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学期合肥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模拟卷3_第1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合肥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模拟卷3_第2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合肥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模拟卷3_第3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合肥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模拟卷3_第4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合肥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模拟卷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上学期合肥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模拟卷3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合肥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曾提出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的著名论断,强调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有机整体,彼此相互影响、不可分割。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是无情的。如果人类无度破坏自然环境,必然会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自然界的“报复”。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观,同样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生态问题的重要启示。《周易》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给予“生生”和“共生”极高的价值期许。“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吕氏春秋》强调要遵循“天时”来进行生产生活,体现顺应规律、适度节用的发展思想。中国古代思想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将天地人统一起来、将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顺时”“以时”“不违时”,顺应和保护自然,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滋养。生态兴则文明兴。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都还有不小的差距。如何达成“人类与自然的和解”,如何历史地、实践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再次摆在了我们面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安排部署,科学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以和谐促进共生、以共生消解对立,不断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的形成。(摘编自袁秀《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材料二: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文明史,归根结底,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面对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中国“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和实践日益受到关注和推崇。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自然观,东西方文明的哲学起点不同。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在对待自然这个问题上,西方思想在两个世界之间摆动:一个是被看作自动机的世界,按照编定的程序运行;另一个是神学世界,按照上帝意志运行。无论“摆”向哪个世界,在西方看来,人并非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被人认识、使用和改造的对象。这种主客二分法有利于人类大胆突破蒙昧与陈规,发现和掌握自然规律,但其弊端在于令人过度自信,索求无度,最终与自然对立起来。中国的自然观则“别开生面”。在认识论方面,中国传统思想在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时主张“天人合一”。“人”并非“天”外之物,也就无所谓对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庄子•齐物论》中所言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张载在《西铭》中说得更明白,“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即人处自然之中,人类固是同胞,万物亦为同类。在实践论方面,与西方哲学相通,中国哲学也强调“知天”。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了解和认识“天”以后,中国哲学指向的并非使用和改造,而是“于自然无所违”“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福建土楼的出现就印证了这一理念。福建土楼在建造时往往依山就势,能巧妙地利用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客家人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出于对近代以来西方自然观念的反思及对当代人类现实生存困境的关切,马克思主义也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依赖。马克思指出,“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恩格斯提醒,不可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与中国的传统自然观如榫遇卯,实现有机结合,产生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重大理论成果,这些强调人与自然辩证统一、互利共生的辩证法为认识当下的生态问题提供了思想武器,中国开出的对症之方正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哲学家们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应勇于担当,戮力同心,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天人合一”未来可期。(摘编自文龙杰《“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为何越来越受推崇?》)(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的重要论述为当代所面临的生态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也契合“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观。B.中国哲学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不是对立关系,这与英国学者李约瑟分析的西方哲学不同。C.在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东西方文明的哲学起点不同,这导致东西方对待“自然”的态度也不相同。D.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应休戚与共,携手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过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B.只要我们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上,就可以解决和应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诸多矛盾和挑战。C.