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学期武汉高中语文高二期末典型卷3_第1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武汉高中语文高二期末典型卷3_第2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武汉高中语文高二期末典型卷3_第3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武汉高中语文高二期末典型卷3_第4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武汉高中语文高二期末典型卷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上学期武汉高中语文高二期末典型卷3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2秋•武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朱光潜诗境论引起较大争议和批评的是他对王国维的“隔”与“不隔”和“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辩驳,因为它们涉及诗的品评标准,是诗学中的重要问题,所以下面略加评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四十则)里提出“隔”与“不隔”,朱光潜赞赏王氏的首创之功,但遗憾的是,王国维只是示以诗例,“没有详细说明理由”,于是,朱光潜从意象与情趣的契合程度及其在读者心中引发的心理效果之角度加以阐发:“情趣与意象恰相熨贴,使人见到意象,便感到情趣,便是不隔,意象模糊零乱或空洞,情趣浅薄或粗疏,不能在读者心中显出明了深刻的境界,便是隔。”朱光潜接着认为王氏说隔如“雾里看花”,不隔为“语语都在目前”,似可商榷。他的理由是,诗原有偏重“显”与偏重“隐”的分别,王氏的标准似乎太偏重“显”。朱光潜认为,不能要求一切诗都隐或都显,他的结论是“显则轮廓分明,隐则含蓄深永,功用原来不同。说概括一点,写景诗宜于显,言情诗所托之景虽仍宜于显,而所寓之情则宜于隐。”朱光潜从隐与显的表现方式对王氏的评论确实与王氏的原意相去较远,因此受到研究者的质疑,其中以吴文棋和张世禄为代表。他们的反驳集中在两点:第一,“王氏所谓‘隔’是指以艰深文其浅陋的作品而言,并不排斥朱君所说的那种隐的表情法”,第二,言情诗不一定非要隐,因为“诗人如李白、岑参,词人如苏东坡、辛弃疾,他们的表情如飘风疾雨之骤至,如长江黄河之奔流,后来的批评家并不以其显而薄之”。后来的研究者如叶嘉莹、叶朗都赞成吴、张的意见,认为朱光潜用隐与显来批评王国维的隔与不隔有许多不妥之处。这些对朱氏的批评是中肯的。叶朗还进一步指出,王氏的隔与不隔的区别,“不是从意象与情趣的关系上见出,而是从语言和意象的关系上见出”。语言能充分、完美地传达作家头脑中的意象,并在读者头脑中直接引出鲜明生动的意象便是不隔。叶氏也看到“如果在一篇作品中,作者果然有真切之感受,且能做真切之表达,使读者亦可获致同样真切之感受,如此便是‘不隔’”,反之便是隔。他们的辨析抓住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解读隔与不隔,应该承认更接近王国维没有说出的意思。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三则)里又提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分别:“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朱光潜认为,王氏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有我之境”实际就是由物我两忘而至物我同一的“移情作用”,这种境界应该叫做“同物之境”;王氏所说的“无我之境”是“诗人在冷静中所回味出来的妙境,没有经过移情作用”,应该叫做“超物之境”。朱光潜对王国维“有我”“无我”之境的重新界定,着意强调审美观照活动中主体因素的重要性,也就是他说的“诗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须有我,都必须为自我性格、情趣、经验的返照”,这是他从诗境论出发的必然结果,朱氏对具体诗例的解说也是言之成理的,所以叶嘉莹称赞朱氏所提出的“实在也是一个很精微的分别”。但是,他的“同物”“超物”之境与王国维的“有我”“无我”之境也确有较大的差异,这一点以前的学者已经指出。抓住问题关键的是叶嘉莹和叶朗。叶嘉莹认为,王国维“有我”“无我”的来源是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是就物、我关系所形成的美感之根本性质而作的区别,与朱光潜的就欣赏时的知觉情感的外射作用的移情论立足点根本不同。所谓“有我”是指“当吾人存有自我之意志,因而与外物有某种相对立之利害关系时的境界”,“无我”是指“当吾人已泯灭了自我之意志,因而与外物并无利害关系相对立时之境界”,在前者,有物我利害之冲突,美感多属“宏壮”一类,在后者,根本没有物我对立之冲突,美感多属“优美”。叶朗认为朱光潜的批评未能抓住问题的本质,他也从叔本华哲学入手作了更进一步的分析,指出王氏“有我”“无我”之境都是由“纯粹的无意志的认识所产生”,两者的区别在于,“无我之境”的主体只是作为“认识的纯粹主体”(“知之我”)不存在对于意志(“欲之我”)的任何回忆;而“有我之境”则伴随着对意志的回忆。并且叶朗还指出,王国维的这种审美观照理论,要求用“知之我”排除“欲之我”即排除情感,与他的情与景,意与象统一,“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自相矛盾。佛雏也认为朱光潜的误评“正由于把这个体系这两种不同的‘我’弄混了”,其理由与叶朗的大致相同。(节选自朱立元、张旭署《朱光潜<诗论>前言》)(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光潜赞扬王国维最先提出“隔”与“不隔”的概念,但并不同意他说的隔如“雾里看花”,不隔如“话语都在目前”。B.从隐与显的表现方式对“隔”与“不隔”进行批评曲解了王国维的原意,因此朱光潜受到了研究者的质疑和批评。C.朱光潜将“有我”和“无我”之境重新界定为“同物”和“超物”之境,这是言之成理的,受到了叶嘉莹的称赞。D.王国维“无我之境”的理论等于要求情与景、意与象相对立,事实上与自己“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相违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诗的品评标准上,虽然朱光潜对王国维的批评存在不少问题,但它引发了学者们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深化认识相关问题。B.关于“隔”与“不隔”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组概念,“隔”不如“不隔”高明,“有我”也不如“无我”高明。C.《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但它与康德、叔本华等哲学有密切联系,可见中西方文化碰撞交流的重要性。D.“前言”通常多为肯定与赞美,而本文更多是在指出朱光潜诗境论的不足,这显示了作者严肃的学术态度与客观的学术立场。(3)下列选项,不符合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的一项是A.苍山负雪,明烛天南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C.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D.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4)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脉络。(5)下列材料是朱光潜诗境论的原文,请结合本文相关内容对其进行简要评价。……移情作用是凝神注视、物我两忘的结果,叔本华所谓“消失自我”。所以王氏所谓“有我之境”其实是“无我之境”(即忘我之境)。他的“无我之境”的实例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淮澹起,白鸟悠悠下”,都是诗人在冷静中所回味出来的妙境(所谓“于静中得之”)、没有经过移情作用,所以实是“有我之境”。与其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似不如说“超物之境”和“同物之境”,因为严格地说,诗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须有我,都必须为自我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2.