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上海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卷2一.选择题(共2小题)1.(2023秋•静安区校级期末)下列句子语言表达没有逻辑错误的一项是()A.在本届世界杯决赛上,法国队将与意大利队争夺冠亚军。 B.到了海边,小林张开嘴巴,尽情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海水和阳光。 C.这几个小伙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可见年轻人办事一定是不牢靠的。 D.农作物的生长,要吸收土壤里的水分以及氮、磷、钾等肥料。2.(2023秋•松江区校级期末)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乘坐飞机、高铁需要刷脸,观看演出、赛事需要刷脸,办理各种业务需要刷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着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我们应当警惕技术“失范”。①这是人脸识别技术的底层逻辑②对自然人进行身份识别③以人工智能化数据比对④可以说我刷脸,故我在⑤将人脸图像信息数字化A.①④⑤③② B.①③⑤②④ C.④②①⑤③ D.④⑤③②①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3.(2023秋•浦东新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材料一:①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的视角。②流动视角的“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实行“三体交融”: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读《水浒传》的人可能有一个幻觉,你读宋江似乎变成宋江,读武松似乎变成武松,这便是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比如武松大闹快活林:武松一路喝过了十来处酒肆,远远看见一处林子。抢过林子背后,才见一个金刚大汉在槐下乘凉。武松自忖这一定是蒋门神了。转到门前绿栏杆,才看见两把销金旗上写着“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对联。西方小说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视角描写环境,细及它的细枝末节、历史沿革,以便给人物活动预先构建一个场景,如《巴黎圣母院》在描绘那座伟大的建筑时,就先用了数十页篇幅。而这里的视角则几乎寸步不离地随武松的行迹眼光游动,武松看不到的东西,读者也无从看到。流动视角不仅紧随人物眼光,也投射了人物性情,这只能是武松的眼光,他豪侠中不失精细,看清环境才动手;换作李逵恐怕就板斧一挥图个痛快了。③流动视角有时也采取圆形轨迹。《水浒传》中杨志、索超大名府比武,采取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视角;梁山泊军队攻陷大名府,采取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视角。杨、索比武本身着墨不多,却写月台上梁中书看呆了;两边众军官喝彩不迭;阵面上军士们窃议,多年征战未见这等好汉厮杀;将台上李成、闻达不住声叫“好斗”;观战的诸色人物各具身份神态。金圣叹的眉评甚妙:“一段写满教场眼睛都在两人身上,却不知作者眼睛乃在满教场人身上也。作者眼睛在满教场人身上,遂使读者眼睛不觉在两人身上。”流动视角妙处在于:看客反成被看客,着墨不多自风流。④杨志比武的描写,是在单纯中求洒脱;大名府陷落的描写,要在复杂中求专注,千头万绪由何处着手?叙事者一下子捉住了梁中书遑遑然如丧家犬的身影和目光,举一纲而收拢千丝万缕。行文没有让梁中书轻易脱险,而是在他逃遍东南西北四门和三闯南门的过程中,由内往外地辐射出圆形的视角,把瞬间遍及满城的战火统一于一人的眼光之中。⑤视角可以分为内视角、外视角和旁视角等处在不同层面上的类型。视角的流动,可以在同一层面上采取对位的、波浪状的或者圆形的种种流动方式;也可以在不同层面上采取跳跃的或者台阶式的流动方式。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有一则二百余字的故事,使用有如昆虫复眼一般的视角,它先用外视角,写翰林院一位官员从征伊梨,突围时身死,两昼夜后复苏,疾驰归队。随之,作者和翰林院一位同事问起他的经历,采取他“自言被创时”的方式转向内视角。内视角把人物在生死边缘上迷离恍惚的意识滑动,寓于灵魂离体后的徘徊,简直是某种意识流的写法。最后作品又转到旁视角,借同事之口表达对这位官员的赞叹。复眼映视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情节功能、深度心理功能和口碑功能,因而这篇笔记简直成了视角及其功能的小小实验室。(摘编自杨义《中国叙事学》)材料二:①叙事视角就是讲述故事发展的眼光和角度,也是带领读者走进小说中构建世界的一扇门。视角对故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用不同视角观察同样的一件事,就会显现出几个不同的故事表达效果。法国叙述学家热奈特在《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关于叙事视角的叙述中,根据视角的不同,将视角分为外聚焦、内聚焦和零聚焦三种类型。②外聚焦视角指“叙述者说的比人物知道的少”,即叙述者小于人物。叙述者以旁观者的角度叙述其所见所闻,这种视角的特点是仅限于描写人物外在言谈举止,以冷静的态度描述其所见所闻,不介入到故事中任何人物的内心活动中去,对其中反映出的深层次含义不加任何解释。③《红楼梦》第十八回元春省亲的内容采用外聚焦叙述。叙述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叙述元春在入风藻宫后回家省亲的一幕幕场景:一时,舟临内岸,复弃舟上舆,便见琳宫绰约,桂殿巍峨。石牌坊上明显“天仙宝境”四字,贾妃忙命换“省亲别墅”四字。④元春把牌坊上的“天仙宝境”改为低调的“省亲别墅”,几个字的差异透露出元春的心思缜密,不免让人猜测元春虽位份尊贵,但在深宫中处处小心谨慎,不敢有一刻的松懈,生怕带来灾祸。外聚焦叙述者与故事中的人物保持一定距离,呈现出“疏离”“冷漠”的旁观者姿态,需要读者对故事“留白”进行填补和再创造。⑤内聚焦视角指的是叙述者只知道其中某个人物知道的事情,即叙述者等于人物。内聚焦一般借助某个人物的视野讲述他所看到、听到的事情,读者能够透过这种视角深入了解这个人物的特点、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但内聚焦有一定的局限性,只知道某个人物知道的事,对这个人物没有看到的事就一无所知,不利于客观、全面把握事件的真相。因此,内聚焦一般以辅助性的视角而存在。⑥《红楼梦》第三回叙述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时,与贾宝玉的初见,作者采用了内聚焦: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⑦贾宝玉在反复渲染后隆重登场,借林黛玉陌生的眼光打量贾宝玉的着装、容貌,解了林黛玉和读者的心中关于贾宝玉是怎样一个“混世魔王”的疑惑。⑧零聚焦指的是传统的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又称上帝视角,叙述者通晓全局,即叙述者大于人物。其特点是没有固定的观察视角,可以从任何角度叙事:叙述者既可以通晓全局,对故事中的事件鸟瞰全貌,也可以了解人物的每一面特征,透露内心的感受和想法,还可以洞悉不为人知的秘密。⑨《红楼梦》第二十六回运用了零聚焦叙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二人的误会始末:谁知晴雯和碧痕正拌了嘴,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正把气移在宝钗身上,忽听又有人叫门,晴雯越发动了气……便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林黛玉心中益发动了气:“必竟是宝玉恼我要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尝告你了,你也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回地。你今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面了!”⑩林黛玉夜晚敲了贾宝玉的房门,却被正在气头上的晴雯关在门外,惹得一肚子委屈。而贾宝玉对此毫不知情,二人产生了误会。零聚焦叙述让读者知晓二人误会事件的整个过程,向读者解释事件的细节以及剖析二人的内心世界。⑪在叙述角度上,《红楼梦》创造性地以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叙述,充分调动了文本中的叙事视角的灵活转变,撼动了传统的叙事方式,推进故事的发展进程,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塑造,达到了极高的艺术表达效果。(节选自王韬钰《以热奈特叙事视角探究<红楼梦>的叙事艺术》)(1)材料一第②段中的“三体交融”在文中具体指。(2)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方语言没有不时省略主语的句式特点,叙事时较难将人物和场景融为一体。