学校准备举办“经典诗词诵读”活动,如果你是活动推介人,请依据两则材料列出推介词的要点。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本一:砸缸的人申平哐啷!一声响亮,那口大缸便被砸破了。缸里流出来的,不仅是水,还有千古流传的故事。砸缸少年一举成名。多少年以后,那位少年已进入老年。在当年被称为西京的洛阳城里,在一处简陋的宅院前,他,又站在了一口缸前。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是他的老管家背着他,同意人家安放在这里的。安放者什么也没说,只留下一张“门状(名片)”就走了。“门状”上的字也很简单:翰林学士王拱辰。王拱辰,他当然知道。这人在仁宗皇帝时代和自己先后中进士,并因在殿试时勇敢说出考试题目他以前曾经做过,被赐“诚信状元”称号。后来曾出使契丹,以学识阻止战争。在神宗皇帝时代,他也和自己一样,因反对变法,受到王安石的排挤。上午,王拱辰登门拜访,老管家也曾通报。那时候,他在地下室里正文思泉涌。听到王拱辰的名字,他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拒见了。一是他的确没工夫,二是他早就知道,现在的王拱辰已经不是过去的王拱辰了。听说他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一直在修建一座豪宅,光中堂就有三层楼高,巍峨壮丽。不怪人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现在,司马光绕着那口大缸,驴拉磨一样转了几圈,又伸手去撕被金纸包得紧紧的缸口。但是那金纸很厚,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人手根本抓不住。推一推,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这缸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你去,给我找一块石头来!或者,是一把锤子。他转头对老管家下达了命令。但是老管家却没有动,他嗫喏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说:君实秀才,人家好心好意给你送来口风水缸,你要砸……不好吧?不好?有什么不好?他鼓起眼睛问老管家。这个是聚财的,老管家说,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再说,我也得知道这缸里装的是啥呀!人家说了,十日后方可打开,否则就不灵验了。以下几天,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以前他总是一更睡,五更起,直接到他那间地下室里去编修《资治通鉴》,可以说是心无旁骛。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是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而且,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后来他接到京城一位朋友的密札,才知道自从哲宗皇帝继位之后,便由最信任他的高太后辅佐朝政,人们疯传,他即将奉旨进京去当宰相了。怪不得……五天以后,夫人不幸去世。也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人前来吊唁,而且人人都不空手。悲伤之中的司马光让老管家把所有的礼品财物都登记造册,一点不动,然后他悄悄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五亩地典当了,开始为夫人准备后事。出殡那天,路两边人山人海,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的口号来。司马光分明感觉到,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铺天盖地向他的头上扣过来。这口缸比王拱辰放在他家门口那口缸还要神秘,还要危险。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头上,直搞得满腹经纶的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他知道,他必须马上砸缸了。但是全家上下没有一个人支持配合他。他想在院子里找个铁器,或者找一块石头,根本就找不到。老管家,还有他的养子司马康,早已带人坚壁清野了。砸个缸,居然这么难,不然……不行!这缸非砸不可。否则,我这一世英名,就要毁于一旦了。凌晨,天刚微亮,官道上就有一个老者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最后,他怀抱一块石头,一步步走回自家门前,他气喘喘地把石头举起来,对着那口大缸用力砸去。砰!第一下,竟然没有砸破。石头反弹,险些砸到他。啊,这缸难道真是铁缸?管他!再砸!哐啷,缸破了……天亮了,许多人聚在司马宅前看热闹。但见那口大缸里流出来的,果然是黄白细软之物。残缺的缸上还摆着一份礼单,写着一行大字: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文本二: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摘自《宋史》)(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三段以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跨越时间将今昔链接起来,引出了主要人物“司马光”和核心事件“砸缸”。B.背着司马光接收大缸,还说砸缸会破坏风水以阻止他砸缸,相对于司马光,管家是个更懂得官场规则的人。C.缸留在家里的几天,司马光难以像往常一样静心编修史书,他预感到缸是复杂状况出现的先兆,会给他带麻烦。D.两次砸缸,都是世间佳话,展现了同一人物不同角度的性格形象,少年司马光机智果敢,老年司马光清廉坚定。(2)关于文本一中的王拱辰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送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而且只留下名帖什么也不说,王拱辰初次出现就带有神秘色彩。B.中进士、殿试、出使,王拱辰这些经历让人敬佩,包括和司马光一样被排挤,都为这口大缸出现铺垫了背景。C.交代王拱辰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修建豪宅,与他重视品行气节的过往形成了对比,也为后面情节作铺垫。D.结尾彰显了主题,照应了前文司马光让管家把礼品登记造册的情节,将王拱辰陷害司马光的险恶用心推至幕前。(3)请结合作品分析,文本一中“缸”的深层含义。(4)同样写了“砸缸”,主要人物同样具有中国传统美德,文本一为小说,文本二为正史,二者在表达效果上有怎样的差异?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三、文言文阅读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晋车骑将军羊祜率师向江陵,诸将咸以抗不宜上,抗曰:“江陵城固兵足,无所忧患。假令敌没江陵,必不能守,所损者小。