在自然观的实践论方面,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指向的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D.强调人与自然辩证统一、互利共生的辩证法为解决当下的生态问题提供了思想武器,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3)下列选项中,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B.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4)材料二中采用中西方自然观对比论证的方法,突出了中国自然观尊重、保护自然的特点。除此之外,材料二还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5)安徽黄山风景区是我国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风光秀丽。安徽黄山现在以“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为战略定位,充分发挥黄山市文化、生态、自然、旅游四大叠加优势。为进一步保护黄山风景区生态,发挥黄山风景区的生态优势,请你结合两则材料向当地政府提出合理建议。2.(2023秋•庐江县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青春之歌(节选)杨沫拂晓,迷蒙的浓雾笼罩在北河沿葱郁的洋槐树上,故都的清晨还沉在朦胧的雾霭中。这时,临时睡在北大三院的卢嘉川已经起了床。他在二楼许宁的宿舍里,两个人挤在一个小铁床上,睡了半夜。清早他起来了,许宁还睡得正香。他一边用手梳着蓬乱的头发,一边悄悄推开屋门。门开了,清新的空气迎面吹来,他踮起脚尖活泼地行着深呼吸。虽然疲乏,虽然眼睛因缺乏睡眠,密布着细细的血丝,但他的脸部却充沛着活力和青春的愉快,正像这清新的早晨。他站在空无一人的走廊上,样子很闲逸,但他的眼睛却一直炯炯地透过雾气,向楼下、向墙外各处观望着。在残酷的白色恐怖下,他已经养成了高度的警惕性。尤其这几天,又有一些党的机关被破坏,又有一批同志被捕走——自从派了宪兵三团和他的忠实走狗蒋孝先来到北平以后,北平的革命组织迭遭破坏,情况是严重的。因此,每一个革命同志都不得不随时提高了警惕。他默然地观察了一会儿,没看见什么,正想翻身走进房里时,一辆小汽车风驰电掣般奔向北大三院的大门口来,接着停在大门口上。不一会儿院子里出现了几个便衣的和西装的形状蹊跷的人……卢嘉川看到这里不再看下去了,在这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借着柱子的掩蔽,他一个箭步蹿回到屋里,急忙推醒了许宁:“许宁,起来!狗崽子们来捕人了。快收拾一下!我到别处去!”“你去哪儿?已经跑不出去了!”许宁用胳膊拦住了他。“不行!他们还没有注意你……我不能在这屋里。如果我被捕走,请你快对徐辉去说一下。”说完,不管许宁还伸着胳膊要拉他,他已经在一转眼间蹿出屋子去。整个北大三院的学生宿舍,像滚开水一样地沸腾起来了。拥上来大群带着盒子枪的宪兵在卢嘉川常住的——吴大刚的屋里一个人也没找到之后,就分头奔向学生们的各个房间乱翻起来。三个宪兵跟着一个便衣特务闯到许宁的屋里,许宁还在蒙头大睡。“妈的,还睡哪,起来!”一个枯瘦的手扼了一下许宁的喉咙。许宁从梦中惊醒,愣愣地望着站在床前的宪兵们。“有个姓卢的——不是你们学校的学生,跑到你屋里来没有?”许宁的心扑通一下落了地。卢嘉川还没有被捕。呵!能干的小伙子,你跑到哪儿躲藏起来了呢?他心里高兴着,嘴里却呐呐地前言不搭后语地说:“唔,晤,你们说什么?我屋子里跑进人来啦?啊,那,你们找吧!来,我帮你们找。”他一跃而起,真的东瞧西看了。宪兵们乱翻一气。床上、床下,小小的屋子哪里能藏什么人,于是屋门砰地一响,他们又一窝蜂似的闯了出去。楼上楼下乱成了一片。大皮靴的橐橐声和大声叱骂乱扔东西的声音交响在一起,把这宁静严肃的最高学府搅扰得人人惊惶不安。二楼上的拐角处,一个挂着“工役室”牌子的小屋,屋门虚掩着,里面好像寂然无人。一个年轻的宪兵走过去,仔细地望望这小屋墙上的木牌就把房门踢开走了进去。屋里的窗户关闭着,里面黑黑的,迎面一股恶浊的空气扑过来,这宪兵后退了一步,用力一下把屋门大打开。只见木板床上头朝里躺着一个老头,头上戴着小帽盔,额上蒙着一块白毛巾,身上盖着厚厚的棉被,痛苦地呻吟着,好像在闹什么急性的传染病。宪兵皱着眉头,用力呸了一口唾沫,像躲避瘟疫似的,又把屋门用脚砰的一端,转身走开了。从早晨六点,直翻到十点,北大三院的楼上楼下几乎要全部找遍了,宪兵三团和市党部的“剿共”能手们,也没有找到他们可以邀功请赏的卢嘉川。最后还是抓走了几个学生,这才悻悻地走了。二楼工役室的屋门半开着,宪兵们在这儿过来过去地走过好几趟,但卢嘉川在工友老王的铺上却静静地躺了四个钟头。同学们喊喊喳喳的怒骂声,传到老王的小屋里,卢嘉川知道宪兵和特务们已经走了。就一翻身跳下床来,刚要摘掉帽盔和毛巾,工友老王匆匆闯进屋里来。他猛见一个青年人穿着他的灰大褂戴着他的小帽盔的稀奇样子,不禁一愣。当他看出这是常来这儿的学生卢嘉川时,他立时什么都明白了。小老头一把抓住他的胳膊,连声说:“好险!好险!宪兵三团的,今个也要抓您哪吧?”“也许是吧,不多抓点老百姓,他们发得了洋财吗?”卢嘉川一边说着,一边脱去了老头的衣服,并且替他叠好被子,扫去尘土,打开窗户。老王手里提着一把水壶,叹了口气,说:“我真是喜欢你们,我有好几个朋友——学生,全像您这样,可是他们都被捕啦。……唉,我不叨叨了,您忙着呢。您哪,您先别走,要走,我到外边先给您瞧瞧去,万一留下狗腿子……您哪,等等吧!”(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革命组织遭到破坏,情况非常严重的情况下,每一位革命同志都提高了警惕。B.“许宁的心扑通一下落了地”,说明许宁知道卢嘉川没出事,心下轻松了很多。C.宪兵在“工役室”看到的老头其实是工友老王,是老王掩护卢嘉川躲过了一劫。D.老王在卢嘉川临走之前留住他并为他探路,表现出他对革命者的关心和爱护。(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渲染了朦胧寂静的氛围。B.本文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刻画了卢嘉川等人物形象,生动细腻。C.小说在情节设置上善于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这和《百合花》的故事情节极为相似。D.小说多次运用了伏笔照应的手法,使得小说结构严谨,情节紧凑,读来更有趣味性。(3)第三人称通常被称为“全能视角”“上帝视角”,请你简析本文使用第三人称视角的好处。(4)复兴中学高一年级部召开以“青春的价值”为主题的座谈会,邀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请结合本文,谈谈该怎样实现青春的价值。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合肥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张先①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彩绦朱索②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响双槽③,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注】①张先,北宋婉约派代表人物。②彩绦朱索,指五颜六色的彩带,泛指美人身上的衣饰。③双槽,指双琵琶,槽是琵琶等乐器上弦的格子。(1)下列对这首词上阕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前三句是环境描写,词人通过绿野、天空、江水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明澈洁净的江上美景图。B.“天青垂水”句,一个“垂”字将天空、水面连接起来,水天一色,炼字精当。C.“柳径”二句写岸边柳荫小路空无一人,只有柳絮飘舞,写景率直,用语平实,却有妙趣。D.“汀洲”五句转向人物描写,船夫们竞相采香草、拾翠羽,踩水而行,泊船洲边。(2)白居易的《琵琶行》以高超的技巧手法摹写音乐,这首词在写法上受白居易《琵琶行》的影响甚大。本词下阕是如何描写音乐的?请简要分析。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包河区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在《劝学》中写到,“骐骥”是一种很擅奔跑的骏马,但它一次跨越也不够人的十步远,与之相反的是“,”,通过正反对比说明坚持的重要性。(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破荆州之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3)小刚放假期间读了不少古诗词,通过研读,他发现古人喜欢用“落木”来写“落叶”,如“,”。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合肥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文段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节选自《荀子•劝学》)文段二: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答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节选自《学记》)文段三: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1)文段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叩之A以小者B则小鸣C叩之D以大者E则大鸣F待其G从容H然后尽其声(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与“君子坦荡荡”中的“君子”意义相同。