B.如果流动视角采取圆形轨迹展开,叙事者和主要人物的视角有时并不一致。C.选择由外向内聚焦或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叙事与叙述的内容或想达到的效果相关。D.纪昀通过内视角呈现从征伊犁的官员的意识流动,赋予了故事深度心理功能。(3)根据材料二,下列选项主要用零聚焦视角叙事的一项是A.《雷雨》B.《祝福》C.《百合花》D.《林教头风雪山神庙》(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第②段以《巴黎圣母院》为例,论证中国叙事的流动视角优于西方叙事的定点透视。B.材料一末段以《阅微草堂笔记》故事为例,论证视角在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流动存在差别。C.材料二元春改“天仙宝境”为“省亲别墅”的叙述采用外聚焦视角,能不能读出背后的深意取决于读者的阅读能力。D.材料二黛玉与宝玉虽是初见,却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采用内聚焦视角叙述,使得读者不能推测黛玉“眼熟”的原因。(5)下面是《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选段,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个选段运用了哪种叙述视角,并分析这一手法使用的妙处。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4.(2023秋•闵行区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写在门上的一生(白俄罗斯)S.A•阿列克谢耶维奇①我要成为见证这一切的证人。②事情发生在十年前,但是对于我而言,同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③我们就住在那个名叫普里皮亚季的小城里。就生活在那座城市里。④我不是作家,描绘不出当时的情景。事实上,我甚至无法想明白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就连我的大学证书也无法帮我弄明白这一切。这就是你:一个普通人、一个小人物。你和其他人都一样——你去上班,然后回家。你拿着和大多数人一样多的薪水。每年,你都会外出度假。你就是个普通人!然而有一天,你突然变成了一个切尔诺贝利人,变成了一只动物,一件所有人都感兴趣但与此同时却一无所知的东西。你想像以往那样,继续做一个和大家一样的人,但是现在,你却做不到了。人们看你的目光都变得与众不同,他们会问你:你觉得那一切可怕吗?电站到底是怎么着火的?你看到了什么?还有,你也知道的——你还能生孩子吗?你的妻子是不是已经离开你?一开始,我们所有生活在那儿的人都变成了动物。“切尔诺贝利”就像是一个贴在你身上的标签、一个符号。所有人都回过头来看着你——“他就是从那儿来的”!⑤事情发生之初,情况就是如此。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生活的城市,我们失去了全部的生活。事故发生的第三天,我们就离开了那儿。反应堆着火了,我记得我的一位朋友说过这样的话——“这闻起来就像核反应堆”。那是一种难以形容的气味,你根本无法用语言将它描述出来。但是眨眼间,它已经登上了各大报纸头版头条。这些报道看上去就像是一幅卡通漫画,但事实上,它们把切尔诺贝利变成了一个极度恐怖的地方。在这里,我想说一说我自己亲身经历的那些事情,说一说我看到的真相。⑥事情是这样的:他们在广播里通告全城居民——你们不能带走自己的猫。所以,我们就把小猫塞进了行李箱,但是它并不想走,从箱子里爬了出来,抓伤了大家。他们说你们不能带走自己的东西!那好吧,我不会把自己的东西都带走,我只带一件。唯一的一件!我要把我公寓的大门拆下来,带走。我不能离开这扇门。我会用一些木板把房子的入口封住。我们家的大门——它是我们的护身符,是我们家的传家宝。我的父亲曾经躺在那上面,我不知道这是从哪一辈流传下来的传统。这个传统有些特别,但是我的母亲告诉我,死去的人必须被放在自家的大门上。他一直在那扇门上,直到他们取来棺材。那天晚上,我一直守在父亲身边,而他就躺在这扇门上。整个晚上,房子的大门都是敞着的。这扇大门上有一些细小的划痕。那些都是我成长的痕迹:一年级、二年级……七年级、入伍前。在这些痕迹旁边的那些则是我儿子的成长足迹,然后是我女儿留下的痕迹。我的一生都写在这扇门上。我怎么可能把它留在这儿,不带走它呢?⑦我向我的邻居寻求帮助——他有一辆车——“帮帮我吧。”他轻轻地摇了摇头,似乎是在说:“你疯了吗?”但是,我还是带走了那扇门。趁着夜色的掩护,我骑着一辆摩托车,带着我的门,开进树林里。警察跟在我身后,大叫:“站住,不然我们就开枪了!我们要开枪了!”他们以为我是一名小偷。我就是这样偷走了我家的大门。⑧我带女儿和妻子去医院。她们全身都长满了黑色斑点。这些斑点长出来后,过段时间就会消失,其大小和五分钱的硬币差不多,但是长在皮肤上却没有任何感觉,不痛也不痒。他们给她们做了一些检查。我向他们索要体检报告单。他们答道:“不是给你的。”我反问道:“那你们会给谁?”⑨当时,所有人都在说同样的话:“我们马上就会死掉,我们就快死了,等到了2000年,白俄罗斯人就会彻底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我的女儿当时才六岁。我把她放在床上,她在我耳边轻声说道:“爸爸,我想活下去,我还这么小。”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她什么都不知道。⑩一间病房里住着七个光头的小女孩,你能够想象得出那是怎样的一番情形吗?在那间病房里,住着七个这样的小女孩……可是,这已足够了!我受够了!每当我说起此事,我都有一种感觉,我的良心对我说——你背叛了他们,因为我需要用平和的口吻来描述这一切,就像自己只是个陌生人。我的妻子从医院回来,她已经无法再承受这一痛苦:“我宁愿她死,也不愿让她受到这样的折磨。或者,干脆我死掉好,这样一来,我就再也不用目睹这一切了。”不,我受够了!真的受够了!无论如何,我都不想再看着她们受苦了。不!⑪我们把她放在那扇门上——放在那扇我父亲曾经躺过的大门上,直到他们送来一副小棺材。那棺材很小,看上去就像是用来盛放大洋娃娃的盒子。⑫我要成为见证这一切的证人;我的女儿死于切尔诺贝利事件。而他们想要我们忘记这一切。尼古拉•弗米奇•卡卢金(一位父亲)选自《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1)文章大部分时候用第一人称,但第④段改用第二人称,请分析这样写的原因。(2)赏析文章第⑩段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3)分析文章第⑫段的作用。(4)文章以“写在门上的一生”为题,有何深意?请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三.诗歌阅读(共1小题)5.(2023秋•嘉定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答题。阮郎归初夏苏轼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1)“词”这种体裁的别称是。(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夏景,显得鲜明生动。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C.“榴花开欲然”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委婉,境界开阔,韵味悠远。(3)就作品中的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四.默写(共1小题)6.(2023秋•静安区校级期末)按要求填空。(1)自伐者无功,。(《老子》四章)(2),则无败事。(《老子》四章)(3)其在道也,物或恶之。(《老子》四章)(4)在《老子》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五.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7.(2023秋•嘉定区校级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①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也。其先姓奚,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铚有嵇山,家于其侧,因而命氏。②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③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时有樵苏者遇之,咸谓为神。至汲郡山中见孙登,康遂从之游。登沈默自守,无所言说。康临去,登曰:“君性烈而才隽,其能免乎!”康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尝得石髓如饴,即自服半,余半与康,皆凝而为石。又于石室中见一卷素书,遽呼康往取,辄不复见。烈乃叹曰:“叔夜志趣非常而辄不遇,命也!”④初,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颍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之。及是,言于文帝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因谮“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帝既昵听信会,遂并害之。