(2022秋•武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一个长翅膀的老头加西亚•马尔克斯雨下到第三天,佩拉约两口子在屋里打死了成堆的螃蟹。佩拉约只好穿过被雨水淹没的院子把它们扔到海里去,因为他刚刚出世的孩子发了一夜烧,他寻思都是这些螃蟹招来的晦气。中午,光线十分微弱,佩拉约扔完螃蟹回到家里,模模糊糊地看见院子当中有一个什么东西在蠕动和呻吟。他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老头儿趴在泥水里,他身上长着一对巨大的翅膀,很碍事,无论怎么挣扎都站不起来。佩拉约被眼前可怕的情景吓坏了,赶紧跑去找他的女人埃利森达。他女人当时正把凉毛巾敷在生病孩子的头上,被佩拉约一把拉到院子中间。两个人惊愕地望着倒在地上的人。那人衣衫褴褛,口中的牙齿稀稀拉拉,他那像落汤鸡似的老态龙钟的样子显得格外可怜。身上那对大兀鹫翅膀又脏,羽毛又稀疏,一动不动地摊在泥水里。他们叫来了一位能掐会算的邻居来看看他。“他是一个天使,”她告诉他们说,“我可以肯定,他是为你们的孩子来的。只是因为这个可怜的家伙太老了,结果被雨打落在地上。”第二天,大家都知道了佩拉约家里捉到一个活脱脱的天使。整整一下午,佩拉约拿着他那根警棍站在厨房里守着,临睡前还把他从泥水里拽出来,同母鸡一起关进铁丝编的鸡笼里。半夜,孩子醒了,烧退了,想吃东西了。于是两口子大发慈悲,决计把天使放走。但是,当他们趁着晨曦走到院子里的时候,看到左邻右舍全都聚集在鸡笼前逗天使玩儿。这帮人对天使毫无敬畏之心,竟还从铁丝网往里给他扔吃的东西,仿佛他不是什么神灵,倒是马戏团里的一只动物。这个耸人听闻的消息传开,惊动了贡萨加神父,他七点前赶到时,首先重温了一遍教义。当贡萨加神父走进鸡笼用拉丁语向他问候时,这位全然不懂人间言行的老者几乎连他那老态龙钟的眼睛也不抬一下。这证实了那东西并不懂得上帝使用的语言,也不知道问候上帝的使者。神父开始怀疑他在作假﹣他那副可怜的模样与高贵的天使毫无共同之处。于是神父离开了鸡笼,简短地告诫好奇的人们,叫他们不要被天真蒙住了眼睛。捉住天使的消息不胫而走,几个小时后,院子里便像熙熙攘攘的市场一般。于是埃利森达想了个好主意:把院子筑起围墙,收五分钱门票看天使。好奇的人们从老远的地方赶到这里。佩拉约和埃利森达甭提多高兴了,因为不到一个星期,家里所有的房间都堆满了钱,而等着朝圣的香客已经排得一眼望不到边了。这时,有人在村里搞了一个巡回展出,展出的是一个由于违背父母之命而变成蜘蛛的少女。看蜘蛛的门票不仅比看天使的门票便宜,而且允许观众就她的痛苦遭遇提出任何问题,还允许颠来倒去地观察她,好让所有的人都不怀疑这桩可怕的事实的真实性。这是一只可怕的意大利狼蛛,身体有一只绵羊大小,长着一个忧伤的少女的脑袋。最叫人揪心的还不是她那离奇的外表,而是她原原本本地讲述她不幸经历时那种痛心疾首的表情。当她几乎还是一个小姑娘时,有一次她偷偷地溜出家门去参加一场舞会,当她跳了一宿舞从森林里回来的时候,突然一声炸雷劈裂长空,从裂缝中迸出一道可怕的闪电将她变成了蜘蛛。当那个变成蜘蛛的少女名声大噪的时候,而佩拉约家的院子就又变得像连下三天暴雨时那么冷清,空无一人,只有螃蟹在屋里到处爬。房东两口子对此毫不惋惜。他们用收的门票钱造了一幢两层的住宅,有阳台花园,门槛修得高高的。偶尔佩拉约两口子会用克辽林消毒水清洗鸡笼或熏点卫生香,但这并不是为了恭维天使,而是为了驱除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在全家蔓延的恶臭。天使不仅熬过了那个严酷的冬天,而且随着春天的到来开始恢复了,在十二月份,他那布满阴郁的瞳仁又渐渐地变得明亮起来,翅膀上开始长出又大又硬的羽毛。一天早上,埃利森达正在切洋葱片准备午饭,似乎觉得一阵海风吹开了阳台门的插销,刮进屋里。于是她从窗口探出头去,惊讶地看到天使正展翅欲飞。他十分笨拙,结果把菜地弄得一塌糊涂,那翅膀在阳光下一阵乱扑腾,差点儿没把棚子打翻。最后总算飞了起来。在看见他颤巍巍地扇动着老兀鹫翅膀飞过最后几家的房顶后,埃利森达为自己也为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一面切着葱头,一面盯着他,直到再也无法看见,因为这天使再也不会扰乱她的生活,而只是地平线上模模糊糊的一个小点了。(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翅膀的老人是在雨下到第三天时在佩拉约家院子里被发现的,老人的到来完全出乎佩拉约的意料,夫妇二人对此感到惊愕。B.小镇居民最初对长翅膀的老人充满好奇,后来戏弄、参观,最后将他遗忘,这是他们麻木冷漠、缺乏同情心的表现。C.贡萨加神父到场后要先温习教义,认为不懂拉丁语便是“不懂上帝的语言”,这突出了作为神父的他对教会的虔诚。D.小说的故事虽然荒诞,但是给人一种真实感,这得益于文章细节之处描写逼真详尽,场景具体,情感表达真实。(2)关于文中蜘蛛少女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少女变成蜘蛛,是由于违背父母之命,当时她参加完一场舞会,刚刚回来。B.展出蜘蛛少女的人为了牟利而不顾少女感受,他与佩拉约是同一类人。C.“忧伤”一词反映出少女内心的痛苦,名声大噪并不是她想要的生活。D.人们转而去关注蜘蛛少女是因为少女来自人间,她的讲述更具真实性。(3)马尔克斯在谈自己作品的共性时,曾说:“孤独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请分析本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这句话的。(4)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实”,加西亚•马尔克斯作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其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这一原则。请以本篇小说为例简要分析。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武汉期末)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小题。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注]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师伯浑,陆游的友人。(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雪晓清笳乱起”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B.“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写出了披着铁甲的骑兵,衔枚无声疾走,望去像一片流水的整肃军容。C.“漏声断”中“断”字,是断断续续的意思,和后文“月斜窗纸”一起表示天色将明。D.本词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虚实对比,凸显了词人的失落情怀。(2)词中“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诗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都写到了自己的鬓发,试分析“鬓发”这一意象在两首诗中作用的异同。三.默写(共1小题)4.(2022秋•黄陂区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学而》中孔子提出:“君子”不应把心思都放在追求物质享受上,要“,”如此可以称得上是“好学”。(2)《屈原列传》中,作者用“,”两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3)《春江花月夜》中用“,”两句,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壮丽画面。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江汉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文本一: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嬂①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节选自贾谊《论积贮疏》)文本二: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②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注]①嬂(zhí):细致。②渫(xiè),流通。