B.绳,木工用来取直的墨线。后引申为准则、法度之意,例如“绳之以法”。C.金,古代金属的通称。文中指金属制的刀斧等。“金石可镂”的“金”也指金属。D.而,在句中表转折,与《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意义不同。(3)下列对以上三则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段一中,作者首先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进而论述学习的作用。B.文段二中,作者是从“问”与“答”两个角度来说明“此皆进学之道也”。C.文段三中,作者用古谚语进行举例论证,强调有一技之长的重要性。D.这三则文段围绕“学习”的话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发,都使用了比喻论证。(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②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5)以上三则材料都旨在勉励学习,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分别概括。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4秋•包河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长期以来,我国流传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说法。从中医角度讲,①。第一层含义是“秋不忙添衣”。当天气突然变冷时,适当地增加衣服是必要的,以让自己略感凉而不寒为宜,也不要一下子穿得太多、捂得太严,避免过多出汗,忽冷忽热而生病。第二层含义是“拖延添衣时间”。晚秋可以适当拖延增加衣服的时间,适当地接受寒冷的刺激,但要以自己能够接受为限度。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南方秋凉来得较晚,昼夜温差变化不大,甚至入冬后也不太冷,因此不必过早、过快地添衣,应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②,昼夜温差变化大,早晚气温较低时应及时增添衣物,以防着凉。“秋冻”并不是全身各个器官都要冻,有些部位,如颈部、脚部、腹部和肩膀等部位应根据气温变化注意保暖。适当秋冻可以增强身体抵抗能力,促进身体血液循环,但秋冻需要接受寒冷刺激,③。一般而言,患有鼻炎、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体虚老人、儿童等人群都不适合“秋冻”。(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秋冻”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B.李白诗中就有“白发三千丈”这样极尽夸张的语句。C.炎症是很多疾病的幕后推手,更是癌症和心血管病共同的“土壤”。D.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7.(2023秋•包河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大家可能都看过《只此青绿》,看过《唐宫夜宴》,还有令人惊艳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幕式和闭幕式,全中国和全世界的观众怀着惊喜和感动沉浸于动人心弦的表演,我有时甚至会屏住呼吸,就像看着从心里长出的蓓蕾在眼前缓缓地开花。这样的艺术既熟悉又陌生,它是有根的,又是向着天空、向着现实生活绽放的,我们从中能够与悠久、深厚的传统亲切相认,但同时它又是新锐的、现代的,涌动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活力和梦想,拓展着人们想象和感受的边界。这些被广大观众称为“国潮”的作品,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有力地诠释了作为艺术实践的创新的丰富含义。(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春节期间,一款名叫“加特林”的烟花吸引了全网注意力。B.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要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C.黄山谷论书,突出“韵”字;米芾论书,注重“趣”字。D.彻底撕掉他们的“文明”的面具,让真相赤裸裸地展现。(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六.作文(共1小题)8.(2023秋•庐江县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从”,是一个常见的汉字。《说文》中说:“从,随行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字引申为“顺从、听从”之意,在此基础上,其含义又转化为“追赶”。在人生的道路上,有的人选择“随行”,有的人选择“顺从”,还有的人选择“追赶”。选择不同,原因各异。上述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合肥高中语文高一期末典型卷3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合肥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曾提出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的著名论断,强调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有机整体,彼此相互影响、不可分割。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是无情的。如果人类无度破坏自然环境,必然会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自然界的“报复”。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观,同样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生态问题的重要启示。《周易》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给予“生生”和“共生”极高的价值期许。“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吕氏春秋》强调要遵循“天时”来进行生产生活,体现顺应规律、适度节用的发展思想。中国古代思想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将天地人统一起来、将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顺时”“以时”“不违时”,顺应和保护自然,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滋养。生态兴则文明兴。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都还有不小的差距。如何达成“人类与自然的和解”,如何历史地、实践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再次摆在了我们面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安排部署,科学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以和谐促进共生、以共生消解对立,不断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的形成。(摘编自袁秀《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材料二: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文明史,归根结底,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面对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中国“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和实践日益受到关注和推崇。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自然观,东西方文明的哲学起点不同。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在对待自然这个问题上,西方思想在两个世界之间摆动:一个是被看作自动机的世界,按照编定的程序运行;另一个是神学世界,按照上帝意志运行。无论“摆”向哪个世界,在西方看来,人并非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被人认识、使用和改造的对象。这种主客二分法有利于人类大胆突破蒙昧与陈规,发现和掌握自然规律,但其弊端在于令人过度自信,索求无度,最终与自然对立起来。中国的自然观则“别开生面”。