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上学期长沙高中语文高一期末培优卷1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宁乡市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在家孝亲,推之事君;在家悌兄,推之事长。通过“孝”与“悌”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地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家”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这一评价是非常有见地的,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霍耐特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指出:“要想让一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这个人必须拥有的心理前提,是在一个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联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摘编自孙向晨《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有删改)材料二:“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相比于犹太—基督教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其起点上就不屈不挠地摒斥“家”,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这一“缘情制礼”的反复努力,不仅构成两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大传统,也与民间丰富的小传统完全吻合,不仅决定我国传统文明的制度和伦理底色,也是更具坚韧性和独立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即民情的基础。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由此可见,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其次,“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摘编自肖瑛《“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有删改)材料三: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因此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也就是“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B.“家”“国”的同构性关系,在过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常常被诟病,仿佛是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影响了政治上的专制。C.“家”与“国”一直分属两界,有着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难以立足。D.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打量“家”,就不能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伦理结构,也不能研究文明间的共情。(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霍耐特的论述,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与我国的家庭理念有很大相似性,说明他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深刻。B.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人文思想不是人类天然拥有的,而是家庭教化的结果。C.由儒家文明形塑而成的“家国一体”秩序体系,决定了我国传统文明的伦理底色,成为民情基础。D.老张儿子结婚,邀请中国亲戚“阖第光临”,那么亲戚家有可能来两三个人,也可能来四五个人甚至更多。(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A.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B.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C.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D.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第一段的论证思路。(5)三则材料对于“家”的认识各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2.(2023秋•宁乡市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早晨陈忠实①后院的鸡棚里传来一声雄壮而又洪亮的鸡啼,冯老五醒来了。蒙在木格窗子上的塑料薄膜儿,现出了蒙蒙的亮光,天明了。冯老五走出上房,一边结紧腰里的带子,一边走到小院里。夜里落过一场小雪,瓦沟里坐着一层薄薄的白雪,天已经放晴了,农历正月末尾的一弯残月,挂在东塬顶上。儿子住的厢房的木门板上,挂着一把铁皮锁子。冯老五心里一惊,夜黑他去哪儿了?冯老五好容易才从公社书记那里给退伍归来的儿子求得一个社办工厂的指标,昨天傍晚兴冲冲回到家,老伴却告诉他,后晌开了社员会,儿子被众人选上队长了!春节过完了,队里还没有开工,现在到哪里去找儿子?他顺手捞起长把竹条扫帚,从小院扫起,一直到街门口。他拉开街门的木栓,跨过高高的门坎,准备清扫街道的时候,河滩里一阵叽叽嘎嘎的笑闹声传过来了……冯老五拄着扫帚,看见了大堤的杨柳林丛中,有两三个人影在跃动,叽叽嘎嘎的笑闹声就是从那儿传到村子里来的,他似乎立刻预感到,那里边就有他的儿子。冯老五走上河堤,进了护堤人住的瓦房里,审视一下炕头,有一本新订的白纸本子,封皮上写着几个字,他还能认得,“冯家滩三队委员会”。他翻开封皮,第一页上写着什么制度,再一页上,又是什么管理办法,②他淡漠地笑笑,把本子扔回到原处。冯老五从小瓦房出来,走上大坝,他吃惊地看见,在坝头上,他的儿子——冯豹子,正和两个青年在冰窟窿旁掏水洗脸呢。这就是老伴告诉他的昨天后晌选举出来的三个干部,夸下海口要让三队致富的三个人!其中一个大概发现了冯老五,给他的儿子——那个只穿着绿黄绒衣的高个子指一指,儿子回头一看,随之就朝父亲站着的石坝走来。“爸!”儿子站在当面,有点不自然,“你一大早跑来……”“豹子,你来,我跟你说句话。”冯老五叫儿子,他想避开那两个碍眼的青年,又说:“干脆回家说。”“不行!爸!”豹子说,“我要开会哩!”“开啥会?”“社员会。”“开社员会做啥?”“研究今年的生产、管理和制度。”儿子说,“我仨夜里凑了个计划,想交社员讨论。”冯老五冷冷地说:“先甭张罗吧!你们选举的干部合不合乎原则?为啥不给我这个支书打招呼?”“开选举会的时候,你到公社去了,到处找不见,就叫副支书参加了。你不在,副书记就不能当家?”“等支部研究以后再说。”冯老五说。“不行,爸爸!我们昨晚研究决定了。”豹子恳求说,“你不能……叫俺们新班子的头一个决议就落空。”“不行,得研究以后再说。”他严厉地对儿子说,“回!我有话说。”③豹子站在原地,两条浓浓的黑眉毛朝鼻梁上头挤,挤起来两道高高的肉梁。他沉默着,不看爸爸,也不看那俩同伴,半天,他猛然转过身,对那俩小伙说:“你俩回村,二牛,你去打铃,挨家挨户都招呼一下;忍娃,你到饲养室,把会场打扫干净!”那两个小伙得了豹子的命令,早已奔下河堤去了,临走,故意白了老五一眼:看谁厉害!天亮了,东山顶峰的那一片蛋青色愈来愈透亮,开始现出明亮净洁的白光。群山,河川,南塬和北岭,已经呈现出清晰的轮廓。④一阵沉默。冯老五点着了旱烟,看着儿子,恨铁不成钢地说:“你知道我昨日到公社做啥去了?”“知道。”儿子很平静地说,“给我寻出路。”“既然你知道,为啥还要把队长接到手上?”“爸,我给你说过,我不想到社办企业去!”儿子说。“爸!”儿子走到他跟前,流着眼泪,“你不要气我!你知道我为啥要当这个队长吗?”冯老五转过头,瞅着儿子。“我为你!”“为我?”