如使西陵槃结,则南山群夷皆当扰动,则所忧虑,难可而竟言也。吾宁弃江陵而赴西陵,况江陵牢固乎?”初,江陵平衍,道路通利,抗敕江陵督张咸作大堰遏水,以绝寇叛。祜欲因所遏水,浮船运粮,扬声将破堰以通步军。抗闻,使咸亟破之。诸将皆惑,屡谏不听。祜至当阳,闻堰败,乃改船以车运,大费损功力。晋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诣建平,荆州刺史杨肇至西陵。抗身率三军,凭围对肇。将军朱乔、营都督俞赞亡诣肇。抗曰:“赞军中旧吏,知吾虚实者,吾常虑夷兵素不简练,若敌攻围,必先此处。”即夜易夷民,皆以旧将充之。明日,肇果攻故夷兵处,抗命旋军击之,矢石雨下,肇众伤死者相属。肇至经月,计屈夜遁。抗欲追之,而虑阐畜力项领,伺视间隙,兵不足分,于是但鸣鼓戒众,若将追者。肇众凶惧悉解甲挺走抗使轻兵蹑之肇大破败,祜等皆引军还。抗遂陷西陵城,诛夷阐族及其大将吏,自此以下,所请赦者数万口。修治城围,东还乐乡,貌无矜色,谦冲如常,故得将士欢心。《汉晋春秋》曰:羊祜既归,增修德信,以怀吴人。陆抗每告其边戍曰:“彼专为德,我专为暴,是不战而自服也。各保分界,无求细益而已。”于是吴、晋之间,余粮栖亩而不犯,牛马逸而入境,可宣告而取也。抗尝疾,求药于祜,祜以成合兴之,曰:“此上药也,近始自作,未及服,以君疾急,故相致。”抗得而服之,诸将或谏,抗不答。孙晧闻二境交和,以诘于抗,抗曰:“夫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之人,而况大国乎?臣不如是,正足以彰其德耳,于祜无伤也。”或以祜、抗为失臣节,两讥之。习凿齿曰:夫理胜者天下之所保,信顺者万人之所宗,是以羊祜恢大同之略,思五兵之则,齐其民人,均其施泽。振义网以罗强吴,明兼爱以革暴俗,易生民之视听,驰不战乎江表。抗见国小主暴,而晋德弥昌,百姓怀严敌之德,阖境有弃主之虑,思所以镇定民心,缉宁外内,奋其危弱,抗权上国者,莫若亲行斯道,以侔其胜。岂设狙诈以危贤,徇己身之私名,贪外物之重我,暗服之而不备者哉?由是论之,苟守局而保疆,一卒之所能;威胜以求安,明哲之所贱。贤人君子所以极拯世垂范,舍此而取彼者,其道良弘故也。(节选自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相应的位置填写正确的答案。肇A众B凶C惧D悉E解F甲G挺H走I抗J使K轻L兵M蹑N之O肇P大Q破R败(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畜,积,积蓄。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俯不足以畜妻子”中的“畜”意思不同。B.矜,自夸,夸耀。与《陈情表》中“凡在故老,犹蒙矜育”中的“矜”意思相同。C.简练,指简明精炼,选择训练,在学术技艺上下功夫磨练,文中是“选择训练”义。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也指南朝宋齐梁陈治下地区,或指三国时孙吴治下地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陆抗能审时度势。羊祜进军江陵,陆抗认为江陵城固兵足,不足为虑,而西陵若联合敌人则生忧患,故赶赴西陵。B.陆抗能当机立断。他能斩钉截铁命令张咸毁坏大堰,在朱乔、俞赞投敌之际,能夜易夷民,伏击肇军,取得胜利。C.陆抗能坚持自我。在令张咸毁坏大堰之际,在羊祜赠药之时,面对将领的劝告,陆抗能不改初衷,坚持自己主张。D.陆抗因与羊祜的朋友之交受到孙皓的诘责,是因为孙皓认为他不该与敌国将领成为朋友而失去做臣子的操守。(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肇果攻故夷兵处,抗命旋军击之,矢石雨下,肇众伤死者相属。②是以羊祜恢大同之略,思五兵之则,齐其民人,均其施泽。(5)习凿齿对陆抗与羊祜二人大加推崇,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其理由。四、古代诗歌阅读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冲雪宿新寨忽忽不乐黄庭坚①县北县南何日了,又来新寨解征鞍。山衔斗柄三星没,雪共月明千里寒。小吏有时须束带②,故人颇问不休官。江南长尽捎云竹,归及春风斩钓竿。【注】①黄庭坚: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时任汝州叶县县尉。②束带:陶渊明任彭泽令时,属吏告诉他束带见督邮,他叹道“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县南县北”呈现了一个到处奔忙的诗人形象,“何日了”饱含对公务缠身的厌倦。B.“解征鞍”“来新寨”交代诗人寄宿之地,而“又”字强化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之情。C.诗人用陶渊明见督邮的典故,表达了对官场繁文缛节的反感以及政治黑暗的不满。D.故人多次询问诗人为何还不辞官,这句实际是诗人借故人之口传递自己内心呼声。(2)请赏析诗歌最后两句的精妙之处。五、情景默写5.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空缺的句子(1)柳永《雨霖铃》下片“,”二句是感慨深秋季节的个人离别之苦,进而推及到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普遍的离别伤感。(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到刘裕的儿子轻率北伐,妄想建立霍去病追击匈奴那样的功业,结果战败而逃的句子是:,,。六、简答题组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在正定古城的元宵花会上,最惊心动魄的节目还属威风凛凛的正定高照。粗而长且配有多种彩饰的大竹竿,在舞者的手中①,时而像游龙出水,时而像凤凰展翅,时而又像参禅礼佛。它高高在上,一会儿动,一会儿静,竿上彩旗猎猎、铜铃声声,伴随着大气雄浑的鼓点,就像一支战斗胜利的队伍,煞是威风。然而,高照给观众带来欢乐的背后,却是古老技艺传承者们艰辛的付出。每一次成功飞跃、每一次向上托举都来自于舞者们一次又一次②地练习和无畏无惧地奋起……高照技艺性强、危险性大的特点,导致了③的现状。可即便困难再多,将传承高照作为一生事业的郭建兵,依旧不断地找寻接班人、外出展演、研究创新,因为他坚信,老祖宗留下的这宝贝不会到他这里消亡,高照背后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也会代代传承下去。的确,高照表演中各种惊险刺激的动作,不就蕴含着中华儿女不屈不挠、勇于挑战、勇攀高峰的民族精神吗?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坚信,这一方土地无论如何变迁,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高照都会是人们永久铭记的美丽画卷,它所装载的美好景象和欢声笑语将长久地陪伴着我们。(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①。有一种草可以轻轻拔起,而且散发一种芳香。有一种叫做咸草的,株矮、茎红,顽固地盘锚在一起,但根柢很浅,一动手就可以除掉。还有一种无名草,无叶无花,在黑暗的地下蔓延一两丈远,人们不知道,此草专以谷物蔬菜为敌。