在认识论方面,中国传统思想在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时主张“天人合一”。“人”并非“天”外之物,也就无所谓对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庄子•齐物论》中所言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张载在《西铭》中说得更明白,“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即人处自然之中,人类固是同胞,万物亦为同类。在实践论方面,与西方哲学相通,中国哲学也强调“知天”。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了解和认识“天”以后,中国哲学指向的并非使用和改造,而是“于自然无所违”“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福建土楼的出现就印证了这一理念。福建土楼在建造时往往依山就势,能巧妙地利用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客家人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出于对近代以来西方自然观念的反思及对当代人类现实生存困境的关切,马克思主义也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依赖。马克思指出,“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恩格斯提醒,不可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与中国的传统自然观如榫遇卯,实现有机结合,产生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重大理论成果,这些强调人与自然辩证统一、互利共生的辩证法为认识当下的生态问题提供了思想武器,中国开出的对症之方正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哲学家们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应勇于担当,戮力同心,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天人合一”未来可期。(摘编自文龙杰《“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为何越来越受推崇?》)(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的重要论述为当代所面临的生态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也契合“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观。B.中国哲学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不是对立关系,这与英国学者李约瑟分析的西方哲学不同。C.在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东西方文明的哲学起点不同,这导致东西方对待“自然”的态度也不相同。D.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应休戚与共,携手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过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B.只要我们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上,就可以解决和应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诸多矛盾和挑战。C.在自然观的实践论方面,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指向的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D.强调人与自然辩证统一、互利共生的辩证法为解决当下的生态问题提供了思想武器,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3)下列选项中,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CA.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B.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4)材料二中采用中西方自然观对比论证的方法,突出了中国自然观尊重、保护自然的特点。除此之外,材料二还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5)安徽黄山风景区是我国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风光秀丽。安徽黄山现在以“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为战略定位,充分发挥黄山市文化、生态、自然、旅游四大叠加优势。为进一步保护黄山风景区生态,发挥黄山风景区的生态优势,请你结合两则材料向当地政府提出合理建议。【答案】(1)C(2)A(3)C(4)①采用引用论证的方法,引用老子、庄子、张载关于天人关系的名言说明中国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②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用福建土楼的例子说明中国自然观在实践方面注重道法自然的理念。(5)①通过媒体宣传等途径,增强当地居民及外来游客的环保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深入人心。②遵循“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顺应自然规律,避免商业过度开发,保护黄山风景区的生态环境。③可以借鉴福建土楼的建筑理念,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有机统筹黄山风景区周边的山林田草环境,保护黄山风景区的生机。【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论证方法的类型。(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解答】(1)C.因果关系不成立。“东西方文明的哲学起点不同”与“东西方对待‘自然’的态度也不相同”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故选C。(2)B.材料一提到“我们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不断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的形成”,并没有说“可以解决和应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诸多矛盾和挑战”,可知“只要……就……”条件不成立。C.“指向的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错,根据材料二第4段中的“在西方看来,人并非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被人认识、使用和改造的对象”和第7段中的“但了解和认识‘天’以后,中国哲学指向的并非使用和改造”可知,选项错。D.“为解决当下的生态问题提供了思想武器”错,根据“这些强调人与自然辩证统一、互利共生的辩证法为认识当下的生态问题提供了思想武器”可知,是“为认识当下的生态问题”。故选A。(3)A.“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用鸟鸣声与泉流声形容琵琶声的婉转和低沉,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B.“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此句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不适合作为材料一观点的论据。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写出了苏轼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故选C。(4)①结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可知,采用引用论证的方法,引用老子、庄子、张载关于天人关系的名言说明中国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②结合“福建土楼的出现就印证了这一理念。福建土楼在建造时往往依山就势,能巧妙地利用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客家人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可知,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用福建土楼的例子说明中国自然观在实践方面注重道法自然的理念。