冯老五吃惊了,莫名其妙!“为你。”儿子肯定说,“你知不知道,社员对你的看法?”“我当干部二十多年,一没偷,二没抢!谁对我有啥看法?”冯老五理直气壮。“可是,你起手当干部的时候,大家分的粮食能吃饱,干了二十多年,现在倒吃不饱了!我参军那年,劳值二毛三,去年复员回来,长了七分,三毛!”豹子说。“那是因为农业生产受了破坏……”“可你看邻近的那些队变化多大!我们队里还是老一套。而今正月已经完了,我看支部里头也没有个啥举动!”豹子说。冯老五沉默了,“爸!社员说你是个好人。”儿子说,“可也对你不抱啥希望。”冯老五觉得儿子说得太扎刺了,说:“你甭吹!农村事情的复杂性,你还没尝过。”儿子胸有成竹地说:“我们三个昨黑专门给自己订下了纪律!”“你再想想!甭一时热血蒙心!等到你后悔的时候,就晚了。”冯老五说,“三队这个烂摊子,凭你仨?哼!好好掂量掂量!”“我们掂量过了!绝不会比现在更瞎!”豹子说,“要是一年没见变化,我绝不赖在台上!”村口传来二牛呼叫豹子的声音。“爸,我要开会去了。”豹子说,“你也该去听听,你是支书,又是三队的社员!”“我不去!”冯老五说。“你该去!爸!”豹子说,“我们给社员拿出一个新管理办法,你听了会吃惊的!”冯老五看着儿子走下河堤,扯开步子,朝村庄走去。太阳刚刚冒红,把群山的峰顶染成了红色,雪地里闪烁出耀眼的色彩。(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冯老五跨过高高的门坎,准备清扫街道,实际上是想找儿子,但作为村支书,又碍于面子不愿到处找,表现其官本位的思想。B.冯豹子和两个青年连夜研究新的管理办法这一情节,表现出农村青年想有一番作为的激情,为后文立刻开会讨论作了铺垫。C.冯豹子拒绝父亲为他安排出路,竞选三队队长,既是为了挽回父亲在社员心中的威望,又是为了带领社员摆脱贫困。D.小说自始至终围绕冯老五展开,冯老五是线索人物,他见证了冯豹子的一系列活动,突出了冯豹子的人物形象。(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的“鸡啼”“鸡棚”,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又渲染了浓厚的乡村氛围。B.句子②中的“淡漠地笑笑”,表明了冯老五不赞同三队委员会制定的新制度和管理办法。C.句子③运用神态描写,表现了冯豹子面对父亲的极力反对而犹豫是否妥协的痛苦心理。D.句子④语意上与上文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使保守思想和改革思想的矛盾冲突更强烈。(3)请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4)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写了冯老五父子的对话,这种对话式的叙述形式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雨花区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满庭芳•归去来兮(并序)苏轼余谪居黄州五年,将赴临汝,作《满庭芳》一篇别黄人。既至南都,蒙恩放归阳羡,复作一篇。归去来兮,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画楼东畔,天远夕阳多。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船头转,长风万里,归马驻平坡①。无何②。何处有,银潢③尽处,天女停梭。问何事人间,久戏风波。顾谓同来稚子,应烂汝、腰下长柯。青衫破,群仙笑我,千缕挂烟蓑。[注]①驻平坡,形容快马疾驶,不可停留。②无何,“无何有之乡”的简称,原指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后指虚幻的世界。③银潢,指星空。银为银河,潢为天潢星。(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借放归之事抒发感慨,看似轻松,实则饱含词人坎坷的人生经历,传达出慷慨悲凉之意。B.词人由黄州前往临汝,已到南都却又“蒙恩放归阳羡”,“蒙恩”二字实际流露出词人的嘲讽和愤懑之情。C.词人描写清溪高山、画楼夕阳等自然人文景观,展现了阳羡之地的优美景色,这也是“归去来兮”的原因之一。D.“应烂汝、腰下长柯”借用晋人王质伐木观棋、不觉斧柄烂尽的典故,指出岁月流逝,世事变迁。(2)本词下阕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都写到了仙人世界,但描述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不同。请结合两首作品简要分析。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岳麓区校级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庄子曾以“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感叹个体在天地面前的渺小,而苏轼《赤壁赋》中也有类似的句子:“,。”(2)雪天观日出有别样情趣。姚鼐在《登泰山记》中以“,”一句描绘出阳光照射下,山上雪光明亮的景致。(3)小刚在班级辩论赛上以“借助外物比天性更重要”为观点发言,为此他引用了前人的观点来强调即使是对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而言也不例外:“,。”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岳麓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廊州赢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杂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然帝自是不甚省录。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做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于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诚可信云。(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有删改)(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甫又善A陈时事B律切C精深D至千言E不少衰F世号G诗史。(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陛下其忍弃之”的“其”与《师说》“其皆出于此乎”的“其”,二者表达的语气是不一样的。B.“伏惟天子哀怜之”的“惟”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惟觉时之枕席”的意思相同。C.“未有如子美者”的“如”可理解为“比得上”,与《短歌行》中“明明如月”不同。D.“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是杜审言的后人,年轻的时候家里贫困不能养活自己,在吴、越、齐、赵等地漂泊。后参加科举落第后困居长安。B.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后又多次献上赋和颂,并且大力赞扬自己。C.杜甫和房琯是平民之交,房琯因受门客董廷兰牵累,被罢免了宰相职务;杜甫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D.严武和杜甫是世交老友,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他对杜甫的放肆行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暗地里却怀恨在心。(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②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5)杜甫在给皇帝的赋颂中,认为自己应该受到重用的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3秋•岳麓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咬文嚼字》编辑部近日发布2023年十大流行语,新质生产力、双向奔赴、人工智能大模型、搭子、显眼包、村超、特种兵式旅游、情绪价值等入选。特种兵式旅游、“特种兵”原是经过特殊训练,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执行某种特殊任务的技术兵种的统称,也指代这一兵种的士兵。