(1)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填写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使天下人A入粟B于边C以受爵D免罪E不过F三岁G塞下之粟H必多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亡,意为没有、无,与《苏武传》中“法令亡常”的“亡”含义相同。B.靡,即消费、耗费,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靡”含义不同。C.罢夫,指的是失去土地的农夫;其中的“罢”意思是解除,免去。D.池,指护城河,与《过秦论》中“因河为池”的“池”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谊引用管仲的话,指出粮仓充足,百姓才懂得礼节,论证了粮食充足对治国的重要性。B.贾谊认为国家基础在于贮存粮食,如果粮食充足,则无往而不胜,连远方的敌人都会怀念。C.晁错引用“神农之教”的话,指出君王应当重视粮食,将粮食作为一切国家政务的根基。D.晁错认为如果郡县积攒的粮食足够使用一年以上,皇帝就可以下诏书,不收农民的土地税。(4)把课本中的句子及本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②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③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5)贾谊《论积贮疏》和晁错《论贵粟疏》都反映了西汉时期缺粮的社会状况,请结合两则材料,试分析当时粮食短缺的原因。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2秋•武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些文化包罗万象,以文物遗迹、传说故事、民间风俗、建筑工艺、民间技术、文学艺术等形式留存于广袤大地,①,加强对这些文化宝藏的认定建档、挂牌保护非常有必要,有意义。但仅仅做好“藏”的工作还不够,②,使文化资源宝藏为更多的人所欣赏和传承。打造融于生产生活、通俗易懂、生动时尚的传承话语体系,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是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为此,必须精准对接③____,真正了解当下群众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善于发现、吸纳和提炼广大人民群众的新发现新创造,用他们喜闻乐见的通俗话语和视听传媒来加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的火爆,充分展示出科技文创的魅力,说明只要满足百姓需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沃土上深耕细作,就一定会创作出更多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化产品。(1)文中画线句在论述中犯有某一逻辑错误,下列与之犯有同样错误的一项是A.甲说:“世界上所有的鸟都是会飞的。”乙说:“世界上不是所有的鸟都是会飞的。”丙评价道:“你俩说得都不对。”B.两人说马,甲说,我见过一匹高两米的马,乙说,我见过一匹长10厘米的马。甲说绝对不可能,乙说:“我说的是海马”。C.消费者:老板,您这牛肉面里怎么没有牛肉啊?老板:这不很正常嘛?老婆饼里有老婆吗?夫妻肺片里面有夫妻吗?D.有位青年学生向爱迪生吹嘘他要发明一种“万能溶液”——能溶化世上万物,爱迪生反问他:“那你用什么来装这种溶液呢?”(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7.(2022秋•武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黔东南,山连山。此间的台盘村近来因办在村里的篮球赛而备受关注。因为赛场氛围热烈,有人将之与中国男篮职业联赛(CBA)做比,“村BA”之名①。贵州“村BA”足够火热,动辄上万观众,线上线下人气爆棚;贵州“村BA”也足够特别,看似不成章法实则②、自成一体,当地人乐在其中、为之疯狂,氛围感直接拉满:看台座无虚席,不少人自备马扎、板凳;前排的席地而坐,身后的踮脚张望,更有人搬出梯子、踩上凳子;当地特有的斗牛号子“呜——呜——”响彻全场,夹杂着敲击锣鼓甚至锅盆的助威声、带着浓浓乡音的现场解说声……环场四顾满满当当,氛围堪比职业赛场。这一番热闹景象,足以给人美好预期:以“美丽乡村”之名,让“村BA”在各地开花结果,更好满足乡亲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以群众③的方式激发乡土活力。乡村振兴,既要有产业的兴旺,更要有文化的繁盛。“村BA”启示我们,农村文化建设、村风民风滋养,绝非朝夕之功,绝非简单输入,而需要在田野上、村庄中找回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这可以是体育,可以是艺术,可以是音乐,可以是舞蹈,可以是文学,可以是一切生长在广袤大地深处的文化的花朵。(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句子中的“人”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C.他人在心不在D.我们这里正缺人(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这可以是体育、艺术、音乐、舞蹈、文学等一切生长在广袤大地深处的文化形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六.作文(共1小题)8.(2022秋•武汉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影响。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社会,是被纷繁的信息“同质化”,还是保持个性独立,或是坚持“和而不同”?你的选择里藏着你未来的样子,你未来的样子是中国未来的样子。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武汉高中语文高二期末典型卷3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2秋•武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朱光潜诗境论引起较大争议和批评的是他对王国维的“隔”与“不隔”和“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辩驳,因为它们涉及诗的品评标准,是诗学中的重要问题,所以下面略加评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四十则)里提出“隔”与“不隔”,朱光潜赞赏王氏的首创之功,但遗憾的是,王国维只是示以诗例,“没有详细说明理由”,于是,朱光潜从意象与情趣的契合程度及其在读者心中引发的心理效果之角度加以阐发:“情趣与意象恰相熨贴,使人见到意象,便感到情趣,便是不隔,意象模糊零乱或空洞,情趣浅薄或粗疏,不能在读者心中显出明了深刻的境界,便是隔。”朱光潜接着认为王氏说隔如“雾里看花”,不隔为“语语都在目前”,似可商榷。他的理由是,诗原有偏重“显”与偏重“隐”的分别,王氏的标准似乎太偏重“显”。朱光潜认为,不能要求一切诗都隐或都显,他的结论是“显则轮廓分明,隐则含蓄深永,功用原来不同。说概括一点,写景诗宜于显,言情诗所托之景虽仍宜于显,而所寓之情则宜于隐。”朱光潜从隐与显的表现方式对王氏的评论确实与王氏的原意相去较远,因此受到研究者的质疑,其中以吴文棋和张世禄为代表。他们的反驳集中在两点:第一,“王氏所谓‘隔’是指以艰深文其浅陋的作品而言,并不排斥朱君所说的那种隐的表情法”,第二,言情诗不一定非要隐,因为“诗人如李白、岑参,词人如苏东坡、辛弃疾,他们的表情如飘风疾雨之骤至,如长江黄河之奔流,后来的批评家并不以其显而薄之”。后来的研究者如叶嘉莹、叶朗都赞成吴、张的意见,认为朱光潜用隐与显来批评王国维的隔与不隔有许多不妥之处。这些对朱氏的批评是中肯的。叶朗还进一步指出,王氏的隔与不隔的区别,“不是从意象与情趣的关系上见出,而是从语言和意象的关系上见出”。语言能充分、完美地传达作家头脑中的意象,并在读者头脑中直接引出鲜明生动的意象便是不隔。叶氏也看到“如果在一篇作品中,作者果然有真切之感受,且能做真切之表达,使读者亦可获致同样真切之感受,如此便是‘不隔’”,反之便是隔。他们的辨析抓住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解读隔与不隔,应该承认更接近王国维没有说出的意思。