最麻烦的是爬地虎,开着单瓣的、菊黄的花朵,楚楚可怜,蔓延又蔓延,线一般的蔓子,用手一拽就断了。留下残根,寸把长的根子,不过十日就发成一片草。用铁锹深深地掘起,②,不如此就难以消灭它。我侪活在世上,时常碰到这种草。除草要趁朝露未晞之时,被露水催醒的草儿迎着镰刀嚓嚓而倒。为了一举消灭这种草,可以使用俗称“大砍刀”的长柄大铲镰;顺着一段嚓嚓砍去。梅雨季节,草沾在镰锋上,要是临近立夏,一小时就干枯了。③,只要用心,还是可以制伏的。最可怕的是秋草。生长期短的秋草,种子散落、发芽,小小的就能开花、结籽。那种速度,从草花的角度看就像泪珠。然而,一有疏忽就落籽入地。一旦草籽落地,就很难清除。在田地里走走,有时可以看到土地整齐的耕地,杂草茂密,庄稼不多。去年秋,因为不幸生病,家中田地上的秋草未能铲除。(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楚楚可怜的爬地虎最麻烦,开着单瓣的、菊黄的花朵,不断蔓延,线一般的蔓子,用手一拽就断了。留下的残根,不过十日就发成一片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原文与改后哪个表达效果更好?七、材料作文8.仔细观察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这幅漫画对我们的成长具有启示意义。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和思考。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南名校高三(上)调研语文试卷(9月份)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且以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作品,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作用。阅读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诗人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材料二:中国古代文学创造了一个审美的世界,古代的优秀作家们不仅拥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更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所谓“但见情性,不睹文字”。他们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具体的语言文字,究竟如何才能创造出最高的审美境界?他们认为,言是文学手段,意是文学目的,文学手段固然重要,但不能因为手段重要而忽略了目的重要。一方面要通过手段到达目的,一方面又要通过否定手段来强化目的。对创作者而言,文学创作最终呈现的美,不是“言”这个手段之美,而是“意”这个作品之美。对接受者而言,要领悟到这个美、这个意,就要披文入情,唯意是求,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之美而忘记了“意”这个根本之美。因此,当作家创造出文学作品之后,当读者开始全身心地关注作品之美而完全忽略了文学手段之美时,文学作品的审美创造才真正全部实现,这样的文学审美创造才是成功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文学手段只有充分否定了自己,才能实现文学作品之美,对手段否定的越彻底,对作品的创造就越成功。这是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智慧与审美创造观,其思想渊源依然要追溯到儒道两家的文辞观与言意观中,所谓“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孟子》),“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显然,言与意的审美智慧反映的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辩证思维方式。滋味与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审美范畴,它是从文学品鉴与接受的角度,对文学文本审美感受的高度概括,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与西方美学不同,“味”这个词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并不专指感官的味觉或嗅觉,而是指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基础上,感官愉悦与审美、精神愉悦的共同感受。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五官的感觉是相通的,感官的享受与精神的享受也是彼此相融的。“滋味”说反映了中华民族注重体验,注重经验,注重整体宏观感受的审美思维方式。说到底,就是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此的完全交融,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王夫之《唐诗评选》),这与西方文学创作推崇的典型论大相径庭,是有着中华民族思维特色的审美智慧。(摘编自康震《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担当与时代使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孔颖达认为“诗言志”和“诗缘情”的观点是一致的,情志都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B.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来说,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还有提升人格境界的教育作用。C.古代文学家既想借“言”达到“得意”目的,又想通过“忘言”来强化“得意”目的。D.言与意的审美智慧与审美创造观,其思想渊源要追溯到儒道两家的文辞观与言意观中。(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论及古代文学的“审美”问题,都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但二者的论证结构并不相同。B.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反映作者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更具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C.李、杜、苏、辛的作品所呈现的美,不在于作为手段的“言”之美,而在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的“意”之美。D.