用“特种兵式”来修饰“旅游”,是用“特种兵”的显著特征为特殊的旅游方式赋能。游客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少的费用,游览最多的景点,在旅游目的地了解最多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像在执行特殊任务。这反映了文化和旅游消费持续复苏回暖。()这一年显眼包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快乐,有些可可爱爱,有些青春活力,有些火爆出圈,有些全程高能……不单单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流行表达、语言符号,在一定程度上而是国民心态、社会发展的“晴雨表”“风向标”。反映着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记录着时代发展的旋律和声音,也折射出社会群体当下的生活态度、情绪表达与价值追求。当我们以语言复盘的方式回顾这一年中国社会各个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时,我们看到一个五彩斑斓、欣欣向荣的当代中国。(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B.香雪并没有住,更不打算去找“北京话”的什么亲戚。C.老板娘用她那刚梳过头的油手搅拌一下,气哄哄地放在这些廉价的“机器”们前面。D.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2)画横线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汉语中的新词层出不穷。请参照文段中特种兵式旅游示例,在括号中解说“显眼包”的含义及反映的社会现象。7.(2023秋•岳麓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在我们停泊的地方,灯光原是纷然的;不过这些灯光都是黄而有晕的。黄已经不能明了,再加上了晕,便更不成了。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光芒与雾气腾腾的晕着,什么都只剩下了轮廓了;所以人面的详细的曲线,便消失于我们的眼底了。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混沌的灯光里,惨入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柳,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沐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尔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节选自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1)下列句子中的“仿佛”和文中加点的“仿佛”,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B.这家餐厅的菜肴味道仿佛和我妈妈做的一样美味。C.站到队列前,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个指挥官,所有人都在等待我的号令。D.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岸上原有的垂杨柳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沐浴着月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六.作文(共1小题)8.(2023秋•开福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钱锺书曾这样评价“素”字:“在我一知半解的几国语言里,没有比中国古语所谓‘素交’更能表出友谊的骨髓。一个‘素’字把纯洁真朴的交情本体,形容尽致”。其实“素”还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审美趣味,一种人格品德,一种人生智慧……你对“素”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上学期长沙高中语文高一期末典型卷1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宁乡市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在家孝亲,推之事君;在家悌兄,推之事长。通过“孝”与“悌”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地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家”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这一评价是非常有见地的,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霍耐特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指出:“要想让一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这个人必须拥有的心理前提,是在一个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联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摘编自孙向晨《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有删改)材料二:“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相比于犹太—基督教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其起点上就不屈不挠地摒斥“家”,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这一“缘情制礼”的反复努力,不仅构成两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大传统,也与民间丰富的小传统完全吻合,不仅决定我国传统文明的制度和伦理底色,也是更具坚韧性和独立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即民情的基础。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由此可见,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其次,“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摘编自肖瑛《“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有删改)材料三: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A.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因此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也就是“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B.“家”“国”的同构性关系,在过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常常被诟病,仿佛是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影响了政治上的专制。C.“家”与“国”一直分属两界,有着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难以立足。D.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打量“家”,就不能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伦理结构,也不能研究文明间的共情。