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三则)里又提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分别:“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朱光潜认为,王氏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有我之境”实际就是由物我两忘而至物我同一的“移情作用”,这种境界应该叫做“同物之境”;王氏所说的“无我之境”是“诗人在冷静中所回味出来的妙境,没有经过移情作用”,应该叫做“超物之境”。朱光潜对王国维“有我”“无我”之境的重新界定,着意强调审美观照活动中主体因素的重要性,也就是他说的“诗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须有我,都必须为自我性格、情趣、经验的返照”,这是他从诗境论出发的必然结果,朱氏对具体诗例的解说也是言之成理的,所以叶嘉莹称赞朱氏所提出的“实在也是一个很精微的分别”。但是,他的“同物”“超物”之境与王国维的“有我”“无我”之境也确有较大的差异,这一点以前的学者已经指出。抓住问题关键的是叶嘉莹和叶朗。叶嘉莹认为,王国维“有我”“无我”的来源是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是就物、我关系所形成的美感之根本性质而作的区别,与朱光潜的就欣赏时的知觉情感的外射作用的移情论立足点根本不同。所谓“有我”是指“当吾人存有自我之意志,因而与外物有某种相对立之利害关系时的境界”,“无我”是指“当吾人已泯灭了自我之意志,因而与外物并无利害关系相对立时之境界”,在前者,有物我利害之冲突,美感多属“宏壮”一类,在后者,根本没有物我对立之冲突,美感多属“优美”。叶朗认为朱光潜的批评未能抓住问题的本质,他也从叔本华哲学入手作了更进一步的分析,指出王氏“有我”“无我”之境都是由“纯粹的无意志的认识所产生”,两者的区别在于,“无我之境”的主体只是作为“认识的纯粹主体”(“知之我”)不存在对于意志(“欲之我”)的任何回忆;而“有我之境”则伴随着对意志的回忆。并且叶朗还指出,王国维的这种审美观照理论,要求用“知之我”排除“欲之我”即排除情感,与他的情与景,意与象统一,“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自相矛盾。佛雏也认为朱光潜的误评“正由于把这个体系这两种不同的‘我’弄混了”,其理由与叶朗的大致相同。(节选自朱立元、张旭署《朱光潜<诗论>前言》)(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朱光潜赞扬王国维最先提出“隔”与“不隔”的概念,但并不同意他说的隔如“雾里看花”,不隔如“话语都在目前”。B.从隐与显的表现方式对“隔”与“不隔”进行批评曲解了王国维的原意,因此朱光潜受到了研究者的质疑和批评。C.朱光潜将“有我”和“无我”之境重新界定为“同物”和“超物”之境,这是言之成理的,受到了叶嘉莹的称赞。D.王国维“无我之境”的理论等于要求情与景、意与象相对立,事实上与自己“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相违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在诗的品评标准上,虽然朱光潜对王国维的批评存在不少问题,但它引发了学者们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深化认识相关问题。B.关于“隔”与“不隔”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组概念,“隔”不如“不隔”高明,“有我”也不如“无我”高明。C.《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但它与康德、叔本华等哲学有密切联系,可见中西方文化碰撞交流的重要性。D.“前言”通常多为肯定与赞美,而本文更多是在指出朱光潜诗境论的不足,这显示了作者严肃的学术态度与客观的学术立场。(3)下列选项,不符合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的一项是AA.苍山负雪,明烛天南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C.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D.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4)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脉络。(5)下列材料是朱光潜诗境论的原文,请结合本文相关内容对其进行简要评价。……移情作用是凝神注视、物我两忘的结果,叔本华所谓“消失自我”。所以王氏所谓“有我之境”其实是“无我之境”(即忘我之境)。他的“无我之境”的实例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淮澹起,白鸟悠悠下”,都是诗人在冷静中所回味出来的妙境(所谓“于静中得之”)、没有经过移情作用,所以实是“有我之境”。与其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似不如说“超物之境”和“同物之境”,因为严格地说,诗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须有我,都必须为自我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答案】(1)C(2)B(3)A(4)首先总写评介朱光潜诗境论相关问题的原因,再对“隔”与“不隔”、“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分别展开评介。在评介这两个问题时,均采用了先指出优点,再分析不足,最后给出正确的认识的方式。(5)朱光潜对具体诗例的解说是言之成理的,是很精微的分别,但他提出的“同物”“超物”之境与王国维的原意有较大的差异,因为朱光潜与王国维的立足点根本不同,他的批评并未抓住问题的本质,因为他把这个体系的两种不同的“我”弄混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解答】(1)C.“这是言之成理的,受到了叶嘉莹的称赞”错误,偷换概念,结合原文“这是他从诗境论出发的必然结果,朱氏对具体诗例的解说也是言之成理的,所以叶嘉莹称赞朱氏所提出的‘实在也是一个很精微的分别’”,“这”指的是“朱氏对具体诗例的解说”。故选C。(2)B.“‘有我’也不如‘无我’高明”错误。结合原文“‘如果在一篇作品中,作者果然有真切之感受,且能做真切之表达,使读者亦可获致同样真切之感受,如此便是‘不隔’,反之便是隔。他们的辨析抓住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解读隔与不隔,应该承认更接近王国维没有说出的意思”可知,作者认同“隔”不如“不隔”高明。但对于“无我”与“有我”,作者并没有对两者进行优劣比较,只是谈到“朱光潜对王国维‘有我’‘无我’之境的重新界定,着意强调审美观照活动中主体因素的重要性”。故选B。(3)A.该句出自散文《登泰山记》,而“有我之境”属于诗歌批评术语,对象不同。故选A。(4)结合第一段“朱光潜诗境论引起较大争议和批评的是他对王国维的‘隔’与‘不隔’和‘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辩驳,因为它们涉及诗的品评标准,是诗学中的重要问题,所以下面略加评介”可知,文章首先总写评介朱光潜诗境论“隔”与“不隔”、“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相关问题的原因。第二、三、四段则针对“隔”与“不隔”这一问题展开专门论证。根据第二段原文“但遗憾的是,王国维只是示以诗例,‘没有详细说明理由’,于是,朱光潜从意象与情趣的契合程度及其在读者心中引发的心理效果之角度加以阐发”可知,文章指出了朱光潜论证的优点。而根据原文“朱光潜接着认为王氏说隔如‘雾里看花’,不隔为‘语语都在目前’,似可商榷”“朱光潜从隐与显的表现方式对王氏的评论确实与王氏的原意相去较远,因此受到研究者的质疑”可知,文章同时分析了朱光潜论证的不足之处。而根据原文“王氏所谓‘隔’是指以艰深文其浅陋的作品而言,并不排斥朱君所说的那种隐的表情法”“言情诗不一定非要隐”“他们的辨析抓住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解读隔与不隔,应该承认更接近王国维没有说出的意思”等可知,文章还给出正确的认识的方式。文章第五、六段是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这一问题的专门论证。根据第五段原文“朱光潜对王国维‘有我’‘无我’之境的重新界定,着意强调审美观照活动中主体因素的重要性,也就是他说的‘诗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须有我,都必须为自我性格、情趣、经验的返照’,这是他从诗境论出发的必然结果,朱氏对具体诗例的解说也是言之成理的,所以叶嘉莹称赞朱氏所提出的‘实在也是一个很精微的分别’”可知,文章同样首先肯定了朱光潜论证中的合理之处。