古人论诗“但见情性,不睹文字”“得意而忘言”“意中有景,景中有意”,都包含着民族思维特色的审美智慧。(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滋味说”观点的一项是CA.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B.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D.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4)请结合材料二对下面苏东坡“击节称妙”的原因加以分析。相传苏东坡与苏小妹一起论诗,苏东坡吟一句“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说不如改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吟诵玩味片刻,不禁击节称妙。(5)学校准备举办“经典诗词诵读”活动,如果你是活动推介人,请依据两则材料列出推介词的要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明确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全文分析即可。(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材料、概括要点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解答】(1)B.“唐宋诗词”扩大了范围,在材料一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关于“价值”分析中,强调了“唐宋诗词中典范作品”这一范围。故选B。(2)C.“不在于作为手段的‘言’之美”错,原文中说“对创作者而言,文学创作最终呈现的美……”,强调了视角对象,并以“最终”二字限制。后文“对接受者而言,……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之美而忘记了……”,可见,“语言文字”作为手段同样具有“美”。故选C。(3)“滋味说”是指“感官的享受与精神的享受也是彼此相融”“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此的完全交融”“意中有景,景中有意”A.描写人的形象,没有物和景。B.是抒情。C.既写景,又抒情,情景交融,最符合“滋味说”。D.是叙事。故选C。(4)这是诗歌炼字的典故。“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因为“扶”字和苏轼的“摇”和“舞”比起来使无形的风仿佛有了知觉,使其人格化了,而且与细的搭配别出心裁。用“失”比“映”和“隐”好,因为“失”字表现出了特定情境中(月下)的物(梅花)的特征,具有不映不隐的朦胧美。结合材料二“中国古代文学创造了一个审美的世界”“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可知,中国古代文学重视创造一个审美的世界,而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苏东坡“击节称妙”是认为苏小妹的诗句创造出更高的审美境界,更能呈现“意”之美。结合材料二“滋味与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审美范畴,它是从文学品鉴与接受的角度,对文学文本审美感受的高度概括,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滋味’说反映了中华民族注重体验,注重经验,注重整体宏观感受的审美思维方式。说到底,就是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此的完全交融”可知,中国古代文学重视滋味和意境,即注重整体宏观感受,注重“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此的完全交融”。“摇”“映”二字虽然重视了描写实景,但忽视整体的意境和滋味。“扶”的拟人化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失”写出淡月之夜,月、梅融为一体的朦胧情景。“扶”“失”二字更符合整体意境和滋味。(5)本题要求推介的是经典诗词,推介词旨在推荐,以引起重视,所以要了解和准确介绍所推介的对象的特点和意义,然后结合材料列出推介的要点。结合材料一“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可知,经典诗词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结合材料一“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可知,经典诗词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结合材料二“中国古代文学创造了一个审美的世界,古代的优秀作家们不仅拥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更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可知,经典诗词作品可以帮助我们领略审美境界,提高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答案:(1)B(2)C(3)C(4)①中国古代文学重视创造一个审美的世界,而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苏东坡“击节称妙”是认为苏小妹的诗句创造出更高的审美境界,更能呈现“意”之美。②中国古代文学重视滋味和意境,即注重整体宏观感受,注重“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此的完全交融”。“摇”“映”二字虽然重视了描写实景,但忽视整体的意境和滋味。“扶”的拟人化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失”写出淡月之夜,月、梅融为一体的朦胧情景。“扶”“失”二字更符合整体意境和滋味。(5)①经典诗词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②经典诗词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③经典诗词作品可以帮助我们领略审美境界,提高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本一:砸缸的人申平哐啷!一声响亮,那口大缸便被砸破了。缸里流出来的,不仅是水,还有千古流传的故事。砸缸少年一举成名。多少年以后,那位少年已进入老年。在当年被称为西京的洛阳城里,在一处简陋的宅院前,他,又站在了一口缸前。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是他的老管家背着他,同意人家安放在这里的。安放者什么也没说,只留下一张“门状(名片)”就走了。“门状”上的字也很简单:翰林学士王拱辰。王拱辰,他当然知道。这人在仁宗皇帝时代和自己先后中进士,并因在殿试时勇敢说出考试题目他以前曾经做过,被赐“诚信状元”称号。