(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霍耐特的论述,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与我国的家庭理念有很大相似性,说明他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深刻。B.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人文思想不是人类天然拥有的,而是家庭教化的结果。C.由儒家文明形塑而成的“家国一体”秩序体系,决定了我国传统文明的伦理底色,成为民情基础。D.老张儿子结婚,邀请中国亲戚“阖第光临”,那么亲戚家有可能来两三个人,也可能来四五个人甚至更多。(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CA.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B.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C.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D.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第一段的论证思路。(5)三则材料对于“家”的认识各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B(2)A(3)C(4)①本段采用的是“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行文,首先提出“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的观点;②然后阐述了中国的“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是民情的基础;③接着分析了“家”从古到今起到的作用,始终没有被动摇;④最后得出结论: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5)①材料一肯定了“家”“国”同构性的积极意义,强调要重建“家”的传统价值观念,以达到家庭教化对现代社会的建设作用;②材料二说明了“家”在中国文明构成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对“家”的内涵和作用的理解是研究中国社会的重要方法;③材料三则通过中西对比,揭示了中国家庭是以“己”为中心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向外渐次淡薄呈现差序格局。【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段落,理清层次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解答】(1)A.“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因此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错误。由材料一第一段“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可知,颠倒了因果关系。B.正确。C.“‘家’与‘国’一直分属两界,有着不可通约之处”错误。原文是说“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D.“就不能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伦理结构,也不能研究文明间的共情”错误,过于绝对。原文是说“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故选B。(2)A.“说明他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深刻”错误。强加因果,二者相似不能说明“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深刻”。故选A。(3)材料一阐述了传统文化中“家”“国”同构性的现代意义,肯定了“修齐治平”的传统价值观念在现代世界具有的积极作用。A.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意思是: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B.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意思是:人们都有祖宗,就像流水有源、树木有根一样,这不能忘记。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C.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意思是:总是考虑着不顾自己来赴国家的急难。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D.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意思是: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毫不关心。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故选C。(4)①本段采用的是“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行文,由“‘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可知,首先提出“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的观点;②由“相比于犹太—基督教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其起点上就不屈不挠地摒斥‘家’,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可知,然后阐述了中国的“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是民情的基础;③由“这一……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可知,接着分析了“家”从古到今起到的作用,始终没有被动摇;④由“由此可见,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可知,最后得出结论。(5)据材料一中“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可知,材料一肯定了“家”“国”同构性的积极意义,强调要重建“家”的传统价值观念,以在现代社会发挥其更大作用;据材料二“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可知,材料二说明了“家”在中国文明构成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对“家”的内涵和作用的理解是研究中国社会的重要方法;据材料三“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而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可知,材料三则通过中西对比,揭示了中国家庭,是以“己”为中心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向外渐次淡薄呈现差序格局。答案:(1)B(2)A(3)C(4)①本段采用的是“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行文,首先提出“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的观点;②然后阐述了中国的“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是民情的基础;③接着分析了“家”从古到今起到的作用,始终没有被动摇;④最后得出结论: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5)①材料一肯定了“家”“国”同构性的积极意义,强调要重建“家”的传统价值观念,以达到家庭教化对现代社会的建设作用;②材料二说明了“家”在中国文明构成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对“家”的内涵和作用的理解是研究中国社会的重要方法;③材料三则通过中西对比,揭示了中国家庭是以“己”为中心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向外渐次淡薄呈现差序格局。