而根据原文“但是,他的‘同物’‘超物’之境与王国维的‘有我’‘无我’之境也确有较大的差异,这一点以前的学者已经指出”“王国维……与朱光潜的就欣赏时的知觉情感的外射作用的移情论立足点根本不同”可知,文章同时分析了朱光潜论证的不足之处。而根据原文“指出王氏‘有我’‘无我’之境都是由‘纯粹的无意志的认识所产生’,两者的区别在于,‘无我之境’的主体只是作为‘认识的纯粹主体’(‘知之我’)不存在对于意志(‘欲之我’)的任何回忆;而‘有我之境’则伴随着对意志的回忆”等可知,文章还给出正确的认识的方式。(5)结合链接材料中“叔本华所谓‘消失自我’。所以王氏所谓‘有我之境’其实是‘无我之境’(即忘我之境)”“与其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似不如说‘超物之境’和‘同物之境’,因为严格地说,诗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须有我,都必须为自我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可知,此则材料正是朱光潜对文中“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这一问题的论证。并且此处朱光潜的观点是“诗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须有我,都必须为自我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而结合原文对朱光潜诗论的相关评述,如第五段原文“朱光潜对王国维‘有我’‘无我’之境的重新界定,着意强调审美观照活动中主体因素的重要性,也就是他说的‘诗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须有我,都必须为自我性格、情趣、经验的返照’,这是他从诗境论出发的必然结果,朱氏对具体诗例的解说也是言之成理的,所以叶嘉莹称赞朱氏所提出的‘实在也是一个很精微的分别’”中肯定其合理之处,可得知朱光潜对具体诗例的解说是言之成理的,是很精微的分别。而根据原文“但是,他的‘同物’‘超物’之境与王国维的‘有我’‘无我’之境也确有较大的差异,这一点以前的学者已经指出”“王国维……与朱光潜的就欣赏时的知觉情感的外射作用的移情论立足点根本不同”可知,朱光潜论证是有不足之处的。他提出的“同物”“超物”之境与王国维的原意有较大的差异,因为朱光潜与王国维的立足点根本不同,他的批评并未抓住问题的本质,因为他把这个体系的两种不同的“我”弄混了。答案:(1)C(2)B(3)A(4)首先总写评介朱光潜诗境论相关问题的原因,再对“隔”与“不隔”、“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分别展开评介。在评介这两个问题时,均采用了先指出优点,再分析不足,最后给出正确的认识的方式。(5)朱光潜对具体诗例的解说是言之成理的,是很精微的分别,但他提出的“同物”“超物”之境与王国维的原意有较大的差异,因为朱光潜与王国维的立足点根本不同,他的批评并未抓住问题的本质,因为他把这个体系的两种不同的“我”弄混了。2.(2022秋•武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一个长翅膀的老头加西亚•马尔克斯雨下到第三天,佩拉约两口子在屋里打死了成堆的螃蟹。佩拉约只好穿过被雨水淹没的院子把它们扔到海里去,因为他刚刚出世的孩子发了一夜烧,他寻思都是这些螃蟹招来的晦气。中午,光线十分微弱,佩拉约扔完螃蟹回到家里,模模糊糊地看见院子当中有一个什么东西在蠕动和呻吟。他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老头儿趴在泥水里,他身上长着一对巨大的翅膀,很碍事,无论怎么挣扎都站不起来。佩拉约被眼前可怕的情景吓坏了,赶紧跑去找他的女人埃利森达。他女人当时正把凉毛巾敷在生病孩子的头上,被佩拉约一把拉到院子中间。两个人惊愕地望着倒在地上的人。那人衣衫褴褛,口中的牙齿稀稀拉拉,他那像落汤鸡似的老态龙钟的样子显得格外可怜。身上那对大兀鹫翅膀又脏,羽毛又稀疏,一动不动地摊在泥水里。他们叫来了一位能掐会算的邻居来看看他。“他是一个天使,”她告诉他们说,“我可以肯定,他是为你们的孩子来的。只是因为这个可怜的家伙太老了,结果被雨打落在地上。”第二天,大家都知道了佩拉约家里捉到一个活脱脱的天使。整整一下午,佩拉约拿着他那根警棍站在厨房里守着,临睡前还把他从泥水里拽出来,同母鸡一起关进铁丝编的鸡笼里。半夜,孩子醒了,烧退了,想吃东西了。于是两口子大发慈悲,决计把天使放走。但是,当他们趁着晨曦走到院子里的时候,看到左邻右舍全都聚集在鸡笼前逗天使玩儿。这帮人对天使毫无敬畏之心,竟还从铁丝网往里给他扔吃的东西,仿佛他不是什么神灵,倒是马戏团里的一只动物。这个耸人听闻的消息传开,惊动了贡萨加神父,他七点前赶到时,首先重温了一遍教义。当贡萨加神父走进鸡笼用拉丁语向他问候时,这位全然不懂人间言行的老者几乎连他那老态龙钟的眼睛也不抬一下。这证实了那东西并不懂得上帝使用的语言,也不知道问候上帝的使者。神父开始怀疑他在作假﹣他那副可怜的模样与高贵的天使毫无共同之处。于是神父离开了鸡笼,简短地告诫好奇的人们,叫他们不要被天真蒙住了眼睛。捉住天使的消息不胫而走,几个小时后,院子里便像熙熙攘攘的市场一般。于是埃利森达想了个好主意:把院子筑起围墙,收五分钱门票看天使。好奇的人们从老远的地方赶到这里。佩拉约和埃利森达甭提多高兴了,因为不到一个星期,家里所有的房间都堆满了钱,而等着朝圣的香客已经排得一眼望不到边了。这时,有人在村里搞了一个巡回展出,展出的是一个由于违背父母之命而变成蜘蛛的少女。看蜘蛛的门票不仅比看天使的门票便宜,而且允许观众就她的痛苦遭遇提出任何问题,还允许颠来倒去地观察她,好让所有的人都不怀疑这桩可怕的事实的真实性。这是一只可怕的意大利狼蛛,身体有一只绵羊大小,长着一个忧伤的少女的脑袋。最叫人揪心的还不是她那离奇的外表,而是她原原本本地讲述她不幸经历时那种痛心疾首的表情。当她几乎还是一个小姑娘时,有一次她偷偷地溜出家门去参加一场舞会,当她跳了一宿舞从森林里回来的时候,突然一声炸雷劈裂长空,从裂缝中迸出一道可怕的闪电将她变成了蜘蛛。当那个变成蜘蛛的少女名声大噪的时候,而佩拉约家的院子就又变得像连下三天暴雨时那么冷清,空无一人,只有螃蟹在屋里到处爬。房东两口子对此毫不惋惜。他们用收的门票钱造了一幢两层的住宅,有阳台花园,门槛修得高高的。偶尔佩拉约两口子会用克辽林消毒水清洗鸡笼或熏点卫生香,但这并不是为了恭维天使,而是为了驱除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在全家蔓延的恶臭。天使不仅熬过了那个严酷的冬天,而且随着春天的到来开始恢复了,在十二月份,他那布满阴郁的瞳仁又渐渐地变得明亮起来,翅膀上开始长出又大又硬的羽毛。一天早上,埃利森达正在切洋葱片准备午饭,似乎觉得一阵海风吹开了阳台门的插销,刮进屋里。于是她从窗口探出头去,惊讶地看到天使正展翅欲飞。他十分笨拙,结果把菜地弄得一塌糊涂,那翅膀在阳光下一阵乱扑腾,差点儿没把棚子打翻。最后总算飞了起来。在看见他颤巍巍地扇动着老兀鹫翅膀飞过最后几家的房顶后,埃利森达为自己也为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一面切着葱头,一面盯着他,直到再也无法看见,因为这天使再也不会扰乱她的生活,而只是地平线上模模糊糊的一个小点了。(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长翅膀的老人是在雨下到第三天时在佩拉约家院子里被发现的,老人的到来完全出乎佩拉约的意料,夫妇二人对此感到惊愕。B.小镇居民最初对长翅膀的老人充满好奇,后来戏弄、参观,最后将他遗忘,这是他们麻木冷漠、缺乏同情心的表现。C.贡萨加神父到场后要先温习教义,认为不懂拉丁语便是“不懂上帝的语言”,这突出了作为神父的他对教会的虔诚。D.小说的故事虽然荒诞,但是给人一种真实感,这得益于文章细节之处描写逼真详尽,场景具体,情感表达真实。(2)关于文中蜘蛛少女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少女变成蜘蛛,是由于违背父母之命,当时她参加完一场舞会,刚刚回来。B.展出蜘蛛少女的人为了牟利而不顾少女感受,他与佩拉约是同一类人。C.“忧伤”一词反映出少女内心的痛苦,名声大噪并不是她想要的生活。D.人们转而去关注蜘蛛少女是因为少女来自人间,她的讲述更具真实性。(3)马尔克斯在谈自己作品的共性时,曾说:“孤独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请分析本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这句话的。(4)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实”,加西亚•马尔克斯作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其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这一原则。