(5)①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安排部署,科学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以和谐促进共生、以共生消解对立,不断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的形成”可知,通过媒体宣传等途径,增强当地居民及外来游客的环保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深入人心。②结合“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是无情的。如果人类无度破坏自然环境,必然会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自然界的‘报复’”可知,遵循“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顺应自然规律,避免商业过度开发,保护黄山风景区的生态环境。③结合“福建土楼的出现就印证了这一理念。福建土楼在建造时往往依山就势,能巧妙地利用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客家人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可知,可以借鉴福建土楼的建筑理念,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有机统筹黄山风景区周边的山林田草环境,保护黄山风景区的生机。答案:(1)C(2)A(3)C(4)①采用引用论证的方法,引用老子、庄子、张载关于天人关系的名言说明中国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②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用福建土楼的例子说明中国自然观在实践方面注重道法自然的理念。(5)①通过媒体宣传等途径,增强当地居民及外来游客的环保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深入人心。②遵循“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顺应自然规律,避免商业过度开发,保护黄山风景区的生态环境。③可以借鉴福建土楼的建筑理念,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有机统筹黄山风景区周边的山林田草环境,保护黄山风景区的生机。2.(2023秋•庐江县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青春之歌(节选)杨沫拂晓,迷蒙的浓雾笼罩在北河沿葱郁的洋槐树上,故都的清晨还沉在朦胧的雾霭中。这时,临时睡在北大三院的卢嘉川已经起了床。他在二楼许宁的宿舍里,两个人挤在一个小铁床上,睡了半夜。清早他起来了,许宁还睡得正香。他一边用手梳着蓬乱的头发,一边悄悄推开屋门。门开了,清新的空气迎面吹来,他踮起脚尖活泼地行着深呼吸。虽然疲乏,虽然眼睛因缺乏睡眠,密布着细细的血丝,但他的脸部却充沛着活力和青春的愉快,正像这清新的早晨。他站在空无一人的走廊上,样子很闲逸,但他的眼睛却一直炯炯地透过雾气,向楼下、向墙外各处观望着。在残酷的白色恐怖下,他已经养成了高度的警惕性。尤其这几天,又有一些党的机关被破坏,又有一批同志被捕走——自从派了宪兵三团和他的忠实走狗蒋孝先来到北平以后,北平的革命组织迭遭破坏,情况是严重的。因此,每一个革命同志都不得不随时提高了警惕。他默然地观察了一会儿,没看见什么,正想翻身走进房里时,一辆小汽车风驰电掣般奔向北大三院的大门口来,接着停在大门口上。不一会儿院子里出现了几个便衣的和西装的形状蹊跷的人……卢嘉川看到这里不再看下去了,在这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借着柱子的掩蔽,他一个箭步蹿回到屋里,急忙推醒了许宁:“许宁,起来!狗崽子们来捕人了。快收拾一下!我到别处去!”“你去哪儿?已经跑不出去了!”许宁用胳膊拦住了他。“不行!他们还没有注意你……我不能在这屋里。如果我被捕走,请你快对徐辉去说一下。”说完,不管许宁还伸着胳膊要拉他,他已经在一转眼间蹿出屋子去。整个北大三院的学生宿舍,像滚开水一样地沸腾起来了。拥上来大群带着盒子枪的宪兵在卢嘉川常住的——吴大刚的屋里一个人也没找到之后,就分头奔向学生们的各个房间乱翻起来。三个宪兵跟着一个便衣特务闯到许宁的屋里,许宁还在蒙头大睡。“妈的,还睡哪,起来!”一个枯瘦的手扼了一下许宁的喉咙。许宁从梦中惊醒,愣愣地望着站在床前的宪兵们。“有个姓卢的——不是你们学校的学生,跑到你屋里来没有?”许宁的心扑通一下落了地。卢嘉川还没有被捕。呵!能干的小伙子,你跑到哪儿躲藏起来了呢?他心里高兴着,嘴里却呐呐地前言不搭后语地说:“唔,晤,你们说什么?我屋子里跑进人来啦?啊,那,你们找吧!来,我帮你们找。”他一跃而起,真的东瞧西看了。宪兵们乱翻一气。床上、床下,小小的屋子哪里能藏什么人,于是屋门砰地一响,他们又一窝蜂似的闯了出去。楼上楼下乱成了一片。大皮靴的橐橐声和大声叱骂乱扔东西的声音交响在一起,把这宁静严肃的最高学府搅扰得人人惊惶不安。二楼上的拐角处,一个挂着“工役室”牌子的小屋,屋门虚掩着,里面好像寂然无人。一个年轻的宪兵走过去,仔细地望望这小屋墙上的木牌就把房门踢开走了进去。屋里的窗户关闭着,里面黑黑的,迎面一股恶浊的空气扑过来,这宪兵后退了一步,用力一下把屋门大打开。只见木板床上头朝里躺着一个老头,头上戴着小帽盔,额上蒙着一块白毛巾,身上盖着厚厚的棉被,痛苦地呻吟着,好像在闹什么急性的传染病。宪兵皱着眉头,用力呸了一口唾沫,像躲避瘟疫似的,又把屋门用脚砰的一端,转身走开了。从早晨六点,直翻到十点,北大三院的楼上楼下几乎要全部找遍了,宪兵三团和市党部的“剿共”能手们,也没有找到他们可以邀功请赏的卢嘉川。最后还是抓走了几个学生,这才悻悻地走了。二楼工役室的屋门半开着,宪兵们在这儿过来过去地走过好几趟,但卢嘉川在工友老王的铺上却静静地躺了四个钟头。同学们喊喊喳喳的怒骂声,传到老王的小屋里,卢嘉川知道宪兵和特务们已经走了。就一翻身跳下床来,刚要摘掉帽盔和毛巾,工友老王匆匆闯进屋里来。他猛见一个青年人穿着他的灰大褂戴着他的小帽盔的稀奇样子,不禁一愣。当他看出这是常来这儿的学生卢嘉川时,他立时什么都明白了。小老头一把抓住他的胳膊,连声说:“好险!好险!宪兵三团的,今个也要抓您哪吧?”“也许是吧,不多抓点老百姓,他们发得了洋财吗?”卢嘉川一边说着,一边脱去了老头的衣服,并且替他叠好被子,扫去尘土,打开窗户。老王手里提着一把水壶,叹了口气,说:“我真是喜欢你们,我有好几个朋友——学生,全像您这样,可是他们都被捕啦。……唉,我不叨叨了,您忙着呢。您哪,您先别走,要走,我到外边先给您瞧瞧去,万一留下狗腿子……您哪,等等吧!”(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在革命组织遭到破坏,情况非常严重的情况下,每一位革命同志都提高了警惕。B.“许宁的心扑通一下落了地”,说明许宁知道卢嘉川没出事,心下轻松了很多。C.宪兵在“工役室”看到的老头其实是工友老王,是老王掩护卢嘉川躲过了一劫。D.老王在卢嘉川临走之前留住他并为他探路,表现出他对革命者的关心和爱护。(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章开篇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渲染了朦胧寂静的氛围。B.本文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刻画了卢嘉川等人物形象,生动细腻。C.小说在情节设置上善于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这和《百合花》的故事情节极为相似。D.小说多次运用了伏笔照应的手法,使得小说结构严谨,情节紧凑,读来更有趣味性。(3)第三人称通常被称为“全能视角”“上帝视角”,请你简析本文使用第三人称视角的好处。(4)复兴中学高一年级部召开以“青春的价值”为主题的座谈会,邀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请结合本文,谈谈该怎样实现青春的价值。【答案】(1)C(2)C(3)①通过全知视角,让读者了解故事产生的背景——日本侵华,有助于整体把握小说情节和理清人物关系;②客观展现了以卢嘉川为代表的革命青年不畏艰险、聪明机智、勇敢坚毅的性格特征;③有助于揭示小说的主题:通过对卢嘉川等青年不顾个人安危和敌人巧妙周旋的描写表现了革命志士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4)①青春的价值在于团结奋进。小说中当卢嘉川遇到危险时,许宁再三拦住他,想为他分担;老王也为他把风;②青春的价值在于勇于担当。当白色恐怖笼罩之时,以卢嘉川为代表的青年同志仍巧妙地与敌人周旋,勇于承担革命的重任;③青春的价值在与机智勇敢。当日本宪兵和走狗追捕卢嘉川时,卢嘉川乔装打扮,成功在敌人眼皮底下避过检查,可谓智勇双全;④青春的价值在于坚守信仰,坚定执着。在革命机关被破坏、革命同志被捕,生死未卜的情况下,以卢嘉川为代表的革命青年不以个人安危为虑,毅然决然地坚持革命的道路,信仰卓绝。【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使用第三人称视角的好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小说,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思想内容的个性化解读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C.“老头”错误。由“就一翻身跳下床来,刚要摘掉帽盔和毛巾,工友老王匆匆闯进屋里来。他猛见一个青年人穿着他的灰大褂戴着他的小帽盔的稀奇样子,不禁一愣。