后来曾出使契丹,以学识阻止战争。在神宗皇帝时代,他也和自己一样,因反对变法,受到王安石的排挤。上午,王拱辰登门拜访,老管家也曾通报。那时候,他在地下室里正文思泉涌。听到王拱辰的名字,他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拒见了。一是他的确没工夫,二是他早就知道,现在的王拱辰已经不是过去的王拱辰了。听说他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一直在修建一座豪宅,光中堂就有三层楼高,巍峨壮丽。不怪人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现在,司马光绕着那口大缸,驴拉磨一样转了几圈,又伸手去撕被金纸包得紧紧的缸口。但是那金纸很厚,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人手根本抓不住。推一推,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这缸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你去,给我找一块石头来!或者,是一把锤子。他转头对老管家下达了命令。但是老管家却没有动,他嗫喏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说:君实秀才,人家好心好意给你送来口风水缸,你要砸……不好吧?不好?有什么不好?他鼓起眼睛问老管家。这个是聚财的,老管家说,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再说,我也得知道这缸里装的是啥呀!人家说了,十日后方可打开,否则就不灵验了。以下几天,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以前他总是一更睡,五更起,直接到他那间地下室里去编修《资治通鉴》,可以说是心无旁骛。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是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而且,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后来他接到京城一位朋友的密札,才知道自从哲宗皇帝继位之后,便由最信任他的高太后辅佐朝政,人们疯传,他即将奉旨进京去当宰相了。怪不得……五天以后,夫人不幸去世。也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人前来吊唁,而且人人都不空手。悲伤之中的司马光让老管家把所有的礼品财物都登记造册,一点不动,然后他悄悄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五亩地典当了,开始为夫人准备后事。出殡那天,路两边人山人海,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的口号来。司马光分明感觉到,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铺天盖地向他的头上扣过来。这口缸比王拱辰放在他家门口那口缸还要神秘,还要危险。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头上,直搞得满腹经纶的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他知道,他必须马上砸缸了。但是全家上下没有一个人支持配合他。他想在院子里找个铁器,或者找一块石头,根本就找不到。老管家,还有他的养子司马康,早已带人坚壁清野了。砸个缸,居然这么难,不然……不行!这缸非砸不可。否则,我这一世英名,就要毁于一旦了。凌晨,天刚微亮,官道上就有一个老者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最后,他怀抱一块石头,一步步走回自家门前,他气喘喘地把石头举起来,对着那口大缸用力砸去。砰!第一下,竟然没有砸破。石头反弹,险些砸到他。啊,这缸难道真是铁缸?管他!再砸!哐啷,缸破了……天亮了,许多人聚在司马宅前看热闹。但见那口大缸里流出来的,果然是黄白细软之物。残缺的缸上还摆着一份礼单,写着一行大字: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文本二: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摘自《宋史》)(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开头三段以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跨越时间将今昔链接起来,引出了主要人物“司马光”和核心事件“砸缸”。B.背着司马光接收大缸,还说砸缸会破坏风水以阻止他砸缸,相对于司马光,管家是个更懂得官场规则的人。C.缸留在家里的几天,司马光难以像往常一样静心编修史书,他预感到缸是复杂状况出现的先兆,会给他带麻烦。D.两次砸缸,都是世间佳话,展现了同一人物不同角度的性格形象,少年司马光机智果敢,老年司马光清廉坚定。(2)关于文本一中的王拱辰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送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而且只留下名帖什么也不说,王拱辰初次出现就带有神秘色彩。B.中进士、殿试、出使,王拱辰这些经历让人敬佩,包括和司马光一样被排挤,都为这口大缸出现铺垫了背景。C.交代王拱辰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修建豪宅,与他重视品行气节的过往形成了对比,也为后面情节作铺垫。D.结尾彰显了主题,照应了前文司马光让管家把礼品登记造册的情节,将王拱辰陷害司马光的险恶用心推至幕前。(3)请结合作品分析,文本一中“缸”的深层含义。(4)同样写了“砸缸”,主要人物同样具有中国传统美德,文本一为小说,文本二为正史,二者在表达效果上有怎样的差异?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容,明确小说的艺术特色,再判断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一相关人物分析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明确文本一中的王拱辰这一人物的作用,再判断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形象深层含义的能力。解答时,要筛选相关信息,再结合文本分析作答。(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时,要筛选文本信息,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答。【解答】(1)B.“相对于司马光,管家是个更懂得官场规则的人”理解错误。由文中“嗫喏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等细节可知,管家是个忠于司马氏,一心为主人打算的人,并非出于维护官场规则去做事。