⑤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节自《晋书》列传十九,中华书局2000年版,作者房玄龄)(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故往造焉②顾以康为虑耳(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嵇康很聪明,很有风度,读书不要人教,博览群书,尤其喜欢《老子》《庄子》,后来做了魏宗室的女婿,任中散大夫。B.嵇康早年打铁谋生,贵公子钟会拜访他,他傲然不理,钟会感到遗憾。汉文帝当政后,钟会说他坏话,被处死。C.嵇康跟从当时隐者孙登游山,孙登无所言说,直到临别的一刻,孙登才说:“君性烈而才隽,其能免乎!”表示了对嵇康性格和命运的担忧。D.嵇康临刑之时,三千太学生请求朝廷让他做太学老师,想以此为之请命,但朝廷没有答应。(4)文章最后说嵇康死后,“海内之士”没有一个不为他感到痛惜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海内之士”对嵇康的死感到痛惜的原因。8.(2023秋•松江区校级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画舫斋记(宋)欧阳修①予至滑之三月,即其署东偏之室,治为燕私①之居,而名曰画舫斋。【甲】斋广一室,其深七室,以户相通,凡入予室者,如入乎舟中。共温室之奥,则穴其上以为明;其虚室之疏以达,则槛栏其两旁以为坐立之倚。山石唒崒,佳花美木之植列于两檐之外,又似泛乎中流,而左山右林之相映,皆可爱者。凡偃休于吾斋者,又如偃休乎舟中。因以舟名焉。②《周易》之象②,至于履险蹈难,必曰涉川。盖舟之为物,所以济难而非安居之用也。【乙】矧予又尝以罪谪,走江湖间,自汴绝淮,浮于大江,至于巴峡,转而以入于汉沔,计其水行几万余里。其羁穷不幸,而卒遭风波之恐,往往叫号神明以脱须臾之命者,数矣。当其恐时,顾视前后凡舟之人,非为商贾,则必仕宦。因窃自叹,以谓非冒利与不得已者,□肯至是哉?赖天之惠,全活其生。【丙】今得除去宿负,列官于朝,以来是州,饱廪食而安署居。追思曩时山川所历,舟楫之危,蛟鼋之出没,波涛之汹欻;宜其寝惊而梦愕。而乃忘其险阻,犹以舟名其斋,岂真乐于舟居者邪!③然予闻古之人,有逃世远去江湖之上,终身而不肯反者,其必有所乐也。苟非冒利于险,有罪而不得已,使顺风恬波,傲然枕席之上,一日而千里,则舟之行岂不乐哉!【丁】顾子诚有所未暇,而舫者宴嬉之舟也,姑以名予斋,奚曰不宜?④予友蔡君谟善大书,颇怪伟,将乞大字以题于楹。惧其疑予之所以名斋者,故具以云。又因以置于壁。⑤壬午十二月十二日书。(选自《欧阳修集•卷三十九》)【注】①燕私:休息娱乐。②象:象辞,《周易》中解释卦辞和爻辞的篇目。(1)根据上下文,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词语是A.胡B.岂C.莫D.孰(2)文章②③段两处提及“冒利与不得已者”的用意是否相同?试作分析。(3)小松同学在检索文献时,发现“今予治斋于署,以为燕安,而反以舟名之,岂不戾哉?”一句未选入本文。现要将这句放入本文中,最合理的位置是A.【甲】B.【乙】C.【丙】D.【丁】(4)联系全文,概括作者“以舟名斋”的原因。六.作文(共1小题)9.(2023秋•浦东新区校级期末)有人说,对一个问题,如果不能百分之百完成,就不算解决。有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认识与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上海高中语文高二期末典型卷2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小题)1.(2023秋•静安区校级期末)下列句子语言表达没有逻辑错误的一项是()A.在本届世界杯决赛上,法国队将与意大利队争夺冠亚军。 B.到了海边,小林张开嘴巴,尽情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海水和阳光。 C.这几个小伙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可见年轻人办事一定是不牢靠的。 D.农作物的生长,要吸收土壤里的水分以及氮、磷、钾等肥料。【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语病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熟知常见的病句类型,认真阅读题干中的句子,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解答】A.“法国队将与意大利队争夺冠亚军”不合逻辑,“争夺”的对象应该是“冠军”,失败的一方得到的是“亚军”,所以不合逻辑。B.“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海水和阳光”不合逻辑,与“呼吸”能搭配的是“空气”,“海水和阳光”不能与“呼吸”相搭配。C.“可见年轻人办事一定是不牢靠的”推理逻辑错误,“几个小伙”的表现不能代表“年轻人”这个群体,推理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D.正确。故选:D。2.(2023秋•松江区校级期末)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乘坐飞机、高铁需要刷脸,观看演出、赛事需要刷脸,办理各种业务需要刷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着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我们应当警惕技术“失范”。①这是人脸识别技术的底层逻辑②对自然人进行身份识别③以人工智能化数据比对④可以说我刷脸,故我在⑤将人脸图像信息数字化A.①④⑤③② B.①③⑤②④ C.④②①⑤③ D.④⑤③②①【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解答】根据“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可知,接下来应该是“我刷脸,故我在”,所以④排在最前面;根据“我刷脸,故我在”可知,接下来应该是“对自然人进行身份识别”,所以②排在④后面;根据“对自然人进行身份识别”可知,接下来应该是“这是人脸识别技术的底层逻辑”,所以①排在②后面;根据“这是人脸识别技术的底层逻辑”可知,接下来应该是“将人脸图像信息数字化”,所以⑤排在①后面;根据“将人脸图像信息数字化”可知,接下来应该是“以人工智能化数据比对”,所以③排在⑤后面。故选:C。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3.(2023秋•浦东新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材料一:①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的视角。②流动视角的“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实行“三体交融”: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读《水浒传》的人可能有一个幻觉,你读宋江似乎变成宋江,读武松似乎变成武松,这便是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比如武松大闹快活林:武松一路喝过了十来处酒肆,远远看见一处林子。抢过林子背后,才见一个金刚大汉在槐下乘凉。武松自忖这一定是蒋门神了。转到门前绿栏杆,才看见两把销金旗上写着“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对联。西方小说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视角描写环境,细及它的细枝末节、历史沿革,以便给人物活动预先构建一个场景,如《巴黎圣母院》在描绘那座伟大的建筑时,就先用了数十页篇幅。而这里的视角则几乎寸步不离地随武松的行迹眼光游动,武松看不到的东西,读者也无从看到。流动视角不仅紧随人物眼光,也投射了人物性情,这只能是武松的眼光,他豪侠中不失精细,看清环境才动手;换作李逵恐怕就板斧一挥图个痛快了。③流动视角有时也采取圆形轨迹。《水浒传》中杨志、索超大名府比武,采取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视角;梁山泊军队攻陷大名府,采取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视角。杨、索比武本身着墨不多,却写月台上梁中书看呆了;两边众军官喝彩不迭;阵面上军士们窃议,多年征战未见这等好汉厮杀;将台上李成、闻达不住声叫“好斗”;观战的诸色人物各具身份神态。金圣叹的眉评甚妙:“一段写满教场眼睛都在两人身上,却不知作者眼睛乃在满教场人身上也。作者眼睛在满教场人身上,遂使读者眼睛不觉在两人身上。”流动视角妙处在于:看客反成被看客,着墨不多自风流。④杨志比武的描写,是在单纯中求洒脱;大名府陷落的描写,要在复杂中求专注,千头万绪由何处着手?叙事者一下子捉住了梁中书遑遑然如丧家犬的身影和目光,举一纲而收拢千丝万缕。行文没有让梁中书轻易脱险,而是在他逃遍东南西北四门和三闯南门的过程中,由内往外地辐射出圆形的视角,把瞬间遍及满城的战火统一于一人的眼光之中。⑤视角可以分为内视角、外视角和旁视角等处在不同层面上的类型。视角的流动,可以在同一层面上采取对位的、波浪状的或者圆形的种种流动方式;也可以在不同层面上采取跳跃的或者台阶式的流动方式。