当他看出这是常来这儿的学生卢嘉川时,他立时什么都明白了”可知,宪兵在工役室看到的是卢嘉川伪装的“老头”。故选C。(2)C.“这和《百合花》的故事情节极为相似”错误。《百合花》淡化小说情节,体现诗化小说的特质,与选文不同。故选C。(3)①由“在残酷的白色恐怖下,他已经养成了高度的警惕性。尤其这几天,又有一些党的机关被破坏,又有一批同志被捕走——自从派了宪兵三团和他的忠实走狗蒋孝先来到北平以后,北平的革命组织迭遭破坏,情况是严重的”可知,通过全知视角,让读者了解故事产生的背景——日本侵华,有助于整体把握小说情节和理清人物关系;②由“他站在空无一人的走廊上,样子很闲逸,但他的眼睛却一直炯炯地透过雾气,向楼下、向墙外各处观望着。在残酷的白色恐怖下,他已经养成了高度的警惕性”“卢嘉川看到这里不再看下去了,在这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借着柱子的掩蔽,他一个箭步蹿回到屋里,急忙推醒了许宁”“同学们喊喊喳喳的怒骂声,传到老王的小屋里,卢嘉川知道宪兵和特务们已经走了”等可知,客观展现了以卢嘉川为代表的革命青年不畏艰险、聪明机智、勇敢坚毅的性格特征;③有助于揭示小说的主题:由“他心里高兴着,嘴里却呐呐地前言不搭后语地说:‘唔,晤,你们说什么?我屋子里跑进人来啦?啊,那,你们找吧!来,我帮你们找。’他一跃而起,真的东瞧西看了”“只见木板床上头朝里躺着一个老头,头上戴着小帽盔,额上蒙着一块白毛巾,身上盖着厚厚的棉被,痛苦地呻吟着,好像在闹什么急性的传染病”“同学们喊喊喳喳的怒骂声,传到老王的小屋里,卢嘉川知道宪兵和特务们已经走了。就一翻身跳下床来”可知,通过对卢嘉川等青年不顾个人安危和敌人巧妙周旋的描写表现了革命志士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4)①青春的价值在于团结奋进。由“‘你去哪儿?已经跑不出去了!’许宁用胳膊拦住了他”可知,小说中当卢嘉川遇到危险时,许宁再三拦住他,想为他分担;由“我真是喜欢你们,我有好几个朋友——学生,全像您这样,可是他们都被捕啦。……唉,我不叨叨了,您忙着呢。您哪,您先别走,要走,我到外边先给您瞧瞧去,万一留下狗腿子……您哪,等等吧”可知,老王也为他把风;②青春的价值在于勇于担当。由“他心里高兴着,嘴里却呐呐地前言不搭后语地说:‘唔,晤,你们说什么?我屋子里跑进人来啦?啊,那,你们找吧!来,我帮你们找。’他一跃而起,真的东瞧西看了”“只见木板床上头朝里躺着一个老头,头上戴着小帽盔,额上蒙着一块白毛巾,身上盖着厚厚的棉被,痛苦地呻吟着,好像在闹什么急性的传染病”可知,当白色恐怖笼罩之时,以卢嘉川为代表的青年同志仍巧妙地与敌人周旋,勇于承担革命的重任;③青春的价值在与机智勇敢。由“只见木板床上头朝里躺着一个老头,头上戴着小帽盔,额上蒙着一块白毛巾,身上盖着厚厚的棉被,痛苦地呻吟着,好像在闹什么急性的传染病”可知,当日本宪兵和走狗追捕卢嘉川时,卢嘉川乔装打扮,成功在敌人眼皮底下避过检查,可谓智勇双全;④青春的价值在于坚守信仰,坚定执着。由“在残酷的白色恐怖下,他已经养成了高度的警惕性。尤其这几天,又有一些党的机关被破坏,又有一批同志被捕走——自从派了宪兵三团和他的忠实走狗蒋孝先来到北平以后,北平的革命组织迭遭破坏,情况是严重的”“卢嘉川看到这里不再看下去了,在这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借着柱子的掩蔽,他一个箭步蹿回到屋里,急忙推醒了许宁”“许宁的心扑通一下落了地。卢嘉川还没有被捕。呵!能干的小伙子,你跑到哪儿躲藏起来了呢”“只见木板床上头朝里躺着一个老头,头上戴着小帽盔,额上蒙着一块白毛巾,身上盖着厚厚的棉被,痛苦地呻吟着,好像在闹什么急性的传染病”“也许是吧,不多抓点老百姓,他们发得了洋财吗”等可知,在革命机关被破坏、革命同志被捕,生死未卜的情况下,以卢嘉川为代表的革命青年不以个人安危为虑,毅然决然地坚持革命的道路,信仰卓绝。答案:(1)C(2)C(3)①通过全知视角,让读者了解故事产生的背景——日本侵华,有助于整体把握小说情节和理清人物关系;②客观展现了以卢嘉川为代表的革命青年不畏艰险、聪明机智、勇敢坚毅的性格特征;③有助于揭示小说的主题:通过对卢嘉川等青年不顾个人安危和敌人巧妙周旋的描写表现了革命志士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4)①青春的价值在于团结奋进。小说中当卢嘉川遇到危险时,许宁再三拦住他,想为他分担;老王也为他把风;②青春的价值在于勇于担当。当白色恐怖笼罩之时,以卢嘉川为代表的青年同志仍巧妙地与敌人周旋,勇于承担革命的重任;③青春的价值在与机智勇敢。当日本宪兵和走狗追捕卢嘉川时,卢嘉川乔装打扮,成功在敌人眼皮底下避过检查,可谓智勇双全;④青春的价值在于坚守信仰,坚定执着。在革命机关被破坏、革命同志被捕,生死未卜的情况下,以卢嘉川为代表的革命青年不以个人安危为虑,毅然决然地坚持革命的道路,信仰卓绝。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合肥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张先①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彩绦朱索②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响双槽③,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注】①张先,北宋婉约派代表人物。②彩绦朱索,指五颜六色的彩带,泛指美人身上的衣饰。③双槽,指双琵琶,槽是琵琶等乐器上弦的格子。(1)下列对这首词上阕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词的前三句是环境描写,词人通过绿野、天空、江水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明澈洁净的江上美景图。B.“天青垂水”句,一个“垂”字将天空、水面连接起来,水天一色,炼字精当。C.“柳径”二句写岸边柳荫小路空无一人,只有柳絮飘舞,写景率直,用语平实,却有妙趣。D.“汀洲”五句转向人物描写,船夫们竞相采香草、拾翠羽,踩水而行,泊船洲边。(2)白居易的《琵琶行》以高超的技巧手法摹写音乐,这首词在写法上受白居易《琵琶行》的影响甚大。本词下阕是如何描写音乐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D(2)①运用比喻,“玉盘大小乱珠迸”将节奏紧凑、精湛的琴声比作大小珍珠落入玉盘里那样清脆的声音,以声写声,将音乐语言转换为诗的语言,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表达的生动性。②侧面烘托,“弹出今古幽思谁省”通过写“我”作为听乐人的情绪反应和情思传达出音乐本身的魅力,从而强化表达效果。③环境烘托,“江空月静”写乐曲休止时的效果,以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留下了无穷的余韵。【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D.“船夫们”错误。“修巾薄袂”是妇女春日装束,“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是指游春女子束着修长衣带,衫袖轻飘,竞相在芳洲上采香草、拾翠羽。所以,应把“船夫们”改为“美女们”。故选D。(2)“玉盘大小乱珠迸”意思是琵琶的乐声嘈嘈切切,犹如大小珍珠落到玉盘的声音。此句由白居易《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句化来,运用比喻,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并举,形象地表现了音乐旋律的跌宕起伏,高昂处如急风暴雨,低回处如儿女私语,令人耳不暇接。人物的感情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低回婉转,皆随乐声起伏,曲曲传出。“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是说风停夜静时,从屏障内忽然传出两位琵琶女奏响的乐曲,饱含古往今来的失意文人和沦落天涯的歌女郁结的情思,有谁能够领悟?通过写“我”作为听乐人的情绪反应和情思传达出音乐本身的魅力,这是侧面烘托。结句“江空月静”是环境烘托,以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如泣如诉的昭君怨曲,把听众带进了哀愁的境界,相对无言,月夜格外的沉寂,留下了无穷的余韵,让人回味。答案:(1)D(2)①运用比喻,“玉盘大小乱珠迸”将节奏紧凑、精湛的琴声比作大小珍珠落入玉盘里那样清脆的声音,以声写声,将音乐语言转换为诗的语言,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表达的生动性。②侧面烘托,“弹出今古幽思谁省”通过写“我”作为听乐人的情绪反应和情思传达出音乐本身的魅力,从而强化表达效果。③环境烘托,“江空月静”写乐曲休止时的效果,以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留下了无穷的余韵。译文:绿色的原野与天相接,青色的天空笼罩水面,白茫茫的江水波光浮动,一派明澈洁净净。岸边柳荫小路上空无一人,柳絮随风飘荡,地上不留一点踪影。站在船头望去,越过水中的小洲看到落日下归家的人群:妇女们束着修长衣带,衫袖轻飘,竞相在芳洲上采香草、拾翠羽。其中有人步履轻盈,涉浅水而来,在春天夜晚时登上停靠于雾气笼罩的洲渚停船上。她们刚刚整理完身上的彩带红绳,聚合于船仓彩绘的屏障内。风停夜静时,从屏障内忽然传出两位琵琶女奏响的乐曲,饱含古往今来的失意文人和沦落天涯的歌女郁结的情思,有谁能够领悟?琵琶的乐声嘈嘈切切,犹如大小珍珠落到玉盘的声音。如同醉意上了琵琶女的面颊,她们美艳的双眉紧紧聚拢。我还是尽情地听吧:任她们演奏完一曲如泣如诉的《昭君怨》琵琶曲。