故选B。(2)D.“将王拱辰陷害司马光的险恶用心推至幕前”分析有误。由前文交待王拱辰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修建巍峨壮丽的豪宅以及“王家钻天”可知,王拱辰送出厚礼是听闻了司马光即将回京任宰相而着意攀附,并非要陷害司马光。故选D。(3)王拱辰送来的这口缸“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表明里面装了很多东西,很重;后来缸被砸破之后“那口大缸里流出来的,果然是黄白细软之物”。王拱辰送来的满缸金银财宝,是为官者随时可能面临的诱惑。由此可见,这口缸代表的是金钱的诱惑。而面对这口缸,老管家劝他不要砸,“这个是聚财的,老管家说,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儿子也不让他砸,“他想在院子里找个铁器,或者找一块石头,根本就找不到。老管家,还有他的养子司马康,早已带人坚壁清野了”,管家和家人都有动摇,可见欲望很难克制。因此这口缸也代表内心贪婪的欲望。再看这口缸的来源,“他接到京城一位朋友的密札,才知道自从哲宗皇帝继位之后,便由最信任他的高太后辅佐朝政,人们疯传,他即将奉旨进京去当宰相了”,原来王拱辰是听到他即将进京升职的消息才送来这口缸,其他的人们也是为了攀附司马光才络绎不绝地来访,实则是攀附权贵的风气使然。可见这口缸代表趋炎附势、逢迎攀附的庸俗风气。而对于司马光来说,这口缸带给他无形的压力,“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是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而且,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司马光分明感觉到,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铺天盖地向他的头上扣过来。这口缸比王拱辰放在他家门口那口缸还要神秘,还要危险。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头上,直搞得满腹经纶的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面对生活中的不明情况,司马光感到惶惑不安。可见这口缸还代表未知的威胁和舆论的压力。(4)形象塑造上,文本一是小说,因此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塑造的人物,如写司马光面对送来的缸,内心的狐疑,“这缸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也写了他承受的压力,“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同时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塑造了他坚守节操的形象,如语言“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动作“凌晨,天刚微亮,官道上就有一个老者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最后,他怀抱一块石头,一步步走回自家门前,他气喘喘地把石头举起来,对着那口大缸用力砸去”。这样写使得人物形象立体丰满,具有艺术性和文学性。而文本二是史料,简单介绍人物的生平事迹,“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以简笔勾勒人物,形象鲜明,显得客观真实。叙事上,文本一以想象虚构故事,由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作者想象虚构了一个二次砸缸,从而塑造司马光的坚守节操的形象。叙事上采取铺垫、伏笔等手法。如开头写王拱辰送来一口大缸,“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司马光想要砸缸,老管家劝阻“人家好心好意给你送来口风水缸,你要砸……不好吧?”“人家说了,十日后方可打开,否则就不灵验了”,缸没有砸成,里面究竟装了什么?让读者也很想知道;接着写司马光生活的变化,“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更让读者好奇,这口缸究竟有什么神奇的作用?直到接到朋友的密札,读者才恍然大悟。这样的铺垫和伏笔使得情节引人入胜。而文本二叙事很简单,“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平铺直叙,简约明了。语言上,文本一生动传神,如写司马光的心理,“这缸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是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贴合人物,入情入理;文本二简洁凝练,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如“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答案:(1)B(2)D(3)①“缸”象征金钱的诱惑。送来的满缸金银财宝,是为官者随时可能面临的诱惑。②“缸”反映趋炎附势、逢迎攀附的庸俗风气。人们疯传司马光即将进京升职的消息,络绎不绝地来访,实则是攀附权贵的风气使然。③“缸”喻指舆论的压力。未确定的升官消息却在口口相传中被人当真,传言如巨“缸”一样给司马光造成了未知的威胁。(4)①文本一为小说,讲求艺术性和文学性,利用想象和虚构的手法塑造使得人物形象立体丰满,如既写道司马光坚守节操,也写道他犹疑、纠结;文本二为史书,讲求真实客观,以简笔勾勒人物,形象鲜明。②文本一以想象虚构故事,有铺垫伏笔,使得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文本二的事件叙述,平铺直叙,简约明了。(③语言上,文本一生动传神,如写司马光的心理,贴合人物,入情入理;文本二简洁凝练,激发读者的想象。此为补充答案)三、文言文阅读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晋车骑将军羊祜率师向江陵,诸将咸以抗不宜上,抗曰:“江陵城固兵足,无所忧患。假令敌没江陵,必不能守,所损者小。如使西陵槃结,则南山群夷皆当扰动,则所忧虑,难可而竟言也。吾宁弃江陵而赴西陵,况江陵牢固乎?”初,江陵平衍,道路通利,抗敕江陵督张咸作大堰遏水,以绝寇叛。祜欲因所遏水,浮船运粮,扬声将破堰以通步军。抗闻,使咸亟破之。诸将皆惑,屡谏不听。祜至当阳,闻堰败,乃改船以车运,大费损功力。晋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诣建平,荆州刺史杨肇至西陵。抗身率三军,凭围对肇。将军朱乔、营都督俞赞亡诣肇。抗曰:“赞军中旧吏,知吾虚实者,吾常虑夷兵素不简练,若敌攻围,必先此处。”即夜易夷民,皆以旧将充之。明日,肇果攻故夷兵处,抗命旋军击之,矢石雨下,肇众伤死者相属。肇至经月,计屈夜遁。抗欲追之,而虑阐畜力项领,伺视间隙,兵不足分,于是但鸣鼓戒众,若将追者。肇众凶惧悉解甲挺走抗使轻兵蹑之肇大破败,祜等皆引军还。抗遂陷西陵城,诛夷阐族及其大将吏,自此以下,所请赦者数万口。