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有一则二百余字的故事,使用有如昆虫复眼一般的视角,它先用外视角,写翰林院一位官员从征伊梨,突围时身死,两昼夜后复苏,疾驰归队。随之,作者和翰林院一位同事问起他的经历,采取他“自言被创时”的方式转向内视角。内视角把人物在生死边缘上迷离恍惚的意识滑动,寓于灵魂离体后的徘徊,简直是某种意识流的写法。最后作品又转到旁视角,借同事之口表达对这位官员的赞叹。复眼映视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情节功能、深度心理功能和口碑功能,因而这篇笔记简直成了视角及其功能的小小实验室。(摘编自杨义《中国叙事学》)材料二:①叙事视角就是讲述故事发展的眼光和角度,也是带领读者走进小说中构建世界的一扇门。视角对故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用不同视角观察同样的一件事,就会显现出几个不同的故事表达效果。法国叙述学家热奈特在《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关于叙事视角的叙述中,根据视角的不同,将视角分为外聚焦、内聚焦和零聚焦三种类型。②外聚焦视角指“叙述者说的比人物知道的少”,即叙述者小于人物。叙述者以旁观者的角度叙述其所见所闻,这种视角的特点是仅限于描写人物外在言谈举止,以冷静的态度描述其所见所闻,不介入到故事中任何人物的内心活动中去,对其中反映出的深层次含义不加任何解释。③《红楼梦》第十八回元春省亲的内容采用外聚焦叙述。叙述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叙述元春在入风藻宫后回家省亲的一幕幕场景:一时,舟临内岸,复弃舟上舆,便见琳宫绰约,桂殿巍峨。石牌坊上明显“天仙宝境”四字,贾妃忙命换“省亲别墅”四字。④元春把牌坊上的“天仙宝境”改为低调的“省亲别墅”,几个字的差异透露出元春的心思缜密,不免让人猜测元春虽位份尊贵,但在深宫中处处小心谨慎,不敢有一刻的松懈,生怕带来灾祸。外聚焦叙述者与故事中的人物保持一定距离,呈现出“疏离”“冷漠”的旁观者姿态,需要读者对故事“留白”进行填补和再创造。⑤内聚焦视角指的是叙述者只知道其中某个人物知道的事情,即叙述者等于人物。内聚焦一般借助某个人物的视野讲述他所看到、听到的事情,读者能够透过这种视角深入了解这个人物的特点、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但内聚焦有一定的局限性,只知道某个人物知道的事,对这个人物没有看到的事就一无所知,不利于客观、全面把握事件的真相。因此,内聚焦一般以辅助性的视角而存在。⑥《红楼梦》第三回叙述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时,与贾宝玉的初见,作者采用了内聚焦: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⑦贾宝玉在反复渲染后隆重登场,借林黛玉陌生的眼光打量贾宝玉的着装、容貌,解了林黛玉和读者的心中关于贾宝玉是怎样一个“混世魔王”的疑惑。⑧零聚焦指的是传统的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又称上帝视角,叙述者通晓全局,即叙述者大于人物。其特点是没有固定的观察视角,可以从任何角度叙事:叙述者既可以通晓全局,对故事中的事件鸟瞰全貌,也可以了解人物的每一面特征,透露内心的感受和想法,还可以洞悉不为人知的秘密。⑨《红楼梦》第二十六回运用了零聚焦叙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二人的误会始末:谁知晴雯和碧痕正拌了嘴,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正把气移在宝钗身上,忽听又有人叫门,晴雯越发动了气……便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林黛玉心中益发动了气:“必竟是宝玉恼我要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尝告你了,你也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回地。你今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面了!”⑩林黛玉夜晚敲了贾宝玉的房门,却被正在气头上的晴雯关在门外,惹得一肚子委屈。而贾宝玉对此毫不知情,二人产生了误会。零聚焦叙述让读者知晓二人误会事件的整个过程,向读者解释事件的细节以及剖析二人的内心世界。⑪在叙述角度上,《红楼梦》创造性地以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叙述,充分调动了文本中的叙事视角的灵活转变,撼动了传统的叙事方式,推进故事的发展进程,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塑造,达到了极高的艺术表达效果。(节选自王韬钰《以热奈特叙事视角探究<红楼梦>的叙事艺术》)(1)材料一第②段中的“三体交融”在文中具体指叙事者以作品主要人物的视角,带领读者跟随人物进入叙事情境,达到叙事者、作品人物、读者三者交融的情境。(2)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西方语言没有不时省略主语的句式特点,叙事时较难将人物和场景融为一体。B.如果流动视角采取圆形轨迹展开,叙事者和主要人物的视角有时并不一致。C.选择由外向内聚焦或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叙事与叙述的内容或想达到的效果相关。D.纪昀通过内视角呈现从征伊犁的官员的意识流动,赋予了故事深度心理功能。(3)根据材料二,下列选项主要用零聚焦视角叙事的一项是DA.《雷雨》B.《祝福》C.《百合花》D.《林教头风雪山神庙》(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材料一第②段以《巴黎圣母院》为例,论证中国叙事的流动视角优于西方叙事的定点透视。B.材料一末段以《阅微草堂笔记》故事为例,论证视角在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流动存在差别。C.材料二元春改“天仙宝境”为“省亲别墅”的叙述采用外聚焦视角,能不能读出背后的深意取决于读者的阅读能力。D.材料二黛玉与宝玉虽是初见,却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采用内聚焦视角叙述,使得读者不能推测黛玉“眼熟”的原因。(5)下面是《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选段,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个选段运用了哪种叙述视角,并分析这一手法使用的妙处。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答案】(1)叙事者以作品主要人物的视角,带领读者跟随人物进入叙事情境,达到叙事者、作品人物、读者三者交融的情境。(2)A(3)D(4)C(5)内聚焦视角。内聚焦视角一般借助某个人物的视野讲述他所看到、听到的事情,读者能够透过这种视角深入了解这个人物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选段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的一段描写,在刘姥姥的视角下,通过对大观园不熟悉的刘姥姥对大观园的观察、感受来对其环境、建筑、用具、器物进行描写,一下子抓住大观园的特征,让人生出新鲜之感。【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内容概括作答。(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艺术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在理解所给材料内容的基础上,从材料二中找出准确的叙述视角,并结合材料内容加以分析。【解答】(1)由原文“流动视角的‘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实行‘三体交融’”,可知“三体”由叙事者、读者、书中主要人物组成。由原文“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可知,“进入叙事情境”是“三体交融”的核心目标。综上所述,可概括为:“三体交融”指叙事者以作品主要人物的视角,带领读者跟随人物进入叙事情境,达到叙事者、作品人物、读者三者交融的情境。(2)A.“西方语言没有不时省略主语的句式特点”于文无据。文中只说“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至于西方语言有没有这一特点及其作用文中并未提及。故选:A。(3)零聚焦视角叙事,指的是传统的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又称上帝视角,叙述者通晓全局,即叙述者大于人物。其特点是没有固定的观察视角,可以从任何角度叙事。A.《雷雨》是以人物对话为主的舞台剧,主要是外聚焦视角。B.《祝福》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事角度,“我”是故事的见证人,主要是内聚焦视角。C.《百合花》是第一人称“我”叙事,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主要是内聚焦视角。D.《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整体上采用的是这种无所不知的全知视角,即零视角叙事。