请以本篇小说为例简要分析。【答案】(1)C(2)D(3)①长翅膀的老人自降临直到振翅离开,他一直是孤独的。②老人的孤独反映出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冷漠、精神扭曲和灵魂孤独。③作者以“孤独”表达对民族历史和现状的反思和批判,对人的生存状况、精神世界的关注,以及对理想世界的期盼。(4)①人的世界和神鬼的世界交织。一个本不可能存在的长翅膀的老天使居然降临尘世,人神世界交织,故事奇幻,耐人寻味。②超现实的夸张变形描写。小说对老人翅膀、蛛形少女的描写极尽夸张,荒诞离奇。③象征、隐喻的表现手法。天使象征善良、神圣,佩拉约、贡萨加神父等人隐喻了社会各阶层人物。【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要结合语境以及全文主旨等分析场面描写的作用。(3)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本题题干要求比较明确,从结构安排和主题思想两个方面探究。(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根据名言或原理分析文本,需先对名言进行分析,再结合文本进行解释。【解答】(1)C.“这突出了作为神父的他对教会的虔诚”错误,原文“当贡萨加神父走进鸡笼用拉丁语向他问候时,……这证实了那东西并不懂得上帝使用的语言,也不知道问候上帝的使者。神父开始怀疑他在作假……”,可知小说里神父代表了以教皇为代表的基督教文化,在确认天使身份这件事上神父持教条主义且又滑稽可笑。故选:C。(2)D.“她的讲述更具真实性”理解片面,小说里“看蜘蛛的门票不仅比看天使的门票便宜”“她原原本本地讲述她不幸经历”等内容说明与老人相比她的来源是可探究的,她的出现让人们的好奇心再一次得到满足,追求新奇刺激,喜新厌旧的人们于是完全冷落了老人的存在。故选:D。(3)“原来是一个老头儿趴在泥水里,他身上长着一对巨大的翅膀,很碍事,无论怎么挣扎都站不起来”“那人衣衫褴褛,口中的牙齿稀稀拉拉,他那像落汤鸡似的老态龙钟的样子显得格外可怜。身上那对大兀鹫翅膀又脏,羽毛又稀疏,一动不动地摊在泥水里”“佩拉约拿着他那根警棍站在厨房里守着,临睡前还把他从泥水里拽出来,同母鸡一起关进铁丝编的鸡笼里”“这位全然不懂人间言行的老者几乎连他那老态龙钟的眼睛也不抬一下”等内容,可知老人是孤独的。老人是落难的天使,他悲惨、弱小、无力,却完全不被众生同情和关怀,直到他振翅离开的那一刻,落难天使都是孤独的。“这帮人对天使毫无敬畏之心,竟还从铁丝网往里给他扔吃的东西,仿佛他不是什么神灵,倒是马戏团里的一只动物”“于是神父离开了鸡笼,简短地告诫好奇的人们,叫他们不要被天真蒙住了眼睛”“于是埃利森达想了个好主意:把院子筑起围墙,收五分钱门票看天使”“偶尔佩拉约两口子会用克辽林消毒水清洗鸡笼或熏点卫生香,但这并不是为了恭维天使,而是为了驱除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在全家蔓延的恶臭”“她一面切着葱头,一面盯着他,直到再也无法看见,因为这天使再也不会扰乱她的生活,而只是地平线上模模糊糊的一个小点了”,众生是孤独的。他们对天使的亵渎甚至伤害体现出人类的愚昧、贪婪、自私。人们内心麻木不仁,信仰缺失,这种精神扭曲最终只能使人走向灵魂的孤独。小说主题:在人们对待老人的各种态度中,我们不难看出人们内心变得麻木不仁,人的生存状况孤独;神父也无法与老人交流,而他赖以交流的工具竟是基督教义以及上头的指令,而缺乏理解他人的能力,表现了精神世界的孤独;居民所表现出来的对老人各种荒唐甚至没有人性的行为又指向了另外一个事实: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的理解和温情,这是人与人之间多么深刻的隔阂;“当那个变成蜘蛛的少女名声大噪的时候,而佩拉约家的院子就又变得像连下三天暴雨时那么冷清”人们纷纷为蜘蛛女的荒诞故事趋之若鹜,老人再次被“抛弃”,而小镇的居民在一场闹剧般的热闹过后恢复了平静,他们依旧不懂得关爱,不懂得理解;“他那布满阴郁的瞳仁又渐渐地变得明亮起来,翅膀上开始长出又大又硬的羽毛”,也较为隐晦地表达了对理想世界的期盼。(4)小说虽然在总体构思上是魔幻的,在情节安排上是荒诞的,在形象塑造上是神异的,但在具体的细节描写上,却是真实、准确的。“他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老头儿趴在泥水里,他身上长着一对巨大的翅膀”“他是一个天使”“大家都知道了佩拉约家里捉到一个活脱脱的天使”“捉住天使的消息不胫而走”,天使本是传说中的形象,作者却煞有介事地将其当作确有形象来写,人神世界交织,故事奇幻,耐人寻味,给小说涂上了一层荒诞的色彩。“他身上长着一对巨大的翅膀,很碍事”“翅膀上开始长出又大又硬的羽毛”“惊讶地看到天使正展翅欲飞”“那翅膀在阳光下一阵乱扑腾,差点儿没把棚子打翻。最后总算飞了起来。在看见他颤巍巍地扇动着老兀鹫翅膀飞过最后几家的房顶后”“这是一只可怕的意大利狼蛛,身体有一只绵羊大小,长着一个忧伤的少女的脑袋”“……突然一声炸雷劈裂长空,从裂缝中迸出一道可怕的闪电将她变成了蜘蛛”,长翅膀的老人,不听父母的话而变成蜘蛛的女孩等,超现实的夸张变形描写,荒诞离奇。“雨下到第三天”这是神话隐喻。《圣经》神话中事关大洪水的经典描述的有意模拟,是对基督临世神话的完美模拟,让小说具有了神话精神。“他是一个天使”,小镇上的村民说老人是天使,天使象征善良、神圣。“佩拉约拿着他那根警棍站在厨房里守着……”“贡萨加神父走进鸡笼用拉丁语向他问候时,……神父开始怀疑他在作假……于是神父离开了鸡笼,简短地告诫好奇的人们,叫他们不要被天真蒙住了眼睛”“埃利森达为自己也为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因为这天使再也不会扰乱她的生活,……”等人物的描写隐喻了社会各阶层人物。答案:(1)C(2)D(3)①长翅膀的老人自降临直到振翅离开,他一直是孤独的。②老人的孤独反映出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冷漠、精神扭曲和灵魂孤独。③作者以“孤独”表达对民族历史和现状的反思和批判,对人的生存状况、精神世界的关注,以及对理想世界的期盼。(4)①人的世界和神鬼的世界交织。一个本不可能存在的长翅膀的老天使居然降临尘世,人神世界交织,故事奇幻,耐人寻味。②超现实的夸张变形描写。小说对老人翅膀、蛛形少女的描写极尽夸张,荒诞离奇。③象征、隐喻的表现手法。天使象征善良、神圣,佩拉约、贡萨加神父等人隐喻了社会各阶层人物。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武汉期末)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小题。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注]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师伯浑,陆游的友人。(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雪晓清笳乱起”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B.“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写出了披着铁甲的骑兵,衔枚无声疾走,望去像一片流水的整肃军容。C.“漏声断”中“断”字,是断断续续的意思,和后文“月斜窗纸”一起表示天色将明。D.本词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虚实对比,凸显了词人的失落情怀。(2)词中“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诗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都写到了自己的鬓发,试分析“鬓发”这一意象在两首诗中作用的异同。【答案】(1)C(2)同:均写头发斑白,年事已高;抒发了时光易逝,岁月蹉跎的感慨。异:①陆词情感积极昂扬。词中先通过问句抒发了不被重用的悲凉失落之感,接着写虽鬓发花白,年老体弱,但壮心未死,渴望驰骋沙场,恢复中原,报效国家。②陆诗情感沉郁浑厚。诗中借鬓发斑白表达了自己收复失地的夙志不得实现而时日不多的愁苦,以及国土沦陷的愤懑。【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意象作用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C.“断断续续”错误。漏:滴漏,古代用铜壶盛水,壶底穿一孔,壶中水以漏渐减,所以计时。漏声断,滴漏声停止,则一夜将尽,天快亮了。故选C。(2)相同点:“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意思是万里外封王拜侯我还有自信。但现在谁能理解我的衷情?