2.(2023秋•宁乡市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早晨陈忠实①后院的鸡棚里传来一声雄壮而又洪亮的鸡啼,冯老五醒来了。蒙在木格窗子上的塑料薄膜儿,现出了蒙蒙的亮光,天明了。冯老五走出上房,一边结紧腰里的带子,一边走到小院里。夜里落过一场小雪,瓦沟里坐着一层薄薄的白雪,天已经放晴了,农历正月末尾的一弯残月,挂在东塬顶上。儿子住的厢房的木门板上,挂着一把铁皮锁子。冯老五心里一惊,夜黑他去哪儿了?冯老五好容易才从公社书记那里给退伍归来的儿子求得一个社办工厂的指标,昨天傍晚兴冲冲回到家,老伴却告诉他,后晌开了社员会,儿子被众人选上队长了!春节过完了,队里还没有开工,现在到哪里去找儿子?他顺手捞起长把竹条扫帚,从小院扫起,一直到街门口。他拉开街门的木栓,跨过高高的门坎,准备清扫街道的时候,河滩里一阵叽叽嘎嘎的笑闹声传过来了……冯老五拄着扫帚,看见了大堤的杨柳林丛中,有两三个人影在跃动,叽叽嘎嘎的笑闹声就是从那儿传到村子里来的,他似乎立刻预感到,那里边就有他的儿子。冯老五走上河堤,进了护堤人住的瓦房里,审视一下炕头,有一本新订的白纸本子,封皮上写着几个字,他还能认得,“冯家滩三队委员会”。他翻开封皮,第一页上写着什么制度,再一页上,又是什么管理办法,②他淡漠地笑笑,把本子扔回到原处。冯老五从小瓦房出来,走上大坝,他吃惊地看见,在坝头上,他的儿子——冯豹子,正和两个青年在冰窟窿旁掏水洗脸呢。这就是老伴告诉他的昨天后晌选举出来的三个干部,夸下海口要让三队致富的三个人!其中一个大概发现了冯老五,给他的儿子——那个只穿着绿黄绒衣的高个子指一指,儿子回头一看,随之就朝父亲站着的石坝走来。“爸!”儿子站在当面,有点不自然,“你一大早跑来……”“豹子,你来,我跟你说句话。”冯老五叫儿子,他想避开那两个碍眼的青年,又说:“干脆回家说。”“不行!爸!”豹子说,“我要开会哩!”“开啥会?”“社员会。”“开社员会做啥?”“研究今年的生产、管理和制度。”儿子说,“我仨夜里凑了个计划,想交社员讨论。”冯老五冷冷地说:“先甭张罗吧!你们选举的干部合不合乎原则?为啥不给我这个支书打招呼?”“开选举会的时候,你到公社去了,到处找不见,就叫副支书参加了。你不在,副书记就不能当家?”“等支部研究以后再说。”冯老五说。“不行,爸爸!我们昨晚研究决定了。”豹子恳求说,“你不能……叫俺们新班子的头一个决议就落空。”“不行,得研究以后再说。”他严厉地对儿子说,“回!我有话说。”③豹子站在原地,两条浓浓的黑眉毛朝鼻梁上头挤,挤起来两道高高的肉梁。他沉默着,不看爸爸,也不看那俩同伴,半天,他猛然转过身,对那俩小伙说:“你俩回村,二牛,你去打铃,挨家挨户都招呼一下;忍娃,你到饲养室,把会场打扫干净!”那两个小伙得了豹子的命令,早已奔下河堤去了,临走,故意白了老五一眼:看谁厉害!天亮了,东山顶峰的那一片蛋青色愈来愈透亮,开始现出明亮净洁的白光。群山,河川,南塬和北岭,已经呈现出清晰的轮廓。④一阵沉默。冯老五点着了旱烟,看着儿子,恨铁不成钢地说:“你知道我昨日到公社做啥去了?”“知道。”儿子很平静地说,“给我寻出路。”“既然你知道,为啥还要把队长接到手上?”“爸,我给你说过,我不想到社办企业去!”儿子说。“爸!”儿子走到他跟前,流着眼泪,“你不要气我!你知道我为啥要当这个队长吗?”冯老五转过头,瞅着儿子。“我为你!”“为我?”冯老五吃惊了,莫名其妙!“为你。”儿子肯定说,“你知不知道,社员对你的看法?”“我当干部二十多年,一没偷,二没抢!谁对我有啥看法?”冯老五理直气壮。“可是,你起手当干部的时候,大家分的粮食能吃饱,干了二十多年,现在倒吃不饱了!我参军那年,劳值二毛三,去年复员回来,长了七分,三毛!”豹子说。“那是因为农业生产受了破坏……”“可你看邻近的那些队变化多大!我们队里还是老一套。而今正月已经完了,我看支部里头也没有个啥举动!”豹子说。冯老五沉默了,“爸!社员说你是个好人。”儿子说,“可也对你不抱啥希望。”冯老五觉得儿子说得太扎刺了,说:“你甭吹!农村事情的复杂性,你还没尝过。”儿子胸有成竹地说:“我们三个昨黑专门给自己订下了纪律!”“你再想想!甭一时热血蒙心!等到你后悔的时候,就晚了。”冯老五说,“三队这个烂摊子,凭你仨?哼!好好掂量掂量!”“我们掂量过了!绝不会比现在更瞎!”豹子说,“要是一年没见变化,我绝不赖在台上!”村口传来二牛呼叫豹子的声音。“爸,我要开会去了。”豹子说,“你也该去听听,你是支书,又是三队的社员!”“我不去!”冯老五说。“你该去!爸!”豹子说,“我们给社员拿出一个新管理办法,你听了会吃惊的!”冯老五看着儿子走下河堤,扯开步子,朝村庄走去。太阳刚刚冒红,把群山的峰顶染成了红色,雪地里闪烁出耀眼的色彩。(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冯老五跨过高高的门坎,准备清扫街道,实际上是想找儿子,但作为村支书,又碍于面子不愿到处找,表现其官本位的思想。B.冯豹子和两个青年连夜研究新的管理办法这一情节,表现出农村青年想有一番作为的激情,为后文立刻开会讨论作了铺垫。C.冯豹子拒绝父亲为他安排出路,竞选三队队长,既是为了挽回父亲在社员心中的威望,又是为了带领社员摆脱贫困。D.小说自始至终围绕冯老五展开,冯老五是线索人物,他见证了冯豹子的一系列活动,突出了冯豹子的人物形象。(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句子①中的“鸡啼”“鸡棚”,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又渲染了浓厚的乡村氛围。B.句子②中的“淡漠地笑笑”,表明了冯老五不赞同三队委员会制定的新制度和管理办法。C.句子③运用神态描写,表现了冯豹子面对父亲的极力反对而犹豫是否妥协的痛苦心理。D.句子④语意上与上文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使保守思想和改革思想的矛盾冲突更强烈。(3)请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4)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写了冯老五父子的对话,这种对话式的叙述形式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看如何写的,达到什么效果。(3)本题考查考生把握重点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结合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有指定就问题回答,没有指定,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4)本题考查分析对话式的叙述形式好处的能力。注意把握叙述角度的种类和特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概括。【解答】(1)A.“实际上是想找儿子,但作为村支书,又碍于面子不愿到处找,表现其官本位的思想”错误,结合“春节过完了,队里还没有开工,现在到哪里去找儿子?他顺手捞起长把竹条扫帚,从小院扫起,一直到街门口。他拉开街门的木栓,跨过高高的门坎,准备清扫街道的时候,河滩里一阵叽叽嘎嘎的笑闹声传过来了……”可知。故选A。(2)C.“表现了冯豹子面对父亲的极力反对而犹豫是否妥协的痛苦心理”错误,结合“豹子站在原地,两条浓浓的黑眉毛朝鼻梁上头挤,挤起来两道高高的肉梁。他沉默着,不看爸爸,也不看那俩同伴,半天,他猛然转过身,对那俩小伙说:‘你俩回村,二牛,你去打铃,挨家挨户都招呼一下;忍娃,你到饲养室,把会场打扫干净!’”可知,没有犹豫。故选C。(3)最后一段是环境描写:①结合“冯老五看着儿子走下河堤,扯开步子,朝村庄走去”可知,烘托人物形象。衬托出冯豹子为乡村振兴、村民致富而锐意改革的光辉形象;②结合“我们给社员拿出一个新管理办法,你听了会吃惊的!”可知,暗示小说结局,突出小说主题。结尾景物预示着农村改革后的美好前景,暗示冯豹子的改革一定会成功,会带领社员过上红红火火的日子,表达作者的赞颂之情;③结合“蒙在木格窗子上的塑料薄膜儿,现出了蒙蒙的亮光,天明了”可知,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形成首尾圆合之势,首尾呼应。④结合“太阳刚刚冒红,把群山的峰顶染成了红色,雪地里闪烁出耀眼的色彩”可知,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4)①结合“研究今年的生产、管理和制度”等可知,情节发展上:对话使读者集中了解事件的整个过程,减少旁枝末节,使叙事更加集中;②结合“可是,你起手当干部的时候,大家分的粮食能吃饱,干了二十多年,现在倒吃不饱了!我参军那年,劳值二毛三,去年复员回来,长了七分,三毛!”等可知,人物塑造上:对话可以更好地了解父子二人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特点更加具体可感;③结合“可你看邻近的那些队变化多大!我们队里还是老一套。