叙述者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故选:D。(4)A.“论证中国叙事的流动视角优于西方叙事的定点透视”于文无据。由原文“流动视角的‘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实行‘三体交融’”,可知本段主要讲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的视角,并以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西方小说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视角描写环境,细及它的细枝末节、历史沿革,以便给人物活动预先构建一个场景,如《巴黎圣母院》在描绘那座伟大的建筑时,就先用了数十页篇幅”,并未比较哪一个“优”。B.“论证视角在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流动存在着差别”错误。根据文中“复眼映视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可知作者举《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小故事是为了论证复眼映视式视角的多重功能。C.正确。D.“使得读者不能推测黛玉‘眼熟'的原因”错,内视角叙事主要是让读者同黛玉一样对宝玉产生好奇,而不是使得读者不能推测黛玉“眼熟”的原因。故选:C。(5)由原文“刘姥姥只听见……”“忽见……”“想着……”,可知选段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的一段描写,从刘姥姥的视角,描写她对大观园的观察、感受,带给读者新鲜感。结合“内聚焦视角指的是叙述者只知道其中某个人物知道的事情,即叙述者等于人物。内聚焦一般借助某个人物的视野讲述他所看到、听到的事情,读者能够透过这种视角深入了解这个人物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由此可见,内聚焦是一种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的叙事手法”“巧妙地利用内聚焦将纷繁的信息牵引至一处,既形成了丰富的叙事张力,为作者打开了另一扇窗,又增强了故事的表达效果”可知,内聚焦一般借助某个人物的视野讲述他所看到、听到的事情,读者能够透过这种视角深入了解这个人物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可见选段采用内聚焦视角叙事。内聚焦视角的妙处,可从表现内容、效果来讲。刘姥姥从未来过大观园,这里的一切对她充满新鲜感,所以从刘姥姥的视角去描写能突出大观园不同地方的显著特征。在这样一个视角下,通过对大观园不熟悉的刘姥姥对大观园的观察、感受来对其环境、建筑、用具、器物进行描写,一下子抓住大观园的特征,让人生出新鲜之感。答案:(1)叙事者以作品主要人物的视角,带领读者跟随人物进入叙事情境,达到叙事者、作品人物、读者三者交融的情境。(2)A(3)D(4)C(5)内聚焦视角。内聚焦视角一般借助某个人物的视野讲述他所看到、听到的事情,读者能够透过这种视角深入了解这个人物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选段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的一段描写,在刘姥姥的视角下,通过对大观园不熟悉的刘姥姥对大观园的观察、感受来对其环境、建筑、用具、器物进行描写,一下子抓住大观园的特征,让人生出新鲜之感。4.(2023秋•闵行区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写在门上的一生(白俄罗斯)S.A•阿列克谢耶维奇①我要成为见证这一切的证人。②事情发生在十年前,但是对于我而言,同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③我们就住在那个名叫普里皮亚季的小城里。就生活在那座城市里。④我不是作家,描绘不出当时的情景。事实上,我甚至无法想明白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就连我的大学证书也无法帮我弄明白这一切。这就是你:一个普通人、一个小人物。你和其他人都一样——你去上班,然后回家。你拿着和大多数人一样多的薪水。每年,你都会外出度假。你就是个普通人!然而有一天,你突然变成了一个切尔诺贝利人,变成了一只动物,一件所有人都感兴趣但与此同时却一无所知的东西。你想像以往那样,继续做一个和大家一样的人,但是现在,你却做不到了。人们看你的目光都变得与众不同,他们会问你:你觉得那一切可怕吗?电站到底是怎么着火的?你看到了什么?还有,你也知道的——你还能生孩子吗?你的妻子是不是已经离开你?一开始,我们所有生活在那儿的人都变成了动物。“切尔诺贝利”就像是一个贴在你身上的标签、一个符号。所有人都回过头来看着你——“他就是从那儿来的”!⑤事情发生之初,情况就是如此。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生活的城市,我们失去了全部的生活。事故发生的第三天,我们就离开了那儿。反应堆着火了,我记得我的一位朋友说过这样的话——“这闻起来就像核反应堆”。那是一种难以形容的气味,你根本无法用语言将它描述出来。但是眨眼间,它已经登上了各大报纸头版头条。这些报道看上去就像是一幅卡通漫画,但事实上,它们把切尔诺贝利变成了一个极度恐怖的地方。在这里,我想说一说我自己亲身经历的那些事情,说一说我看到的真相。⑥事情是这样的:他们在广播里通告全城居民——你们不能带走自己的猫。所以,我们就把小猫塞进了行李箱,但是它并不想走,从箱子里爬了出来,抓伤了大家。他们说你们不能带走自己的东西!那好吧,我不会把自己的东西都带走,我只带一件。唯一的一件!我要把我公寓的大门拆下来,带走。我不能离开这扇门。我会用一些木板把房子的入口封住。我们家的大门——它是我们的护身符,是我们家的传家宝。我的父亲曾经躺在那上面,我不知道这是从哪一辈流传下来的传统。这个传统有些特别,但是我的母亲告诉我,死去的人必须被放在自家的大门上。他一直在那扇门上,直到他们取来棺材。那天晚上,我一直守在父亲身边,而他就躺在这扇门上。整个晚上,房子的大门都是敞着的。这扇大门上有一些细小的划痕。那些都是我成长的痕迹:一年级、二年级……七年级、入伍前。在这些痕迹旁边的那些则是我儿子的成长足迹,然后是我女儿留下的痕迹。我的一生都写在这扇门上。我怎么可能把它留在这儿,不带走它呢?⑦我向我的邻居寻求帮助——他有一辆车——“帮帮我吧。”他轻轻地摇了摇头,似乎是在说:“你疯了吗?”但是,我还是带走了那扇门。趁着夜色的掩护,我骑着一辆摩托车,带着我的门,开进树林里。警察跟在我身后,大叫:“站住,不然我们就开枪了!我们要开枪了!”他们以为我是一名小偷。我就是这样偷走了我家的大门。⑧我带女儿和妻子去医院。她们全身都长满了黑色斑点。这些斑点长出来后,过段时间就会消失,其大小和五分钱的硬币差不多,但是长在皮肤上却没有任何感觉,不痛也不痒。他们给她们做了一些检查。我向他们索要体检报告单。他们答道:“不是给你的。”我反问道:“那你们会给谁?”⑨当时,所有人都在说同样的话:“我们马上就会死掉,我们就快死了,等到了2000年,白俄罗斯人就会彻底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我的女儿当时才六岁。我把她放在床上,她在我耳边轻声说道:“爸爸,我想活下去,我还这么小。”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她什么都不知道。⑩一间病房里住着七个光头的小女孩,你能够想象得出那是怎样的一番情形吗?在那间病房里,住着七个这样的小女孩……可是,这已足够了!我受够了!每当我说起此事,我都有一种感觉,我的良心对我说——你背叛了他们,因为我需要用平和的口吻来描述这一切,就像自己只是个陌生人。我的妻子从医院回来,她已经无法再承受这一痛苦:“我宁愿她死,也不愿让她受到这样的折磨。或者,干脆我死掉好,这样一来,我就再也不用目睹这一切了。”不,我受够了!真的受够了!无论如何,我都不想再看着她们受苦了。不!⑪我们把她放在那扇门上——放在那扇我父亲曾经躺过的大门上,直到他们送来一副小棺材。那棺材很小,看上去就像是用来盛放大洋娃娃的盒子。⑫我要成为见证这一切的证人;我的女儿死于切尔诺贝利事件。而他们想要我们忘记这一切。尼古拉•弗米奇•卡卢金(一位父亲)选自《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1)文章大部分时候用第一人称,但第④段改用第二人称,请分析这样写的原因。(2)赏析文章第⑩段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3)分析文章第⑫段的作用。(4)文章以“写在门上的一生”为题,有何深意?请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答案】(1)增强代入感:通过使用“你”,让读者更直接地感受到作为一个切尔诺贝利人的经历和感受,仿佛作者在与读者面对面交流,使其更容易代入到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强调普遍性:用“你”来指代,强调了这种遭遇不是个别人的特殊经历,而是所有切尔诺贝利人共同面临的状况,突出了灾难影响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增强情感冲击力:以第二人称表述,更能传递出强烈的情感,如困惑、无奈和痛苦,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切尔诺贝利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冲击和改变。