时间虽然无情地摧落了我的双鬓,但决不会死去我那报国的雄心;“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意思是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恢复都城已成空谈。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两首诗歌均写头发斑白,年事已高;抒发了时光易逝,岁月蹉跎的感慨。不同点:“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是写梦醒后的感想。梦境中军旅戎马生涯逼真,而现实中理想抱负却是一场幻梦。梦境何等的雄拔,现实却是何等的凄凉。梦内梦外的这种反差和错位,令人顿生英雄陌路之慨。虚实对比,形成巨大反差,凸现了词人的失落情怀。“有谁知”三字,照应“寄师伯浑”的题目,婉转地表示了把对方视为知己挚友的意思。篇末直抒感慨,身虽老而雄心仍在,于苍凉悲愤之中更见豪壮之气,从而振起全篇,激扬着高亢的情调,情感积极昂扬;“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诗中借鬓发斑白表达了自己收复失地的夙志不得实现而时日不多的愁苦,以及国土沦陷的愤懑。答案:(1)C(2)同:均写头发斑白,年事已高;抒发了时光易逝,岁月蹉跎的感慨。异:①陆词情感积极昂扬。词中先通过问句抒发了不被重用的悲凉失落之感,接着写虽鬓发花白,年老体弱,但壮心未死,渴望驰骋沙场,恢复中原,报效国家。②陆诗情感沉郁浑厚。诗中借鬓发斑白表达了自己收复失地的夙志不得实现而时日不多的愁苦,以及国土沦陷的愤懑。译文:恍惚雪天的早晨,清亮的角声此起彼落回应。梦里我不知来到哪里,竟有这边关风情。骠勇的战马寂寂无声,看着像急流滚滚向前挺进。呵!不由我联想起那雄关大河的边地情景,想起金人占领着的雁门,还有那遥遥的青海边境!醒来在寒灯晃动的残夜里睁开眼睛,漏声停,晓月斜映着窗纸天色将明。万里外封王拜侯我还有自信。但现在谁能理解我的衷情?时间虽然无情地摧落了我的双鬓,但决不会死去我那报国的雄心!赏析:上片写的是梦境。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都是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的词境里来。让读者一下子把联想融于作者的描绘之中。中间突出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先说是迷离惝恍的梦,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然后才又进一步引出联想——是在梦中的联想;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这里,是单举两个地方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但是,这样苍莽雄伟的关河当时落在谁的手里呢?那就不忍说了。那作者为何有这样的“梦游”呢?只因王师还未北定中原,收复故土。这压着作者的心病,迟迟未能解除。作者深厚的爱国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个字中,给人以非恢复河山不可的激励,从而过渡到下片。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想。首先描写了冷清孤寂的环境:漏尽更残,寒灯一点,西沉斜照的月色映在窗前。这样的环境,既和清笳乱起、铁骑似水的梦境相对照,又和作者从戎报国、封侯万里的雄心相映衬,使得全词增添了抑扬起伏的情致。梦境中军旅戎马生涯逼真,而现实中理想抱负却是一场幻梦。梦境何等的雄拔,现实却是何等的凄凉。梦内梦外的这种反差和错位,令人顿生英雄陌路之慨。虚实对比,形成巨大反差,凸现了词人的失落情怀。“有谁知”三字,照应“寄师伯浑”的题目,婉转地表示了把对方视为知己挚友的意思。篇末直抒感慨,身虽老而雄心仍在,于苍凉悲愤之中更见豪壮之气,从而振起全篇,激扬着高亢的情调。人老而心不死,自己虽然离开南郑前线回到后方,可是始终不忘要继续参加抗金事业。“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即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复故土。如此爱国热情,是多么伟大!梦境和实感,上下片呵成一气,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五十七字中的笔调,具有壮阔的境界和教育人们为国献身的思想内涵。三.默写(共1小题)4.(2022秋•黄陂区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学而》中孔子提出:“君子”不应把心思都放在追求物质享受上,要“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如此可以称得上是“好学”。(2)《屈原列传》中,作者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两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3)《春江花月夜》中用“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两句,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壮丽画面。【答案】(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解答】故答案为:(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重点字:慎)(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重点字:谤)(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重点字:生)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江汉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文本一: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嬂①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节选自贾谊《论积贮疏》)文本二: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②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注]①嬂(zhí):细致。②渫(xiè),流通。(1)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填写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使天下人A入粟B于边C以受爵D免罪E不过F三岁G塞下之粟H必多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亡,意为没有、无,与《苏武传》中“法令亡常”的“亡”含义相同。B.靡,即消费、耗费,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靡”含义不同。C.罢夫,指的是失去土地的农夫;其中的“罢”意思是解除,免去。D.池,指护城河,与《过秦论》中“因河为池”的“池”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贾谊引用管仲的话,指出粮仓充足,百姓才懂得礼节,论证了粮食充足对治国的重要性。B.贾谊认为国家基础在于贮存粮食,如果粮食充足,则无往而不胜,连远方的敌人都会怀念。C.晁错引用“神农之教”的话,指出君王应当重视粮食,将粮食作为一切国家政务的根基。D.晁错认为如果郡县积攒的粮食足够使用一年以上,皇帝就可以下诏书,不收农民的土地税。(4)把课本中的句子及本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②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③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5)贾谊《论积贮疏》和晁错《论贵粟疏》都反映了西汉时期缺粮的社会状况,请结合两则材料,试分析当时粮食短缺的原因。【答案】(1)CEG(2)C(3)B(4)①先前您大哥做奉车都尉,跟随皇帝到雍城的棫阳宫,扶着皇帝的车子下殿阶。②此后每逢打仗,就派属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恭敬地取出箭。③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5)文本一,粮食短缺的原因是弃农从商的人多,奢靡浪费的人众;文本二,粮食短缺的原因是谷贱伤农,农民不能安心致力于农业。