此时,唯见江面空阔,月光皎洁。赏析:这首词的上片写日暮时分,游春女子纷纷回家,告别了白日的繁喧,万籁俱寂。下片写词人在舟中听琵琶女弹奏“今古幽思”之曲的情景,曲尽意犹存,留给人无限的遐想与回味。该词用铺叙手法写景,描画得有神有形,栩栩如生;作者善于雕词琢句,用典精妙。上阕起首三句是环境描写。“野绿连空”,见词人站船上,目光顺地平线伸延,只见辽远无际的绿色原野上接苍穹。作者又顺势举头眺望远天,晴空蔚蓝,好像与江水相连。着一个“垂”字把远望中大水相接的感觉,表现得极其形象。词人仰观俯视,只见眼前江水“素色溶漾都净”,此句本自谢朓诗“澄江净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以上三句,词人以其拿手的炼字功夫,多方面多层次地画出了一幅江上美景,晴空与绿野相连,波光粼粼,天光云影,映于澄江之中,景象浑茫寥阔,而又十分寂静。这幅图画中,“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正是绿野中的特写。这二句,显得有些平凡。作者只是把眼前景物,率直写出。淡墨一痕,不求奇峭,但妙处正这里。以平淡的句子,逗入意境,才见功力。特别是加了“无影”二字,整个画面立即灵动起来,那柳絮飞舞的轻盈飘忽,形神俱出,而且微风吹拂,轻絮飘舞,微暗的树荫中,依稀看见它们游荡回转,而一点影子也不留地面,真有一种飘忽无影的妙趣。“汀洲”句推进一层。词人完成天光云影、柳絮轻舞的环境描写后,让人物出场了。作者船上望去,首先远处看到人归之影,人影与晚霞相映,十分妍丽。人渐走渐近,看得也越清楚,连“修巾薄袂”也看得出来。由下句“撷香拾翠相竞”来看,可知这美人不是独自一人,她是结伴春游,芳洲上采香草,拾翠羽。古代女子常春季到郊外拾野鸟的各色羽毛,采各种香草。曹植《洛神赋》有“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之句,写出洛水众女神之美,此处词人借用此意,写汀洲女子的美色。上片歇拍写两个美人登上船,并停泊洲边,水边过夜。“凌波”即踩水而行,本出曹植《洛神赋》用“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晚霞辉映下,寂静的洲渚上,忽的出现了这一双美人,词人凝望的同时,也不禁产生了美丽的幻觉,目为凌波女神。这不仅细致地写了洲上女子的美,而且把词人的欣喜、惊愕,以至倾慕的心理也表现出来。这两句一方面把一整天情节的铺叙加以收束,日落春暝,美人回到船上,词人也该歇息了;另一方面,又用“烟”字,为江滨洲边刷上一层烟水凄迷的朦胧色彩,为下片抒情做好铺垫。过片“彩绦朱索新整”,写美女回到船上,一天的“撷香拾翠”之后,换妆梳洗,以更娇丽的容颜出现。接下来一句为“金凤响双槽”。“金凤”代指琵琶。本出乐史《杨太真外传》:“妃子琵琶逻逤檀,寺人白季贞使蜀还献。其木温润如玉,光耀可鉴。有金缕红文,蹙成双凤。”故苏轼《宋叔达家听琵琶》诗云:“半面犹遮凤尾槽。”这里切题《舟中闻双琵琶》。这优美的乐声里饱含着今古幽思,人物的精神境界显得高雅深沉。又用“谁省”一词,反跌出只有自己是知音的深意,把自己与琵琶女的关系推进一层。“玉盘”句由白居易《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句化来,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并举,形象地表现了音乐旋律的跌宕起伏,高昂处如急风暴雨,低回处如儿女私语,令人耳不暇接。人物的感情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低回婉转,皆随乐声起伏,曲曲传出。乐声已至高潮,然又戛然而止,词人对音乐形象的描绘也暂收束。船上一片岑寂,无声的境界里,接下来词人省略了恰相逢知己,隔船相邀等细节,径直从借酒相慰写起。“酒上妆面”,是说琵琶女已带醉意,面颊被酒晕得绯红,故下句用“花艳”形容其醉态之美。借酒浇愁愁更愁,于是双眉“相并”。“相并”意即紧锁,表明愁怀不释。对醉态愁容的描写,形神兼备,极其工巧。既然愁怀未释,欣逢知己,欲一吐为快,于是重奏一曲,词人亦“重听”一遍。“汉妃”句用王昭君远嫁匈奴,马上弹琵琶故事。晋石崇《王明君辞序》载:“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一曲”也兼指以昭君出塞故事谱写的琴曲《昭君怨》。“汉妃一曲”也可以说是“今古幽思”的具体内容,其中寄托着琵琶女离乡背井、流落江湖的身世之感。结句“江空月静”,以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如泣如诉的昭君怨曲,把听众带进了哀愁的境界,相对无言,月夜格外的沉寂,留下了无穷的余韵,让人回味。词境从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化出。这首词在写法上受白居易《琵琶行》的影响甚大,但作者并没有一味摹仿,而是另出新意。在艺术上除了善于炼字炼句之外,在体裁上采用慢词形式,以铺叙的写法,把春郊月夜、柳花烟渚,以及在此背景上活动的人物,描画得有神有形,栩栩如生。可以说,对慢词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对铺叙手法在词中的运用,作出了贡献,开了风气之先。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包河区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在《劝学》中写到,“骐骥”是一种很擅奔跑的骏马,但它一次跨越也不够人的十步远,与之相反的是“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通过正反对比说明坚持的重要性。(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破荆州之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3)小刚放假期间读了不少古诗词,通过研读,他发现古人喜欢用“落木”来写“落叶”,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答案】(1)驽马十驾功在不舍(2)舳舻千里旌旗蔽空(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解答】故答案为:(1)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重点字:驽、驾)(2)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重点字:舳、舻)(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重点字:萧、滚)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合肥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文段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节选自《荀子•劝学》)文段二: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答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节选自《学记》)文段三: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1)文段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叩之A以小者B则小鸣C叩之D以大者E则大鸣F待其G从容H然后尽其声(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与“君子坦荡荡”中的“君子”意义相同。B.绳,木工用来取直的墨线。后引申为准则、法度之意,例如“绳之以法”。C.金,古代金属的通称。文中指金属制的刀斧等。“金石可镂”的“金”也指金属。D.而,在句中表转折,与《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意义不同。(3)下列对以上三则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文段一中,作者首先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进而论述学习的作用。B.文段二中,作者是从“问”与“答”两个角度来说明“此皆进学之道也”。C.文段三中,作者用古谚语进行举例论证,强调有一技之长的重要性。D.这三则文段围绕“学习”的话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发,都使用了比喻论证。(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②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5)以上三则材料都旨在勉励学习,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分别概括。【答案】(1)CFH(2)B(3)C(4)①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②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是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时间长了,问题就愉快地解决了。(5)①文段一侧重强调要坚持学习不能停止,借助学习来提升自己、改变自己。②文段二侧重强调要善于学习、善于提问才能事半功借、增进学问。③文段三强调要把读书当作一项安身立世的重要技艺来掌握,才能见多识广。