(2)运用设问,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反复与感叹:“可是,这已足够了!我受够了!”“不,我受够了!真的受够了!”通过重复“受够了”,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内心无法承受的痛苦和极度的厌倦。长短句结合,使句子富有节奏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口语化表达:语言质朴、直白,如“我的妻子从医院回来,她已经无法再承受这一痛苦”,使情感表达更真实、自然,更能触动读者的内心。(3)这一段总结了全文,与文章开头“我要成为见证这一切的证人”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首位圆合。“我的女儿死于切尔诺贝利事件”,直接点明了女儿的悲惨结局,强化了文章的悲剧色彩,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切尔诺贝利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痛和不可挽回的损失。“而他们想要我们忘记这一切”,表达了作者对某些试图掩盖或忽视这场灾难的人的不满和抗议,引发读者对社会对待灾难态度的思考。总之,第⑫段总结了前文的悲剧内容,深化了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情感力度和思想深度。(4)首先,“门”上承载着作者家族的记忆和传承。父亲曾躺在这扇门上,门见证了家族中亲人的离去。门上还有作者及其儿子、女儿成长的痕迹,记录了他们的岁月历程,它象征着家族的延续和生命的传承。承载着家族的传统和生死的仪式,象征着生命的轮回和传承。再者,门也隐喻着生命的无常和命运的转折。曾经平凡的生活被灾难打破,门上的痕迹从欢乐的成长记录变成了痛苦的见证,女儿最终躺在这扇门上离世,凸显了命运的残酷和不可预测。最后,以“写在门上的一生”为题,反映了作者想要铭记这段历史的决心。切尔诺贝利事件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作者通过强调这扇门,表达了对灾难的见证和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呼吁人们不要忘记这段悲惨的历史,同时也展现了在灾难面前,普通人生命的脆弱与坚强。【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叙述人称变化的作用,明确不同人称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文章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点的能力,从修辞、句式感情等方面作答。(3)本题考查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4)本题考查分析标题意蕴的能力,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解答】(1)使用第二人称,增强了与读者的交流感和亲近感,让读者更能设身处地地感受身为切尔诺贝利人的那种突然的身份转变和遭遇。“你就是个普通人”,以这种直接的称呼,仿佛作者在与读者面对面交谈,强调了这种遭遇不是个别人的特殊经历,强调了普通人在灾难面前的无辜和无奈,突出了灾难影响的广泛性和普遍性。“你突然变成了一个切尔诺贝利人”“你想像以往那样……但是现在,你却做不到了”,通过这种直接的对话,更深刻地展现出个体在灾难面前生活的突变和无力改变的困境,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切尔诺贝利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冲击和改变。“他们会问你……”,用“你”来指代当事人,更生动地描绘出外界对切尔诺贝利人的好奇、质疑和关注,凸显了当事人所承受的压力,使其更容易代入到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2)首先,运用设问,“一间病房里住着七个光头的小女孩,你能够想象得出那是怎样的一番情形吗?”通过这种自问自答的方式,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联想,让读者更能感受到那种令人心痛和震撼的场景。其次,使用感叹和反复,如“可是,这已足够了!我受够了!”“不,我受够了!真的受够了!”通过强烈的情感表达,突出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无法承受的煎熬。长短句结合,“每当我说起此事,我都有一种感觉,我的良心对我说——你背叛了他们,因为我需要用平和的口吻来描述这一切,就像自己只是个陌生人。”这是一个长句,详细地描述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自责,让读者更能体会到他在讲述这些痛苦经历时的挣扎。“我把她放在床上,她在我耳边轻声说道:‘爸爸,我想活下去,我还这么小。’”短句简洁明快,更能直接、有力地传达情感,表现出女儿求生的渴望以及作者的心痛。同时,语言富有感染力和冲击力,“我的良心对我说——你背叛了他们,因为我需要用平和的口吻来描述这一切,就像自己只是个陌生人”,这种内心的独白和自我谴责,增强了情感的深度和复杂性。运用口语,如“我的妻子从医院回来,她已经无法再承受这一痛苦:‘我宁愿她死,也不愿让她受到这样的折磨。或者,干脆我死掉好,这样一来,我就再也不用目睹这一切了。’”语言质朴直白,直接而激烈地表达了妻子的痛苦和绝望,使读者更能感同身受。(3)内容上:“我要成为见证这一切的证人”,直接而坚定地表达了作者作为亲历者,要铭记和讲述这段惨痛经历的决心,强调了他对真相的执着和对历史的责任感。“我的女儿死于切尔诺贝利事件”,再次点明女儿死亡的原因,凸显了灾难的残酷和不可逆转。“而他们想要我们忘记这一切”,揭示了可能存在的某种掩盖或忽视灾难的势力,引发读者对这种现象的思考和批判。结构上:“我要成为见证这一切的证人”,再次强调了作者作为见证人的坚定决心,呼应了文章开头“我要成为见证这一切的证人”,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严谨。主题上: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强调了铭记灾难、反思历史的重要性,也表达了对那些试图让人们遗忘灾难的行为的不满和抗争,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切尔诺贝利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痛苦和创伤,以及作者坚决不遗忘的态度。(4)文中提到“这扇大门上有一些细小的划痕。那些都是我成长的痕迹:一年级、二年级……七年级、入伍前。在这些痕迹旁边的那些则是我儿子的成长足迹,然后是我女儿留下的痕迹。我的一生都写在这扇门上”,这扇门承载着作者及其家人的成长记忆,记录了生命的历程和岁月的变迁。“我的父亲曾经躺在那上面,我不知道这是从哪一辈流传下来的传统。这个传统有些特别,但是我的母亲告诉我,死去的人必须被放在自家的大门上”,门还承载着家族的传统和生死的仪式,象征着生命的轮回和传承。在灾难发生后,作者不顾阻拦也要带走这扇门,因为它是家庭的象征,是与过去生活的联系,是在灾难中唯一能抓住的精神寄托。“我们把她放在那扇门上——放在那扇我父亲曾经躺过的大门上,直到他们送来一副小棺材”,当女儿离世时,也放在这扇门上,门见证了生命的诞生与消逝,也见证了家庭在灾难中的痛苦和挣扎。以“写在门上的一生”为题,反映了切尔诺贝利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痛和无法磨灭的影响,强调了人们在灾难面前对家庭、传统、生命的坚守和执着。它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的一生,更是在灾难背景下人性、亲情、生死等重大主题的浓缩与体现,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以及在苦难中人们对温暖和希望的不懈追求。答案:(1)增强代入感:通过使用“你”,让读者更直接地感受到作为一个切尔诺贝利人的经历和感受,仿佛作者在与读者面对面交流,使其更容易代入到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强调普遍性:用“你”来指代,强调了这种遭遇不是个别人的特殊经历,而是所有切尔诺贝利人共同面临的状况,突出了灾难影响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增强情感冲击力:以第二人称表述,更能传递出强烈的情感,如困惑、无奈和痛苦,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切尔诺贝利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冲击和改变。(2)运用设问,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反复与感叹:“可是,这已足够了!我受够了!”“不,我受够了!真的受够了!”通过重复“受够了”,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内心无法承受的痛苦和极度的厌倦。长短句结合,使句子富有节奏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口语化表达:语言质朴、直白,如“我的妻子从医院回来,她已经无法再承受这一痛苦”,使情感表达更真实、自然,更能触动读者的内心。