修治城围,东还乐乡,貌无矜色,谦冲如常,故得将士欢心。《汉晋春秋》曰:羊祜既归,增修德信,以怀吴人。陆抗每告其边戍曰:“彼专为德,我专为暴,是不战而自服也。各保分界,无求细益而已。”于是吴、晋之间,余粮栖亩而不犯,牛马逸而入境,可宣告而取也。抗尝疾,求药于祜,祜以成合兴之,曰:“此上药也,近始自作,未及服,以君疾急,故相致。”抗得而服之,诸将或谏,抗不答。孙晧闻二境交和,以诘于抗,抗曰:“夫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之人,而况大国乎?臣不如是,正足以彰其德耳,于祜无伤也。”或以祜、抗为失臣节,两讥之。习凿齿曰:夫理胜者天下之所保,信顺者万人之所宗,是以羊祜恢大同之略,思五兵之则,齐其民人,均其施泽。振义网以罗强吴,明兼爱以革暴俗,易生民之视听,驰不战乎江表。抗见国小主暴,而晋德弥昌,百姓怀严敌之德,阖境有弃主之虑,思所以镇定民心,缉宁外内,奋其危弱,抗权上国者,莫若亲行斯道,以侔其胜。岂设狙诈以危贤,徇己身之私名,贪外物之重我,暗服之而不备者哉?由是论之,苟守局而保疆,一卒之所能;威胜以求安,明哲之所贱。贤人君子所以极拯世垂范,舍此而取彼者,其道良弘故也。(节选自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相应的位置填写正确的答案。肇A众B凶C惧D悉E解F甲G挺H走I抗J使K轻L兵M蹑N之O肇P大Q破R败(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畜,积,积蓄。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俯不足以畜妻子”中的“畜”意思不同。B.矜,自夸,夸耀。与《陈情表》中“凡在故老,犹蒙矜育”中的“矜”意思相同。C.简练,指简明精炼,选择训练,在学术技艺上下功夫磨练,文中是“选择训练”义。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也指南朝宋齐梁陈治下地区,或指三国时孙吴治下地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陆抗能审时度势。羊祜进军江陵,陆抗认为江陵城固兵足,不足为虑,而西陵若联合敌人则生忧患,故赶赴西陵。B.陆抗能当机立断。他能斩钉截铁命令张咸毁坏大堰,在朱乔、俞赞投敌之际,能夜易夷民,伏击肇军,取得胜利。C.陆抗能坚持自我。在令张咸毁坏大堰之际,在羊祜赠药之时,面对将领的劝告,陆抗能不改初衷,坚持自己主张。D.陆抗因与羊祜的朋友之交受到孙皓的诘责,是因为孙皓认为他不该与敌国将领成为朋友而失去做臣子的操守。(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肇果攻故夷兵处,抗命旋军击之,矢石雨下,肇众伤死者相属。②是以羊祜恢大同之略,思五兵之则,齐其民人,均其施泽。(5)习凿齿对陆抗与羊祜二人大加推崇,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其理由。【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与一词多义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肇众凶惧”是说“杨肇的军队颇为恐惧”,表意完整,其后断开;“抗”指“陆抗”,为后句主语,其前断开;“肇”为后句主语,其前断开,综上需加句读的三处为DIO。译文:杨肇的军队颇为恐惧,全都抛盔弃甲争相逃命,陆抗派轻装的部队随后追赶,杨肇被打得大败。(2)B.“意思相同”有误,根据句意“脸上没有骄傲自满的神情”可知,“矜”是“自夸,夸耀”的意思;“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大意是“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矜”是“怜悯,怜惜”的意思,两者不同。故选:B。(3)D.“陆抗因与羊祜的朋友之交受到孙皓的诘责”有误,孙皓诘责陆抗的原因错误,认为陆抗与敌国将领成为朋友而失去臣子操守的说法不是孙皓的,原文是“或以祜、抗为失臣节,两讥之”,是“有人这样认为”。故选:D。(4)①旋军:回师;雨:名词作状语,像雨点一样;相属:接连不断。译文:杨肇果然攻打之前夷兵所在之处,陆抗命令军队回头攻击他们,箭矢、石头像雨点落下,杨肇军众受伤死亡的接连不断。②是以:因此;五兵:用兵;齐:平等对待;均:均衡。译文:因此羊祜恢复大同的方略,思考用兵的准则,平等对待百姓,均衡施以恩泽。(5)从原文“是以羊祜恢大同之略,思五兵之则,齐其民人,均其施泽。振义网以罗强吴,明兼爱以革暴俗,易生民之视听,驰不战乎江表。抗见国小主暴,而晋德弥昌,百姓怀严敌之德,阖境有弃主之虑,思所以镇定民心,缉宁外内,奋其危弱,抗权上国者,莫若亲行斯道,以侔其胜”来看,二人都想以和平方式来避免战乱,让老百姓得到安宁;从原文“抗尝疾,求药于祜,祜以成合兴之,曰:‘此上药也,近始自作,未及服,以君疾急,故相致。’抗得而服之,诸将或谏,抗不答。孙晧闻二境交和,以诘于抗,抗曰:‘夫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之人,而况大国乎?臣不如是,正足以彰其德耳,于祜无伤也’”来看,二人不介意彼此身份,不重名声真诚交往,彼此信任。答案:(1)DIO(2)B(3)D(4)①杨肇果然攻打之前夷兵所在之处,陆抗命令军队回头攻击他们,箭矢、石头像雨点落下,杨肇军众受伤死亡的接连不断。②因此羊祜恢复大同的方略,思考用兵的准则,平等对待百姓,均衡施以恩泽。(5)①二人真诚交往,彼此信任;②二人不介意彼此身份,不重名声;③二人都想以和平方式来避免战乱,让老百姓得到安宁。四、古代诗歌阅读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冲雪宿新寨忽忽不乐黄庭坚①县北县南何日了,又来新寨解征鞍。山衔斗柄三星没,雪共月明千里寒。小吏有时须束带②,故人颇问不休官。江南长尽捎云竹,归及春风斩钓竿。【注】①黄庭坚: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时任汝州叶县县尉。②束带:陶渊明任彭泽令时,属吏告诉他束带见督邮,他叹道“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县南县北”呈现了一个到处奔忙的诗人形象,“何日了”饱含对公务缠身的厌倦。B.“解征鞍”“来新寨”交代诗人寄宿之地,而“又”字强化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之情。C.诗人用陶渊明见督邮的典故,表达了对官场繁文缛节的反感以及政治黑暗的不满。D.故人多次询问诗人为何还不辞官,这句实际是诗人借故人之口传递自己内心呼声。(2)请赏析诗歌最后两句的精妙之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鉴赏的是哪些诗句,然后把诗句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写作背景,从手法和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解答】(1)C.无中生有,“对政治黑暗的不满”没有依据。“小吏有时须束带”意思是小官吏有时必须要束带拜见上级官员,运用陶渊明见督邮的典故,表明自己还在受着为官的束缚,表达了对官场繁文缛节的反感。故选:C。