而今正月已经完了,我看支部里头也没有个啥举动!”等可知,主题表达上:对话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背景,体现社会变革时期农村新旧观念的转变(或者歌颂锐意改革的新生力量);④结合“你也该去听听,你是支书,又是三队的社员!”等可知,文学效果上: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现场感,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答案:(1)A(2)C(3)最后一段是环境描写:①烘托人物形象。衬托出冯豹子为乡村振兴、村民致富而锐意改革的光辉形象;②暗示小说结局,突出小说主题。结尾景物预示着农村改革后的美好前景,暗示冯豹子的改革一定会成功,会带领社员过上红红火火的日子,表达作者的赞颂之情;③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形成首尾圆合之势,首尾呼应。④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4)①情节发展上:对话使读者集中了解事件的整个过程,减少旁枝末节,使叙事更加集中;②人物塑造上:对话可以更好地了解父子二人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特点更加具体可感;③主题表达上:对话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背景,体现社会变革时期农村新旧观念的转变(或者歌颂锐意改革的新生力量);④文学效果上: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现场感,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雨花区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满庭芳•归去来兮(并序)苏轼余谪居黄州五年,将赴临汝,作《满庭芳》一篇别黄人。既至南都,蒙恩放归阳羡,复作一篇。归去来兮,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画楼东畔,天远夕阳多。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船头转,长风万里,归马驻平坡①。无何②。何处有,银潢③尽处,天女停梭。问何事人间,久戏风波。顾谓同来稚子,应烂汝、腰下长柯。青衫破,群仙笑我,千缕挂烟蓑。[注]①驻平坡,形容快马疾驶,不可停留。②无何,“无何有之乡”的简称,原指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后指虚幻的世界。③银潢,指星空。银为银河,潢为天潢星。(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本词借放归之事抒发感慨,看似轻松,实则饱含词人坎坷的人生经历,传达出慷慨悲凉之意。B.词人由黄州前往临汝,已到南都却又“蒙恩放归阳羡”,“蒙恩”二字实际流露出词人的嘲讽和愤懑之情。C.词人描写清溪高山、画楼夕阳等自然人文景观,展现了阳羡之地的优美景色,这也是“归去来兮”的原因之一。D.“应烂汝、腰下长柯”借用晋人王质伐木观棋、不觉斧柄烂尽的典故,指出岁月流逝,世事变迁。(2)本词下阕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都写到了仙人世界,但描述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不同。请结合两首作品简要分析。【答案】(1)B(2)①本词中词人展开想象,描写了自己与天女对话、“群仙笑我”等内容,借由仙女的态度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年事已高却“君恩未报”,穷困潦倒、功业未就的窘况。②《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描绘了一幅富丽堂皇的仙人盛会图,与现实世界的凶险和丑恶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对比鉴赏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B.“嘲讽和愤懑之情”说法错误,词人“蒙恩放归阳羡”的心情是比较复杂的,既有放归的欣慰也有夙志难酬的惆怅。故选B。(2)“何处有,银潢尽处,天女停梭。问何事人间,久戏风波。顾谓同来稚子,应烂汝、腰下长柯。青衫破,群仙笑我,千缕挂烟蓑”,意思是空无所有的地方究竟在哪里?我来到银河尽头,织女停下梭子埋怨:“为什么不顾风狂浪险,长久嬉戏在人间?”掉头又问同行的童子:“你腰间的斧柄,恐怕早已腐烂。”一群仙女齐声笑我,穿的青衫像蓑衣一样,千丝万缕,破烂不堪。可见,词人展开想象,描写了自己与天女对话、“群仙笑我”等内容。词人借天女责备,群仙讥笑以抒慨,充满天风化雨般的幻想色彩和浪漫情调,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年事已高却“君恩未报”,穷困潦倒、功业未就的窘况。《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写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像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缥缈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故诗人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描绘了一幅富丽堂皇的仙人盛会图,与现实世界的凶险和丑恶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答案:(1)B(2)①本词中词人展开想象,描写了自己与天女对话、“群仙笑我”等内容,借由仙女的态度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年事已高却“君恩未报”,穷困潦倒、功业未就的窘况。②《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描绘了一幅富丽堂皇的仙人盛会图,与现实世界的凶险和丑恶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译文:我谪居黄州五年,将赴临汝,作《满庭芳》一篇告别黄州父老。已经到了南都,蒙皇上恩典,允许我回阳羡居住,于是再作一篇。回到阳羡去,下有清澈的深溪,上有高峻的青山。快要落山的太阳,照红了住宅东面遥远的天边。年已半百,还未报答皇上的恩德。回首往事,不禁悲歌弹剑。调转船头,乘长风破万里浪。就像快马下坡一般。空无所有的地方究竟在哪里?我来到银河尽头,织女停下梭子埋怨:“为什么不顾风狂浪险,长久嬉戏在人间?”掉头又问同行的童子:“你腰间的斧柄,恐怕早已腐烂。”一群仙女齐声笑我,穿的青衫像蓑衣一样,千丝万缕,破烂不堪。赏析:此词上阕抒发作者回阳羡的喜悦和对宋神宗的感激之情,下阕借“天女”的问话,抒发了自己久戏人间,穷愁潦倒,一事无成的深沉感慨。全词含蓄蕴藉,慷慨悲凉,富有余味,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此词上阕抒发作者回阳羡的喜悦和对神宗皇帝的感激之情,但已掩盖不住“君恩未报”的悲凉心绪。下阕调子更为低沉,借“天女”看似轻松的问话,抒发了自己久戏人间,穷愁潦倒,一事无成的深沉感慨。词序中说“蒙恩放归阳羡”,说明词人对神宗皇帝对他请求回阳羡居住的批准是欣慰喜悦的,然细审词意,词人欣慰的心情中不仅残存着宦海沉浮的倦怠,也分明流露出夙志难酬的惆怅。放情阳羡山水固然是词人平素的向往,他早在二十来岁时就心生卜居阳羡之念。五月到阳羡后还再次吟道:“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随物外游。”(《菩萨蛮》)但以东坡这样倜傥不群的人物竟至于求田问舍、访水寻山,正说明严酷现实对他壮志的消磨。更令人慨叹的是,他归园田居的愿望并不能轻松实现,到宜兴不到一个月,就被起任为登州(今山东蓬莱)知州,又过了一个月,便匆匆离开了本欲“将老”的阳羡。词中对神宗皇帝的感激和乘风归隐愿望、放情山水的憧憬相互交织,语言骏发,风格明快。个别句子略显直露,但从全词总体看,仍堪称含蓄蕴藉,慷慨悲凉,富有余味。特别是下阕,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借天女责备,群仙讥笑以抒慨,充满天风化雨般的幻想色彩和浪漫情调,比作者直接发议论,具有更强的艺术效果。