(3)这一段总结了全文,与文章开头“我要成为见证这一切的证人”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首位圆合。“我的女儿死于切尔诺贝利事件”,直接点明了女儿的悲惨结局,强化了文章的悲剧色彩,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切尔诺贝利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痛和不可挽回的损失。“而他们想要我们忘记这一切”,表达了作者对某些试图掩盖或忽视这场灾难的人的不满和抗议,引发读者对社会对待灾难态度的思考。总之,第⑫段总结了前文的悲剧内容,深化了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情感力度和思想深度。(4)首先,“门”上承载着作者家族的记忆和传承。父亲曾躺在这扇门上,门见证了家族中亲人的离去。门上还有作者及其儿子、女儿成长的痕迹,记录了他们的岁月历程,它象征着家族的延续和生命的传承。承载着家族的传统和生死的仪式,象征着生命的轮回和传承。再者,门也隐喻着生命的无常和命运的转折。曾经平凡的生活被灾难打破,门上的痕迹从欢乐的成长记录变成了痛苦的见证,女儿最终躺在这扇门上离世,凸显了命运的残酷和不可预测。最后,以“写在门上的一生”为题,反映了作者想要铭记这段历史的决心。切尔诺贝利事件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作者通过强调这扇门,表达了对灾难的见证和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呼吁人们不要忘记这段悲惨的历史,同时也展现了在灾难面前,普通人生命的脆弱与坚强。三.诗歌阅读(共1小题)5.(2023秋•嘉定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答题。阮郎归初夏苏轼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1)“词”这种体裁的别称是长短句(或诗余、曲子词等)。(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夏景,显得鲜明生动。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C.“榴花开欲然”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委婉,境界开阔,韵味悠远。(3)就作品中的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要广泛阅读积累,加强记忆。(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理解,主要集中对诗的手法、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此题考查炼字,通常可以从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将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赏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角度入手。【解答】(1)诗余,长短句,曲子词。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2)D.“境界开阔”错,词中塑造了健康活泼的少女形象,表现初夏时节的闺阁生活,淡雅清新而又富于生活情趣。(3)“琼珠碎却圆”,连溅落荷叶的碎滴,也一粒粒圆转如珠,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溅到荷叶上的水花比作珍珠,写出了水珠的圆润晶亮,寓情于景,表现少女的心情的喜悦、兴奋。答案:(1)长短句(或诗余、曲子词等)(2)D(3)运用比喻,生动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水花溅在荷叶上碎而复圆、水珠圆润晶莹的情景,寓情于景,形象地表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译文:惬意的昼眠,忽被落棋之声惊醒,本有些恼,揉揉眼睛,却见碧纱窗下,飘缕缕沉得之烟;窗外的槐柳绿影,传阵阵新蝉之鸣,不禁又喜从心生。于是便挎盆出门,痛痛快快享受泉流洗沐的清凉。看雨后的小荷,随溪流翻动得多欢!石榴花衬着湿润的绿叶,愈见得红丽如然。伸纤手玩弄泻池的流泉,那就更有味啦,连溅落荷叶的碎滴,也一粒粒圆转如珠!赏析:此词采用从反面落笔的手法,上片写静美,而从听觉入手,以声响状环境之寂,下片写动美,却从视觉落笔,用一幅幅无声画来展示大自然的生机,整首词表现了初夏时节的闺阁生活,淡雅清新而又富于生活情趣。词中以描写手法为主,注意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交叉运用,从而获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上片首二句抓住蝉声乍歇,“薰风”初起这一刹那的感觉,写环境之美。词人采用对比手法,明写“咽新蝉,暗与蝉声乱鸣时相比,使人明显地感觉到沉静。此处以棋声烘托环境的幽静。作者将四周的无声无息渲染得淋漓尽致,使人由环境的静寂体味到主人公的悠闲自得之情。下片写这个少女午梦醒来以后,尽情地领略和享受初夏时节的自然风光。“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又是另一番园池夏景。小荷初长成,小而娇嫩,一阵细雨过去,轻风把荷叶翻转;石榴花色本鲜红,经雨一洗,更是红得象火焰。这生机,这秀色,大概使这位少女陶醉了,于是出现了又一个生动的场面:“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这位女主人公索性端着漂亮的瓷盆到清池边玩水。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可以想见,此时此刻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这飞珠溅玉的水花一样,喜悦,兴奋,不能自持。此词景中含情,将众多的景物以情纬之,故散而不乱,给人以整体感。作者善于抓住细微的心理感受并在无形中将客观环境的细微变化加以对比,通过景物描写、环境描写,构成一幅活泼自然的庭园野趣,并在其中寄寓女主人公的单纯、天真和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词中的少女形象,与一般闺情词中疏慵倦怠、孤闷愁苦的女性形象截然不同,充满了美好清新的勃勃生机和青春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作品中活泼健康的少女形象,与初夏时节富有生气的景物、环境,构成了一种和谐、清丽、灵动的情调,令人流连忘返。四.默写(共1小题)6.(2023秋•静安区校级期末)按要求填空。(1)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四章)(2)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四章)(3)其在道也,余食赘形物或恶之。(《老子》四章)(4)在《老子》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答案】(1)自矜者不长(2)慎终如始(3)余食赘形(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解答】故答案为:(1)自矜者不长(重点字:矜)(2)慎终如始(重点字:慎)(3)余食赘形(重点字:赘)(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重点字:智)五.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7.(2023秋•嘉定区校级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①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也。其先姓奚,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铚有嵇山,家于其侧,因而命氏。②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③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时有樵苏者遇之,咸谓为神。至汲郡山中见孙登,康遂从之游。登沈默自守,无所言说。康临去,登曰:“君性烈而才隽,其能免乎!”康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尝得石髓如饴,即自服半,余半与康,皆凝而为石。又于石室中见一卷素书,遽呼康往取,辄不复见。烈乃叹曰:“叔夜志趣非常而辄不遇,命也!”④初,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颍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之。及是,言于文帝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因谮“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帝既昵听信会,遂并害之。