(2)本诗的最后两句为“江南长尽捎云竹,归及春风斩钓竿”,这两句写的是想象的内容,诗人想到江南遍地长满修长的竹子,希望回去砍来做钓竿。“竹”这个意象在古诗中一般具有象征意义,象征正直、坚韧的节操,诗人以“竹”入诗,表现出对高尚节操的追求。“捎云竹”,意思是拂云的竹子,写竹子高得可以碰到天上的云,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竹子的修长。结合上文和诗后的注释可知,诗人当时担任汝州叶县县尉,是一个为官的人,“小吏有时须束带,故人颇问不休官”表明诗人要受官场繁文缛节的束缚,并借故人之口传递出内心的想法,这里“斩钓竿”,表明诗人想做一个悠闲的钓翁,表达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答案:(1)C(2)①想象。想象江南长满修长的竹子,希望回去砍来做钓竿,表达了对远离官场、隐逸山林的渴望。②象征。用“捎云竹”象征正直、坚韧的节操,表现诗人对高尚志节的追求。③夸张。“捎云竹”,拂云的竹子,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写出竹的修长。五、情景默写5.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空缺的句子(1)柳永《雨霖铃》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是感慨深秋季节的个人离别之苦,进而推及到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普遍的离别伤感。(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到刘裕的儿子轻率北伐,妄想建立霍去病追击匈奴那样的功业,结果战败而逃的句子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分析】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解答】(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重点字:堪)(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重点字:胥、赢)六、简答题组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在正定古城的元宵花会上,最惊心动魄的节目还属威风凛凛的正定高照。粗而长且配有多种彩饰的大竹竿,在舞者的手中①,时而像游龙出水,时而像凤凰展翅,时而又像参禅礼佛。它高高在上,一会儿动,一会儿静,竿上彩旗猎猎、铜铃声声,伴随着大气雄浑的鼓点,就像一支战斗胜利的队伍,煞是威风。然而,高照给观众带来欢乐的背后,却是古老技艺传承者们艰辛的付出。每一次成功飞跃、每一次向上托举都来自于舞者们一次又一次②地练习和无畏无惧地奋起……高照技艺性强、危险性大的特点,导致了③的现状。可即便困难再多,将传承高照作为一生事业的郭建兵,依旧不断地找寻接班人、外出展演、研究创新,因为他坚信,老祖宗留下的这宝贝不会到他这里消亡,高照背后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也会代代传承下去。的确,高照表演中各种惊险刺激的动作,不就蕴含着中华儿女不屈不挠、勇于挑战、勇攀高峰的民族精神吗?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坚信,这一方土地无论如何变迁,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高照都会是人们永久铭记的美丽画卷,它所装载的美好景象和欢声笑语将长久地陪伴着我们。(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含义,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2)本题主要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要仔细比对画线句子,分析句子结构,结合上下文文意综合分析表达效果。(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的六种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式杂糅等。【解答】(1)第①处,花样迭出:花样层出不穷,花样多。根据后文“时而像游龙出水,时而像凤凰展翅,时而又像参禅礼佛”,可知,此处要表达的意思是大竹竿在舞者手中的状态,可填:花样迭出。第②处,挥汗如雨:抹下的汗就像下雨一样。形容因天气热或温度高而出汗多。结合上文“古老技艺传承者们艰辛的付出”和下文“无畏无惧地奋起”,可填:挥汗如雨。第③处,后继乏人:指缺乏后人来继承前人的事业,形容事业缺少接班人。结合上文“高照技艺性强、危险性大的特点”和下文“郭建兵依旧不断地找寻接班人、外出展演、研究创新”,可填:后继乏人。(2)①画横线句子用反问的语气肯定、强调了高照表演中各种惊险刺激的动作,蕴含着中华儿女不屈不挠、勇于挑战、勇攀高峰的民族精神。②加强了语气,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③激发读者对传承传统技艺的中华儿女们的赞美之情。(3)画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这一方土地无论如何变迁”关联词位置不当,应将“无论”置于“这一方土地”之后;二是“装载美好景象和欢声笑语”动宾搭配不当,应将“装载”改为“承载”。答案:(1)①花样迭出②挥汗如雨③后继乏人(2)反问修辞强调了高照表演中各种惊险刺激的动作,表达了对传承传统技艺的中华儿女们不屈不挠、勇于挑战、勇攀高峰的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3)无论这一方土地如何变迁,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高照都会是人们永久铭记的美丽画卷,它所承载的美好景象和欢声笑语将长久地陪伴着我们。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①。有一种草可以轻轻拔起,而且散发一种芳香。有一种叫做咸草的,株矮、茎红,顽固地盘锚在一起,但根柢很浅,一动手就可以除掉。还有一种无名草,无叶无花,在黑暗的地下蔓延一两丈远,人们不知道,此草专以谷物蔬菜为敌。最麻烦的是爬地虎,开着单瓣的、菊黄的花朵,楚楚可怜,蔓延又蔓延,线一般的蔓子,用手一拽就断了。留下残根,寸把长的根子,不过十日就发成一片草。用铁锹深深地掘起,②,不如此就难以消灭它。我侪活在世上,时常碰到这种草。除草要趁朝露未晞之时,被露水催醒的草儿迎着镰刀嚓嚓而倒。为了一举消灭这种草,可以使用俗称“大砍刀”的长柄大铲镰;顺着一段嚓嚓砍去。梅雨季节,草沾在镰锋上,要是临近立夏,一小时就干枯了。③,只要用心,还是可以制伏的。最可怕的是秋草。生长期短的秋草,种子散落、发芽,小小的就能开花、结籽。那种速度,从草花的角度看就像泪珠。然而,一有疏忽就落籽入地。一旦草籽落地,就很难清除。在田地里走走,有时可以看到土地整齐的耕地,杂草茂密,庄稼不多。去年秋,因为不幸生病,家中田地上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