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岳麓区校级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庄子曾以“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感叹个体在天地面前的渺小,而苏轼《赤壁赋》中也有类似的句子:“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2)雪天观日出有别样情趣。姚鼐在《登泰山记》中以“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一句描绘出阳光照射下,山上雪光明亮的景致。(3)小刚在班级辩论赛上以“借助外物比天性更重要”为观点发言,为此他引用了前人的观点来强调即使是对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而言也不例外:“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答案】(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解答】故答案为:(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重点字:粟)(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重点字:苍)(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重点字:生)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岳麓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廊州赢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杂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然帝自是不甚省录。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做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于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诚可信云。(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有删改)(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甫又善A陈时事B律切C精深D至千言E不少衰F世号G诗史。(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陛下其忍弃之”的“其”与《师说》“其皆出于此乎”的“其”,二者表达的语气是不一样的。B.“伏惟天子哀怜之”的“惟”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惟觉时之枕席”的意思相同。C.“未有如子美者”的“如”可理解为“比得上”,与《短歌行》中“明明如月”不同。D.“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杜甫是杜审言的后人,年轻的时候家里贫困不能养活自己,在吴、越、齐、赵等地漂泊。后参加科举落第后困居长安。B.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后又多次献上赋和颂,并且大力赞扬自己。C.杜甫和房琯是平民之交,房琯因受门客董廷兰牵累,被罢免了宰相职务;杜甫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D.严武和杜甫是世交老友,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他对杜甫的放肆行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暗地里却怀恨在心。(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②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5)杜甫在给皇帝的赋颂中,认为自己应该受到重用的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BDF(2)B(3)C(4)①臣依赖继承的祖业,从七岁开始写文章,将近四十年,私下里担心会死在荒郊外。②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能自我约束,喜好谈论天下的大事,高谈而不贴合实际。(5)①学识、思想深受先祖和父辈的熏陶,家学渊源深厚;②自己有改变地位低下命运的强烈愿望;③文思敏捷、卓有才干。【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和词语的能力,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善”的宾语是“陈时事”,在“事”后断开;“律切精深”为主谓句,表意完整,在“深”后断开;“世号诗史”是说世人称(他的诗)为“诗史”,表意完整,应在“世”前断开。综上应在BDF三处断开。译文:杜甫又善于铺陈时事,对格律押韵的把握非常精深,以至于他(即使)写上千言的诗歌,其气势也不会有一点衰减,世人称为“诗史”。(2)B.“意思相同”有误。“惟”,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恭敬;只有。两者意义不同。句意:(向您)伏拜恳请天子哀怜我;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故选:B。(3)C.“杜甫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然帝自是不甚省录”可知,皇帝此后没再起用他,但并未将其免职。故选:C。(4)①赖,依赖;属,写;且,将近;窃,私下里。句意:臣依赖继承的祖业,从七岁开始写文章,将近四十年,私下里担心会死在荒郊外。②放旷,旷达放荡;自检,自我约束;高,高谈;不切,不贴合实际。句意: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能自我约束,喜好谈论天下的大事,高谈而不贴合实际。(5)根据原文“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可知他学识、思想深受先祖和父辈的的熏陶,家学渊源深厚;根据原文“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可知他自己有改变地位低下命运的强烈愿望;根据原文“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可知杜甫认为自己文思敏捷、卓有才干。答案:(1)BDF(2)B(3)C(4)①臣依赖继承的祖业,从七岁开始写文章,将近四十年,私下里担心会死在荒郊外。②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能自我约束,喜好谈论天下的大事,高谈而不贴合实际。(5)①学识、思想深受先祖和父辈的熏陶,家学渊源深厚;②自己有改变地位低下命运的强烈愿望;③文思敏捷、卓有才干。参考译文:杜甫字子美,少时家贫不能够养活自己,旅居于吴、越、齐、赵之地。李邕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奇,先前去见他。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困居长安。天宝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皇上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命令宰相考试文辞,提拔为河西尉,杜甫没有接受任职,后来改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杜甫)多次献上赋和颂(两种文体),大力赞扬自己,并且说:“臣的先祖恕、预以来,继承儒学保有官位十一代,等到(祖父)审言时,凭文章显扬于中宗时。臣依赖继承的祖业,从七岁开始写文章,将近四十年,私下里担心会死在荒郊外,还希望皇上同情、怜爱我。如果让臣继承先祖的旧业,改变地位低下的长时间的屈辱,那么臣的著述,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极为含蕴深刻,感情抑扬,切合时宜,文思敏捷,可以企望赶得上扬雄、枚皋。有这样的臣子,陛下怎能忍心舍弃呢?”适逢安禄山叛乱,皇上逃亡蜀地,杜甫避乱,奔走于泾,渭等三江流域。唐肃宗即位,杜甫一身贫贱人打扮从鄜州投奔皇帝的临时驻地。(中途)被寇贼捉住。