⑤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节自《晋书》列传十九,中华书局2000年版,作者房玄龄)(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故往造焉拜访②顾以康为虑耳只是(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DA.嵇康很聪明,很有风度,读书不要人教,博览群书,尤其喜欢《老子》《庄子》,后来做了魏宗室的女婿,任中散大夫。B.嵇康早年打铁谋生,贵公子钟会拜访他,他傲然不理,钟会感到遗憾。汉文帝当政后,钟会说他坏话,被处死。C.嵇康跟从当时隐者孙登游山,孙登无所言说,直到临别的一刻,孙登才说:“君性烈而才隽,其能免乎!”表示了对嵇康性格和命运的担忧。D.嵇康临刑之时,三千太学生请求朝廷让他做太学老师,想以此为之请命,但朝廷没有答应。(4)文章最后说嵇康死后,“海内之士”没有一个不为他感到痛惜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海内之士”对嵇康的死感到痛惜的原因。【答案】(1)①拜访;②只是(2)嵇康曾采集草药游览山川湖泊,每逢心领神会之时,就全然忘记了回去。(3)D(4)①英年早逝;②博学多才;③志趣非常;④视死如归;⑤高洁直率;⑥仪态非凡。【分析】(1)本题考查掌握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①句意:所以前往拜访他。造:拜访。②句意:只是嵇康必须顾虑罢了。顾:只是。(2)尝:曾经;得意:心领神会;反:通“返”,返回。译文:嵇康曾采集草药游览山川湖泊,每逢心领神会之时,就全然忘记了回去。(3)D.“三千太学生请求朝廷让他做太学老师”有误,原文为“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意思是“三千个太学生请求把嵇康作为他们的老师”。故选:D。(4)文中说到“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他博学多才、仪态非凡;还说到“康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尝得石髓如饴,即自服半,余半与康,皆凝而为石。又于石室中见一卷素书,遽呼康往取,辄不复见”。他志趣非常;还说到“颍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他高洁直率;还说到“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广陵散》于今绝矣’”。他视死如归;他死时年近四十岁,英年早逝。答案:(1)①拜访;②只是(2)嵇康曾采集草药游览山川湖泊,每逢心领神会之时,就全然忘记了回去。(3)D(4)①英年早逝;②博学多才;③志趣非常;④视死如归;⑤高洁直率;⑥仪态非凡。8.(2023秋•松江区校级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画舫斋记(宋)欧阳修①予至滑之三月,即其署东偏之室,治为燕私①之居,而名曰画舫斋。【甲】斋广一室,其深七室,以户相通,凡入予室者,如入乎舟中。共温室之奥,则穴其上以为明;其虚室之疏以达,则槛栏其两旁以为坐立之倚。山石唒崒,佳花美木之植列于两檐之外,又似泛乎中流,而左山右林之相映,皆可爱者。凡偃休于吾斋者,又如偃休乎舟中。因以舟名焉。②《周易》之象②,至于履险蹈难,必曰涉川。盖舟之为物,所以济难而非安居之用也。【乙】矧予又尝以罪谪,走江湖间,自汴绝淮,浮于大江,至于巴峡,转而以入于汉沔,计其水行几万余里。其羁穷不幸,而卒遭风波之恐,往往叫号神明以脱须臾之命者,数矣。当其恐时,顾视前后凡舟之人,非为商贾,则必仕宦。因窃自叹,以谓非冒利与不得已者,□肯至是哉?赖天之惠,全活其生。【丙】今得除去宿负,列官于朝,以来是州,饱廪食而安署居。追思曩时山川所历,舟楫之危,蛟鼋之出没,波涛之汹欻;宜其寝惊而梦愕。而乃忘其险阻,犹以舟名其斋,岂真乐于舟居者邪!③然予闻古之人,有逃世远去江湖之上,终身而不肯反者,其必有所乐也。苟非冒利于险,有罪而不得已,使顺风恬波,傲然枕席之上,一日而千里,则舟之行岂不乐哉!【丁】顾子诚有所未暇,而舫者宴嬉之舟也,姑以名予斋,奚曰不宜?④予友蔡君谟善大书,颇怪伟,将乞大字以题于楹。惧其疑予之所以名斋者,故具以云。又因以置于壁。⑤壬午十二月十二日书。(选自《欧阳修集•卷三十九》)【注】①燕私:休息娱乐。②象:象辞,《周易》中解释卦辞和爻辞的篇目。(1)根据上下文,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词语是DA.胡B.岂C.莫D.孰(2)文章②③段两处提及“冒利与不得已者”的用意是否相同?试作分析。(3)小松同学在检索文献时,发现“今予治斋于署,以为燕安,而反以舟名之,岂不戾哉?”一句未选入本文。现要将这句放入本文中,最合理的位置是BA.【甲】B.【乙】C.【丙】D.【丁】(4)联系全文,概括作者“以舟名斋”的原因。【答案】(1)D(2)相同。作者谈这两种“乐”,都不是现实中的“乐”,只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而现实中的“江湖”和“舟之行”,带给他的都是一种不幸和痛苦。(3)B(4)①斋的形状、结构似舟。②斋中数室各具特色,处于室中,犹如在舟。③斋之左右风景如画,花木山石分别两侧,斋置于其中,好似一舟行于山林相间的江水之中。【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时,学生要了解虚词的用法,结合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息点,再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题时,学生要读语段,明大意;读选项,明内容;入语境,析对应。(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息点,再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解答】(1)分析可知,所填字应该做句子的主语,据此排除AB;“肯至是哉”是个反问句,强调没有人愿意到这里来。“莫”指没有人,再加上反问,意思正好相反,所以应用“孰”。故选D。(2)第②段,“因窃自叹,以谓非冒利与不得已者”,作者认为如果不是贪图利益和身不由己的人,是不愿意到这里来的。强调自己从政治漩涡中摆脱出来。第③段“苟非冒利于险,有罪而不得已”,意思是如果不是在危险当中求得利益,如果不是因为犯罪而身不由己。强调有的古人为逃避世事远远来到江湖上面,终身不肯回头,这里一定有某种快乐,如果不是因为贪求财利,不是因为有罪或身不由己,那么,一帆风顺,水波平静,心情平缓地躺在枕席之上,一天便可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这样乘船难道不快乐吗?作者谈这两种“乐”,都不是现实中的“乐”,只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而现实中的“江湖”和“舟之行”,带给他的都是一种不幸和痛苦。(3)“今予治斋于署,以为燕安,而反以舟名之,岂不戾哉”,意思是我在官署修建的居所,是用作闲居休憩的,却反而用“舟”来命名,这难道不违背常理吗?语境强调作者现在的情况,而文本中“矧予又尝以罪谪,走江湖间”强调自己过去的情况。故这句放入本文乙处,把作者情况作比较。故选B。(4)由“斋广一室,其深七室,以户相通,凡入予室者,如入乎舟中”可知,斋的形状、结构似舟。由“共温室之奥,则穴其上以为明;其虚室之疏以达,则槛栏其两旁以为坐立之倚”可知,斋中数室各具特色,处于室中,犹如在舟。由“山石唒崒,佳花美木之植列于两檐之外,又似泛乎中流,而左山右林之相映,皆可爱者。凡偃休于吾斋者,又如偃休乎舟中”可知,斋之左右风景如画,花木山石分别两侧,斋置于其中,好似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领导者在冲突中的调解技巧计划
- 信阳师范大学《Java语言程序设计实验》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DB32-T 4723-2024 石墨烯材料包装储运通.用要求
- 西华大学《Java程序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昌学院《简笔画》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网络与新媒体写作》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北大学《平面构成》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10.2+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下册
- 环烯烃共聚物(COC、COP)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检查要点
- 教学案例 富饶的西沙群岛 一等奖
- 社区获得性肺炎指南
- YS/T 1152-2016粗氢氧化钴
- GB/T 5075-2016电力金具名词术语
- GB/T 33336-2016高纯工业品三氯氧磷
- FZ/T 07019-2021针织印染面料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 2023年河南省至年对口升学语文十套真题
-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十一章 中国海洋地带
- 第八课宗教信仰自由
-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检查记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