【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知道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明确古文化常识的相关知识及词语含义,再判断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息点,再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解答】(1)C处“以”字把前后两层含义断开;E处“免罪”已经是完整句子表达,G处“塞下之粟”应该是后面句子的主语,此处宜断开。综上应在CEG三处断开。译文:假如叫天下百姓都献纳粮食用于边塞,以此换取爵位或赎罪,那么不用三年,边地粮食必定会多起来。(2)C.有误,“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大意是“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罢夫”是“疲惫之人”。故选:C。(3)B.“远方的敌人都会怀念”错误,原文表述为“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意思是“使敌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招谁而不来呢”,“怀”是安抚的意思。故选:B。(4)①长君:尊称,用来称呼他人的长兄;除:殿阶。译文:先前您大哥做奉车都尉,跟随皇帝到雍城的棫阳宫,扶着皇帝的车子下殿阶。②从事:属官;少牢:古代祭祀的规格,用诸、羊各一头。译文:此后每逢打仗,就派属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恭敬地取出箭。③淫侈:过度奢侈;是:代词,这;大贼:大的祸害。译文: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5)由原文“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可知,当时粮食短缺的原因是弃农从商的人多,奢靡浪费的人众。由原文“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可知,当时粮食短缺的原因是谷贱伤农,农民不能安心致力于农业。答案:(1)CEG(2)C(3)B(4)①先前您大哥做奉车都尉,跟随皇帝到雍城的棫阳宫,扶着皇帝的车子下殿阶。②此后每逢打仗,就派属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恭敬地取出箭。③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5)文本一,粮食短缺的原因是弃农从商的人多,奢靡浪费的人众;文本二,粮食短缺的原因是谷贱伤农,农民不能安心致力于农业。参考译文:文本一: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止;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汉朝从建国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世上有灾荒,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方敢于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积贮(粮食),是国家的重要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使敌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招谁而不来呢?文本二:当今的迫切任务,没有比使人民务农更为重要的了。而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关键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现在应该号召天下百姓交粮给政府,纳粮的可以封爵,或赎罪;这样,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农民就可以得到钱财,粮食就不会囤积而得到流通。那些能交纳粮食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产业的人。依顺百姓心愿,有三个好处:一是君主需要的东西充足,二是百姓的赋税减少,三是鼓励从事农业生产。神农氏曾教导说:“有七八丈高的石砌城墙,有百步之宽贮满沸水的护城河,上百万全副武装的兵士,然而没有粮食,那是守不住的。”这样看来,粮食是君王最需要的资财,是国家最根本的政务。封爵位,是皇上专有的权力,只要一开口,就可以无穷无尽地封给别人;粮食,是百姓种出来的,生长在土地中而不会缺乏。能够封爵与赎罪,是人们十分向往的。假如叫天下百姓都献纳粮食,用于边塞,以此换取爵位或赎罪,那么不用三年,边地粮食必定会多起来。陛下降恩,让天下人输送粮食去边塞,以授给爵位,这是对百姓的很大恩德。我私下担忧边塞驻军的粮食不够吃,所以让天下的屯粮大批流入边塞。如果边塞积粮足够使用五年,就可以让百姓向内地各郡县输送粮食了;如果郡县积粮足够使用一年以上,可以随时下诏书,不收农民的土地税。这样,陛下的恩德雨露普降于天下万民,百姓就会更积极地投身农业生产,即使遭遇洪水干旱,百姓生活也不会穷困匮乏,天下仍会平静安宁;年成丰熟,天下就会十分富庶安乐了。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2秋•武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些文化包罗万象,以文物遗迹、传说故事、民间风俗、建筑工艺、民间技术、文学艺术等形式留存于广袤大地,①,加强对这些文化宝藏的认定建档、挂牌保护非常有必要,有意义。但仅仅做好“藏”的工作还不够,②,使文化资源宝藏为更多的人所欣赏和传承。打造融于生产生活、通俗易懂、生动时尚的传承话语体系,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是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为此,必须精准对接③____,真正了解当下群众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善于发现、吸纳和提炼广大人民群众的新发现新创造,用他们喜闻乐见的通俗话语和视听传媒来加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的火爆,充分展示出科技文创的魅力,说明只要满足百姓需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沃土上深耕细作,就一定会创作出更多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化产品。(1)文中画线句在论述中犯有某一逻辑错误,下列与之犯有同样错误的一项是BA.甲说:“世界上所有的鸟都是会飞的。”乙说:“世界上不是所有的鸟都是会飞的。”丙评价道:“你俩说得都不对。”B.两人说马,甲说,我见过一匹高两米的马,乙说,我见过一匹长10厘米的马。甲说绝对不可能,乙说:“我说的是海马”。C.消费者:老板,您这牛肉面里怎么没有牛肉啊?老板:这不很正常嘛?老婆饼里有老婆吗?夫妻肺片里面有夫妻吗?D.有位青年学生向爱迪生吹嘘他要发明一种“万能溶液”——能溶化世上万物,爱迪生反问他:“那你用什么来装这种溶液呢?”(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1)B(2)①构成了数不尽的文化宝藏②还需进一步做好“传”的工作③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逻辑错误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正确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给文段补写恰当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读语段,结合语境进行补写,要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并注意字数限制。【解答】(1)A.违反了排中律,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可对不能同假的命题同时加以否定。B.与画线句的逻辑错误相同。都违反了同一律,即偷换了概念(论题),应将“科技文创”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个语段包括画线句都在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