至德二年,逃往凤翔,拜谒唐肃宗,被授右拾遗的官职。杜甫和房琯是平民之交,房琯因为受他的门客董廷兰(牵累),被罢黜了宰相职务。杜甫上疏说:“罪行小,不应该罢免大臣。”唐肃宗大怒,召见三司来质问。宰相张镐说:“如果让杜甫抵罪,这是在断绝言路。”唐肃宗(怒气)才缓解。杜甫谢罪,可是皇帝从此就不怎么审察录用他了。当时,杜甫所在的地方到处是盗寇抢掠,而杜甫家眷寓居于鄜州,生活终年艰难贫穷,小儿子甚至被饿死。于是朝廷允许杜甫自己前往鄜州探视。杜甫跟着返回京城,出任华州司功参军一职。适逢严武统辖剑南东西二川兵马,杜甫前往归附他。严武再次统领剑南时,表荐杜甫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因为与杜甫是世交老友,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亲自到杜甫家探望。杜甫见严武,有时竟衣冠不整,而性格褊狭放诞,曾经酒醉登上严武床,瞪着眼说:“严挺之竟然有这样的儿子”,严武也是暴躁勇猛的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内心恨杜甫,严武死后,崔旰等作乱,杜甫往来于梓州、夔州之间。于是客居耒阳,当地县令送给他牛肉和白酒,杜甫大醉,一天晚上死去,时年五十九。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能自我约束,喜好谈论天下的大事,高谈而不贴合实际。年轻时与李白齐名,当时号称为“李杜”。多次饱尝寇贼作乱的痛苦,坚持自己的气节不被玷污。做诗歌,感伤世事同情弱者,忠诚不忘君主,人们爱他的忠义。评价道:唐朝兴起以来,诗人们继承南朝陈及隋朝的诗风余韵,崇尚浮华绮丽的文风并相互夸耀。到宋之问、沈佺期等人,研究揣摩音韵,做到平仄没有差池,称之为‘律诗’,(以后)人们竞相沿袭。到了开元年间,渐渐地以典雅中正来衡量诗歌。然而倚仗形式华美的,其内容就会空虚,喜欢绮丽风格的,就会有违于雄壮。到了杜甫,他的诗歌雄浑开阔无比深广,融合千万风格为一体,古今诗体兼善。其他诗人不足之处,杜甫却能做到足足有余。即便是他所遗留下来的文学遗产,也让后人受益很多。所以元稹说道:“有诗人以来,没有比得上杜子美的。”杜甫又善于铺陈时事,对格律押韵的把握非常精深,以至于他(即使)写上千言的诗歌,其气势也不会有一点衰减,世人称为“诗史”。昌黎韩愈对于(杜甫的)文章慎重地许可,至于诗歌,唯独推崇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确可以相信他们说的。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3秋•岳麓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咬文嚼字》编辑部近日发布2023年十大流行语,新质生产力、双向奔赴、人工智能大模型、搭子、显眼包、村超、特种兵式旅游、情绪价值等入选。特种兵式旅游、“特种兵”原是经过特殊训练,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执行某种特殊任务的技术兵种的统称,也指代这一兵种的士兵。用“特种兵式”来修饰“旅游”,是用“特种兵”的显著特征为特殊的旅游方式赋能。游客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少的费用,游览最多的景点,在旅游目的地了解最多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像在执行特殊任务。这反映了文化和旅游消费持续复苏回暖。()这一年显眼包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快乐,有些可可爱爱,有些青春活力,有些火爆出圈,有些全程高能……不单单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流行表达、语言符号,在一定程度上而是国民心态、社会发展的“晴雨表”“风向标”。反映着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记录着时代发展的旋律和声音,也折射出社会群体当下的生活态度、情绪表达与价值追求。当我们以语言复盘的方式回顾这一年中国社会各个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时,我们看到一个五彩斑斓、欣欣向荣的当代中国。(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A.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B.香雪并没有住,更不打算去找“北京话”的什么亲戚。C.老板娘用她那刚梳过头的油手搅拌一下,气哄哄地放在这些廉价的“机器”们前面。D.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2)画横线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汉语中的新词层出不穷。请参照文段中特种兵式旅游示例,在括号中解说“显眼包”的含义及反映的社会现象。【答案】(1)A(2)网络流行语不单单是一种语言符号、流行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更是国民心态、社会发展的“晴雨表”“风向标”。(3)显眼包,“显眼”指明显而容易被看到,因而引人注目;“包”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指具有某种特点的人。“显眼包”即外在形象或性格特征引人注目的人。原本,“显眼包”多少带有一点“嫌弃”的意味。但如今,“显眼包”的褒扬意味明显,“嫌弃”的意味已经逐渐消解。称某人为“显眼包”,不仅在于其表面“爱出风头”,更在于其内在的活力外溢,既可爱有趣,又能够营造欢乐气氛。当下的“显眼包”因“与众不同”而大受欢迎,这反映了人们对个性化、多元化表达的认同。【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时,要了解引号的用法,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学生要明确病句的类型,包括语序不当、搭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阿拉善职业技术学院《汉语概说》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字剪辑》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中外建筑史C》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教育神经科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体育(三)》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师范大学《生物饵料培养》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物理专业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2024-2025学年三下数学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陕西省咸阳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学期期末(一模)生物试题含解析
- 陕西省宝鸡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期末大联考化学试题含解析
- 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六项机制”做法及经验分享
- 2024新版人教PEP英语(2025春)七年级下册教学课件:Unit2 Reading Plus
- 电影知识竞赛考试题(附答案)
-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2025年中考物理一模模拟试卷附参考答案
- 物流运输安全免责条款合同
- SSC严重脓毒症感染性休克指南
- 2025年全球及中国企业雇主记录 (EOR) 解决方案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4年中考模拟试卷生物(山东济南卷)
- 临床采血注意事项
- 电商直播运营(初级)营销师-巨量认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福建省高中英语口语考试题目及答案范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