【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侧重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三则材料,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就像撞钟一样,轻轻敲击则钟声较小,重重敲击则钟声大响,等钟声响起之后,让它的声音响完。“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和“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句式相同,分别成句,前后断开,即CF处;“待其从容”与“然后尽其声”构成承接关系的复句,二者之间断开,即H处。故选CFH。(2)A.正确。B.错误。名词,木工用来取直的墨线;动词,约束,制裁。句意:木材直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用法律约束。C.正确。句意: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变锋利了。/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成功。D.正确。表转折,却;表修饰,地。句意:老师费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却很大。/我曾经整日地思索故选B。(3)C.“作者用古谚语进行举例论证”错误,作者用谚语“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是引用论证,不是举例论证。故选C。(4)①“博学”,广泛地学习;“参省”,检查、省察;“参省乎己”,状语后置,应为“乎己参省”;“知”,同“智”,见识。译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②“坚木”,坚硬的木材。“易”,容易;“节目”,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及”,等;“说”,通“悦”,愉快。译文: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是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等时间长了,问题就愉快地解决了。(5)①由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可知,文段一侧重强调要坚持学习不能停止,借助学习来提升自己、改变自己。②由原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善问者如攻坚木……不善问者反此”可知,文段二侧重强调要善于学习、善于提问才能事半功借、增进学问。③由原文“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可知,文段三强调要把读书当作一项安身立世的重要技艺来掌握,才能见多识广。答案:(1)CFH(2)B(3)C(4)①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②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是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时间长了,问题就愉快地解决了。(5)①文段一侧重强调要坚持学习不能停止,借助学习来提升自己、改变自己。②文段二侧重强调要善于学习、善于提问才能事半功借、增进学问。③文段三强调要把读书当作一项安身立世的重要技艺来掌握,才能见多识广。参考译文:文段一: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比蓝草颜色深;冰由水凝冻而成,但比水冷。木材直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如果用火烘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画的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变直,这是因为火的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木匠加工就变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变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我曾经整日地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更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加疾劲,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非善于奔走,却能远达千里;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节选自《荀子•劝学》)文段二: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却很大,于是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大,而自己的收获却很小,学生会因此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是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时间长了,问题就愉快地解决了;不善于提问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就像撞钟一样,轻轻敲击则钟声较小,重重敲击则钟声大响,等钟声响起之后,让它的声音响完;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节选自《学记》)文段三:搞清《六经》的要旨,博览百家的著述,即使不能增长德行,敦厚勉励风俗,还可以拥有一种才艺,能够养活自己。父兄不可能永远依凭,家乡不可能永远保有,一朝流离无人保佑,只应自己靠自己了。俗谚说:“积累千万财产,不如自己有一项小技艺。”技艺之容易学习而且可贵的,没有比得上读书了。世上的人不论是愚笨是聪明,都要求人认识得多,事情经历得广,却不肯读书,这就好比要求吃饱而懒于做饭,要求穿暖和而懒于裁剪衣服。(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4秋•包河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长期以来,我国流传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说法。从中医角度讲,①。第一层含义是“秋不忙添衣”。当天气突然变冷时,适当地增加衣服是必要的,以让自己略感凉而不寒为宜,也不要一下子穿得太多、捂得太严,避免过多出汗,忽冷忽热而生病。第二层含义是“拖延添衣时间”。晚秋可以适当拖延增加衣服的时间,适当地接受寒冷的刺激,但要以自己能够接受为限度。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南方秋凉来得较晚,昼夜温差变化不大,甚至入冬后也不太冷,因此不必过早、过快地添衣,应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②,昼夜温差变化大,早晚气温较低时应及时增添衣物,以防着凉。“秋冻”并不是全身各个器官都要冻,有些部位,如颈部、脚部、腹部和肩膀等部位应根据气温变化注意保暖。适当秋冻可以增强身体抵抗能力,促进身体血液循环,但秋冻需要接受寒冷刺激,③。一般而言,患有鼻炎、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体虚老人、儿童等人群都不适合“秋冻”。(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秋冻”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DA.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B.李白诗中就有“白发三千丈”这样极尽夸张的语句。C.炎症是很多疾病的幕后推手,更是癌症和心血管病共同的“土壤”。D.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1)D(2)①“秋冻”有两层含义②北方秋凉来得较早③并非所有人群都适合【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用法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正确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给文段补写恰当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读语段,结合语境进行补写,要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并注意字数限制。【解答】(1)文中“秋冻”的引号用于表示需要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内容。A.否定或讽刺;B.表示直接引用;C.表示特殊含义;D.表示强调。故选D。(2)①处,下文“第一层含义是”“第二层含义是”解说的是“秋冻”的两层含义,此处是总括句,应填:“秋冻”有两层含义。②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